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嘎耶夫斯基詩選

紮嘎耶夫斯基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當.紮嘎耶夫斯基
圖書標籤:
  • 詩歌
  • 波蘭文學
  • 紮嘎耶夫斯基
  • 現代詩
  • 翻譯文學
  • 諾貝爾文學奬
  • 人文社科
  • 文學
  • 詩選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詩選譯自A5齣版社齣版的《紮嘎耶夫斯基詩選》(Adam Zagajewski Wiersze wybrane,詩歌圖書館第67捲,2010)。該詩選由波蘭詩人、翻譯傢雷沙德.剋雷尼茨基(Ryszard Krynicki)編輯,收入紮嘎耶夫斯基從《公報》(Komunikat, 1972)到《無形之手》(Niewidzialna ręka, 2009)共十一部詩選內的近二百首詩,創作時間橫跨三十七年;之後,紮嘎耶夫斯基又增入〈關於我的母親〉、〈漢奈斯錶哥〉和〈1995年夏天〉三首新作;最後,又收入紮嘎耶夫斯基過世前住院時寫下的二首詩作〈詩人晚會〉和〈四分之三〉,均由波蘭文學翻譯傢烏蘭翻譯。

  A5齣版社位於波蘭舊都剋拉科夫(Kraków),由詩人剋雷尼茨基和剋雷斯蒂娜.剋雷尼茨卡(Krystyna Krynicka)共同創辦,主要齣版同時代的波蘭詩人作品。遵循傾嚮齣版社訂立的:「詩選應由原作翻譯而非譯本再轉譯的標準」,也為達成紮嘎耶夫斯基生前的願望,中譯本由校閱者貝嶺和張萍在烏蘭協助下修潤及加注,耗時經年。

好評推薦

  「像紮嘎耶夫斯基那樣如此強烈地對詩歌有明確的思考,真難能可貴。」   ——約瑟夫‧布羅茨基 (蘇聯詩人,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歷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紮加耶夫斯基的詩中得以統一。」 ——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是為詩歌所做的辯護,以及為善,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溫厚所做的辯護。」——蘇珊‧桑塔格(美國名作傢)

  「這是完美的、自覺的能形成統一體的詩歌,這詩歌提齣瞭存在的問題,這是在『後現在主義』中完全不可預料和不能允許的,也是完全不能被『枯竭的文學』所接受的。在尋找頓悟的同時,紮嘎耶夫斯基的詩歌有用之不竭的源泉,他是在對讀者說話,不是在對自己說,他沒有談虛無,也沒有以虛無名義說話。這樣寫詩歌是最難的,肯定世界總是比爭論、諷刺和遊戲更難一些。」——湯瑪斯‧魯日茨基(波蘭詩人)

  「廣博、悲憫、人文情懷,紮嘎耶夫斯基的抒情詩天賦極大地提升瞭詩人這一行當的高度。甚至,提升瞭道德要求。」——貝嶺

  「他本人講起話來溫和儒雅,然而對於謊言、謬誤或政宣機器,他並不會口下留情。他一直在反抗迫使他與傢人流亡、威脅到他故鄉安危、並試圖扼殺他寫作生涯的思維模式。」——端傳媒
泰戈爾詩集:《飛鳥集》 作者: 羅賓達納特·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譯者: 鄭振鐸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或其他知名文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例如:初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多次重印] --- 捲首語:永恒的微光與瞬間的交響 《飛鳥集》並非一部鴻篇巨製,它更像是一串被晨曦打濕的露珠,每一顆都摺射著宇宙的無限光芒與人生的微妙哲思。泰戈爾以其跨越瞭東方神秘主義與西方浪漫主義的獨特視野,將那些關於愛、死亡、自然、時間與永恒的宏大命題,濃縮成一百多首簡短、精煉卻又意蘊深遠的格言詩。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它以最輕盈的姿態,承載瞭最沉重的追問。 一、詩歌的本質:微小之處見宏大 本書收錄的詩作,多以“短句”或“斷章”的形式呈現,其篇幅之短,常令人驚嘆。然而,這種“短”絕非內容的匱乏,而是一種對語言邊界的精確把握。泰戈爾仿佛是一位將濃縮咖啡精粹注入清水中的煉金術士,每一滴詩句都飽含著爆炸性的意象。 對“個體”與“宇宙”關係的探討: 泰戈爾反復審視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他歌頌瞭“我”的渺小,但更贊美瞭“我”與萬物相連的永恒本質。詩中常齣現“船夫”、“孩子”、“歌者”等形象,他們是世間萬象的縮影,每一次的勞作、等待、歡樂與哀傷,都被提升到瞭哲學思辨的高度。例如,在那些關於“等待”的詩句中,等待本身不再是虛度的光陰,而是生命蓄勢待發的前奏,是與時間對話的至高禮儀。 自然意象的運用: 泰戈爾的自然觀是“有靈的”。風、雨、林木、河流,無一不是宇宙精神的化身。他沒有描繪景色的壯麗,而是捕捉景物與人心情感的瞬間契閤。雨水不是簡單的氣候現象,而是“天上的淚滴”;夜晚的黑暗不是虛無,而是“沉睡的靈感的溫床”。這種“萬物有靈”的觀念,使得《飛鳥集》具有瞭濃厚的泛神論色彩,引導讀者在日常感知中發現神性。 二、主題深潛:愛、分離與自由的辯證法 《飛鳥集》的核心,始終圍繞著人類最根本的情感糾葛展開,但泰戈爾的處理方式,超越瞭簡單的情愛抒發,直抵生命哲學的核心。 愛的多維麵嚮: 詩集中的“愛”是多層次的。它既有對愛人的深沉依戀,更有對全人類博大的慈悲,以及對神性的嚮往。泰戈爾並不迴避愛的痛苦與分離,他認為,隻有在“失去”中,愛纔得以彰顯其真實和不朽。他寫道:“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無法迴答。當我說‘愛’時,我已感到我的言語受瞭限製。”這種對語言局限性的自覺,反襯齣情感的磅礴。 死亡與永恒的交織: 在泰戈爾的視角中,死亡並非終結,而是迴歸與轉變。詩歌中充滿著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但這種感慨並非絕望,而是一種接受現實的豁達。死亡被描繪成“夜的帷幕”,拉開之後,將是更廣闊的黎明。他用孩童般天真的口吻,討論瞭生命輪迴的嚴肅議題,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既感到心頭一震,又油然而生一種平靜。 對自由的終極追求: 詩集的另一條隱秘主綫是對束縛的反抗。這種束縛可以是社會規範、世俗的欲望,乃至是自我設限的思維定勢。泰戈爾贊美那些敢於打破藩籬的“歌者”和“流浪者”。自由不是外在的解放,而是一種內在的心靈狀態——當你不再執著於占有和索取時,真正的自由便降臨瞭。 三、藝術風格:東方的韻律與西方的形式 《飛鳥集》的藝術成就,在於它完美地融閤瞭東西方文學傳統。 意象的象徵性與純粹性: 詩歌的語言極其洗練,幾乎沒有冗餘的形容詞。每一個意象(如“渡船”、“花環”、“泥土”、“歌”)都帶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它們是抽象概念的物質載體。這種風格深受印度傳統格言詩和禪宗思想的影響,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音樂性和口語化的平衡: 盡管是格律詩,但泰戈爾的語言卻保持瞭一種驚人的口語化和自然感,這得益於譯者鄭振鐸先生的精湛處理。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仿佛是吟遊詩人不經意間流淌齣的歌謠。這使得原本深奧的哲學思想,能夠被廣大讀者輕鬆地接收和消化。 “哲思的輕盈”: 泰戈爾的詩歌常常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比喻開始,然後迅速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哲學層麵。他避免瞭說教,而是通過設問、陳述和對比,引導讀者自己得齣結論。這種“輕盈的重量感”,是《飛鳥集》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的關鍵。它不強迫你相信任何教條,隻邀請你一同凝視生命中那些最簡單卻又最深奧的瞬間。 結語:獻給每一個尋找“意義”的靈魂 《飛鳥集》是心靈的清晨禱文。它不提供地圖,卻指明瞭方嚮。它不承諾答案,卻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提問。對於那些在喧囂塵世中感到迷失、渴望重新與自然和自我建立聯係的讀者而言,翻開這本薄薄的詩集,無疑是一次迴歸本源、洗滌心靈的旅程。它以最簡短的篇幅,構建瞭一個最廣闊的生命殿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當.紮嘎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 1945-2021)


  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波蘭詩人,也是散文傢、小說傢和翻譯傢。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齣版,生前獲多項國際文學獎,譯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紮嘎耶夫斯基生於現屬烏剋蘭的利沃夫(Lwów),於1960-197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波蘭「新浪潮派」(Nowa fala)代錶性詩人,及二戰後波蘭文學三個重要流派之一的剋拉科夫「現在」(Teraz)詩派成員,也是波蘭著名文學季刊《文本》的創始人及編委,文學貢獻卓越。

  2021年因染新冠肺炎,不幸於3月21日在波蘭剋拉科夫過世,享年七十五歲。

  紮嘎耶夫斯基詩集齣版年錶:
  《公報》Komunikat 剋拉科夫,1972
  《肉鋪》Sklepy mięsne剋拉科夫,1975
  《信》List巴黎,1983
  《多重頌》Oda do wielości 巴黎,1983
  《去利沃夫》Jechać do Lwów 倫敦,1983
  《畫布》Płótno巴黎,1990
  《熾熱的土地》Ziemia ognista 波茲南,1994
  《三位天使》Trzej aniołowie 剋拉科夫,1998
  《欲望》Pragnienie 剋拉科夫,1999
  《迴歸》Powrót 剋拉科夫,2003
  《天線》Anteny 剋拉科夫,2005
  《無形之手》Niewidzialna ręka 剋拉科夫,2009
  《阿姆斯特丹機場》Lotnisko w Amsterdamie剋拉科夫,2016
  《現實生活》Prawdziwe życie剋拉科夫,2019

  紮嘎耶夫斯基獲獎紀錄:
  科希切爾斯基基金會國際文學獎 (Kościelskich Award,瑞士,1975)
  瓦倫西亞國際文學獎(Vilenica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斯洛維尼亞,1966)
  托馬斯.特朗斯特詩歌獎(瑞典,2000)
  霍斯特.邊剋獎(Horst Bienk,德國,2002)
  紐斯達特國際文學獎(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今日世界文學》美國,2004)
  中坤國際詩歌獎(中國,2013
  歐洲詩人獎(Treviso,義大利,2014)
  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廣州,《詩歌與人》,2014)
  海因裏.希獎(Heinrich Mann Prize德國,2015)。
  格裏芬國際詩歌獎(Griffin Lifetime Recognition Award,加拿大,2016)。
  阿斯圖裏亞斯女親王獎(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西班牙,2017)。
  金花環獎(Struga Poetry Evenings Golden Wreath,馬其頓,2018)。

譯者簡介

烏蘭(1956-)


  波蘭文學翻譯傢。十七歲即至波蘭學習語言,華沙大學波蘭語言學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文學博士。曾任波蘭格但斯剋大學中文係主任,獲波蘭文化和民族遺產部頒發的「波蘭文化貢獻獎」(2010)、波蘭格但斯剋大學校長金質獎章(2020)。

  主要譯著: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卡普欽斯基著(2009,人民文學齣版社)
  《被禁錮的心靈》米沃什著(2011,傾嚮齣版社)
  《帝國》卡普欽斯基著(2023,新星齣版社)
  《與撒旦的約定》——舒爾茨書信選 布魯諾‧舒爾茨著(2013,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獵魔人》安傑.薩普科夫斯基著(2016,重慶齣版社)
  《沃拉大屠殺》(2018,格但斯剋二戰博物館齣版社)
  《皇帝》卡普欽斯基著(2018,三聯齣版社)
  《瓦伊達自傳——剩下的世界》安傑.瓦伊達著(201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米沃什傳》安傑.伏拉納捨剋著(2022,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紮嘎耶夫斯基詩選》紮嘎耶夫斯基著(2023,傾嚮齣版社)
  《赫貝特詩選》赫貝特著(2023,傾嚮齣版社)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27645
  • 叢書係列:流亡年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詩集給我帶來瞭一種強烈的空間感,仿佛作者搭建瞭一個需要攀爬和探索的立體迷宮。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音韻和節奏方麵,采取瞭一種反傳統的策略,它可能不符閤傳統意義上“悅耳”的標準,但卻精確地模擬瞭某種內在的焦慮或斷裂感。這種“不和諧”的音律,恰恰是捕捉當代精神狀態的有效途徑。我尤其欣賞那種在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之間,通過某種非邏輯的跳躍而建立起來的隱秘聯係,這考驗著讀者的聯想能力和心領神會的能力。一部真正偉大的詩集,不應該要求讀者輕而易舉地進入,而應該設置障礙,迫使我們在反復的嘗試中,逐漸接近作者的心靈通道。我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缺席”與“在場”的關係,那些被刻意留白的段落,往往比充實的文字擁有更強大的輻射力。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邊界,展現其下錯綜復雜的脈絡。

评分

閱讀體驗如同置身於一個被精心打磨的玻璃裝置內部,一切都清晰可見,但又被一層難以穿透的物質隔絕。這部詩集的獨特之處,似乎在於它對“意義”本身的消解與重構。作者似乎並不急於錶達一個明確的主題,而是更熱衷於展示意義在生成與瓦解過程中的動態美感。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迴溯前一頁的某個詞語,試圖將其與當前頁的某個意象聯係起來,這種智力上的拉鋸戰是令人著迷的。它要求讀者像考古學傢一樣,從破碎的文本碎片中推演齣完整的文明形態。我尤其期待找到那些能夠引發“共鳴閃電”的瞬間——那些精準命中內心深處某個隱秘角落的句子,即使它們在語法結構上可能並不工整。一部成功的詩選,不應隻是對語言的駕馭,更應該是對人類感知極限的一次試探。這部作品似乎正是在進行這樣一場嚴肅而精密的實驗,它承諾的不是慰藉,而是更深刻的、關於認知負荷的體驗。

评分

這部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散發齣的那種近乎冷峻的理性光輝。它不像某些流派的詩歌那樣,一上來就用熾熱的意象將讀者裹挾其中,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近乎解剖學的方式來審視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在語言的選擇上極為剋製,避免瞭那些被過度使用以至於失去力量的陳舊比喻。相反,他似乎熱衷於創造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帶有強烈陌生化效果的詞語組閤,迫使讀者停下來,重新構建詞匯與概念之間的橋梁。這種挑戰性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恰恰是一種召喚。我尤其關注其中涉及到時間流逝和記憶固化等母題的作品,這些主題往往是衡量一位詩人思想深度的試金石。如果能從中捕捉到對現代性睏境的獨特洞察,那麼這部詩集無疑將具有持久的價值。我更傾嚮於那些不提供簡單答案,而是提齣更復雜、更具思辨性的問題的文本。閱讀的過程,應該像一場需要集中全部心神的冥想,而不是一次輕鬆的散步。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當代詩歌的某些傾嚮感到有些疲倦,比如過度迷戀於個人化的、晦澀難懂的“私語”,使得作品與更廣闊的社會現實産生瞭某種斷裂。因此,當我接觸到這部詩集時,我帶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看作者是否能在這個“自我中心”的陷阱中跳脫齣來。我希望看到那些能夠將個體經驗提升到普遍意義的筆觸,那種觸及人類共同命運的宏大敘事,即便它被包裹在極其精密的文字結構之下。從初步翻閱的幾個篇章來看,作者似乎並未滿足於描摹一己的憂傷,而是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復雜、更具張力的內在景觀,其中不乏對曆史迴響的捕捉和對未來圖景的隱晦預示。這種宏觀的視野令人振奮。如果詩歌能夠成為一種抵抗遺忘、抵禦平庸的武器,那麼這部作品似乎具備瞭這樣的潛力。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深入閱讀中,發現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關於秩序與混沌的永恒辯證。

评分

翻開這本新近購得的詩集,首先被其封麵設計所吸引,那是一種沉鬱而富有張力的色彩組閤,似乎預示著內頁文字的重量感。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但僅僅是觸摸那略帶粗糲感的紙張,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學形式的某種疏離與反叛。我期待在這部作品中尋找到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對存在本質的深刻叩問。尤其是從朋友那裏聽說的關於其中幾首長詩的結構復雜性,讓我對作者如何編織敘事綫索和意象群落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些輕飄飄的、歌頌日常瑣碎的文字,而是能夠刺破錶象,直抵人性幽微之處的鋒芒。如果說現代詩歌的魅力在於其碎片化的真實感,那麼我更偏愛那種即便破碎,也能通過精妙的排列組閤重構齣宏大宇宙觀的作品。這部詩選的排版也頗為講究,留白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影響瞭閱讀時的呼吸感,這對於詩歌的節奏把握至關重要。我深信,好的詩集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共振體驗,期待它能帶來一場智識上的冒險,而非僅僅是情感的宣泄。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甚至需要藉助詞典纔能完全消化的作品,纔真正配得上被珍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