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嘎耶夫斯基詩選

扎嘎耶夫斯基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當.扎嘎耶夫斯基
图书标签:
  • 诗歌
  • 波兰文学
  • 扎嘎耶夫斯基
  • 现代诗
  • 翻译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人文社科
  • 文学
  • 诗选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詩選譯自A5出版社出版的《扎嘎耶夫斯基詩選》(Adam Zagajewski Wiersze wybrane,詩歌圖書館第67卷,2010)。該詩選由波蘭詩人、翻譯家雷沙德.克雷尼茨基(Ryszard Krynicki)編輯,收入扎嘎耶夫斯基從《公報》(Komunikat, 1972)到《無形之手》(Niewidzialna ręka, 2009)共十一部詩選內的近二百首詩,創作時間橫跨三十七年;之後,扎嘎耶夫斯基又增入〈關於我的母親〉、〈漢奈斯表哥〉和〈1995年夏天〉三首新作;最後,又收入扎嘎耶夫斯基過世前住院時寫下的二首詩作〈詩人晚會〉和〈四分之三〉,均由波蘭文學翻譯家烏蘭翻譯。

  A5出版社位於波蘭舊都克拉科夫(Kraków),由詩人克雷尼茨基和克雷斯蒂娜.克雷尼茨卡(Krystyna Krynicka)共同創辦,主要出版同時代的波蘭詩人作品。遵循傾向出版社訂立的:「詩選應由原作翻譯而非譯本再轉譯的標準」,也為達成扎嘎耶夫斯基生前的願望,中譯本由校閱者貝嶺和張萍在烏蘭協助下修潤及加注,耗時經年。

好評推薦

  「像扎嘎耶夫斯基那樣如此強烈地對詩歌有明確的思考,真難能可貴。」   ——約瑟夫‧布羅茨基 (蘇聯詩人,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歷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紮加耶夫斯基的詩中得以統一。」 ——切斯瓦夫‧米沃什(波蘭詩人,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是為詩歌所做的辯護,以及為善,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溫厚所做的辯護。」——蘇珊‧桑塔格(美國名作家)

  「這是完美的、自覺的能形成統一體的詩歌,這詩歌提出了存在的問題,這是在『後現在主義』中完全不可預料和不能允許的,也是完全不能被『枯竭的文學』所接受的。在尋找頓悟的同時,扎嘎耶夫斯基的詩歌有用之不竭的源泉,他是在對讀者說話,不是在對自己說,他沒有談虛無,也沒有以虛無名義說話。這樣寫詩歌是最難的,肯定世界總是比爭論、諷刺和遊戲更難一些。」——湯瑪斯‧魯日茨基(波蘭詩人)

  「廣博、悲憫、人文情懷,扎嘎耶夫斯基的抒情詩天賦極大地提升了詩人這一行當的高度。甚至,提升了道德要求。」——貝嶺

  「他本人講起話來溫和儒雅,然而對於謊言、謬誤或政宣機器,他並不會口下留情。他一直在反抗迫使他與家人流亡、威脅到他故鄉安危、並試圖扼殺他寫作生涯的思維模式。」——端傳媒
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作者: 罗宾达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译者: 郑振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其他知名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初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多次重印] --- 卷首语:永恒的微光与瞬间的交响 《飞鸟集》并非一部鸿篇巨制,它更像是一串被晨曦打湿的露珠,每一颗都折射着宇宙的无限光芒与人生的微妙哲思。泰戈尔以其跨越了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独特视野,将那些关于爱、死亡、自然、时间与永恒的宏大命题,浓缩成一百多首简短、精炼却又意蕴深远的格言诗。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以最轻盈的姿态,承载了最沉重的追问。 一、诗歌的本质:微小之处见宏大 本书收录的诗作,多以“短句”或“断章”的形式呈现,其篇幅之短,常令人惊叹。然而,这种“短”绝非内容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语言边界的精确把握。泰戈尔仿佛是一位将浓缩咖啡精粹注入清水中的炼金术士,每一滴诗句都饱含着爆炸性的意象。 对“个体”与“宇宙”关系的探讨: 泰戈尔反复审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他歌颂了“我”的渺小,但更赞美了“我”与万物相连的永恒本质。诗中常出现“船夫”、“孩子”、“歌者”等形象,他们是世间万象的缩影,每一次的劳作、等待、欢乐与哀伤,都被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例如,在那些关于“等待”的诗句中,等待本身不再是虚度的光阴,而是生命蓄势待发的前奏,是与时间对话的至高礼仪。 自然意象的运用: 泰戈尔的自然观是“有灵的”。风、雨、林木、河流,无一不是宇宙精神的化身。他没有描绘景色的壮丽,而是捕捉景物与人心情感的瞬间契合。雨水不是简单的气候现象,而是“天上的泪滴”;夜晚的黑暗不是虚无,而是“沉睡的灵感的温床”。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使得《飞鸟集》具有了浓厚的泛神论色彩,引导读者在日常感知中发现神性。 二、主题深潜:爱、分离与自由的辩证法 《飞鸟集》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人类最根本的情感纠葛展开,但泰戈尔的处理方式,超越了简单的情爱抒发,直抵生命哲学的核心。 爱的多维面向: 诗集中的“爱”是多层次的。它既有对爱人的深沉依恋,更有对全人类博大的慈悲,以及对神性的向往。泰戈尔并不回避爱的痛苦与分离,他认为,只有在“失去”中,爱才得以彰显其真实和不朽。他写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无法回答。当我说‘爱’时,我已感到我的言语受了限制。”这种对语言局限性的自觉,反衬出情感的磅礴。 死亡与永恒的交织: 在泰戈尔的视角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回归与转变。诗歌中充满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这种感慨并非绝望,而是一种接受现实的豁达。死亡被描绘成“夜的帷幕”,拉开之后,将是更广阔的黎明。他用孩童般天真的口吻,讨论了生命轮回的严肃议题,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既感到心头一震,又油然而生一种平静。 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诗集的另一条隐秘主线是对束缚的反抗。这种束缚可以是社会规范、世俗的欲望,乃至是自我设限的思维定势。泰戈尔赞美那些敢于打破藩篱的“歌者”和“流浪者”。自由不是外在的解放,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状态——当你不再执着于占有和索取时,真正的自由便降临了。 三、艺术风格:东方的韵律与西方的形式 《飞鸟集》的艺术成就,在于它完美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学传统。 意象的象征性与纯粹性: 诗歌的语言极其洗练,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意象(如“渡船”、“花环”、“泥土”、“歌”)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抽象概念的物质载体。这种风格深受印度传统格言诗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音乐性和口语化的平衡: 尽管是格律诗,但泰戈尔的语言却保持了一种惊人的口语化和自然感,这得益于译者郑振铎先生的精湛处理。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仿佛是吟游诗人不经意间流淌出的歌谣。这使得原本深奥的哲学思想,能够被广大读者轻松地接收和消化。 “哲思的轻盈”: 泰戈尔的诗歌常常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开始,然后迅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哲学层面。他避免了说教,而是通过设问、陈述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轻盈的重量感”,是《飞鸟集》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关键。它不强迫你相信任何教条,只邀请你一同凝视生命中那些最简单却又最深奥的瞬间。 结语:献给每一个寻找“意义”的灵魂 《飞鸟集》是心灵的清晨祷文。它不提供地图,却指明了方向。它不承诺答案,却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提问。对于那些在喧嚣尘世中感到迷失、渴望重新与自然和自我建立联系的读者而言,翻开这本薄薄的诗集,无疑是一次回归本源、洗涤心灵的旅程。它以最简短的篇幅,构建了一个最广阔的生命殿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當.扎嘎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 1945-2021)


  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波蘭詩人,也是散文家、小說家和翻譯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等多種文字出版,生前獲多項國際文學獎,譯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扎嘎耶夫斯基生於現屬烏克蘭的利沃夫(Lwów),於1960-197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波蘭「新浪潮派」(Nowa fala)代表性詩人,及二戰後波蘭文學三個重要流派之一的克拉科夫「現在」(Teraz)詩派成員,也是波蘭著名文學季刊《文本》的創始人及編委,文學貢獻卓越。

  2021年因染新冠肺炎,不幸於3月21日在波蘭克拉科夫過世,享年七十五歲。

  扎嘎耶夫斯基詩集出版年表:
  《公報》Komunikat 克拉科夫,1972
  《肉鋪》Sklepy mięsne克拉科夫,1975
  《信》List巴黎,1983
  《多重頌》Oda do wielości 巴黎,1983
  《去利沃夫》Jechać do Lwów 倫敦,1983
  《畫布》Płótno巴黎,1990
  《熾熱的土地》Ziemia ognista 波茲南,1994
  《三位天使》Trzej aniołowie 克拉科夫,1998
  《欲望》Pragnienie 克拉科夫,1999
  《回歸》Powrót 克拉科夫,2003
  《天線》Anteny 克拉科夫,2005
  《無形之手》Niewidzialna ręka 克拉科夫,2009
  《阿姆斯特丹機場》Lotnisko w Amsterdamie克拉科夫,2016
  《現實生活》Prawdziwe życie克拉科夫,2019

  扎嘎耶夫斯基獲獎紀錄:
  科希切爾斯基基金會國際文學獎 (Kościelskich Award,瑞士,1975)
  瓦倫西亞國際文學獎(Vilenica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斯洛維尼亞,1966)
  托馬斯.特朗斯特詩歌獎(瑞典,2000)
  霍斯特.邊克獎(Horst Bienk,德國,2002)
  紐斯達特國際文學獎(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今日世界文學》美國,2004)
  中坤國際詩歌獎(中國,2013
  歐洲詩人獎(Treviso,義大利,2014)
  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廣州,《詩歌與人》,2014)
  海因里.希獎(Heinrich Mann Prize德國,2015)。
  格里芬國際詩歌獎(Griffin Lifetime Recognition Award,加拿大,2016)。
  阿斯圖里亞斯女親王獎(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西班牙,2017)。
  金花環獎(Struga Poetry Evenings Golden Wreath,馬其頓,2018)。

譯者簡介

烏蘭(1956-)


  波蘭文學翻譯家。十七歲即至波蘭學習語言,華沙大學波蘭語言學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文學博士。曾任波蘭格但斯克大學中文系主任,獲波蘭文化和民族遺產部頒發的「波蘭文化貢獻獎」(2010)、波蘭格但斯克大學校長金質獎章(2020)。

  主要譯著: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卡普欽斯基著(2009,人民文學出版社)
  《被禁錮的心靈》米沃什著(2011,傾向出版社)
  《帝國》卡普欽斯基著(2023,新星出版社)
  《與撒旦的約定》——舒爾茨書信選 布魯諾‧舒爾茨著(2013,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獵魔人》安傑.薩普科夫斯基著(2016,重慶出版社)
  《沃拉大屠殺》(2018,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出版社)
  《皇帝》卡普欽斯基著(2018,三聯出版社)
  《瓦伊達自傳——剩下的世界》安傑.瓦伊達著(2019,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米沃什傳》安傑.伏拉納舍克著(202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扎嘎耶夫斯基詩選》扎嘎耶夫斯基著(2023,傾向出版社)
  《赫貝特詩選》赫貝特著(2023,傾向出版社)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27645
  • 叢書系列:流亡年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光辉。它不像某些流派的诗歌那样,一上来就用炽热的意象将读者裹挟其中,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近乎解剖学的方式来审视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在语言的选择上极为克制,避免了那些被过度使用以至于失去力量的陈旧比喻。相反,他似乎热衷于创造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带有强烈陌生化效果的词语组合,迫使读者停下来,重新构建词汇与概念之间的桥梁。这种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恰恰是一种召唤。我尤其关注其中涉及到时间流逝和记忆固化等母题的作品,这些主题往往是衡量一位诗人思想深度的试金石。如果能从中捕捉到对现代性困境的独特洞察,那么这部诗集无疑将具有持久的价值。我更倾向于那些不提供简单答案,而是提出更复杂、更具思辨性的问题的文本。阅读的过程,应该像一场需要集中全部心神的冥想,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散步。

评分

翻开这本新近购得的诗集,首先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沉郁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组合,似乎预示着内页文字的重量感。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仅是触摸那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某种疏离与反叛。我期待在这部作品中寻找到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尤其是从朋友那里听说的关于其中几首长诗的结构复杂性,让我对作者如何编织叙事线索和意象群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些轻飘飘的、歌颂日常琐碎的文字,而是能够刺破表象,直抵人性幽微之处的锋芒。如果说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碎片化的真实感,那么我更偏爱那种即便破碎,也能通过精妙的排列组合重构出宏大宇宙观的作品。这部诗选的排版也颇为讲究,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时的呼吸感,这对于诗歌的节奏把握至关重要。我深信,好的诗集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共振体验,期待它能带来一场智识上的冒险,而非仅仅是情感的宣泄。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词典才能完全消化的作品,才真正配得上被珍藏。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当代诗歌的某些倾向感到有些疲倦,比如过度迷恋于个人化的、晦涩难懂的“私语”,使得作品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某种断裂。因此,当我接触到这部诗集时,我带着一种审慎的期待——看作者是否能在这个“自我中心”的陷阱中跳脱出来。我希望看到那些能够将个体经验提升到普遍意义的笔触,那种触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宏大叙事,即便它被包裹在极其精密的文字结构之下。从初步翻阅的几个篇章来看,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描摹一己的忧伤,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内在景观,其中不乏对历史回响的捕捉和对未来图景的隐晦预示。这种宏观的视野令人振奋。如果诗歌能够成为一种抵抗遗忘、抵御平庸的武器,那么这部作品似乎具备了这样的潜力。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深入阅读中,发现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关于秩序与混沌的永恒辩证。

评分

这部诗集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仿佛作者搭建了一个需要攀爬和探索的立体迷宫。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音韵和节奏方面,采取了一种反传统的策略,它可能不符合传统意义上“悦耳”的标准,但却精确地模拟了某种内在的焦虑或断裂感。这种“不和谐”的音律,恰恰是捕捉当代精神状态的有效途径。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之间,通过某种非逻辑的跳跃而建立起来的隐秘联系,这考验着读者的联想能力和心领神会的能力。一部真正伟大的诗集,不应该要求读者轻而易举地进入,而应该设置障碍,迫使我们在反复的尝试中,逐渐接近作者的心灵通道。我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缺席”与“在场”的关系,那些被刻意留白的段落,往往比充实的文字拥有更强大的辐射力。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边界,展现其下错综复杂的脉络。

评分

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一个被精心打磨的玻璃装置内部,一切都清晰可见,但又被一层难以穿透的物质隔绝。这部诗集的独特之处,似乎在于它对“意义”本身的消解与重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更热衷于展示意义在生成与瓦解过程中的动态美感。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回溯前一页的某个词语,试图将其与当前页的某个意象联系起来,这种智力上的拉锯战是令人着迷的。它要求读者像考古学家一样,从破碎的文本碎片中推演出完整的文明形态。我尤其期待找到那些能够引发“共鸣闪电”的瞬间——那些精准命中内心深处某个隐秘角落的句子,即使它们在语法结构上可能并不工整。一部成功的诗选,不应只是对语言的驾驭,更应该是对人类感知极限的一次试探。这部作品似乎正是在进行这样一场严肃而精密的实验,它承诺的不是慰藉,而是更深刻的、关于认知负荷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