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怡宏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时间
  • 日常
  • 非常
  • 社会史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4大主題、30件珍貴文物
看見臺灣史中的時代、生活與節奏
臺史博收藏與研究鉅獻:聽博物館的收藏,說出時間的故事

  歷史是關於人的故事,而尋常的物件,從帳本和日記,到證件和行李箱,多年之後,都可能成為重要材料,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人是這樣生活的」!

  《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冊「時間篇」,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以30件精選文物,帶著我們一起探索,大時代如何影響小人物。

  不同時代留下日常物件,記錄各個時期的女性生活:從清代富家嫁女兒的帳本中,可以了解「嫁妝」、「婢女」的運作;過去對於「女主內」的期望,則反映在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畢業紀念帳上。

  為了平定民亂,清朝官方在地方團練立功前,便會先頒發功牌攏絡利誘;臺灣的戒嚴體制,既壓制組織反對勢力的政治權利,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黨外人士留下的物件見證了前者,而臺灣宵禁時的通行臂章,以及戰地政務下馬祖漁民工作節奏的紀錄,則具體呈現了後者。

  人們的日記與課本,訴說政局變化下學習新語言的掙扎;家譜和墓碑,代表著對於家族的多樣理解;而各種以「紀念」或「紀錄」為名的文物,則呈現對於歲月流轉的複雜觀點……讓我們跟著文物,一起探索臺灣史上曾經真實活過的人們,重溫他們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與日日夜夜!

好評推薦

  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序)

 
史前巨人的足迹:台湾早期文明的物证叙事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台湾数千年未被充分书写的历史长河,聚焦于那些沉默却有力的物证——史前文物。我们不谈近代政权更迭,不涉入殖民地时期的复杂脉络,而是潜入岛屿的初始纪元,通过考古学家的眼睛,重新审视台湾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迁徙与生活形态。 本书将聚焦于台湾本岛及其附属岛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金属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力求描绘一幅生动、扎根于土地的早期社会图景。 第一章:大地初醒——台湾岛的海洋拓荒者 本章将以早期陶器为核心线索,探讨台湾史前人类的起源与扩散。我们将详细分析如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等代表性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征。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纹饰、夹砂比例、烧制温度,无声地诉说着先民如何适应多变的环境。 重点关注文物: 1. 泥质黑陶片(XX遗址出土): 分析其表面平整度与纹饰的规律性,推断早期制陶技术的成熟度,以及这种技术在岛屿不同地域间的传播速度。我们将探讨这些陶器是用于日常炊煮,还是具有宗教或祭祀的特定功能。 2. 早期石斧与石锛: 这些工具的磨制技术代表了早期农业或半农耕生活模式的奠基。通过比较不同遗址出土石器的岩材来源,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史前人类的活动范围与物料交换网络。 第二章:生命之歌——狩猎、采集与生存的智慧 史前台湾的生活是与自然环境紧密交织的。本章将深入探讨那些反映日常生存技能的考古发现,展示先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起稳定的社会结构。 重点关注文物: 1. 骨针与骨锥: 这些精细的骨制品,是解读史前服饰、渔猎工具制作的关键。我们将分析骨针的磨损程度,推测其使用者可能是熟练的皮革或麻布加工者。这暗示了早期社会中存在专业化的手工艺者。 2. 鱼骨与贝冢的秘密: 台湾三面环海,海洋资源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们将详述十三行遗址等地的贝冢结构,通过对贝壳种类(如蜑螺、牡蛎)的鉴定,重构早期社区的食谱,并研究其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贝冢的堆积模式,也反映了人类定居的稳定性和季节性捕捞的规律。 第三章:信仰的形塑——祖灵的低语与宇宙观 物质生活之外,精神世界的建构是任何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本章将通过仪式性物品和墓葬习俗,探寻台湾史前社会的宇宙观与祖灵信仰的萌芽。 重点关注文物: 1. 玉器与穿孔饰品: 台湾玉器的发现,尤其在东海岸地区,展现了高度的审美追求。本章将细致描绘典型玉玦、玉坠的雕刻工艺。玉石的稀有性决定了其交换价值,这些物品很可能被用作权力象征或祭祀媒介。我们将分析玉器所处的墓葬环境,判断其是否与地位或性别相关。 2. 人骨遗存与二次葬习俗: 通过对墓葬形制(如仰身直肢葬、屈肢葬)的比较,以及对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早期族群的迁徙路径和健康状况。二次葬的习俗,尤其反映了对逝者灵魂回归故土的执着,这是理解原住民传统信仰的重要物质线索。 第四章:金属的序曲——技术革新与社会重组 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逐步引入,台湾史前社会开始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本章将分析金属技术在岛内扩散的影响,探讨其如何重塑生产力与社会层级。 重点关注文物: 1. 青铜刀与小型青铜器: 台湾发现的青铜器多以装饰品或小型工具为主,而非大规模的生产工具。我们将探讨这些金属制品是本地冶炼的成果,还是通过海上贸易从东南亚或中国大陆传入的“成品”。金属技术的引入,往往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速。 2. 铁渣与冶炼遗迹(若有发现): 对铁矿的使用和冶炼遗迹(如坩埚残片)的分析,将揭示台湾史前社会向金属器时代过渡的技术瓶颈与突破点。这些技术如何与传统的石器技术并存或取代,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结语:物证之外的无声历史 本书最终将回到考古学的基本立场:文物是历史的“切片”。通过对上述关键文物的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我们期望能构建起一个不依赖于汉籍记载的、纯粹基于物质证据的台湾早期社会历史框架。这些陶片、石器、骨头和玉块,共同构成了台湾岛屿上数千年人类活动的真实回响。它们是理解今日原住民族文化根源的唯一、也是最可靠的入口。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扎实、严谨的考古叙事,将读者带回那个尚未被文字命名的远古时代,亲身体验台湾史前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生命力。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新北三重埔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院歷史學徒出身,做「土匪」研究起家,到博物館工作後,每天接觸奇奇怪怪的文物與其背後的故事,研究關注政權轉換時期與日治時期臺灣史。

 

图书目录

書系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志
導讀一 時在精彩:三十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陳怡宏
導讀二 物與人:承載記憶,以時間為度  顏杏如
 
輯一、日常
主題一、生命與儀禮
01 三月瘋媽祖:一九一六年黃煌輝的北港進香旗
02 婚前準備與婚後保障:安平顏家的出嫁帳單
03 為你,一生守候:清同治年間臺郡節孝局關係呈報文件
04 死後時間的想像:木刻更衣印版
05 時間流轉的祝願:鳳山鄭家的墓碑
06 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
07 摩登女性,產婆軌跡:黃陳梅麗的助產工作簿

主題二、生活與休閒
08 衛生紙的輝煌年代:玉山衛生紙
09 先用藥,後付款:寄藥包
10 農村生活的節奏:牛鈴
11 半世紀的販售騎蹟:菊鷹牌腳踏車
12 承載家族記憶,訴說休憩時光:朱漆雕花鑲大理石床板紅眠床
13 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陸季盈一九四〇、一九四六年日記
14 語言中的時間線索:國民學校國語讀本暫用本初級首冊
15 臺灣兒童刊物的時間戰:《王子》半月刊創刊號
 
輯二、非常
主題三、戰爭與動亂
16 先領功,再辦事:同治二年剿戴林二逆之亂五品軍功頂戴功牌
17 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征臺軍凱旋紀念帖》
18 水螺若響:手搖警報器
19 終戰之日,逃生之時:皮質行李箱
20 有朝一日重回故土?大陳地區來臺義胞接待證
21 今夜可以不回家嗎?戒嚴通行臂章
22 前線共體時艱下,被限制作業節奏的漁民:馬祖戰地洗蝦皮照片
23 時「刻」的警鐘:金門砲宣彈彈殼

主題四、定格與紀念
24 被定格的時間:清代臺灣原住民圖繪
25 悠閒的旅遊時光:《倫敦新聞畫報》〈速寫福爾摩沙〉
26 少女青春時代的見證: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御卒業記念帳
27 一期一繪.最後的官葉:始政第四十回記念繪葉書
28 震動人心的天災:昭和十年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大震災記念畫報》
29 抓緊組黨關鍵時機:一九八六年黨外選舉後援會工作人員證
30 歷史事件的保鮮:太陽堂太陽餅海報
 
年表
作者介紹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327880
  • 叢書系列:Visualizing Taiwan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書系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作為典藏島嶼人民生活經驗與歷史記憶的首要機構,在「大家的博物館」的願景使命與「文化平權、知識平權」的理想信念下,從籌備到開館二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近十五萬件的文物,並舉辦超過一百場的特展。我們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也在閉館十五個月後,於二〇二一年一月八日正式推出「交會之島」的更新展。「如何讓臺史博豐富的文物、紮實的研究、精彩的展示,以及各種實體和線上的學習資源更即時、更有效與更有趣地被更多人看見、欣賞及利用,進而展現具有臺史博特色及代表性的品牌形象?」正是全體館員同仁們共同思索和努力的目標。

  「看得見的臺灣史」書系是本館同仁們回應上述課題的首度嘗試,大家結合了館藏文物研究、跨領域共筆及史普書寫的多重途徑,來面對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品味。全書系規劃為「空間、時間、人間」三部曲形式,每本作品選擇三十件代表性文物進行介紹敍事,並由各篇主編撰寫導讀。作者群除館內同仁,亦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希望能達成「好看、好讀、好珍藏」的目標。

  本書系首先推出的第一冊「空間篇」,以館藏地圖資料為主要文物類型,各篇作品的編排兼顧通史時序及特色專題。第二冊「時間篇」從生活與文化入手,討論傳統歲時節慶、現代性時間觀、朝代政治更迭、以及集體與個人的時間記憶等專題。「人間篇」則呈現臺灣複雜的移民歷史與殖民經驗,從多元族群觀與社會生活史的視角來述說島嶼人群的動人故事。

  整體而言,「看得見的臺灣史」書系是本館藏品研究與轉譯應用的集體努力,更是同仁們推動博物館歷史學的重要成果。作者群們從文物的生命史著眼,討論物件的歷史價値、物件轉換流通的過程、物件的材質特性、乃至於物件作為博物館與社會連結的功能與意涵等多元面向。此一物件導向的規劃(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目的,在於指出博物館歷史學不同於傳統文獻實證史學的特質,從而凸顯在博物館作歷史(doing history in the museums)所具有的公共性格、社會脈絡與時代精神。

  面對當代博物館思潮、後疫情社會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多重變局,臺史博將以新思維、新團隊與新行動,讓世界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时代感”的捕捉能力。它不仅仅是在陈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过去是如何被体验的”。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这种对“时间感”的精准拿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回味无穷的韵味。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反思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时间如何在这些看得见的物件上留下印记。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作品,它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关于“人”的故事集。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适合细细品味的“慢读”佳作。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展览图录,但文字的魅力却远超图录本身。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时不时出现的幽默感和对人性的洞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文物时所展现的“温度”,他没有将文物仅仅视为历史的遗骸,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故事,仿佛每一个物件都在向我们低语着过去的秘密。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被巧妙地简化和具象化,即便是对台湾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台湾图像”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超越了政治史的框架,将焦点放在了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层面,这对于理解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策展人,他精心挑选了这些“展品”,并围绕它们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叙事体系。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让历史的碎片得以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图景。读完之后,我对自己曾经熟悉的许多事物,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因为这本书的引导,突然间变得光彩夺目,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它成功地将“历史”这个抽象的概念,成功地锚定在了具体的、可感知的实体之上。

评分

这本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堆砌史料的方式,而是巧妙地从日常生活的物件入手,带我们走进了那个逝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能从一件看似普通的文物中,挖掘出背后蕴藏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的情感。比如,当他描述一件老式的家具或一件古老的工具时,那种亲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这种“小切口,大历史”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触手可及的经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每一次发现新的“文物”,都伴随着一次对台湾历史的全新认知。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严谨的态度,但所有的学术积累都被巧妙地“消化”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知识传递过程。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这在历史普及读物中是相当难得的成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同理心”,他不是站在高处审视古人,而是试图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局限。这种平视的视角,使得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虽然我人没有踏上台湾的土地,但心灵却随着这些文物进行了漫长的时空旅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