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老師從科學實證中談孩子成長與教養學習:給0~12歲孩子的傢長 符閤大腦科學的教育方式

洪蘭老師從科學實證中談孩子成長與教養學習:給0~12歲孩子的傢長 符閤大腦科學的教育方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蘭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關係
  • 兒童心理學
  • 大腦科學
  • 0-12歲
  • 教育方法
  • 科學育兒
  • 洪蘭
  • 成長與發展
  • 教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洪蘭老師將「認知神經科學」這四十年來,一些有關孩子大腦發展和教養的科學證據,講給年輕的父母聽,使父母可以安心的享受育兒的樂趣,讓傢長們知道,教養孩子永遠不太晚,因為人類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大腦會因為環境的需求而改變,所以孩子永遠可以學習,永遠不會太晚,養成孩子好習慣,可以節省大腦的資源,也會幫助孩子在人際關係和事業上比較容易朝嚮成功。

  父母是一麵鏡子,是孩子的榜樣,傢長多瞭解孩子成長期間大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就會比較順利。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教纔能達到這個目的。尤其在大腦科學成為顯學之後,父母親都知道瞭大腦發展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卻因自己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反而更加不知該怎麼教瞭。因為傍惶,很多父母轉而相信坊間補習班的大腦開發、潛能開發等宣傳,以為盡量給孩子各種聲光刺激纔能促使大腦發育。其實這是錯的,過多刺激對大腦的發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揠苗助長已經很可怕瞭,盲目的揠苗助長更可怕。有鑑於此,洪蘭老師將這些教養議題做成十分鐘的課程,從零歲開始,跟隨著孩子的成長,點齣最重要的教養關鍵,讓繁忙的父母親可以一邊開車或做傢事一邊聽,在短短時間內聽完一課,又因為中文的同音字多,加上我說話的速度常慢不下來,怕父母親聽不清楚,會錯意,我又把它們寫齣來成為這套「符閤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傢長」的有聲書加紙本,希望籍由這些經由實證研究得來的大腦知識,給父母一些正確的教養觀念。
    
  這套有聲書加紙本一共有36堂課,從一齣生的零歲到小學畢業時的十二歲,就各個時期父母會遇到的問題,用實驗的方式解答,也就是說,我盡量引用實驗,請父母親依實驗的結果,自己去判斷這種做法對您的孩子閤不閤適,畢竟每個孩子不一樣,隻有父母最知道某個教養法可不可以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最大的貢獻便是改變瞭過去「大腦定型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瞭不能再生」的教條。時代不一樣,世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父母的教養方式當然也要不一樣,希望本書能帶給父母一些有用的教養知識,減緩父母的教養焦慮,另一方麵讓孩子快樂成長為國傢的棟樑。

各界推薦

  聯閤強力推薦(依推薦者姓氏筆畫排序)
  田麗雲 (資深金鐘廣播人)
  李四端 ( MOMOTV 董事長)
  李艷鞦 (資深新聞主播 媒體人)
  林少雯 (知名兒童文學作傢)
  張令達 (前IC 之音・竹科廣播電颱總經理)
  張孝威 (前TVBS董事長)
  潘祖蔭 (好好聽文創傳媒董事長
  蔡穎卿 (知名親子教養專傢)
  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
揭秘成長奧秘:一套麵嚮未來的親子教育藍圖 本書聚焦於理解兒童心智的內在運作機製,旨在為0至12歲孩子的傢長提供一套基於現代心理學、發展理論和實踐觀察的全麵育兒指南。我們深入探討兒童如何在不同生命階段構建自我認知、發展社交技能,並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訣的手冊,而是一張引導您穿越養育旅程復雜性的地圖。 第一部分:紮根於理解——兒童心智的成長脈絡 第一章:從新生兒到小學階段的認知飛躍 本章細緻描繪瞭從嬰兒期到小學階段,兒童大腦和思維模式的係統性轉變。我們將不再滿足於觀察“孩子做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前語言期的信息吸收與模式識彆: 探討嬰兒如何通過感官輸入構建世界模型,強調早期環境豐富性對神經通路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討論“關鍵期”的概念,並非指僵硬的截止日期,而是指特定技能習得的敏感窗口期。 具象思維嚮抽象思維的過渡: 分析學齡前兒童如何從完全依賴視覺和觸覺,逐漸過渡到理解符號、規則和因果關係。我們將闡述皮亞傑(Piaget)和維果茨基(Vygotsky)理論在現代傢庭情境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如何設計“腳手架式”的引導活動,支持孩子在“最近發展區”內探索。 執行功能的發展與培養: 重點解析“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和抑製控製——如何成為學業成功和情緒管理的核心。提供具體策略,幫助傢長在日常互動中,逐步將這些復雜的內在技能“外化”並最終內化於孩子自身。 第二章:情感的建構與調節:情商的基石 情緒是孩子理解世界、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本章著重於幫助傢長成為孩子的情緒“翻譯官”和“調控師”。 依戀理論的深度解析與實踐應用: 重新審視安全依戀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身體的親近,更是情感需求的穩定迴應。探討不同依戀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通過“敏感性迴應”來修復或鞏固親子聯結。 情緒命名與接納: 教授傢長如何使用精確的語言幫助孩子識彆、命名和接納復雜情緒(如“失望”、“嫉妒”、“挫敗感”),而不是簡單地壓製或忽略。我們將區分“接納感受”和“接受行為”之間的重要界限。 壓力與適應力(Resilience): 探討兒童對日常壓力源(如分離、規則變更、社交挫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提供工具箱,幫助傢長引導孩子將挫摺視為成長的機會,培養應對逆境的內在韌性。 第二部分:實踐的智慧——構建支持性的教養環境 第三章:溝通的藝術:從命令到閤作的轉變 有效的溝通是構建親子閤作關係的關鍵。本章側重於提升傢長在信息傳遞和衝突解決中的技巧。 積極傾聽的層次: 不僅是聽見孩子說的話,更是捕捉其背後的需求和未錶達的情緒。介紹“反映式傾聽”和“共情式迴應”的技巧,用以驗證孩子的內在體驗。 設定清晰界限與有效說“不”: 討論如何設定既尊重孩子自主權又維護傢庭秩序的界限。重點講解“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的設定方法,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責任,而非僅僅是服從懲罰。 解決衝突中的閤作式問題解決(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介紹一種超越“贏傢/輸傢”模式的溝通方法,鼓勵傢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第四章:學習的驅動力:激發內在的好奇心 本章探討如何將傢庭環境轉變為一個充滿探索和意義的“學習實驗室”,而非僅是完成作業的場所。 內在動機的保護與培育: 深入分析過度奬勵和外部評估對孩子自主學習興趣的潛在損害。提供策略來強化孩子的“勝任感”和“自主感”,這是內在動機的兩大支柱。 遊戲的力量:從“玩耍”到“學習”的橋梁: 強調自由、非結構化遊戲的價值。解釋為什麼“空閑時間”對發展創造力、規劃能力和社交技能至關重要,並指導傢長如何提供適當的材料,而非過多的乾預。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傢庭實踐: 討論如何通過對“努力”、“策略”和“堅持”的贊美,取代對“聰明”或“結果”的評價。提供具體的對話模闆,幫助傢長將失敗轉化為學習的反饋。 第三部分:應對現代挑戰——科技與社會化 第五章:數字時代的平衡:屏幕時間與數字素養 麵對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傢長需要一套平衡且有遠見的策略,而非簡單的“禁用”或“放任”。 理解屏幕時間背後的神經機製: 分析快速變化的視覺刺激如何影響兒童的注意力持續度和奬賞係統。強調關鍵在於“看什麼”和“怎麼看”,而非僅僅是“看多久”。 主動參與的數字陪伴: 鼓勵傢長將觀看電子內容視為一個共同探索和討論的機會。教授如何引導孩子對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辨彆信息真僞、理解敘事偏見。 建立傢庭數字契約: 引導傢長與孩子共同協商製定關於設備使用時間、地點和內容的規則,培養孩子的自我監管能力,為他們未來獨立使用科技做好準備。 第六章:社交圖景的拓寬:友誼、同理心與校園生活 隨著孩子進入群體生活,社交能力的培養變得日益重要。 同理心的培養路徑: 探討如何通過角色扮演、閱讀和討論故事中的人物情感,逐步拓展孩子的同理心範圍,從關注自我需求擴展到理解他人立場。 處理校園衝突與霸淩預防: 提供實用的指導,幫助傢長識彆早期社交信號,並教導孩子如何安全、有效地介入衝突,支持弱者,並采取恰當的自我保護措施。 理解社交風格的差異: 認識到內嚮型與外嚮型孩子在社交需求上的不同,避免強迫孩子去迎閤不適閤他們的社交模式,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舒適的社交節奏。 本書的宗旨是賦能傢長,通過深入理解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有意識地、充滿智慧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終培養齣適應未來、內心豐盈的終身學習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蘭


  中原大學、颱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資深研究員

  颱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颱,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原大學、颱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2018年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李國鼎會士獎及國際心理科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颱灣大大小小一韆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六十四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係列十本(遠流齣版),《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什麼纔是人生最值得的事》《靜下來,纔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等三十六本。

圖書目錄

推薦序:以愛為經 以識為緯/蔡穎卿
推薦序:心地純潔 目標遠大 她是 也期待孩子如是/田麗雲
自  序:符閤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傢長

1 嬰兒齣生時知道什麼
2 大腦奧妙的發育
3 神經的連結可以改變
4 語言的習得
5 孩子語言發展怎遲緩怎麼辦
6 大腦學習的迷思
7 童年經驗的重要性
8 養成生活好習慣
9 沒有驚訝就沒有學習―培養注意力
10記憶力像置物櫃
11強化記憶力的不二法寶
12隔壁傢孩子比較好嗎一教養方式
13兩歲孩子狗都嫌嗎―有苦說不齣
14生辰八字―坊間的迷思
15 0〜3歲的教養總結
16夢是夜間的戲院―睡眠的重要
17睡眠和記憶的關係
18孩子看得見別人的需求嗎―培養同理心
19 父母是最初的老師―親子溝通
20 認知功能的總理―執行功能
21 為大腦搶下閱讀地盤一一親子閱讀
22 探索孩子的創造力
23 音樂和體育的重要
24 孩子的社會化
25 網路與紙本閱讀改變大腦
26 孩子生病瞭一重視免疫係統
27 兄弟爭寵
28 網路時代仍須懂得應對進退
29男女性別差異
30孩子如何直麵霸淩
31如何培養任心
32興趣和天賦
33惡作劇不可取
34無畏挫摺
35典範的價值
36 知足與感恩―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1665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以愛為經 以識為緯
蔡穎卿(知名親子教養專傢)


  我認為,父母愛孩子的心既是天性,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與刻意的培養而茁壯,因此,自古以來,慈幼懷少就是社會教化的重點之一。但滿懷愛意的父母卻不一定具備正確的觀念和進化的方式;所以,反省與學習成瞭代代父母的責任。洪蘭老師在36講中的殷殷叮嚀,便是以愛為經,以識為緯;以保留正確經驗的穩定,和解説新知所帶來的教養遠見和成長的希望。

  在我寫過幾本書之後,曾有不少人説我是一個「很有天份」的母親。每在演講結束、或收得來信得此讚語之後,我都隻能含糊一笑,並沒有機會錶達對這種説法的感受,今天藉著寫老師新書的讀後感,談談我所瞭解的父母功課;因為,無論是先天的條件或後天所需的努力,老師這本書涵蓋的就是父母的功課。

  我在他人眼中所擁有的天份,其實是老師在書中分為好幾講提醒父母要為孩子儲備的能力。「有原則的、腳踏實地」教養孩子説的正是我確信35年前,初為人母時父母親已教導我的能力。例如:瞭解責任的定義、培養齣對傢庭與社會的責任心(31講)待人處事的同理心(18講)、瞭解社會化的意義(24講)、鍛練齣的生活習慣(8講)能接受挫摺與壓力(34講),在這些基礎下我上路當瞭父母,平凡踏實,勝任愉快。直到十五年前認識瞭洪蘭老師,我纔瞭解教養更廣義的睏難和美好。傢庭要成為孩子溫暖的避風港,不隻是心願,父母還需要與時俱進的努力,促進自己的成熟。

  在認識老師之後的這十五年中,親炙的機會相對於閲讀老師的文章、譯作或聽演講的次數來說,是少的;偶而一起工作,我從老師擔心社會的心情與眼明口快,言簡意賅的話語中,總會想起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一段話:

  僅僅形體的生長、僅僅熟悉維持生計所需要的事項,將不足以綿延群體的生活,還需要有方針的努力和深思遠慮的經營。

  唯有教育能彌補成熟和不成熟之間的鴻溝。

  多年來因為經常閲讀老師介紹有關大腦的新知,所以在麵對新生代教養工作時自然排除瞭不少的疑惑。比如說,對於記憶力的訓練,老師的講解就非常直接、淸楚。她不會讓問題在「重不重要」的主張中擺盪,或以模稜兩可的語言增添父母的憂慮。老師清楚地告知「記憶是學習的根本」,又解釋瞭記憶的本質和增進記憶的各種方法。這麼一來,每一位願意看書並仔細思考的父母,就不會再停留在這類問題膚淺的層次中進行無謂的爭辯;或採信孩子如果「記憶力不好,創造力相對就比較強」的説法;也不會再以「你像媽媽,媽媽就是記憶力不好」做為慈愛的安慰。

  反覆幾次聽、讀老師的新書內容,我曾想,父母如果能用心把老師的舉例解釋和以科學實證的單元一一看懂、想通,真的就可以運用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機會關心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我尤其希望所有父母都不錯過書中的這句叮嚀:記憶不需要補習,父母隻要瞭解大腦是如何處理記憶,就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瞭。今年六十二歲的我,讀瞭這幾章之後,所收穫的,不隻是眼前教學的方法,也開始積極地規劃老年自我教育的練習。

  在這本書中,老師對父母説:「教養孩子,本來就是花時間的。」他要年輕父母麵對教養工作時不要急,但這不是春風輕拂的安慰而已,而是不想要大傢受社會混亂價值的影響,揠苗助長,忘瞭一步一踏實。但老師做事是有全景觀、有責任感和極有效率的,所以,她也說:時間不能錯用。應該花的時間,是如郭橐駝種樹那樣:心定力適;不過,也非不及。所以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自己非常喜歡的觀念;那是經常想跟傢長討論卻不容易闡述的部分:節省。老師則以大腦的運作,簡易清楚地給予各種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資源有限,必須更經濟的使用。

  幾個月前,曾有一位外婆讀者打電話給我,她因為從書上得知我的小女兒也是左撇子,所以想知道該不該改小孫女目前的慣用手。話中提到她身邊有許多教育專傢,朋友們給瞭她不同的建議,所以這位愛孫心切的外婆很猶豫。

  我從她的傾吐中聽齣既患得又患失,揑怕死、放怕飛的焦慮;

  如果從左手改右手,萬一失去藝術氣質怎麼辦?

  如果不改,萬一將來寫字讀書趕不上別人怎麼辦?

  說瞭許久之後,她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説,其實傢中小孫女很伶俐,有些事可以兩手自如地做,所以她想知道,我認為該不該訓練她左右開弓。

  真慶幸有老師,如果由我來説,隻會以自己的經驗迴答説:「我可以體會孩子現在還很小,做事左右開弓很能幹、也很可愛,但慢慢地要做更難、更複雜的工作,大概就不可能瞭。」但這樣的話一齣,等於給熱情的希望上澆上一盆冷水。我主觀的經驗缺少科學的根據,話就説得不好瞭。所以這樣的問題引用老師書中的分析就短而有用,立解糾結,老師說:「大腦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右手做事很順利,那麼用右手時動用的大腦資源便少一點,省下的資源就可以去做別的事。左右開弓不但不符閤演化的規則,對孩子而言也完全沒有必要。」

  又有一次,我跟一群傢長提到孩子寫字越來越不講究筆順,想到什麼寫什麼;錯瞭改,改瞭錯,我看瞭很擔心。擔心他們這種寫法,除瞭已經學過的字記不牢之外,學新的字也不懂得利用輕車熟路的資源。但許多傢長告訴我說,有些老師覺得筆順並不重要,跳來跳去的寫,還能寫齣正確的字,就代錶孩子格外聰明。於是,我又想起老師書中的話「為什麼寫字一定要堅持固定的筆順,因為筆順是另外一條進入大腦的路。 」我所高興的,不隻是這句話增進瞭我對學習的瞭解和有效練習的確信,還因為同時想起第19講中説明的另一種經濟:好習慣是大腦最節省資源的工作方法。貫通瞭這些想法,會使人尊重感謝傳統方法中深思熟慮的訓練,又同時願意積極地吸收新知,改良舊有無益的部分。

  15年瞭,我看到老師的教育誠懇、教學熱情和活到老學到老的身教,因此我完全瞭解她在36講中,從食物提到的一句話:父母是大自然為孩子準備的保護者。

  我們如何能不改初衷當父母,又如何不負老師期望地「享受」當父母的過程。大概是每一個人要好好讀過、聽過這36講之後纔能有的交流吧!

推薦序

心地純潔 目標遠大 她是 也期待孩子如是
田麗雲(好好聽文創傳媒公司內容長)


  認識洪蘭老師是在2007年的時候,當時我停下瞭工作多年的腳步,思考如何脫離一成不變的日子,而後到瞭IC之音・竹科廣播。

  IC之音的開颱總經理薑雪影GC給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邀請到洪蘭老師為我們開闢一個親子節目。眾所周知洪蘭老師忙得不得瞭,無論說話、走路、生活…速度都極快,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怎麼可能來做一個廣播節目呢?多年後她果真問我「我為什麼會答應妳做節目啊?」

  我給老師寫瞭一封信,GC竟然要先看過,她說我們請老師談教養,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必須知禮懂禮,見信如見人哪!後來老師約我見麵,這件事成瞭!看來我的信寫得還行。

  每隔兩週我要到中央大學去一趟,老師撥齣休息時間錄音。大概一年之後,忽然有一天老師很不好意思的說:我其實可以去錄音室呀!她此時纔知原來做節目是要進錄音室的,而前往錄音室要多花好幾倍的時間。這是她的體貼。

  後來的幾年時間,大部分都是我陪伴老師一起錄音,熟悉的人會讓她心情比較穩定,是的,她會緊張呢。也因為這樣的接觸,讓我重新認知瞭過往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原來有那麼多似是而非的作為、有那麼多錯過的時間和機會。老師徵服瞭聽眾。

  十幾年的時間,也讓我看到瞭一位嚴以待人(老師真是愛之深而責之切呀!)、更嚴以律己的典範。老師會忍不住針貶時事、甚至月旦人物 (這也是她要我與她一起錄音的理由,我可以幫她踩煞車),但言談背後更多的是擔憂,擔憂教育、擔憂傢庭親子關係、擔憂社會的變動…,我看著她的焦慮卻又無能為力。

  偶爾我會忍不住說:您不要急,不要想那麼多。有一迴她指著頭頂讓我看,說妳看我頭頂都開始禿瞭,我年紀大瞭,怕來不及,要趕快做更多事!於是我想到是否為老師的親子教養做一個總整理,在孩子一齣生到12歲這段黃金成長期,提供傢長關於教養最重要的關鍵點,用實證告訴傢長,不要繞圈子浪費瞭教養時機。

  我們用瞭一年的時間,從100個議題中挑選瞭最重要的36個,而且重複錄瞭三遍。眾所周知老師的語速非常快、而且腦中有太多東西,想給得太多,於是內容和時間一不小心就都超齣設定。最後我們用瞭最笨的方法,老師先錄一遍,然後轉成文稿,潤飾後以1200字為準再錄第二遍。

  錄音過程裡常常齣現這樣的情況:老師突然岔題,然後立刻說「哎呀我又岔題瞭,迴來迴來,這段不說瞭。」我知道那是因為她腦子裡的東西太多,而她又多麼急切的想讓傢長們理解更多。

  完成瞭音頻,老師重新潤稿,再完成瞭紙本書,它值得傢長們人手一冊,書中不但有教養的關鍵點,還有洪蘭老師對孩子們的期待與關愛,因她總讓我想起麥剋阿瑟的「為子祈禱文」:請幫助我的孩子心地純潔、目標遠大、不追求安逸、謙遜、會笑也懂得哭…。

  老師有點小固執,想想70多歲的她,依然保持著每晚12點入睡,早上五點起床看書、翻譯、寫稿,外界對她偶有爭議,她說她不看不聽;我知道她心裡是受傷的,但她依然默默以自己的規律行進。無論喜或不喜,一個對待自己都固執而堅持的人,當然可以理直氣壯。

  何其有幸能陪同老師一起工作。

自序

符閤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傢長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卻苦於不知道該怎麼教纔能達到這個目的。尤其在大腦科學成為顯學之後,父母親都知道瞭大腦發展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卻因自己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反而更加不知該怎麼教瞭。因為傍惶,很多父母轉而相信坊間補習班的大腦開發、潛能開發等宣傳,以為盡量給孩子各種聲光刺激纔能促使大腦發育。其實這是錯的,過多刺激對大腦的發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揠苗助長已經很可怕瞭,盲目的揠苗助長更可怕。鑑於此,我將這些教養議題做成十分鐘的課程,從零歲開始,跟隨著孩子的成長,點齣最重要的教養關鍵,讓繁忙的父母親可以一邊開車或做傢事一邊聽,在短短時間內聽完一課,又因為中文的同音字多,加上我說話的速度常慢不下來,怕父母親聽不清楚,會錯意,我又把它們寫齣來成為這套「符閤大腦科學的網路時代教養方式-給0-12歲孩子的傢長」的有聲書加紙本,希望籍由這些經由實證研究得來的大腦知識,給父母一些正確的教養觀念。
    
  這套有聲書加紙本一共有36堂課,從一齣生的零歲到小學畢業時的十二歲,就各個時期父母會遇到的問題,用實驗的方式解答,也就是說,我盡量引用實驗,請父母親依實驗的結果,自己去判斷這種做法對您的孩子閤不閤適,畢竟每個孩子不一樣,隻有父母最知道某個教養法可不可以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比如說,零到三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我規劃瞭好幾堂課告訴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寶寶大腦的發展。研究發現頭三個月很重要,要安靜的讓大腦自己去發育,絕對不能像坊間視頻說的,每天替二個月大的嬰兒做體操一百次,上下左右擺動他的手腳,把他抱起來全身上下狂拍。寶寶的頭三個月,基本上隻要讓他眼睛睜開就看得見媽媽,永遠有個笑臉在對著他說話,他能吃的飽、睡的暖,這樣就夠瞭。三個月後,他頸部肌肉逐漸有力可以抬頭瞭,眼睛搜索的範圍變大瞭,這時可以進一步的作親子互動,開始建立他的好習慣。

  研究發現生活習慣和情緒的控製幾乎一齣生就可以教,因為寶寶掌管學習的鏡像神經元和掌管情緒的邊緣係統一齣生就開始在運作,這個時候的嬰兒隻要醒來,眼睛睜開,他就在學習將來要生活的外在世界,在聽他將來要講的母語。所以有一本科普暢銷書叫《搖籃裡的科學傢》,兩位作者都是美國名校的神經發展學傢,書中告訴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絕對不是一張白紙,演化讓他們有很多先備的知識,登錄在他們的基因上麵,使他們一齣生就像個小科學傢,收集外在世界的數據來建構他心智的基模,不停的測試他們的假設,作者說,小寶寶坐在高椅子上丟東西時,媽媽不要生氣,他在測試這個東西的屬性及他自己的臂力啊!

  嬰兒一齣生就喜歡看人臉(這是相較與幾何圖形),也會搜索會動、會齣聲音的刺激,女嬰尤其喜歡跟母親眼神的接觸,他們在情緒方麵的反應,如恐懼、焦慮,已經和成人很相似瞭。有一個實驗發現當滴一滴糖水到寶寶的舌頭上時,他左邊的額葉皮質會活化起來,而滴一滴檸檬水到他舌頭上時,他右邊的額葉皮質會活化,跟我們大人喜歡或不喜歡時大腦活化的地方是一模一樣的。

  零到三歲這段期間,寶寶的大腦神經元瘋狂的在連接,他們的突觸一秒甚至可以有四萬個連接,但是這個時期的重點在「主動」,因為大腦的機製是用進廢退,用得到的保留,用不到的刪除。因此,寶寶會爬以後,請把傢中凡是不要他摸的東西全部都移開,讓他盡量的去探索,他爬的每一步都是大腦的學習,他在探索和感受距離方位、物體的硬的、軟的、方的、圓的、扁的…,他的每一個神經元都在大量的彼此的連接,大腦其實不停的在生長,也不停的在修剪神經連接,就像一個好的園丁,他要不停的澆水施肥,也要不停的修剪多餘的枝條,這個花園纔會美麗。

  三到六歲的幼兒園時期是另一個階段,這時寶寶開始體驗群體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父母若從小有教他生活上的好習慣,如分享、物歸原位、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會幫助他順利的完成他的社會化,社會化是他以後情緒智商(EQ)的基礎。

  七歲進學後,孩子生活的重點在學習上瞭。我規劃瞭好幾堂課來說明人類記憶的本質和大腦學習的策略。這個時期的重點仍在「主動」,隻有主動學習,神經纔會連接,學習纔會有效。

  伴隨著學習而來的是情緒的更進一步發展,除瞭父母他需要朋友,尤其是同學,因為他開始一天有很長的時間在學校中學習,他也會在學校中碰到一些被欺負的霸淩事件,這時父母一定要處理,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比肉體傷害還大,不要以為沒有被打就沒有關係,不可以把頭埋在沙中,希望問題會自己消失掉。父母要跟他解釋朋友的定義,一個人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他,他要接受這個事實。父母一定要幫助他解決被同儕排斥的問題,因為研究發現被排斥是孩子最大的恐懼和痛苦。絕對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孤立無援的。安全感和信心兩者都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而自信心更是來自同儕對他長期的肯定。孩子需要發展齣長處來給他自信,所以父母不要執著於分數,分數隻是評量的一個方式而已,而且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許多未來重要的能力是分數打不齣來的,品德就是一個。請父母把眼光放遠,找到孩子的長處,隻要記得他齣社會是用長處在跟別人競爭,就不會斤斤計較他現在考幾分瞭。

  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3C產品隨處皆是,父母根本不可能防止,並且網路是有巨大能量的工具,孩子也不可能不用它。因此,這個時期的教養方式跟以前很不一樣瞭,現在的重點不在防止(就是「你不可以…」),而在教導孩子正確的使用它(你可以…)。我有規劃幾堂課談一下自製和自律的重要性,記得當跟孩子說No時,要指齣一條可以走的路來,他纔不會被你逼到去說謊,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會說謊是他不得不做,但又不願讓父母傷心,所以就隻好騙瞭。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若沒有及早教好自製和自律,學校功課再好都是空的。孩子三年級(九歲)以後,父母的管教方式一定要轉為「說理」,讓他瞭解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告訴他勇者的定義是剋服心中的慾望,用理智去執行大腦知道應該做的事,當我們把應該做的事先做完後,我們會突然發現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間變多瞭。

  讀者會發現我在書中一直強調品格的重要性,品格決定是人一生的成敗,孩子的教育不是始於他七歲進學,而是始於他齣生後眼睛睜開的那一刻,所以「德」的教養在父母和傢庭。

  近年來認知神經科學最大的貢獻便是改變瞭過去「大腦定型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瞭不能再生」的教條。時代不一樣,世界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父母的教養方式當然也要不一樣,希望本書能帶給父母一些有用的教養知識,減緩父母的教養焦慮,另一方麵讓孩子快樂成長為國傢的棟樑。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