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教育:抑制叛逆心理、鼓勵順從行為,停止鞭打責罵,孩子也能自主聽話

非暴力教育:抑制叛逆心理、鼓勵順從行為,停止鞭打責罵,孩子也能自主聽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雅各布.艾伯特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正面管教
  • 儿童心理
  • 叛逆期
  • 行为管理
  • 非暴力沟通
  • 家庭教育
  • 自主性培养
  • 尊重孩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東方傳統的「打罵教育」
遇上美國教育家的「柔性管理」

在講求民主的時代,體罰已逐漸被淘汰,
但——不能打罵孩子,就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嗎?
那你真是愧對「父母」的身分!

雅各布.艾伯特(Jacob Abbott)告訴你:
只有無能的父母才會訴諸暴力,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認同感」尚未成立!

  The Principles on Which a Firm Parental Authority May Be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Without Violence or Anger, and the Right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and Mental Capacities Be Promoted by Methods in Harmony with th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venile Mind
  ——在符合青少年心理結構及性格特點的原則下,以柔和手法建立家長的權威;並以非暴力形式正確促進青少年道德與心理發展

  ▎三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
  ►體罰
  有些父母會在一氣之下責打孩子,甚至將孩子關進「小黑屋」,
  他們認為這類懲罰能有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事實上,過度的刺激不僅傷害幼童身體的正常發育,
  更可能導致孩子長期對父母、家庭抱持怨恨心態,
  成為長大後神經錯亂或身體機能失調的根源,為日後生活埋下隱患。

  ►恐嚇
  所謂「恐嚇」,就是利用恐怖故事和鬼怪形象威脅孩子。
  「再不乖乖聽話,幽靈就會把你帶走吃掉喔!」
  這些恐嚇看似未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
  恐怖心理卻透過孩子的想像無限放大,
  最終產生精神疾病,開始害怕黑暗或者害怕獨自一人。

  ►斥責
  在所有的暴力教育中,斥責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父母希望透過嚴厲的批評和責罵,使孩子產生愧疚感和危機意識。
  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如果用力過猛,傷害孩子的敏感神經,
  很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出現焦慮症,隨時處於恐懼和緊張中。

  ▎兩種樹立父母權威的「懷柔」技巧
  ►有錯必懲:抑制叛逆心理
  所謂柔性教育,並不是指無止境地溺愛孩子,
  而是把「順從」培養成孩子的習慣,讓他們「自主聽話」。
  父母要切記:不要讓孩子透過叛逆的行為來獲得好處。
  相反,當孩子反抗家長的指示或感到不以為然時, 
  家長應適度處罰孩子,讓他們因叛逆帶來負面的結果。 
  本書將引導各位父母辨別正確的懲罰方式,
  既避免孩子受創傷,又可達到教育的效果。

  ►學會獎賞:鼓勵順從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順從時,父母的反應關係到孩子是否繼續保持。
  大多數的父母會準備一項獎賞,作為勸誘孩子向善的方式,
  這樣做雖無大錯,卻讓順從變成了一項「買賣」行為:
  聽話是為了得到禮物,如果沒有禮物就不一定聽話。
  把孩子正確的行為與獲獎的快樂連繫起來,才是積極的獎賞原則!

本書特色

  本書是美國知名教育家雅各布.艾伯特唯一論述柔性權威家教和適度懲戒在兒童教育、成長方面作用和意義的經典著作,出版史達100多年,在西方被譽為教育界的必讀書,至今仍再版,可見作品價值所在,書中的案例雖年代久遠,但道理和方法卻未曾過時,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難覓瑰寶。
 
《非暴力教育:抑制叛逆心理、鼓励顺从行为,停止鞭打责骂,孩子也能自主听话》图书简介 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实践指南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亲子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父母深陷于无休止的冲突、指责与管教的泥潭中,孩子表现出的叛逆、抗拒,甚至顶撞行为,让家庭氛围日趋紧张。我们习惯于用“管住”的思维来应对孩子的“不听话”,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约束、惩罚甚至体罚,才能塑造出“听话”的下一代。然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更在亲子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阂。 本书正是基于对传统管教模式的深刻反思而诞生的。它并非一套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本立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旨在帮助父母实现教育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实用手册。我们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听话”? 答案在于理解并有效引导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压制其外在行为。 一、直面“叛逆”的根源:理解被误解的信号 许多父母视孩子的“叛逆”为洪水猛兽,是需要被立刻“打压”的错误行为。本书首先引导读者深入剖析“叛逆”背后的真实心理动机。 1. 需求的错位表达: 孩子表现出的不合作,很多时候并非是故意捣乱,而是其内心深处的基本需求——如被关注、被尊重、自主权受限等——未能得到恰当满足时的一种扭曲表达。我们会详尽分析从“哭闹”、“拒绝合作”到“顶嘴”、“故意做反”等常见行为模式,帮助家长识别这些信号背后的真正诉求。 2. 权力斗争的陷阱: 在家庭互动中,当父母过度控制而忽略了孩子的探索欲和独立意识时,孩子会本能地通过“反抗”来确立自我边界。本书将揭示权力斗争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升级,并提供一套温和而坚定的框架,帮助父母在不牺牲权威的前提下,将权力斗争转化为合作机会。 3. 情绪的无声呼救: 孩子的情绪,无论是愤怒、焦虑还是沮丧,都是他们与环境互动的工具。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看见”并“命名”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解决”或“制止”情绪的爆发。通过情绪的有效疏导,可以显著降低因情绪积压而导致的对立行为。 二、停止“暴力循环”:告别鞭打与责骂的低效能 传统的惩罚体系,包括体罚和语言上的苛责、羞辱,长期以来被视为“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些“暴力”手段的短期顺从效果是以牺牲孩子的长期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为代价的。 1. 鞭打的长期隐患: 我们将深入探讨体罚对儿童大脑发育、道德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它教会孩子的是“力量决定对错”,而非“规则的意义”。 2. 责骂的腐蚀性: 语言上的攻击,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总是给我添麻烦”,其杀伤力不亚于身体的疼痛。本书提供了大量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将指责性的语言转化为描述性、建设性的反馈,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内在驱动力。 3. 替代性策略的构建: 核心在于建立一套“非暴力后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强调自然结果与逻辑结果的运用,让孩子从行为的直接影响中学习,而非从父母的愤怒中学习。例如,孩子弄坏了玩具,逻辑后果是参与修复或用零用钱弥补,而不是无休止的训斥。 三、赋能“自主听话”:培养内在的自律与责任感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外部控制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自律。真正的“听话”,不是孩子惧怕惩罚而服从命令,而是他们内化了规则的价值,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1. 倾听的力量: “非暴力”教育的基石是深度倾听。本书详细教授“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复述、澄清和共情性回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视。当孩子感受到被倾听时,他们更容易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引导。 2. 合作性问题解决: 面对冲突,我们不再扮演“法官”的角色,而是邀请孩子成为“问题解决专家”。通过“需求谈判法”,引导父母和孩子分别陈述彼此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共同“头脑风暴”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参与式的决策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孩子对既定规则的认同感和执行意愿。 3. 设定清晰的界限与选择: 顺从不等于没有界限。本书倡导在清晰、合理的界限内,给予孩子最大的选择权。例如,不是强迫孩子必须穿某件衣服,而是提供“穿红色的还是蓝色的?”的选择。有限的选择能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同时确保底线不被突破。 4. 赞美努力而非结果: 为了鼓励持续的良好行为,我们需要转变赞美的焦点。赞扬孩子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展现的坚持和采取的策略,而非仅仅夸奖“你今天很乖”。这种赞美机制,能培养孩子对过程的热情和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结语:通往和谐亲子关系的蓝图 《非暴力教育:抑制叛逆心理、鼓励顺从行为,停止鞭打责骂,孩子也能自主听话》为所有渴望告别“战火弥漫”的家庭提供了一条清晰、可操作的道路。这不是教育孩子“变得顺从”的权术,而是教育父母“如何更有智慧地引导”的哲学。通过学习本书提供的方法,父母将学会用尊重和理解取代控制和恐惧,最终培养出不仅“听话”,更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强大内在驱动力和健康情绪管理能力的下一代。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深刻的教育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雅各布.艾伯特(Jacob Abbott, 1803~1879)


  美國著名童書作家、教育家,畢業於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
  1821~1824年進入麻州牛頓市安多弗神學院做研究工作,1824~1825年擔任該學院教師。
  1825~1829任教麻州阿默斯特學院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
  1829年在波士頓創建弗農山女校,1829~1833年間擔任該校校長。
  1834~1835年間擔任麻州洛克斯百麗地區伊里亞德公理教會牧師。
  1839年之後,與其兄弟們共同創建興辦艾伯特學院,並於1843~1851年間擔任校長。
  1845~1848年間擔任紐約市弗農山男校校長。

  艾伯特是一位多產作家,創作範圍廣泛,作品涉及青少年文學、簡史、傳記、大眾普及宗教及少量的科普讀物。著有180多本書,代表作:《羅洛在工作》(Rollo at Work)、《羅洛在遊戲》(Rollo at Play)、《羅洛在歐洲》(Rollo in Europe)等「羅洛系列叢書」(Rollo Books)。之後,艾伯特又創作了「喬治叔叔系列叢書」(Uncle George),這個系列主要向青少年讀者傳授倫理學、地理、歷史和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寫了22卷本的歷史人物傳略和10卷本的法蘭克尼亞故事(Franconia Stories),代表作還有:《露西系列》(Lucy Books)、《強納斯系列》(Jonas Books)、《哈珀故事系列》(Harper's Story Books)、《馬可.保羅系列》(Marco Paul)、《蓋伊家庭系列》(Gay Family)及《朱諾系列》(Juno Books)等。

譯者簡介

胡彧


  資深撰稿人。編譯有:《好孩子是這樣教育的》、《節儉決定幸福》、《締造帝國經濟的50位巨人》、《品格》、《立足商界》、《理財智慧書》等多部外國圖書。
 

图书目录

第01章 教育孩子,首先要選對方法
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
什麼才是正確的方法

第02章 無能的父母才會選擇暴力
第一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體罰
第二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恐嚇
第三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嚴厲的斥責
拋棄暴力,用「懷柔」的方法教育孩子

第03章 父母必須要有權威
父母應該承擔的兩個重要責任
父母如何發揮自己的權威

第04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一種方法:有錯必懲
誰該對孩子不聽話負責
讓孩子聽話的三種方法
一旦開始就要執行

第05章 懲罰孩子的基本原則
懲罰的性質與做法
懲罰的目的是告訴孩子:有錯必懲
爭取得到孩子的合作,這會讓孩子熱心於改錯
懲罰也可以充滿樂趣
懲罰也要講究方法

第06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二種方法:學會獎賞
孩子的順從不能是「買」來的
不妨間接給予孩子獎賞
獎賞的原則:把孩子正確的行為與獲獎的快樂連繫起來
不能讓孩子從聽話變成盲從

第07章 培養孩子也是一門藝術
培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給父母的三條指南

第08章 教孩子聽話的第三種方法:了解孩子
認清什麼才是正確的
褒揚正確,但絕不能忽視錯誤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第09章 情感共鳴導致的認同感:孩子之於父母
情感共鳴的力量
從情感共鳴中產生的認同感在兒童時期的作用
孩子為什麼會恐懼

第10章 情感共鳴導致的認同感:父母之於孩子
蹲下來,與孩子分享快樂
走進屬於孩子的世界
與孩子形成共鳴必須要憑藉真切的情感
適應孩子的觀點
當孩子犯了錯

第11章 對孩子要多關心,少挑剔
表揚總比懲罰好
讓孩子形成習慣
孩子為什麼會犯錯
表揚與懲罰的分寸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

第12章 孩子犯錯並非故意
孩子犯錯,在於他還無知
人人都會犯錯,因而不能揪住孩子的錯不放
千萬不要嘲笑孩子

第13章 孩子本性就好動
孩子好動是有道理的
孩子蹦蹦跳跳不是壞事
引導孩子行為的實用原則

第14章 孩子的想像力
父母要努力使孩子的想像力之樹茁壯成長
父母促進孩子想像力發展的幾種方法
心理的活動可以緩和疲勞的肌肉

第15章 真話與假話
讓孩子講真話是父母的責任
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孩子真的不明白
孩子很難區分想像和記憶
父母如何教孩子區別真和假

第16章 孩子的判斷和理智
心理成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重要問題上,切莫信賴孩子的理智
對待孩子理智的處理方式
用柔和的方法啟發孩子的智慧
一般的原則

第17章 認真對待孩子的願望和要求
在一些關於孩子的重要事情上,父母要保持絕對的權威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在事前而不是事後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這樣對待孩子的願望

第18章 珍視孩子的發問
好奇心強烈的孩子最聰明
不要將孩子的發問看做自己煩惱的源泉
對待孩子的發問,回答宜簡短
回答應該是溝通式,而不是說教式
一個即使沒有什麼新資訊的回答也是適宜的
要時刻準備說「我不知道」

第19章 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
不正確的做法會造成終生的傷害
定期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他們學會管理金錢
指導孩子理財的兩種方法
金錢的使用:學會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金錢的使用:讓孩子懂得義務
不妨與孩子進行一些小小的交易
不正確的做法會導致的苦果

第20章 體罰並不是好方法
《聖經》的訓導
何時會用到體罰
孩子固執地與父母持久對抗怎麼辦
軀體的疼痛會很快過去,心靈的創傷會停留很久

第21章 讓孩子知道對父母感恩
愛的兩種形式:獲得愛,給予愛
孩子情感發展的順序
感恩教育的培養

第22章 結語
人生早期留下的印象影響深遠
童年時形成的基本概念貫徹終生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450
  • 規格:平裝 / 278頁 / 14.8 x 21 x 1.3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立刻停止坏行为”上,而是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让坏行为不再有生存土壤的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教育精髓所在。我以前总想着,只要我态度更坚决一点,或者惩罚更严厉一点,孩子就能马上变乖。但这本书告诉我,那只是暂时的威慑。它提供了一整套建立“内在自律系统”的方法论,强调“自主”与“听话”并非对立面,而是相互成就的。读到后面,我发现自己对“叛逆”的定义都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更像是孩子在用“笨拙”的方式寻求边界和关注。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篇章,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教会我如何倾听那些隐藏在抱怨和哭闹之下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不合作。这种深层连接的建立,远比任何口头命令都来得持久和有效。

评分

老实说,起初我对“停止鞭打责骂”这个目标感到一丝怀疑,因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总觉得不给点“颜色”看看,孩子是学不会教训的。但是,这本书用非常详尽的心理学依据和大量案例,让我彻底理解了体罚和严厉责骂在神经系统层面上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它如何直接阻碍了孩子“自主听话”能力的形成。它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等的、如同老友交流般的语气,引导我们这些疲惫的家长进行自我审视。特别是关于“如何应对持续性的挑战行为”那一章节,它提供了一个渐进式的、允许犯错的调整方案,而不是要求父母一夜之间变成圣人。这种务实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是真正站在父母和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它承认我们都会有失控的时候,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意识地修正航向。这对我建立家庭内部的长期和谐关系,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自从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性非常彻底,几乎是把我过去几年对“管教”的理解打翻重来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犀利且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不要做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父母的内在情绪和权力结构对孩子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顺从行为”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顺从等同于弱小或被动,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建立在深度理解和安全感之上的积极选择。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强迫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是只是为了满足我作为父母的控制欲?书中提供的那些场景模拟和对话脚本,都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困境,比如早晨磨蹭、餐桌礼仪等。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立刻在下一秒应用到家庭冲突中的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责骂”的解构,他将责骂描述为一种情感上的攻击性行为,这种描述非常有力,让我每次想开口指责孩子时,都能立刻回想起那种被“攻击”的感觉,从而及时刹住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排毒”。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教育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将复杂的亲子关系问题简化成了几个核心原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自主性”的定义,它强调了选择权和责任感的统一。以前我总是在“给”孩子选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主来自对后果的预见和对自我决定的负责。通过阅读,我开始练习用更具建设性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期望,不再是笼统的“你怎么又这样?”,而是具体的“我希望你在做某件事时,能考虑到另外一个人的感受”。这种细微的语言转换,带来的实际效果是惊人的。它让我看到,我们父母的“非暴力”态度,才是激发孩子“自主听话”的最终密码。读完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充满力量,仿佛获得了一张通往宁静家庭生活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吸引人,尤其是“非暴力教育”这几个字,让我这个在育儿路上摸索了很久的家长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吼叫和体罚只是解决问题的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更深的阴影。我一直好奇,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持管教的权威性,又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本书给出的承诺,让我对“自主听话”这个看似矛盾的组合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抑制叛逆心理”这个核心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其实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达,我们该如何引导这种天性,而不是简单地去压制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让我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用更有效、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权力拉锯战中。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这对我来说,是急需的“心灵鸡汤”和“实战指南”的结合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