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中文:中級課程1教師手冊(簡體版)

前進中文:中級課程1教師手冊(簡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Hsin-fu Chiu邱新富
图书标签:
  • 中文教材
  • 教师用书
  • 中级
  • 简体中文
  • 语言学习
  • 教学资源
  • 前進中文
  • HSK
  • 语言技能
  • 课程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he learning goals that center on the thematic units are s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s, established by the ACTFL

  ˙To Comply with the pedagogical principle of backward design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learning goals for the intermediate learner of Chinese

  ˙Integrates into its thematic contents the ACTFL-defined, three mores of language uses as well the 5C concepts

  ˙Assist the learner to achieve holistic progress and to cultivate specific linguistic abilities of Chinese

  ˙The selecting of keywords/phrases in thetextbooks is greatly in line with vocabulary levels defined by the HSK and by the TOCF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language us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Taiwan Strait are also meticulously annotated in the textbooks

  In recent years, the background of learners has become diversified, and the number of self-study students of elementary Chinese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pedagogical front, however, learning materials, found to be biased towards school life and youth culture, fail to meet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adult learner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ilemma,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is thus designed for people from all works of life.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ction research done by experienced Chinese instructors affili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eries of textbooks is a set of two volumes, and each volume is composed of four thematic units. The learning goals that center on the thematic units are s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s, established by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Specifically,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attempts to help the Novice-High learner attain the proficiency level of Intermediate Mid (with the first volume), and then to the level of Intermediate High (with the second volume).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complies with the pedagogical principle of backward design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learning goals for the intermediate learner of Chinese.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every lesson and every thematic unit constantly provides the learner with chances to re-consolidate their developing Chinese proficiency. As standardized ways of ensuring successful learning,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integrates into its thematic contents the ACTFL-defined, three mores of language uses as well the 5C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 Comparison, and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overall progress in Chinese, “Progressive Chinese: Intermediate Course”  attempts to cultivat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linguistic abilities of Chinese:

  1. To ask questions, to answer questions, to deal with simple social transactions, (forthe high potential learner) to narrate, to compare, and to describe.

  2. To process and to produce Chinese texts in paragraphs.

  3.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comprehend audio and textual input: to put up with unfamiliar language units, to skim through materials, to infer information from co-texts.

  4. To develop and apply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gradually become independent Chinese learne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ifelong learning.

  ˙參照ACTFL所定語言能力標準設定學習目標
  ˙依照反向設計的原則為中級學習者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結合ACTFL的三種交際溝通模式及5C理念設計教材
  ˙幫助學習者獲得全面性的進步與具體的語言能力
  ˙選詞參照了漢語水準考試(HSK)、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並兼顧兩岸差異

  近年來華語學習者背景趨向多元,中文的自學者人數也日益增長。編者在教學中發現,偏向學校生活和青年文化的主題,常常無法滿足成年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因此傾力將《前進中文》編寫成一套能同時符合社會職場人士與大學生各自需求,亦能符合其語言能力和認知程度的教材。

  本教材由四位於美國教學中文的一線教師共同編著,為其教學後反思所做的行動研究成果,在出版前曾實際運用於教學中,藉此發現問題、獲得學生回饋,並進行調整,方完成最後編寫。本教材共兩冊,每冊四個單元,以主題進行規劃,並依照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所制定的語言能力標準設定學習目標。第一冊目標由初級高提升至中級中;第二冊目標由中級中提升至中級高。

  《前進中文》按照反向設計的原則,根據ACTFL的中級與高階語言能力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並在目標確定後通過形成性和總結性測試,在每節課與每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建立一個完整、有機的測評系統,説明學習者不斷進步。在逐步提供中級學習者語言技巧發展所需語言任務的同時,《前進中文》課文內容設計也結合ACTFL的三種交際溝通模式,即理解詮釋、人際交流和表達演示,以及ACTFL的5C理念(即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文化、Connection連接、Comparison對比、Community社區)。

  《前進中文》除了可幫助中級中文學習者獲得全面性的進步之外,亦能培養學習者以下具體的語言能力:

  1.    ACTFL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中級語言使用者所需要的問答能力,並可處理簡單的交際任務(對於優秀學習者,高階語言使用者所需要的簡單敘述、比較、描述等能力亦能同時培養)。
  2.    理解成段的中文篇章,因此能產出句段形式的中文。
  3.    建立聽力、閱讀策略,培養對不熟悉語言成分的容忍度、泛聽/讀能力,以及猜測的能力。
  4.    發展並運用語言學習策略,逐漸成為獨立的中文學習者,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本手冊重點
  除了提供課本習題參考答案與各課聽力文本之外,並提供教師實用的教案與教學操作建議,內容有每單元第一至三課使用說明,包含了課文互動式語法講解操練示範、漢字聚焦、詞彙語法聚焦,及各項任務的重點提示;還有每單元第四課(複習課)建議進行方式,包含朗讀練習、病句練習、閱讀練習、對話練習、角色扮演等,並特別翻譯了ACTFL IPA人際互動與表達演示任務的評分標準,作為教師們客觀而全面評量學習者表現的參考。

  ☉ Six Features of the Textbooks
  1.    This textbook series is based on results from action research done by experienced Mandarin Chinese instructors affiliated with U.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2.    Eight thematic units run through two volumes of textbooks, covering personal, communitial, societal issues and learning tasks.

  3.    The design of learning tasks and assessment activities aligns with ACTFL’s proficiency benchmarks,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and 5C principles.

  4.    The selection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ligns with the guidelines by HSK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with cross-strait differences clearly marked and listed.  

  5.    This textbook series is designed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meet the various needs and interests of adult learners.

  6.    Learners will develop intermediate level oral proficiency, while establishing listening and reading strategies, and eventually become independent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本教材六大特點
  1.    本教材為北美一線中文教師行動研究成果。
  2.    八大主題單元貫穿兩冊課文,由淺入深涵蓋中、高級話題與語用任務。
  3.    學習活動目標、評量任務參照ACTFL的語言水準能力等級、三種溝通模式與5C理念。
  4.    語言點與詞彙選擇參照漢語水準考試、華語文能力測驗的詞彙等級,且並陳兩岸差異。
  5.    同時符合社會職場人士與大學生各自需求、語言能力和認知程度。
  6.    發展中級口語能力,培養聽力、閱讀策略,逐步成為獨立的中文學習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前進中文:中級課程1教師手冊(簡體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重点放在内容丰富性、适用性以及独特价值上。 --- 书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实践与教学策略 ISBN:978-7-5075-4522-3 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版次:第一版 装帧:平装 页数:420页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语言学习已不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书《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实践与教学策略》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部集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旨在为中文教育者、跨文化研究者以及高级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前沿的参考框架。 本书的核心视角在于“语言行为的文化嵌入性”。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语言的运用都必然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单纯的语言知识输入往往无法有效弥补实践中的文化障碍。全书内容围绕如何有效地将文化意识融入语言教学,并指导学习者在真实交际场景中运用所学展开。 第一部分: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的再审视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主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批判性反思,尤其关注了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局限性。我们引入了高语境/低语境文化、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等概念,并重点探讨了这些理论如何具体投射到汉语的日常使用中,例如敬语的使用、委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中西方在“直接性”与“间接性”处理信息上的差异。 我们详细分析了“面子”文化的概念,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抽象的社会价值,而是将其具体化为课堂互动中的师生关系、小组讨论中的意见表达,以及书面语体中如何维护双方尊严的实际操作指南。这部分内容为教师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石,帮助他们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文化困惑。 第二部分:面向高级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深化与语用能力培养 本书的重点发力点在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对于已经具备扎实语法基础的学习者而言,真正的提升在于语用得体性(Pragmatic Competence)。本部分提供了大量的真实语料和情景模拟,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话题拓展与深度讨论技巧: 如何引导学习者从日常话题自然过渡到抽象议题(如社会热点、哲学思辨),并掌握阐述复杂观点的逻辑连贯性和论证的严谨性。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如何构建“让步-转折-总结”结构的范例。 2. 修辞策略的运用: 详细剖析了汉语中常见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并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这些技巧,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语体风格的转换与驾驭: 针对学术语体、正式商务语体和网络流行语体等,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语言特征分析,并辅以模仿练习,确保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灵活切换语言风格,避免“一本正经地使用口语”或“过于随意地应对正式场合”的尴尬。 第三部分:教学实践中的文化融入策略与课堂设计 此部分是本书实践价值的集中体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立即采纳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论。我们反对将文化知识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进行灌输,而是倡导“情境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Method)的应用: 书中收录了十余个基于真实跨文化冲突或成功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涉及商务谈判、留学适应、医疗咨询等多个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反思自身的文化预设,并共同设计出更优的沟通方案。 2.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与文化探究的结合: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涵盖文化任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要求学生组织一次“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会”,任务的完成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复杂的跨文化实践。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师在任务设计、资源准备和效果评估中的具体步骤。 3. 评估体系的优化: 针对语用和文化能力的评估难题,本书提出了多维度的评估框架,包括口语表现中的得体性评分标准、书面作业中的文化敏感度分析,以及自我反思日志的有效性评价,旨在使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和指导性。 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工具性和前瞻性。它不仅关注“教什么”,更侧重于“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估学习成效”。对于希望将自己的中文教学提升到国际标准、培养出真正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习者的教师而言,本书提供了从理论到实操的完整路径图。它避免了对单一文化(如中国文化)的过度浪漫化描述,而是聚焦于交际过程中的互动张力和调适策略,是当代高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 书名:汉字演变史论纲:从甲骨文到数字化时代 ISBN:978-7-010-21987-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版次:第二版(修订版) 装帧:精装 页数:580页(含大量图版) 定价:128.00元 内容简介: 《汉字演变史论纲》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汉字体系自起源至今发展脉络的权威学术专著。该书不仅是语言学和汉字学研究的经典参考书,也为所有对中华文化符号系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系统、严谨的知识殿堂。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字形结构分析相结合,将汉字的演变视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第二版在保持原有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字源学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补充。 第一篇:汉字的史前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篇聚焦于汉字系统形成之前的符号萌芽阶段。作者详尽考证了陶器刻符、岩画等前文字阶段的遗存,并重点分析了贾湖刻符、半坡陶符等争议性材料,试图描绘出汉字“六书”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前的早期表意倾向。 重点章节对甲骨文的分层与断代进行了细致的论述,结合殷墟出土的卜辞内容,探讨了甲骨文在记事、记数、人名、地名等方面的具体用法和书写特征,并引入了气候学和天文学证据来佐证某些特定的历法记录。 第二篇:金文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大爆炸”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字形态最为多元化、最富于创造性的阶段。本书系统梳理了周代礼器、兵器上的铭文特征,对比分析了齐、楚、晋、秦等主要区域文字的异体与规范化倾向。 本篇特别强调了“文字的政治功能”。例如,不同诸侯国通过使用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字来彰显其独立性和文化正统性。书中配有大量高清晰度的金文拓片与摹写图,便于读者对比学习“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痕迹。 第三篇:秦汉的规范化与隶变——字体结构的基础性变革 隶变被视为汉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本书不仅描述了隶书在笔画化、符号化上的显著特征,更深入探讨了隶变背后的社会驱动力——简牍书写效率的提升要求。作者细致分析了“蚕头燕尾”等关键笔画的形成机理,并考察了《说文解字》在规范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同时,本书也讨论了早期楷书(雏形)在汉末魏晋时期的孕育过程,展示了草书作为一种解放书写速度的需求如何反作用于正书系统的发展。 第四篇:中古至近代的字形稳定与流变 隋唐以后,楷书确立了沿用至今的标准字形。本部分侧重于对不同历史时期刻本、碑帖中楷书风格差异的梳理,如唐楷的雄浑、宋代的瘦硬、明清的馆阁体。 此外,本书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汉字在向周边文化圈(如日本的假名起源、朝鲜半岛的表记法)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适应性改造与借用现象。 第五篇:现代汉字的改革与数字化挑战 面向近现代,本书详细回顾了“汉字简化运动”的背景、论证过程及其对当代应用的影响。作者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分析了简化字与繁体字在信息承载效率、美学价值和文化认同上的复杂关系。 在最后部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化时代对汉字形态的重塑。从GB2312编码到Unicode的推广,再到屏幕显示对字形微调的需求,本书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如何成为影响未来汉字形态的最新变量。 学术价值: 本书结构宏大而细节扎实,图版丰富且考证严谨,是高校中文系、历史系、考古系师生及文字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提供了一部完整的汉字“家谱”,更深刻揭示了汉字作为一种活的符号系统,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同步前行、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逻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Hsin-fu Chiu  邱新富


  Dr. Hsin-fu Chi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 and earned his Ph.D.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t UCLA. Dr. Chiu worked for UCLA, Pomona College, and the Middlebury Chinese School. He has authore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Diasporas, Global Variation of Chinese Grammar, Interaction and Chinese Grammar Pedagogy, and more.

  邱新富,洛杉磯州立大學現代語文副教授,洛杉磯加州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曾任教於明德中文暑校、波莫納學院、文藻、中教大。著有《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Diasporas》、《全球華語語法•美國卷》、《語法動起來》等。

Yu Wu  吳瑜

  Dr. W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She received her Ed.D. from Boston University. Dr. Wu regularly teaches in the Middlebury Chinese School. She has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in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Language Educator, Classroom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outledge), etc. She is an ACTFL certified OPI tester.

  吳瑜,美國羅德島大學現代與古典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期任教於明德中文暑校。著有多篇學術文章,發表於《Foreign Language Annuals》、《Language Educator》、《Classroom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等。現亦為美國外語教師協會認證的口語能力測試考官。

Yusheng Yang  楊玉笙

  Yusheng Yang is an Assistant Teaching Professor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Master’s degre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NTNU in Taiwan. Previously taught at Hamilton College, Middlebury Chinese Summer School, and the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at NTNU. She is ACTFL’s certified OPI tester, OPI rater, and AAPPL rater. Co-authored Chinese Grammar Made Easy.

  楊玉笙,美國喬治城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臺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美國漢明頓大學、明德中文暑校,以及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暑期K-12中文教師培訓班。合著《Chinese Grammar Made Easy》等書。

Hsin-hung Yeh  葉信鴻

  Hsin-hung Yeh, Ph.D. in Chinese Lingui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Dr. Yeh is currently teaching at Santa Clara University and Middlebury Chinese Summer School. He also taught Chinese at Waseda University (Japan) and Harvard University. He is ACTFL’s certified OPI tester, OPI rater, and WPT rater.

  葉信鴻,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現為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及明德中文暑校講師。曾任教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現亦為美國外語教師協會認證口語與閱讀水準測試員及評分員。
 

图书目录

前言
一、    教案與教學操作建議
1.    單元第一到三課使用說明
1) 課文互動式語法講解操練示範
2) 漢字聚焦
3) 詞彙語法聚焦
4) 理解詮釋型任務
5) 人際互動型任務
6) 表達演示型任務
2.    單元第四課(複習課)建議進行方式
1) 朗讀練習
2) 病句練習
3) 閱讀練習
4) 對話練習
5) 角色扮演
6) 評分表.

Unit 1
Lesson 1 坐出租車和住旅館 Taking a Taxi and Checking in to a Hotel
Lesson 2 租房子 Looking for a Place to Rent
Lesson 3 請朋友來暖房 Housewarming Party.
Lesson 4 綜合練習 Comprehensive Exercise

Unit 2
Lesson 1 去超市 Going to a Supermarket
Lesson 2 上網購物 Shopping Online
Lesson 3 誰想戴綠帽子啊? Who Wants to Wear a Green Hat?
Lesson 4 綜合練習 Comprehensive Exercise

Unit 3
Lesson 1 中國人喜歡吃什麼? What do Chinese People like to Eat?
Lesson 2 我們點菜吧!Let’s Order!
Lesson 3 你能教我怎麼包餃子嗎? Can you Teach me how to Wrap Dumplings?
Lesson 4 綜合練習 Comprehensive Exercise

Unit 4
Lesson 1 到廣州出差 A Business Trip to Guangzhou
Lesson 2 坐高鐵旅行 Travel by High-Speed Rail
Lesson3 方祥安的遊記 Travel Diary
Lesson 4 綜合練習 Comprehensive Exercise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919899
  • 規格:平裝 / 104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一、《前進中文:中級課程》編輯宗旨與教學目標


  近年來中文學習者背景趨向多元,初級自學者人數也日益增長。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偏向學校生活和青年文化的主題,常常無法滿足成年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面對目前窘況,我們力圖將《前進中文》編寫成一套能同時符合社會職場人士與大學生各自需求、語言能力和認知程度的教材。《前進中文》全書一套兩冊,每冊由四個主題單元構成。

  本教材也是根據一線教師教學後反思所做的行動研究成果,即在教學中發現問題,進行教學調整,最後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迴圈。本書以主題進行規劃,並依照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所制定的語言能力標準設定學習目標。進一步而言,《前進中文》目標將學習者的能力級別從ACTFL語言能力測驗大綱的初級高(Novice High)推向中級中(Intermediate Mid),然後再進一步推到中級高(Intermediate High)。第一冊目標:初級高到中級中;第二冊目標:中級中到中級高。在滿足中級中文學習者總體認知技能發展所需的同時,《前進中文》亦試圖培養學習者以下具體語言能力:

  1. ACTFL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中級語言使用者所需要的問答能力,並可處理簡單的交際任務(對於優秀學習者,高階語言使用者所需要的簡單敘述、比較、描述等能力亦能同時培養)。

  2.理解成段的中文篇章,因此能產出句段形式的中文。

  3.建立聽力、閱讀策略,培養對不熟悉語言成分的容忍度、泛聽/ 讀能力,以及猜測的能力。

  4.發展並運用語言學習策略,逐漸成為獨立的中文學習者,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二、《前進中文:中級課程》特點

  《前進中文》按照反向設計的原則,根據ACTFL 的中級與高階語言能力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並在目標確定後通過形成性(formative assessment) 和總結性測試(summative assessment),在每節課與每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建立一個完整、有機的測評系統,説明學習者不斷進步。在逐步提供中級學習者語言技巧發展所需語言任務的同時,《前進中文》課文內容設計也結合ACTFL 的三種交際溝通(Communication) 模式,即理解詮釋(interpretive)、人際交流(interpersonal) 和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以及ACTFL 的5C 理念(即Communication 溝通、Culture文化、Connection 連接、omparison 對比、Community 社區)。

  1. 主題單元規劃及內容設計

  整體設計課程由學習者個人生活議題出發進而擴展至生活圈中的數個社會、文化議題。按議題的難易度,兩冊教材一共劃分了八大不同的主題單元,每一主題單元由三篇主課文將與該主題單元相關的語言、議題融合起來。為加深學習者印象、鞏固所學,進而達到成功習得的目的,單元內三篇課文內容環環相扣,由淺入深,讓話題內容、相關語言點、詞彙等能逐步在單元內循環、複現。有別於每一主題單元前三課的詞彙、語法奠基,第四課則以“綜合能力 檢測”為編輯原則,結合真實語料,在前三課的基礎上進行複習、提高,從理解詮釋、人際交流、表達演示三種模式訓練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

  2. 以語言能力設定教學目標與評量任務活動

  學完本書兩冊後,學生應具備基本問答能力以處理簡單的交際任務,進一步的簡單敘述、比較、描述,成段理解、表達的能力也可期待。在編輯過程中, 作者群緊扣這一系列評量標準,在每一課設定具體細緻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前進中文》所提供一系列形成性測試(formative assessment) 與總結性測試 (summative assessment) 旨在提供教師更明確的角度來檢驗學習者語言輸出的四個方面:輸出語言的功能(function)、輸出語言的內容(content)、輸出語言的可理解度 (comprehensibility)和輸出語言的形態(text type)。每個單元第四課均進一步採用 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PA)的模式來串聯設計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語言能力體系,提供教師有利的教學調整參考。

  3. 兼顧標準與差異

  為力求整體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升,部分複雜度高的語言觀念拆解數個義項,以一次一個義項為原則,將該語言觀念前後分散在數課中,成就反覆重溫、加強鞏固的教學理念。《前進中文》所選用,呈現的語言點與詞彙,除參照二語習得規律外,還同時兼顧了標準規範、語言差異。本書選詞上的依據參照了漢語水準考試(HSK)、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的詞彙等級,所選用的詞彙 大多為HSK 二、三、四級與TOCFL 入門、基礎、進階級詞。此外,為在標準與變體之間取得平衡,生詞的選用也同時顧及了兩岸各自約定俗成的區域性差異,而用詞/發音的呈現以下述為依歸,貫穿全兩冊課文:舉凡課文故事場景發生在中國大陸,課文陳述的用詞/標音皆以大陸當地的標準詞/音為主,而臺灣相對應的說法/發音則在生詞表內補充,反之亦然。為説明學習者進一步認識、接受廣大華語圈不同的語言習慣,兩種版本字體的課本中,皆呈現有單一字體的真實語料(而非一則語料繁簡並陳)。

  三、使用符號說明

  1. 詞性分類與標記

  本教材生詞分別簡單標注為名詞(N)、動詞(V)、形容詞(Adj.)。句子的組成成分,包含主語(S)、賓語(O)、量詞(No.)、單位詞(MW) 等標記會在語言點中呈現;另外,為消弭可能造成的歧義,某人(Sb.)、某物(Sth.) 等符號,亦會適時採用、標記主語或賓語在句中所扮演的語義角色 。

  2.語言點、搭配、慣用語標記方式

  《前進中文》為了方便學習者查找,生詞表直接置於課文旁邊,並使用一些顏色和符號幫助使用者查找內容。與大部分現行教材相比,本書根據語言成分生成度區分為重點語法、詞語搭配及慣用語,教師可照教學狀況進行調整。紅色標記為當冊重點語法;藍色標記為常見詞與搭配;綠色上標數字為慣用語。

  進一步來說,課本以紅色標記的“A 離B 不 + 遠 (A + lí + B + bù + yuǎn: Ais not far from B) → Grammar 3”為重點語法,建議老師重點講解。以藍色標記的“辦理⋯⋯手續(bànlǐ…shǒuxù: to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 for…) → Collocation 1”為詞語搭配,附有常見的搭配片語,而以綠色上標數位標記的“歡迎光臨4”則為慣用語,給學習者更多的固定表達,讓他們的語言更貼近自然的語言使用。生詞表裡習慣輕讀的字,在拼音的該音節前會加上一個下標的點“.”。比如先生(Mister),拼音記為“xiān.shēng”。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標出漢字的本調,使學習者不至於混淆,比如先生(“生”可輕讀或保持原調),但發生(“生”不輕讀);二是在大華語地區,有些地方沒有輕讀的習慣,這樣的標示法可以兼顧標準與實用的需求。

  3. 詞彙表特殊符號說明

  舉凡生詞左上角出現“*”標記者,表示該詞彙為非重點詞彙,減少學習者負擔。若心有餘力或者是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習者也可參考學習。一般情況,標記“*”的詞彙不建議納入考試或測驗評量之中。比如標記“*”的亞馬遜,主要希望學習者能至少在口語聽說中使用該詞彙,學習如何讀與寫並非重點,因而如此標記。

  生詞注解中所出現的“FYI”是為體現大華人地區不同的拼音和說法。如“發短信”為大陸說法,臺灣相對應的說法則為“傳簡訊”;星期五見的“期”字大陸發音為一聲,臺灣則為二聲。兩岸不同的說法藉由此特別方式並列呈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划分逻辑性极强,这一点对于教学安排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注意到它在单元设计上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地堆砌词汇和语法的做法,而是非常巧妙地将语言点融入到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中。例如,某个单元可能围绕“规划一次周末短途旅行”展开,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表达的同时,还能立刻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这种情景化的教学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枯燥感。作为使用者,我特别关注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和易用性。如果教师手册能够清晰地标明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时间分配建议,以及可能的学生反馈处理方式,那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好的结构能让备课过程事半功倍,让课堂流动性更顺畅自然。

评分

这套教材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色彩搭配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让人在书架前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尤其是封面上那种用心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透露出一种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将文化底蕴与现代学习需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教学工具。从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来说,纸张的质量也是相当不错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耐用,这对于高频率使用的教师用书来说非常重要,不用担心翻几次就散架。而且,装帧工艺看起来也很结实,即便经常需要带着它往返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品相。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已经为接下来的学习体验奠定了积极的基调,让人对内容部分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在选材上展现出一种非常平衡的艺术。它既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经典表达,却也大胆引入了许多当下年轻人日常交流中才会用到的新潮语汇和表达方式。这对于教授中级水平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需要跨越从书面语到口语的鸿沟。书中选取的阅读材料和听力文本,主题涉猎广泛,从科技发展到文化思辨,确保了学习者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孤立的语言点,而是关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片段。这种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语感和语境理解能力,远超简单的应试需求。

评分

深入研究了这本书的配套辅助材料后,我发现它在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方面的考虑非常周到。很多教材往往只顾及“平均水平”的学生,但现实情况是,班级里总会有一些进步神速的“领跑者”,也总有需要更多巩固的“跟进者”。我观察到,这本书似乎在每课的末尾都提供了“拓展练习”或“深化讨论”的选项,这些内容设计得恰到好处,既能给优秀学生提供挑战,又不至于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这种精细化的分层教学建议,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它体现了编写团队对一线教学挑战的深刻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考虑到了如何在实际课堂中落地生根,优化每一个教学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绝对值得点赞,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中文教材常犯的“信息密度过高、眼花缭乱”的毛病。虽然是教师用书,需要承载大量指导信息,但编辑在留白、字体大小、图示的使用上把握得非常到位。关键信息点,比如教学重点、难点提示、以及重要的语法解析,都通过醒目的色块或图标进行了区分,使得教师可以迅速定位到最需要关注的部分,而不会在厚厚的指导手册中迷失方向。这种清晰、克制的视觉设计,实际上反映了对教师时间宝贵的尊重,让备课效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且愉悦的,这无疑是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