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阿普頓的五十一封問候:亞瑟.本森的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再現

來自阿普頓的五十一封問候:亞瑟.本森的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再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瑟.本森
图书标签:
  • 文学思想
  • 教育理念
  • 亚瑟·本森
  • 阿普顿
  • 书信体
  • 教育史
  • 英国文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收錄英國知名教育家亞瑟.本森51封翻譯信箋!
!詳實呈現作者時正經時幽默、嗆辣而不失重點的人生觀察!
 
既是多產作家,也身兼春風化雨的職責,
從這些書信中,可一窺本森的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
以及對社交的觀點、對書籍的評論、對教育改革的建議……
 
  ▎反對純粹的「美」文,重新尋找創作的本質
 
  ◎一味堆砌華麗詞藻,卻失去了文章內涵
  「……所有文體的實質,就是盡可能有說服力地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思想,傳統教學的失敗之處,在於堅持成功創作的本質是咬文嚼字。」
 
  「許多人的腦子都這麼認為:寫好文章的關鍵,就是用心地尋找閃亮的詞彙和感人的短語,然後再把它們拼接進呆板的結構中。」
 
  ◎文學的藝術在於簡練易懂,而非矯揉造作
  「唯一值得寫出來的那類東西是絕對真誠構思出來的東西,它不必一定是原創或最新……但它必須是真誠的,是某人自己想說的。如果不是他的原創,他至少要表達出自己最深層的想法。」
 
  ▎社交有時讓人心累,身處沙龍場合應該如何應對?
 
  ◎不會聊天硬要尬聊,小心把氣氛弄得一團糟
  「交談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謂的『運氣』。你也許邀請到三四位你認識的最健談的人一起吃晚飯,然而由於某種原因,這次活動就顯得有些沉悶。你或許偶然想到了一個無趣的話題,你最有幽默感的朋友也許都會感到厭倦甚至發火,結果整個活動也就變得死氣沉沉的,朋友也許會有意無意地誤解彼此,努力解開誤會只會使情況更糟,最終是呵欠連天,你也一片迷茫。」
 
  ◎與會前先打聽:這次參與者都有哪些人?巧妙迴避話題終結者!
  「一個成功的社交聚會中應該有一個幽默大師、一個情感大師和一個秉性溫和的、充當笑柄的大師。唯一一類絕對不應該邀請進來的人,是嘲弄別人的人、鄙視別人的人、有優越感的人。人們有多少分歧並不重要,只要他們在心裡承認大家都有發表觀點的權利,而且他們個人的觀點也沒有壓制其他不同的觀點即可。」
 
  ▎混亂的教育制度和學生的無奈,沒有人比這位院長更懂
 
  ◎沒有弄清個體天賦的制式教育
  「我認為不應該強迫一個敏感柔弱的孩子參加體育比賽,因為在這樣的比賽中,他只能使自己由始至終看起來都很滑稽可悲。」
 
  ◎古典文學究竟該不該學?怎麼學成效最好?
  「我個人認為:希臘語和拉丁語是學生最後到某一階段時才要學的東西,而非一開始就要學的東西;這兩種語言的文學作品是困難且高深的,是需要啟蒙後才能理解的;人們應當從了解的東西開始重新接受教育。」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五十一封作者亞瑟.本森寄給友人赫伯特的書信,在好友過世後,其遺孀將書信完整交還給本森,作者刪除當中較為隱私的部分,並整理分類出版。書信的話題來源於當時的年代、環境和具體機緣,也來源於被評讀過的書籍和被討論過的教育問題,本森熱切向友人闡述自己的思想與看法,並在尾聲處添上一筆對於死亡的認知。
探寻现代性之光:二十世纪思想巨匠的思想图谱与时代回响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几位对西方乃至全球思想版图产生深远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核心思想脉络与学术遗产。我们聚焦于战后欧洲知识界的精神危机与重建,探讨启蒙理性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如何被重新审视、解构,并试图在后形而上学的语境下寻找新的立足点。 第一部分:结构与解构的张力——符号学革命与后结构主义的遗产 本卷首先考察了语言学转向对人文科学的颠覆性影响。我们详尽梳理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在法国思想界的演变,着重分析了其如何被引入文学批评、人类学乃至哲学领域,催生出结构主义的宏大叙事。这一部分侧重于展示结构主义试图建立普遍、客观的意义系统的努力,以及其内部潜藏的内在矛盾。 随后,我们转向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即后结构主义的兴起。重点剖绘了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如何挑战西方哲学中“在场形而上学”的根基,探讨了其对文本中心主义的颠覆。我们细致辨析了福柯对权力/知识(Pouvoir/Savoir)关系的谱系学考察,尤其是他对疯癫、监狱、性史等领域的微观权力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建构过程中隐藏的规训机制。此外,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及其对欲望机器的激进构想,也被置于对主体性与资本主义驱动力的批判性考察之下。这部分内容不仅梳理了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建构,更着重分析了他们在学术共同体内部以及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伦理的回归与他者的呼唤——现象学与后殖民语境下的主体重塑 在理性被过度强调的背景下,对具体经验与伦理责任的呼唤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重新崛起。本部分转向现象学传统的继承与拓展。我们探讨了梅洛-庞蒂对身体经验的再确认,分析其如何试图超越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将感知置于世界之中进行理解。 更具时代迫切性的是对“他者”议题的深入挖掘。列维纳斯对无限与伦理责任的强调,被置于一个世俗化且充满冲突的后形而上学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们探究了这种“面对面”的伦理关系如何与后殖民理论中的权力不对等现象相结合。本卷详细分析了萨伊德对东方主义的批判,考察了其文本如何揭示西方知识霸权对“他者”的构建与压制。围绕霍米·巴巴的杂糅(Hybridity)与挪用(Appropriation)理论,我们探讨了后殖民主体在文化断裂带中如何进行身份的协商与创造。这部分试图论证,对“他者”的伦理关怀,正是对过度自我中心的现代性哲学的关键修正。 第三部分:公共领域、传播与文化批判的转向 现代性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密不可分。本部分将视角投向对公共领域和文化工业的批判性考察。我们追溯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对启蒙辩证法的反思,重点解读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异化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对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如何实现同质化和麻痹民众批判能力的分析。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接近大众文化和日常实践的批判理论家。巴特的流行文化符号分析,尤其是对摔跤和汽车的“神话”解读,展示了如何运用结构主义工具来解剖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表征。此外,哈贝马斯对交往行动理论的建构,被视为对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悲观论调的一种回应和修正。我们详细分析了他对“公共领域”衰落的诊断,以及他试图通过“交往理性”重建公共对话基础的宏伟计划。 结语:二十世纪的思想遗嘱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二十世纪的知识遗产进行了整合性评估。我们不倾向于将这些思想视为已完成的历史阶段,而是将其视为我们理解当代复杂性的关键工具箱。从对语言本质的探究到对权力结构的解构,从对伦理主体性的坚守到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这些思想巨匠共同绘制了一幅关于现代性焦虑、希望与失败的广阔图景。我们强调,这些思想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最终答案,而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持续反思自身处境、质疑既有知识框架的持久能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思想地图,以便更清晰地辨识我们所处的思想环境及其历史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遲文成
  
  專職譯者。
 
陶哲
 
  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序言
阿普頓,僧侶果園,1904年1月23日
阿普頓,1904年1月26日
阿普頓,1904年2月3日
阿普頓,1904年2月9日
阿普頓,1904年2月16日,懺悔星期二
阿普頓,1904年2月25日
阿普頓,1904年3月5日
阿普頓,1904年3月15日
阿普頓,1904年3月25日
康普頓費里迪,赤龍旅館,1904年4月10日
山地伯頓,十字狐狸客棧,1904年4月16日
斯坦頓哈得維奇,藍野豬客棧,1904年4月21日
斯坦頓哈得維奇,藍野豬客棧,1904年4月25日
阿普頓,1904年5月2日
阿普頓,1904年5月9日
阿普頓,1904年5月15日
阿普頓,1904年5月21日
阿普頓,1904年5月28日
阿普頓,1904年6月4日
阿普頓,1904年6月11日
阿普頓,1904年6月18日
阿普頓,1904年6月25日
阿普頓,1904年7月1日
阿普頓僧侶果園,1904年7月11日
阿普頓,1904年7月16日
阿普頓,1904年7月22日
阿普頓,1904年7月29日
阿普頓,1904年8月4日
東格林斯特德鎮,蜜蜂山,塞尼克茲莊園,1904年8月9日
鮑爾多克小鎮,納普斯泰德教區牧師住所,1904年8月14日
塞德伯鎮,格林霍伊,1904年8月21日
塞特爾,阿什菲爾德,1904年8月27日
塞特爾,阿什菲爾德,1904年9月4日
阿普頓僧侶果園,1904年9月13日
阿普頓,1904年9月20日
阿普頓,1904年9月26日
阿普頓,1904年10月5日
阿普頓,1904年10月12日
阿普頓,1904年10月19日
阿普頓,1904年10月25日
阿普頓,1904年11月1日
阿普頓僧侶果園,1904年11月8日
阿普頓,1904年11月15日
阿普頓,1904年11月22日
阿普頓,1904年11月29日
阿普頓,1904年12月5日
阿普頓,1904年12月12日
阿普頓,1904年12月23日
哈默史密斯,佩勒姆酒店1904年12月28日
威爾士,希布索普教區牧師住宅區,1904年12月31日(即1905年1月1日)
威爾斯,希布索普教區牧師住宅區,1905年1月7日
尾聲:添加一段我日記中的摘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719
  • 規格:平裝 / 310頁 / 17 x 23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我的這位朋友過世不久,他的遺孀便把我寫給她丈夫的一些書信交還給我。在臨終前的幾天裡,他似乎一直在做著書信的分類和處理的工作。「我們不能銷毀這些信,」他手裡握著一大把我寫給他的信,對妻子說:「我們要把這些信放在一起保存好,也許有一天他會整理出版,我希望他會這樣做。」當然,這並非是什麼遺囑,但是,在他突然離世的幾日後,這一遺願卻顯得愈發神聖,於是我決定按照他說的去做。再說,朋友的妻子最有權決定,她也非常希望我能夠這樣做。我刪除了幾處比較隨意和涉及隱私的細節,信的主要內容還在,因此這些信的面貌基本上沒變。當然,這些一時草就的信件裡會存在許多文學層面上的瑕疵,但是,或許正因如此,它們才與大多數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寫就的信件不同,它們是一種自然的真情流露。在這些信中,我信筆由韁,表現得極為坦誠和富有熱情,因為我知道赫伯特會欣賞這裡蘊含的思想以及表達這些思想的方式。而且,再深入地講,如果有必要對這匆忙的出版做些解釋的話,我認為這些書信並非是那種透過長久保存而有所增益的東西。這些書信的話題來源於當時的年代、環境和具體機緣,也來源於被評讀過的書籍和被討論過的教育問題,因此,這些書信也許能夠成為對當代生活某個側面的一系列評論,而且還是從某個特定角度開展的評論。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欣賞這些書信,我很知足,如果他希望這些書信公之於眾,好吧,就隨他願吧!在出版這個問題上,我正在履行一句臨終前的愛的囑託。
 
T. B.
阿普頓(簡稱「阿城」)僧侶果園
1905年2月20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触是其叙事节奏的巧妙把握。它绝非那种堆砌资料的流水账式传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问候”——或者说,每一个核心论点——都在恰当的时机响起,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对本森思想体系的完整呈现。作者在处理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教育观点时,采取了一种近乎辩证的立场,既尊重了历史的原貌,又提供了现代视角的审视,这种平衡艺术非常高明。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本森对“写作即思考”的坚持,与他实际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无缝对接。那些看似零散的信件和讲稿,在作者的整合下,构成了一幅清晰的教育蓝图。这种梳理能力,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研究者的洞察力。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它没有给人带来阅读障碍,反而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一位伟大学者的内心世界和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关于亚瑟·本森的著作,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作者对于本森思想脉络的梳理,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本森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塑造了本森文学观与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本森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如何培养下一代、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所发出的那些“问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有了更具象、更有人文关怀的理解。特别是在论述本森如何平衡古典文学的严谨与现代思潮的冲击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他成功地将一位跨越时代的思想家,从历史的尘封中重新唤醒,其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宏观格局的把握,都堪称典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极为充实的精神之旅,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是否还能找到那份最初的纯粹与热忱。

评分

坦白说,我带着一种探寻“失落智慧”的心情开始阅读这部作品,而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不仅重构了本森的教育哲学,更成功地还原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与精神追求。书中对文学在塑造国民性格中所起作用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它提醒我们,文学教育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民族精神内核构建的基石。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老练,擅长使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理念。比如,他描述本森对待学生的态度时,那种既如严师又如慈父的复杂情感,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入微的笔法,让读者不再感觉是在阅读一份研究报告,而是在与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激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也让我对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与连贯性,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所采用的“问候”这一载体,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亲密感和针对性,这使得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作者对这些“问候”进行分类、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本森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那种坚守与妥协。面对新事物,本森的态度并非一味排斥,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吸收和批判性转化。这种成熟的思想范式,对今天热衷于“颠覆式创新”的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书中的引文选择和注释体系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被引用的段落,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闪耀着本森思想的光芒。这让读者在赞叹本森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作为引导者的专业和严谨。

评分

这部关于亚瑟·本森的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思潮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它成功地将一位看似遥远的教育家,拉回到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作者在梳理本森关于“阅读的艺术”的论述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文献挖掘能力。那些被淹没在浩瀚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经过作者的巧手整合,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对文献的驾驭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更重要的是,全书的论证过程一气呵成,逻辑链条严密无缝,丝毫没有为了迎合当代流行观点而进行生硬的“裁剪”。它坚持以本森原有的思想体系为核心,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和阐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不仅是对本森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对“人文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定位,有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杰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