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

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道還
图书标签:
  • 生物人类学
  • 人类学
  • 进化论
  • 生物学
  • 文化
  • 遗传学
  • 灵长类学
  • 人类起源
  • 身体与健康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國會指定1990 年代是 「大腦的十年」,但時至今日,我們真的了解大腦了嗎?
  1976年美國面臨豬流感疫苗的兩難問題,現今疫情下,我們是否真的有做到「不貳過」?
  「為什麼要做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比成果更重要?!

  -好書雋永,增添新篇,經典再版-

  人類與非洲的黑猩猩來自同一祖先,大約600萬年分別演化;
  我們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先,大約30萬年前出現;
  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發軔於1萬年前;
  文明在5000年前問世;
  許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在過去500年逐漸成形,
  有一些甚至在最近幾個世代才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本書各篇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人文世界的起源、發展與展望,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在他筆下,人類的自然史成為敷衍「人文」的重要線索。

聯合推薦

  邱鴻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 生理學者
  (依姓氏筆劃排列)

  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飛躍進展,本書中的議題卻仍歷久彌新。作者深入淺出的知識對話,啟發我們對科學與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對於地球與人類這樣的生物,知道得還太少太少。——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的内容。 --- 图书简介:深度探索世界与思想的边界 《星尘之歌:宇宙文明的兴衰与人类的未来》 内容概述: 《星尘之歌》是一部宏大叙事与严谨科学并重的硬科幻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数百万年的宇宙时间轴。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地球文明,而是描绘了银河系中多个先进文明从诞生、繁荣到最终衰亡的完整生命周期。作者以天文学、物理学和假想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个既充满奇观又蕴含深刻哲理的宇宙图景。 核心议题: 本书首先探讨了“大过滤器”理论的多种变体,并展示了如果宇宙中存在智能生命,它们可能在何种阶段遭遇无法逾越的技术或社会瓶颈。其中一个核心篇章深入分析了“超智体”的出现——那些超越生物学限制、以能量或信息形态存在的意识集合。作者详细描绘了它们如何重塑物理现实、操控时空,以及最终面对的“熵的必然性”。 在文明兴衰的叙事中,本书着重刻画了以下几个文明的命运: 1. 赛勒斯文明: 掌握了曲率驱动技术,但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最终在一次无法预知的量子计算错误中,整个文明的数据结构被永久性地“抹除”。 2. 奥里恩蜂群: 一个完全集体化的意识体,它们通过生物工程实现了物种的完美统一,但在面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小变化时,集体决策的冗余性反而成了其最大的弱点,导致了缓慢而不可逆转的系统崩溃。 3. 维序者(The Maintainers): 一群专注于维护宇宙基本物理常数稳定的神秘实体,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挑战。本书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探讨了智慧的终极形态是否必须放弃“个体性”以实现对宇宙的更深层理解。 写作风格与特色: 《星尘之歌》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物理概念(如高维空间投影、奇异物质的形成)融入到紧张的故事情节中。不同于传统科幻小说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宏观结构、熵增与信息保存的永恒哲学命题上。读者将被迫思考:在无限的宇宙尺度下,任何形式的秩序是否都是暂时的幻觉?文明的价值,究竟在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还是其所能达到的信息复杂度和创造力巅峰? 本书适合对宇宙学、复杂系统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幅超越人类现有理解边界的未来图景,并以一种既科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审视了“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的终极追问。 《迷宫中的建筑师: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规划与权力表达》 内容概述: 《迷宫中的建筑师》是一部严谨的艺术史与社会学交叉研究专著,聚焦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城市空间如何被用作政治权力的具体载体。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规划,尤其是宏伟的轴线、精心设计的广场和对称的立面,并非仅仅是美学选择,而是君主制国家试图将绝对权力具象化、对市民进行视觉规训的系统性工程。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书选取了以巴黎、罗马和维也纳为核心案例,辅以对西班牙和德意志邦国首都的比较研究。作者摒弃了传统上将巴洛克视为纯粹“装饰性”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城市设计背后的控制逻辑和心理学效应。 书中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元素: 1. 视线的控制: 分析了凡尔赛宫的轴线如何从宫殿的中心延伸至整个周边地区,以及这种“无限延伸的视线”如何象征着君主权力的无远弗届,以及它如何迫使所有进入该视野的个体意识到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渺小位置。 2. 广场的仪式化: 深入研究了大型公共广场(如罗马的伯多禄广场)的设计如何服务于宗教和政治仪式的需要,广场的几何形态如何引导人流、控制集会规模,以及如何通过建筑高度和体量差异来烘托中心人物的至高地位。 3. 街道的去中心化: 探讨了巴洛克规划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中世纪城市中原有的社区中心(如集市和行会所在地),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笔直的“皇家大道”,这些大道主要服务于军事调动和展示国家威仪,而非日常的市民生活。 理论贡献: 作者引入了“空间心理压制模型”来解释巴洛克设计对居民精神状态的影响。通过对当时城市文献、建筑师手稿以及相关政府法令的细致梳理,本书展示了规划者如何利用透视法、重复图案和宏大尺度来潜移默化地塑造臣民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它揭示了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哥特式城市有机生长,到被“权力”强行塑形的理性化巴洛克城市之间的根本性转变。 《迷宫中的建筑师》为理解欧洲近代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证明了建筑和城市设计是政治斗争最持久、最无声的战场。本书适合历史学、城市规划史、建筑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 《时间之外的语言:失落文明的符号学解码》 内容概述: 《时间之外的语言》是一部专注于古代文字学和符号系统的学术专著,它跳脱了对已破译文字(如苏美尔楔形文字或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范畴,转而聚焦于那些至今仍深锁谜团的古代书写系统。本书的雄心在于,通过全新的认知符号学和基于概率的模式识别技术,对这些“失语”的文明进行重建性的解读尝试。 研究案例与方法论创新: 本书主要分析了三类尚未完全破译的文字系统: 1. 伊特鲁里亚语(Etruscan): 尽管已知其字母源自希腊字母,但其核心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含义仍是空白。作者提出了一种“上下文依赖度极高”的假设,认为其意义的理解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宗教或丧葬仪式语境。 2. 克里特岛线形文字A(Linear A): 与其被部分破译的后继者线形文字B不同,线形A的本质仍是谜团。本书采取了“结构对齐法”,即通过比对克里特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主题变化,将特定的符号串与已知的艺术表现内容进行高风险匹配,试图推导出其指示物而非发音。 3. 复活节岛朗格朗格(Rongorongo): 这是本书篇幅最重的一章。作者认为,传统的“表意”或“音节”解读路径都已受阻,朗格朗格更可能是一种多层级的、与天文历法高度耦合的“三维表述系统”。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3D扫描数据,分析木板上符号的刻痕深度和倾斜角度,以确定其是否承载了超出二维平面的信息维度。 理论突破: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突破在于“反向语境植入”。传统破译是根据已知语言推测未知语言,而本书则是先确定一个文明在特定技术水平下“必须”记录的信息类型(如粮食库存、潮汐规律、王室谱系),然后用这些预设的信息模型去反向拟合符号序列的概率分布。 作者强调,很多失落的语言之所以难以破译,并非因为我们遗失了“罗塞塔石碑”,而是因为我们遗失了其思考和记录世界的底层框架。因此,破译工作首先是一项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的工作,其次才是语言学的工作。 《时间之外的语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文字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挑战了现有的破译范式,也为未来对任何复杂符号系统的解读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本书是古文字学、考古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道還


  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退休,受過生物人類學、比較神經解剖學、演化論訓練。嗜好閱讀,通俗小說中尤好法律驚悚類(legal thrillers),最近主要娛樂管道是Netflix。從事翻譯、寫作、科學教育,全是人生意外。
 

图书目录

純真年代──代序
1談「科普」
2科學人
3談「性別」
4同志仍須努力
5談「母性」
6大腦的十年
7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8發潛德之幽光
9時窮節乃見
10演化風雲再起
11科學作家系譜
12民可使知之
13談「複製人」
14基因的迷思
15基因圖譜?
16追獵杭丁頓基因
17粒線體夏娃
18大道之行也
19尋根
20不問蒼生問鬼神
21向左看,向右看
22寧有種乎?
23人類最危險的神話
24猩球大戰
25同舟共濟
26以血肉築長城
27前浪死在沙灘上
28熱淚心聲
29物理不外人情
30優雅的雙螺旋
31科學家的自述
32科學界的社會責任
33人民科學
34悟生理之易失
35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36山盟雖在難難難
37石神亨與妻訣別書
38惡意的缺席
39人猿泰山
40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41火燒圓明園
42而今安在哉
43李約瑟百歲冥誕
44談「東方」
45日本科學
46滾石不生苔
47百年榮耀
48「人性」是複數的!
49困而知之
50百體皆血肉之軀
51明於庶務察於人倫
5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科學、女性、政治
53陰陽之變萬物之統
54無情荒地有情天
55瞻前顧後的智慧——1976年豬流感疫苗事件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639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純真年代——代序


  初中起,就常讀《拾穗》,因為有位同班同學的父親常投稿,到他家裡就能讀到這本月刊。同學的父親是外交官,駐節過美國。同學似乎在美國讀過幼稚園或小學,英文很好,尤其是發音,比起來我總顯得怪腔怪調的。

  當時同學的父親在坐牢,據說是政治犯,我們搞不清楚什麼叫政治犯,連問問題都不會,因此從來不明白他父親出了什麼紕漏。我們只知道他英文不錯,在牢裡翻譯文章,登在《拾穗》上,可以賺些稿費。

  我愛讀《拾穗》,主要是它內容駁雜,尤其是科學報導。當然,大多是翻譯的。那時國內可以隨意翻譯美國的書報雜誌,根本沒有所謂智財權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讀到同學父親譯的〈秋天樹葉為何飄零〉,似乎是從Scientific American之類的刊物譯出來的,程度不淺,但是我讀得懂的部分,教我大開眼界,印象深刻。

  那是在初一下學期吧,瓊瑤在《皇冠》連載《寒煙翠》(民國55年5月至10月),從此「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老在我心裡縈繞,雖然沒看過那種景象,念念也覺得有那麼回事。詩詞在不成熟的腦子裡激起的波瀾,既純又蠢蠢的,現在回想,仍莫名其妙。

  但是那篇談樹葉飄零的科學文章,在這種強說愁的思緒中,注入了「理性」。原來樹木在秋天脫卸樹葉,既符合秋收冬藏之旨,也有退藏以避鋒銳之意。樹葉先枯黃才脫落,那是因為其中的有用物質早已經樹枝、樹幹輸送根部儲存,待來春再輸回樹梢,供應新芽,以迎東風。秋風冽冽,北風凜凜,大地龍藏,休養生息是藏器於身的進取之道呢。王陽明(1472~1528)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會格竹子格不出個名堂來了。

  《拾穗》會連載翻譯小說,但是我沒耐心,只願意讀事後出版的單行本。拾穗月刊社也出版翻譯書,有些書書名就很精彩,例如《國際冷戰用間錄》。記得最喜歡的是李昂.尤瑞斯(Leon Uris, 1924~2003)的作品,如講以色列建國故事的《出埃及記》(Exodus, 1958),當年是美國自《飄》以來最暢銷的書,據說有五十種文字譯本;講柏林危機的《柏林孤城錄》(Armageddon: A Novel of Berlin, 1963);還有間諜小說《黃寶石》(Topaz, 1967),以及講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浩劫的《女王七號法庭》(Q.B. VII, 1970),靈感來自他身為被告的毀謗官司。這本書彭歌(1926~ )也譯了,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書名改為《浩劫後》(民國61年4月初版,筆者當時高三)。

  當年國內出版翻譯書,根本不受智財權束縛,因而產生過良性競爭——同一本書由不同出版社請不同譯者翻譯。《浩劫後》就是個例子,彭歌的譯本拾穗譯本沒得比。

  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也打起對臺,就是英國動物行為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 1928~) 的The Naked Ape(1967)。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拾穗譯本譯成《無毛猿》,純文學譯本則直譯《裸猿》(民國60年2月出版,筆者高二)。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動物的特徵是:溫血、哺乳、被毛(以禦寒)。有些哺乳類體表沒有毛髮,那是例外,各有適應的道理,例如鯨豚,是為了方便過水中生活。人類體表的毛髮分佈,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佈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里斯討論了好幾個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以打獵維生,為了追逐獵物,非得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於是脫去濃毛,皮膚的汗腺也增加了。

  可惜莫里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考古學家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已經顯示:兩百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的殘羹冷炙。這是後話,暫且不表。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還有一個差異:《浩劫後》與《裸猿》都不是「全譯本」。彭歌對原書「稍加節譯」,是為了「適合我們的閱讀習慣」。由於彭歌也寫小說,他操起刀來,倒也輕重得宜。《裸猿》的譯者李廉鳳就外行了,沒受過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訓練,真難為她。她刪節的是第二章〈裸猿的性行為〉中「不嫌其煩的描述性交與性器官的文字」,理由是「譯者不慣於寫這一類的字眼」。

  那個年代已經消逝了。
 
王道還
2003.11.19

誌謝

本書各篇,除另外注明者,原先均刊載於《中央副刊》書海六品專欄,謝謝所有編輯的辛勞。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