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論教育:模仿與遺傳、情感與意誌、性格與藝術,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論教育:模仿與遺傳、情感與意誌、性格與藝術,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魯道夫‧史坦納
圖書標籤:
  • 華德福教育
  • 史坦納
  • 教育哲學
  • 精神科學
  • 模仿
  • 遺傳
  • 情感
  • 意誌
  • 性格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理念及華德福學校已經風靡全世界,
目前全球共有1000多所華德福學校和2000所華德福幼兒園。
他一生共發錶瞭30多部著作,演講超過6000場……
本書精選瞭其具代錶性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和文章!
 
  魯道夫‧史坦納認為:
  【人類所處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人類具有進入精神世界的能力,並且可以從精神世界獲得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在人類瞭解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童話、傳說、神話故事,實際上就是精神力量被發現和培養的一種錶現形式。
 
  【將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
  0~7歲、7~14歲、14~21歲。
  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老師應根據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身體、心理、精神的協調發展當作教育的目標。
 
  【關於教育方法】
  老師不該機械地嚮孩子灌輸藝術理論和方法,而應採取藝術化的教學方法,要重視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課程對孩子成長的促進作用,並透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實現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整體發展。
 
  ▎幼兒的模仿和遺傳
  人類的思考離不開神經係統、人類的情感離不開節奏係統、人類的意誌離不開新陳代謝的循環係統。每一個方麵的發展時段都大不一樣,不同的方麵在不同的階段纔能得到快速發展。
 
  ◎0~6歲的孩子如「感覺器官」──整個發展過程從神經係統開始。
  成年人接收到的影像隻能透過感官發揮作用。比如:太陽的光亮能刺激成年人的眼睛,但繼續深入到內心的隻能依靠人類感受或情感中對於光的想像。可是在孩子的身體裡,血液中的每一個小血球都會感受到光的刺激。
 
  ◎對成年人的「模仿」──孩子能模仿他看到和聽到的一切東西。
  一個具有豐富內心世界的成年人在一個剛齣生、還不具有獨立思想的的孩子身邊,很容易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行。比如:小孩身邊總有個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睏難和擔憂的成年人。這種狀態很容易影響到在物質器官上的錶現,如錶現齣口乾、呼吸睏難等癥狀。雖然這些錶現不是那麼明顯,不過孩子可能會去模仿成年人在物質上的所有錶現。
 
  ◎7歲前的「內戰」──遺傳因素和環境模仿因素互相爭鬥。
  孩子剛齣生時,遺傳因素占較大比例,可是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遺傳因素會慢慢被時間和經歷所改造,使孩子的感官、內心和精神繼續對外界開放。如果環境模仿因素戰勝不瞭遺傳的基因,孩子就無法快速地加入新的世界、接受新的事物,而隻會繼續按照遺傳的、與環境世界有矛盾的特點長大。
 
  ▎感謝、愛和自由
  孩子14歲前沒有被乾預過自由齣現的精神(智力),這種覺醒的精神纔是自由獨立的,它能夠讓孩子真切的感到:「我自己醒過來瞭。」而這種感受,又是一種流淌在整個生活中不會乾涸的「泉源」。
 
  ◎7歲前
   對頑皮孩子進行教育時,要將所有──不論好壞,屬於精神層麵的感受當成自己的動機,並形成一種感激的情感。
 
  ◎7歲後
  孩子的節奏係統必須要加入「藝術」。這時,除瞭感激的情感以外,我們還要錶達對於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做法的熱愛。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到瞭性成熟階段後,他們的思想就會是自由且獨立的。如果我們以敬畏和尊敬的方式去接納孩子、以愛他的方式去教育他,他成長到14歲之後也就能接收我們的教育並良好發展下去。
 
  ◎教育過程中應遵循3大規律:
  •以感謝的心接納孩子。
  •以愛心去教育孩子。
  •讓孩子們的思想自由發揮。
  
本書特色
 
  本書在編譯過程中選擇瞭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尚未被翻譯的演講稿和著作。因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觀點都是建立在其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所以本書在選材時,除瞭其教育方麵的演講稿及著作之外,還另外篩選瞭一些有代錶性的、闡述其哲學思想且與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和文章,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
跨越藩籬:當代教育思想的多元探索與實踐 引言:時代呼喚教育的革新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對傳統教育體係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不再滿足於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渴望培養齣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本書旨在跳脫齣單一或既有的教育哲學框架,深入考察一係列具有時代前沿性和實踐價值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方法論,探討它們如何迴應當代教育的核心睏境,並為構建更具人性化、適應性和前瞻性的教育體係提供多元的理論支撐與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第一部分: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視角下的學習本質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教育理論中關於“知識如何被構建”的深刻辯論。我們首先迴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著重分析其對兒童主動建構世界的觀點,並將其置於當代神經科學對學習機製研究的背景下進行審視。重點探討“圖式”(Schema)的形成與轉化過程,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促進平衡(Equilibration)。 然而,知識的建構並非孤立的內部過程。我們緊接著引入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詳細闡述“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在指導差異化教學中的關鍵作用。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而是深入剖析“支架作用”(Scaffolding)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協作學習環境中得以實現和優化,特彆是如何平衡個體探究與集體智慧的相互作用。 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轉嚮後結構主義對教育的批判性審視。我們將探討福柯權力/知識的關聯性如何投射到教育製度和課程設計中,特彆是對標準化評估體係和“規訓性”校園環境的解構。同時,引入德裏達的解構主義思想,探討文本和教師權威在課堂中的“不確定性”,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意義的生産,從而培養對既有知識體係保持批判性距離的能力。 第二部分:人本主義與體驗式學習的復興 當代教育對“人”的關注,催生瞭對人本主義教育的重新重視。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羅傑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義核心觀點,特彆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共情性理解”和“教師的真誠性”對於營造安全、促進自我實現的學習環境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分析如何將這些原則從理論轉化為日常的師生互動模式,例如在課堂中實施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隨後,本書將探討體驗式學習的深度價值。我們不僅迴顧杜威(John Dewey)“做中學”的哲學基礎,即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更側重於當前實踐中的創新應用。這包括對項目式學習(PBL)、基於案例的學習(CBL)的係統性分析,探討如何設計齣真正能激發學生內在動機、使知識與真實世界産生有效聯結的復雜任務。特彆關注“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在體驗式學習閉環中的關鍵地位,即如何引導學生將行動轉化為可遷移的智慧。 第三部分:情感智能、道德發展與社會情感學習(SEL) 在強調認知能力的同時,本書將顯著篇幅用於探討情感、意誌力與道德品質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我們引入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並將其與戈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感智能(EQ)理論相結閤,探討如何設計課程來平衡和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調節、動機、同理心和社交技能。本書強調,情感教育並非附加課程,而是滲透在所有學科教學中的基本維度。 道德發展方麵,本書對比瞭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階段論與吉利根(Carol Gilligan)的關懷倫理(Ethics of Care)的視角。我們分析瞭後者的觀點如何挑戰傳統的、偏重抽象原則的道德判斷框架,主張在教育中應更重視人際關係、責任感和具體情境下的道德選擇。如何通過公民教育、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和道德睏境討論,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道德羅盤,將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 第四部分:未來教育的跨學科視野與技術整閤 麵對未來世界對復閤型人纔的需求,本書強調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和綜閤性教育的必要性。我們分析瞭 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教育的深層邏輯,指齣其核心不在於簡單地堆砌學科知識,而在於模仿現實世界中問題的復雜性和交織性,培養學生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的能力。 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迴避的議題。本書拒絕盲目推崇技術萬能論,而是采取審慎的視角。我們探討瞭技術增強學習(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的有效性標準,區分瞭僅僅是“數字化”的教學與真正利用技術優化認知過程的教學之間的區彆。重點關注自適應學習係統(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如何輔助教師進行精準乾預,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技術在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方麵的潛能與倫理邊界。 結論:教育的本質與教師的使命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迴歸教育的終極關懷——“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總結瞭上述所有流派的共同訴求:一個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須是全麵發展、麵嚮未來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培養過程。 本書不僅為教育研究者提供理論參照係,更重要的是,它試圖為一綫教師提供一個審視自身實踐的廣闊框架。它鼓勵教師擺脫單一的教學範式,擁抱多元視角,成為知識的引導者、情感的培育者和批判性思維的激發者。教育的未來,在於不斷地在結構與自由、知識與智慧、認知與情感之間尋求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平衡。 --- (總字數約為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西元1861~1925年)
 
  奧地利教育傢、哲學傢、科學傢和藝術傢,20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的代錶人物,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深受歌德影響,並於1913年創建瞭世界上第一所歌德學院。1919春,魯道夫‧史坦納受捲菸廠老闆默特所託,創立瞭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他也由此成為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
 
譯者簡介
 
王少凱
 
  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錶論文18篇。作品:《聖壇之火》、《父與子:信仰與偏見》、《歐巴馬演講精華》、《對話寂靜》、《寧靜的力量》、《理所應當的生活》、《放飛你的心》、《平和的生活》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教育演講集
對華德福學校傢長的演講
在耶誕節集會上的演講
在每月集會上的演講
在第一學年末全體師生會議上的演講
關於思考的實用性訓練
童話的解釋
童話的詩學

第二部分:孩子成長的力量
以精神科學研究教育的基礎
孩子的教育與老師的心情
兒童的教育與老師的藝術手法
華德福學校的形成是一個有機體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9232
  • 規格:平裝 / 186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言
 
  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西元1861~1925年),奧地利教育傢、哲學傢、科學傢和藝術傢,20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的代錶人物,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從上小學起,他就開始堅持自學,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科技大學學習中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教育,同時還旁聽瞭哲學、文學和歷史等相關課程,後在德國的羅斯托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魯道夫‧史坦納在哲學、教育、藝術、醫學、農業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在哲學方麵,魯道夫‧史坦納深受歌德影響,並於1913年在瑞士多爾納赫創建瞭世界上第一所歌德學院。1919春,魯道夫‧史坦納受德國斯圖加特華德福捲菸廠老闆默特(Emil Molt)的邀請,前往該捲菸廠參觀,並對工人發錶瞭一場演說。演說結束後,默特請他幫助捲菸廠創辦一所學校,為工人的孩子提供教育,魯道夫‧史坦納答應瞭默特的請求,並創立瞭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他也由此成為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
 
  魯道夫‧史坦納認為:人類具有身體、心理、精神三種狀態,而心理包括思考、感覺(情感)、意誌三種能力,人類所處的世界,不僅包括自然世界,還有精神世界。人類具有進入精神世界的能力,並且可以從精神世界獲得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童話、傳說、神話故事,實際上就是精神力量被認識、發現和培養的一種錶現形式。
 
  魯道夫‧史坦納將孩子的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0歲到7歲、7歲到14歲、14歲到21歲。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老師應當根據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就是身體、心理、精神的協調發展當作教育的目標。其中,身體是自然的遺傳,是固定不變的物質,而精神則是自由的,心理是連通身體與精神的橋梁和紐帶。老師要對孩子的思考、感覺(情感)和意誌進行培養,使他們的精神及其他各方麵的能力獲得充分的發展。
 
  在教育方法上,魯道夫‧史坦納認為,老師不應該簡單機械的嚮孩子灌輸藝術理論和方法,而應當採取藝術化的教學方法,要重視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課程對孩子成長的促進作用,他主張透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實現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整體發展。
 
  100年過去瞭,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理念及華德福學校已經風靡全球,據統計,目前全世界70多個國傢共有1,000多所華德福學校和約2,000所華德福幼兒園。他一生共發錶瞭30多部著作。1900年,他正式成為一位演說傢,到1925年去世時,他的演講超過瞭6,000次。最初,他的演講稿都是由他與他的學生一起整理的,到瞭後來,就交給專業的速記員來記錄,並編輯成書。比如目前流行的魯道夫‧史坦納著作《童年的王國》,就是1924年8月間他在英國對一傢即將開業的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所做演講的彙編。
 
  鑒於讀者大多已經對《童年的王國》比較熟悉,因此本書在編譯過程中選擇瞭一些魯道夫‧史坦納尚未被翻譯的演講稿和著作。因為魯道夫‧史坦納的教育觀點都是建立在其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所以本書在選材時,除瞭魯道夫‧史坦納在教育方麵的演講稿及著作之外,還另外篩選瞭一些有代錶性的、闡述其哲學思想且與教育相關的演講稿和文章,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譯文中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