利他的力量+鄭崇華演講集(兩冊)

利他的力量+鄭崇華演講集(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崇華
图书标签:
  • 利他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人际关系
  • 演讲
  • 励志
  • 人生哲学
  • 鄭崇華
  • 两岸文化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利他的力量》
 
  利他 鄭崇華的創業初心
  永續 台達電子經營哲學
 
  鄭崇華:「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放遠未來。」
  成功,來自單純的善念與執著。
  堅持做有價值的事,自然就會帶來力量。
 
  曾經是孤身仰望星空、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的少年,為何能在電子科技界衝出一片天?
  到底鄭崇華是如何堅持「節能 環保 愛地球」的初心,帶領台達成為全球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服務方案的領導品牌?
 
  50年來,台達持續不斷精進,以務實、誠信為本,再加上創新、永續的企業核心價值,持續走在時代的前端。本書回顧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歷練與體悟,像是如何遇到多位良師,靠著堅毅和勤奮學習脫貧,如何因著熱心幫客戶解決問題而意外走上創業之路,又如何和員工不斷創新精進,持續以「利他」的精神,成為節能減碳的實踐者,為環保節能、為永續發展努力,在尋找氣候變遷危機的解方的同時,也為企業開創出新局。
 
  創辦人鄭崇華這位「台灣第一位企業環保長」、「台灣科技教父」,數十年來懷抱「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的感恩之心,將這股利他的精神發揚光大,積極回饋社會,做善事、植善苗,在兩岸成立基金會,設獎學金、辦講座、捐建綠建築、成立磨課師全力培育下一代,將溫暖的火炬繼續傳遞下去,照亮這個世界,也照亮更多人。讓大家看見:只要秉持信念,懷抱利他的精神,朝著理想勇敢去做,自然就會帶來力量。
 
  利他,帶來永續——
  ●  在重利、競爭的商場上,若能保持一貫真心、真誠相待,更能贏得信賴,成就長久合作的夥伴關係。
 
  ●  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放遠未來,了解市場的需要,開發並製造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的尊重和信任。
 
  ●  主管要多看員工的優點,把人才用在對的地方。如果每個人的優點都能被發掘出來,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  實踐綠色環保的信念,不但是台達創新的根源,也為企業帶來商機,成為台達永續經營發展重要的一環。
 
  ●  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地緣政治風險和生活品質提升,是未來全球各行各業面臨的挑戰。
在潔淨能源、電動車、物聯網、高速運算等領域,預期將是未來 5 到 10 年的機會。
 
  ●  台達一直強調節能,因為「節能其實是很『利他』的一件事,可以為環境、為人類的永續發展,做更好的溝通。」
 
齊聲推崇
 
  史欽泰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李吉仁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李念祖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
  李澤元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孫  震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彭宗平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舒維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賀陳旦 交通部前部長
  劉兆玄 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序)
 
  「當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為「君子企業家」尋找實例時,就立刻想到一個名字,他的品德、事業、海內外的貢獻,如排山倒海般地在我腦中湧現——我心目中第一位的「君子企業家」就是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在世界動盪中,鄭崇華這位光芒四射的「君子」,多次證實,只要堅持夢想、專注付出、堅持做有價值的事,「企業家」就能成為人類正向發展的動力。他與台達利人利己的經營哲學,值得所有人效法、學習。」——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鄭崇華演講集》
  從田埂邊的小工廠到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
  鄭崇華50年真知灼見精選。
 
  本書收錄鄭崇華歷年精采講稿,都是他在不同階段,對當時環境、產業以及社會發展的思索與想像:
 
  •產業發展|要研究先進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及利弊,不要學他們對自然資源揮霍無度,更要拋棄「先發展後治理」的念頭。(2005年)
 
  •環保節能|「節約能源」不必降低生活水準,應利用先進的科技來提高能源效率,不但要減少能源消費,也要增進生活品質。(1993年)
 
  •企業經營|要掌握商機,就要做到兩件事:一是能掌握時代的方向、看對趨勢;二是能及時的開發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這就是創新。(2005年) 
 
  •人才培育|產業界與學界應加強合作創新,培育「綠能整合型」人才,以因應當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與產業結構的轉變。(2013年)
 
  •處世哲學|危機可以讓我們更為覺醒、不沉溺於安逸,同時讓我們看得更遠、走得更快,更積極朝未來的方向去努力。(2009年)
 
重量推薦
 
   《鄭崇華演講集》一書中,收錄自1993年迄今的重要演講稿,內容涵蓋鄭創辦人的成長與求學歷程,如何白手起家、經營成功的事業,並反思人類對環境帶來的傷害,致力於生產節能產品、綠建築等,實踐企業的社會責任。因著鄭創辦人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使台達成為「被社會所需的企業」。──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时代变革中的精神航标:探寻多元智慧与人生真谛的深度导读 在这信息洪流裹挟、价值多元碰撞的时代,个体如何锚定精神坐标,寻得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方向?《利他的力量+鄭崇華演講集(兩冊)》之外,我们聚焦于另一批旨在拓展认知边界、深化自我认知、并提供应对复杂世界策略的重量级著作。这些书籍跨越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们以严谨的论证、深刻的洞察或引人入胜的叙事,构建了一幅广袤的知识图景。 第一辑:重塑认知框架——理解复杂世界的基石 面对当今世界的快速演进,我们急需升级自身的认知操作系统。本辑精选的书籍,致力于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思维定势,引导读者以更具适应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审视现实。 1.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作者塔勒布以其独特的、带有浓厚随机性色彩的视角,挑战了我们对概率和可预测性的传统理解。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风险管理指南,而是一场关于“无知之知”的深刻哲学探讨。它深入剖析了那些极少发生却能造成巨大影响的“黑天鹅”事件——它们如何塑造了历史、金融市场乃至个人命运。 书中详尽论述了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极端不确定性的策略,例如“反脆弱性”的概念,即系统不仅能承受冲击,还能在冲击中受益和成长。它教会我们:不要试图预测极端事件,而应着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吸收意外冲击的结构。阅读本书,如同穿上了一副能够看穿表象、直达事物本质的透视镜,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未知与突变的动态系统之中。 2.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的这部巨著,以地理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的交叉视角,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均衡性给出了宏大而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它抛弃了种族优劣论的陈旧观点,转而聚焦于环境因素——如作物的驯化潜力、动物的被驯化可能性、大陆轴线的走向以及地理屏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纵深回溯,作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因果链条:地理环境如何决定了食物的富余程度,进而影响了人口密度、技术传播速度、社会复杂性的形成,最终决定了不同大陆文明的命运。这本书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基于生态决定论的框架,来理解当前世界的权力格局和文化差异的根源。它迫使读者重新思考“进步”的定义及其背后的非人文驱动力。 第二辑:洞察人类心智——自我发现与潜能释放 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我的深刻理解。本辑收录的书籍,深入挖掘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从心理机制到行为模式,为寻求内在成长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视角。 3.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这位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决策过程中的两大系统:直觉(系统1)和理性(系统2)。这本书堪称认知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人类思维中的各种偏见和捷径(启发法)。 书中详细解释了诸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偏见、损失厌恶等现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无论是在投资决策、医疗选择还是日常交流中。它不仅是对心智运作机制的科学描述,更是一份实用的“反偏见指南”。通过理解自己大脑的“默认设置”,读者能够更有意识地校准思维,避免非理性陷阱,从而做出更优化的选择,实现认知的自我优化。 4. 《身份的焦虑》 阿兰·德波顿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优雅的哲学思辨和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本书聚焦于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而隐秘的困扰:对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担忧。在高度流动和扁平化的现代社会,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变得模糊,评价体系层出不穷,这使得个体时刻处于一种被审视和被评判的状态。 德波顿从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探讨了这种焦虑的根源——它源于我们对“重要性”的渴望,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他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究竟是何种标准定义了“成功”?我们是否需要被外界的目光所定义?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距离感,让我们得以从容地审视社会对“身份”的建构,并最终学会如何在不被外界剧烈波动的心态中,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自我满足感的内在价值体系。 第三辑:重构社会秩序——结构与伦理的深层思考 理解个体心智之外,我们还需要一套工具来解析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及其内在的伦理张力。本辑的书籍,致力于剖析社会运行的隐性规则和宏大历史的底层逻辑。 5.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的这部经典之作,即便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其对群体心理的剖析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穿透力。勒庞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细致观察,揭示了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其理性、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被集体的情绪、暗示和盲从所取代。 书中详细阐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情绪化、易受暗示、缺乏责任感以及对简单口号的狂热追随。作者深入分析了领袖如何利用群体的无意识倾向来操控大众,以及在社会动荡时期,群体如何成为变革或破坏性的力量。对于任何希望理解政治运动、消费狂潮或网络舆论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在高密度的社会互动中,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裹挟入无谓的情绪洪流。 6. 《正义:一场思辨之旅》 迈克尔·桑德尔的这本著作,是一场引导读者进行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沉浸式体验。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现实案例——从电车难题到堕胎权争议,再到企业并购的伦理困境——桑德尔带领我们检视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等主流的正义理论。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提供“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道德框架的碰撞与辩论,激活读者的思辨能力。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定义我们社会的根本问题:我们该如何分配稀缺资源?政府干预的边界在哪里?集体利益是否可以凌驾于个人权利之上?阅读此书,是对自身道德直觉的一次彻底的“压力测试”,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构建一套更为成熟、经过深思熟虑的,关于如何在多元价值冲突的社会中,实现有意义的公共生活的伦理立场。 这六部作品,犹如六盏探照灯,分别聚焦于未来预测的哲学、人类发展的宏大叙事、心智机制的内在规律、身份认同的社会压力、群体行为的隐秘动能,以及社会伦理的深层构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强大的知识体系,旨在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决策质量和人文素养,使其能够更从容、更深刻地驾驭变动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瑋瓊/《利他的力量》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第24屆「金書獎」得主,以《傳誠:台灣電聲推手廖祿立的人生思索》,榮獲111年度【傳記類】得獎金書。第22屆「金書獎」得主,以《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電商黑馬創業家兄弟屢創驚人營收的55個商業智慧》,榮獲109年度【創新與創業類】得獎金書。
 
  其餘著有《電動車產業大未來》(宣明智合著)、《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席夢思:百年美眠巨擘傳奇》、《金融鬥士:黃天麟與台灣金融業的五十年》、《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等二十餘本書。
 
鄭崇華/《鄭崇華演講集》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學士。早年曾服務於亞洲航空公司(Air Asia)與美商精密電子公司(TRW)。1971年創立台達電子,擔任董事長職務至2012年,現為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指導集團發展方向,推廣「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使命。
 
  媒體界推崇鄭崇華為台灣第一位企業環保長(CEO, Chief Environmental Officer)以及台灣科技教父(Godfather of Taiwan Tech)。因為重視地球環境的保護,從公司創立之初,就以宣揚環境及自然資源的保護、從事創新產品與節能技術為理念,並於1990年設立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參與並贊助各項環保活動,深耕能源教育,推動永續能源技術發展,推廣綠建築,並致力培養環境人才。
  
  有鑒於鄭崇華長期重視環保節能與地球環境的永續議題,2008年獲得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授予同名小行星「Asteroid Chengbruce」(中譯「鄭崇華小行星」)。2009年,榮膺2009全球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星空大使」。
 
  2006年,獲得管理科學學會頒發象徵管理學界最高榮譽的「管理獎章」;2008年,榮獲「潘文淵獎」;2010年,榮獲安永「年度創業家大獎」與「企業社會責任獎」雙料榮耀。2011年,獲得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國家卓越成就獎」之殊榮;2012年,獲頒「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之榮耀。以長期關懷能源與氣候變遷議題、領導台達落實CSR成為產業典範,2015年,獲頒《遠見》雜誌首屆「CSR終身貢獻獎」。2016年3月,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表彰長期在發展科技、引導產業升級及培育人才方面對的卓越貢獻。
 
  先後獲得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交通大學、亞洲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台灣大學等共十一所學校名譽博士學位,肯定其長期致力於環境永續發展與產業發展之卓越成就。

图书目录

《利他的力量》
推薦序  一位光芒四射的「君子企業家」——鄭崇華         /高希均
前言    樸實無華的利他初心
 
PART I  初心——來自生命中的好老師
01開大門走大路,做人做事的擔當
02  從仗義直言到低調內斂
03  勤學習,練就慎思明辨
04  翻轉學習,教育可以不一樣
 
PART II  務實——深植於創業DNA的企業文化
05  意外的創業——好運與天意的交會
06  堅持品質,是永續經營的根基
07  好的設計、好的製造,才有好的產品
08  創造藍海,不和別人做一樣的產品
09  知人善任,用真心回饋員工
10  快速敏捷,使命必達
 
PART III  精進——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永續經營
11  洞燭機先,創新一定要夠快
12  轉型不能停,迎向Delta新紀元
13  厚植研發能量,與時俱進
14  趕上工業4.0,解決客戶新需求
15  不放棄,才有新機會——迎向電動車時代
16  跟著節能減碳走——結合環保與創新的信念
 
Part IV 利他——永續與傳承,台達的公益心與教育魂
17飲水思源,廣植善苗
18低調點燈,多方培育人才
19打造綠色未來,以賽促學
20世界級企業公民
結語  天邊有顆「鄭崇華小行星」……
 
《鄭崇華演講集》
推薦序|擁有遠見的企業家    高希均
自 序|台達,做對了什麼?   鄭崇華
 
輯一
【信念】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1 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向成大電機系畢業生致詞(1999年5月)

 
2 三點認知,迎向新世紀挑戰
致台達全體同仁新春敦勉詞(2001年1月)
 
3 經營企業,眼光要遠
「遠見人物企業前景論壇」致詞(2002年3月)
 
4 我如何成為這樣的我?
發表於《中一中90年傑出校友專刊》(2005年4月)
 
5 掌握節能與環保,機會就是現在
「上海遠見高峰會」致詞(2005年11月)

 
6 創業,讓我體會到的人生價值
「清華大學頒授榮譽工學博士」感言(2006年6月)
 
7 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
發表於《成大電機系友會會刊》(2009年2月)
 
8 以智慧行動,實踐理想
「台達盃國際太陽能建築競賽頒獎暨楊家鎮小學奠基儀式」致詞(2009年6月)
 
9 看見台灣的美和憂愁
「《看見台灣》東京首映會」開場致詞(2014年12月)
 
10為孩子點燃希望的火種
「泰北華文教育獎助計畫20年」致詞(2019年3月)
 
輯二
【實踐】創新科技,讓經濟與環保齊頭並進

 
11節約能源,不必降低生活品質
「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演講(1993年1月)

 
12 Close to Customers, Provide Better Service
Speech at Ground Breaking of DPR Building(Jan, 1997)
中譯稿:與客戶拉近距離,提供更好的服務
「北卡電力電子研究中心大樓動土儀式」演說(1997年1月)
 
13因應大環境變化,把握商機
「成功大學畢業典禮」演講(1997年3月)

 
14 Delta and IBM
Speech at IBM Symposium for Emerging Countries(Oct, 1997)
中譯稿:台達與IBM
IBM新興國家供應商大會演說(1997年10月)
 
15 Delta Can Offer Support
Speech at GE Asia-Pacific Corporate Executive Council Meeting(Feb, 1998)

中譯稿:台達可以提供什麼?
「奇異集團亞太區經理人會議」演講(1998年2月)
 
16 From SME to Transnational——the Delta Experience
Speech at APEC Seminar(May, 1999)
中譯稿:從中小企業到跨國企業——台達的經驗分享
「APEC討論會」演講(1999年5月)
 
17 Delta and MIT
Speech at Welcome Dinner and MIT President’s Visit(Mar, 2003)
中譯稿:台達與MIT
「歡迎MIT校長、時代基金會董事長來訪晚宴」致詞(2003年3月)
 
18節能產品的重要性和機會
「第5屆台達電力電子新技術研討會」開幕演講(2005年10月)
 
19 21世紀的覺醒與商機
「清大科技管理學院孫運璿科技講座」演講(2006年3月)
 
20 Implement Green Regulations and Create Quality
Products
Speech at Summit Forum on Marching Towards Europe(Oct, 2006)
中譯稿:落實綠色法規,創造優質產品
「前進歐洲市場高峰論壇」演講(2006年10月)
 
21 Drive the Future of Business
Opening Remarks for MIT-Epoch Industrial Liaison Symposium& Epoch Donors’ Dinner(Jan, 2008)
中譯稿:推動企業的未來
「時代基金會與MIT工業論壇」、「Epoch贊助人晚宴」開場致詞(2008年1月)
 
22實在的力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DEJ《實在的力量》日文版發表會」演講(2012年2月)
 
23 Let’s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Remarks for Singapore R&D Centre Opening Ceremony(Sep, 2013)
中譯稿:共同關心永續
「台達新加坡研發中心開幕典禮」致詞(2013年9月)
 
24企業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第5屆分享責任年會」演講(2017年1月)
 
25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
「第18屆台達電力電子研討會」專題演講(2018年6月)
 
26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台達50週年記者會」致詞(2021年3月)
 
輯三
【扎根】為國家培養一流的人才
 
27自我成長,堅強前行
「全民悅讀運動」致詞(2000年3月)
 
28與學術結合,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孫運璿科技講座成立典禮」致詞(2001年1月)
 
29凝聚共識,攜手再創產業新機
「李國鼎科技講座成立典禮」致詞(2001年8月)
 
30強化競爭力,從培育人才做起
「第4屆台達電力電子新技術研討會」致詞(2004年10月)
 
31創新,積極培養綠能整合型人才
接受《成大產學合作》採訪(2013年5月)
 
32提升高教能力,共創產學雙贏
「亞洲大學提升高教人才能力講座」演講(2013年12月)
 
33懷念,一位對社會貢獻良多的企業家
「摯友羅益強先生告別式」致詞(2015年6月)
 
34利用數位科技,消弭學用落差
「第17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演講(2016年4月)
 
35讓第一線好老師,影響更多人
「當適性教學碰上DeltaMOOCx記者會」演講(2016年11月)
 
36每一個人都可能翻轉世界
「陽明大學頒授榮譽博士」致詞(2016年11月)
 
37攜手合作,共同發掘智能高手
「京台論壇:智能製造分論壇」致詞(2016年11月)
 
38學無前後,達者為師
「劉炯朗校長音頻網站發表會」致詞(2021年8月)
 
輯四
【願景】為地球打造安全、健康、永續的未來
 
39我們要有新的工業革命
「中央大學93學年度畢業典禮」致詞(2005年6月)
 
40珍愛地球是門好生意
「交通大學思源基金會」演講(2006年12月)
 
41永續發展,從環保節能做起
「安徽合肥工業大學」演說(2007年8月)
 
42謙卑感受,人類有多渺小
「中央大學小行星命名記者會」致詞(2008年7月)
 
43把握時機,共創美好生活環境
「兩岸合作發展論壇演講—江蘇昆山」演講(2010年9月)
 
44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
Speech at Forum of President Clinton’s visit(Nov, 2010)
中譯稿:21世紀的挑戰
「柯林頓總統訪台論壇」演講(2010年11月)
 
45改變,讓正向循環發生
「國家地理頻道那瑪夏環保小學紀錄片首映記者會」致詞(2011年4月)
 
46追隨一位真心實意的環保運動者
「紀錄片《梁從誡》首映會」致詞(2012年7月)
 
47一起為減緩氣候變遷努力
「台達COP21啟程記者會」、「巴黎大皇宮記者會」致詞(2015年12月)
 
48我們已經沒有以後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再版序(2020年4月)

图书序言

  • ISBN:4713510943335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軟精裝 / 756頁 / 14.8 x 21 x 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台達,做對了什麼?
鄭崇華
 
  想要將過去數十年來的演講內容整理成書,這個念頭一直放在我的心中,但因為工作忙碌,一直沒有付諸實踐。直到某天我偶然與高希均教授提起,高教授立即熱心且充滿行動力的促成此書誕生。
 
  在遠見天下文化的協助之下,我開始整理過去的演講文稿,沒想到第一次居然整理出355篇,因為數量太多,編輯請我再精選一次,結果數量還是高達155篇。幸好在編輯團隊的鼎力協助之下,從演講對象與場合的重要性、海內外及各地域的平衡性,以及內容的多元性等諸多考量之下,最終才精選出本書中收錄的48篇文稿。
 
  趁著這次整理歷年演講文稿的機會,我也自問:在坊間眾多的書籍之中,出版一本自己過去的演講集,究竟能為讀者帶來什麼價值呢?
 
  其實我本身是個不太懂宣傳的人,也不習慣宣揚自己,但過去為何常受邀在不同的場合發表演講與致詞?除了承蒙各界的厚愛與善意之外,我想或許也是因為台達一路發展的過程,恰好能夠為產業及社會帶來一些啟發。
 
  開始演講的契機
 
  台達自1971年成立之初,當時僅有15個員工,但由於注重品質,在客戶之間累積很好的口碑,公司不知不覺間迅速成長,1971至1980年間,公司年複合成長率達到69.42%,而1981到1990年也有41.13%。從田埂邊小廠房起家的台達,總算是站穩了腳跟,在全球版圖裡找到一方立足之地。
 
  也是在這段期間,我開始接到海內外的演講邀約。
 
  我第一次站上國際演講台,用英語演說,是1990年代受IBM邀請,那並不是一個公開演講,而是以供應商的身分,分享與IBM的合作經驗。在那次的新興國家供應商大會中,IBM邀請了許多他們認為重要的供應商,而台達是台灣唯一受邀的廠商,令我非常訝異,因為相較其他台灣企業,台達的規模並不算大。
 
  當時我心想,台達這麼小的公司,誰都不認識我們,究竟該分享什麼呢?於是我一開始先展示了台達歷年來的營收成長,草創期我們的營收並不高,直至1983年進軍電源供應器市場,立刻出現一個陡峭的成長曲線,果然引發在座與會者的好奇,紛紛追問台達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接著,我便分享了自己歸納出的3個幫助台達快速成長的因素,分別是堅持品質、持續跟著市場變化與時俱進,以及確立全球化策略布局,為全球的客戶提供服務。同時間,我也分享了一個創業初期,為了打入IBM供應鏈而發生的小故事,這場演講的完整內容就收錄在本書中的105頁。
 
  不瞞各位,在台達創立之初,我及團隊只顧著埋首工作、想方設法爭取更多業務,力求產品的品質,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與期待,卻很少停下腳步去回顧我們已經累積起來的成果。直到開始準備IBM的簡報,我才有機會去探究、分析台達一路走來究竟做對了什麼,以及未來該如何克服新的挑戰,持續在產業中保持領先的位置。
 
  順利結束這場IBM的分享之後,我又陸續接到GE及其他大公司的演講邀約,有機會能和這麼多經理人一同交流,是我的榮幸,也為我帶來很多寶貴的啟發;而台達的知名度也漸漸打開,促進全球客戶對我們的了解,可說是無心插柳帶來的意外收穫。
 
  在台達一路發展的過程之中,也曾歷經諸多大環境的挑戰,但是都能憑著追求卓越的專注,以及秉持為環境、社會、股東、客戶、消費者、員工創造價值的理念,堅持做對的事情,在關鍵時刻做出更好的選擇,成長茁壯至今。
 
  而書中收錄的每篇文稿,都是我在不同階段,對於當時的世界環境、科技產業,以及社會發展的思索與想像。多年過去,如今這些內容竟然大體上都已成真。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當前全球面臨各種不確定性的變化,期盼這本演講集可為帶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方向。
 
  想要帶給讀者的價值
 
  書中收錄的48篇演講稿,分成「信念」、「實踐」、「扎根」及「願景」四大架構,呈現我個人由內而外的生命實踐原則,並依時間順序,自早年至近期排列。
 
  在「信念」一輯中,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觀念是「堅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我從小在福建鄉下長大,成績很好,但是卻沒有很確切的夢想,對未來職業的想像也從警察、醫生,一直在變。我的父親還勸誡過我:「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事。」我的父親是名淡泊名利,一生救人無數的中醫師,他要求我要循規蹈矩、有正義感、做事全力以赴,這些信念都影響我的一生。
 
  孤身來到台灣之後,當時我只能仰賴舅舅供給讀書及生活,所以我開始強迫自己要認真念書,否則書念不好,人家可能就不會幫你出學費。在這個過程中,我遵從父親的教誨,對每件事情都盡力做到最好。後來我對科技產生興趣,不論是進入亞航、TRW工作,或是後來創立台達,都是帶著同樣的心態。因此,不論你做的是什麼職業,有什麼夢想,只要堅持你想做的事情,都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在「實踐」一輯中,我分享的是自己經營企業的心得,我相信透過科技的創新力量,可以讓經濟與環保齊頭並進。因此,台達一直致力於了解未來的市場需要,開發製造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仰賴公司全體同仁的共同合作。
 
  例如台達創業之初,公司有機會拿到飛利浦的訂單,但是因為飛利浦急著量產,要求隔天就要收到2,000套零件,而當時卻已經是下午5點!我原本想拒絕,沒有想到當年的老員工許美華卻一口答應,當天就帶著同仁通宵趕工,不只如期交貨,而且整批貨都沒有出現問題。
 
  因為公司有許多像許美華這樣的同仁,願意腳踏實地,貫徹確實去解決每一個問題,我們才能讓節能產品的性能、安全規格、品質水準達到標準,甚至是與時俱進,台達提供的產品從電源供應器、綠色解決方案,到打入電動車供應鏈,背後的精神都是希望可以用科技創造更好的世界。
 
  而「扎根」一輯,我想要談的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這個「大缺工」已成為許多企業最嚴峻挑戰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為下一個世代盡一份心力。我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有幸遇到很多好老師,他們為我的生活及知識帶來寶貴的啟發,如今,我也想要將過去好老師們給予我的無私關懷,持續傳承下去。
 
  台達過去也有許多學歷不高,但表現非常優異的員工,我們因而開設了獎學金制度,讓有潛力的同仁可以出國深造,為公司帶來更多貢獻。隨著台達累積的能量愈來愈多,除了內部同仁之外,也能夠開始為教育盡更多心力,例如做線上課程平台、設置校園獎學金,或是促成更多產學合作,都希望能夠幫助大學的經營,並加速科技的創新,進而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最後一輯「願景」,則是期盼各界攜手一同為地球打造永續的未來。因為宇宙在自然運行之中,結合了這麼多巧妙的條件才創造出地球,大家要用感恩之心來愛護地球環境,讓地球永續運行。
 
  過去我常常跟大家講綠色、環保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從過去歷史中可以得到借鏡,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倫敦的河水被大量汙染,而同樣的情景,在美國、台灣等地也一再發生。身處科技製造產業,我們不能為了自己賺錢,卻造成環境汙染,而是應該記取教訓,避免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自1990年代以來,科學家持續呼籲全球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造成自然環境不斷改變,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應對氣候危機。很可惜的是,這些努力收效甚微,許多人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仍固守當前的生活方式。
 
  台達很幸運的是,我們一直依照自己的信念,從環保中找到商機,靠著做對的事情而獲利。如今,隨著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愈來愈大,全球企業也開始正視永續議題,制定碳排政策,令我感到非常振奮,也期盼透過書中的內容,邀請更多人一起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摘自《鄭崇華演講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个单一的领域进行探讨,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其涵盖的广度令人惊叹。它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思维迷宫,引导读者从一个看似微小的观察点切入,最终触及到社会结构、个人哲学乃至存在意义等宏大命题。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灵活多变,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逻辑链条构建起坚实的论证基础;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激情的哲人,用充满画面感的比喻和富有穿透力的反问,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是一些章节对复杂人性动机的剖析,细腻入微,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餐式读物,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和沉淀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经历的积累,而领悟到过去忽略的新的层次和光芒。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阅读体验,让人感到自己的心智正在被潜移默化地拓宽边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平衡感和成熟度。在探讨涉及争议或敏感的社会现象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化的二元对立立场,而是极其耐心地描摹出事件的全景图。它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专注于构建一个思辨的框架,鼓励读者亲自走进去,去感受不同视角的温度和重量。这种非说教式的写作态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当感觉自己即将被某种强烈的倾向所裹挟时,总能从下一段文字中找到一个冷静的锚点,将思绪拉回中正平和的轨道。它教会我的,不是“相信什么”,而是“如何去思考”——一种尊重复杂性、拥抱矛盾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助益,更在心性修炼上提供了实质性的滋养,让人在面对外界纷扰时,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超然。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我会选择“回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记的“噪音”,而是那些真正扎根于脑海深处,在不经意间,会在你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甚至在独处反思时,突然“弹跳”出来的观点和句子。比如,某个关于群体行为模式的描述,在你目睹一场网络争论时会突然浮现,让你瞬间看透表象下的驱动力;又比如,某个关于坚持的阐述,在你职业生涯遇到瓶颈时为你提供了新的韧性。这种持续的、自发的联结和印证,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黄金标准。它已经从一本被动阅读的文本,转化为了一个主动参与我们生活构建的伙伴,持续不断地在我们的意识中投射光影,促使我们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种持久的、生命力的灌注,是真正顶尖的非虚构作品才具备的特质。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文学盛宴。作者的词汇量极其丰富,遣词造句老辣而精准,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藻,也没有一句含糊不清的表达。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刚刚好”的词来承载其复杂的意图。特别是当他描述一些抽象的心理状态或社会趋势时,他会利用一些非常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意象,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温暖而具体的叙事之中。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欣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打磨一件玉器,每一刀的落下,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内在的纹理。这种对语言的极致尊重和运用能力,使得即使是那些逻辑结构极其复杂的论证,也变得流畅易懂,充满了阅读的愉悦感。对于那些对文字本身有高要求,并珍视表达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本身就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它提供了关于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的绝佳示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面材质和低调而典雅的色调搭配,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力量感。拿到手上,分量感十足,能明显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结晶。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墨色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间距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文本的呼吸感很强,即便内容本身可能涉及较为宏大的概念,阅读过程却丝毫不觉得拥堵或压抑。而且,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或重要论点,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号和粗细进行区分,这种视觉上的引导,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重点的突出性,让人在快速浏览时也能抓住核心要义。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硬件上的投入和设计上的用心,就已经为它增添了不少价值,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仿佛在翻开一本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