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的美麗境界:基督徒祈禱入門的經典

祈禱的美麗境界:基督徒祈禱入門的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村一郎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祈禱
  • 靈修
  • 信仰
  • 入門
  • 經典
  • 屬靈成長
  • 靈命
  • 生命
  • 福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祈禱是靈魂的呼吸、愛的悸動,是真正的交談。
  祈禱就是安排好地方,讓天主進入我們的生命。
 
  「聽」這個動詞,是《聖經》中最重要的字之一。《舊約聖經》中齣現瞭一韆餘次,《新約聖經》齣現四百二十五次,若和《舊約》相較,這是非常少有的近似關係。祈禱的美麗境界就在於聆聽:在主內靜默下來聆聽。

  為什麼和天主的交談,卻是始於在天主內靜默呢?為什麼祈禱的大師都說,如果不知道怎麼聆聽,就無法進行對話呢?

  聆聽天主,真正的涵義是「深刻留意,側耳傾聽天主的話」。第二層則是「默存在心中,反覆思想」。第三層含意則是「分辨」。

  我們什麼時候纔能好好祈禱呢?其實,我們以為的認真祈禱,並不會齣現在無風無雨的日子,每每在麵臨種種睏難,纔會發生印象深刻的熱切祈禱。

  每年隻在過年期間去參拜廟宇,這種一次當作一年份的祈禱,或是興緻來瞭、有空時纔做祈禱,不能說不好,可是,如果地獄是凍結在痛苦之中的處境,那麼我們便能明白,為什麼對人而言祈禱是不可或缺的。祈禱是呼吸,沒有祈禱,我們不能愛,不去愛,我們不懂如何祈禱,祈禱和愛不可分開。

  祈禱是在日常生活找到天主的方式,天主就是綠洲,隱沒在靈魂沙漠之中,透過祈禱,能穿過理智的黑暗,找到綠洲、看見天主。

  就本質而言,祈禱是、也應該是非常單純的。為此,作者以0來象徵這個單純,而不以1,因為祈禱的根源不在於人,而在於神。這不是把神據為己有,而是在神內成為透明的。透過這些篇章,這就是作者想要錶達的確信,不是神學解析的論著,而是分享一位亞洲基督徒樸實的靈修經驗。閱讀本書貧乏的字句時,希望讀者能從中把握所要傳達的訊息。
  
  正如母親和小孩必須離開屋子,即使隻為瞭十分鐘,用來品嚐單獨相處的喜樂,我們若要在繁忙的生活中(確實繁忙至極)真的祈禱,則必須打開裂縫,讓天主的光進入。與天主我們的父這樣「親密交談」,就是一般所謂的「心禱」。
  
  關於心禱,神學傢劃分為默觀和默想。不予考慮這個區別,我們能簡單地說,所有真正祈禱的根基是嚮另一位(即天主)開放。韆利休是日本茶藝的創始人,他常說:「茶藝就隻是煮好開水,倒入茶壺,然後喝茶,這樣的一件事。」同樣,我們能說,祈禱就隻是在天主內失去自己。

  ◎作者精通佛學,能以東方人熟悉的語言,說明基督徒祈禱的精神。

名人推薦

  前輔仁大學宗教學係主任暨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
  赤足加爾默羅會日本省會長保祿.九裏彰(Rev. Paul Akira Kunori)
  前東京上智大學神學院院長 P. Nemeshegyi Péter S.J.
  宗教交談大師威廉.強斯頓神父(Fr. Willian Johnston S.J.)

 
聆聽天籟:心之對話的藝術 一本書,帶領你穿越喧囂,抵達寜靜的源頭。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無數的聲音爭相占據我們的注意力,從社交媒體的通知,到工作的催促,再到日常生活的瑣碎煩擾,我們的內心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應激”狀態。心靈渴望的,是一種深層的安息與清晰,一種能夠與超越我們自身的力量建立連接的途徑。 《聆聽天籟:心之對話的藝術》並非一本理論說教的書籍,而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請每一位渴望更深刻內心生活的讀者,重新發現“對話”——不隻是與他人的交流,更是與生命本質的連接——所蘊含的強大力量與美麗。 一、寂靜的呼喚:在喧囂中定位“自我” 現代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無休止的外部刺激中,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不被打擾的“內在空間”。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寂靜的必要性”。我們不是在倡導一種逃避現實的隱居生活,而是提倡一種有意識地“暫停”的能力。 噪音的解析: 我們將細緻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噪音源”——無論是技術依賴、完美主義傾嚮,還是對他人的過度關注——如何悄無聲息地侵蝕我們的內在平靜。 創造儀式化的空間: 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可操作的步驟,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通勤途中、午休片刻,還是清晨醒來時),為心靈的獨處開闢齣固定的“錨點”。這些“錨點”的建立,是有效對話的前提。 感官的重塑: 如何通過有意識地運用感官——慢下來品嘗一杯茶,專注於呼吸的起伏,觀察窗外一朵花的形態——將注意力從“外部任務”轉嚮“內在體驗”,從而為更高層次的交流做好準備。 二、對話的結構:不僅僅是“請求” 許多人對“對話”的理解停留在“索取”或“匯報”的層麵,期待一次即時的、滿足需求的乾預。然而,真正的、持久的連接需要更精妙的結構與準備。《聆聽天籟》將“對話”拆解為三個遞進的階段,強調瞭“準備”與“接收”的重要性遠超“錶達”本身。 第一步:自我覺察的澄清。 在嚮外發齣信息之前,我們必須清晰地知道自己此刻真正的情緒、需求和心境。書中詳細介紹瞭“情緒地圖繪製法”,幫助讀者精確識彆那些模糊不清的感受,避免將內在的混亂投射到外部的交流中。 第二步:心意的轉嚮(The Orientation)。 這是關鍵的一步,即從自我中心的視角,轉嚮一個更廣闊、更具接納性的場域。這涉及到放下預設的答案和既定的劇本,以一種開放、謙卑的態度進入交流。我們會探討如何運用“意圖的設定”,將這次對話導嚮深度而非膚淺的互動。 第三步:傾聽的藝術——超越言語的接收。 對話的另一半是傾聽。本書強調,最高級的傾聽是“無條件的傾聽”,即不帶著評判、不急於插話、不將對方的話語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對比。我們將學習識彆潛藏在言語背後的“沉默的語言”和“情緒的共振”。 三、連接的實踐:在日常的張力中深化關係 理論必須落實於實踐。《聆聽天籟》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和壓力情境中,運用這份新習得的“對話藝術”。 麵對衝突的對話: 衝突往往是關係深化前的“催化劑”。本書提供瞭一套溫和而堅定的框架,用於處理分歧和誤解。重點在於將焦點從“誰對誰錯”轉移到“我們共同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在錶達自身界限的同時,保持對他者的理解。 “脆弱性”的橋梁: 真正的連接建立在分享真實的自我之上。但分享脆弱性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任。書中探討瞭如何選擇閤適的時機和方式,適度地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從而邀請對方進入更真實的互動層麵,而非僅僅停留在社會角色的扮演。 維護對話的能量場: 一次深刻的對話結束後,如何不讓日常的瑣事迅速“稀釋”掉剛纔建立起來的連接感?本書提供瞭“迴顧與固化”的練習,幫助參與者識彆對話中的“高光時刻”,並將其經驗內化為未來互動的資源。 四、對話的迴響:生命的迴饋 最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與外界互動,更是關於如何與我們內在最真實的聲音和解,並讓這份內在的和諧投射到外在世界。 通過學習這套心之對話的藝術,讀者將發現:當他們真正學會聆聽時,世界似乎也變得更加清晰、迴應也更加友善。這種改變並非源於外部環境的奇跡,而是源於內心秩序的建立。我們不再被動地對世界做齣反應,而是有意識地、帶著愛與洞察力去參與和創造。 《聆聽天籟:心之對話的藝術》 是一部關於迴歸本真、關於重建連接的指南。它提醒我們,人類最深刻的滿足感,來自於清晰的錶達、真誠的傾聽,以及在彼此靈魂深處,找到那片永恒的、寜靜的共鳴之地。 打開本書,開始你的,與世界和自我的,最美麗的新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村一郎(Fr.Augustine Ichiro Okumura,OCD(1923~ 2014))


  一九二三年齣生於日本的佛教傢庭。 二○一四年逝世。

  一九四七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一九四八年領洗成為天主教的基督徒,時年二十五歲。

  一九五一年獲東大文學碩士學位。同年於法國亞味農加入加爾默羅男修會 。

  一九五七年在羅馬祝聖為神父,一九五九年得到神學碩士學位,一九七九年修完法國昂熱Angers神學院的博士學位。

  一九七九年起,他是天主教教宗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的諮議。一九八七年,他被任命為日本赤足加爾默羅會的準省會長。

  一九九二年起,他成為加爾默羅會國際靈修與神學省思委員會的委員,他同時是日本主教團宗教交談,及禪與基督徒學術討論會的成員。
  
  奧村一郎神父的作品和研究多半論及祈禱、默觀和宗教交談,特別是禪與基督信仰的對話。日文版《祈り》(即本書)自齣版後,幾乎年年再版,並有多種外文譯本:包括英、法、西、義、德、荷蘭、韓等語文等。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

  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颱建立會院,目前有三座女隱修院,分別在新竹芎林和新北深坑及嘉義大林(二○二二年落成)。

  一九八一年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建立會院於新竹,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颱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二○一七年於西馬來西亞又建立一座新的男會院。

林安妮

  天主教的基督徒,旅居颱南的高雄人。
  輔仁大學日文所碩士。
  對主流眼光之外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知的渴望。
  喜歡閱讀和書寫,相信文字的力量,能在中文與日文之間散步佇足,是非常幸福的事。
  聯絡方式:alwaysannie@gmail.com

繪者簡介

許書寧


  愛畫畫,愛作夢的北港孩子,天主教的基督徒。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係廣告組及大阪總閤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

  作品曾獲關西美術文化展讀賣電視獎、STAEDTLER舉辦筆繪CD-R設計比賽入選,也曾入選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話插畫創作獎」、及2005及2006年度颱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第六屆貓頭鷹愛傢手繪書比賽二獎」、入圍第三十四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入選新聞局第三十三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圖畫書類)、入選國傢圖書館舉辦「颱灣齣版TOP1—2012年度代錶性圖書」等獎項。

    著作包括《沉默之後》、《走入心中》、《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係列…等。

 

圖書目錄

作者寫給中文讀者的話
作者簡介
推薦序一  懷著一顆彼此相愛的心靈  赤足加爾默羅會日本省會長   保祿.九裏彰神父OCD
推薦序二  原日文版前言            前東京上智大學神學院院長    Nemeshegyi Péter S.J.
推薦序三  英文版推薦序            威廉.強斯頓神父Fr. Willian Johnston S.J.
推薦序四  ○的魅力                陸達誠神父S.J.
 
第一章祈禱前的祈禱
天主並不是高高在上,主宰統治人類的天主,如果是這樣,基督的降生成人就一點意義也沒有瞭。永恆無限的天主,由於愛每一個如蜉蝣般的人,且為此賭上屬於祂的一切,這超越人所能理解的事實,時至今日仍不斷地叩問我們的心門。
 
第二章祈禱的弔詭
想像有一隻船,船尾用繩索綁在堤岸。要是我們在船上拉動那條繩索,這時我們會有個錯覺,好似陸地在靠近我們;然而事實上,岸邊陸地完全沒動,其實是我們和船被拉往岸邊。同樣,天主的旨意並沒有因我們的祈禱而改變;而是藉著祈禱,我們被拉靠近天主,為能完成祂的聖意。
 
第三章靈魂的呼吸
一個健康的人怎麼可能說呼吸很睏難,不知道如何呼吸,呼吸很麻煩。如果真有人這樣說,那這個人大概是病瞭。祈禱亦然,若說不會祈禱,祈禱很難、很麻煩,正是因為心生病瞭。
 
第四章祈禱的原點
若愛是由天主而來,那麼,既是愛的悸動、愛的氣息和呼吸的祈禱,當然也自是「由天主而來的」。我們之所以能祈禱,是因為天主先為我們祈禱瞭。對我們而言,較之「天主愛」,「天主祈禱」或許很難體會和感受,但既然「愛由天主而來」,歸結齣「天主祈禱」這個結論是再自然不過的。
 
第五章祈禱的定義
祈禱,是把心獻給天主。
 
第六章真正的交談
茶道傢韆利休說,「茶道是煮好開水,泡茶,喝下去,這樣的過程。」同樣的,我們可以說「祈禱是將自己委身之天主之內的過程」。
 
第七章祈禱的食糧
天主為賜下栗子,直接包裹在多刺的外殼裡,送給我們。如果因為怕被外殼刺傷,把它給扔掉,我們也就吃不到栗子的果實。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和反感,就像栗子的外殼。然而,如果我們願意忍受,謙虛自省,就能獲得藏在其中的果實。這就是祈禱的心,而刺殻裡的栗果,就是「祈禱之糧」。
 
第八章念著禱文睡著的小孩
我見過深不見底的海 幽暗的森林
也見過人們深無可測的心
但我還是想說
世界上 沒有像祈禱到睡著的孩子那麼美的事物
 
第九章聆聽天主
「聽」這個動詞,原本就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字之一。舊約中齣現瞭韆餘次,而比舊約篇幅少得多的新約也齣現瞭425次。
 
第十章祈禱的人學
祈禱最有助於深度明瞭暫時與無限之間相關連的奧祕。祈禱時,我們是在時間之內,卻達到超越時間之外;無須離開空間,我們達及超越空間。我們是在這個世界上,但不屬於世界。所有真正的祈禱,無論其形式為何,都帶我們進入基督的逾越奧蹟,祂在這世界上每天死而復活。
 
第十一章原諒我,親愛的神
祈禱不是人的工作,根本上是天主的工作,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親近天主,隻能讓天主親近我們,我們惟一能做的是「等待天主」。
 
第十二章月亮上的兔子
小孩由於沒有可奉獻的而求寬恕,兔子隻能給齣自己,他們都以某種方式,分享瞭基督的動作,祂完全赤貧地獻齣自己的身體。事實上,所有真正的祈禱,如果紮根於我們的空無所有,同時,也會擁有基督的無窮富裕。
 
第十三章如果禰願意
祈禱是窮人嚮天主的呼喊,好似被人踩在腳下的青草,幾經踐踏,依然昂首挺立。又似蓮花,生根於汙泥,卻開放於蓮莖上,同樣,基督的祈禱根植於受迫害者、失望者和窮人的痛苦中。
 
第十四章基督的祈禱
凡說「我愛天主,但不愛自己的近人」者,是說謊的人。同樣,凡隻為自己,而不為別人祈禱的人,也是撒謊者。耶穌受難之前,最後的祈禱是「願他們閤而為一,正如我們一樣。」這個祈求,若望在第十七章中重覆瞭五次之多。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84335
  • 叢書係列:加爾默羅靈修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中國有句俗話說,「本立而道生」,本書希望有助於我們把握祈禱的根,或更好說,祈禱的基礎。

  祈禱的基礎?事實上,我們甚至希望更深入。例如,如果我們學習數字,我們不隻想要知道1,也要曉得0的意思。

  無此之故,我們常說到「非主動的祈禱」、「切斷的祈禱」,這會引導我們達到所謂的「0狀態」。

  所有這些創新的語詞,幫助我們超越言語達到祈禱的終極實體。祈禱不是人的工作,而是有其在天主內的根源。不管採取什麼祈禱方式,人都必須從中找到自我的徹底滅絕。「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竇福音》十章39節)

  請容我迴憶九歲時的一件往事。如同大多半日本傢庭的習俗,我們傢也有兩個供桌,一個是神道教,另一個則為佛教。由於雙親的影響,我習慣在供桌前祈禱一下。有一天,爸爸問我,「你祈禱些什麼!」這個突來的問題,讓我有點吃驚,無法迴答,我毫無清楚的概念,低聲細語著,「這個…沒什麼。」,「那就是瞭,」爸爸以令人寬慰和安心的語調說,「因為當你懷著純潔的心,在神麵前停留片刻,這就足以悅樂祂。」

  父親似乎已忘瞭這事,然而我卻記憶猶新,彷彿昨天纔發生。後來我上瞭中學,仍繼續童年時的這個習慣。每當上學路經神壇時,止步祈禱片刻,從中體驗深度的心靈舒暢。青少年時期,我修行禪;後來我成為基督徒,最後在法國進入加爾默羅會。綜觀這個心路歷程,我相信,從中認齣我幼時祈禱種子的發展是可能的,這種子就是:祈禱時沒說什麼,雙手空空地站在神麵前。 

  就本質而言,祈禱是,也應該是非常單純的。為此,我以0來象徵這個單純,而不以1,因為其根源不在於人,而在於神。這不是把神據為己有,而是在神內成為透明的。透過這些篇章,這就是我想要錶達的確信,不是神學解析的論著,而是分享一位亞洲基督徒樸實的靈修經驗。閱讀本書貧乏的字句時,希望讀者能從中把握所要傳達的訊息。

  自從天主教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以來,歷經信仰及靈修的一連串危機。有的瘋狂地寄望於亞洲靈修,有的則仰賴神恩復興或神恩治癒的運動,藉以減輕他們對祈禱的渴望。然而,能充分迴應這渴望的新祈禱方式似乎尚未發展。

  雖然如此,我們繼續相信聖神的大能,祂以不斷的親臨教導我們純真的祈禱生活。根據聖納德,我們人具有容納天主的能力。我們「惟獨在天主內找到安息。」祈禱確實是「容納天主的能力」;在祈禱中,我們被天主「抓住」,好使天主能被我們「抓住」。如果這本小書能幫助一個或更多人再找到祈禱之路,我必會欣喜不已,我的努力也會得到豐厚的酬報。

推薦序

懷著一顆彼此相愛的心靈
保祿.九裏彰神父


  2009年4月1日,聖神的瑪利亞.奧思定.奧村一郎神父,從當我任職院長的聖衣會宇治修院,轉入東京「櫻町聖若望之傢」的特別看護安老院。

  因為當時奧村神父的阿滋海默癥病況日益嚴重,日夜不分,行為舉止齣瞭一些狀況。神父早已有一段日子不能參加日課,亦不能舉行彌撒,言語溝通上已發生瞭睏難。於是我們判斷神父不能再度修院的團體生活,需要轉入安老院。

  過瞭不久,我收到「若望之傢」修女的來函。信中記述安老院書法班的一段插麯。修女放上一張白紙,客氣地對奧村神父說:「請神父也寫幾個字,好嗎?」神父寫瞭「彼此相愛」,讓周圍的人非常驚訝佩服。

  我看瞭信中的這個插麯,非常驚奇,因為在「宇治」會院時,奧村神父連自己的名字都忘瞭怎麼寫。有訪客帶著神父的著作,希望神父簽名留念,神父自己不會寫,我也不能代簽,於是神父看著我寫的「奧村一郎」四個字,他慢慢地描寫。這樣情況的神父,竟能用毛筆寫下「彼此相愛」這幾個字,使我震驚不已。

  奧村神父住進安老院之前兩年,ORIENS(東方之光)宗教研究所齣版瞭《奧村一郎選集》,共有九捲。本書《祈禱的美麗境界》(祈り),並不包含在選集之內,但我認為《祈禱的美麗境界》是奧村神父的代錶作,是所有作品中的寶珠。選集第三捲,「追求日本的神學」中,記載奧村神父早年傾心於佛教禪宗,排斥基督宗教為邪教,後來卻像聖保祿宗徒一樣,體驗瞭戲劇化的悔改,領洗,獨自前往法國,加入瞭聖衣會。我們可以在他的著作中看齣,奧村神父的一生靈魂的軌跡,就是以東方的日本基督徒自居,一心一意地探求生根在東方擁有其獨特性的基督宗教。

  在「禪宗與基督宗教的懇談會」,或是「東西宗教交流學會」等的東西方靈修交流的場閤,神父並不贊同所謂的「萬教歸一」,及「所有的宗教,最終的目標都相同」的想法。奧村神父的想法,在他晚年時漸漸演變成,是以福音中彼此相愛為齣發點的「關係的神學」(reason detail);也就是說,他確信,若不是與耶穌基督深深的結閤,基督徒就沒有他存在的意義瞭。(請參閱《奧村一郎選集》齣版序言)奧村一郎神父如同聖保祿宗徒:遇到瞭復活的基督。

  「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隻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瞭衪,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新約聖經.斐理伯書》三章8節)

  「彼此相愛」就是關係神學的中心。神父在他的著作中不斷地主張:耶穌基督的誡命,不是愛你的「近人」,而是「彼此相愛」。這就像在最後晚餐中,耶穌不隻是為背叛祂的門徒洗腳,甚至更是,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寬赦瞭祂的敵人那般的「彼此相愛」。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瞭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齣你們是我的門徒。」(《若望福音》十三章24、35節)

  失去言語、又不能說話、也不能寫字的奧村一郎神父,竟能在「若望之傢」的書法班上寫下瞭「彼此相愛」這幾個字。想必是經歷先前日本的互相殘殺的戰爭、戰後又成為基督徒,更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為加爾默羅會士的奧村神父,針對當今全世界生活在充滿著暴力與連環恐怖中的人們,為瞭我們下一代的子女,更為瞭所有的人類,提齣的最真心忠告吧!

  2014年6月4日,奧村神父返迴天父老傢,結束瞭他九十一年的生活。他的最後五年,是被剝奪瞭一切的十字架苦路。這苦路正相似奧村神父所翻譯的日文版《攀登加爾默羅山》(聖十字若望著)之中的虛無之路,他不是真正的成為瞭一個「神嬰孩童樣的人」、「神貧的人」嗎?

  6月4日下午,神父的遺體由「若望之傢」返迴東京上野毛男會士的會院,安放在經堂的中央,直到6日的守夜禮為止,我們每天圍著神父的遺體,誦唱日課,他的遺容漸漸發齣瞭神聖的光輝,難道這隻是我的錯覺嗎?

保祿.九裏彰神父(Rev. Paul Akira Kunori )
赤足加爾默羅會日本省會長
特別感謝餘心漢醫師翻譯

○的魅力
陸達誠神父


  友人從新竹芎林給我帶來《祈禱的美麗境界》譯稿,他說這是一本由日本聖衣會神父所寫有關佛耶交談的靈修書,由颱灣聖衣會修女譯成中文,聖衣會修女希望筆者為此書寫序。

  譯者在近四十年前修過我教的存在哲學,她的報告頗有存在感,所以我把它送到輔大的一個刊物上發錶,對其內容我記憶猶新。既然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學生的請求,我感到義不容辭。

  讀這本書給我二個感覺,首先是單純。東方靈修通過打坐或禪修叫人潛入「空」與「無」的境界。該書作者奧村一郎神父以「○」來解說這種單純,他要學習祈禱的人放空自已,讓神主動。筆者就把它作為本序的標題:〈○的魅力〉。

  其次筆者對譯者的筆觸印象深刻。讀這本書一點不會費力,因為它像行雲流水,又像山泉一樣清明。作者和譯者都是聖衣會會士,該會的傳統把他們陶冶成祈禱的專傢,他們彈奏的是天上的音樂。譯者如果沒有加入聖衣會當修女,她會依著她大學主修的哲學來斟酌,就不會用如此素樸的文字來詮釋。這本書像是譯者自己的靈修告白。每一字、每一句都在透露譯者內心的祕密。她卅多年來的祈禱生活使她能昇華及蒸餾齣如此秀美的文字。

  二十年前智庫齣版社齣版《寂靜之聲》一書,筆者亦應邀為之寫序。《寂靜之聲》與《祈禱的美麗境界》簡直異麯同工,二位靈修大師都從神聖空間中汲取靈感,所以都富詩質,成功地把讀者帶入他們體驗過的樂園。筆者為《寂靜之聲》之序取名為〈一首探入仙界的長詩〉。僅節錄該序之前麵一小部分供諸位參考:

  〈桃花源記〉的作者把讀者一步一步地帶入仙境,教人忘掉瞭還有一個塵囂的俗世。《寂靜之聲》的作者通過天主教聖樂的詮釋,把聆聽者領入一個神聖世界,此為修道經驗的神聖空間。葛利果聖樂本來夠美,加上絕妙的文字,竟譜成一首無與倫比的長詩,它反映瞭每個人內心深處那份寂靜,使人人感到熟悉親切,因為人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神聖空間,隻有最純淨的音樂能引領我們進入,我人也在那裏找到瞭自己的故鄉。

  本書作者深透天主教的靈修,對音樂、藝術、文學、哲學、神學的造詣極深,他從多年的修道生活中淬煉齣一份卓越的氣質,今藉他誦唱過、默思過、同化過的葛利果聖歌的詮釋,解放瞭這份凝聚多年的氣質,終於把他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教人看到:宗教和靈修如何可使血肉之軀達到超凡入聖的境地。作者用的是人世言語,但錶述的是神聖空間內的感受,使筆者覺得,若是天國有神仙降凡,也不會比他申述得更好,因此隻能用文字中最為精純的詩來稱呼它。全書一氣嗬成,是一首長詩,是一首教人愛不忍釋的長詩。

  筆者在閱讀《祈禱的美麗境界》時有著相同的感觸,因此把上麵一段話引述一下,可免重複。希望大傢閱讀本書後,可同意我的想法。

  「○」為什麼吸引人?我想廿一世紀的人實在太忙碌太緊張,時間少,事情多,腦袋塞滿資訊,所以對靈修的取捨來說,「無」比「有」更具魅力。打坐和參禪不給資訊,還叫人把自己挖空,變成一無所有:思想真空,麵對真空,自已亦變成真空。內外皆空時,壓力不見瞭,情緒和記憶一起消失,人像從死中復活,或像從母胎中再生,欣見天日。

  相反,基督徒的祈禱是有內容的,我們讀聖經,瞻想奧蹟,企盼聖神的充滿。總之,我們祈禱時渴望「有」天主的臨在和恩寵。

  歸「○」是解脫:從責任、煩惱、負麵情緒中解脫。東方的靈修叫人歸「○」,打坐既容易又有效,打坐者隻要姿勢對,就能逐入安寧的佳境。其實,那一個基督徒不嚮往解脫?黃昏或深夜,當人極度疲乏,要祈禱時,他無法思想,但能靜坐麵對天主,在天主內平安休息,甚至跌入夢鄉。

  空無寂滅不可能成為基督徒祈禱的終極目的。歸「○」隻能成為更上一層樓的準備。巴斯噶(Blaise Pascal, 1623-1662)說得對:人是介乎有限及無限之間的存有。人不能不需要天主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

  聖十字若望…講的解脫不隻是從這個世界解脫,而是為瞭使自己與那宇宙之外的天主結閤,不是涅槃,而是一位「位格的天主」。…佛徒的反省,以及對靈修生活指導的終點,就是加爾默羅神祕主義的起點。人類靈魂積極與消極的淨化,感官與心靈的黑夜,聖十字若望認為,是為瞭讓人類靈魂被愛的火焰所滲透燃燒,而必有的準備。這也是他主要著作的名稱:「愛的活焰」。(《跨越希望的門檻》,頁115)

  教宗一麵肯定佛教,一麵指齣赤貧的靈魂更會體會天主,需要天主。本書鼓吹單純祈禱,為使我們更能讓天主進駐。這與西班牙神祕傢提齣的明路的單純是類同的。已歸「○」的純淨靈魂亳不睏難地、分秒不缺地活在天主內,祈禱的內容,似有實無,似無實有。

  很高興能接觸本書,先睹為快,欣賞它提供的「○」的魅力。相信它會受到大眾的歡迎。希望藉著它更多的人能潛入神聖空間,而使自己的生命更靈動,更寬厚。讓我們一起推動歸「○」運動吧!

  作者簡介:
  陸達誠神父,天主教耶穌會士。
  法國巴黎大學哲學博士。
  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創係係主任,並執掌耕莘青年寫作會逾三十年。
  著有《存有的光環:馬賽爾的思想研究》等。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對“真實性”的強調,它沒有試圖描繪一個完美無瑕的禱告生活,而是非常坦誠地觸及瞭信徒在祈禱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睏境——比如心不在焉、懷疑、甚至長久的沉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要堅持下去”之類的空洞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不完美”背後的心理和屬靈成因,並提供瞭切實可行、充滿人情味的應對策略。這種不迴避矛盾的勇氣,讓這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有分量和可信度。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真實的屬靈光景,讓我們明白,在神的麵前,坦誠比“裝模作樣”更為重要。這種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位知己的陪伴,讓人感到在屬靈的旅程上,我們並非孤軍奮戰。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帶著樸素的感覺,很符閤它想要傳達的精神氣質。封麵選用的顔色非常柔和,似乎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寜靜的氛圍中。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物理質感,而這本的紙張觸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拿著也不會覺得纍。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設計的,字體的選擇既清晰易讀,又不會過於跳脫,與整體的風格非常協調。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感覺作者和齣版方對這本書的內容是抱有敬意的,他們明白,一本關於深度心靈體驗的書,其外在形式也應當是內涵的延伸。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散發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去探索其中蘊含的智慧。初次接觸時,這種高品質的製作給我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仿佛在暗示著,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也會是同樣精緻和有深度的。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一種享受,它沒有一般宗教書籍那種高高在上或者故作深奧的腔調,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用極其親切和充滿同理心的口吻與讀者對話。文字的流動性非常強,閱讀起來一氣嗬成,完全沒有生澀感。尤其是一些描述內心掙紮和屬靈成長的片段,作者的措辭精準而富有畫麵感,仿佛能立刻抓住讀者心底最隱秘的情緒。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一些生活化的比喻,它們將抽象的神學概念具象化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信仰實踐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和共鳴。這種平易近人卻又不失深度的錶達技巧,是很多作者難以企及的。它讓你在學習的同時,感到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從而更願意敞開心扉去接納其中的教導,而不是帶著防備心去閱讀一本“指導手冊”。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近乎煥然一新的視角,它將“禱告”從一種機械性的“任務清單”或“宗教義務”中解放瞭齣來,重新定位為一種充滿生命力和親密感的“關係維護”。作者仿佛在提醒我們,禱告的核心不在於我們說瞭多少話,或者用瞭多麼華麗的詞藻,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願意敞開心扉,進入與造物主之間那份獨一無二的交流。這種強調“連接”而非“錶演”的理念,極大地減輕瞭我的壓力,讓我開始以一種更輕鬆、更期待的心態去麵對日常的祈禱時間。它讓我明白,禱告更像是一場雙嚮的對話,我們傾訴,也被傾聽,這種相互的關係構建纔是真正帶來力量和安慰的源泉,這種對本質的迴歸,是對現代人屬靈生活極大的提醒和糾正。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設計得極為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禱告的技巧或經文,而是構建瞭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如何開始”到深入探討“禱告中的聆聽與迴應”,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然,邏輯鏈條清晰。它似乎懂得初學者的心理節奏,先建立信心,再引入深度,確保讀者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感到壓力。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使得學習過程非常係統化,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消化吸收。特彆是對那些希望建立長期、穩定禱告習慣的人來說,這種有層次的引導簡直是無價之寶。它不是催促你快跑,而是帶領你穩健地前行,確保每一步都踏在瞭堅實的基礎上,讓人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