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vs個人:拉濛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人民vs個人:拉濛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伯特.拉濛特
圖書標籤:
  • 社會主義
  • 自由主義
  • 拉濛特
  • 孟肯
  • 美國思想史
  • 政治哲學
  • 文化批判
  • 20世紀美國
  • 思想史
  • 公共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拉濛特vs孟肯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20世紀初精采絕倫的書信激辯
本書完整收錄兩位學者的六場論戰十二封信函

★英文版獲各大名傢、媒體的一緻好評☆

  20世紀初的美國,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引導下,
  人民的生活水準有瞭很大的提升,卻也因此帶來更多社會弊端,
  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食品安全問題、環境衛生髒亂……
  有鑑於此,社會主義學傢拉濛特提齣瞭自己的理想:
  世界可以是平等的,隻要人人都能放棄利己主義思想,
  而這個體製的建立需要透過自我鬥爭和與舊體製的徹底決裂。
  諷刺作傢、文化評論傢孟肯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他從另一角度提齣瞭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
  即認為生存壓力和競爭會一代代越來越大,
  無論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錶現齣怎樣的無奈、反感、不安,
  最後的現實生活都要透過自己的奮鬥來完成。
  因為社會生活與自然法則一樣,都遵循優勝劣汰的基本原理。

本書特色

  美國GDP總量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一,進入所謂「鍍金時代」。然而,伴隨經濟繁榮而來的是腐敗滋生蔓延、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焦慮、環境汙染嚴重……拉濛特和孟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瞭論辯。兩人立場雖完全不同,卻能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為後世關注社會話題、持不同意見者之間的對話樹立瞭典範。

名人推薦

  「本書突顯瞭孟肯的政治觀念及思考和信仰的堅定。他堅信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即優勝劣汰,而且這一法則永恆不變,所以在製度選擇上也同樣遵循這個基本的生存法則;人類社會的進程乃是人類意誌力的產物,所有社會屬性的設計和安排要有其失敗的考量。孟肯認為人類社會如同自然界一樣,注定是不平等的,這點也是自然和閤乎情理的,而人類社會得以運行到今天,主要是最初的種姓製度所發揮的作用。」——泰瑞.蒂修(Terry Teachout),美國傳記作傢、劇作傢、文藝評論傢,古根漢獎得主,《懷疑論者:H.L.孟肯的一生》作者

  「本書的論辯主題時至今日也是人們常常關注並參與的話題,即兩種相對符閤人類社會的社會生活模式的選擇。一種是拉濛特提議的集體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均衡主張,資源也要從多的一方流嚮少的一方,最終達到各方平均的局麵;另一種模式是孟肯建議的個人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都應依天賦能力去生活,主張給予個人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國傢控製。」——約翰.德比希爾(John Derbyshire),美國作傢、政治評論傢,《國傢評論》雜誌、《新英語評論》雜誌等專欄作傢

  「孟肯在此書中錶達的哲學觀是建立在『人類永久行善行為的演化過程』,身為堅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孟肯堅信好的體製源自人的進步,而不是拉濛特堅信的人為設計的所謂完善的體製。於孟肯來說,人的進步過程就是『人的覺醒過程,人的活動在前,也就是說,不斷修正今日之理論是為瞭人類的美好明天』。」——《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Herald)
 
《人民的抉擇與個體的邊界:二十世紀的兩種宏大敘事》 導言:時代的十字路口與思想的交鋒 二十世紀,人類曆史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變: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全球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以及科技爆炸帶來的社會結構重塑。在這一背景下,關於社會如何組織、資源如何分配、以及個體應如何自處的根本性問題,催生齣瞭兩種深刻影響瞭現代世界的宏大敘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思潮,以及以自由意誌為基石的自由主義哲學。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場具體的政治博弈或某兩人的學術辯論,而是緻力於描摹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這兩種核心思想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所經曆的演變、內在的張力及其對社會實踐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的,是“人民”的福祉與“個人”的權利這兩大範疇,如何在不同的理論框架下被定義、被衡量,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現代政治經濟圖景。 --- 第一部分:集體意誌的構建與神話——社會主義思想的復雜麵相 本書將深入剖析二十世紀社會主義思潮內部的分化與發展。我們不滿足於對馬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簡單重述,而是關注其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環境中如何被“本土化”和“修正”。 1. 工業化睏境與對效率的質疑 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對工業革命晚期資本主義無序擴張和階級固化現象的有力反撥。我們考察早期社會主義者如何將“人民”定義為被剝削的、統一的無産階級主體,強調生産資料的公有製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唯一途徑。這部分將側重於分析早期理論傢們對“效率”與“公平”關係的早期論斷——他們如何預見到市場機製的內在不穩定性,並提齣瞭一種基於計劃和協作的社會組織模式的優越性。 2. 結構性重塑與國傢機器的擴張 隨著蘇維埃模式的興起及其在東歐的推行,社會主義的實踐開始與強大的國傢乾預主義深度綁定。本書將探討“人民的利益”如何被翻譯成“黨的意誌”和“國傢的指令”。這一過程帶來的,是對傳統個體自由(如遷徙自由、言論自由)的係統性限製。我們分析這一階段的知識分子如何論證,為瞭實現長遠、集體的福祉,暫時的、局部的個體犧牲是必要的、甚至是光榮的。此處關鍵在於解析,在何種程度上,對“人民整體”的過度抽象化,導緻瞭對具體“個人”經驗的漠視甚至壓製。 3. 批判的繼承與西方左翼的轉嚮 到瞭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社會福利國傢的建立和對極權主義實踐的反思,西方知識界內部的社會主義思潮開始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與修正。例如,法蘭剋福學派如何將批判的焦點從純粹的經濟基礎轉嚮文化工業和意識形態的統治。他們開始關注“被禁錮的個人”——一個在消費主義和技術理性下,喪失瞭批判能力的現代人。這標誌著社會主義敘事開始吸收部分對個體異化的關注,試圖在不放棄集體關懷的前提下,重新定義“解放的個人”的內涵。 --- 第二部分:自我的疆域與市場秩序——自由主義哲學的演進 與社會主義對“整體”的執著相對,自由主義的基石始終是“個人”的不可侵犯性、自主性與理性能力。然而,二十世紀的自由主義也經曆瞭重大的內部迭代,以應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 1. 古典自由主義的理性人假設及其局限 我們迴顧古典自由主義(如洛剋和密爾的部分思想)如何確立瞭私有財産權和契約自由的不可動搖性。他們將“個人”視為一個獨立、自足的經濟決策者。然而,本書將重點剖析,麵對大規模的經濟蕭條(如大蕭條)和階層固化問題,這種純粹的、消極的自由(免於乾涉的自由)的局限性開始凸顯。 2. 積極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再平衡 為應對古典自由主義的缺陷,二十世紀中期的“新自由主義”或更廣義的社會自由主義開始強調“積極自由”的概念——即政府有責任提供必要的資源(教育、健康保障),以確保個體真正有能力行使他們的選擇權。在這裏,“人民”的福祉不再僅僅是市場運行的副産品,而成為保障個體權利的必要社會基礎。這一時期的理論傢們試圖在保護市場機製與構建社會安全網之間,尋求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3. 個人主義的深化與後現代的反思 進入後半葉,自由主義在倫理和文化領域進一步深化瞭對個體主體性的關注。從羅爾斯的《正義論》對分配正義的係統性構建,到後結構主義對“中心”的解構,自由主義思潮越來越關注邊緣群體的聲音、身份政治的興起。這使得對“個人”的理解變得更加碎片化和多元化,個體不再是一個統一的理性實體,而是由多重身份交織而成。這種深化,一方麵增強瞭對個體權利的保護,另一方麵也對傳統上建立在“統一人民”基礎上的國傢治理模式構成瞭深刻的理論挑戰。 --- 結語:共存的張力與未來的張望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裁決哪一種敘事占有絕對的真理性,而是要揭示“人民”與“個人”這兩大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排斥的。 社會主義強調通過集體行動實現社會正義,易於滑嚮集體對個體的工具化;自由主義推崇個體的天賦權利,卻難以有效解決由個體自由競爭帶來的結構性不平等。理解這兩種思想的內在張力,對於我們審視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如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突、數字技術對隱私的侵蝕,以及氣候變化所需的大規模協調行動——至關重要。我們如何既維護個體尊嚴,又能形成有效的社會閤力去應對宏大危機,是二十一世紀繼承自二十世紀的思想遺産,亟待解答的時代難題。本書提供的是一個思想地圖,指引讀者審視這些宏大敘事如何在當代生活中投射齣持續的、無法迴避的陰影與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瑞夫斯.拉濛特(Robert Rives La Monte, 1867-1939)


  美國編輯、作傢、翻譯傢和社會主義者。是最早將馬剋思、恩格斯的《資本論》(Das Kapital)和《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翻譯成英語並引入美國的譯者之一。代錶作:《社會主義與現代科學》、《社會主義中的積極性與消極性》(Socialism: Positive and Negative)、《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亨利.路易斯.孟肯(Henry Louis Mencken, 1880-1956)

  20世紀美國著名的讀報人、諷刺作傢、文化批評傢、哲學傢、美國英語專傢、記者,美國知識界的一位中心人物,世人稱其為「巴爾的摩的聖人」。也是20世紀上半葉公認的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傢之一,隨筆、雜文等作品均以其獨特的文風而著稱。代錶作:《偏見集》(Prejudices)、《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幸福的時光》(Happy Days)、《記者生涯》(Newspaper Days)、《異教徒的日日夜夜》(Heathen Days)、《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譯者簡介

王少凱


  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錶論文18篇。齣版譯著:《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父與子:信仰與偏見》(Father and Son)、《赫伯特.鬍佛傳》(The Making of Herbert Hoover)、《歐巴馬演講精華》(Selected Speeches of Barack Obama)、《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寧靜的力量》(Power Through Repose)、《理所應當地生活》(As a Matter of Course)、《放飛你的心》、《平和地生活》等。
 

圖書目錄

前言
拉濛特的第一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一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二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二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三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三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四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四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五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五封迴信
拉濛特的第六封來信
孟肯給拉濛特的第六封迴信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70337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就形式而言,本書是朋友之間的一係列書信交流;而就其內容來看,也的確如此。這些書信之所以誕生,得益於社會製度這一大話題引起瞭我們的關注,還得益於300公裏的路程讓我們之間的促膝交流幾乎不可能。信中所展現的,與其說是論據以及預言傢的學術迴顧,不如說是私人間經常一閃而過的見解與觀點。在不止一個地方,雙方發生瞭立場的改變,這是因為爭論的一方總試圖動搖對方的立場,而且有時也的確如願以償。因此,希望讀者能耐心地接受這些立場的改變。人們普遍認為,最好不要試圖將這些形式自由的書信體改變成呆闆的說教體裁付梓成冊,因為這些書信雖然不會對它們故妄討論的重要話題提供嶄新的事實或理論,但可能仍會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它們錶明,那些眾所周知的事實和理論所呈現的形式是何等靈活多樣,而這兩位稍顯心切的探尋者又如何為其所吸引。

拉濛特
孟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