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意表現的起源、進程與作用

【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意表現的起源、進程與作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拉多.格拉維努
图书标签:
  • 创造力
  • 创意
  • 思维
  • 心理学
  • 艺术
  • 文化
  • 牛津通识
  • 通识教育
  • 创新
  • 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造力是天生的嗎?
具備鮮活的想像力、美感和好奇心就能有創意?
為何如今難以出現像達文西這樣的偉大創造者?
網路霸凌、陰謀論等惡意行為也都隱藏著創造性?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理解創造力如何賦予世界無限可能。
 
  人類的創造性行動從未停歇,從史前時代的「已知用火」、中世紀的雄偉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與科學發明,乃至現今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在在展現了創造力的多重面貌。
 
  創造力大抵被認為具有價值,因為它直接或間接帶來了經濟上的貢獻,所以我們才會積極培訓有創造力的學生、為企業帶來創造性、政治人物的政策也要創新。不過,創造表現的意義遠不只如此,在創造歷程中,我們與他人產生連結,建構出自我認同,也賦予生命更多意義。
 
  創造力是在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中交織出的複雜現象,本書作者跨越學科界線,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同視角,試圖探索創造力的歷史、理論與實踐,有助我們辯證一些深刻又值得玩味的問題:
 
  ※一個人或一樣物品是否隱含創造力,該由誰定義?
  ※上個世紀看來有創意的東西,現在仍會被青睞?世人對〈蒙娜麗莎〉的高度評價如何能亙古不變?
  ※有創意的人究竟具備哪些人格特質?智商愈高愈有創造力?嚴謹的人難以產生創造表現?
  ※藝術、科學、政治等層面在創意表現上有何不同?
  ※創造力不但有大小之分、也有善惡之別?它屬於個人成就,或者歸功眾人協作?
 
  創造力的運作和內在價值隨著社會變遷而演進,書中細剖創造力涉及的三大要素:創造者、創造物、創造歷程,循序漸進地說明創造力的源起與進展,包含創造者的心理特徵,創造力的推動者,創造物的生成乃至與特定文化勾連,開啟我們探索創造現象更深層知識的可能性。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意表現的起源、進程與作用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創造力」這一人類心智活動的核心議題,旨在揭示其作為文明進程中不竭源泉的複雜面向。我們將這趟探索之旅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起源、進程與作用,試圖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乃至哲學的視角,描繪出靈感誕生、發展並最終轉化為具體成果的完整軌跡。 第一部分:創造力的起源——火種的點燃 創造力的起源,並非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內在與外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書首先探討了天賦與培養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考察了遺傳學和早期大腦發育如何為創造性思維奠定基礎,例如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以及不同認知風格的形成。然而,單憑天賦無法構成創造力,環境的催化至關重要。 在「環境」這一維度,我們重點分析了童年經驗、教育體系與文化氛圍的影響。一個鼓勵自由探索、容許失敗並提供多元刺激的成長環境,是激發潛在創造力的溫床。本書審視了蒙特梭利、華德福等教育理念中,如何結構化地保護和強化兒童的想像力。此外,我們也探討了文化對創造力的「規範化」作用——某些文化偏愛漸進式創新,而另一些則頌揚顛覆性的突破。 更深層次地,我們進入認知結構的探討。創造力如何從潛意識中浮現?本書詳述了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性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協同工作機制。創造力的起源常與「心智遊移」(Mind Wandering)、「沉思」(Incubation)等非線性思考模式相關聯。我們將追溯心理學家如榮格(Carl Jung)和榮格(Carl Rogers)對「自我實現」與「無意識連結」的論述,試圖捕捉到那個「靈光一現」(Aha! moment)背後的認知機制。這不僅僅是隨機的運氣,而是大腦在不同知識領域之間建立新連接的結果。 第二部分:創造力的進程——從火花到火焰的淬煉 一旦靈感萌芽,它必須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進程」才能轉化為可被感知和應用的「創意表現」。此階段強調的是執行力、迭代與社會驗證。 我們首先區分了「小c」創造力(everyday creativity)與「大C」創造力(eminent creativity)。前者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而後者則可能改變學科範式或文化面貌。本書的重點關注後者,它需要更嚴格的結構和持久的投入。 執行力與心流(Flow)是進程中的核心要素。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論在此被深入應用,探討創作者如何在高度專注的狀態下,克服阻力,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我們探討了如何將混亂的初始構想,透過繪畫、寫作、編程或科學實驗等媒介,進行結構化轉譯的過程。 進程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批評與修正。創造性的成果從未在真空中誕生,它們必須接受同儕的檢視、市場的反饋或科學的重複驗證。本書詳細分析了「創意迭代循環」,即不斷地原型製作、測試、失敗、學習與重塑的螺旋式上升。這要求創作者具備高度的「韌性」(Resilience)和對自我批判的精確把握——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轉向。 此外,我們也檢視了團隊協作與創意集群對進程的影響。許多重大的創造性突破,如文藝復興或科學革命,都是在特定地理和思想匯聚的環境中發生的。如何有效地在團隊中激發不同的觀點,同時保持目標的一致性,是現代創造力進程中的關鍵議題。 第三部分:創造力的作用——對個體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創造力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其「作用」上。本書探討了創造力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才華,更是推動社會進化、解決複雜難題和豐富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動力。 在個體層面,創造力是人類實現意義感和自主性的重要途徑。它賦予個體將內在世界投射到外在現實的能力,從而建立獨特的身份認同。對於創作者而言,創造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治療手段和自我發現的旅程。 在社會層面,創造力的作用體現在其變革潛力。從技術的飛躍(如工業革命)到藝術風格的轉變(如印象派的興起),創造力打破了既有的慣例和僵化的結構。本書特別關注「破壞性創新」,即如何透過全新的視角挑戰現狀,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和經濟變革。我們分析了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流行病等系統性挑戰時,創造性思維如何成為尋求非常規解決方案的關鍵工具。 最後,我們討論了創造力在倫理與哲學上的作用。當創造力極度強大時(如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必須審視其邊界和責任。本書呼籲對創造力進行更具責任感的引導,確保其指向的未來是普惠且可持續的。創造力最終的作用,在於不斷拓寬人類存在的可能性空間,讓人們得以超越當下的限制,想像並構建更優良的未來。 總結而言,本書試圖描繪一幅全景圖:創造力從無意識的衝動,經過艱苦的認知駕馭與社會磨練,最終成為重塑世界的強大力量。它要求我們同時成為夢想家、工匠與批判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弗拉多.格拉維努(Vlad Glăveanu)
 
  挪威卑爾根大學(Bergen University)副教授,韋伯斯特大學日內瓦分校(Webster University Geneva)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同時也是該校「創造力與創新中心」總監。他的研究致力於創造力、想像力、文化、協同合作與社會挑戰。著作包含由牛津大學出版的《閱讀創造力》(The Creativity Reader, 2018)《可能性:社會文化理論》(The Possibility: A Sociocultural Theory, 2020),以及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出版社的《帕爾格雷夫創造力與文化手冊》(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and Culture, 2016)
 
譯者簡介
 
何玉美
 
  臺北大學社會系畢業,英國史特林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媒體與出版社多年,譯有《如何移動你的公車?》《姿勢決定你是誰》《與鯊魚游泳》等書。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創造力的定義
第二章 有創造力的人
第三章 創造力的產物
第四章 創造力的發生歷程
第五章 創造力發生的時間與地點
第六章 為什麼要展現創造力?
第七章 創造力的未來走向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1125
  • 叢書系列:牛津通識課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9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认知结构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重塑作用。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事物,以往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现在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原理和解释,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书中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案例和视角尤其精彩,它们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展示了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意识到知识的边界远比我想象的要模糊和交融。这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学习指南”,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开启了通往更广阔思维空间的大门。每次合上书本,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充实感,仿佛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锻炼,思维的敏锐度和灵活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既有学术书籍的严谨感,又不失艺术气息的灵动。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的粗糙感和厚重感,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知识宝库。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图示化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复杂的理论通过简洁明了的图表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翻阅和欣赏它的设计细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视觉和智力的双重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引述和参考资料的广度与深度,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搜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最前沿和最经典的学术成果,每一个论点都有着坚实的文献支撑,这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我尤其喜欢那些旁征博引的脚注和尾注,它们不仅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说明,更像是一张张通往更专业领域的小路标,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分支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科普读物,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参考标准。对于那些不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想探究“为什么”和“如何验证”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性之强,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只是将零散的知识点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脉络。从基础的定义和背景梳理开始,逐步深入到核心理论的剖析,再到最终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展望,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过渡自然得几乎察觉不到。这种层层递进的架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让读者能够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稳步向上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读完一个章节,我总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提高了一层,而不是读完后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传播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平实流畅,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晦涩的哲理或复杂的科学概念,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的一些精妙的比喻和故事,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锚点,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部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享受一场思维的漫步,每一个段落都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并且尝试将它们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去验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那种堆砌术语的著作高明了太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