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易經通解》第五冊

《周氏易經通解》第五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鼎珩
图书标签:
  • 易经
  • 周易
  • 通解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预测学
  • 命理学
  • 文化典籍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特色

  1.本書包括先師周鼎珩先生之定稿、手稿、講稿及講習大綱。
  2.定稿計有易例及〈乾〉、〈坤〉、〈屯〉、〈蒙〉四卦,此盡收錄於《周氏易經通解》第一冊。
  3.手稿計有〈需〉、〈比〉、〈小畜〉、〈履〉、〈泰〉、〈否〉六卦。
  4.講稿係門弟子據錄音帶所記錄並加整理,除定稿之四卦外,其餘六十卦、〈說卦〉皆是。
  5.講習大綱係先師為便於「易經講座」之聽眾所擬,在講授現場分發,計有第一卦〈乾〉卦至第二十卦〈觀〉卦。
  6.除定稿之四卦外,其餘均以講稿為主,另有手稿、講習大綱者附於其後。
  7.本書凡《易經》正文部分,悉以《武英殿十三經注疏》之《周易正義》為準。
  8.本書除易例、〈說卦〉之外,其通解六十四卦之體例,依次為總說、卦辭、爻辭、彖傳、大象、小象。「總說」之下又分卦序、卦體、卦義三項。
  9.本書講稿記錄原則,先師嘗指示曰:「按錄音帶逐字記錄,然後去其重複者。」弟子等謹遵遺訓,不敢踰越,並著記錄者、整理者姓名,以示負責。
 
《太乙神数通源与应用》:揭秘古老预测体系的奥秘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数术学中的瑰宝——太乙神数,并系统阐述其理论根基、推演技法及其在实际决策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章:太乙神数的历史溯源与哲学基础 太乙神数,作为中国古代“三式”(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六壬神课)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洪荒时期。本书首先追溯太乙神数的源头,探讨其在周易、河图、洛书等基础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1.1 古籍考证与文献梳理 我们详细梳理了《史记·龟策传》、《汉书·艺文志》中对太乙的零星记载,并重点解读了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核心典籍,如《太乙神数秘诀》、《太乙九天精蕴》等。本书致力于辨析不同学派对太乙起源的争论,并勾勒出其在历代王朝军事、政治决策中的实际应用轨迹。 1.2 阴阳五行与干支理论的深度融合 太乙神数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严谨的数理模型。本章深入剖析了本书推演体系所依赖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内在逻辑。重点阐述了“太乙出行”、“星辰定位”等概念,如何将宏观宇宙运行规律,转化为可供人理解和应用的数学模型。我们不仅介绍“是什么”,更着重分析“为什么”——即这些基础元素如何协同作用,构建起一个动态的、预测性的时空框架。 1.3 九宫与奇仪结构解析 太乙神数的推演核心在于“九宫”。本书详细讲解了九宫的方位、数字象征以及其所代表的人事方位。特别对“太乙”、“天盘”、“地盘”的布阵规则进行了细致的图解说明。我们剖析了“三奇”、“六仪”在不同宫位上的象征意义,解析它们在推算过程中,如何指示吉凶、人事的主次和事件的成败关键。 --- 第二章:太乙神数核心推演技法详解 本章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太乙神数起局和解局的完整流程。 2.1 择时起局:太乙神数的基本步骤 太乙神数的精确性高度依赖于起局的准确性。本书详细教授如何根据推算的目标时间(年、月、日、时),精确确定“太乙出行之日”与“太乙所居之宫”。我们引入了“进止规律”的校正机制,确保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都能准确锁定太乙的初始位置。 2.2 盘面结构与星辰定位 太乙神数盘面复杂,包含天盘(静盘)、地盘(动盘)以及影响力的“星辰”。本章专门开辟章节,详细讲解了“十二神将”、“九天”、“八门”的排布规则。重点在于阐述“时空转换”的概念:如何通过地支的运动,驱动天盘的旋转,从而形成“活盘”的动态预测系统。 2.3 奇仪组合与吉凶判断 推演的最终目的是解读盘面上的符号组合。本书归纳了数百种主要的“奇仪组合”,将其分类为:人事组合、事件组合、结果组合。例如,对“丁-戊”组合在特定宫位的象征,对“太阴落入乾位”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三奇六仪”与“九天”的叠加效应,判断事件的能量强度和发展趋势。 2.4 动静之理:太乙与事态的耦合 太乙神数擅长预测“动态”事件,如战争、出行、谈判等。我们教授如何判断“太乙所临之宫”与“所问之事”的关联性。如果所问之事与太乙之宫相合,则主事态顺畅;反之,则预示着阻碍。本书特别引入了“天、地、人”三层信息层面的相互参照,确保判断的全面性。 --- 第三章:太乙神数在重大决策中的应用 掌握了理论和技法后,本章转向实际应用,展示太乙神数在不同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 3.1 军事与战略决策 太乙神数自古多用于兵家。我们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演示太乙如何预测战役的胜负、行军的安危、主帅的吉凶。重点解析了如何利用“太乙出入之门”来确定最佳的进攻或防守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神将的旺衰”来预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3.2 商业竞争与投资时机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太乙神数可以转化为市场预测工具。本章阐述如何针对商业合作、项目启动、股票买卖等问题起局。例如,通过分析“值符”(领导者、核心权力)的位置,结合特定“门”的开合,来判断合作的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的周期。 3.3 人事与关系判断 对于个人发展,太乙神数可以提供深刻的洞察。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盘面分析,判断人际关系的吉凶、流年运势的起伏。内容涵盖了对“贵人”和“小人”的识别,以及如何在关键的人生节点(如升迁、调动)做出最优选择。 3.4 长期趋势预测与大局把握 与短期的预测不同,太乙神数亦可用于宏观的、长期的国运或行业趋势分析。本章讨论了如何通过“年局”的推演,结合“太乙循行”的规律,把握未来三至五年的大势走向,为制定长期战略提供数理依据。 --- 第四章:辨析与总结:太乙神数的今昔观照 4.1 现代易学视阈下的太乙神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太乙神数的原汁原味,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本章探讨了数术的抽象化与现代化,强调在应用中必须坚持严谨的数理逻辑,警惕过度主观臆测的倾向。 4.2 局限性探讨与补充校正 任何预测体系都有其边界。本书坦诚地讨论了太乙神数在处理某些模糊或多重因果事件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结合其他术数(如梅花易数、八字)进行交叉验证的必要性,以达到更为全面和精确的判断。 结语: 《太乙神数通源与应用》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洞察时空运行规律的哲学指南。通过对太乙的系统学习,读者将掌握一套严谨的思维工具,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把握时机,趋吉避凶。本书致力于还原太乙神数的原貌,使其光芒在当代社会中得以重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鼎珩


  安徽省桐城市人。少赴九華,師事三元道長習《易》,遂篤志於此終其身。大陸時期曾作《易經通論》,惜未攜出;來臺客座東吳傳《易》,復於中廣公司暢開經筵,大啟朝野研究風潮,並輯講詞成《易經講話》,自民國五十一年行世,至今不衰。既經年冥思默討,晚歲已融貫《易》學,乃應讀者之請,先後假黎明文化公司、中華文化大樓開設講筵,因輯講詞成《周氏易經通解》。

陳素素

  安徽省鳳陽縣人。幼好墳籍,長而不倦,就讀東吳大學中文系,即選修周師所授《易經》,周師宅邸「乾初易舍」,毗鄰雙溪,因得常侍左右,頗受薰習。畢業成績卓異,留系任教逾五十稔,專研文法學、修辭學、韓柳文與歐蘇文,有《韓愈文新探》及期刊論文數十篇。周師講座,弦歌不輟,嘗躬親參與,記錄〈賁〉等十七卦;洎師辭世,端賴合輯眾弟子之力,董理遺編,始克刊梓成冊。

图书目录

鼎公相關資料 (3)
凡例 (12)
第三十五卦 晉卦 1
第三十六卦 明夷卦 31
第三十七卦 家人卦 53
第三十八卦 睽卦 79
第三十九卦 蹇卦 109
第四 十 卦 解卦 135
第四十一卦 損卦 157
第四十二卦 益卦 183
第四十三卦 夬卦 205
第四十四卦 姤卦 233
第四十五卦 萃卦 253
第四十六卦 升卦 269
第四十七卦 困卦 29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6190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鼎公相關資料


  一、

  乾初易舍主人

  吾師三元道人,潛修於九華山也,初常雲遊,半載方歸,晚乃不出山門,鎮日靜坐,未嘗稍輟。修道六十餘年,九十七歲始化,遺蜕尚存九華山九子寮方特造之木塔內。師博修多能,理事雙絕,預知死期,臨化不亂,證此勝緣,殆已即身成道歟?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西南,上有九峯,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此地盛產黃精,相傳黃精九蒸九曬,可以辟穀,服至五六月以上,即飽而不思食矣。余少從吾師學道於九華,試之良然!

  坐時自動,乃習靜者應有之過程,因人之經絡關節往往發生障礙,自動工法有先天性打通障礙之效能,其益非淺也。

  吸收日精月華之法,可以輔佐坐功,惟涼體人宜吸日精,熱體人宜吸月華,此又當分別適應者也。

  雪花紛紛,金光閃閃,則陽神將出矣。惟出神以後尚須做一段「換骨」工夫耳,然出神匪易,換骨尤難,吾師嘗云:「換骨工夫約需五百年,故古來仙真,不耐久候,道成之後,多委殼而去。」吾師民國十三年所以羽化者,即不願做此長期之換骨工夫也。

  王先生贊斌所授之自然呼吸法,即吸時鼓腹,呼時凹腹,謂之腹呼吸,又名內呼吸。行住坐臥,皆可行之,非特可以根治胃病,疏通大便,甚且可使丹田發暖,積氣通關也。

  嘗聞諸滿清某王公云:「修士靜坐,苟至鼻孔之息,其熱力如蒸飯之蒸氣時,即須暫時休息,否則必咯血而傷生也。」

  綿綿不絕之內呼吸,久而行之,可以練成胎息,胎息若成,則結丹有望矣。全無雜念,始為築基成功,針石子之言甚是。

  崆峒山在甘肅平涼,從西安乘火車至平涼下車,再騎馬入山,僅三十里而遙。崆峒雖在荒外,然遠望葱蘢,頗有江南景象。又自崆峒至山西五台一帶,如地球之卵黃,復卦所在地,最富靈陽,最易靜定,洵修道之聖地也。修士其嚮往而潛修於「洞天福地」乎!

  本文原載於李樂俅主編之《訪道語錄》(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8年10月第3版)

  二、
 
  道人王顯齋

  李樂俅

  (聞楊先生閒話道人,因感而述此)

  道人王顯齋,甘肅天水人也。初流寓北平馬相胡同,後常居倉頡祠,懸壺濟世,尤長傷科。相傳為明人,亦有稱為清末人者,未知孰是?第親見其人者,大都頌之為高士云。

  今在台精通《周易》,現任政工幹校兼東吳大學教授周鼎珩先生,曩就學北京大學時,與道人常相過從,道人性詼諧,喜調侃人以為樂。一日,偶至其徒家,見徒妻彌留,舉家皇皇,不知所為。道人視之曰:「無妨,何惶遽乃爾!」卽命以高梁酒半斤,灌之立蘇,而頰頳口燥,神猶不寧。曰:「姑俟之!」起而出,須臾,道人背一大西瓜返。令汁以飲之,俄,頳渴頓消,遂霍然而愈。時方隆冬,北國雪地冰天,何以致此炎夏特產之西瓜?見者莫不嘖嘖歎異焉。

  由是北平聞人,益慕其名,每有宴集,必邀致道人。某歲重陽熊希齡柬約名流,登高西山,兼以攬勝。乃驅汽車逕邀道人,欲載而共詣之。道人辭不與俱,請熊先往,己卽隨至。迨熊車抵西山,道人已先至,而笑迎於道左矣。西山在北平西郊,距城約四十里而遙,道人何以先汽車而至,熊甚訝之,而終不解其故。

  道人夙嫻武藝,遐邇馳名,武術界皆尊之為泰斗,故著譽大江南北之武術家杜心五先生,亦不遠千里,往拜其門。今在台前交通部航政司司長楊青藜先生,民國三十四年乙酉抗戰勝利,奉令離蜀,途經劍閣、潼關,由北平而晉京,楊先生嚮慕高風,已非一日,是役道出北平,竊喜天假良緣,乃塵裝甫卸,卽詣西山參謁道人,時道人正寓居西山也。初參道人,楊卽尊稱道人為師,道人反詰楊曰:「我未錄君為弟子,何以遽稱我為師?」楊對曰:「我旣拜社心五師為師,曩者杜師嘗拜師為師,尊吾師之師為師,諒無不宜。」道人笑而頷之。於是談論之次,益形親切,而慨然點化楊先生曰:「耳順以後,自有眞師尋君,幸勿慮也。蓋師尋弟子易,弟子尋師難,古來多係師尋弟子,今日豈不然哉?」楊因懇求示以修道之途徑,道人又剴切垂教曰:「修道首須知所擇別,陰陽雙修,成少敗多,不可學也;金石草木,藥易誤人,不可學也;怪誕不經,跡近迷信,不可學也。惟諸家服氣之法,弊少而效速,初入玄門者,不妨擇一調身;至聖聖相傳性命雙修天仙之道,則難遽隮,必先做到克己修心,健康長壽,表裡俱眞,俯仰無愧之人仙,然後漸進於天仙,庶幾本立而道生。不依此而教人、師人,皆罪也,人且難保,寧望仙哉?」

  楊先生又言:抗戰期間,日寇謀脅道人參加偽組織,一日,逮道人至,環一鎗口曰:「願從則生,不從則死。」道人大笑曰:「眞心修道者,素來不問政治,况余為中國人,尤不應參加反對中國政府之組織!」院內適有大樹一章,道人言訖,卽以手向樹畫一圓周,而滿樹枝葉,便立剪為原形,整齊若新理之髮然。道人劍法之神,日寇見之,舌撟不能下,於是羅拜謝罪,並護送歸山焉。

  道人體不魁梧,髮撮於頂,貫以竹簪,與常見之道士無異,所不同者惟神采奕奕、目光烱烱而已!

  弘道子曰:愚讀葛洪《神仙傳》,每飄然有出塵之想,然於諸仙修鍊之法,便闕而不言,深以為憾。繆俊德先生,從遊頗久,嘗報導道人之傳授曰:「道人之功法不分層次,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者同時皆做,蓋至簡至易之上乘工夫也。」敍次道人仙蹤旣竟,故又將其修煉之方法,簡介如此,或亦足補古人略而不言之闕歟?

  本文原載於李樂俅主編:《訪道語錄》(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8年10月第3版),頁103-105。

  我手中有《訪道語錄》一書,該書除「乾初易舍主人」外,另有「道人王顯齋」一篇,亦係周鼎珩老師所述事,我曾親聆周師談及部分內容,頗值一讀。《訪道語錄》之編述者李樂俅先生,係周師北大同學,畢業後曾任教江西瑞金師範學校,來台後奉職於台大總務處。中國堪輿學會理事長曾子南即其師範學校高足,曾因李先生之因緣,曾求得周師「踏踏歌」墨寶一幅。我曾數度在曾理事長公舘有陪侍李先生讌飲數次,恂恂長者也。 弟子林鴻基謹誌民國一一O年十二月六日

  三、 詩作

  午睡

  兒時歷歷都如夢,老大翻驚夢轉空,睡起每疑身不是,半竿紅日半窗風。

  西安道上

  自昔西秦地,衣冠稱帝鄉。關河天險在,人物霸陵荒。亂塚眠卿相,殘碑識漢唐。我今悲往古,後此更茫茫。

  春日憶內

  一度思量一斷魂,黯然猶記別黃昏。三春織錦何無字,兩袖啼紅尚有痕。風絮愁人人漸老,雲天邀夢夢難溫。遙知獨自傷懷處,小院花飛深閉門。

  歲暮山村卽景

  浮蹤海外老窮經,四面山環一屋青。落木臨溪流倒影,遠燈照眼亂疏星。百年但看雲來去,萬象空餘夜窈冥。節屆殘冬春在望,乾坤消息不曾停。

  奉和韋仲公兄半卷樓原韻

  湖山百刼流離久,萬里雲天客倚樓。世局安危書半卷,時賢搖落序三秋。盱衡中外將誰語,馳騁乾坤與道謀。剝復往還應不遠,待看風雨會神州。

  奉和申鳳蓀兄海岸逭暑卽景原韻

  心到源頭思却空,飄然雲際逐飛鴻。詩懷淡泊推雙穗,道業精純造九重。避帝情趨煙水外,臨流人在畫圖中。年來獨得窮通理,聞聽漁歌入海東。(申君近曾學道其書屋名雙穗樓)。

  天理歌

  天理無或爽,盈虛透消息。泰從何處來,來自否之極。一反斯一正,萬物同此律。君不見青山木,秋凋冬落春又茁。嗟彼濁世流,滔滔徒自辱。我生何所自,我自宇宙出。宇宙迄未滅,我生必與立。胡為乎衰亂草蟲吟,胡為乎悲憤長沙哭。但求此生機,奔流流萬斛。磅礡奪長空,空明生虛室。放懷天地間,天地落胸曲。手掬太平洋上水,重洗乾坤見白日。

  以上七首錄自易君左編《四海詩心》(1977年2月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前四首載於頁159,後三首載於頁160。校對鄧敦琉謹誌 民國一一O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

  韋仲公曾任東吳大學校長室主秘,並在中文系、哲學系兼課;嘗從鼎公學《易》。申鳳蓀名丙,東吳大學中文系第二任系主任,與鼎公比鄰而居。〈天理歌〉蓋致梁寒操先生。〈春日憶內〉蓋隔海思念夫人徐氏,其詳請參閱第一冊〈周鼎珩先生事略補遺〉。弟子陳素素謹誌民國一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

  四、 墾殖普濟圩

  銅陵的普濟桑田和古徽河(銅陵市市民論壇)

  發表於 2015-06-01 16:55

  普濟桑田 明、清之際的普濟桑田,西起樅陽的王家 ,東抵無為之土橋,時為長江中下游的第一糧倉。普濟圩之土橋原屬於省府安慶的古桐城,後土橋以西劃入樅陽縣,土橋集鎮等地劃入無為洲。近年的普濟圩一直處在三縣一市三不管地段。部分財政和單位等屬於樅陽,土地屬於銅陵市,農場歸屬省農墾廳省直管,且設有農場監獄。2014年才整制將普濟圩全部規劃銅陵市管轄。土橋姑娘成了銅陵兒媳(土橋集鎮仍屬於無為縣管轄)廣袤的普濟桑田,撐起了幾百年皖江北岸濱江城(又稱糝潭鎮,今無為縣土橋鎮)和無為徽河鎮(今銅陵市灰河鄉)的一派繁華——這裡上達重慶、九江、安慶,下接南京、蕪湖,舒城、廬江、廬州(合肥)、南通商賈流連雲集。普濟沒于澤國,徽河歸於灰河,連接陳瑤湖、楓沙湖、竹絲湖、甚至廬江等地眾多湖泊,經土橋河直通長江。又位於無為第一高峰:三公山腳下。滄海桑田之變,恰恰一個世紀。

  清道光29年(1849年),濱江長江奇水,桑田浸沒,屋舍盡毀。(濱江,即現在土橋一帶古稱)

  《清史紀事本末》載:“夏四月,江蘇、浙江、安徽、湖廣大雨五旬,余水驟漲,田盡沒。水之大,為百年所未有。”安徽巡撫王植奏稱:“安徽省本年自春徂夏,雨水過多,江湖增漲……半月以來,大雨如注,連宵達旦。兼之上游諸水下注,來源甚旺,江水較上年盛漲之時,尤大尺許。” 桐城、無為等“州縣紛紛稟報,圩堤壩梗均被漫潰,田廬漂沒……” 重災的桐城縣,“節次大雨,山洪奔注,水勢浩瀚,田廬盡在水中。”

  天災之後,太平軍興起。桐城普濟圩恰處太平軍的天京與安徽省會安慶之間,連年的戰禍,水底的普濟桑田,終於蓮葦茂盛,魚鱉橫行。在土橋設有官僚收取百姓租金。

  普濟生民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水深火熱之後,迎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安徽都督柏文慰,此時意欲復墾普濟,澤惠民眾。因遭袁世凱免職,討袁失敗,柏文慰在安徽政壇幾乎是曇花一現,普濟桑田夢想,隨風而逝。

  再10年,許世英主政安徽,倡議修復普濟圩。不久,許世英亦匆匆去職,普濟桑田計畫再度擱淺。此後的10年間,30萬畝的普濟圩,民間自發圈築的,只有王家 附近的千畝孫家小圩。

  普濟圩今天的框架規模,起于吳忠信的大手筆圈定。吳于1932年任安徽省主席,他命省建設廳編制普濟圩修復計畫,動用救災款物修復了王家 至土橋的江堤,並擬報中央財政撥款修築內河防洪堤。但吳忠信不久調離安徽,此後的二十餘年,走馬安徽政壇的,多是魚肉百姓的非皖籍政客,普濟圩修復計畫無人問津。加之日軍侵入,普濟淪為戰場,水圩一役,地方軍民遇難700。此間民生凋弊,普濟彌荒。

  普濟圩的桑田夢想,抗戰之後險成現實。1946年,經國民黨中央任職的周鼎珩(周潭鎮人)不懈努力,柏文慰、許世英、吳忠信三大元老人物的鼎力支援,普濟墾殖社成立並投入實質性工作,重點是修築內河防洪堤(今橫埠河後河)。1947年清明節,工程開工,歲末進入青山一帶(今陳瑤湖鎮高橋、花山村),因涉及地方周氏祖墳,工程停工。待爭議解決,1948年夏汛已至,工程不得不停。汛期結束,渡江戰事迫近。次年,普濟墾殖社事務草草交與蕪湖市人民政府接管。

  普濟桑田浸沒的一百年間,江山經此世變,人民水深火熱。新中國成立後,旋即展開圍湖造田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墾五師。這些最終血盡朝鮮的英勇男兒,在這裡開出了第一犁新土——是為普濟圩國營農場的前身,普濟圩重現桑田的後話。

  此篇錄自網路,鼎公墾殖普濟圩見「普濟圩的桑田夢想」一段,蓋先師

  平日所津津樂道,其詳請參見〈周鼎珩先生事略〉。弟子陳素素謹誌

  民國一一O年十二月十三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好读完第五册,真是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即便只读某一章或某一节,也能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论点。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时位”与“人事”相互作用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没有将易经视为一套僵硬的预测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哲学系统。例如,在阐述某一特定卦象时,书里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爻辞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意义和个人应对策略。这种历史纵深感和情境化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易经的鲜活度。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所有的考据都服务于更好地阐释义理,没有出现那种为了炫耀学问而堆砌史料的情况。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宫,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示和深远的意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震慑住了,以为会是一本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学术专著,但翻开《周氏易经通解》第五册后,我的顾虑立马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现代读者的思维习惯,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近乎于导师对话的口吻,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易经的世界。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象数”和“义理”的平衡处理。很多易学著作要么过于偏向数理推演,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要么过度阐释人伦道德,显得空泛无力。然而,这第五册在讲解具体卦象时,总能找到一个精妙的支点,将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人生抉择紧密联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身边听课,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解读”易经,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用易经的思维去“观察”世界。这种实用性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第五册的阅读体验简直是酣畅淋漓。我是一个追求逻辑严密性的人,过去总觉得易学有些玄乎,难以用现代认知体系去接纳。但这本书完美地搭建了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之间的桥梁。作者在论证每一个观点时,都力求做到论据充分,推理清晰,特别是对“卦变”的内在逻辑推演,简直是艺术级的展现。他用一种近乎于数学推导的严谨性,来解释看似飘渺的宇宙运行规律。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套古老的占卜术,而是在接触一套关于“变化管理”的终极理论。即便是那些看似高深的术语,在作者的解释下,也变得清晰易懂,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理解了“易”,更让你明白了“变”的本质,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清晰思维框架的思考者。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那么多本解易书籍,真正能让人产生“醍醐灌顶”之感的少之又少,而这《周氏易经通解》第五册无疑是其中之一。它的文字力量非常强大,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穿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模糊性的卦辞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克制。他没有强行给出一个绝对的、唯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合理的解读框架,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处境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比那种“一锤定音”式的教条要高明得多。我发现,每当我读完书中关于某一复杂卦象的解析后,我都会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人生抉择的看法,那种被重新构建的认知结构,是阅读其他书籍难以获得的体验。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面能照见自己心性的镜子。

评分

这本关于《周氏易经通解》的书籍,虽然我手头拿到的只是第五册,但从其内容组织和论述深度来看,显然是一部深谙易学精髓的巨著。我最近沉浸在其中关于“变卦”与“爻辞”的探讨,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文,而是将复杂的卦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进行了精妙的联结。特别是其中对于“中正之道”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提供了许多独到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的阅历去反思和体会。比如,某一卦象的解读,竟然与我最近处理的一个工作难题惊人地契合,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穿透力。书中的语言风格古朴而不晦涩,作者似乎拥有将深奥概念化繁为简的魔力,使得即便是初涉易学的朋友,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人文关怀的完美平衡,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探求之心的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