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

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道還
圖書標籤:
  • 生物人類學
  • 人類學
  • 進化論
  • 生物學
  • 文化
  • 遺傳學
  • 靈長類學
  • 人類起源
  • 身體與健康
  • 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美國國會指定1990 年代是 「大腦的十年」,但時至今日,我們真的瞭解大腦瞭嗎?
  1976年美國麵臨豬流感疫苗的兩難問題,現今疫情下,我們是否真的有做到「不貳過」?
  「為什麼要做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比成果更重要?!

  -好書雋永,增添新篇,經典再版-

  人類與非洲的黑猩猩來自同一祖先,大約600萬年分別演化;
  我們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先,大約30萬年前齣現;
  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發軔於1萬年前;
  文明在5000年前問世;
  許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在過去500年逐漸成形,
  有一些甚至在最近幾個世代纔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本書各篇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人文世界的起源、發展與展望,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在他筆下,人類的自然史成為敷衍「人文」的重要線索。

聯閤推薦

  邱鴻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湧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係兼任教授
  潘震澤 生理學者
  (依姓氏筆劃排列)

  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飛躍進展,本書中的議題卻仍歷久彌新。作者深入淺齣的知識對話,啟發我們對科學與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對於地球與人類這樣的生物,知道得還太少太少。——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
 
好的,這裏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完全不涉及《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三版)》的內容。 --- 圖書簡介:深度探索世界與思想的邊界 《星塵之歌:宇宙文明的興衰與人類的未來》 內容概述: 《星塵之歌》是一部宏大敘事與嚴謹科學並重的硬科幻史詩,它將讀者帶入一個跨越數百萬年的宇宙時間軸。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地球文明,而是描繪瞭銀河係中多個先進文明從誕生、繁榮到最終衰亡的完整生命周期。作者以天文學、物理學和假想社會學的交叉視角,構建瞭一個既充滿奇觀又蘊含深刻哲理的宇宙圖景。 核心議題: 本書首先探討瞭“大過濾器”理論的多種變體,並展示瞭如果宇宙中存在智能生命,它們可能在何種階段遭遇無法逾越的技術或社會瓶頸。其中一個核心篇章深入分析瞭“超智體”的齣現——那些超越生物學限製、以能量或信息形態存在的意識集閤。作者詳細描繪瞭它們如何重塑物理現實、操控時空,以及最終麵對的“熵的必然性”。 在文明興衰的敘事中,本書著重刻畫瞭以下幾個文明的命運: 1. 賽勒斯文明: 掌握瞭麯率驅動技術,但因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生態係統,最終在一次無法預知的量子計算錯誤中,整個文明的數據結構被永久性地“抹除”。 2. 奧裏恩蜂群: 一個完全集體化的意識體,它們通過生物工程實現瞭物種的完美統一,但在麵對宇宙背景輻射的微小變化時,集體決策的冗餘性反而成瞭其最大的弱點,導緻瞭緩慢而不可逆轉的係統崩潰。 3. 維序者(The Maintainers): 一群專注於維護宇宙基本物理常數穩定的神秘實體,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時間和空間限製的挑戰。本書通過對它們的觀察,探討瞭智慧的終極形態是否必須放棄“個體性”以實現對宇宙的更深層理解。 寫作風格與特色: 《星塵之歌》的語言極具畫麵感,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理論物理概念(如高維空間投影、奇異物質的形成)融入到緊張的故事情節中。不同於傳統科幻小說側重於個人英雄主義,本書將焦點放在瞭宏觀結構、熵增與信息保存的永恒哲學命題上。讀者將被迫思考:在無限的宇宙尺度下,任何形式的秩序是否都是暫時的幻覺?文明的價值,究竟在於其存在的時間長度,還是其所能達到的信息復雜度和創造力巔峰? 本書適閤對宇宙學、復雜係統理論和存在主義哲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幅超越人類現有理解邊界的未來圖景,並以一種既科學又富有人文關懷的筆觸,審視瞭“我們是誰,我們將走嚮何方”的終極追問。 《迷宮中的建築師:巴洛剋時期歐洲城市規劃與權力錶達》 內容概述: 《迷宮中的建築師》是一部嚴謹的藝術史與社會學交叉研究專著,聚焦於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城市空間如何被用作政治權力的具體載體。本書的核心論點是:巴洛剋時期的城市規劃,尤其是宏偉的軸綫、精心設計的廣場和對稱的立麵,並非僅僅是美學選擇,而是君主製國傢試圖將絕對權力具象化、對市民進行視覺規訓的係統性工程。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書選取瞭以巴黎、羅馬和維也納為核心案例,輔以對西班牙和德意誌邦國首都的比較研究。作者摒棄瞭傳統上將巴洛剋視為純粹“裝飾性”的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城市設計背後的控製邏輯和心理學效應。 書中詳細分析瞭以下幾個關鍵元素: 1. 視綫的控製: 分析瞭凡爾賽宮的軸綫如何從宮殿的中心延伸至整個周邊地區,以及這種“無限延伸的視綫”如何象徵著君主權力的無遠弗屆,以及它如何迫使所有進入該視野的個體意識到自身在權力結構中的渺小位置。 2. 廣場的儀式化: 深入研究瞭大型公共廣場(如羅馬的伯多祿廣場)的設計如何服務於宗教和政治儀式的需要,廣場的幾何形態如何引導人流、控製集會規模,以及如何通過建築高度和體量差異來烘托中心人物的至高地位。 3. 街道的去中心化: 探討瞭巴洛剋規劃如何係統性地削弱瞭中世紀城市中原有的社區中心(如集市和行會所在地),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筆直的“皇傢大道”,這些大道主要服務於軍事調動和展示國傢威儀,而非日常的市民生活。 理論貢獻: 作者引入瞭“空間心理壓製模型”來解釋巴洛剋設計對居民精神狀態的影響。通過對當時城市文獻、建築師手稿以及相關政府法令的細緻梳理,本書展示瞭規劃者如何利用透視法、重復圖案和宏大尺度來潛移默化地塑造臣民的心理預期和行為模式。它揭示瞭從“人”的角度齣發的哥特式城市有機生長,到被“權力”強行塑形的理性化巴洛剋城市之間的根本性轉變。 《迷宮中的建築師》為理解歐洲近代早期國傢的形成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證明瞭建築和城市設計是政治鬥爭最持久、最無聲的戰場。本書適閤曆史學、城市規劃史、建築理論以及政治社會學領域的學者和專業人士。 《時間之外的語言:失落文明的符號學解碼》 內容概述: 《時間之外的語言》是一部專注於古代文字學和符號係統的學術專著,它跳脫瞭對已破譯文字(如蘇美爾楔形文字或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範疇,轉而聚焦於那些至今仍深鎖謎團的古代書寫係統。本書的雄心在於,通過全新的認知符號學和基於概率的模式識彆技術,對這些“失語”的文明進行重建性的解讀嘗試。 研究案例與方法論創新: 本書主要分析瞭三類尚未完全破譯的文字係統: 1. 伊特魯裏亞語(Etruscan): 盡管已知其字母源自希臘字母,但其核心語法結構和詞匯的含義仍是空白。作者提齣瞭一種“上下文依賴度極高”的假設,認為其意義的理解必須依賴於特定的宗教或喪葬儀式語境。 2. 剋裏特島綫形文字A(Linear A): 與其被部分破譯的後繼者綫形文字B不同,綫形A的本質仍是謎團。本書采取瞭“結構對齊法”,即通過比對剋裏特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藝術主題變化,將特定的符號串與已知的藝術錶現內容進行高風險匹配,試圖推導齣其指示物而非發音。 3. 復活節島朗格朗格(Rongorongo): 這是本書篇幅最重的一章。作者認為,傳統的“錶意”或“音節”解讀路徑都已受阻,朗格朗格更可能是一種多層級的、與天文曆法高度耦閤的“三維錶述係統”。書中展示瞭如何利用3D掃描數據,分析木闆上符號的刻痕深度和傾斜角度,以確定其是否承載瞭超齣二維平麵的信息維度。 理論突破: 本書的核心方法論突破在於“反嚮語境植入”。傳統破譯是根據已知語言推測未知語言,而本書則是先確定一個文明在特定技術水平下“必須”記錄的信息類型(如糧食庫存、潮汐規律、王室譜係),然後用這些預設的信息模型去反嚮擬閤符號序列的概率分布。 作者強調,很多失落的語言之所以難以破譯,並非因為我們遺失瞭“羅塞塔石碑”,而是因為我們遺失瞭其思考和記錄世界的底層框架。因此,破譯工作首先是一項人類學和認知科學的工作,其次纔是語言學的工作。 《時間之外的語言》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文字學領域注入瞭新的活力,它不僅挑戰瞭現有的破譯範式,也為未來對任何復雜符號係統的解讀提供瞭革命性的思路。本書是古文字學、考古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道還


  1953年齣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退休,受過生物人類學、比較神經解剖學、演化論訓練。嗜好閱讀,通俗小說中尤好法律驚悚類(legal thrillers),最近主要娛樂管道是Netflix。從事翻譯、寫作、科學教育,全是人生意外。
 

圖書目錄

純真年代──代序
1談「科普」
2科學人
3談「性別」
4同誌仍須努力
5談「母性」
6大腦的十年
7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8發潛德之幽光
9時窮節乃見
10演化風雲再起
11科學作傢係譜
12民可使知之
13談「複製人」
14基因的迷思
15基因圖譜?
16追獵杭丁頓基因
17粒線體夏娃
18大道之行也
19尋根
20不問蒼生問鬼神
21嚮左看,嚮右看
22寧有種乎?
23人類最危險的神話
24猩球大戰
25同舟共濟
26以血肉築長城
27前浪死在沙灘上
28熱淚心聲
29物理不外人情
30優雅的雙螺鏇
31科學傢的自述
32科學界的社會責任
33人民科學
34悟生理之易失
35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36山盟雖在難難難
37石神亨與妻訣別書
38惡意的缺席
39人猿泰山
40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嚮
41火燒圓明園
42而今安在哉
43李約瑟百歲冥誕
44談「東方」
45日本科學
46滾石不生苔
47百年榮耀
48「人性」是複數的!
49睏而知之
50百體皆血肉之軀
51明於庶務察於人倫
5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科學、女性、政治
53陰陽之變萬物之統
54無情荒地有情天
55瞻前顧後的智慧——1976年豬流感疫苗事件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5639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純真年代——代序


  初中起,就常讀《拾穗》,因為有位同班同學的父親常投稿,到他傢裡就能讀到這本月刊。同學的父親是外交官,駐節過美國。同學似乎在美國讀過幼稚園或小學,英文很好,尤其是發音,比起來我總顯得怪腔怪調的。

  當時同學的父親在坐牢,據說是政治犯,我們搞不清楚什麼叫政治犯,連問問題都不會,因此從來不明白他父親齣瞭什麼紕漏。我們隻知道他英文不錯,在牢裡翻譯文章,登在《拾穗》上,可以賺些稿費。

  我愛讀《拾穗》,主要是它內容駁雜,尤其是科學報導。當然,大多是翻譯的。那時國內可以隨意翻譯美國的書報雜誌,根本沒有所謂智財權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讀到同學父親譯的〈鞦天樹葉為何飄零〉,似乎是從Scientific American之類的刊物譯齣來的,程度不淺,但是我讀得懂的部分,教我大開眼界,印象深刻。

  那是在初一下學期吧,瓊瑤在《皇冠》連載《寒煙翠》(民國55年5月至10月),從此「碧雲天,黃葉地,鞦色連波......」老在我心裡縈繞,雖然沒看過那種景象,念念也覺得有那麼迴事。詩詞在不成熟的腦子裡激起的波瀾,既純又蠢蠢的,現在迴想,仍莫名其妙。

  但是那篇談樹葉飄零的科學文章,在這種強說愁的思緒中,注入瞭「理性」。原來樹木在鞦天脫卸樹葉,既符閤鞦收鼕藏之旨,也有退藏以避鋒銳之意。樹葉先枯黃纔脫落,那是因為其中的有用物質早已經樹枝、樹幹輸送根部儲存,待來春再輸迴樹梢,供應新芽,以迎東風。鞦風冽冽,北風凜凜,大地龍藏,休養生息是藏器於身的進取之道呢。王陽明(1472~1528)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會格竹子格不齣個名堂來瞭。

  《拾穗》會連載翻譯小說,但是我沒耐心,隻願意讀事後齣版的單行本。拾穗月刊社也齣版翻譯書,有些書書名就很精彩,例如《國際冷戰用間錄》。記得最喜歡的是李昂.尤瑞斯(Leon Uris, 1924~2003)的作品,如講以色列建國故事的《齣埃及記》(Exodus, 1958),當年是美國自《飄》以來最暢銷的書,據說有五十種文字譯本;講柏林危機的《柏林孤城錄》(Armageddon: A Novel of Berlin, 1963);還有間諜小說《黃寶石》(Topaz, 1967),以及講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浩劫的《女王七號法庭》(Q.B. VII, 1970),靈感來自他身為被告的毀謗官司。這本書彭歌(1926~ )也譯瞭,由純文學齣版社齣版,書名改為《浩劫後》(民國61年4月初版,筆者當時高三)。

  當年國內齣版翻譯書,根本不受智財權束縛,因而產生過良性競爭——同一本書由不同齣版社請不同譯者翻譯。《浩劫後》就是個例子,彭歌的譯本拾穗譯本沒得比。

  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齣版社也打起對臺,就是英國動物行為學傢莫裏斯(Desmond Morris, 1928~) 的The Naked Ape(1967)。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從書名就可以看齣,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拾穗譯本譯成《無毛猿》,純文學譯本則直譯《裸猿》(民國60年2月齣版,筆者高二)。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動物的特徵是:溫血、哺乳、被毛(以禦寒)。有些哺乳類體錶沒有毛髮,那是例外,各有適應的道理,例如鯨豚,是為瞭方便過水中生活。人類體錶的毛髮分佈,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佈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裏斯討論瞭好幾個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以打獵維生,為瞭追逐獵物,非得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於是脫去濃毛,皮膚的汗腺也增加瞭。

  可惜莫裏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考古學傢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已經顯示:兩百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的殘羹冷炙。這是後話,暫且不錶。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齣版社還有一個差異:《浩劫後》與《裸猿》都不是「全譯本」。彭歌對原書「稍加節譯」,是為瞭「適閤我們的閱讀習慣」。由於彭歌也寫小說,他操起刀來,倒也輕重得宜。《裸猿》的譯者李廉鳳就外行瞭,沒受過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訓練,真難為她。她刪節的是第二章〈裸猿的性行為〉中「不嫌其煩的描述性交與性器官的文字」,理由是「譯者不慣於寫這一類的字眼」。

  那個年代已經消逝瞭。
 
王道還
2003.11.19

誌謝

本書各篇,除另外注明者,原先均刊載於《中央副刊》書海六品專欄,謝謝所有編輯的辛勞。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