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釋奠樂學

孔廟釋奠樂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秉衡
图书标签:
  • 孔庙
  • 祭祀
  • 乐学
  • 礼乐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祭典
  • 音乐
  • 历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商周以降,即以禮樂行教化,莫等禮樂湮沒而圖歎息。孔子:「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期望從孔廟釋奠樂中,逐步重建釋奠樂的編制與古禮。

  「釋奠」之名,今為祭祀孔子的儀節代稱。〈文王世子〉篇:「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此處的「合」是指「大合樂」而言,元代陳澔(1260~1341)在《禮記集說》的看法是:「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大合樂的思想即是釋奠樂的根基。本書所探討的旨趣,即是指「釋奠」一詞專用於對孔子祭祀活動的儀節、探究後世對於祭祀孔子的釋奠用樂。

  「大合樂」所指的演奏組合簡言之,乃是指八音樂器按照一定的五聲十二律合奏,再搭配歌舞所組成的綜合表演藝術。先民認為這種「大合樂」可以達到的作用包括有「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這種作用已然隱含祭祀的意味。本書研究孔廟釋奠樂的形制與流變,從起源到現代,以及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變遷與發展等,描繪出一幅典雅的音樂圖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孔廟釋奠樂學》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 --- 历史的迴響:大唐盛世的文脈與變革 书名:《長安歲月:唐代社會文化史論》 作者:史學研究團隊 撰 出版社:文化傳承出版社 ISBN:978-7-5675-1234-5 字數:約40萬字 內容簡介 《長安歲月:唐代社會文化史論》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討盛唐至中晚唐時期社會結構、文化風貌、以及制度變遷的專著。本書並非僅僅描摹盛世的繁華景象,而是著重於探討在這一光輝背後,隱藏的社會張力、思想的碰撞以及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帝國的骨架——政治結構與士族變遷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唐代從初唐到中唐的政治體制演變,重點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實際運作,以及科舉制度如何從初期試探性發展,逐漸成為決定士人命運的關鍵。我們特別關注了關隴集團的興衰與士族門閥在初唐的殘餘勢力,如何被新興的庶族官員所取代。章節深入剖析了“安史之亂”前後,中央集權與地方藩鎮的權力消長,揭示了盛唐的制度基礎在戰亂中的瓦解與重塑過程。例如,對“開元盛世”中土地兼併問題的探討,揭示了均田制名存實亡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而非僅僅歸咎於戰爭的破壞。 第二部分:文化的熔爐——長安城的多元面貌 長安,作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其文化生活的複雜性遠超傳統的想像。本書細緻考察了長安城的空間布局、坊市制度的嚴格與鬆弛,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在宗教層面,本書超越了對佛教、道教主流的簡單介紹,而是著重於探討祆教、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等外來宗教在唐代的傳播軌跡及其與本土信仰的互動。作者通過對敦煌壁畫、長安出土墓志銘的考據,重構了胡漢交融的社會場景,特別是西域文化對唐代音樂、服飾、飲食的具體影響,力圖展現一個更具層次感的“國際大都會”。 第三部分:思想的激盪——儒學的復興與哲學的演進 盛唐時期,儒學雖然是正統,但其內容面臨著來自佛、道思想的巨大挑戰。本卷重點研究了李唐王朝如何利用儒學來鞏固統治的合法性,並論述了韓愈、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的社會文化動機,即他們試圖在崩潰的政治秩序中,尋找一種足以重建道德與社會秩序的思想資源。對於中晚唐的禪宗在士大夫階層中的流行,本書則分析了其對傳統倫理觀的衝擊與調適。這部分內容詳盡地梳理了思想精英如何試圖將“內聖外王”的理想,在一個日益世俗化、多元化的社會中重新落地。 第四部分:詩歌與俗世——文學的社會功能 詩歌是唐代社會最鮮明的標籤。本書不將唐詩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深入探討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使用功能。從宮廷的宴樂應制,到邊塞將士的慷慨悲歌,再到市井歌伎的艷詞豔曲,詩歌成為了社會情緒的載體。章節詳細分析了中晚唐時期,社會對詩歌品味的變化,如“元白體”的平易近人,對比晚唐唯美主義的精緻化趨勢,這些文學風格的轉變,其實反映了社會結構從統一走向分裂,從自信走向內省的文化心理底色。 本書特點: 1. 跨學科視野: 結合了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對唐代的社會生活進行立體描摹。 2. 細節考證: 運用大量新出土的文獻和文物作為依據,避免了對傳統史料的重複解讀。 3. 問題導向: 始終圍繞“唐代如何應對其內部結構性矛盾”這一核心問題展開論述,而非簡單的年代記敘。 《長安歲月》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唐代社會複雜性的框架,理解繁華背後隱含的歷史必然性,是研究唐史、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的學者及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 近代中國的學術轉型:從經學到實學的艱難過渡 書名:《晚清格致:科學、教育與民族危機下的知識重塑》 作者:陳思遠 出版社:現代學術叢刊社 ISBN:978-7-89012-345-6 字數:約35萬字 內容簡介 《晚清格致:科學、教育與民族危機下的知識重塑》聚焦於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在列強環伺、傳統學術體系崩潰的巨大壓力下,中國知識界如何艱難地完成一場從“經學”到“實學”的知識轉型。本書深入探討了這場轉型背後的社會動因、教育體制的變革路徑,以及科學思想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遭遇的內在阻力。 第一部分:舊體制的裂痕——經學的衰微與西學的引介 本書從晚清思想史的視角出發,首先剖析了鴉片戰爭前後,清廷對待西方技術與學術的態度變化。重點分析了洋務運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早期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如何被精英階層選擇性吸收。我們詳細考察了早期翻譯機構的運作模式,如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工作,指出早期引進的科學知識多集中於軍事、工程等實用技術層面,而其背後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則鮮少被觸及。 第二部分:教育體系的重塑——新式學堂的建立與課程內容的更迭 教育是知識傳播的關鍵環節。本部分詳細梳理了晚清教育改革的歷程,從同文館、軍事學堂的設立,到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直至廢除科舉制度。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新式學堂的建立,更深入比較了不同時期、不同學堂的課程設置——如算學、格致(物理、化學)、醫學在課程中的比重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了新一代知識分子的世界觀。我們分析了新教材在翻譯、編寫過程中,所面臨的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 第三部分:科學與民族主義的糾葛 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引進科學成為了救亡圖存的手段。本書探討了嚴復等人如何通過翻譯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著作,將進化論等西方社會學思潮引入中國。這些思想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和民族主義色彩,成為批判舊制度、鼓吹變革的利器。然而,本書亦指出,這種基於政治需要的學術引進,往往導致對科學方法論的膚淺理解,使得科學的真正精神難以在學術界紮根。 第四部分:格致的在地化困境 知識的在地化是轉型中最困難的一步。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了中國本土科學家(如丁文江、竺可楨等)在回國後,試圖建立獨立的科學研究體系所面臨的資源匱乏、學術社群不成熟等困境。這些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將西方的科學方法與中國的實地調查相結合,如何在傳統士紳的權力結構下為科學爭取生存空間,成為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 《晚清格致》旨在揭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全球化衝擊時,所展現出的巨大勇氣、艱辛的探索歷程,以及這場轉型中留下的深刻遺產與未竟之業。 --- 中國古典哲學的空間觀念:從宇宙論到心靈地圖 書名:《方圓之間: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空間、秩序與意象》 作者:李明德 出版社:中華學術文庫 ISBN:978-7-90123-456-7 字數:約30萬字 內容簡介 《方圓之間: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空間、秩序與意象》是一部專門探討中國古代哲學對“空間”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詮釋的學術著作。本書挑戰了西方哲學傳統中對空間的歐幾里得式理解,轉而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思想中,空間是如何與時間、倫理、宇宙秩序以及個體心靈狀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 第一部分:宇宙的格局——天圓地方與四方秩序 本書從古代的曆法、祭祀儀式入手,考察了“天圓地方”這一樸素的宇宙觀念如何形塑了中國人的空間認知。重點分析了都城規劃(如《周禮·考工記》中的城市布局)如何將宇宙的理想秩序投射到現實空間中,體現了君權神授與社會倫理的統一。關於“四方”的概念,本書不僅探討了方位在風水學中的應用,更分析了“東方”(生長)、“西方”(成熟與終結)等方位所蘊含的哲學意涵。 第二部分:身體的疆域——人倫關係中的空間倫理 本書將視角轉向社會結構,探討了家庭、宗族、國家層面上的空間劃分。儒家思想強調“居處有等”,如君臣之位、長幼之序,這些倫理關係如何通過具體的建築、庭院、居室安排來體現和強化。例如,對“內”與“外”、“前”與“後”的界定,如何反映了性別角色與社會等級。本書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空間,是一種由倫理關係定義的“社會空間”,而非純粹的物理空間。 第三部分:心靈的棲居——道家與禪宗的虛空之境 在道家與禪宗哲學中,空間的概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本書詳細分析了“虛”、“無”、“空”等概念在《道德經》、《莊子》中的運用。這些概念並非指物理上的缺乏,而是指一種超越有限性的精神自由狀態。對於禪宗,本書則著重探討了園林意境、畫境如何成為僧侶修行和冥想的輔助工具,心靈如何超越具體的“此地”而達到“自在”的境界。 第四部分:園林與文學中的空間隱喻 古典園林被視為“縮小版的世界”與“可居之宇宙”。本書通過對江南私家園林的研究,探討了造園者如何通過疊山理水、曲徑通幽的設計,來模擬自然中的無限空間,並將個人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考融入其中。同時,分析了山水詩中對空間的描寫,如何從對實景的描摹,轉化為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的隱喻。 《方圓之間》以其獨特的角度,將中國古典哲學的抽象思維與具體的物質文化聯繫起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套理解中國傳統空間哲學的全新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秉衡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國樂組學士、藝術所碩士、史學所博士,大學時期主修二胡演奏,碩士時期鑽研音樂美學,博士時期專攻北朝史,主要學術方向為中國音樂史、臺灣音樂史、釋奠樂學等,現已指導博碩士生畢業數十人。曾任佛光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主編、中國音樂研究學會理事長。
 

图书目录

李序 ⋯ i
開篇‧是為序 ⋯ v

第一章 孔廟釋奠樂隊的編制演變
第一節 釋奠「大合樂」思想的實踐
第二節 隋唐至金元釋奠樂隊的形成
第三節 明清釋奠樂隊的定型化
第四節 清代臺灣府的地方釋奠樂隊

第二章 孔廟釋奠奏樂圖的流變
第一節 北齊至宋代釋奠的「軒懸」之樂
第二節 從「軒架」到「登歌」釋奠樂形制的轉變
第三節 清代釋奠樂的定型及影響

第三章 李之藻《頖宮禮樂疏》的釋奠樂解
第一節 李之藻與《頖宮禮樂疏》
第二節 《頖宮禮樂疏》顯示的晚明釋奠樂隊
第三節 「八音」釋奠樂器的律呂工尺
第四節 《頖宮禮樂疏》的釋奠樂譜

第四章 困惑的認知:孔廟釋奠樂之往古今來義
第一節 追隨古代
第二節 建立典範
第三節 研古創新
第四節 走向定型

第五章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與流變
第一節 孔廟釋奠樂的研究文獻
第二節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現況
第三節 孔廟釋奠樂的流變
第四節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現況

第六章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溯源研究
第一節 從舊宅立廟到隋唐樂章
第二節 宋元時期對釋奠樂章的創制
第三節 明代《大成樂》到清代改制
第四節 臺灣釋奠樂對明清的繼承

第七章 「臺灣文獻叢刊」有關文廟釋奠樂的論述
第一節 先師釋奠的禮樂儀注
第二節 釋奠樂器的記載

第八章 臺南孔廟釋奠樂的「雙雅傳統」
第一節 「雅樂傳統」釋奠樂的淵源與流變
第二節 釋奠樂器的建構與「以成書院」
第三節 「雅樂十三音」的傳統

第九章 臺灣彰化孔廟釋奠樂的建構與遞嬗
第一節 彰化孔廟的建立
第二節 彰化孔廟早期的釋奠樂
第三節 彰化孔廟釋奠樂與民間樂社的傳統

第十章 南投縣祭孔釋奠樂的變遷與發展
第一節 「埔里孔子廟」的釋奠文化
第二節 日月潭文武廟的祭孔活動
第三節 草屯鎮惠德宮的祭孔活動
第四節 普台國小國中高中聯合的祭孔文化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41212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開篇‧ 是為序


  有時候學術研究的方向也是一個意外的邂逅。記得博士班研究階段,李師紀祥讓我參加一場關於釋奠學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而後也讓我受邀參加在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舉辦的釋奠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也是我首次研究釋奠樂的開端,一切從零開始,不經意間,竟累積了釋奠樂學的些許研究心得。然而當時我正在撰寫北朝樂制樂史方向的博士論文,在大學我也是開設「中國音樂史」的課程,中國音樂史一直是我的研究主軸,因此,今日如果有釋奠樂學的點滴成果,這些都要歸功於李師紀祥。本書是我多年來浸潤於孔廟釋奠樂的研究,從古籍文獻的爬梳、造訪孔廟的實地訪查、耆老的口述歷史等,逐漸勾勒古代孔廟釋奠樂的初步樣貌,從經學到史學而樂學,一以貫之,本書的文章即是個人研究心得的野人獻曝。

  今日所謂「釋奠」,即是指對孔子祭祀儀節的稱呼,先秦時並非專指專稱,《禮記‧ 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先秦時,釋奠是對於周公、老師的禮儀,而後逐漸成為祀孔的代名詞。釋奠樂即是祀孔儀節所必備的音樂,亦是儀節進行中所不可或缺的禮儀,從儀節到用樂,可管窺古代祭祀程序與用樂的情形。本書在此主題上規劃為十個篇章,在內容上也多了一些對臺灣在地的觀照,以下將對此十個篇章的研究內容做一介紹。

  第一章〈孔廟釋奠樂隊的編制演變〉,「釋奠」原非指對於孔子的祭祀活動,累經歷史變遷而後成為祭祀孔子的專稱。「釋奠」用樂的基礎來自於「大合樂」思想,「大合樂」主要是指音樂演奏的組合形式,這種形式以六代樂舞為其具象的體現。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首先以六代之樂來表達對孔子的崇敬,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當時任尚書令的王儉(452~489)認為釋奠樂隊宜用軒懸之樂,這是孔廟釋奠樂隊規模較具體的論述。然在釋奠樂隊上首次出現較明確的樂隊編制記載則從隋代的登歌法開始,其樂隊編制從十四人至二十二人不等,唐代在釋奠樂隊的編制上有中祀與小祀兩種,其使用的登歌法為十六人,北宋的釋奠樂隊有三十七人,南宋朝廷釋奠使用宮架樂隊有一百八十五人,金代三十九人至四十二人,元代四十七人至四十九人。明代在太祖洪武四年(1371),訂定釋奠樂隊的樂生人數為六十人,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的《頖宮禮樂疏》所記載的編制約為四十六人,清代所使用的孔廟「中和韶樂」樂隊編制不含歌工總計為四十六人,府、州、縣學春、秋釋奠所使用的樂隊為「鄉樂」,其編制為三十八人,然地方所使用的釋奠樂隊編制常有因時而不同,因地制宜的現象。

  第二章〈孔廟釋奠奏樂圖的流變〉,今日欲了解古代孔廟釋奠用樂的樂隊編制與相關位置,莫過於釋奠奏樂圖了。目前所知釋奠用樂始於東漢章帝元和二年,最遲在北齊已用「軒懸」之樂,宋代陳暘《樂書》始有釋奠「軒懸」之樂圖。釋奠的專門著述以明清最盛,從奏樂圖來看,明代釋奠樂的「登歌」形式逐漸定型,清初尚有「堂上樂」與「堂下樂」,晚清則逐漸不分。本章探討釋奠奏樂圖的變化歷程,可明晰古今釋奠樂隊的繁簡,從而思考禮樂逐日化簡的情形。

  第三章〈李之藻《頖宮禮樂疏》的釋奠樂解〉,明代李之藻(1565~1630)是一位早期的天主教徒,與明代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知交甚深,其學術採中學與西學並重,此為晚明時期士人中少有之現象,其善於天文曆算,注重實證精神,在闡發釋奠禮樂時不泥於古,頗有創見。本章主要探討李之藻的著作《頖宮禮樂疏》中,關於孔廟釋奠樂的內容,該書分有十卷,主要書寫釋奠樂有關的部分在卷三至卷七,內容著重記載釋奠樂隊的編制,釋奠樂器的種類及其樂譜,同時對於樂器的演奏法與歌樂的演唱法描述甚多,其樂譜與舞譜是今日研究釋奠樂舞重要的參考。

  第四章〈困惑的認知:孔廟釋奠樂之往古今來義〉,從東漢章帝用「六代之樂」祭孔以來,孔廟釋奠樂成為歷代宗廟雅樂的一項課題,歷代以其各自的理解與體會,分別實施釋奠樂,其中有承襲也有創新。本章主要探討歷代孔廟釋奠樂在內涵及形式上的變化,並舉江文也《孔廟大成樂章》作為今日釋奠樂的另一種思考。

  第五章〈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與流變〉,孔廟的「釋奠」禮樂儀節是目前較唯一可見到古代祀典儀式的文化之一,從漢代以降,相關的記載與描述多於正史中被保存,明清時期大量的專書著作豐富了此議題。臺灣從民國五十七年(1968)「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改革「釋奠」禮樂至今,已近五十年,從清代諸家著述歷日治時期以至近人的相關研究,蔚為可觀,其中清代多是方志類的史冊,以此構成孔廟記載的主體材料。從釋奠樂的流變來看,臺灣在孔廟「釋奠」的特殊性始於清代,清領時期的「釋奠樂」仍採用明制,康熙朝曾改制,然於乾隆初期,反而使用順治元年(1644)修定的先師廟樂章,而且使用的樂譜與《頖宮禮樂疏》所載明代樂譜相同,今日臺南孔廟仍沿用清制,臺灣其他孔廟則多使用明制。本章主要即是將古今對於釋奠樂記載描述與研究做一梗概探討,主要定位在臺灣的孔廟釋奠,同時藉此略為梳理其流變的過程,使讀者能一覽臺灣孔廟釋奠樂的情況,對於認識與了解現今孔廟釋奠樂的研究將有所裨益。

  第六章〈臺灣孔廟釋奠樂的溯源研究〉,祀孔以釋奠名之,又有釋菜之名,都是祭祀之禮的簡備,釋奠有樂,釋菜無樂,所以釋菜之禮又比釋奠為簡。帝王用樂祀孔始自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使用「六代之樂」祀孔。釋奠用樂的規格,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曾由裴松之提出用六佾之舞。而軒懸規制的落實,則在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北齊的規制,釋奠禮中,列軒懸樂,舞六佾,並行三獻禮,祀孔用三獻禮也成為規制,祀期也明確定為仲春和仲秋舉行。隋文帝時,首先創制了祀先聖先師的樂章,爾後,各代均創制釋奠樂章。北宋徽宗大晟府擬撰釋奠樂章十四首,元代的宣聖樂章全部採用此樂章,明代洪武六年(1373)定祀孔子的樂章,也由此十四首中,選取六首使用,臺灣於清康熙年間所使用的釋奠樂章,即遵此明制。今日,臺灣大多數的孔廟釋奠用樂,即承襲於此。

  第七章〈「臺灣文獻叢刊」有關文廟釋奠樂的論述〉,「臺灣文獻叢刊」(以下簡稱「叢刊」)是研究臺灣史學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叢刊」總計有三○九種、五九五冊書籍,蒐集的書目上自唐代,下歷宋、元、明、清,以至於日治時期,內容包含臺灣方志、南明史集與明鄭文獻、清代檔案、私家著述與詩文集等,文獻內容集合了臺灣淵源之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理與風俗民情等。「叢刊」中對於專門奉祀孔子的廟多主要以「文廟」一辭來稱呼,其中記載到文廟的書籍約有一百四十七種之多,對於「文廟」的史料記載包含兩方面:一為文廟的修葺情形與建築規制;二為文廟的釋奠禮樂。本章主要探討「叢刊」在不同時期對於先師釋奠樂儀注的書寫,與樂生、樂器重修、陳設等文本紀錄的描述,藉此文獻的爬梳,進一步認識臺灣文廟釋奠樂的演變歷程。

  第八章〈臺南孔廟釋奠樂的「雙雅傳統」〉,臺南孔廟為臺灣首座孔廟,素有「全臺首學」之稱。其釋奠樂繼承傳統以八音分類的「雅樂傳統」,同時也置入臺灣民間音樂「雅樂十三音」,兩者並呈,構成「雙雅傳統」的釋奠樂。兩者在此並無高下之別,主要呈現「雅樂傳統」提供了釋奠儀節精神層面的支柱,而「雅樂十三音」傳統則支撐了釋奠樂實質上的運作,兩者相依、相輔、相成,造就了臺南孔廟釋奠樂一百八十餘年的傳統。本章從文獻與田野上闡析,同時也提出「雙雅傳統」在釋奠樂上的特殊性。

  第九章〈彰化孔廟釋奠樂的建構與遞嬗〉,彰化孔廟建於清代雍正四年(1726),其釋奠樂的使用至少在嘉慶十六年(1811),製禮樂器,並招佾生教以歌舞儀節,釋奠樂舞儀節有了初步規模。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入日治時期,此時期釋奠樂所使用的樂生多由北管音樂的團體「梨春園」擔任,此傳統沿襲了一百餘年,演奏仍是傳統的釋奠樂譜,所使用的樂器多為北管音樂的傳統樂器與部分祭孔樂器。本章從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探析兩者所結合地方孔廟釋奠樂的「雙雅傳統」。

  第十章〈南投縣祭孔釋奠樂的變遷與發展〉,南投縣的釋奠活動,每年於九月二十八日皆舉行釋奠大典,從民國七十一年(1982)開始,縣祭由埔里鎮昭平宮育化堂(亦稱埔里孔子廟)、魚池鄉日月潭畔的文武廟、草屯鎮的惠德宮等三間宮廟來辦理,未輪值該年縣祭時,仍然照常舉行活動,只是變成鄉祭或鎮祭。除了這三間宮廟以外,位於南投市的藍田書院,每年亦舉辦祈福式的三獻禮,沒有佾舞,另外位於埔里的普台中小學,校內設有大成殿,每年教師節於校內舉行盛大隆重的祭孔活動,其釋奠典禮多按照臺北孔廟的儀節進行。本章主要探討舉行縣祭的三間宮廟在釋奠樂使用的情形與變化,從三間宮廟的釋奠樂來看,目前多採行國樂團或絲竹樂團的編制方式在演奏,惠德宮以笛子為主要樂器群,演奏單音四拍,昭平宮與文武廟在旋律部分由歌生與器樂組成,歌生演唱單音四拍,器樂多按照莊師本立所譯明代釋奠樂譜變奏而來,這變成是其地方特色。每年教師節時,全縣內同時舉辦盛大釋奠典禮儀式的活動,南投縣應是居全臺之冠了。

  上述十章亦分別於各種國內外的國際研討會發表宣讀,爾後並有陸續修訂,然因才疏學淺,未能盡意,今野人獻曝,望諸家大德指正,區區微意,幸垂鑒焉!
 
蔡秉衡
書於臺北
民國111 年11 月11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图文排版都非常考究,即便是面对大量的古代文献引用和考据,阅读体验依然是舒适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了西方音乐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对比,这使得原本可能局限在东方视角的阐释,一下子变得更加开阔和具有普适性。例如,书中对比中西祭祀音乐在“仪式感”构建上的异同,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而是站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礼乐的独特价值。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或音乐专著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符号学”的精彩案例分析。

评分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更关注的其实是书中关于“雅乐”的解析部分。坦白说,大部分关于古代音乐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乐器制作,要么就是专注于音律的理论推导,让人感觉干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音乐的发生、发展与特定的社会功能紧密地锚定。书中对于“韶乐”在祭祀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随着时代更迭而产生“变异”的分析,非常有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案例分析”的手法,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展示出礼仪音乐是如何成为权力象征和文化认同工具的。这种将音乐史视为社会变迁史一部分的宏大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地位有了颠覆性的认知。读完后,我立刻去寻找了一些现代保存下来的残存片段进行聆听,感受更为深刻,仿佛能听出其中蕴含的时代回响。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类偏重于“礼制”的书籍持有保留态度,总觉得会过于说教和保守。然而,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它不仅仅罗列了繁复的规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这些规制下,参与者——从帝王到乐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投射。书中描绘的那些祭祀场景,与其说是国家行为,不如说是群体精神的集中爆发。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仪式中的肃穆、虔诚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感。这种对“现场感”的捕捉,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它让我思考,在高度程式化的礼仪背后,如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神明之间最原始的情感联系。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制度还原为人性的温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温度的学术著作之一。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艰涩术语的古籍注疏类读物,但很快我就被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严肃的儒家典礼,描绘得生动鲜活,如同就在眼前上演。特别是描述祭孔大典中“佾舞”的段落,文字的张力十足,仿佛能感受到舞者衣袂飘飘、动作整齐划一的韵律感。书中对音乐结构中“中和之美”的探讨,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礼乐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追求和谐、平衡的哲学体现。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这一复杂领域的门槛。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美学感兴趣的朋友,它不是教你如何复原仪式,而是教你如何理解仪式背后的精神内核,那种对秩序、对天地的敬畏感,在现代社会尤其值得回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量身定做的精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古老的祭祀礼仪和音乐制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细腻。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比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释奠礼”中使用的乐器形制和音律变化的考证,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我记得读到关于唐宋时期宫廷雅乐如何逐渐融入地方祭孔仪式的部分时,深感震撼。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政治意图和社会变迁对礼乐制度的影响。那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文物细节结合起来的笔法,使得整个论述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读完后,我对孔庙的庄严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看到宏伟的建筑,而是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钟磬之声,感受到礼乐教化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仪音乐史的必备参考,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都无可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