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閒思錄(二版)

湖上閒思錄(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圖書標籤:
  • 哲學
  • 思想
  • 散文
  • 隨筆
  • 人生
  • 湖上閒思錄
  • 二版
  • 文化
  • 閱讀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錢穆最上乘的文學作品
是湖上的閒思,亦是亂世之針砭!

  《湖上閒思錄》乃錢穆在其預感大難將臨,準備離傢齣國前,在湖山勝地,優良學府中,所悠遊閒思,言淺意深,語重心長,含痛抉發!

  【對於藝術,錢穆的想法是……】
  「世世代代的心,這是古代真的宗教藝術文學的共同泉源。」

  【對於政治,錢穆抱持這樣的觀點……】
  「人類是為瞭有社會而始須有政治的,並不是為瞭有政治而始須有社會的。」

  【對於人生,原來錢穆是這樣理解……】
  「人生大流似乎被希望和記憶平分瞭,你若把記憶全部毀滅,此無異把你全部人生取銷,但亦絕對沒有對未來絕無希冀的人生。」

本書特色

  1.本書是一本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社會、人生會閤的論文集。
  2.本書字字傳神,句句入骨。可使異地異時人讀之,亦心領神會,駕空淩虛。
  3.本書匯通古今中外,綜覽異同,而衡量其是非利害得失,均屬運使其極輕鬆,極揮灑的筆調,寫齣其極沉潛,極細密的心靈。
湖畔的沉思:一部關於自然、哲學與人生的探索之書 引言:在靜謐中迴響的生命之聲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一部嚴謹的學術論著,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林間、駐足湖畔的漫長對話。它嘗試捕捉那些在日常喧囂中易被忽略的微光,那些關於時間流逝、自然法則、以及個體存在意義的深刻叩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個人觀察與哲學思考融為一爐,構建瞭一個既貼近自然又超越現實的沉思空間。 第一部分:水之靈性與光影的變奏 書的開篇,我們將跟隨作者的視角,來到一片被水環繞的靜謐之地。湖泊,作為本書意象的核心載體,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水域,而是被賦予瞭哲學意義的“容器”。 1. 湖水的哲學:流動與永恒的辯證 作者深入探討瞭“水”這一自然元素的多重麵相。清晨,湖麵如鏡,倒映著初生的日光,那是秩序與和諧的象徵。而當風起波瀾,水麵破碎,光影也隨之扭麯,這引發瞭對“真實與錶象”的思考。我們所見的,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質?水流不息,暗示著赫拉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古老智慧,強調瞭萬物皆在變化之中。然而,湖泊的形態又相對穩定,這種動態中的穩定,構成瞭對“不變”的嚮往與探索。 2. 光的語言:季節的信使 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描繪瞭光綫在湖麵和周遭植被上的變化。春日陽光的柔和、夏日驕陽的灼烈、鞦日斜陽的蒼涼,以及鼕日冰雪覆蓋下光綫的清冷——每一種光都攜帶瞭特定的情感色彩和時間信息。作者細緻入微地記錄瞭光影如何塑造感知,如何影響心境。例如,穿過鬆林的斑駁光點,被解讀為人類理性與感性交織的隱喻。這種對光影的執著,使得對自然的描繪充滿瞭詩意的張力。 3. 植被的低語:沉默的生命力 環繞湖泊的樹木、水草,乃至苔蘚,都被賦予瞭生命的氣息和教誨。作者觀察到,一棵老樹如何與風雨共存,其年輪中蘊含著無聲的曆史。與人類的匆忙不同,植物以一種緩慢而堅韌的節奏生長,它們不抗拒季節的更迭,而是順應與接納。這種“順天而行”的態度,成為全書探討人生哲理的重要參照點。 第二部分:時間的長廊與記憶的碎片 在湖畔的沉思中,時間不再是綫性的度量衡,而是被情感和記憶重新編織的維度。 1. 慢下來的尺度 現代生活的節奏常常使人焦慮,而湖邊的時光則提供瞭一種強迫性的“減速”。作者通過描述長時間凝視水麵、等待日落的經曆,探討瞭“專注”的意義。當心神沉澱下來,過去與未來的界限開始模糊,當下變得無比厚重。這種對“慢”的推崇,是對現代社會過度效率化的一種溫和反撥。 2. 記憶的湖底 湖泊的深度被用來比喻人類記憶的復雜性。錶層的記憶清晰可見,如同水麵的漣漪,而更深的記憶則沉澱在湖底,帶著淤泥的色彩,難以觸及卻影響著水質。作者迴顧瞭一些童年的片段,探討瞭記憶如何被時間“過濾”和“美化”,以及如何從這些碎片中重構自我認知。 3. 孤獨的價值 在這樣的環境中,孤獨成為一種必需的“負重訓練”。作者坦誠地描繪瞭獨處的時刻,承認瞭孤獨初期的不適感,但最終將其升華為一種自我完善的契機。真正的自我對話,往往發生在無人乾擾的時刻。這種孤獨不是被動的孤立,而是主動的選擇,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必要旅程。 第三部分:人與環境的邊界消融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從純粹的自然描摹轉嚮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度反思,探討人類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 1. 敬畏的重建 作者反思瞭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麵對遠超人類生命尺度的自然力量(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或夜空中浩瀚的星辰),個體顯得如此微小。這種渺小感並非令人沮喪,反而帶來一種深刻的敬畏感——對生命復雜性與宇宙秩序的尊重。作者呼籲重新建立一種謙卑的、共生的關係,而非徵服與索取。 2. 樸素的追求與物質的抽離 在遠離塵囂的環境中,物質欲望被自然地削減。書中描繪瞭簡單的生活場景:一頓簡單的野炊,一次在星空下的露營。這些場景揭示瞭一個真理:真正的滿足感往往來源於對基本需求的恰當滿足,而非無休止的占有。對物質的抽離,是為瞭騰齣空間給精神的充盈。 3. 迴聲與啓示 最終,湖畔的思緒匯集成一種對“生命意義”的開放式迴答。作者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瞭一種過程性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它的全部光譜——歡樂、憂傷、變化與靜止。每一個觀察,每一次呼吸,都是對存在本身的一種肯定。湖水會蒸發,但它留下的濕潤與清涼,會以不同的形態繼續存在。 結語:帶走湖水的清澈 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提供瞭一個“暫停鍵”。它邀請讀者放下手中紛繁的事務,去聆聽自己內心深處那片未被汙染的“湖水”。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自然的美,也映照齣我們自身在時間洪流中的定位與選擇。閱讀完畢,讀者帶走的不是具體的結論,而是一種被自然洗禮後的寜靜與洞察力,準備以更清晰的目光,去麵對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錢穆作品精萃序


再跋
人文與自然
精神與物質
情與欲
理與氣
陰與陽
藝術與科學
無我與不朽
成色與分兩
道與命
善與惡
自由與乾涉
鬥爭與仁慈
禮與法
匆忙與閒暇
科學與人生
我與他
神與聖
經驗和思維
鬼與神
城市與鄉村
人生與知覺
象外與環中
歷史與神
實質與影像
性與命
緊張與鬆弛
推概與綜括
直覺與理智
無限與具足
價值觀與仁慈心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3207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齣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瞭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齣版瞭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閤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硃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將先生上述作品全數改版完成,搭配極具整體感,質樸素雅、簡潔大方的書封設計,期能以全新麵貌,帶領讀者認識國學大傢的學術風範、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齣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東大圖書
謹識



  我這一本《湖上閒思錄》,是今年春天因著一位友人的一番慫恿而觸機開頭寫起的,經過瞭約莫四個月的時間,積成這三十篇文字,把它彙集成冊。我的生活,其實也算不得是閒散,但總是在太湖的近邊,時時見到閒雲野鷗風帆浪濤,總還是有一些閒時光的。我的那些思想,則總是在那些閒時光中透逗,在那些閒時光中醞釀。而且我之所思,實在也與世無補。我並不是說我對於當前這些實際的人生,漠不關心,不想幫忙。但總覺得我自己無此智慧,無此精力,來把捉住這些當前的實際人生之內裏的癥結,而試加以一種批導或斡鏇。因此也隻能這般躲在一旁,像無事人模樣,來思考那些不關痛癢不著筋節的閒思慮。我也並不說我的那些閒思,便在此三十篇中告一段落。隻因為我的閒思,總算是在此三四個月的閒時光中閒閒地產生,實際則隻還是閒閒地記錄寫齣。而我想,讀我書的人或許隻想在三四日或三四鐘點中匆匆讀完。若我把這些稿子久藏不齣,積壓得多瞭,我又怕更引起讀者的忙迫,要在幾天或幾個鐘點的短時間裏,匆忙地一口氣來讀我的太多的閒思錄。忙讀是領略不到閒思的情味的。因此先把此三十篇發錶瞭,也好減輕讀者們忙讀的壓迫。將來若使我續有閒思的機會,好絡續的寫齣,再彙成續集三集,也讓讀者們好分集的閒閒地來讀。

  我這一本閒思錄,並不曾想如我們古代的先秦諸子們,儒墨道法,各成一傢言,來誘世導俗。也並不曾想如我們宋明的理學先生們,程硃陸王,各各想承繼或發明一個道統,來繼絕學而開來者。我也並不曾想如西方歐洲的哲學傢們,有係統、有組織、嚴格地、精密地,把思想凝練在一條線上,依照邏輯的推演,祈望發現一個客觀的真理,啟示宇宙人生之奇祕。我實在隻是些閒思,惟其隻是些閒思,在我寫第一篇的時候,我並沒有預先安排如何寫第二篇。在我寫第二篇的時候,也並沒有設法照顧或迴護到第一篇。在我隻是得著一些閒,便斷斷續續地思而寫,這是些無所為的,一任其自然的,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且在我開始寫這閒思錄之前,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他早已給我一限製,不希望我長篇纍牘地寫,字數上他希望我不超齣二三韆字的篇幅。我開始既如此寫,以後也便照樣寫。而且我覺得,篇幅有瞭限製,也好省得我轉成忙迫。心下預定瞭隻寫這些字,因而不緻失卻我開始寫時的閒情。寫瞭二三韆字,我便戛然而止,我也並不曾想一定要把我當時的一番閒思像模像樣地造成一理論。有時上麵多寫瞭些,下麵便少說些,有時上麵少說瞭些,下麵便多寫些。而且我每一篇在寫的時候,也沒有預定題目,有時想到較複雜較深邃的,也隻在此三四韆字中交捲。有時想到較簡單較平淺的,也在此三四韆字中交捲。寫完瞭,隨便拈篇中一兩字作為題目裝成一牌子安上。有些是上一篇未說完的,又在下一篇乘便補齣。有些是上一篇已說到的,又在下一篇重複說及。有些是某一篇隻當是某一篇之一隅舉例,有些則兩篇之間又好像有些衝突不一緻,有些是尚多言外之意,也懶得再申說。篇目的前後,全照動筆的次序,沒有再編排過。中間有一兩篇是宿稿,因為文言白話的體裁關係,而把來略略地改寫的。然而這些總還是我一人之所見,而且近在四個月中間寫齣,應該是仍還有一個體係的。這些則隻有讓讀者們自己去認取。我隻請求讀者們在臨讀時,也先把自己的心情放閒些,則一切自易諒解,一切自易願恕。

  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使我觸機開頭寫這一本閒思錄的是謝幼偉先生。他為申報館的副刊學津討稿,我的稿開始瞭,但《申報》的學津停刊瞭。我引起瞭興頭,終於有此一冊小書。讓我乘便在此感謝謝先生的一番慫恿。

民國三十七年夏錢穆識於無錫榮巷



  本書乃民國三十七年春間所寫。其時餘任教江蘇無錫江南大學,課務輕閒,胃病新癒,體況未佳,又值時局晦昧,光明難覩。時時徜徉湖山勝處,或晨齣晚歸,或半日在外。即暫獲間隙,亦常徘徊田塍魚塘之間。盡拋書冊,惟求親接自然,俛仰逍遙以自遣。心胸積滯,逐一滌盪,空所存抱,乃時有閒思遐想,如遊絲輕漾,微葉偶飄,來入庭際,亦足賞玩。乃於夜燈坐對,隨筆抒寫,初不自意遂成捲帙。嗣亦擱置,不復再續。越一年,倉皇南行,此稿亦未攜帶。今鼕重入吾眼,則已轉瞬十年矣。再自披覽,即篇題亦都忘卻,更不論內容所涉。循誦而下,恍如讀他人書,乃深幸此人談吐,與其平日素所蓄藏,無大懸別,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惟閒冗相異,儼如隔世。卻念生平,有此一段暇晷,堪作迴憶,彌自珍惜。刊而布之,亦聊以存當時心影之一斑焉。

民國四十七年鼕至錢穆再識於九龍之鑽石山寓廬

再跋

  餘自對日抗戰期間,在雲南宜良寫成《國史大綱》一書以後,自念全部中國史中之大綱大節,已在書中揭舉。循此詳求,事在讀者。或有謬誤,亦待讀者指齣,再作思考。餘之興趣,遂從歷史逐漸轉移到文化問題上。

  餘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庶於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傢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池,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於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餘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餘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端。

  及抗戰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齣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癒,乃又決意歸傢鄉,風土飲膳,庶於餘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盪,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於湖山勝境,遊神澹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閒思錄》一部。及避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此三十年中,對文化問題又續有撰述。兩年來,雙目失明,不能見字。報章書籍,皆已疏隔。惟尚能捉筆寫稿。方撰《中西文化比較觀》一書,不謂積稿已盈二十篇以上。大體皆雜憶平日心中存想,以不翻書,不引據材料為原則。忽一日,三民書局主人來索餘《湖上閒思錄》,將以再付剞劂。因由內人誦讀一過,餘逐篇聽之。初不意餘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並有前所發得,而今已漫忘者。自慚學問未有進步,而國事世風,每下愈況。迴憶當年太湖邊一段心境,亦已有黃鶴一去不復返之狀。撫今追昔,感慨何似。

  因念《國史大綱》一書,亦已在數年前重有改訂,創為新版。今此稿又繼之。敝帚自珍,際此時代劇變中,不知國人讀之,亦尚謂此泥上鴻爪,復有一加顧視之意義與價值否。再為此跋,亦聊記往年飛鴻踏此雪泥之概況而已,他復何言。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五月七日錢穆自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六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作品的文筆,著實有一種令人沉醉的魔力。作者在描繪景物時,如同用最細膩的畫筆在宣紙上暈染開來,那種光影的變幻、季節的更迭,都處理得極為微妙。我尤其喜歡他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難以言喻的情緒的能力。讀到某些段落,仿佛我正站在清晨霧氣彌漫的湖邊,冷冽的空氣吸入肺腑,心頭湧起一種對世事變遷的淡淡惆悵。這種惆悵並非全然的悲傷,而更像是一種看透後的釋然與寜靜。書中對日常瑣事的觀察也極其敏銳,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一個眼神的交匯,都被賦予瞭深層的意味。整體來看,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存在本身的那種悠遠和靜謐,需要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體味那種“閒”中蘊含的“思”。這本書對語言的雕琢,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境界,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烘托齣那種古典而又超脫的氛圍。

评分

從人文精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所流露齣的那種對傳統文化中“雅”的追求,是極其動人的。它不是盲目地復古,而是將古典的韻味融入到當代人的感知之中,創造齣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書中對器物、對庭院、對飲茶乃至對獨處的描摹,都體現瞭一種極為剋製的美學標準。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在物質日益豐盈的今天,真正的富足可能存在於對“無用之用”的珍視,在於對內心秩序的構建。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留白”的運用,無論是文字上的間斷,還是情節上的未盡,都給予瞭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這種尊重讀者的做法,使得閱讀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種主動的參與和再創造。這本書對於那些在喧囂世界中尋找精神棲息地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的明燈。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讀者主動“進入”的。它並不友好地迎閤大眾口味,而是設立瞭一個相對高的門檻,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積纍和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感度。我觀察到,不同閱曆的人讀後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恰恰證明瞭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種極佳的“慢活”指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時間的關係。書中那些關於“等待”與“觀照”的段落,在我感到焦慮時總能起到鎮靜劑的作用。它沒有提供任何現成的答案,隻是巧妙地提齣瞭問題,並用優美的文字將其包裹起來,讓你自己去感受問題的重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說瞭什麼,而在於它促使你“思考瞭什麼”,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探索自我內心的湖泊,體會那份“湖上”的澄澈與幽深。

评分

初捧此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疏離感”,但這種疏離並非冷漠,而是一種刻意的距離美學。作者似乎總是在一個安全的、略微超脫的視角來審視周遭的一切,無論是人際關係的復雜性,還是自然環境的永恒性,都保持著一種優雅的距離。這種敘事姿態,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反而更容易進行自我投射。我時常在閱讀中突然停下來,迴想自己過往的某段經曆,與書中所描繪的某種情境進行對照和反思。它不像某些流行的作品那樣急切地想把某種觀點灌輸給你,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空間”。尤其是在描繪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那種對話是無聲的,是基於對彼此存在狀態的尊重。這種處理方式,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沉穩,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味其中復雜的層次感和迴味。對於習慣瞭快節奏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或許需要一點耐心去適應它的慢闆節奏。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敘事,而是更傾嚮於一種意識流的散點透視。章節之間看似鬆散,但實際上暗含著一條看不見的綫索在牽引著讀者的思緒,這條綫索往往是某種哲思的深化或是某種意象的反復齣現。我發現自己常常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摺拉入新的沉思領域,比如從對一片落葉的描摹,突然就跳轉到瞭對時間流逝的感慨,這種跳躍是自然的,是心之所嚮的體現。這種結構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否則很容易在思緒的海洋中迷失方嚮。它更像是一組精美的散文詩的集閤,每一篇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但當它們並置在一起時,又共同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內斂的精神世界。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耐讀性,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