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

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藤將之
图书标签:
  • 東洋哲学
  • 井上圓了
  • 近代日本思想
  • 中國思想
  • 思想史
  • 啟蒙運動
  • 比較哲學
  • 日本學
  • 中國近現代思想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井上圓了(1858-1919)活躍於明治中期到大正前期,是「東洋哲學」學術領域的主要創始者或推動者之一。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學界開始重視圓了對於東亞思想、學術及社會活動的巨大影響。
 
  本書以井上圓了的思想活動及其著述內容和意義進行探析,試圖闡明當今被稱為「中國哲學」或「東洋哲學」的學術領域如何誕生、如何形成之條件和過程。有鑑於此,作者群基於此領域相關最新研究成果,並在整個東亞的視野下,思考東亞近代國家、社會與思想近代化的問題,同時釐清圓了影響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形成之規模、深度及多樣性。
跨越東亞的啟蒙之潮:近代知識分子的抉擇與思想圖景 本書深入探討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東亞世界在劇烈社會變革與全球化衝擊下,知識精英群體如何應對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並積極投身於思想啟蒙的宏大敘事。不同於聚焦於單一思想家或單一國家的傳統史觀,本書採取宏觀比較和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旨在繪製出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東亞思想地圖,解析不同文化脈絡下「現代性」的在地化詮釋與實踐路徑。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近代東亞思想啟蒙的複雜性、多維性與持續張力。 第一部:傳統的崩解與現代性的叩問 本部分首先回溯清末與明治維新初期,東亞社會面臨的共同危機——西方勢力的挑戰與傳統王朝體制的衰落。重點分析了儒家古典學的權威性如何受到實證科學、功利主義和民族國家建構理論的衝擊。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救亡圖存」成為知識界最迫切的哲學命題。 具體分析了在這一歷史節點上,梁啓超的「新史學」如何試圖重塑國民歷史觀,將歷史敘事從王朝興衰轉向民族精神的凝聚;同時,也考察了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如何從根本上解構日本傳統的等級觀念,倡導「脫亞入歐」的實用理性。此處的關鍵在於,不同於簡單地將「西方」視為救贖的唯一來源,本書更關注本土知識分子在接受外來思想時所經歷的「翻譯」與「調適」過程,強調了思想啟蒙並非單向度的移植,而是充滿內部張力的對話。 第二部:意識形態的競逐與「國民精神」的建構 近代啟蒙的關鍵課題在於如何凝聚一個現代化的「國民」共同體。本書將此視為一場激烈的意識形態競逐。 一方面,探討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實用主義如何被廣泛引進,用以解釋國際競爭的殘酷性,並在教育體系中被用來強化國家意志與效率觀念。然而,這種競爭哲學的引入,也引發了對人道主義與文化價值傳承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本書詳細分析了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特別是那些試圖在「新學」與「舊德」之間尋找平衡的聲音。例如,探討了日本在戰後對「國體」的重塑,以及中國知識界對「國粹」在現代化語境下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努力。此部分的分析強調,近代啟蒙不僅是關於引進新知,更是關於重新定義「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的過程,常常在激進的西化主張與堅守傳統價值之間左右搖擺。 第三部:倫理學的現代轉向與個體解放的訴求 思想啟蒙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完成個體的解放,將個體從傳統的宗法、家族結構中抽離出來,使其成為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現代公民。 本書細緻地梳理了康德倫理學、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以及尼采的權力意志等歐洲哲學思潮如何被引入東亞。特別關注了“愛”與“責任”在現代化語境下的重新定義。例如,探討了女性解放運動中對傳統家庭倫理的挑戰,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運用「犧牲精神」或「個體覺悟」來指導群眾,這本身就是一種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架設橋樑的努力。 此外,本書也考察了宗教與信仰的危機。隨著唯物主義的興起,傳統信仰的瓦解留下了巨大的意義真空,知識分子們如何以「科學」或某種新的「世界觀」來填補這一真空,成為了重要的思想建構任務。 第四部:從「東方」到「亞洲」:區域秩序的哲學反思 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東亞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彼此之間的關係,並試圖在與西方的對抗中尋找一個超越單一國家利益的「亞洲共同體」的理念。 本書探討了「大乘佛學」的現代詮釋如何被用來構建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東方精神」,作為對西方物質主義的道德批判。同時,也剖析了這種「亞洲主義」理念的內在矛盾,即它如何時常被強權國家用來合理化其區域霸權的企圖。如何區分基於文化平等的「亞洲協和」構想與基於勢力範圍劃分的「東亞共榮」主張,是本部分辯證分析的重點。 第五部:思想的傳播、接受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 本部分的焦點轉向思想傳播的具體機制與知識分子的社會實踐。探討了報刊雜誌、翻譯社、留學網絡等作為思想中介的關鍵作用。 深入分析了在社會動盪時期,知識分子從「清談家」轉變為「行動者」的過程。他們不僅是思想的傳播者,更是政治參與者、教育改革家和社會運動的組織者。本書強調了語言在思想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新名詞的創造(如「哲學」、「科學」、「民主」的本土化)、術語的標準化以及如何通過通俗化的寫作方式,將高深的理論滲透到廣大的社會群體中去。 結論:近代啟蒙的未竟遺產 最後,本書總結了近代東亞思想啟蒙運動的歷史遺產。它並非以單一的成功或失敗來評判,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持續的、未完成的「現代性工程」。這一工程留下的思想張力——例如,效率與公平、個體與集體、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拉扯——至今仍在影響著東亞社會的政治哲學與文化走向。本書試圖提醒讀者,理解當代東亞的許多深層次議題,必須回溯到那段充滿激情、痛苦與創造力的思想啟蒙時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佐藤將之(Sato, Masayuki,亦為本書編者)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諸子思想、荀子哲學、比較東亞思想等。著有《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三浦節夫(Miura, Setsuo,1952-2022)
 
  1952年生於日本宮城縣石卷市。日本東洋大學博士(文學),東洋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井上圓了等。著有《井上圓了と柳田國男の妖怪學》、《井上圓了:日本近代の先驅者の生涯と思想》、《日本人に哲學を廣めた男 井上圓了:追悼文に見る哲學者の橫顏》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柴田隆行(Shibata, Takayuki)
 
  1949年生於日本東京都。日本一橋大學博士(社會學),東洋大學榮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思想史、哲學史等。著有《シュタインの社會と國家》、《シュタインの自治理論》、《連帶するエゴイズム:いまなおフォイエルバッハ》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佐藤厚(Sato, Atsushi)
 
  1967年生於日本山形縣鶴岡市。日本東洋大學博士(文學),現為東洋大學井上圓了哲學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韓國佛學、華嚴思想、井上圓了等。著有《はじめての韓國佛教》、《現代語譯 佛教活論序論》、〈井上圓了の學位論文の原稿をめぐる問題〉、〈絕對・相對の關係と『大乘起信論』──井上圓了と清沢滿之の解釋〉等多篇學術論文。
 
井關大介(Iseki, Daisuke)
 
  1981年生於日本和歌山縣。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文學),日本女子大學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學、日本宗教史、思想史。著有〈秋成の「神秘思想」における二つの神語り〉、〈熊澤蕃山の「大道」と「神道」〉、〈井上圓了の妖怪學と「宗教學」〉等多篇學術論文。
 
哈珊.哈爾布(Hassan Kamal Harb)
 
  1975年生於埃及吉薩(Giza)。日本大阪大學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現為埃及國立開羅大學文學部日語日本文學系副教授,並兼任Misr科技大學日語學系及埃及國立Galala大學日語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啓蒙思想、日本和埃及的近代化。著有《明治史講義》(共著)、《文化・情報の結節点としての図像絵と言葉でひろがる近世・近代の文化圏》(共著)、《学問のすすめ》(阿拉伯文翻譯)、《「中津留別之書」──多言語で読む福澤諭吉》、〈福澤諭吉の見聞記における西洋文明の利器──『西洋事情』と『西洋旅行案内』を中心に〉、〈近代日本とエジプトにおける進化論の受容に関する一考察〉等多篇學術論文。
 
李立業(Li, Liye)
 
  1992年生於中國江蘇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現為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哲學思想、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等。
 
王青(Wang, Qing)
 
  1964年生於中國北京市。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哲學、日本思想史。著有《日本近世儒學家荻生徂徠研究》,以及〈關於西田哲學中的“東洋文化”──以《善的研究》為中心〉、〈康德對井上圓了純正哲學的影響〉、〈近世日本的“德治”與“法治”觀念解析──以朱子學者蘆東山《無刑錄》教育刑論為中心〉、〈當代日本“共生”哲學理念解析──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等多篇學術論文。
 
彭春凌(Peng, Chunling)
 
  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市。中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涉及中、英、日三種語言的跨國思想史和全球思想史,近代儒教、國學研究,章太炎、康有為及周邊思想人物研究等。著有《儒學轉型與文化新命──以康有為、章太炎為中心(1898-1927)》、《章太炎譯〈斯賓塞爾文集〉研究、重譯及校註》等,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譯者簡介
 
深川真樹(Fukagawa, Maki)
 
  1975年生於日本新潟市。臺灣輔仁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現為中國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代儒學、董仲舒哲學等。著有《影響中國命運的答卷:董仲舒〈賢良對策〉與儒學的興盛》以及十數篇學術論文。
 
馮璐(Feng, Lu)
 
  1991年生於河南省鄭州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博士,現為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哲學、公共倫理學等。著有〈日本抗疫工作中大數據運用困局的倫理學思考〉、〈試論西田哲學的美學理論〉、〈關於日本近代茶道精神的哲學思考〉等學術論文。

图书目录

圖版
井上圓了年譜
 
導論╱佐藤將之
一、研究井上圓了思想的重要性
二、井上圓了對「東洋哲學」學術領域之形成的關鍵角色
三、本書構想和架構
 
第一章東洋哲學的制度和思想起源:東京大學的誕生和井上圓了的角色╱三浦節夫
一、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的創立
二、東洋哲學的先導:加藤弘之
三、井上哲次郎「東洋哲學史」講義
四、井上圓了「發現」東洋哲學
 
第二章 「東洋哲學」在生成時期的外延與內涵╱柴田隆行
一、「東洋哲學」的外延
二、與西洋哲學相逢
三、東洋哲學的內涵
結語
 
第三章 井上圓了的東洋哲學與佛教╱佐藤厚
一、問題所在
二、明治二十年代學術期刊中的東洋哲學
三、井上圓了的東洋哲學
結語
 
第四章 成為「哲學家」的孔子、成為孔子的井上圓了:近代日本「孔子教」之淵源探析╱佐藤將之
序言
一、東京大學時期的井上圓了和「中國哲學」
二、哲學堂「絕對城」中安置的「孔子」塑像之謎
三、井上圓了對孔子相關敘述綜論
四、井上圓了對孔子相關敘述的兩種態度
結語
 
第五章 井上圓了的妖怪學與宗教哲學╱井關大介
序言
一、東洋宗教傳統之「高妙的鬼神論」
二、作為心理學之應用的妖怪學
三、圓了的心理學研究及其特點
四、作為唯識論之實踐的妖怪學
五、作為「心」之學的東洋學:妖怪學
六、反世俗主義的東洋學:妖怪學
結語
 
第六章 井上圓了論政教分離:以《日本政教論》為中心╱哈珊.哈爾布
序言
一、前人研究
二、《日本政教論》的內容和思想意義
結語
 
第七章 井上圓了的中文譯著與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李立業
序言
一、井上圓了其人
二、井上圓了的中文譯著
三、井上圓了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結語
 
第八章 井上圓了的佛教哲學對梁啟超的影響╱王青
序言
一、梁啟超接受井上圓了影響的思想基礎
二、井上圓了與梁啟超佛教觀的比較研究
三、井上圓了對梁啟超佛教哲學化的影響
結語
 
第九章 章太炎與井上圓了:一種思想關聯的發現╱彭春凌
序言:由《妖怪學講義》譯者引出的問題
一、從姉崎正治到井上圓了:宗教與革命關係的深入(上)
二、從姉崎正治到井上圓了:宗教與革命關係的深入(下)
三、同旨中的異趣
結語
 
附錄一 井上圓了的臺灣巡講╱三浦節夫
一、井上圓了的全國巡講
二、井上圓了「臺灣巡講」的概要和意義
附錄二 井上圓了〈臺灣紀行〉收錄的詩歌╱佐藤將之(整理)
附錄三 井上圓了主要著作
 
參考文獻
索引
跋╱佐藤將之
作譯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720
  • 叢書系列:人文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阅读体验是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工作之上的,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但是,作者的笔触并不拘泥于文献的堆砌,反而是在分析具体的人物如何应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时,展现出了极强的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失败”的视角。很多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思想流派,其源头往往是充满妥协与挣扎的,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曲折的道路,反而将它们视为思想成熟的必经之路。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努力把握方向的探险家。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对“思辨”这件事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明白真正的思想创造,往往是从对既有范式的彻底颠覆开始的。

评分

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震的作品,它用极其严谨的考据,还原了一段被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关键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细致地梳理了特定概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与“重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中日思想史看作是简单的线性发展,但这本书如同X光片一般,揭示了其中复杂的交织网络和微妙的权力关系。它不像某些专注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那样追求一览众山小,反而更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那些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思想节点。每一次的转折、每一次的融合,都被赋予了清晰的逻辑脉络。对于那些对“现代性”有着深刻反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照系。它展示了思想的生命力,是如何在绝境中寻求新的出路,以及“本土化”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场艰难而充满创造性的再造工程。

评分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作者的宏大视野与微观刻画的完美结合。它成功地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在近代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体,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东亚思想场域中进行考察。这种超越国界的比较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近代化”议程的理解深度。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当一个古老的文明试图回应西方挑战时,其内部产生的回应机制是多么的复杂和多样。它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任何一方的努力,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学家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的努力和局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和文化适应性的史诗。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需要细细品味,但每一次的投入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珍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年代编年史方式,而是以一系列核心议题为骨架,串联起了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与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像是在看一场层层递进的精彩辩论。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媒介”在思想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在那个信息尚未爆炸的年代,书籍、讲义、甚至私下通信,是如何成为塑造集体意识的关键工具的,书中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它不仅仅是关于“思想”本身,更是关于“思想如何成为影响力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观察着各种理论如何被混合、提纯、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成果。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思想史如何与社会史紧密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东亚思想风云变幻的窗口。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有所了解,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多么碎片化和表面化。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梳理康德或黑格尔对日本思想家的影响,而是深入挖掘了本土语境中,那些看似被边缘化的声音是如何与外来思潮激烈碰撞、最终催生出全新的思想范式的。尤其令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启蒙”二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差异进行了精妙的剖析。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充满了叙事张力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读到某些篇章时,我仿佛能听到明治维新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在深夜灯火下,面对古老传统与西方冲击时的那种挣扎与兴奋。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持有的许多“理所当然”的现代性观念,它们究竟是从何处“创造”出来的,其间的代价和遗产又是什么。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需要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