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系列: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四部曲套書

基列系列: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四部曲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莉蓮.羅賓遜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学
  • 当代文学
  • 经典文学
  • 小说
  • 四部曲
  • 家庭
  • 爱情
  • 成长
  • 回忆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34種語言翻譯版本
  ★全系列英美長銷逾2OO萬冊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全系列重磅推薦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鍾愛的作家
 
  ▎美國文學當代經典-基列系列 Gilead series
  「基列」(Gilead)是《聖經》中的地名,原意為「見證之堆」。該地乳香名聞遐邇,林木密布,是牧羊之地、富庶的象徵,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瑪莉蓮.羅賓遜以此作為小說中美國小鎮的虛構地名,在此展開優美細膩的史詩敘事。
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當今政治局勢、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我們對愛、信任、家的永恆渴望。
 
  ◉必成經典的長銷傑作,囊括各界好評
  ①. 「基列」系列是美國當代名家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代表作品,自2004年首作《遺愛基列》出版以來,全系列英美長銷逾2OO萬冊;《遺愛基列》名列《衛報》21世紀百大好書
 
  ②. 《遺愛基列》出版後,羅賓遜原本無意撰寫續作,然而書中角色始終縈繞不去,至第四部《傑克》於2020年在美出版,四書共費時18年
 
  ③. 羅賓遜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摯愛的作家,數次公開推崇,並曾親自專訪羅賓遜本人
 
  ④. 首部曲出版18年後,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在2021年再次推薦「基列」系列四書
 
  ◉普羅生活的切身主題,風格簡潔而餘味雋永
  ①. 四書的主軸環繞著「浪子(傑克)回家」的故事,有共同的角色,但故事情節可獨立閱讀
 
  ②. 以「父子」、「手足」、「同病相憐之人」等各種角度來寫兩個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背景雖設定在美國五〇年代中期,其中顯露的家庭定義、世代價值觀衝突、政經社會情勢的變化、文化與族群的融合等,皆與近十年世界的變化相映照,值得我們省思
 
  ③. 作者無懼於探討宗教對生活及價值觀的影響,也運用主要角色提出對信仰的各種大哉問
 
  ➢第一部《遺愛基列》|父子之愛●信仰與生活
  創造了美國文學繼《梅岡城故事》的阿提克斯律師後,另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父親角色(約翰.艾姆斯牧師);三代家族故事連結並暗喻了近百年美國史,讀者可從中透視社經變遷引發的信仰、種族、階級等議題。這封老父寫給稚子的長信猶如一篇牧歌,讚頌著世界萬物的新奇;亦是一部為後代子孫提前寫下的家族史。整本書盈滿著老牧師的「即將不在」,而有一種「把握當下,傾訴所有」的急迫與動人,全書動人如牧歌版《長路 The Road》。
 
  ➢第二部《家園》|手足之情●家庭的真義
  以艾姆斯世交鮑頓家的觀點,從另一角度描述浪蕩子傑克返家的日子。在《遺愛基列》,讀者看到的是老牧師對浪蕩子「傑克」的評價、猶疑與不信任。在《家園》,作者則是從傑克的妹妹「葛洛莉」眼中,去看這個從小就與家人格格不入、既不信神,還在小鎮四處惹麻煩、宛若家族黑羊,卻備受父親寵愛的哥哥。作者透過這個「婚事告吹只得返家照顧久病父親」的女子,探討了家人之間的關係、對幸福的追求,揭露了傑克離家跟返家的原因,也讓我們思索「家/家人」的真義。
 
  ➢第三部《萊拉》|愛與信任●孤寂與理解●重生與救贖
  從一個飽受忽略與虐待的孩子開始講起。萊拉是《遺愛基列》老牧師的年輕妻子。在《遺愛基列》裡,她像一張始終在背景的優雅剪影,我們不知道她的來歷,只知道某一天她來到基列小鎮,就此住下,與老牧師成婚,生了一個孩子。作者在《萊拉》中揭曉:原來當年來歷不明的幫傭朵兒在夜裡帶著受虐的孩子逃走,加入一群流浪工裡,四處漂泊,直至萊拉成年,獨自流浪到了基列,意外走進教堂,聽聞「救贖」一詞,令她思索:自己、朵兒,還有那群流浪工,活在世上的意義為何?是不是只有信神之人才得救贖?作者透過《萊拉》直視了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孤寂」、「被拋棄的恐懼」、「信任的重建」等心理需求,也再一次用另一個女子的角度(相對於《家園》的葛洛莉出身在中產牧師家庭、受高等教育,萊拉則幾乎不識字又貧窮)提問:幸福究竟是什麼?愛是什麼?「被愛」與「懂得愛」是不同的能力⋯⋯
 
  ➢第四部《傑克》|罪與罰●階級、種族●理想的社會/世界
  《遺愛基列》後,羅賓遜未曾想過要寫續作,但幾個主要人物始終在她心中迴盪不去。在《萊拉》出版六年後,我們終於等到浪子傑克訴說自己的故事。
 
  在《遺愛基列》艾姆斯老牧師眼中,傑克的返家懷有不明目的;在《家園》妹妹葛洛莉眼中,多年未見的這個男子比那個永遠在闖禍找麻煩的哥哥還危險;在萊拉及兒子眼中,傑克是貼心的大玩伴,是能夠理解顛簸命運之人。傑克這個浪蕩子在前三部以各種面貌出現,既壞又好。到底他為何離家?離家二十年他遭遇了哪些事?為何一個中產家庭之子淪落入獄、貧困潦倒,最終連母親的葬禮也沒回來?而在老父臨終之際,這個終於返家的孩子抱有什麼目的?作家在這部最新的故事裡,寫出成長過程中充滿困惑、價值觀不同於原生家庭、一個因為年少輕狂而終至戴著人生枷鎖的人。也藉著傑克的「叛逆」,與讀者一同思索「平等」的真義:我們是否真有含納「歧異」的勇氣?
 
感動推薦
 
  吳曉樂(作家)
  袁瓊瓊(作家)
  郝譽翔(作家)
  馬欣(作家)
  高翊峰(小說家)
  張讓(作家)
  曹馭博(作家)
  童偉格(作家)
  楊索(作家)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盧建彰(作家)
  鍾文音(作家)
  鴻鴻(詩人)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撰写一份不包含《基列系列:美國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四部曲套書》中任何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美国当代文学经典。 --- 美国当代文学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群像》 一部横跨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人性深处的思想史诗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约1950年至2000年间)美国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六部独立巨著,它们共同勾勒出战后美国在政治动荡、社会结构剧变、身份认同探索中复杂而充满张力的精神图景。这六部作品并非围绕同一主题或系列展开,而是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哲学思辨,展现了美国文学在摆脱现代主义束缚后,如何拥抱多元化、后现代的叙事实验,并直面历史遗留问题的勇气。 第一部分:战后创伤与新现实主义的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深入剖析战后美国社会结构性矛盾与个人内心荒芜的作品。 1. 《无声的呐喊》(The Silent Reckoning) 作者:詹姆斯·M·芬奇(虚构) 出版年份:1963年 这部小说以冷峻、近乎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中西部一个正在衰落的小镇在工业转型期的挣扎。芬奇摒弃了传统的小镇温情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被高速发展的美国梦抛弃的个体——失业的矿工、心怀旧日荣光的退伍军人、以及试图在道德真空地带重建家庭秩序的女性。 核心议题: 物质繁荣背后的精神空虚。小说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矛盾的逐步激化,探讨了资本主义扩张对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侵蚀。叙事上,它深受新客观主义影响,注重细节的精确刻画,但在情节的高潮处,却突然转向了对存在主义困境的哲学叩问。小说中的“无声”不仅仅指被压抑的声音,更指向了在巨大社会机器面前,个体努力发声却徒劳无功的宿命感。书中对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解构,被誉为是对“猫王时代”光鲜外表下腐朽肌理的首次深刻揭示。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的觉醒与文化冲突的爆发 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碰撞,美国文学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视“美国人”这一身份的复杂性。 2. 《玻璃之径》(The Glass Pathway) 作者:伊薇特·K·莱恩(虚构) 出版年份:1978年 这是一部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史诗式作品。故事主线围绕着两位主人公展开:一位是生活在哈林区、努力想进入顶尖艺术院校的非裔青年,另一位是来自南部种植园世家、在东岸精英大学中迷失方向的白人女性。他们的人生轨迹在一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中交汇,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正义、赎罪与文化挪用的激烈辩论。 叙事特点: 莱恩大胆地采用了复调结构,几乎每章都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语言风格也随之变化,从高雅的学院派散文诗到街头俚语,无缝切换。小说对“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剥夺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描写,尤其对教育系统如何固化社会阶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它并非简单地描绘冲突,而是试图构建一条沟通的“玻璃径”,尽管这条路径脆弱易碎,但仍为理解彼此的痛苦提供了可能。 3. 《沙丘上的旅人》(The Drifter on the Dunes) 作者:赫伯特·A·文森特(虚构) 出版年份:1985年 这部作品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对美国西部神话的彻底颠覆。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点是一个被遗忘的、沙漠化的边境小镇。主角是一位身份成谜的流浪汉,他带着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地图,声称要寻找传说中消失的“黄金图书馆”。 文学价值: 文森特的叙事充满了对经典西部小说的戏仿和解构。小说中充斥着元小说元素,叙事者不断地介入文本,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沙漠不再是拓荒的象征,而是现代性的终结之地——一个符号崩塌、意义消解的空间。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真实”的探讨,以及对美国“向西扩张”这一核心意识形态的彻底怀疑。它提出了一个疑问:当一切都被消费殆尽,美国精神的剩余物还剩下什么?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戏谑与历史的重构 进入九十年代,作家们开始以更具实验性和戏谑性的方式处理历史的沉重感,并探索技术进步对人类心智的影响。 4. 《完美机器的诞生》(The Genesis of the Flawless Engine) 作者:苏珊娜·R·霍夫曼(虚构) 出版年份:1992年 霍夫曼的这部作品是对信息时代早期焦虑的深刻预言。故事设定在硅谷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内部,该公司正秘密开发一种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情感的早期人工智能。小说以技术手册、内部备忘录、员工日记和“AI的自我陈述”等多种文本形式构成。 主题深度: 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科幻范畴,深入探究了人类定义自身存在的边界。它质疑:如果情感可以被编码,那么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种复杂算法的产物?霍夫曼的叙事节奏极快,充满了对商业术语和技术术语的讽刺性运用,描绘了一群被自己的创造物所超越的工程师群像。 5. 《最后的图书馆员》(The Last Archivist) 作者:彼得·L·瓦尔特(虚构) 出版年份:1997年 在社会舆论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瓦尔特的小说探讨了记忆的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被联邦政府资助的“国家记忆中心”,专门负责保存“所有可能被删除的官方历史版本”。主角是一位负责编纂矛盾史料的资深档案管理员,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非是保存历史,而是管理一种“可控的健忘症”。 叙事风格: 瓦尔特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引文和伪造的官方文件,使得读者时刻处于真假难辨的境地。小说是对“真相”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质疑了权威机构对历史解释权的垄断。它不仅是对美国历史的审视,更是对后真相时代来临前夜的警示。 第四部分:个体精神的回归与象征主义的重现 在对宏大叙事解构之后,一些作家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个体内心世界,但这次的回归充满了对现代性异化的反思。 6. 《雾中灯塔的守夜人》(The Keeper of the Fogbound Beacon) 作者:艾伦·S·戴维斯(虚构) 出版年份:2000年 这部作品在世纪之交的文学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它标志着对抒情诗意与象征主义精神的回归。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在缅因州一处与世隔绝的灯塔中,与自己回忆中的亡妻进行“对话”。叙事几乎完全停留在内在意识流中,外部世界仅通过风暴、海鸟和远处的船灯来暗示。 艺术成就: 戴维斯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语言运用的巅峰,句子结构复杂而优美,充满了对自然元素——光、水、石头——的深刻拟人化处理。它探讨了时间在极度孤独中的非线性感知,以及爱与记忆如何成为抵抗虚无的唯一堡垒。这部小说被誉为是对二十世纪末科技与物质主义过度膨胀的最后一次温柔而有力的抵抗。 --- 总结: 这六部独立的作品,风格迥异,主题互补,它们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学的“无边界地图”。它们不仅是关于美国的故事,更是关于现代人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锚定自我价值、理解他者痛苦、并与自身历史和解的永恒探索。阅读这套精选集,就是一次深入美国精神腹地的智识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莉蓮.羅賓遜 Marilynne Robinson
 
  《時代》雜誌2016年百大影響力人物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美國當代知名作家。
 
  2012年因「優美、智慧的書寫」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11、2013年二度入圍曼布克國際文學獎;2013年獲大韓民國朴景利文學獎;201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獎。
 
  小說首作《管家》(Housekeeping , 1980)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入圍1982年普立茲文學獎決選,已成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Gilead, 2004)獲2005年普立茲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家園》(Home, 2008)獲2009年英國柑橘文學獎、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萊拉》(Lila, 2014)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另著有非虛構文集《祖國》(Mother Country)、《亞當之死》(The Death of Adam)、《心靈的缺席》(Absence of Mind)、《當我是個孩子時,我讀書》(When I Was a Child I Read Books)、《萬物的受予性》(The Givenness of Things)、《何以在此?》(What Are We Doing Here?)等。
 
  羅賓遜的作品致力探討信仰與俗世生活的關係。《管家》出版二十餘年後,第二本小說《遺愛基列》僅花十八個月寫成,並於《家園》、《萊拉》、《傑克》陸續揭露《遺愛基列》要角的故事。「基列」系列後作的出版雖不在羅賓遜計畫之內,但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政治、社會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
 
譯者簡介
 
施清真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西北大學人際傳播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現居舊金山,專事翻譯寫作。譯作包括《美國佬》、《樹冠上》、《拾貝人》、《羅馬四季》、《呼喚奇蹟的光》、《愛的歷史》、《大宅》、《烏有》、《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們》、《我們一無所有》、《控制》、《生命如不朽繁星》、《控制》、《蘇西的世界》、《英倫魔法師》等。
 
姬健梅
 
  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從事文學翻譯多年,譯有:《魂斷威尼斯》、《白鳥之歌》;卡夫卡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失蹤者》和中篇小說《變形記》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081
  • 叢書系列:木馬文學
  • 規格:平裝 / 1472頁 / 14.8 x 21 x 9.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