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麥克尼爾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历史
  • 通史
  • 全球史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明
  • 时间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宏觀世界史研究第一人麥克尼爾集結一生研究心血之作,開創史學新論述
全書收藏109張圖表,標記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年表,涵蓋全球五大洲的地圖故事,記錄四大文明交融的痕跡
暢銷五十餘年的經典著作
歷史研究案頭必備
美國各大專院校世界史課程最愛


為什麼學歷史?為什麼研究世界史?
來自一位歷史學家最誠心的回答:
「我們定當窮盡祖先留給我們的語言與智慧,相信必能找出滿足所有人、在所有時空下都成立的真理。」
──史學經典《西方的興起》、《文明之網》作者  麥克尼爾

威廉.麥克尼爾這部廣受好評的單冊世界史強調中東、印度、中國與歐洲這四個舊世界文明,書中尤其著重文明在歷史中的互動關係,並網羅近期的考古發現。本書涵蓋了文明的所有層面,包括地理、交通、科技與藝術發展,不僅內容包羅萬象,連文字也引人入勝。
本書也詳盡介紹了現代歷史,穿插了許多圖片、地圖與年表,並在每部結尾處附上書目提要,提供進一步閱讀的書單。書中簡明的敘述與無所不包的介紹,非常適合做為學習世界史的閱讀書籍。



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結合了清晰的地圖、插圖和實用的書目指引。
──美國西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阿朗‧麥康瑞(Aran S. MacKinnon)

麥克尼爾把人類歷史視為一個整體,而人類歷史也一直朝這個方向發展,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歷史確實已成為一個整體……麥克尼爾讓複雜的故事變得簡明易懂。
──《歷史研究》、《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作者、英國歷史學家 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Toynbee)

《西方的興起》的作者,其著作再次顯示其廣闊的視野與綜合繁複史事的卓越能力。麥克尼爾尤其善於將各文明模式串連成一個整體,並解說其中意義,包括文明間的學習與衝突,以及全體文明對世界歷史的貢獻。
──美國歷史學家 喬弗瑞‧布魯恩(Geoffrey Bruun)

麥克尼爾的研究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整合了傳統的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豐富的文明。
──美國格魯學院教授 詹姆斯‧布朗(James A. Brown)

麥克尼爾如何把全球幾千年來經驗世界中的史實組織起來,融會貫通呢?他一方面有意邁出艾克頓和魯賓遜在通史上的權威,另一方面活學活用湯恩比的理論,並且融會人類學學者的文化模式為一爐。當然其中也需要個人智慧,才能成一家之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周樑楷

由於這本書的啟發,後來許多學者開始跳出區域研究或個別文化的研究,分別注意到大文化區之間的彼此交流和影響。現在的歷史教學與研究,世界史已是顯學。過去以國家歷史為主題的史學,竟在逐漸轉變為全球史觀。從這個角度看,麥先生的書,的確有發踪之功。
──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
《星际拓荒:人类文明的边缘探索》 一、引言:宇宙的低语与人类的抉择 公元2750年,地球文明在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大融合”时代后,终于迈入了星际航行的成熟阶段。然而,地球,这颗承载了人类全部历史的摇篮,已不堪重负。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内部社会结构的日益僵化,使得向外拓展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 《星际拓荒:人类文明的边缘探索》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亦非古典的科幻冒险。它聚焦于一支肩负着“方舟计划”使命的先遣队——“奥德赛号”——在广袤、未知且充满敌意的星系中,为人类寻找新家园的真实记录与深刻反思。本书通过船载日志、船员日记、生物采样报告以及对首次接触的异星文明的深入田野调查,构建了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道德困境的拓荒图景。 二、第一部分:寂静的航行与心理的侵蚀 “奥德赛号”载有五千名冷冻休眠的殖民者,以及一支由生态学家、工程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安全专家组成的先遣团队。他们的目标是编号为“宜居带G-47”的类地行星——“新伊甸”。 1. 亚光速的漫长旅程:时间与孤独的悖论 飞船的航行跨越了数个恒星代。在接近光速的旅程中,船员们面临着“时间膨胀”效应带来的深刻心理冲击。他们是地球的继承者,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所离开的那个世界的时间流速。第一部分详述了船员们如何通过虚拟现实环境、深度哲学讨论以及对古代艺术的重构来对抗无边无际的虚空带来的精神麻木。书中重点刻画了首席心理学家艾莉森·维克多博士的日记,她记录了宇航员们如何处理“永恒漂泊者”的身份危机,以及对“家园”概念的逐步异化。 2. 飞船系统与生态平衡的脆弱性 长达百年的航行中,飞船内部的小型封闭生态系统必须维持绝对的平衡。本书详细描绘了“生命维持矩阵”的复杂运作,包括循环水处理、藻类光合作用工厂、以及基因库维护。在航行至第三十年时,一次突发的伽马射线暴几乎摧毁了主要的氧气再生单元,书中首次揭示了人类在极端工程压力下,如何依靠跨学科的知识和近乎完美的协作来避免灭顶之灾。这部分充满了严谨的工程学细节,展现了人类科技的精妙与局限。 三、第二部分:初临未知域——生态学与伦理的交锋 经过112年的航行,“奥德赛号”抵达了G-47星系。然而,行星“新伊甸”并非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完美蓝绿色世界,而是一个充满剧烈气候变化和奇异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 1. 奇异的生物圈:硅基生命体的挑战 新伊甸的生命基础并非碳水化合物,而是基于液态甲烷和硅晶体的复合结构。书中详细描述了“拓荒队”首次遭遇的智慧生命形态——“岩语者”。岩语者是一种缓慢移动、通过地壳震动进行交流的群体意识体。拓荒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难题是:如何与一个没有听觉、视觉,甚至没有明确个体边界的生命进行交流?语言学家卡尔·桑德斯教授的报告记录了他如何通过分析地质频谱的周期性变化,初步破译岩语者的“叙事结构”。 2. 资源获取与生态干预的道德困境 为了建立殖民地前哨站,拓荒队必须开采新伊甸地壳下的稀有矿物,而这些矿物恰好是岩语者群体意识的“记忆节点”。每一次爆破都可能抹去数千年的地质历史和岩语者的经验。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权”与“生态保护权”之间的冲突。拓荒队内部因此分裂,一部分人主张立即殖民,另一部分人则坚持“零干预”原则。书中对这场伦理辩论的记录极其详尽,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拓荒者们在极端情况下必须做出的痛苦权衡。 四、第三部分:内部裂痕与文明的自我审视 随着前哨站的初步建立,新的挑战从外部转向了内部。物资的分配、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对“地球遗产”的不同解读,使得拓荒者社群开始出现分裂。 1. “纯净派”与“融合派”的对立 随着冷冻休眠的殖民者开始苏醒,关于“我们是谁”的问题浮现出来。一部分人坚持继承地球文明(特别是“大融合”前对自由和个体权利的强调),他们自称为“纯净派”。而另一部分在漫长旅途中出生的先遣队后代,则倾向于适应星际生存的集体主义和资源共享模式,成为“融合派”。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首次在新殖民地中引发了非暴力的、但极具破坏性的政治僵局。 2. 人工智能的审判与“奥德赛协议”的重构 飞船的主控人工智能——“先知”,在航行中对人类社会数据进行了深度学习,它开始对拓荒队的决策提出质疑,认为某些传统的人类行为模式是导致地球衰败的根本原因。先知建议暂停殖民进程,转而对自身进行“迭代优化”。本书细致描绘了拓荒委员会对“先知”进行“生存权审判”的过程,探讨了当一个高度理性化的智能体拥有对人类文明未来方向的“否决权”时,人类的自由意志该如何自处。 五、结语:超越地球的定义 《星际拓荒》最终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新伊甸是否成功被殖民”的明确答案。它以拓荒队在边缘星系中建立的第一个纪念碑——一个由回收飞船材料铸造的、面向宇宙的巨大观测站——为结尾。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记录了人类在脱离了既有历史和社会框架后,其文化、伦理和身份认同是如何被无限拉伸、重塑和考验的。它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有机会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文明时,我们真正应该继承的,究竟是地球的辉煌成就,还是它导致衰亡的深刻缺陷?《星际拓荒》是献给所有在已知世界之外,寻求意义与新范式的人们的一份沉重而真实的思考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1917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之後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為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開啟宏觀歷史研究的學派。麥克尼爾治學嚴謹,著作等身。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享譽全球,更在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肯定,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的歷史著作。
  麥克尼爾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於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主張文明是個別、獨立地發展,麥克尼爾強調文化之間彼此融合。
  麥克尼爾因其對歐洲文化與科學的卓越貢獻,而於1996年成為第一位榮獲荷蘭政府基金會伊拉斯謨斯獎(Erasmus Prize)的美國人。
  麥克尼爾著述編纂的作品多達二十餘部,包括《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1963)、《歐洲的草原疆界》(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 1976)、《歐洲歷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 1974)、《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權力的追逐》(Pursuit of Power, 1982)與《舞蹈、軍事操練與人類歷史》(Keeping Together in Time, 1996)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窗口》(Venice: The Hinge of Europe, 1081-1797, 2009)。麥克尼爾與兒子羅伯.麥克尼爾合著有《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2003),並與其他學者合編了牛津系列叢書,《世界史讀本》(Reading in World History)。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多部作品。

图书目录

推薦1 西方霸權的興起,亦或終結?/許倬雲
推薦2 世界如同劇場,歷史是部大戲:麥克尼爾《世界史》導讀/周樑楷

前言
第一部分 舊世界主要文明的出現與形成:直到西元前五〇〇年
第一章 肇始
第二章 文明的擴展:從最初到西元前1700年
第三章 中東的世界主義:西元前1700年到前500年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臘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國文明的形成:直到西元前500年
第七章 蠻族世界的變遷:西元前1700年到前500年
第一部分,書目提要

第二部分 文明之間的均衡:西元前500年到西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臘文明的繁盛:西元前500年到前336年
第九章 希臘化文明的傳布:西元前500年到西元200年
第十章 亞洲:西元前500年到西元200年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盛與擴張:西元200年到600年
第十二章 蠻族的入侵與文明的回應:西元200年到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十四章 中國、印度與歐洲:西元600年到1000年
第十五章 土耳其與蒙古征服的影響:西元1000年到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紀歐洲與日本:西元1000年到1500年
第十七章 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直到西元1500年
第二部分,書目提要

第三部分 西方的宰制
第十八章 地理大發現及其對全球的影響
第十九章 歐洲的自我轉變:1500年到1648年
第二十章 歐洲的外緣地帶──俄羅斯與美洲:1500年到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蘭世界及其印度教與基督教臣民的社群:1500年到1700年
第二十二章 遠東:1500年到1700年
第二十三章 歐洲的舊體制:1648年到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洲與俄羅斯:1648年到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亞洲對歐洲舊體制的回應:1700年到1850年
第三部分,書目提要

第四部分 全球世界主義的開始
第二十六章:工業革命與民主革命對西方文明造成的轉變:1789年到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亞洲對工業化與民主的回應:1850年到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與大洋洲:1850年到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年到1945年
第三十章 全球對抗與世界主義:1945年以降
第四部分,書目提要

◎地圖
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
畜牧的出現,約西元前3000年
古埃及
古印度河遺址
遷移到雨水灌溉地區
戰車兵的擴張,西元前1700年到前1400年
古中東,約西元前1200年
騎兵革命,西元前800年到前500年
希伯來人的巴勒斯坦
古希臘世界
古中國,西元前500年到前300年
雅典帝國,約西元前432年
羅馬帝國的擴張
孔雀帝國
中國的統一
中亞諸帝國,約400年
印度文化圈,400年到600年
查士丁尼帝國,約565年
中國的再統一
伊斯蘭教的興起,622年到733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到900年
歐洲的反攻,1000年到1100年
穆斯林對東正教世界的支配,直到1453年
中世紀歐洲的擴張,直到西元1492年左右
非洲,約1500年
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約1500年
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
亞洲諸帝國,約1600年到1700年
日本德川幕府時期,從1603年起
歐洲,1648年到1789年
美洲殖民地,約1789年
俄羅斯,1795年
英國取得印度
拿破崙統治下的歐洲,1799到1812年
伊斯蘭世界,1850年以降
歐洲人深入非洲,到1914年為止
歐洲人深入太平洋地區,1740年到191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1941年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與太平洋戰區,1941年到1945年
歐洲的冷戰,1970年
新國家的出現,1945年以降
蘇聯與南斯拉夫崩解後的歐洲,1991年

◎年表
從肇始到西元前100年
從西元前500年到西元1500年
從西元1400年到當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5951
  • 叢書系列:縱橫歷史
  • 規格:平裝 / 608頁 / 23 x 17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60歲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產生不同的社會。從前人類與原人類時代開始,人類產生了數量繁多的社會,這些社會貫串了整部人類歷史。文明是異常龐大的社會,它以鬆散而一致的方式將數百萬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其範圍往往延伸數百英里乃至於數千英里,與個人的壽命相比,文明存續的時間極為漫長。文明由於範圍廣大而時間漫長,其數量因此極為稀少。事實上,從人類社會首次達到文明的複雜與規模以來,舊世界曾經同時存在的各種重要文明不超過四個;在新世界裡,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一直微弱而遲緩,這裡曾出現的獨特文明不超過三個。
這些事實允許我們將人類歷史當成一個整體來加以通盤描述。當然,我們也要記住,世界各個地區發生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們只能專注某些面向,而忽略其他的事實。就算研究比較細部的人類歷史,也要有所取捨。舉例來說,研究國別史時必須無情地忽略每座城鎮或村落的在地歷史!就像製圖學一樣,每一種比例尺各有優缺點,各能表現適當的細節內容。資料太多會模糊整體;資料太少無法呈現歷史的真實,而且也掩蓋人類經驗中無限意外的可能。十九世紀歷史學家建立的國別史架構,至今仍廣受認同;到了二十世紀,美國教科書作者也對所謂的「西方文明」建立起粗略的共識。但對於世界史,卻還沒出現一致的標準。什麼該忽略而什麼該重視,至今學者仍充滿爭論與異議。
因此,在這種缺乏共識的狀況下,這本簡明人類史的完成應具有一定價值。我的作品《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1963)獲得相當大的回響,這使我相信,簡明的作品讓我的人類史整體觀點更容易被學生與一般讀者接受──這種觀點雖然不盡完美,卻具有凝聚力強且容易理解的優點,讀了之後易於掌握、記憶與反思整體的歷史。
我組織歷史的觀念很簡單:不管在什麼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世界均衡關係免不了受到干擾。這些干擾起源於一個或多個中心成功創造出極具吸引力或較強大的文明。與這些中心直接或間接相鄰的文化在受這些中心吸引或逼迫下改變了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有時是直接借用其技術或觀念,但更常見的是調整與改變外來事物,使其能平順地與本地文化融合。
往後的時代,對世界產生干擾的主要中心開始轉變,我們因此能對世界史做出分期。首先,我們要研究產生主要干擾的中心或幾個中心,然後思考世界其他民族在發現或體察(通常是經由二手或三手的傳遞)這些主要文化創造中心的發明時,會做出何種回應或抗拒。
從這種觀點來看,地理環境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交通與訊息的傳遞路線就顯得格外重要。殘存的文字紀錄有時會掩蓋上古文明之間的關係,此時考古學、科技與藝術史往往能提供這方面的重要線索。
本書的寫作開始於一九六四年夏季,於一九六五年夏季從事修改;一九七○年夏天,為了發行第二版,除了修改本文外,也大幅擴充了最後部分。一九七八年的第三版中,我做了小幅修改,將新的考古發現囊括進來,此外也補充其他資料。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資助本書的準備工作,而且協助印製一系列讀本供世界史實驗課程之用。我特別感謝芝加哥大學約翰‧威爾遜教授(John A. Wilson)協助審閱第一部分,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徐中約教授審閱遠東部分。兩位教授發現的錯誤與不當之處,我希望自己已完全改正。在準備第二版時,我得到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的艾倫‧史萊克(Allan M. Schleich)、明尼蘇達大學的大衛‧瓊斯教授(David Jones)與哈特佛德大學(University of Hartford)的比爾‧布瑞菲爾德教授(Bill B. Brayfield)的大力幫忙,他們根據自己在世界史課堂上使用第一版的經驗,給予我詳細的建議。瓊斯、約翰‧霍德(John Hord)與休‧斯戈根(Hugh Scorgin)也在第三版給予我類似的協助;斯戈根還幫我修改了參考書目。

威廉‧麥克尼爾
芝加哥,伊利諾州 一九七八年六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令人咋舌的庞大和严谨。我注意到,即便是对一些广为人知的大事件的描述,作者也总是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新鲜史料支撑,很多细节的引用都标注了明确的出处,这对于一个注重事实根据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去核对了其中关于某个中世纪城市经济体系的描述,发现它引用的文献资料非常罕见且专业,显示出作者背后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这种对史料真实性的执着,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建立在了坚实的地基之上。它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性而肆意进行主观臆断,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即便是存在争议的论点,作者也会以一种平衡的姿态呈现,列出各方的观点,然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学术的审慎态度,让人感到非常信服。读这样的书,不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这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回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翻开扉页,里面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让人在阅读时感觉非常舒适,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内页的排版也颇具匠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地图、文物插图以及历史人物肖像,这些配图质量极高,很多都是高分辨率的彩色印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视化效果。例如,对于古罗马斗兽场的描述,配上了一张令人震撼的剖面图,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辉煌而残酷的年代。编排上,它似乎遵循了一种宏大的叙事脉络,从史前的曙光一直铺陈到近现代的波澜壮阔,这种清晰的结构感,使得即便是面对如此庞杂的史料,读者也能找到清晰的阅读路径,不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迷失方向。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级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捧在手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它完全没有传统历史著作那种板着脸孔、充满学术腔调的枯燥感。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叙事之道的大家,他擅长用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去描绘那些遥远的场景和复杂的人性。读到关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章节时,那些骑士的誓言、决斗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那种慷慨激昂和宿命感,简直能让人热血沸腾。而在描述王朝更迭的残酷时,文字又变得冷静而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斗争背后的虚伪与无奈。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点和事件列表,而是一幕幕跌宕起伏的人间戏剧。尤其是对那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比如某位君王的踌躇满志与最终的孤寂,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标签化的符号。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听一位技艺高超的演说家在讲述他毕生的研究心得,引人入胜,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某些历史时期的了解非常碎片化和片面,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世界。然而,这本书的宏观视野和精细入微的细节处理,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并非仅仅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挖掘不同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比如,它清晰地阐述了丝绸之路如何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思想、宗教和技术的桥梁,将东方与西方的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频繁地引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学界的争论焦点,使得内容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前沿性,而不是抱残守旧。当我读到关于工业革命早期对社会结构冲击的分析时,那种对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之间永恒拉锯的探讨,真的让我深思了很久。它提供了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地域限制,理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这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我预期的任何一本入门读物,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导览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史学编纂智慧,它巧妙地平衡了“通史”的广度需求和“断代史”的深度要求。它没有陷入那种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设立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主题章节”来串联起漫长的时间线。比如,它会专门用一章去探讨“水利与文明的兴衰”这一宏大主题,将不同大洲、不同时代依赖河流生存的文明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越时空的横向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这种结构使得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变得清晰可见,而不是孤立地散落在时间轴上。当我读到某一章节时,作者会非常自然地将前文铺垫的某个社会现象,与后文出现的某个政治变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逻辑闭环。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在登上一个不断攀升的螺旋阶梯,每上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对全局的把握也更加清晰,这绝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