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藍傳盛
圖書標籤:
  • 佛學
  • 佛教
  • 佛法
  • 問答
  • 修行
  • 智慧
  • 心靈
  • 宗教
  • 哲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係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係、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麵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係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齣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瞭深入簡齣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瞭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係: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捨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的圖書簡介,其內容不包含該書本身的信息,但旨在提供一個詳細且引人入勝的圖書背景和主題描述: --- 《禪觀明心:探索覺悟之路》 一本深入淺齣的佛法入門與實踐指南 導言:迷霧中的探尋 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渴望一份內心的寜靜與方嚮。無數的哲學思想與宗教信仰試圖為我們指引迷津,而古老的佛法,以其跨越時空的智慧,依然是許多人尋求生命真諦的燈塔。然而,佛法的深奧有時會讓人望而卻步,那些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教理,仿佛築起瞭一道高牆。 《禪觀明心:探索覺悟之路》正是為瞭拆除這道牆而生。本書並非一部艱澀的學術論著,也不是對某一特定教派的詳盡闡述,而是一本麵嚮所有對生命、心靈和覺悟有渴求的讀者的入門指南。它以清晰、平實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佛法的核心世界,理解其基本原理,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基礎的奠基——理解生命的底色 本書的開篇,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堅實的佛法認知基礎。我們首先探討“四聖諦”——苦、集、滅、道,這被譽為佛法這座宏偉建築的基石。作者摒棄瞭抽象的說教,轉而從現代人的情感體驗齣發,深入剖析“苦”的本質。它不僅僅是肉體的疼痛,更是對無常、不圓滿的深刻體認。理解瞭苦的根源(集諦),我們纔能真正理解解脫(滅諦)的可能性,以及通往解脫的路徑(道諦)。 隨後,本書詳細闡述瞭“緣起性空”的觀念。這是一個看似玄妙,實則與我們每一個當下息息相關的概念。通過對因緣和閤的剖析,讀者將逐漸明白“我”並非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而是諸多要素的暫時聚閤。這種理解不僅能消解自我中心主義帶來的焦慮和執著,更能啓發我們對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的深刻洞察。 在這一部分,我們還會觸及“無我”的議題。許多人對“無我”的理解停留在否定自我的層麵,本書則嘗試引導讀者從更積極的角度去理解“無我”——它意味著解脫於虛妄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 第二部分:實踐的路徑——從理論到生活 佛法貴在實踐,理論的堆砌終究是空中樓閣。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轉化為日常的修行與生活態度。 八正道:生活的指南針 本書將《八正道》視為一張詳盡的生命導航圖。它不僅是齣世間的修行法門,更是入世間安身立命的準則。 正見與正思維: 引導讀者如何建立準確的認知,如何以慈悲與智慧校準自己的意念,避免陷入偏執與負麵情緒的泥淖。 正語、正業、正命: 探討如何在言語、行為和職業選擇上,踐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利他之心。 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是修行的核心。作者詳細介紹瞭培養正念的方法,強調“活在當下”並非一句口號,而是一種需要持續訓練的心智狀態。通過簡易的禪修練習,讀者可以體驗到心念的起伏與收攝。 慈悲與智慧:共生的核心價值 書中用較大篇幅闡述瞭“慈悲”與“智慧”的關係。智慧是看清事物真相的眼睛,而慈悲則是應對真相時的自然反應。沒有智慧的慈悲容易流於泛濫的同情,而沒有慈悲的智慧則可能變得冷酷。本書強調二者的平衡與融閤,展示瞭如何通過培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來拓寬心胸,與世界建立更健康的連接。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對立——禪觀的境界 在對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進行梳理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提升到更深的境界——禪觀。 心性的探索與覺察 禪觀,是直接觀察心性的過程。本書引入瞭對“心”的幾種不同層麵的解析,從散亂的心識到專注的定力,再到洞察無常與空性的智慧之光。作者並非要求讀者立刻達到高深的禪定境界,而是鼓勵大傢從細微處著手,覺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 解脫與自由的再定義 最終,本書迴歸到“解脫”的主題。解脫不是逃離現實,而是不再被現實的幻象所束縛。通過對“貪、嗔、癡”的係統性剖析,讀者將被引導去認識到,最大的牢籠其實是自己為自己編織的心理結構。真正的自由,是在看清無常的基礎上,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澈與平靜。 結語:一生的旅程 《禪觀明心》的宗旨,是成為讀者在佛法學習道路上的一位溫和而堅定的引路人。它不承諾速成,也不販賣奇跡,而是強調日復一日的熏修、修正與體悟。翻開此書,就是踏上瞭一段探索自我、迴歸本心的旅程。願此書能點亮您的覺知之燈,使您在生活的風浪中,找到那份永恒的安穩與明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颱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監事、颱灣傢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捲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齣之介紹及探討。
 

圖書目錄

序言
 
小乘(1-10問)
1.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是什麼?
2.捨利和塔、寺廟的起源?
3.印度佛教文化有哪些特色?
4.什麼是緣起、十二因緣、業力與惑?
5.什麼是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
6.什麼是無常、無我?
7.什麼是中道思想?
8.小乘佛教如何變遷?
9.什麼是南傳佛教文化的特色?
10.什麼是部派佛教及其分裂原因?
 
小乘(11-15問)
11.部派佛教有幾個部派?
12.各部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各派爭論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3.阿含經有幾種?
14.印度小乘經典除阿含經外,還有哪些著名經典?
15.什麼叫三藏、大藏經、九分教、十二品經、石經?
 
小乘(16-26問)
16.什麼是四大部派?
17.四部(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有何不同?
18.中觀應成派及自續派有何不同?中觀自續派隨經量行及隨瑜伽行有何不同?
19.什麼是有形相唯識學認識論及無形相唯識學認識論?
20.中國佛教宗派中之小乘有哪些?
21.法藏之五教十宗判教中所指小乘六宗有哪些?
22.什麼是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誓願與六和敬?七眾與戒律?
23.什麼是聲聞四果與四聖諦?什麼是緣覺與十二因緣?
24.六道輪迴是什麼?
25.十善業道是什麼?
26.什麼是五濁惡世、無間地獄與閻羅王?
 
大乘(27-33問)
27.大乘思想的源流及成因是什麼?
28.大乘的經典有哪些?
29.中國大乘與印度大乘有不同嗎?
30.印度初後期大乘有什麼不同?
31.顯乘與密乘有什麼不同嗎?
32.中國各時期的大乘有不同嗎?
33.中國大乘有幾宗?
 
大乘(34-39問)
34.大乘與小乘有什麼不同?
35.宗密之性宗(如來藏係)與相宗(唯識係)有什麼不同?
36.宗密之性宗(如來藏)與空宗(般若)有什麼不同?
37.各宗的空性有不同嗎?
38.各宗的真俗二諦有不同嗎?
39.各宗的緣起有不同嗎?
 
大乘(40-44問)
40.各宗的佛性有不同嗎?
41.各宗的佛身有不同嗎?
42.各宗的淨土有不同嗎?
43.各宗的判教有不同嗎?
44.各種大乘可以混閤修持嗎?
 
印度大乘佛學三大係: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觀、般若(45-62問)
45.般若思想是什麼?
46.阿含之空與阿毘曇之空有不同嗎?
47.龍樹的空與八不是什麼?
48.空與中道有不同嗎?
49.什麼是空用、空性、空義?
50.龍樹迴諍論的空與量為何?
51.金剛經與心經說些什麼?
52.中觀思想及中論的四句是什麼?
53.印度中觀及中國中觀的歷史為何?
54.印度中觀的時期及派別為何?
55.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為何?
56.宗喀巴之中觀思想為何?
57.中觀與唯識之關係如何?
58.中觀與如來藏之關係如何?
59.蓮華戒與摩訶衍的見解有不同嗎?
60.中觀如何修行?及對於涅槃及佛色身的看法為何?
61.中觀的因明及量為何?
62.中觀的我、無我、及二諦是什麼?
 
唯識(63-69問)
63.唯識學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中國八宗之關係?
64.什麼是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的心識說?
65.印度瑜伽行派之發源、萌芽、長成、及建立與弘傳,與中國唯識宗之建立、宏傳與實踐為何?
66.西藏之唯識學有何特色?
67.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有何不同?
68.唯識與中觀的關係為何?
69.唯識與如來藏的關係為何?
 
如來藏(70-74問)
70.如來藏思想是什麼?
71.如來藏係有哪些經典?
72.如來藏思想的起源及心性本淨說如何形成?
73.印度如來藏說如何孕育、完成及如來藏在中國如何宏傳?
74.中國八宗與如來藏之關連?
 
如來藏(75-79問)
75.如來藏學派與瑜伽行派及中觀學派之關係為何?
76.如來藏與佛性、真如有不同嗎?如來藏如何現起?
77.華嚴經、如來藏經、楞伽經、勝䯹經、涅槃經等之大綱為何?
78.大法鼓經、不增不減經及央掘摩羅經、無上依經等之大綱為何?
79.佛性論、大乘起信論及寶性論之大綱為何?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80-92問)
80.東漢時代,安世高、支婁迦讖譯齣什麼經?
81.魏晉時代的西僧譯經師有哪些人?
82.東晉、五鬍十六國時代的佛教為何?
83.鳩摩羅什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4.僧肇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東晉佛學(西元三一七-四二○年)
85.帛屍梨蜜多羅和咒術經典的流行是什麼?
86.什麼是竺道潛和支遁(支道林)的清談及玄學性貴族佛教?
87.慧遠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8.道生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9.曇無讖什麼時候翻譯涅槃經?
90.佛陀跋陀羅什麼時候翻譯華嚴經?
91.西行求法的取經僧有哪些?
92.「清淨的三聖化現說」是什麼?
 
南北朝時代(93-96問)
93.南北朝時代的譯經、重大事件及形成的宗派有哪些?
 
涅槃宗(94-96問)
94.涅槃宗的源流及宗義是什麼?
95.大般涅槃經大綱是什麼?
96.涅槃宗的佛性義是什麼?
 
成實宗(97-107問)
97.成實宗的源流為何?
98.成實宗的教義是什麼?
99.什麼是八十四法?
100.成實宗的我法二空觀是什麼?
101.人法二空、真俗二諦、四聖諦是什麼?
102.成實論的佛性思想為何?
103.成實宗聲聞四果所斷的見思惑有哪些?
104.什麼是俱生法執?
105.修行位階有哪些?
106.成就果德是什麼?
107.成實宗是小乘或大乘?
 
南北朝佛教(108-149問)
 
毘曇宗(108-116問)
108.毘曇宗的源流為何?
109.雜阿毘曇心論的大綱是什麼?
110.五位法是什麼?
111.什麼是輪迴說?
112.什麼是五位實有、三世實有?
113.什麼是六因、四緣、五果?
114.煩惱、五業及四有為何?
115.如何修行及解脫?
116.毘曇宗的佛性思想是什麼?
 
俱捨宗(117-133問)
117.俱捨宗的源流為何?
118.俱捨宗的根本學說是什麼?
119.俱捨論之組織大綱為何?
120.什麼是七十五法?
121.什麼是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122.什麼是諸義門分別?
123.什麼是四諦十六行相?
124.四生四有、十二緣起、六因四緣五果是什麼?
125.什麼是有漏因果與無漏因果?
126.什麼是法體恒有論、三世實有?
127.什麼是隨眠論(本惑與隨惑、見惑與修惑、煩惱的種類)?
128.什麼是業感論?
129.修行位階為何?
130.諸智有哪些種類及其果德?
131.諸定有哪些種類及其果德?
132.二種涅槃是什麼?
133.本宗的破我論為何?
 
地論宗(134-140問)
134.地論宗的源流為何?
135.十地經論的大綱為何?
136.地論宗南北道派有何不同?
137.淨影慧遠的地論宗思想為何?
138.地論宗的日後影響為何?
139.地論宗的佛性思想為何?
140.如何修持地論宗?
 
攝論宗(141-149問)
141.攝論宗的源流為何?
142.攝論宗的宗義為何?
143.真諦三藏的佛學思想為何?
144.攝大乘論的大綱為何?
145.攝論宗的心識說為何?
146.世親、安慧、真諦的心識說有何不同?
147.世親的「佛性論」大綱為何?
148.真諦的佛性觀為何?
149.地論、攝論、唯識之異同?
 
中國唯識宗(150-161問)
150.中國隋唐時代的佛教發展情形為何?
151.中國之唯識學派的形成過程為何?
152.什麼是「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的唯識相、唯識性及唯識位?
153.唯識的五性說為何?
154.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有何不同?
155.陳那的集量論大綱為何?
156.唯識與中觀及唯識與如來藏,如何閤流?
157.寂護、蓮華戒與寶作寂之佛學思想有何不同?
158.唯識宗的經論有哪些?
159.解深密經的大綱為何?
160.瑜伽師地論的大綱為何?
161.成唯識論的大綱為何?
 
中國唯識宗(162-167問)
162.唯識說的基本哲學理論是什麼?攝大乘論、地論及大乘起信論之唯識觀有何不同?
163.無著、世親及護法三師之異同?
164.護法與安慧的理論有何不同?
165.唯識如何修持?
166.五重唯識觀與十重唯識觀有何不同?
167.唯識理論的睏難為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53410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是承繼《佛法三百問》一書之後,益加深入闡明佛法各部的精髓及大要,以攝補《佛法三百問》不足之處。

  《佛法三百問》雖獵涉問題廣泛,惟討論議題之範圍涵蓋仍顯不夠週全,探討尚嫌不夠深入,作者有鑑於此,乃萌生齣版第二集之念頭,以匡補前書之不逮處。

  本書共有三百問,惟篇幅浩大,故簡分成兩冊,分別論述。上冊有167問,下冊有133問。

  本書為上冊,167問內容包括:小乘26問(1問-26問),大乘18問(27問-44問),印度佛學之大乘三大係,如中觀、般若18問(45問-62問),唯識7問(63問-69問),如來藏10問(70問-79問)。中國佛學之東漢魏晉佛學13問(80問-92問),南北朝六宗,包括涅槃宗4問(93問-96問),成實宗11問(97問-107問),毘曇宗9問(108問-116問),俱捨宗17問(117問-133問),地論宗7問(134問-140問),攝論宗9問(141問-149問),及中國唯識宗18問(150問-167問)。

  本書先論及中國八大宗之俱捨宗、成實宗及唯識宗,其後之三論宗、天颱宗、華嚴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及藏密等,留待下冊再一一詳加探討。

  《佛法三百問》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兩冊共搜集600個問題,內容涵蓋所有佛法,包括佛學通論,印度大小乘佛學、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佛法三百問》二冊共集有六百問,二冊閤集可謂是類似「袖珍型」的佛法百科全書,舉凡重要的佛法知識理論及重要的「經」及「論」均有涉及,若能一捲在握,不惟搜讀方便,抑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瞭解大小乘佛法之梗要,期能令大德們在日常生活的實修中有所裨益。

  佛法浩瀚無邊,況弟學疏纔陋,亟需十方大德匡正是幸。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的精妙之處,值得我單獨提齣來稱贊一番。它沒有采用那種老舊的、充滿古奧詞匯的佛學術語,而是選擇瞭一種既有文化底蘊又不失現代感的錶達方式。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到位,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朋友,也能毫不費力地進入情境。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釋道理時,總能穿插一些極富畫麵感的比喻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同時也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條式的書籍,而是在跟隨一位優秀的導師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智力探索之旅。這對於我來說,是近年來遇到的最值得推薦的讀物之一。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目前對某些佛學概念感到睏惑的時候。我最近在探索佛教思想的深度,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又過於淺顯,蜻蜓點水,無法滿足我深入理解的渴望。而這本書的呈現方式,簡直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教義,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細膩和耐心,那種不急不躁、循循善誘的態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到非常舒服和安心。它不是那種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的書,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與你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引導你去思考、去領悟。讀完其中的一些章節,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世界像是被清理瞭一遍,那些盤踞已久的疑惑和煩惱,似乎找到瞭清晰的齣口。這種精神層麵的滋養,是很多其他書籍無法提供的。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開始閱讀之前,我曾對“三百問”這種形式抱有一定的疑慮,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零碎化、不成體係。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盡管是問答的形式,但整體的邏輯結構卻異常嚴密,每一個問題似乎都是前一個問題的自然延伸,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它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引導讀者從基礎概念逐步深入到更精微的義理層麵。對於我這樣習慣於係統學習的人來說,這種結構設計簡直太友好瞭。它既滿足瞭碎片化閱讀的需求,又保證瞭知識體係的完整性。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塔,每爬升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平靜和充實感。我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開始變得更加宏大和包容。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和焦慮裹挾著前行,很少有機會停下來,進行一次深刻的內在反思。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告訴我“慢下來”的重要性,以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作者的筆觸極其溫和,但力量卻無比強大,它不是那種大聲疾呼的宣言,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那些哲學難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謙遜與開放性,它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將選擇權交給瞭讀者,鼓勵每個人通過自己的體悟去找到答案。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態度,讓我感覺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納。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東方哲學的愛好者,我對各種版本的解讀都有所涉獵,但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還能做到如此貼閤現代人思維習慣的。它沒有刻意去迎閤時下的流行趨勢,而是紮紮實實地迴歸到經典的脈絡之中,同時又巧妙地運用瞭現代的語境去闡釋,使得那些流傳韆年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文字功底紮實,沒有那種為瞭堆砌專業術語而顯得空洞的弊病。每當讀到一個段落,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含義,並且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這種“知行閤一”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能更清晰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模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