儆醒預備:2021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儆醒預備:2021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韻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华人教会
  • 本土化
  • 全球化
  • 神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教会发展
  • 研讨会论文
  • 2021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繼2011年以來所舉行同一系列的第六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研討會」之論文集結出版。總共有12篇論文,分為兩部分:「聖經翻譯與神學詮釋」,以及「宣教、實踐與倫理」。

  前者是本系列歷次研討會的招牌主題,充分反映華人教會在聖經研究與詮釋上的精進,包含4篇論文。後者共有8篇論文,取材的對象橫跨兩岸以及不同基督教團體的傳統。

  此外,本書也收錄了本次研討會圓桌論壇的發言摘要。此論壇邀請了熟悉第一線實況的神學院師長們及教會團體代表,一同就著教會如何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等議題,進行研討與交流,內容值得各教會團體參考。
探索社会变迁中的信仰韧性与未来展望 本书聚焦于当代社会结构转型、文化思潮冲击以及全球化浪潮下,华人基督教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展现出的生命力。全书通过一系列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田野调查,系统性地梳理了过去数十年间,华人信仰群体在不同地域、不同语境下的适应、重塑与发展轨迹,旨在为理解现代性与信仰张力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本书的编纂汇集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成果,力求在宏观历史脉络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建立有效对话。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的教会生态重构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在全球化信息高速流动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华人教会群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呈现出的“在地化”努力与张力。 1. 跨文化适应的复杂性: 深入剖析了海外华人教会,尤其是第一代移民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挣扎与融合。探讨了信仰实践如何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及族群归属感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在西方社会中,第二代、第三代信徒如何重新诠释和继承其信仰遗产,以及“身份认同危机”在信仰群体内部引发的代际冲突与和解路径。研究揭示了,教会作为“文化中介站”的角色正在被新的社会媒介和社群模式所挑战。 2. 媒介技术与信仰传播的新形态: 考察了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社交媒体在华人基督教传播中的作用。分析了线上布道、网络团契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教会实体场所的冲击。探讨了如何在这种新的媒介生态中,维护信仰教义的严谨性与深度,同时适应快速、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书中特别关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有效辨识和应对信仰领域的虚假信息或极端思潮的传播。 3.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与社群重塑: 聚焦于特大城市化背景下,华人信仰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与聚集模式。探讨了教会建筑、聚会地点如何从传统社区中心向更为灵活、功能性的空间转换。研究分析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匿名性如何影响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契深度,并考察了教会如何通过建立服务性机构、专业性小组等方式,重新编织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部分:神学思想的在地化诠释与当代议题回应 本部分侧重于华人基督教在神学思考上的发展,特别关注其如何回应本土社会中出现的重大伦理、政治与文化议题。 1. 华人处境下的释经学反思: 探讨了传统神学框架在面对现代科学、后现代思潮以及本土哲学(如儒释道思想)时的适应性。研究关注了华人学者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发展出更具亲和力、更能触及人心的问题导向型神学。这包括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概念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再诠释,以及对救赎观、群体观的深化。 2. 伦理困境与信仰实践的张力: 系统梳理了当代华人社会中新兴的伦理争议,如生命伦理(安乐死、基因编辑)、环境正义以及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教会在这类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和介入方式,分析了信仰群体内部对“公共参与”与“分别为圣”之间界限的不同理解,并提出了基于信仰关怀的伦理行动框架。 3. 政治参与与公民责任的再定位: 深入剖析了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华人基督徒对“政教关系”的理解与实践。讨论了信仰团体在倡导社会公义、维护基本人权方面的角色演变。研究强调了“顺服”与“担当”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分子基督徒在公共领域中应扮演的“盐和光”的角色定位。 第三部分:教会的世代传承与未来挑战 本部分着眼于教会的内部结构、牧养模式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1. 青年事工的创新与困境: 详细考察了当代青年信徒的信仰特点——他们对权威的质疑、对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对体验式学习的偏好。分析了传统教导方式在吸引和留住年轻一代方面的不足,并探讨了成功引入的青年导向型事工模式,包括跨学科的信仰教育、艺术与信仰的结合,以及赋予青年更多领导权力的实践。 2. 教会治理与领袖培训的转型: 针对部分华人教会中存在的组织僵化、领袖权力过度集中等问题,本书提出对教会治理结构进行现代性反思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建立更具透明度、问责制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牧养团队。特别关注了对未来牧者在心理健康、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需求。 3. 福音事工的普世视野与区域合作: 超越地域限制,探讨了华人教会群体在国际宣教和人道援助领域的新发展。分析了随着华人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其在南半球宣教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区域性的教会联盟(如在东南亚、东亚的合作)所展现出的合力效应。强调了在面对全球性危机(如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时,信仰群体展现出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责任感。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审慎的学术回顾与前瞻,对于关注华人社会变迁、宗教人类学、当代神学以及教会管理领域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韻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國際關係、兩岸關係、人權、宗教自由、跨國社會運動。

周復初

  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近年主要研究聖經漢譯、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

劉遠見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督教青年工作、漢譯聖經註釋。

陳祥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教授。

陳琪

  台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

繆慎耘

  台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

葉玟君

  台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

馮靜

  台灣基督徒信仰研究學會。

徐淑瑛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王世平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納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葉先秦
  
  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倪步曉
 
  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吳有

  美國基督工人神學院。

彭振雄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博士生。

曾祖漢

  東海大學基督教會/校牧室傳道。

吳祈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學院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姚蘊慧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凱莉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序言/王韻
導言/王韻、周復初、劉遠見

第一部     聖經翻譯與神學詮釋
1 回歸聖經原文—恢復的依憑/陳祥、陳琪、繆慎耘、葉玟君、馮靜、周復初
2 言談話題、連貫性與綱目標題—以約翰壹書為例/徐淑瑛、周復初、王世平
3 周聯華與譯經/曾慶豹
4 基督教本色化的語言問題—以“Conversion”和“Commitment”的漢譯為例/陳納

第二部     宣教、實踐與倫理
5 奮興運動和五旬節運動佈道者汪兆翔的社會福音歲月/葉先秦
6 宗教復興視域下的信仰群體型態—以改革開放初期溫州基督教為例(1978-1990)/倪步曉
7 寶貴的珍珠—從大公教會靈修傳統看地方教會的屬靈操練/吳有
8 客庄「宣教師」的生命敘說與在地實踐/彭振雄
9 從〈以斯帖記〉中的衝突與和解來反思現今教會的責任/曾祖漢
10 約瑟的眼淚—族群理論與後殖民批判的本土神學詮釋/吳祈得
11 同志基督徒與台灣基督教會—第二現代社會中的包容與堅持/姚蘊慧
1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同志議題之神學論述研究—發展歷程(1995-2022)與詮釋進路分析/邱凱莉

圓桌論壇發言摘要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62739
  • 叢書系列:聖經資源中心/專題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5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教會存在的意義:全球疫情下的儆醒與預備


  2020年農曆新年之後,與同工討論是否要繼續舉辦2021年的「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時,心情是特別忐忑不安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2019年末開始從湖北武漢被發現案例,幾個月之內傳播全球,2020年3月時全球許多國家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國境封鎖與封城等防疫管控,而其中台灣的防疫措施更可以說是開始的最早,12月31號就宣佈對武漢班機以及遊客的檢疫、1月2號成立中央專責應變小組、1月12號派遣專家前往武漢調查、1月23日發佈武漢來台的禁止令、1月25號就全面禁止旅行團赴中國。之後兩岸與全球民眾都開始忍受長達兩年且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下生活;口罩、社交距離、遠距工作、國際檢疫與社區封控都成為日常。

  雖然當時全球旅遊幾乎都已經停止,但台灣因為及早因應而相對平安,要照往常舉辦國際研討會當然不是不可能,只是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台灣的主場要線上還是實體?我們海外以及大陸的朋友們願意改成線上參與嗎?考量經費使用與報帳時的各種規定,延後舉辦會不會更妥當?台灣社會在初期的「儆醒」與對當時疫情控制的相對成功狀態,給了我們樂觀的期待,我們決定晚辦不如早辦,應該趁著台灣學術活動仍能正常開展的時候,讓這一個華人基督教研究世界中少有的實體學術平台,能夠繼續順利運行。個人的樂觀推估是,疫情衝擊下,大家應該有更多時間與想法想要分享討論吧?!

  就在我們發出徵稿通知之後不久,台灣也進入社區流行並發佈三級警戒,從提交大綱的數量與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看到疫情的衝擊非常明顯;以大陸背景的參與者為例,往常至少十篇以上的數量縮少到只有三篇。但不幸中的幸運是,疫情在台灣逐漸受控,在研討會舉辦的11 月,還能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會議廳有一個實體的現場;雖然現場人不多,透過網路直播我們仍有不少的大陸與國際參與者。這些都是我們要感恩與感謝的!

  對於這個「明知不該辦還要辦」的研討會,能夠在萬難中徵集、反覆修改以及順利審查出來12 篇論文出版,這個論文集本身的意義並不僅僅是這12 個主題的研究;這裡要特別先提到一篇因為個人理由退出的論文,標題「教會存在的意義:新冠肺炎下的教會論」,來凸顯我們最想要觸及的「疫情下」的教會議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張恩瑜傳道,在他的研討會論文中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當教會無法維持原來的型態,必須捨棄原有習慣的運作模式時,華人移民教會(他服事於阿根廷的福音教會)該如何反思自己教會的本質及優勢呢?張傳道討論的例子,是納粹德國時期的柏林大學神學家與牧師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潘霍華原本服事的國家教會屈服於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政策,因而轉而加入地下反抗組織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而他本人更因為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行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潘霍華的認信教會就是一個捨棄原來運作模式的「非實體」、「去中心化」的教會,而他主張教會應當要以「以基督為主」、能夠要落實耶穌基督的形象在世間作為標準;而當世道扭曲,以基督的精神和這個「大環境」做出區別,就是一個真正教會該做出的抉擇!

  為了真理與正義而要做出捨棄的教訓,當然不僅僅針對移民華人教會而已,只是「非主流」的華人移民教會、或是「非常態」中生存的認信教會(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也是),與大環境做出區別常是他們必須面對的日常,其中捨棄以實體會堂為運作中心的模式,更是他們日常中的日常。查考聖經翻譯(本研討會的招牌主題)告訴我們,他們的選擇其實是有聖經基礎的:希臘文聖經中「教會」一詞原文是?κκλησ?α(ekklesia),原意是「被召出來的一群人」或「蒙召出來的會眾」, 因此,教會本質是人的行動而非給信徒聚集的建築物或組織章程,從馬丁路德到潘霍華,從王明道到倪柝聲,這個教訓都被反覆地訴說著。

  從這個道理來理解,而2020年至今不斷變化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可以說是給「主流」與「常態」下依賴傳統運行模式的全球基督教會一個「潘霍華等級」的衝擊:定期教堂聚會被停止、面對面的信徒牧養遭受困難、社區服務工作站點關閉、以及依賴宣教士駐點的海外事工被迫中斷的種種挑戰,到底信徒們該怎麼辦呢?偷偷抵抗政府關門的決定?繼續堅持舊制、用預錄影片頂著等待疫情緩解?還是要思索修改舊的模式?要發展全新的「去中心」或「後疫情時代的新型態教會」模式嗎?習慣於舊有模式的信徒們會不會因此流失呢?而習慣於線上禮拜相交的方便時,當疫情和緩時會不會就不再回到教會進行實體聚會呢?

  我們堅持在疫情間繼續舉辦實體研討會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在參與的教會資深牧者、年輕傳道人、有實務經驗的教會同工、神學院老師、聖經學者等等各種不一樣年齡、專長與背景的人當中,透過互相交流與私下的討論,得到一個目前台灣教會回應這些問題的一個大致圖像:幾乎沒有教會選擇停滯與等待;同步的線上主日崇拜或非同步的預錄講道,在疫情期間已經成為主要回應的方式,而習慣於舊有模式的信徒們,在新的線上模式中的確有人數流失的現象,但顯然在補上適當的關懷機制之後情況多有改善,甚至有一些教會回報參與人數反而在改成線上之後有所成長。多數的教會顯然是對於應付疫情衝擊是有信心的,但應付的能力顯然會因為教會的體質、大小與經驗而有所差異。「數位落差」是教會間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讀者可以參考本書最後圓桌論壇發言部分)。

  一個意外的收穫是,許多原本不信任或是沒有覺得需要新模式的長老執事們,在實體建築物不能開門之後被迫試用這些新作法,而嘗試的結果普遍是正面的;許多人反應網路與實體的模式各有優劣,因此疫情期間的一些作法會延續到解封之後,網路與實體共存的模式應該也會繼續存在,而這也可能會給教會中年輕一輩、更熟悉網路科技的同工與傳道人更大的發揮空間。一些疫情期間的調查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例如哈特福宗教研究學院(Hartford Institute for Religion Research)於線上調查美國13個教派中38個教會受到的影響,發現只選擇線上禮拜或實體禮拜的教會流失的成員比較多,而採取多種禮拜方式則是成員增加的主因,這樣混合的模式已經佔總數的83%;更令人樂觀的是,調查顯示整體奉獻的數量並沒有因為改成線上模式而顯著的減少,而2,074 份問卷中超過2/3 表示他們的教會「比疫情前更強壯」!

  值得儆醒的是,台灣的調查數據顯示類似但較不樂觀的結果。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在2021年7月1日發佈網路調查結果,雖然97.9%的教會在疫情中仍透過網路持續成人主日崇拜,但卻有33%的教會暫停兒童主日學,60.2%的教會反映參與線上崇拜的人數比三級警戒前的實體聚會人數少,17.7%甚至少了一半以上。70.8%的教會在疫情中的奉獻有下滑的情況,其中尤其對以面對非信徒的「宣教型機構」(46.3% 報告收入減少),以及「社會關懷型機構」(73% 報告收入減少)最為讓人擔心。這可能跟台灣的教會在網路化事工的預備上面,本來就沒有美國教會來的積極有關,但也可能是因為這份問卷的抽樣代表性不足,回收有效樣本份數來自台灣長老教會138位、靈糧堂58位、浸信會38位、泛信義宗36位、行道會31位,以及其他宗派、聯盟教會180位等共678份,仍缺乏以聚會凝聚力知名的真耶穌教會以及召會兩個重要團體的聚會資料。

  我們有理由相信,加上兩個團體數字之後的台灣教會在疫情下的圖像,應該會是比較樂觀的,但這個樂觀是要建立在對於未來事工的儆醒與預備之上。協進會負責調查的夏昊霝與陶牧群牧師也已經發現,這些數字已經比針對香港教會以及台灣一般非營利組織的類似調查結果來的好很多;這反應的是全球華人社會,都在疫情以及更早的全球化衝擊之下,已經面臨很大的轉型挑戰,而台灣的教會發展可能跟台灣在全球華人社群中的整體地位類似,具有一些條件上的優勢,但未來的發展還仍不明朗,亟待更多研究釐清。更重要的是,教會要「比疫情前更強壯」才是這波疫情下經驗可能真正的意義。回到潘霍華的教會觀:發展實體或非實體模式其實並非區別的重點,新的模式是否能夠更落實基督的形象在世間呢?聚會人數與奉獻量只能是輔助的資料,這是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都必須要關切與預備的問題!

  最後要感謝補助以及支持研討會以及本書出版的內政部、台北市召會、政大研發處,以及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也特別要感謝所有的研討會參與者,尤其是研討會最後圓桌論壇的參與者,包括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譚國才校長,中華福音神學院副校長陳志宏,東海大學資深教授趙星光老師,貴格會中心教會廖金河牧師,大陸的薛弟兄、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張恩瑜傳道等人;如有遺漏,還請見諒。我們盡量將主要的討論內容忠實呈現給讀者,因為這些對話反應的是第一線事工的最真實樣貌,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有限學術研究的範疇!也期待本書能持續作為教會事工與學術研究之間重要橋樑的一部分,刺激更多的討論與辯論在未來出現。
 
王韻
政治大學東亞所副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装帧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体现了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纸张的触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肃而认真的态度,这对于承载学术成果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封面的色彩搭配相对内敛,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试图吸引眼球的亮色,而是选择了更偏向大地色系的基调,这似乎也隐喻了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扎根、沉淀与深思熟虑。我习惯于在阅读这类文集时,会先快速浏览一遍所有作者的简介,这有助于我建立一个初步的知识地图,了解不同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范式。我想知道,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学者们,他们的研究取向是偏向社会学、历史学还是神学本体论?这种不同的切入点,必然会导致对“本土与全球发展”这一主题的诠释出现有趣的分歧。我期待看到那些能提供新颖分析工具或全新历史文献解读的篇章,打破我原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信仰社群生态的非专业人士,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更多是出于一种“追踪时代脉搏”的渴望。我深知,华人基督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现象,它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文化符号,尤其在东亚乃至全球华人社群中扮演着复杂角色。我非常好奇,这些顶尖的学者们是如何界定和衡量“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体现在信徒人数的增长上,还是更侧重于社会参与度和公共领域的发声能力?如果后者是重点,那么论文集是否触及了信仰群体在公共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我尤其关注“预备”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前瞻性和警觉性。在当前这个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儆醒”的内涵,想必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属灵劝勉,而扩展到了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与内在韧性的构建。我期待看到关于教会伦理、跨文化宣教策略更新等实践性议题的深入探讨。

评分

我对这种汇集了多方声音的文集总是抱有一种近乎“寻宝”的心态去阅读。我常常觉得,单一作者的视角,无论多么深刻,终究带有其个人局限性。而一场高水平的研讨会,其价值恰恰在于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交锋。我推测,这本论文集里一定收录了不少在主流媒体上难以看到的、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内容。我关注的一个重点是,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本土教会如何处理自身认同的张力——是倾向于“去中国化”以更好地融入普世教会,还是坚守独特的文化根基进行对话?这种内在的张力是任何一个研究当代思潮的观察者都无法回避的。如果论文集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或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动态过程,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青年一代在数字时代如何重新定义信仰参与方式的探讨,毕竟,未来的教会样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牧养现在的年轻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记录了一个特定时间点(2021年)华人基督教界思想界的一次重要集体发声。我感兴趣的不是某一篇论文的结论,而是整个文集的“气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感受到当时整个学术群体对未来局势的集体判断和集体焦虑。这种集体的智慧和情绪的波动,往往比任何单篇的“重磅炸弹”更能描绘出时代的真实侧面。例如,在疫情常态化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跨境的学术交流和事工合作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外部环境的剧变,是否迫使本土教会必须加速其“本土化”的进程?我倾向于寻找那些在论证中使用了大量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篇章,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将抽象的信仰议题,落实到具体的、可观察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总而言之,我购买它,是希望获得一份详尽的、来自思想前沿的“时代诊断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时代脉络和信仰实践紧密结合的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所以当看到“研讨会论文集”这几个字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惴惴不安的。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会像啃一本砖头厚的参考书。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不安立刻消散了。论文的题目设置得非常有层次感,明显是经过精心组织的,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华人基督教在本土扎根的深厚土壤与面向全球化挑战的广阔视野。我尤其欣赏这种雄心,它不仅仅满足于对既有现象的记录,而是更倾向于对未来趋势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预判。这本书的定价也显得颇为公道,考虑到它汇集了多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这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投资,而不是简单的消费。我期待着能从中一窥华人教会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中,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同时,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