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如来藏
  • 经语
  • 译释
  • 佛学
  • 经典
  • 三版
  • 修行
  • 智慧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著聖嚴法師讀《如來藏經》,
  願如此經莊嚴,智慧莊嚴,福德莊嚴!

  《如來藏經》是「如來藏思想」經典的代表,
  放眼未來世界佛教的發展,
  將以「如來藏思想」為主軸,
  既可滿足哲學思辨以及信仰的雙重要求,
  又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
  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

  《如來藏經》的內容,相當單純,全經以九種譬喻,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如來之藏,讓大家知道,一切眾生雖被煩惱覆蓋,迷失了成佛方向,而其「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如來藏思想所闡述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能使人願意接受一切眾生都是現前菩薩、未來佛,進而願意尊敬每一個人,能將順逆的兩種因緣,都看作是菩薩的現身說法,幫助自己改變對人生的態度。

  因為如來藏思想較能適應不同的文化,而被各種民族所接受,所以印度大乘傳入漢地後,最受中國歡迎且被發揚光大的,是和如來藏相關的宗派,例如禪宗、淨土、華藏、天台。揆諸當前世界佛教,最受歐美人士歡迎的日本禪、西藏密,也都和如來藏的信仰有關。

  本書是聖嚴法師對於《如來藏經》的語體譯釋,著眼於實踐方面的時代適應,採取短篇文章式的敘說及論例,能幫助讀者體悟不假外求的如來自性。
 
《法華玄義》:天台智者大師的般若智慧與圓融中道 作者: 智顗(天台宗祖師) 版本特色: 本書依據曆代重要註疏,參照不同版本校勘,力求呈現智者大師闡釋《法華經》義理的原始風貌與精闢見解。 --- 卷首語:開啟佛法總持的奧妙之門 《法華玄義》一書,乃隋代天台宗祖師智顗大師(538-597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天台宗思想體系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探討佛陀一代教法總綱的巔峰之作。全書共分十卷,以嚴謹的次第,層層剖析《妙法蓮華經》的宏大旨趣,旨在闡明「會三歸一」的圓融法門,使人得以依此了悟諸佛出世的究竟本懷。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特定經典的註疏,更在於它確立了一套完整而系統的判教體系——「五時八教」,成為後世解讀一切大乘經典的基礎框架。對於任何渴望深入佛法核心義理、理解佛陀教化權宜與究竟的修行者而言,研讀此書,無疑是踏入般若智慧殿堂的關鍵一步。 --- 第一部分:判教立宗——一代教法的宏大架構 智者大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直面佛教傳入中國後,義學紛諚、派系林立的局面,以高度的慧觀,對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進行了開創性的次第劃分與價值定位。這套「五時八教」的判教法,是理解《法華玄義》的根本鑰匙。 一、 五時說法(時間上的次第) 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的不同階段,概括為五個時期,以體現教法由淺入深、由漸入圓的演進過程: 1. 阿含時 (初期): 著重四諦、十二因緣,教導聲聞眾生出離生死之苦,建立初步的解脫觀念。 2. 方等時 (中期): 轉向大乘菩薩法,引入般若、維摩詰等經典,破斥小乘的偏見,強調菩薩行。 3. 般若時 (中期後): 專弘般若性空之理,直指萬法皆空,破除一切戲論,為會三歸一作準備。 4. 漸次成熟時 (華嚴中後段): 闡述華嚴的「法界緣起」,境界廣大,但尚未將一切法歸於《法華》的圓教。 5. 《法華》時 (最後): 佛陀在靈山會上,總結四十五年所說,直宣「唯有一佛乘」的究竟義,這是對前四時的會歸與昇華。 二、 八教分宗(闡述佛法的不同面向) 八教則從內容、形式、根機等多維度來審視佛陀的教化: 藏、通、別、圓(四教): 代表了從藏教的四阿含到圓教的《法華》的四種教義層次,標誌著修行者智慧的遞增。 顯、隱、不定(三藏): 描述了佛陀說法時,是明確揭示還是隱而不宣。 頓、漸(二法): 這是關於教法傳授方式的區別,顯示了佛陀隨順眾生根機的善巧。 通過這套嚴密的體系,《法華玄義》確立了《法華經》在整個佛教光譜中的至高無上地位,是總攝一切,會通一切的「教中之王」。 --- 第二部分:釋題——「法華」二字的深層涵義 本書的核心工作,即是對《妙法蓮華經》的「釋題」,即解釋經題的意義。智者大師認為,一部經的經題,已包含該經的全部義理,是理解全經的綱領。 1. 「妙」:超越言詮的真實境界 「妙」字,是天台宗的樞紐,它指的不是世俗的奇妙,而是指諸佛的教法與證果,超越了凡夫二乘的有限認知。此「妙」包含: 不可思議的境(法性): 揭示萬法的本質即是「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真實狀態。 不可思議的用(權實): 指佛陀運用無量的方便法門來引導眾生,其運用靈活,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因果: 闡明「一乘佛果」的殊勝,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潛能(即下文的如來藏)。 2. 「法」:真如實相的體現 「法」指一切事物、萬法的實相,即佛性與真如。在《法華》中,此「法」的殊勝在於它是唯一的,即「一佛乘」。不再有聲聞乘、緣覺乘的區別,一切皆歸於究竟、平等的成佛之道。 3. 「蓮華」:喻顯的圓滿譬喻 「蓮華」是全經的核心譬喻,其殊勝之處在於: 因果同時: 蓮花是「花果同時」成熟,象徵佛陀的因地修行與果地莊嚴,是同步、無差別地顯現。 出污泥而不染: 譬喻佛法雖在染污的娑婆世界宣說,但其本質清淨,不為煩惱所染。 本迹相關: 蓮華喻指《法華》中「本門」的常住真心與「迹門」的權宜示現,兩者圓融不二。 4. 「經」:常住不滅的覺音 「經」字,指佛陀的言教,在天台思想中,更是指「常住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覺悟之聲。 第三部分:會三歸一——直顯究竟的唯有一佛乘 《法華玄義》的最高宗旨,便是「會三歸一」。在五時教法中,早期所說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在《法華》中被徹底會歸為「一佛乘」。 智者大師用「開、示、悟、入」的次第,來闡釋佛陀的最終目的: 1. 開權顯實: 過去所說的種種方便法門(權教),都是為了「開顯」唯一的真實法門(實教)——佛之知見。 2. 入佛知見: 最終的目標是讓眾生親身「進入」佛陀那種遍知一切、了達緣起性空的究竟智慧之中。 這種「一乘」的思想,徹底破除了大乘與小乘的壁壘,肯定了所有眾生的潛能,即所謂的「三界眾生,悉有佛性」。 --- 第四部分:闡述如來藏與三諦圓融 雖然本書的重點是《法華經》,但其內在的哲學基礎,是對般若思想的吸收與天台特有哲學的建構,這便是著名的「三諦圓融」。 智者大師將「空、假、中」這三種看待萬物實相的視角,統攝於一體: 1. 空諦: 緣起性空,萬法畢竟無自性。 2. 假諦: 假有之相,萬法雖空,但依緣而生,不離緣起而有作用。 3. 中諦: 空與假並非對立,而是圓融一體,中道即是空不壞假,假不礙空。 《法華玄義》最終展示的,是佛陀教法的圓滿性:它既能接引聲聞眾生證得空性,又能引導菩薩修習萬行,最終所有修行者都將在「中道實相」中,體會到「無量義中,唯有一法」的圓滿境界。 --- 總結:通向圓教的橋樑 《法華玄義》不僅是理解《法華經》的指南,更是天台宗理解一切佛教經典的總綱。它以其嚴謹的邏輯、宏大的視野和對佛陀本懷的深刻洞察,為中國佛教的義學發展確立了一個極高的標竿。研習此書,猶如登上高山之巔,可俯瞰佛陀一代教化的全貌,體悟其由漸入圓、由權至實的殊勝大悲。對於欲求入佛知見、明瞭圓融中道者,此書是不可或缺的寶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图书目录

自序
緒論

一、如來藏思想
二、《如來藏經》宗旨
三、經題及譯者
 
經文譯釋
一、說法因緣
二、如來神變
三、萎花有佛喻
四、群蜂繞蜜喻
五、糠糩粳糧喻
六、金墮不淨處喻
七、貧家寶藏喻
八、菴羅果種喻
九、弊物裹金喻
一○、貧賤醜女懷輪王喻
一一、鑄模內金像喻
一二、勸持本經功德無量
一三、世尊因地與《如來藏經》
一四、圓滿
          
附錄
  《大方等如來藏經》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8586
  • 叢書系列:現代經典
  • 規格:平裝 / 15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阅读经典古籍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学术性的著作,为了追求内容的紧凑性,往往会牺牲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字体过小、行距过密,读久了眼睛简直要“罢工”。然而,这本读物在版式设计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字体大小适中,字重拿捏得当,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整页看起来疏朗有致,呼吸感十足。更赞的是,那些关键的注释和引文部分,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或略微缩进的方式进行区分,逻辑层次一目了然,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文献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而不用在复杂的文本结构中迷失方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辑团队对“阅读体验”的深刻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呈现,否则再精妙的智慧也可能因为晦涩的呈现方式而被束之高阁。

评分

哇,这本书拿到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那个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用色典雅又不失庄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承载着某种深厚底蕴的珍宝。我特别喜欢它封面的那种古朴与现代感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书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类书籍来说,良好的物理载体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加分项。我甚至特地在拿到书后,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在阳光下慢慢摩挲着书脊,那种仪式感十足的体验,让阅读的准备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对知识的致敬。这本书的外观,就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搭建了一个坚实而美好的物质基础,不得不说,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是非常难得的细节坚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与市面上那些追求花哨和快速流通的出版物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仿佛是经过时间打磨的古董,而非快餐式的读物。它的定价虽然不算低廉,但从它所使用的纸张光泽、装订的牢固程度以及整体的厚重感来衡量,完全物超所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未来是很适合被收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热爱书籍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让人产生一种“值得拥有”的冲动,因为你知道,你购买的不仅仅是纸和墨,而是制作者对文化传承所付出的全部心血和尊重。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尊重,反过来也让人对内文的严谨性抱有更高的期待。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细致和体贴,这对于深入理解古代语境下的概念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传统典籍,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文字本身有多难懂,而是隐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历史意涵我们难以把握。这本书的译注部分,似乎做到了对读者“想问什么”的精准预判。它们不仅仅是做简单的词语解释,更深入到语源、流变甚至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别都有所涉及。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可能需要查阅多部工具书才能理清的关系,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集中的、清晰的梳理。我尝试着随机选取了几个篇章进行试读,发现每当遇到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关键术语时,作者团队总能在不打断主体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提供一个稳健的脚注支撑。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感觉手中拿着的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一个被精心构建的学习生态系统。

评分

从目录结构的编排来看,编者在组织内容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力求达到一种既符合学术规范又照顾大众理解习惯的完美平衡。整个章节的逻辑推进非常自然流畅,它似乎遵循了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你不会感到突兀的跳跃,也不会因为过多的理论堆砌而感到压抑。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伴随着清晰的过渡和总结,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正耐心地牵引着你走过一条条知识的蜿蜒小径。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对于需要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让你随时都能定位自己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更有信心地去攻克下一个难点。可以说,这本书的内部架构设计,已经超越了一般“汇编”或“注释”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撰的、具有高度可读性的学习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