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適閤任何經歷失去或想瞭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係副教授
周誌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傢
陳偉任|凱鏇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傢
──推薦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傢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瞭你的餐桌,纔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閤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瞭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睏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幾十年來緻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麵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麵對失去。
海內外一緻好評──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閤任何經歷失去或隻想瞭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麵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
──羅西.瓊.哈利法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纔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製。」
──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迴答瞭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瞭時間。」
──艾拉.碧阿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