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

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意中
图书标签:
  • 自閉症
  • 亞斯伯格症
  • 特殊教育
  • 霸凌
  • 親職教育
  • 兒童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情緒管理
  • 家庭教育
  • 特殊需求兒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被霸凌,但無法以言語表達……
她被欺負,但以為同學在跟她玩……
當特殊孩子被霸凌,我們最容易輕忽、未曾察覺。

霸凌不會自然而然消失,
老師必須在第一時間介入,這至為關鍵:

  當欺負事件發生,無論是不當言語,例如三字經、粗話、調侃、揶揄、嘲諷、過度玩笑,或不當動作,刻意地推擠、打、踢、踹等,第一時間的介入非常重要。

  老師必須以嚴肅、冷靜的口吻詢問孩子:「你在做什麼?」讓孩子覺察自己不當的言語或行為。

  無論是誰,都得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負責。

  霸凌對一般孩子來說,已是沉重傷害,
  但對特殊孩子而言,因無法以言語表達,
  他們身心所承載的傷,更是層層疊疊、無從計量,
  我們大人必須為他們挺身而出。

  ‧「大家趕快騎到他背上!」自閉兒臉上勉強擠出笑容,但卻又帶著痛苦的表情……
  ‧同學們故意用力搖晃桌子,發出轟隆聲。亞斯兒思緒混亂,連忙摀住耳朵……
  ‧「你再發出怪聲,小心我揍扁你!」無法控制自己生理反應的妥瑞兒覺得被羞辱。
  ‧「哇,大家看,史上最低的成績耶。」學障兒的考卷被同學拿得高高的……

  親愛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也都有優、缺點,更有其限制。
  無論是自閉兒、亞斯兒、過動兒、妥瑞兒、選緘兒、學障兒、智障兒、資優兒,這不是你們的錯,這更不該成為霸凌的原因。

  意中心理師在此書,除了想對所有老師們說:「大人的態度,深深影響特殊需求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同時,也影響其他同學如何看待特殊需求孩子。」此外,他特別針對8種特殊需求孩子的不同特質,提出保護自己,避免被霸凌的方法;他也讓一般孩子藉由角色互換等練習,理解8種特殊需求孩子的不同特質,進而同理與接納;他更讓霸凌者去覺察自己的內在。因唯有被霸凌者、目賭霸凌者以及霸凌者皆被關注,霸凌才可能有消失的一日。

本書特色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撰推薦序。
  白麗芳(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沈雅琪(神老師)、余懷瑾(仙女老師;作家;講師)、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蔡昭偉(親子作家)不捨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當面對特殊孩子遭受霸凌時,家長或老師最容易出現的盲點:
  ‧話中有話地急著問原因:「為什麼同學要欺負你、霸凌你?」意指一定是你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對方才會找上你。
  ‧批評與責罵孩子:「誰叫你……如果你……同學就不會……」
  ‧想快速解決霸凌,勉強孩子原諒,而對孩子說:「人家都道歉了,你還要怎樣?」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不論是過動、自閉、亞斯、選緘、妥瑞、學障、智障或資優,雖然都是校園中特殊需求的孩子,但他們的身心特質卻是如此不同,可能遭遇的霸凌樣態,也不盡相同,需要師長協助的地方,也具有其個別性。

  但最重要的,是大人需要以身作則,願意去理解與尊重校園中或社會上,每一個和我們不同的人,也向孩子示範,如何與身心特質與我們迥異的人共處。

  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發揮正義感,適時地挺身而出;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因為發聲被傷害,而是會被保護。

  當越來越多的旁觀者不再選擇袖手旁觀時,或許有一天,霸凌事件將有機會消聲匿跡。」

  ◎台灣第一本針對特殊需求孩子被霸凌,大人該如何應對的專書。(特殊需求孩子:自閉兒、亞斯兒、過動兒、妥瑞兒、選緘兒、學障兒、智障兒、資優兒。)

  ◎本書除了聚焦被霸凌者,內容也同時關注霸凌者、目賭霸凌者。霸凌者需要覺察、改變,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目賭霸凌者需要勇氣,減少矛盾,擺脫道德兩難的痛苦。被霸凌者需要被同理、支持與療癒。

  ◎「霸凌,不是孩子成長的必要生命經驗。沒有人有任何的權力可以霸凌任何人,也沒有人有任何的義務必須要遭受霸凌。
  我們不能再視若無睹,冷眼旁觀,否則這些孩子們將被推向一場又一場殘酷、痛苦、折磨的無盡深淵裡。

  期待這本書讓孩子們擺脫霸凌的糾纏,並積極達到預防霸凌的作用,讓特殊需求孩子們能夠順利融合在每一個友善校園裡。」──摘自本書【前言】我為什麼要寫霸凌這本書?
 
迷途的星光:在孤独的宇宙中寻找连接的指南 书籍简介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社会中,总有一些灵魂如同迷失在广阔宇宙中的星辰,散发着独特却微弱的光芒,他们挣扎着想要融入既定的轨道,却常常因为不被理解的“异类”特质而感到深深的孤立与痛苦。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障碍群体,而是深入探讨所有那些在社交边缘徘徊、内心世界与外界格格不入的人们,所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情感黑洞以及自我认同的漫长探索。 本书的基调是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它试图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连接那些“不同”的个体与那些渴望靠近却又不知如何伸出援手的旁观者。我们拒绝使用标签化的语言去定义痛苦,而是着眼于“经验”本身——那种被排斥、被误解、在群体中如履薄冰的日常感受。 第一部分:无声的战场——内在世界的剖析 这一部分细致地描绘了“异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无形压力。我们探讨了“社会适应性”这一概念对内心脆弱群体的压迫性。 1. 社交语言的失真: 探讨了人际互动中那些约定俗成、依赖直觉的“潜规则”。对于习惯于逻辑、符号或深度专注的思维模式的人来说,这些模糊不清的社交信号,如眼神的微妙变化、语气的转折、沉默的含义,构成了无法破解的密码墙。我们分析了这种“失真”如何导致误解的连锁反应——接收者无法准确解读,发送者又因无法得到预期的反馈而感到挫败,最终形成一种“我说了,但没人懂”的绝望循环。 2. 感官超载与自我防御: 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如何成为巨大的干扰源。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过滤噪音、光线和气味的“自动减震器”。拥挤的商场、突如其来的巨响、刺眼的荧光灯,对某些人而言,如同尖锐的物理攻击。本书详述了身体对外界信息的过度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退缩,甚至生理上的不适,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在公共场合“失态”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观的“任性”。 3. 孤独的重量与“表演型人格”: 许多敏感的灵魂为了在群体中生存,学会了精湛的“模仿术”。他们观察、记录、复刻他人的言行举止,努力扮演一个“正常”的角色。然而,这种持续的、高度耗能的伪装,如同戴着一副沉重的面具,极大地消耗了内在资源,导致在私密空间中彻底的崩溃与倦怠。我们探讨了这种“表演”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我究竟是谁?是那个在人前欢笑的形象,还是那个在深夜里精疲力尽的空壳? 第二部分:连接的迷宫——误解与疏离的构建 这一部分转向外部环境,剖析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和家庭模式如何无意中强化了个体的边缘化体验。 1. 符号崇拜与功利导向的评价体系: 现代社会过度推崇外在的“可见成就”——成绩单上的数字、职场上的晋升、引人注目的外向特质。本书审视了这种评价体系如何系统性地贬低那些内在价值丰富、但外显特质不符合主流标准的个体。他们的深度思考、对特定领域的狂热钻研,往往被斥为“不切实际”或“缺乏社交技巧”,从而错失了被社会看到的关键时刻。 2. 旁观者的“好意”陷阱: 我们仔细考察了那些出于善意却带来伤害的行为。例如,简单粗暴地劝慰“你想太多了”或“振作起来”;将复杂的情感需求简化为“缺乏自信”;或试图用“正常化”的集体活动来“矫正”个体的独特性。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是“我们都经历过”,但却完全忽略了痛苦的深度和经验的不可类比性。 3. 家庭动力中的“看不见的张力”: 在家庭内部,爱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期望与控制欲。父母期望孩子能够“融入”,这种期望本身就成了一种无声的压力。当孩子无法满足这种期望时,亲子关系中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失望的鸿沟”。我们分析了家庭成员如何因为恐惧或无助而选择回避,最终使得寻求支持的个体在最应该安全的地方,反而感到最深的疏离。 第三部分:微光中的韧性——重建自我与寻觅归属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治愈,而是赋能。它倡导的不是改变个体去适应一个不友好的世界,而是帮助个体找到与自己共存的和平路径,并识别出那些真正能够接纳“真实自我”的微小社群。 1. “去中心化”的自我叙事: 引导读者停止以主流社会的标准来审视和评判自己的经历。我们引入了“优势视角”,鼓励个体将那些被视为“缺点”的特质——如过度敏感、强烈的秩序感、对细节的执着——重新解读为独特的认知工具和超强的专注力。关键在于重塑叙事,将受害者身份转变为“异象观察者”的身份。 2. 学习“选择性暴露”的艺术: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对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本书提供了一套策略,教导个体如何分辨何时需要投入精力进行社交模拟(为了生存或工作),以及何时可以完全撤回,保护自己的能量场。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性的社交管理,而非被动的退缩。 3. 寻找“同频共振”的微观社群: 真正的连接并非发生在数量庞大的聚会上,而是发生在深度相似的体验者之间。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兴趣的“深潜”来偶然发现那些拥有相似思维结构或感受模式的人。这些社群可能很小,甚至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但它们提供的“被理解的确认感”是疗愈的核心。在这里,无需翻译,无需解释,因为你的沉默已被看见,你的感受已被默认。 4. 疗愈:接受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己: 最终的篇章平静而有力地指出,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运转逻辑,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世界交战的方式。接受生命中总会有某些连接是缺失的,总会有一些痛苦是需要独自承载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成熟。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在人群中感到寂静、渴望被看见的内在探险家们的一封信:你的光芒,虽然以独特的方式闪耀,但终将被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发现。 本书的文字风格沉稳、富于文学性,避免了心理学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富有场景感的描述和对内心独白的细腻捕捉,力求触及那些最深层的、难以言说的孤独感。它提供的不是速效药方,而是一盏在长夜中持续燃烧的、温暖的陪伴之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獲選博客來網路書店2021、2022「年度影響力心理師」,「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網站選為20大「台灣人氣心理師」之NO.1。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3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四百萬!

  已出版《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學習障礙──逃不出的學習噩夢》(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2021、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文化內容策進院「Books from Taiwan」選書)、《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2022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王意中部落格】blog.xuite.net/atozwyc/blog
  【王意中的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網路讀書會】www.facebook.com/301ADHD
 

图书目录

009【推薦序】關於霸凌,我們理解得太少,誤解卻太多/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014【前言】我為什麼要寫霸凌這本書?
 
第一章:陪伴自閉兒、亞斯兒走出霸凌的傷
022【自閉兒】自以為好玩的遊戲──無心的霸凌,算是霸凌嗎?
033【自閉兒】世界末日的恐慌──感同身受,未曾發生
042【自閉兒】在惡劣與良善岔路──你的一念之間,決定霸凌是否發生
054【亞斯兒】捍衛正義,實話實說──曝露在霸凌的風險中
062【亞斯兒】情緒量能的輻射放大──霸凌的傷更深
070【亞斯兒】冏在現場的尷尬──好好善待亞斯兒
078【亞斯兒】兩造對質,絕對大忌──亞斯兒必輸無疑
089【亞斯兒】遠離網路雜訊,不隨之起舞──別踏進網路霸凌陷阱
 
第二章:陪伴過動兒、妥瑞兒走出霸凌的傷
102【過動兒】無風不起浪的討厭鬼──ADHD該是宿命嗎?
112【過動兒】帶刺的問候──別讓疾病污名化
122【過動兒】 分組,無形的霸凌?──請高抬貴手,拉孩子一把
131【過動兒】快刀斬亂麻,讓衝突止血──別讓行為跨過霸凌的門檻
142【過動兒】複製、貼上,問題解決得來速?──別讓打架成為霸凌的前奏曲
148【妥瑞兒】Tic不定時炸彈──引爆無情的霸凌?
159【妥瑞兒】直接又暴力的選擇──別讓孩子成為大人眼中的雞肋
169【妥瑞兒】我不是故意的!──別讓妥瑞兒受委屈
 
第三章:陪伴選緘兒、學障兒走出霸凌的傷
178【選緘兒】沉默的控訴──孩子不說,不表示沒事
192【選緘兒】冷漠的袖手旁觀──別讓選緘兒盡是傷痕
203【學障兒】有些傷,不可逆──請允許孩子選擇不原諒
212【學障兒】同是天涯淪落人──讓同理消弭關係霸凌
 
第四章:陪伴智障兒、資優兒走出霸凌的傷
222【智障兒】 你可以不是英雄,但請挺身而出!──霸凌會因你而消失
233 【智障兒】 穩賺不賠的遊戲?──當智障兒被推入陷阱
244 【智障兒】願時光倒回──別踰越猥褻的界線
252【智障兒】 無聲的控訴──向性霸凌說不!
257【資優兒】真的格格不入嗎?──資賦優異不該成為被霸凌的原罪!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338
  • 叢書系列:catcher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關於霸凌,我們理解得太少,誤解卻太多/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校園中,特別容易成為同儕霸凌的對象。

  我們很容易把霸凌行為歸咎於,被霸凌者有一些不受歡迎的特質或舉動,如ADHD的衝動或挑釁、自閉症的白目或怪異、情緒障礙的暴躁易怒,或者智能障礙、學障孩子因為學習落後而成為班上的「啦啦隊」。

  當然,我們更會去指責霸凌者的冷血殘暴、缺乏同理心。

  然而,我們卻忽略了霸凌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團體中瀰漫著一股恐懼的氛圍。因為,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霸凌情事要能形成並持續,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旁觀者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試想,一個孩子在網路社群中,被一位班上頗具影響力的同學發起「討厭OOO」的活動,且要求其他人不准和他來往。幾位同學跟著起鬨,在底下留言,也說起那位孩子的壞話。然而,卻沒有任何一位同學挺身而出、仗義執言,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

  面對如此傷害人的舉動,為什麼沒人吭聲?是因為那位可憐的孩子真的如此令人討厭嗎?

  不是!是大家都害怕掃到颱風尾,心裡擔心著:「要是出言制止,下一個被攻擊的對象,會不會就是我?」

  當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害怕被孤立、排擠時,彷彿只要有人成了霸凌對象,其他人似乎就安全了。因此,大家當然默許霸凌的發生與持續。

  身心障礙的孩子,在校園中本來就是弱勢者,也一直是被同儕霸凌的高風險族群。但令人訝異的是,當一群弱勢的孩子聚在一起,也會彼此霸凌。

  我曾經在高職服務,當時便親身遇見學校裡的特教班,特殊孩子之間竟然也會大欺小、強欺弱。功能較好的對功能較差的同學長期威脅、恐嚇,其他同學們都知情,但卻沒有人去向師長反應。

  過去,學校在處理霸凌事件時,常是把霸凌者找來,訓斥一頓,並加以懲處,要求其不可再犯,或與被害同學保持距離。也可能,把兩造雙方找來,要求霸凌者道歉,被霸凌者原諒,雙方演出一場握手言和、「以後還是好朋友」的戲碼。

  然而,霸凌問題就此結束了嗎?

  霸凌者因為被懲處而對被霸凌者更加不滿,霸凌動作轉而地下化,透過散播不實的謠言,煽動其他人,遠離被霸凌者。被霸凌者則是擔心被報復,每天活在恐懼之中。其他同學看在眼裡,敢怒不敢言,深怕下一個受害的是自己。

  除此之外,有些霸凌事件的導火線是大人。例如,老師常在公開場合用不友善的口吻,嘲諷班上的特殊需求同學,或有意無意拿他們的身心缺陷開玩笑。孩子們有樣學樣,當然也不會去理解或善待班上的特教生。

  若這些孩子不堪其擾,一旦情緒失控,做出激烈反擊,又會被貼上「難搞」、「難相處」的標籤。霸凌者更會拿這樣的理由,找這些同儕開刀。

  霸凌事件中的霸凌者、被霸凌者和旁觀者,都需要被協助。

  而大人對於身心特質與一般人較為不同的孩子,是否有足夠理解,是否能同理其在校園學習時的處境,將會是處理與協助,甚至避免霸凌事件發生的關鍵。

  感謝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長期深耕特殊教育,以大量著作,向廣大父母及老師介紹特殊需求孩子的類型、樣態與協助方式;也因此,校園中有更多身心障礙的孩子,能獲得友善與適切的對待。

  在《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這本書中,他仍秉持著對特殊教育的關注,透過文字,帶領我們體會身心障礙學生遭受霸凌的處境;也提供我們更多策略,引導孩子們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不論是過動、自閉、亞斯、選緘、妥瑞、學障、智障或資優,雖然都是校園中特殊需求的孩子,但他們的身心特質卻是如此不同,可能遭遇的霸凌樣態,也不盡相同,需要師長協助的地方,也具有其個別性。

  但最重要的,是大人需要以身作則,願意去理解與尊重校園中或社會上,每一個和我們不同的人,也向孩子示範,如何與身心特質與我們迥異的人共處。

  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發揮正義感,適時地挺身而出;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因為發聲被傷害,而是會被保護。

  當越來越多的旁觀者不再選擇袖手旁觀時,或許有一天,霸凌事件將有機會消聲匿跡。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二○一八~二○二一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前言

我為什麼要寫霸凌這本書?


  在霸凌之下,我們全部都是輸家。無論是霸凌者、目睹霸凌者或被霸凌者,孩子們的身、心盡是傷痕。

  尤其,特殊學生更不該成為被霸凌的原罪,無論是資賦優異或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們。

  但其實別說霸凌,僅僅是欺負、作弄、玩笑、揶揄、嘲諷,對於特殊學生來說,對他們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已極具傷害性。

  校園霸凌,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霸凌者需要覺察、改變,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目睹霸凌者需要勇氣,減少矛盾,擺脫道德兩難的痛苦。被霸凌者需要被同理、支持與療癒。

  這些孩子們都需要你、我的陪伴,才能走出心裡的傷。

  孩子不說,不表示孩子沒事。當孩子被霸凌,他們很難對父母、老師說出口。而對於特殊需求孩子來說,他們更是很難用言語表達。

  《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是一本關於特殊需求孩子在校園被霸凌時,大人該如何應對與處理的書籍。書中,針對我長期以來,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所接觸的案例,重新改寫,並以寫實、細膩的筆觸,與你一起走進這群受傷孩子的心靈深處。

  讓我們一起陪伴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妥瑞症、選擇性緘默症、學習障礙、智能障礙、資賦優異等特殊需求孩子,走出殘酷、無情的霸凌風暴。

  霸凌,不是孩子成長必要的生命經驗。沒有人有任何權力可以霸凌任何人,也沒有人有任何義務必須要遭受霸凌。

  我們不能再視若無睹、冷眼旁觀,否則這些孩子們將被推向一場又一場殘酷、痛苦、折磨的無盡深淵裡。

  期待這本書,讓孩子們擺脫霸凌的糾纏,並積極達到預防霸凌的作用,讓特殊需求孩子們能夠順利融入每一個友善校園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设计和阅读体验的人,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传统心理自助书籍的沉闷感,封面设计既有艺术感又不失主题的严肃性。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文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旁边的小方框里,经常会穿插一些手绘的、非常简洁的图示,这些小图画比大段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比如用一个迷宫来比喻孩子理解社交规则的难度,简直太形象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是抱着极大的敬意和耐心来对待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她从不使用“可怜”或“缺陷”这样的词汇,而是用“独特的处理系统”来定义他们。这种正向、赋能的语言体系,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坚定的希望,而不是一味的焦虑。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翻阅几页。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量身定做的!我女儿今年小学五年级,被诊断出来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她在学校里一直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前段时间,她开始变得非常敏感,动不动就哭,问她怎么了,她总是说“没什么”。我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打听有没有什么好的资源可以帮助她。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毫不犹豫就下单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特别担心内容会太学术化或者太沉重,毕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来就让人揪心。但没想到,作者的文笔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在跟你拉家常。她用了很多真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教育背景不深的家长也能听懂。比如,书中提到如何识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交信号失灵”的具体表现,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女儿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在“局外人”的位置。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强调的不是如何“改造”孩子,而是如何为他们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理避风港”。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充满同理心的支持框架。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我的孩子情况比较复杂,除了被诊断的亚斯伯格综合征外,还有一些伴随的焦虑和强迫倾向。市面上很多声称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书籍,最后都会让人失望而归。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具体化”和“阶段化”。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的药方,而是将“走出霸凌阴影”的过程分解成了可执行的小步骤:第一步是重建安全感,第二步是教授识别和应对策略,第三步是处理创伤后的情绪回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旁观者教育”的强调。作者清晰地指出,环境的支持比个体的努力更重要。书里关于如何教育其他普通孩子理解“不一样”的价值,那几段内容,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并打算打印出来,作为我与学校沟通时的参考材料。这种关注系统性改变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帮助孩子,就是要构建一个更友善的世界,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构建这个世界的蓝图。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特殊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我阅读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儿童社交障碍和情感调节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操指导的温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聚焦于“被霸凌”这个极其敏感又常被忽视的环节。很多家长和老师往往只看到了孩子行为上的“怪异”,却忽略了这种怪异如何将他们推向了被欺负的境地。这本书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被排斥的痛苦是如何层层累积,最终演变成内在的创伤。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语言障碍和肢体语言的错位”如何被解读为“挑衅”或“愚蠢”,这让我深有启发。我立刻在我的个案中应用了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教导孩子用非攻击性的语言来表达被冒犯的感受,而不是选择沉默或爆发。效果立竿见影。它不仅仅是一本给家长的指南,更是一本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的教材,提醒我们,真正的保护,是从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世界开始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在展示问题的残酷性时保持了必要的克制,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又充满了温暖的鼓舞。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的“控制欲”。我以前总想快速“解决”她的痛苦,结果却适得其反。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经历不适,是培养韧性的第一课”,这句话像一记当头棒喝。它让我学会了后退一步,不再急于介入每一次细微的摩擦,而是等待孩子自己伸出手,再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撑。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情绪负载均衡,不会因为过于压抑而让人想合上书本。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应对外部世界的策略,更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在节奏,做一个更有耐心、更有智慧的陪伴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陪伴”,而不是“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