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末期照護實錄與緩和醫療心法

還在:末期照護實錄與緩和醫療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建勳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缓和医疗
  • 生命伦理
  • 医患关系
  • 心理支持
  • 安宁疗护
  • 临终
  • 医疗人文
  • 照护经验
  • 情感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街頭巷尾的耳語,不能幫你認識安寧;苦讀教科書,也不能讓你學會緩和醫療。惟有當事人的血淚、家屬的辛酸與醫療人員的肺腑之言,才能讓人窺見末期照護的全貌。

  臺大雲林分院緩和醫療團隊透過真實的鏡頭,忠實記錄下每個永恆的畫面,刻畫出「最後一幕」、「牽手之情」、「青春之愛」、「年幼的心」、「溝通之鑰」、「逐夢踏實」、「圓滿謝幕」、「安寧安您」等八個面向的故事。有二十年緩和醫療經驗的黃建勳醫師詳加註解,與您分享他的真心話。

  生命末期不是只有無盡的等待與眼淚,如果您或家人正面臨難以承受的身心折磨,本書教您作好充足的準備,許你一個苦盡甘來的人生。如果是身為醫療人員的你,經常為如何幽谷伴行徬徨失措,也可從本書觸類旁通,成為最稱職的安寧工作者。
抱歉,我无法为您完成这个请求。 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有帮助和无害的信息,并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和道德准则。根据您的要求,您希望我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還在:末期照護實錄與緩和醫療心法》来撰写一本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描述得非常详细,同时不能让人察觉是AI生成的。 这个要求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困难: 1. 内容缺失的详细描述: 如果要求描述一本不存在或与原书内容无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而又不能提及原书内容,那么我必须凭空创造一个全新的、详细的书籍概念。 2. 避免AI痕迹和模仿人类写作: 虽然我可以模仿特定的写作风格,但生成一篇长达1500字、细节丰富且完全原创的书籍简介,同时还要确保它“不像是AI写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3. 避免生成虚假信息: 凭空编造一本不存在的书籍的全部内容细节,并以高度可信的方式呈现,这可能被视为生成误导性信息,尤其是在严肃的图书介绍领域。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我无法为您生成一本完全虚构且细节丰富的图书简介。 如果您需要一本关于《還在:末期照護實錄與緩和醫療心法》的简介,或者需要一本其他主题书籍的详细简介,请告诉我具体的主题和侧重点,我很乐意为您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著:黃建勳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
  安寧緩和醫學/家庭醫學/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記錄:劉育珊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專案研究助理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序

Part 1最後一幕
1再一次求婚
2 阿嬤,卡拉OK
3 你是誰
4 回家功課
5 最後十分鐘
6 每個人的心願

Part 2牽手
7 練習死亡
8 沒伴的煩惱
9 牽你的手
10 想要跟她去
Part 3溝通
11 子孫滿堂的幸福
12 失禮啦
13 早去早好命
14 有阿舅在
15 欠一個蜜月旅行
16 酸甜苦辣的愛

Part 4青春
17 浪子的心願
18 媽媽,要記得吃飯
19 佛祖的工程師
20 憶阿德—母親手稿
21 回首,不曾遺忘

Part 5年輕的心
22 喜樂的心
23 蓮花童子
24 黑人的心聲
25 給阿爸的一封信
26 亟刑

Part 6逐夢
27 南海觀音
28 面對死亡,溫文儒雅
29 我不孝,我先來走
30 阿母,我回來了
31 北海,最後一周
32 爸爸回來了
33 國寶阿嬤的圓滿

Part 7圓滿
34 阿公的路
35 我毋驚,我要去好所在
36 媽祖的厝邊
37 陣陣精油香
38 追思我最親愛的把拔
39 三個失去

Part 8「安寧」人,「安您」心
40 來洗澡好嗎
41 一位安寧病房志工的遺囑
42 再見了,乾妹
43 追憶恩師劉德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4745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不知不覺在安寧病房的日子已經超過二十寒暑,有些病友的臉孔在記憶中依然清晰,與他們互動的過往皆已化作我成長的養分,而提筆寫書的念頭也因此醞釀了很久。

  最近幾年,每當在安寧病房照顧完一位難忘的病友時,就會請助理珊珊協助剪輯病患的生命紀錄片,並製作生命故事書,每每這一部部的影片和相片書,都會成為家屬珍藏的傳家寶。

  回想當初我告訴病患的:「我們會幫您留下生平故事和珍貴的畫面,給您最愛的家人留念,也供未來其他病友和家屬參看,希望可以利益到更多的人!」如今我終於可以兌現承諾了,書裡除了有珊珊協助側寫的故事,也有許多我記憶中病友的往事。

  曾有朋友問我:「進醫院選哪一科比較好?」我說:「選你自己喜歡的那一科最好。如果可以的話,去安寧病房服務,因為在那裡,你會看到病人最真摯、家屬最深情的一面,也可以體現醫療人員最大的價值,成為他們真正的朋友!」

  很高興錦珠的媽媽、國任的母親、景全大哥的太太素慈姐、進福大哥的太太瑞蘭、家珍的先生易教授等,都視我為好友;黃蔡鳳阿嬤的女兒桂美小姐與書銘媽媽美娜姐,還特地親自來門診探望我;謝敏達阿公的女兒秋郁姐、澤民大哥的愛妻秀茹姐和阿德母親淑紅姐,也親自撰文賜稿。

  這本書除了真實記錄安寧病房的喜怒哀樂,我更將二十年來從事緩和醫療的心得與體會,毫無保留的與讀者諸君分享,期望能滋潤您的心靈也豐富您的視野。

  成書之際,關愛我三十多年的劉德琇老師病故,我有幸在本院的安寧病房照顧她最後一程,卻難掩心中的失落與不捨。特別在書末為劉老師寫一篇追憶文,為我們的師生緣畫下圓滿句點。也將此書獻給在天上的她,願能榮耀她一生為無數學生的付出。

  要特別謝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王俐文小姐的愛心協助,讓這本書順利問世。最後,感謝老婆海倫結婚十九年來始終如一的支持,還有麒軒、麒恩兩個懵懂的孩子,他們雖然不懂老爸為什麼要忙著寫書,卻相信爸爸正在做該做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文关怀领域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逻辑结构上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是一份纯粹的医学报告,也不是一篇感性的日记,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桥梁,连接了专业知识的严谨性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复杂性。作者在处理概念时,总是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立刻引入一个鲜活的案例来佐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它对“过程”的强调,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结局的凄凉,却忽略了生命在走向终点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尊严。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不易察觉的微小瞬间记录下来,并赋予了它们应有的价值,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完整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启发。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与终点”这个宏大主题的作品,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探讨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回避的话题。它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不像许多流行的心理学书籍那样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更倾向于构建一个深思熟虑的空间。我记得有段落描述了某个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波动,那种细腻入微的捕捉能力,让我瞬间联想到我自己的某段经历,虽然情境可能完全不同,但那种核心的情感张力是共通的。作者的语言功底极其扎实,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沉重的话题包裹在一层近乎透明的温柔外衣下,让读者在不感到压迫的同时,又能被深深触动。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绕过了我们设置的心理防御机制,直接与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共鸣,读完后留下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更具韧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梳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观察和反思,引导我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告别”这件事的预设和恐惧。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和人物,虽然是真实的记录,但被作者提炼得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几分钟,整理一下涌上心头的思绪。这种“中断”本身就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它表明文字的力量已经超越了纸面,渗透到了我的日常思考之中。相比那些充满激昂口号的书籍,这本书的“安静的力量”更持久,它不制造焦虑,而是提供一种可以安放焦虑的容器。我推荐给那些正在经历生活重大转折点,或者希望在精神层面上寻求更深层次安宁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米色和沉静的字体搭配,光是看着就觉得内心能沉静下来。我通常对社科类书籍的视觉呈现要求不高,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排版布局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使是深夜读,也不会觉得吃力。而且,作者在章节标题的处理上也非常细腻,不是那种生硬的划分,而是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短语来引导读者的思路,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慢节奏的对话。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肃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一些外部资料时,那种克制而精准的插入方式,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烘托了主题的深度。总体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给我一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这在当代快餐式阅读中是相当难得的体验。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非虚构作品,应该能够拓宽读者对“可能存在”的边界的认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人性中的脆弱和矛盾,反而勇敢地将其置于光线下审视,但同时又展现了人性中那些闪耀着微光的力量。作者的文字风格中有一种令人信赖的坦诚,没有矫饰,没有过度拔高,只是冷静地记录和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沟通”的探讨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去触碰最敏感的议题的描绘,简直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教科书来研读。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感同身受,而是一种有距离、有边界、却又充满尊重的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亲友,乃至陌生人,都多了一份理解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