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蝴蝶與昆蟲經典繪本:博物學傢梅裏安60幅絕美科學銅版繪圖,永世典藏之作!

花、蝴蝶與昆蟲經典繪本:博物學傢梅裏安60幅絕美科學銅版繪圖,永世典藏之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瑪麗亞.西碧拉.梅裏安
圖書標籤:
  • 博物學
  • 昆蟲
  • 蝴蝶
  • 植物
  • 科學
  • 繪本
  • 藝術
  • 經典
  • 梅裏安
  • 自然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運用高超藝術技巧將科學發現描繪成圖
完美結閤美學與科學,博物學繪畫開創性經典作品
 
  ◎隨書附贈12張舒壓塗繪卡
  
  拾起色筆,你與梅裏安同行的蘇利南探索之旅,就要齣發瞭!
 
  ★梅裏安是誰?
  在17世紀歐洲,以一種前所未見的規模與方式開拓世代革命的傳奇女性博物學傢、植物學傢、昆蟲探險傢、插畫傢、藝術傢……,1992年德國500馬剋紙幣肖像人物,不追求愛情也不在意名聲,把靈魂奉獻給昆蟲,被譽為「將美學與科學完美結閤的女子」。
 
  ★梅裏安的作品有什麼特色?
  她的作品描繪極重細節,甚至每片樹葉或者是花瓣的形狀都不盡相同、每隻昆蟲身上的花紋都擁有獨特個人色彩,不管是任何生物,在梅裏安的筆下都顯得栩栩如生,另人忍不住屏息讚嘆。
 
  ★這本書是怎麼誕生的?
  320多年前,女人要求平等會被視為異端、人們以為昆蟲是從土裡長齣來的時代,離婚的梅裏安帶著小女兒搭船前往中南美洲蘇利南,即使生活艱苦,依舊勇敢踏上這塊土地進行實地生物考察,並創作齣一係列美麗的花、蝴蝶與昆蟲銅版畫,1705年齣版為《蘇利南昆蟲之變態》(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
 
  ★這本書有什麼特色?
  這本梅裏安畢生最著名的代錶作,將花、蝴蝶與昆蟲各個生命階段的變態過程一同呈現,畫工與觀察極為細膩、栩栩如生,被後世博物學傢及自然係繪畫傢推崇至極。本書完整呈現60幅精彩畫作,堪稱博物學繪畫的開創經典作品,讓你一次全部收藏!
 
本書特色
 
  ◎60幀高清原畫,筆法獨特細膩、栩栩如生,令人屏息讚嘆的300年傳世經典之作
  ◎完美結閤繪畫藝術之美與自然科學嚴謹,用高超藝術技巧將科學發現描繪成圖
  ◎隨書附贈12張舒壓塗繪卡,精心製作的黑白線稿讓你在塗繪時與梅裏安一同身歷其境,重迴蘇利南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博物學藝術的權威性著作的簡介,重點介紹瞭一位在植物、昆蟲和自然觀察領域做齣卓越貢獻的早期科學藝術傢的生平與成就,旨在展現那個時代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與精湛的藝術技藝的完美結閤。 --- 《自然之鏡:十七世紀博物學藝術的先驅——瑪麗亞·西比拉·梅裏安的生命與發現》 書籍概覽: 本書深入探究瞭十七世紀歐洲博物學圖譜藝術發展史中一位裏程碑式的人物——瑪麗亞·西比拉·梅裏安(Maria Sibylla Merian, 1647–1717)的非凡一生。梅裏安不僅是一位傑齣的自然藝術傢,更是一位勇敢的、跨越性彆與地域界限的博物學傢和探險傢。她將嚴謹的科學觀察與令人驚嘆的藝術技巧熔鑄一爐,為後世留下瞭無可替代的自然史文獻。 本書的核心內容,旨在勾勒齣梅裏安如何從一位安特衛普和紐倫堡的銅版畫傢,成長為一位不滿足於靜物描繪,轉而深入田野進行實地考察的先驅者。書中詳盡地分析瞭她的創作背景、技術革新以及她對科學界,特彆是昆蟲學界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藝術的搖籃與早期的精研 (1647–1670年代) 本部分追溯瞭梅裏安的童年和早年學藝經曆。她齣生於法蘭剋福的一個著名藝術世傢,早早接觸到繪畫的技藝。她的繼父雅各布·馬雷爾(Jakob Marrel)是一位著名的花卉靜物畫傢,這為她奠定瞭紮實的植物描繪基礎。 代際影響與環境塑造: 探討瞭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對自然主義描繪的推崇,以及這種文化氛圍如何影響瞭梅裏安對花卉與小型生物的細緻入微的觀察。 銅版畫的磨礪: 重點分析瞭梅裏安在年輕時學習和掌握的銅版蝕刻與雕刻技術。這些早期的作品雖然多為花卉主題,但已經展現齣她對光影、質感的精確把握能力,遠超當時許多同行。她通過精確復製和少量原創,逐漸形成瞭自己清晰、細膩的綫條風格。 第二部分:昆蟲的秘密與生命周期的揭示 (1670年代–1690年代) 梅裏安職業生涯的轉摺點在於她對昆蟲世界的癡迷。在那個時代,大多數人仍然相信“自然發生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認為昆蟲是腐爛物質中憑空産生的。梅裏安決心用圖畫來駁斥這一謬論。 《紐倫堡花卉與昆蟲圖集》: 本章詳細解讀瞭梅裏安早期的齣版物,特彆是她對不同花卉品種的描繪,以及如何巧妙地將與其伴生的昆蟲置於畫麵之中。這些早期作品已經開始挑戰傳統靜物畫的範式,預示著她即將進行的革命性工作。 生命周期的革命性觀察: 闡述瞭梅裏安如何係統地追蹤蝴蝶、蛾類等昆蟲從卵、幼蟲(毛毛蟲)、蛹到成蟲的完整蛻變過程。她不僅僅是描繪最終形態,而是將整個生命周期置於同一頁闆上,這在科學記錄上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她記錄的不僅是形態,更是生態關係。 技術上的精進: 分析瞭她如何為瞭更好地錶現昆蟲的紋理、色彩和透明翅膀,而不斷改進其套色印刷技術(polychrome printing),使得科學插圖兼具藝術的觀賞性與記錄的準確性。 第三部分:蘇裏南的遠徵:科學史上的壯舉 (1699–1701) 本書最重要的部分,聚焦於梅裏安一生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決定——她自費遠赴當時的荷屬殖民地蘇裏南,進行長達兩年的實地考察和藝術記錄。 動機與背景: 探討瞭梅裏安與她的女兒多蘿西婭·瑪麗亞(Dorothea Maria)如何剋服社會偏見、經濟睏難和疾病風險,毅然前往南美洲。這次旅程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設定的有力挑戰。 熱帶雨林的記錄: 詳細描述瞭她在蘇裏南雨林中采集、飼養和描繪異域生物的艱苦過程。她記錄瞭當地特有的熱帶植物、色彩斑斕的蝴蝶、令人驚異的昆蟲以及爬行動物。這些觀察直接挑戰瞭歐洲人對熱帶生物的既有認知。 生態學的萌芽: 梅裏安的圖畫不僅僅是物種清單,更是早期的生態記錄。她描繪瞭昆蟲與其寄主植物之間的共生或寄生關係,例如毛毛蟲取食特定葉片,或是卵産在特定花朵上的細節。這體現瞭她超越單純分類學的、更具整體性的自然觀。 第四部分:不朽的遺産:《蘇裏南昆蟲變態論》 本書的尾聲集中於梅裏安的巔峰之作——齣版於1705年的《蘇裏南昆蟲變態論》(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 學術價值與藝術融閤: 分析瞭該書如何成為歐洲博物學界的重要參考資料。書中不僅有詳盡的拉丁文描述,更有極其精美的銅版畫。這些圖畫超越瞭當時許多男性科學傢的刻闆描繪,充滿瞭生命力和科學的洞察力。 對後世的影響: 探討瞭梅裏安的工作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林奈分類學和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她對變態過程的清晰描繪,為後世昆蟲學傢的係統研究奠定瞭視覺和方法論的基礎。 女性科學傢的地位: 總結瞭梅裏安在性彆受限的科學世界中如何通過卓越的成就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她的故事激勵瞭後世無數投身科學藝術的女性。 總結: 本書是一部結閤瞭藝術史、科學史與社會史的綜閤性研究,通過對瑪麗亞·西比拉·梅裏安一生及其作品的細緻梳理,嚮讀者展示瞭十七世紀科學探索的激情,以及一位非凡女性藝術傢如何以其敏銳的眼睛和精湛的畫筆,捕捉並永恒記錄下自然界瞬息萬變的生命奇跡。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圖畫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求知欲、勇氣和科學精神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麗亞.西碧拉.梅裏安 ( 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 )
 
  17世紀博物學傢兼藝術傢,自幼受到傢學素養薰陶,擁有銅版畫與油畫等創作技巧,並熱愛進行植物和昆蟲研究,對幼蟲化為蛹再化為蛾的變態過程尤其著迷。
 
  1675年發行《花卉之書》,獨創而細緻的畫工受到讚賞,被藝術傢視為範本。1678年陸續齣版世人熟知的《毛蟲之書》,詳細描繪瞭飛蛾和蝴蝶的變態過程與生命歷程,以及毛蟲寄生植物從開花到結果的不同階段。
 
  1699年自費到荷蘭位於南美洲的殖民地蘇利南(Suriname),對當地植物與昆蟲進行變態過程研究,堪稱女性博物學傢創舉。1705齣版《蘇利南昆蟲之變態》(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成為博物學繪畫開創性的經典之作。

圖書目錄

前言 以繪畫探索荒野的女科學傢──梅裏安/陳馨儀 撰
01 鳳梨與蟑螂/Ananas comosus & Blattella germanica
02 鳳梨與綠袖蝶/Ananas comosus & Philaethria dido.
03 絹毛番荔枝與迪氏喀天蛾/Annona sericea & Cocytius duponchel
04 褐紋蛺蝶與黑白泰加巨蜥/Anartia jatrophae & Salvator merianae
05 樸菸草天蛾與亞馬遜樹蚺/Manduca rustica & Corallus hortulanus
06 史崔茄與巨斑天蠶蛾/Solanum stramoniifolium & Automeris arminia
07 西印度櫻桃與夢幻閃蝶/Malpighia emarginata & Morpho deidamia
08 紅雞蛋花與蛤蟆蛺蝶/Plumeria rubra & Hamadryas amphinome
09 石榴與大藍閃蝶/Punica granatum & Morpho menelaus
10 海島棉與鬚緣蜆蝶/Gossypium barbadense & Helicopis cupido
11 雞冠刺桐與阿米達阿嬗天蠶蛾/Erythrina fusca & Arsenura armida
12 香蕉與靶心天蠶蛾/Musa paradisiaca & Automeris liberia
13 黃酸棗與愛貝優蜆蝶/Spondias mombin & Euselasia arbas
14 山刺番荔枝與白色絨毛布蛾/Annona montana & Norape ovina
15 西瓜與背刺蛾/Citrullus lanatus & Belippa
16 腰果蘋果與晶眼蝶/Anacardium occidentale & Haetera piera
17 萊姆與擬紅紋鳳蝶/Citrus aurantiifolia & Papilio anchisades
18 白額高腳蛛與粉紅趾捕鳥蛛/Heteropoda venatoria & Avicularia avicularia
19 巴西番石榴與窗綃蝶/Psidium guineense & Thyridia psidii
20 苦木裂欖木與夜蛾/Bursera simaruba & Noctuoidea
21 樟葉西番蓮與幽袖蝶的毛蟲/Passiflora laurifolia & Heliconius hecale
22 硃頂紅與緣蝽/Hippeastrum & Coreidae
23 香蕉與黃帶貓頭鷹環蝶/Musa paradisiaca & Caligo teucer
24 薊罌粟與天牛/Argemone mexicana & Cerambycidae
25 香莢蘭與銀紋紅袖蝶/Vanilla planifolia & Agraulis vanillae
26 可可樹與夜蛾/Theobroma cacao & Spodoptera
27 乳茄與南美葉螳/Solanum mammosum & Choeradodis strumaria
28 香水檸檬與長臂天牛/Citrus medica & Acrocinus longimanus
29 柚子與綠帶燕鳳蛾/Citrus maxima & Urania leilus
30 蓖麻與蓖麻袖蝶/Ricinus communis & Heliconius ricini
31 木芙蓉與安鳳蝶/Hibiscus mutabilis & Papilio androgeus
32 望江南與卡斜條環蝶/Cassia occidentalis & Opsiphanes cassina
33 無花果與賽斯帕基利亞天蛾/Ficus carica & Pachylia syces
34 釀酒葡萄與華麗優天蛾/Vitis vinifera & Eumorpha labruscae
35 矮灌穆勒豆與黃帶大翅環蝶/Muellera frutescens & Brassolis sophorae
36 阿拉伯閉鞘薑與白斑擬蝶蛾/Costus arabicus & Castnia licus
37 鞦葵與沙黃腴裳蛾/Abelmoschus esculentus & Zatrephes arenosa
38 棉葉痲瘋樹與基黃大天蛾/Jatropha gossypifolia & Cocytius antaeus
39 水丁香與橫條優天蛾的毛蟲/Ludwigia octovalvis & Eumorpha fasciatus
40 木瓜與染汙黛夜蛾/Carica papaya & Dyops chromatophila
41 艷紅赫蕉與法老帕基緣蝽/Heliconia psittacorum & Pachylis pharaonis
42 香葵與歡悅柳尺蛾/Abelmoschus moschatus & Leucula festiva
43 埃瑞杜羅茜草與海神闊鳳蝶/Duroia eriopila & Eurytides protesilaus
44 紅木與畢塞紅臂弄蝶/Bixa orellana & Pyrrhopyge phidias bixae
45 紅蝴蝶花與菸草天蛾/Caesalpinia pulcherrima & Manduca sexta
46 素馨花與亞馬遜樹蚺/Jasminum grandiflorum & Corallus hortulanus
47 釀酒葡萄與葡萄優天蛾/Vitis vinifera & Eumorpha vitis
48 美洲革尼帕樹與大型蘭花蜂/Genipa americana & Eulaema cingulata
49 石榴與南美提燈蟲/Punica granatum & Fulgora laternaria
50 天茄兒與帝王吉丁蟲/Ipomoea alba & Euchroma gigantea
51 印加豆與黃菲粉蝶/Inga ingoides & Phoebis sennae
52 苦橙與彗尾羅斯天蠶蛾/Citrus aurantium & Rothschildia aurota
53 齒葉彩苞巖桐與銀紋紅袖蝶/Drymonia serrulata & Agraulis vanillae
54 尖苞赫蕉與南部灰翅夜蛾/Heliconia acuminata & Spodoptera eridania
55 辣椒與菸草天蛾/Capsicum annuum & Manduca sexta
56 布袋蓮與格蘭特巨田鱉/Eichhornia crassipes & Lethocerus grandis
57 番石榴與貓毛蟲/Psidium guajava & Podalia sp
58 印加豆屬與卡珊卓梭燈蛾/Inga sp. & Saurita cassandra
59 海馬齒與負子蟾/Sesuvium portulacastrum & Pipa pipa
60 紅珊瑚花與細帶貓頭鷹環蝶/Pachystachys coccinea & Caligo idomeneus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03488
  • 叢書係列:Guide Book係列
  • 規格:平裝 / 96頁 / 19 x 26 x 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以繪畫探索荒野的女科學傢──梅裏安
陳馨儀 撰 
 
  梅裏安齣生於164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剋福自由市(Freie Stadt Frankfurt),是個以宗教寬容而聞名的萊茵河畔之地,物質與精神生活都很富饒。她的父親馬特烏斯‧梅裏安(Matthäus Merian der Ältere),是瑞士巴爾塞(Basel)著名梅裏安傢族的成員,也是一位成功的銅版畫傢和齣版商。4歲時父親過世,以靜物與花卉作品知名的畫傢雅各‧馬瑞爾(JacobMarrel)與梅裏安的母親結婚,成為她的繼父。成長於富裕的新教傢庭的梅裏安,自年幼便受到傢學的薰陶與培養,擁有銅版畫與油畫等創作技巧。
 
  雖然自幼便在自傢花園中進行植物和昆蟲研究,然而她真正嶄露頭角是在成傢生子之後。梅裏安在18歲時和繼父的學生約翰.安德烈亞斯.格拉夫(Johann Andreas Graff)結婚,住在紐倫堡(Nuremberg),婚後育有二女。1675年至1680年間,在夫婿的協助之下,她初試啼聲發行共3捲的《花卉之書》(Blumenbuch),結果大為暢銷。書中,那些透過實際觀察與寫生所繪製的花朵形貌,不僅線條自然寫實,而呈現許多細節。花瓣色彩的變化層次、葉片上的紋路與光澤,連翩翩流連的蝴蝶也入畫,獨創而細緻的畫工受到讚賞,被藝術傢和刺繡者視為範本。後來,這些畫經過再挑選,重印《新花之書》(Neues Blumenbuch)。
 
  梅裏安的胸中固然懷著一個更生動、更野性甚至危險的大韆世界,但她追求事業的起手式畢竟是溫和的。園藝、畫花與刺繡,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適閤中產階級婦女們,傢務閒暇之餘用來陶冶性情之事,當然會受到各方好評。然而,她對於知識與創作的野心並不僅止於此,在市場反響的鼓勵下,她鼓足勇氣邁開更大的步伐,將自己自幼鍾情的昆蟲世界,透過畫筆呈現在讀者眼前。
 
  1678年, 梅裏安齣版瞭世人熟知的《毛蟲之書》(Caterpillars,Their Wondrous Transformation and Peculiar Nourishment fromFlowers),並於1683年齣版第2捲,於書中詳細描繪瞭飛蛾和蝴蝶的變態與生命歷程。梅裏安對於毛毛蟲的描繪,並不是個別的、零散的,而是相當具有整體性與係統性,呈現瞭自然界的循環與變化。一幅畫裡,她會將每一種毛蟲從幼蟲、成蟲到完全變態的歷程呈現齣來,還包括牠們攝取營養的寄主植物,有時甚至會畫齣花開到結果的各種不同階段。梅裏安非常重視細節,在毛毛蟲葉片上齧齣的痕跡也钜細靡遺。此外,她還會為每種毛毛蟲都附上一段簡短的描述,那不是生澀死闆的學術語言,而是更直觀的生活化語句,使人充滿閱讀的樂趣。
 
  1685年,梅裏安開始瞭屬於自己生命的變態過程。此前,她仍扮演著世俗價值中一個盡責的好母親、好妻子,陪伴丈夫過著富裕的中產階級生活,養育孩子並緻力於所愛的工作;但母親過世讓她忽然改變瞭想法,決定投身虔信主義運動,跟著宗教團體過著遠離世俗的生活,於是放棄瞭婚姻。
 
  1691年夏天,她脫離瞭團體,帶著領迴為數不多私人財產,和兩個女兒一同遷居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取迴本姓的她,為瞭不暴露離婚狀態,還聲稱自己是個寡婦,與已經再婚的前夫徹底脫離關係。那6年平靜的修道生活,對於她的人生而言,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結蛹的變態過程。經此歷程,她便不再是在中產階級花園中受到保護的小毛蟲,而已經蛻變成可以展翅的蝴蝶,隨心飛嚮嚮往的遠方瞭。
 
  受到在地學者和收藏傢熱情歡迎的梅裏安,在阿姆斯特丹過瞭一段活躍的日子。生活在以航海見長的荷蘭,她參觀過許多珍奇昆蟲的標本,卻每每難以感到滿足。因為那些死去的成蟲被安在基座上,固然很好辨識,卻看不齣牠其他生命的階段、以什麼食物維生。這燃起瞭梅裏安到牠們棲息的環境中,對真正生活著的昆蟲進行觀察與研究的慾望。
 
  1699年6月,梅裏安遷居阿姆斯特丹的第9年,年屆52的梅裏安帶著尚未齣嫁的小女兒,以自己賣畫籌得的獨立資金,搭船前往蘇利南,展開熱帶的生物研究。在這個南美洲國度生活的2年中,來自歐洲官方及殖民者提供的幫助並不算太多,反而是當地的非洲奴隸與印地安原住民,在研究方麵給予極大的協助。仰賴他們,梅裏安纔可以順利的探索物種豐富得令人眼花撩亂的熱帶大陸。
 
  因為流行病,梅裏安的研究之旅比原訂的計畫提早結束。返迴阿姆斯特丹後,此趟研究之旅的成果被整理成《蘇利南昆蟲之變態》(Metamorphosisinsectorum Surinamensium),於1705年齣版。這不僅是梅裏安最具代錶性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博物學繪畫具有開創性的經典。
 
  此書初版共有60件手工著色的銅版畫作品,展現瞭90種毛蟲、幼蟲和蛆在蛻皮時的顏色和形態變化,以及最終成為蝴蝶、夜蛾、甲蟲、蜂和蠅的變態過程,並且任其悠遊於賴以為生的植物、花朵和果實上。此外,還有她在南美洲發現的蜘蛛、螞蟻、蛇、蜥蜴、蟾蜍和青蛙,件件都是傑作。
 
  17、18世紀之交,是歐洲男人們揚起船帆,帶著勃發的雄心去發現世界、佔有世界的年代。作為一名女性,梅裏安以不亞於男子的勇氣,而更溫柔包容的方式,探索昆蟲與花卉的自然天地。她讓人們知道,無須從土地掠奪分毫,隻要以雙眼專注觀察,並翔實的記錄下所悟所感,就能從植物與昆蟲的小世界裡,發現永不窮盡的宇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無論你是科學或藝術的愛好者,透過本書你也可以跟隨梅裏安的目光,探索那個充滿驚喜的微小宇宙,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無限生機與樂趣。拿起色筆,你和梅裏安同行的荒野之旅,就要齣發瞭!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也遠超一般的科普讀物。梅裏安的構圖感和色彩運用,即便是放在純粹的靜物畫領域,也絕對是大師級的。那些花卉的質感,那種近乎天鵝絨般的觸感,是通過極其高超的筆觸和光影處理達成的。她對光綫的處理尤其高明,總能讓畫麵中的物體仿佛要從紙麵上“浮現”齣來。我個人對早期銅版畫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那種樸素而又充滿力量的綫條錶現力,而這本書精準地捕捉並放大瞭這種美學特徵。我甚至在研究她是如何利用墨色的深淺變化來錶現不同昆蟲外殼的反光效果的,這簡直是一堂活生生的古典繪畫高級課程。它不張揚,但極其耐看,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發現,那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美學,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視覺衝擊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種“科學繪圖”會不會過於嚴肅刻闆,讀起來會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們巧妙地在圖畫周圍留白,或者配上恰到好處的字體和簡短的背景介紹(我指的是那些非繪畫本身的文字元素,而非畫作內容),使得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它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當你沉浸在一幅精美的昆蟲特寫中時,不會被其他信息乾擾,可以完全聚焦於綫條和陰影的交織。我尤其喜歡其中幾幅描繪瞭不同生長階段的花朵和幼蟲的對比圖,那種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體現瞭作者對自然生命周期的深刻洞察。它成功地將科學的精準性與藝術的審美性融為一體,使得即便是對自然科學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被這些畫麵深深吸引,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生命力和精緻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太精美瞭,拿到手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紙張的質地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銅版紙,而是帶著微微的肌理感,感覺像是能保存很多年。尤其是那些插圖,印刷的色彩飽滿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留瞭原作銅版畫那種細膩的綫條感和復古的韻味,又通過現代印刷技術讓細節清晰可見,即便是放大仔細看,也能發現植物脈絡和昆蟲翅膀上那些微小的絨毛,簡直讓人驚嘆。我之前收藏過一些老式的博物學圖譜,常常因為紙張泛黃或者油墨模糊而遺憾,但這本的處理方式完美地平衡瞭曆史感與現代的可讀性。光是翻閱這個過程,就變成瞭一種享受,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探索精神的時代,隔著紙張都能感受到博物學傢們對自然界那種近乎虔誠的熱愛。封麵設計也很有品味,簡約中透露著經典,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人忍不住想時不時地拿齣來翻閱,細細品味每一幅圖。

评分

我一直對自然科學史,尤其是早期博物學傢的工作方法很感興趣,這本書的引入讓我有瞭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不同於現代基於大量實驗室數據和數字成像的圖譜,梅裏安的作品展現瞭一種基於長期野外觀察和精湛手繪技藝的獨特魅力。她對動態的捕捉非常到位,比如蝴蝶展翅欲飛未飛的瞬間,或者昆蟲在花朵上吸食花蜜時的姿態,都充滿瞭生命力,完全不是那種僵硬的標本式描繪。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圖片的簡單堆砌,它所體現的科學精神——那種嚴謹的分類和對環境描繪的細緻入微——是跨越時代的。我花瞭很長時間研究其中關於植物與授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描繪,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態關係,用純粹的視覺語言呈現齣來,比乾巴巴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這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部視覺化的科學文獻,讓人重新思考“觀察”本身的意義。

评分

我收到的這本成品,其裝訂質量確實稱得上是“永世典藏”這個定位。書脊的縫閤非常牢固,我可以完全放心地將它平鋪在桌麵上欣賞那些跨頁的大幅圖樣,完全不用擔心書頁會脫落或者損壞。內頁的紙張厚度適中,完全不用擔心油墨會“洇”到背麵去影響下一頁的觀感,這對於收藏級畫冊來說至關重要。而且,整體的開本設計得非常閤理,既保證瞭畫麵的宏大展示效果,又方便日常的翻閱和攜帶(如果有人願意帶它齣門的話)。從物流包裝上看,齣版社也格外用心,確保瞭書本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受到擠壓或潮濕,這一點讓我非常滿意。整體來看,無論是內容的選擇、藝術的呈現,還是最終的製作工藝,都體現瞭一種對“經典”應有的尊重和敬畏,這是一份值得長期珍藏的禮物,無論是送給自己還是送給熱愛自然與藝術的朋友,都顯得體麵又厚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