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韆年簡史:從古代文明的廢墟到新興的超級大國

印度五韆年簡史:從古代文明的廢墟到新興的超級大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祖布日茨基
圖書標籤:
  • 印度曆史
  • 印度文明
  • 五韆年
  • 曆史
  • 文化
  • 政治
  • 經濟
  • 超級大國
  • 南亞
  • 文明古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印度,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傢!
立刻瞭解印度龐雜而又混亂的五韆年歷史
 
  恆河、拉賈斯坦邦的沙漠堡壘、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和傳說中的文明遺址。
  印度,一個古老的國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傢,更是近年備受國際矚目的新興大國。
  它的人口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十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是貧睏、混亂、失序的印象,以及荒謬絕倫的各種新聞,卻又深烙在你我的腦海中,究竟,我們該從何瞭解這個國傢?
 
  關於印度,是否總是讓你充滿疑惑
  ‧佛教的發源地,但是印度的佛教徒比例卻不到1%
  ‧超過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然而舉世聞名的泰姬瑪哈陵卻是伊斯蘭的歷史遺跡
  ‧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卻未能發展成強大的國傢,反而頻頻被外來者侵略
  ‧擁有充足的青壯年勞動人口,至今卻仍未發展成像中國一般的「世界工廠」
  ‧文化、語言紛然雜陳,貧富差距懸殊,多種宗教和儀式混雜交織
 
  認識印度,從現在開始
  從最早的哈拉帕文明,到穆斯林入侵者、濛兀兒王朝、英國殖民,為獨立而進行的抗爭,以及當今未來的挑戰……本書巧妙地濃縮五韆年的神祇、叛亂、戰爭、偉大的帝國、頹廢的王朝、侵略、殖民和獨立,以最清晰的架構,簡要的文字,生動活潑地敘述印度龐雜又混亂的漫長歷史。
 
  透過一係列重要的印度歷史人物:佛陀、亞歷山大大帝、阿剋巴(最偉大的濛兀兒皇帝)、剋萊夫(建立英屬印度殖民地的關鍵人物)、拉剋什米拜(印度版「聖女貞德」)和聖雄甘地,將精采生動的印度歷史呈現給讀者。
 
  從佛教到寶萊塢,印度已經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近年來,印度更在解決貧睏和文盲方麵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卻仍然得麵對如新冠肺炎肆虐等非同尋常的挑戰。如今它正迅速改變,徹底揚棄數十年來主導其經濟的社會主義實驗,試著適應新的世界秩序。印度能否剋服其在政治、社會和宗教的緊張局勢,重新崛起,成為下一個全球超級大國,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印度是風俗、種族、種姓、語言和精神信仰的混閤體。
  五韆多年來奇妙、龐大而混亂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孕育瞭今日的印度。
 
  認識印度的歷史,幫助你瞭解未來的印度!
 
本書特色
 
  ‧以十章簡要的文字,敘述印度漫長的歷史
  ‧透過認識重要的歷史人物,將複雜的印度呈現給讀者
  ‧依據最新的考古和研究資料,提供史學界最新的看法
  ‧搭配圖片和地圖說明,圖文並茂
  ‧附有歷史年錶,快速理解印度五韆年的重要大事及人物
輝煌與變革:世界文明的交織史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漫長時光,探尋人類文明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興衰與演變。這不是一部關注單一地域或特定時期的曆史著作,而是一幅宏大而細膩的織錦,描繪瞭從史前曙光到現代格局形成過程中,不同文化、帝國與思想如何相互碰撞、融閤,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見世界的曆程。 我們將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泥闆文書、尼羅河畔的宏偉金字塔開始,審視那些奠定人類早期社會結構與信仰體係的古老文明。重點在於解析這些文明如何發展齣最早的文字、法律與城市規劃,以及它們在農業技術上的突破如何支撐瞭早期的人口集聚和階層分化。 隨後,敘事將轉嚮地中海世界。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城邦民主的嘗試與衰落,以及羅馬帝國的軍事擴張、法律體係的構建和工程奇跡,構成瞭西方文明的基石。我們不會將這些成就視為孤立的事件,而是著重分析其與波斯帝國、迦太基等勢力的長期互動如何塑造瞭地中海的權力平衡。凱撒的鐵蹄、亞曆山大的東徵,這些曆史的轉摺點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知識、技術和宗教信仰,其影響又如何跨越瞭帝國的覆滅而留存下來? 書中深入探討瞭中世紀的復雜性。在西歐經曆“黑暗時代”的重構時,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依然保持著古典傳統的輝煌,而伊斯蘭世界則在科學、數學和醫學領域取得瞭驚人的進展,成為連接東西方知識的橋梁。我們將比較同時期中國不同朝代的政治哲學、科舉製度的演變,以及它對東亞文化圈的深遠影響。這些看似分離的文明中心,實際上通過絲綢之路等貿易網絡緊密相連,共享著技術、商品和瘟疫。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啓,地理大發現徹底改變瞭世界格局。歐洲列強在新的貿易路綫上建立殖民帝國,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徵服,更是一場物種、疾病和資本的全球性交換。我們將剖析這種不平衡的權力轉移是如何重塑瞭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社會經濟結構,探討殖民主義的遺産至今仍在影響著全球發展的不平等。 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的又一次深刻斷裂。蒸汽機的轟鳴不僅改變瞭生産方式,更催生瞭新的社會階級、意識形態和民族國傢的興起。從啓濛運動的思想火花,到法國大革命的激情與暴力,再到俾斯麥的鐵血手腕,民族主義如何在短時間內凝聚或分裂瞭廣袤的土地?我們還將考察同期在非西方世界,如奧斯曼帝國、清朝等傳統帝國在麵對西方工業化浪潮時的掙紮、改革與最終的瓦解。 進入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世界曆史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加速期。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峙,以及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整閤與文化衝突,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我們關注二戰後非殖民化浪潮對全球政治版圖的重塑,新獨立國傢在發展道路上麵臨的挑戰——是選擇社會主義模式,還是資本主義道路?同時,科技的爆炸式發展(從核能到信息技術)如何模糊瞭國界,創造齣一個相互依賴、卻又充滿潛在衝突的全球村。 本書的視角力求全球化和多中心化。它拒絕將曆史視為一條單一的、必然通往某個“先進”階段的綫性路徑,而是強調不同文化在麵對相似挑戰(如環境壓力、權力更迭、技術革新)時所采取的多樣化應對策略。從古巴比倫的法典到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從唐朝的詩歌藝術到現代量子物理學的突破,所有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共同構成瞭這部波瀾壯闊的《世界文明交織史》。最終,讀者將獲得一個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而聯係緊密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祖布日茨基(John Zubrzycki)
 
  澳洲人,研究印度史已四十多年,曾以外交官和外國通信員身分在印度工作,教授印度學,以印度社會、文化、政治為題寫作甚豐。著有四本書:《齋浦爾王族:印度最迷人的王族史話》(The House of Jaipur: The Inside Story of India’s Most Glamorous Royal Family,暫譯)、《魔法帝國:印度巫術史》(Empire of Enchantment: The Story of Indian Magic,暫譯)、《神祕的雅各先生:鑽石商、魔術師、間諜》(The Mysterious Mr Jacob: Diamond Merchant, Magician and Spy,暫譯)、《最後一個尼劄姆:印度最偉大土邦的興亡》(The Last Nizam: The Rise and Fall of India’s Greatest Princely State,暫譯)。他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讀時主修南亞史和印地語,在新南威爾斯大學拿到印度史博士學位。曾任《澳洲人》(The Australian)的外語副主編,目前全職寫作。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曾任齣版社叢書主編、網路媒體國際新聞編譯,現專職筆譯。譯作有《成吉思汗》、《歷史上的大暖化》、《濛娜麗莎五百年》、《破解古埃及》等多部作品。

圖書目錄

發音、地名、日期小注
歷史年錶
引言

第一章  失落的文明
最早的印度人/世上第一個世俗國傢/吠陀經/吠陀印度和羅闍的興起

第二章  宗教革命分子
覺悟之道/印度的「凱撒」/阿育王——最偉大的國王/外人入侵的時代

第三章  古典時代
印度教文藝復興/入侵者時代/南方帝國

第四章  伊斯蘭到來
徵服之前的通商情形/德裏蘇丹國/蘇丹國最強盛時期/勝利之城

第五章  六大濛兀兒皇帝
戰場失利和流亡/最偉大的濛兀兒皇帝/世上最富裕的帝國

第六章  商人和傭兵
剋萊夫和創造殖民地傳奇/最成功的商業交易/稱霸之路

第七章  點燃導火線
挑起民憤/「去德裏!」/已和時代脫節的怪胎/英國治下的和平

第八章  通往自由的漫漫長路
「世上第一強權」——眼下是如此/甘地因素/趨於兩極化的政治主張/英國人撤離印度和獨立前時期/與命運的祕密約定

第九章  創造民族國傢
印度共和國誕生/「印度教式經濟成長率」/午夜黑暗/「乾淨先生」到來/印度教徒多數統治說的興起/改造印度

第十章  「新印度」?
每張選票依舊緊要

謝辭
推薦書單
圖片齣處說明
名詞對照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45831
  • 叢書係列:博物誌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引言
 
  「不管你能針對印度說齣什麼韆真萬確的話,其反麵說法也切閤事實。」
  ──英國經濟學傢瓊.羅賓森(Joan Robinson)
 
  在一九四二年八月九日清晨的孟買維多利亞車站,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和其九名同僚被推上火車,遭解送至艾哈邁德納格爾堡(Ahmadnagar Fort)。此堡位在今日馬哈拉施特拉邦悶熱的山上,一七○七年,六大濛兀兒皇帝的最後一位—奧朗則布(Aurangzeb),就死在此堡裡,死時颳起的那陣鏇風,風勢「強到把營地裡所有帳篷吹垮毀……掉村子,拔起樹木。」在英國人治下,艾哈邁德納格爾已改闢為高安全規格的監獄。尼赫魯將會在牢裡待上兩年九個月。在英國人統治期間,他九次入獄,這次待的時間最久,罪行是發動「撤離印度」(Quit India)運動—國大黨告訴英國人,若指望印度全力支持英國打二戰,就要同意讓印度立即獨立,為逼英國人同意,國大黨孤注一擲祭齣此舉。尼赫魯獲釋時,二戰已快結束。
 
  日後齣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曾形容艾哈邁德納格爾是某種「柏拉圖筆下的洞穴」—囚犯在其中隻能隱約看到周遭的動靜。但他從監獄放風場頂上的天空得到慰藉,「白天飄著朵朵彩雲……夜裡繁星點點。」在此堡的高牆內,則是另一番景象—尼赫魯的那一小批獄友,係印度政治、學術、社會各界的代錶人士。他們交談的語言,係印度四種古典語—梵語、巴利語、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超過六種印度現代語,包括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馬拉塔語(Marathi)、泰盧固語(Telugu)。尼赫魯思忖道,「有如此豐富資源供我取用,唯一的限製是我從中得益的能力。」有許多時間可種花蒔草,即興舉辦研討會,思索國內各地的情勢。一如先前在獄中之所為,尼赫魯趁此機會飽讀其所熱愛的歷史、政治經典名著,把那些理念融入他的寫作裡。
 
  《發現印度》(The Discovery of India,一九四六)編纂於炎熱的漫漫長日裡,是尼赫魯最知名的著作。他謙稱此書隻是「觀念的大雜燴」—一趟穿越過去但也「窺探未來」的旅程。此書許多部分的確如其所言,把諸多不相乾的想法放在一塊。但他開門見山就提齣一個關鍵性的疑問:「除瞭具體可見的方麵、地理方麵,印度還是什麼?」在最後一章,他很有自信的答道:印度是「一個一緻卻又豐富多元的文化體,諸多矛盾的綜閤體,並由強固但不可見的數股線把這些矛盾維繫在一塊……印度是迷思和想法,是夢想和願景,但也非常真實、無時不在 、無處不在。」
 
  尼赫魯的結論讀來既含糊又矛盾,或許讓有心學好印度歷史者感到氣餒,但印度既是想法又是實體已存在數韆年,兼容多種宗教、文化、語言、民族和種姓。尼赫魯於一九五三年某場演說中指齣,「印度具有過去那種集大成的傳統」,還說「水流嚮它,人河流入它 ,和印度之洋混而為一,無疑在那裡促成改變,既影響它,又受它影響。」
 
  尼赫魯認為「發現印度」的重要性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對許多外人來說,要完成「印度之旅」(passage to India,在此藉用佛斯特〔E. M. Foster〕的小說標題)並不容易。這個國傢的文化、語言紛然雜陳,貧富差距懸殊,多種宗教和儀式混雜交織,其歷史不但悠長費解,且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因而,隻有意誌堅定之人,纔不緻望而怯步。要把彼此重疊的文化、政治、社會流變,融為一部條理分明且包羅廣泛的敘事,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誠如孟加拉籍作傢暨學者尼拉德.喬杜裏(Nirad Chaudhuri,一八九七~一九九九)在一九五○年代時所寫的,印度「如此廣土眾民,構成例外的個體很可能多達數百萬。」
 
  不管印度的複雜性給學生和歷史學傢設下什麼難關,若未記取此國之過去和現在所帶來的教訓,則太愚蠢。印度擁有世上最古老的文明,係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傢,亞洲東部、西部間的支點,也是咄咄逼人的印度洋強權。如今它正迅速改變,徹底揚棄數十年來主導其經濟的社會主義實驗,試著適應新的世界秩序。在這個新世界秩序裡,印度的不結盟主張—不靠嚮兩大強權的任何一個—顯得越來越無足輕重。
 
  印度還未能像中國那樣擁有光鮮亮麗的高鐵、燦爛耀眼的大都會,或擁有為世界各地熱愛新科技的消費者生產筆記型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大工廠,也未得到其民選領袖的善加治理,以至於潛力從未充分發揮。印度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還有眾多受過高等教育、具跨國工作能力的勞工,前景大受看好。二○二五年時,全世界勞動年齡人口會有五分之一是印度人,會有十億印度人透過智慧手機彼此互通聲息並和世界連結。目前中印兩國人口都接近十五億大關,但印度的人口據認會在二○二七年超過中國。屆時印度前五大城市的經濟規模,會相當於今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之類的中等收入國傢。新冠肺炎爆發前,印度穩步嚮前,照市場匯率衡量,很可能在二○三一年時成為世上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中國的歷史可依據王朝更迭,清楚分割為元或明或清之類的朝代,印度的歷史則不然,而是同時分立著自成一體且相互較勁的權力中心。即使在帝國擴張最盛時,印度的三大王朝──孔雀、笈多、濛兀兒──也未控製印度次大陸全境。直到一八一八年馬拉塔人敗於英國人之手,纔由英國人完成對印度全境的控製。但即使那時,占去印度陸塊四成麵積和印度三分之一人口的各個土邦,仍保有名義上某種程度的獨立地位。
 
    要在此書裡交待印度次大陸上每個統治者的在位時期、大大小小各王朝的興衰、每場爭奪領土、財富之戰役的結果,或是交待印度在科學、文學、藝術之類領域對世界的貢獻,會是自找麻煩,徒然把諸多人民、年代和流於粗淺的宣告淩亂塞在一塊。要把印度五韆年史濃縮在三百多頁的書裡,同時傳達這些精微奧妙之處,始終不是易事,卻屬必要。
 
  地名演變
 
  對於過去長途跋涉翻過興都庫什山抵達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來說,第一個重大的地理障礙是Sindhu(印度河)。波斯人發不齣s音,於是把此河稱作Hindu河。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來到印度時,把H拿掉,印度河就成瞭今日所知的Indus河,河另一邊則被稱作 Ἰνδία,即India的字源。亞美利加(America)和澳大利亞(Australia)之名係外人所創,與殖民地時代之前當地居民對自己土地的稱呼毫無關係;同樣的,India一詞原本並不盛行,十六、十七世紀時,歐洲商人把葡屬印度(Estado da Índia)、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法國的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帶到印度,India 一名纔確立。更常見的名稱是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指「印度河土地」(land of the Indus),而非指「印度人或印度教徒的土地」(Land of the Hindus)。在二十世紀初期之前,「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這個通稱,通常用來指來自當時英屬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語名是婆羅多(Bharata),在十三世紀典籍《毗濕奴往世書》(Viṣṇupurāṇa)中,此詞被定義為:「位在大洋以北、雪山以南的國度,人稱婆羅多,因為那裡住著婆羅多(王)的後代。寬九韆裏格,是善行之地,因為善行,人上天堂,或得到解脫。」印度憲法第一條即載:「印度,即婆羅多,應為聯邦製。」
 
  從地理上說,要界定數韆年來印度和印度文明的範圍,相對較容易。約一億八韆萬年前,超大陸岡瓦納開始解體,印度闆塊以一年十五公分左右的速度往東北方嚮漂移,直到將近五韆五百萬年前撞上歐亞闆塊,創造齣世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纔停止漂移。今日所謂的印度次大陸,就以這道兩韆五百公裏長的山脈為其北界。印度次大陸呈四邊形,其東緣是叢林密布的山脈,印緬兩國便是以此為界;西邊座落著興都庫什山脈,歷來數波入侵的軍隊,就取道其中的波倫、開伯爾兩山口進入印度。這塊次大陸的南界則是像矛尖伸入印度洋的一座巨大半島。
 
  如今,這塊次大陸上有五個國傢,其中印度的幅員最廣,如果把主權歸屬有爭議的喀什米爾整個算進來,南北長將近三韆兩百公裏,東西寬兩韆九百公裏,麵積共將近三百三十萬平方公裏。在這五個國傢中,印度的人口最多,住瞭約十四億人。除瞭與其他四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接壤,也與中國、緬甸為鄰。印度也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傢之一,每平方公裏四百人左右,比中國高瞭一倍。
 
  一如興盛於尼羅河的埃及文明與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畔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在肥沃的恆河、印度河氾濫平原上發展起來。恆河發源於東北部的根戈德裏(Gangotri),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往東,與布拉瑪普得拉河閤流後,形成世上最肥沃的三角洲之一,今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獨立國傢孟加拉都在此三角洲上。溫迪亞(Vindhya)山脈東西橫貫,將此次大陸一分為二,南邊是德乾高原,高原兩側分別是東高止山脈、西高止山脈。德乾高原和南印度的大河,則為訥爾默達(Narmada)、戈達瓦裏(Godavari)、剋裏希納(Krishna)、卡韋裏(Kaveri)。
 
  在印度,最讓人期待的官方公告莫過於一年一度的雨季預報。西南季風從六月吹到九月,帶來的雨水占瞭印度年降雨量約八成。印度東北部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高達一萬四韆毫米;西部拉賈斯坦邦的塔爾沙漠,年降雨量則可能少至一百毫米。由於印度隻有一半的農地能獲得灌溉係統支援,西南季風攸關印度農業收成的好壞。當雨季降雨不足,將導緻糧食價格上漲,拉低農村收入,連帶可能使政府倒颱。
 
  印度次大陸的河川、山脈、海岸線,座落著諸多印度宗教聖地。位於恆河畔的瓦拉納西(Varanasi),又名伽屍(Kashi),意為「光城」,是崇拜濕婆神的印度教聖地,在印度教徒眼中的神聖地位,一如麥加之於穆斯林、梵蒂岡之於天主教徒、耶路撒冷之於猶太人。對印度教徒來說,這裡是精神解脫之地。在這裡死去,能得到解脫(moksha,即擺脫無休無止的生死輪迴)。位於更上遊處的普拉亞格拉傑(Prayagraj),地處恆河、亞穆納河、神話裡甚受尊崇的薩拉斯瓦蒂河(Saraswatī River)三河交會處,舊稱阿拉哈巴德(Allahabad),係世上最大規模人類聚會—每十二年一次的大壺節(Kumbh Mela)──的所在地。虔誠朝聖者帶著裝瞭恆河聖水的壺罐,前往散布於山脈、河川、海岸線上的數十個聖地。蘇非行者(Sufi mystics)屬於較注重精神修煉的穆斯林,在上一個韆年初期來到印度,也建立瞭網狀分布的聖祠(dargah),例如位於德裏的尼劄穆丁.奧利亞(Nizamuddin Auliya)和阿傑梅爾(Ajmer)的穆伊努丁.奇什蒂(Mu'inuddin Chishti)的聖祠,後者是僅次於麥加、麥地那之外的伊斯蘭聖地。縱橫交錯於印度大地的朝聖路線網上,還有著錫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所尊崇的聖地。
 
  雖然印度次大陸四周有高山、海洋作為天然屏障,但還是阻擋不瞭新文化、新農技、新語言、新宗教、乃至新戰法趁隙而入,在此生根茁壯。先是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從中亞乾草原進入北印度,接著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從中國西部來瞭貴霜人(Kuśāṇas),從中亞乾草原來瞭匈那人(Hūṇas,即與匈人有親緣關係的一個部落);西行求法的中國朝聖者,則是韆裏跋涉來到那爛陀之類的學術重鎮。那爛陀被認為是世上第一所大學,在那裡教授的學科,從佛學到煉金術、天文學,形形色色。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文明興起,透過貿易和武力徵服擴展其勢力範圍,並在德裏蘇丹國、濛兀兒王朝建立時達到最盛期。而即使在十七世紀濛兀兒王朝最強盛時期,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歐洲列強在印度都還是有根據地。
 
  在這個韆年期間,印度宗教、思想、科學的影響力也擴及到境外遠處,從十進位製、瑜伽、寶萊塢電影到素食,把這一切種種事物帶給世人。透過英國殖民統治,多個印度語詞進入瞭英語:bungalow, polo, gymkhana, loot, mogul, jungle, thug,而這些隻是其中犖犖大者。在遭英國人統治的兩韆年前,印度就已展現其軟實力。西元前二四○年,在印度北部華氏城舉行瞭佛教第三次公會議(「結集」),阿育王(西元前約二六八~前二三二年在位)曾指示該會議遣使赴九國宏揚佛法。而早在西元一世紀時,印度教勢力就遠及印尼的爪哇、峇裏兩島。一九六○、七○年代,瑪哈禮希.馬赫西.優濟(Maharishi Mahesh Yogi)之類的導師,嚮披頭四宣說超覺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益處,在西方傢喻戶曉,成韆上萬西方人因此走上嬉皮之路。
 
  印度給世界的另一個顯著饋贈,係散居海外各地的印度人。印度僑民達一韆八百萬左右,係世上最大的僑民族群。世人一想到西方古典音樂的指揮傢,就會想到祖賓.梅塔(Zubin Mehta);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的電影,則催生齣「帶有意想不到之轉摺的驚悚電影」;榖歌、推特、微軟等多傢大企業的執行長皆為印度裔。二○二一年一月,賀錦麗(Kamala Harris)宣誓就職,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南亞裔的副總統,正體現瞭印度僑民在世界分布之廣。她的老傢位在離清奈約三五○公裏的圖拉森德拉普拉姆(Thulasendrapuram)村,就職儀式透過智慧手機實況呈現於老傢鄉親眼前時,眾人燃放爆竹,分發作為宗教供品的甜點和花,並到當地廟宇祈求她幸福安康。
 
  尼赫魯曾把印度吸收、保存外來思想的能力比擬為反覆書寫的手稿(palimpsest)──並未徹底抹除先前所寫文字,而在其上一再反覆書寫的古代手稿。這部簡史就是要把那一層層寫上的東西,生動呈現於讀者眼前。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一點,在於它對文化和思想演變脈絡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不僅僅關注政治和戰爭的更迭,更深入地探討瞭印度次大陸上那些根深蒂固的信仰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影響瞭世俗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早期的吠陀時代,到後來的佛教與耆那教的興起與衰落,再到奧古斯都時期印度教的復興,作者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哲學流派並列,而是清晰地展示瞭它們之間復雜的互動、繼承與對抗關係。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瞭一張詳細的思維地圖,能夠清晰地看到,某個哲學觀點是如何在數百年間悄然滲透到民間習俗、藝術乃至日常倫理中的。這種對“內在曆史”的關注,使得我們對現代印度的理解有瞭一個堅實而深刻的基礎。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看似矛盾的觀念能夠在一個社會中共存,這種理解上的飛躍,遠非僅僅瞭解曆史事件本身所能達到的深度。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在細節的豐富性和整體結構的平衡性上做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平衡。它沒有陷入過度碎片化的細節堆砌中,每一個引用的史料、每一個側麵的描述,似乎都是為瞭服務於那個時代的主題而精心挑選的。比方說,在描述某個貿易黃金時期時,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經濟數字上,而是會穿插一些當時士人階層對財富的看法,或是對外來文化商品的好奇與接受,這些側麵的描寫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質感。這種“全息式”的敘事,讓人感覺曆史不再是單嚮的綫性發展,而是多維度、相互影響的復雜網絡。此外,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時而凝練如古籍,時而又透著一股現代的洞察力,這種語言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長篇閱讀不易疲勞,每次閤上書捲時,腦海中都會留下一些值得迴味的畫麵和思考的火花。

评分

這本書的史學視野是極其開闊的,它成功地將一個區域的曆史放置在瞭全球互動的背景之下進行審視,而不是將其孤立看待。尤其是在描述近現代部分時,它對外部勢力,無論是東方的徵服者還是後來的西方殖民者,與本土力量交織的復雜過程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沒有簡單地將印度描繪成一個被動的受害者,而是著重展現瞭本土社會是如何在麵對巨大衝擊時,進行自我調適、吸收與反抗的。這種辯證的視角,避免瞭將復雜的曆史簡單化為“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權力運作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讀完後,我對於理解當代世界格局中,一個曾經的古老文明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獲得瞭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理解。它提供的分析框架,遠比單純的曆史事實羅列要寶貴得多。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處理“斷裂與延續”這一核心議題時的微妙把握。印度曆史的某個階段似乎是徹底被顛覆瞭,但作者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在那些看似徹底的變革之下,社會結構、文化基因是如何頑強地存續下來的。他沒有刻意去“神化”或“貶低”任何一個時代,而是用一種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筆觸,去解析這種跨越時空的韌性。比如,在描述某個重要宗教改革運動時,作者不僅僅關注瞭改革本身帶來的政治後果,更著重探討瞭這場改革如何迴應瞭底層民眾長久以來的訴求,以及它對後世社會結構産生瞭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深挖內在聯係的能力,讓這本書不僅是記錄過去,更像是在提供一把理解過去如何塑造現在的鑰匙,讀後感是紮實而令人深思的,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對“曆史連續性”的傳統認知。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曆史書常見的枯燥感。作者在講述那些跨越韆年的重大轉摺點時,總能精準地切入那些既有宏大曆史背景,又充滿戲劇張力的瞬間。比如,在描述某個王朝興衰的段落裏,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通過描摹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反應,讓那些古老的衝突仿佛就在眼前發生。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關鍵人物的刻畫,那些帝王將相、思想巨匠,他們的決策動機和內心掙紮被剖析得極為深刻,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這種手法使得即便是對於不太熟悉印度曆史的讀者,也能迅速沉浸進去,感受到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整本書的行文流暢自如,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時代遺跡之間,時不時還會停下來,指著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告訴你這裏曾經發生過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厚重的曆史變得親切可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細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