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與香港

唐君毅與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敬邦
图书标签:
  • 唐君毅
  • 香港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政治
  • 历史
  • 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君毅先生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哲人之一,
事業和學問與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唐君毅的努力,豐富了香港的文化氣息,
改變了香港純然商業社會的狀況;
香港的環境,也影響了唐君毅對事情的理解,
對唐君毅的哲學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唐君毅與香港》討論唐君毅與香港的重要關係,冀能一方面幫助讀者更了解唐君毅其人,另一方面幫助讀者更了解香港其地。本書分為三章,第一章討論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運動;第二章介紹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跡;第三章評論唐君毅留在香港的一批藏書,同時也收錄了唐君毅留在香港新亞研究所的藏書照片,這些照片從未曝光,價值尤其珍貴。
 
《历史的张力与现代性的追寻: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光谱》 作者: [此处留空,作者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社: [此处留空,出版社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出版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页码: 约 68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定价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传统崩塌与现代性冲击的剧烈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深刻精神危机、思想抉择与文化重构。它摒弃了将知识分子视为单一铁板一块的简单化叙事,而是着力于剖析其内部流派纷呈、路线摇摆、理论交锋的复杂图景。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经,以关键人物的个体命运为纬,试图描摹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为“中国何以为中国”以及“中国如何走向未来”寻找安顿之道。 本书的主线聚焦于三大核心议题: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西方思潮的本土化批判性吸收,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场域中的角色定位与伦理困境。 深度剖析了从五四启蒙理性精神的勃发,到新文化运动的知识谱系建构,再到抗战时期思想的整合与分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思潮的剧变,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巨变中,其内在信仰的不断重塑与撕裂。 章节结构与核心论点: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二十个章节,力求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脉络的纵深与广阔。 第一部分:传统的黄昏与启蒙的曙光(约 1900-1927) 本部分着重探讨清末民初知识界对传统儒学体系进行“现代性审判”的艰难历程。我们考察了梁启超的“新史学”如何试图重写历史叙事以激活民族精神,以及早期留日学生群体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狂热追捧。重点分析了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对古典文化进行“打倒”式批判的激进性,以及这种激进背后隐藏的对文化主体性的焦虑。此部分强调,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其首要任务是“破除旧偶像”,而非立即建立新秩序,这为后来的思想混乱埋下了伏笔。 核心论点: 启蒙理性带来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力量,但其自身的文化基础尚未稳固,表现出强烈的“断裂情结”。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多元景观与思想的南北之争(约 1927-1937) 随着北伐的完成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中国的思想版图趋于多元化,但也日益尖锐化。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上海、北京等文化中心的扎根与挣扎。我们细致考察了对经济结构、社会公平、教育体制等议题的辩论,特别是围绕“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论战。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在青年学生中的迅速传播,被置于与新生命派、实用主义等其他思潮的竞争框架下进行考察。 核心论点: 在政治权力结构尚未稳定时,知识分子的思想选择直接关涉到国家未来走向,思想光谱的并存与冲突构成了该阶段的核心张力。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精神熔炉与理论的转向(约 1937-1945) 抗日战争成为检验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忠诚与文化担当的试金石。本部分聚焦于战争如何迫使知识分子放弃学院的象牙塔,回归到民族救亡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在迁徙西南(昆明、重庆)过程中,其思想如何在共同的“民族国家”概念下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整合。特别是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和哲学思辨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揭示了政治动员对纯粹学术自由的挤压。 核心论点: 民族危机将知识分子的“学术理想”与“政治责任”紧密捆绑,部分理论体系开始向更具结构性和宏大解释力的方向发展。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竞争与知识界的重组(约 1945-1949) 战后,知识分子面临着新的抉择:在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竞争中站队。本部分通过对“民主个人主义者”、“第三条道路倡导者”以及左翼知识分子群体的细致考察,力图还原其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偏好,更是对未来社会秩序的根本性判断。本书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对“人民性”、“大众文化”等概念的接受与改造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对传统精英文化身份的冲击。 核心论点: 知识分子在宏大叙事面前的个体能动性被极大削弱,其最终的集体命运取决于对新兴政治力量所承诺的社会理想的认同程度。 第五部分:新时代的文化定位与个体知识的消隐(约 1949 年后) 本书的最后部分简要梳理了新政权建立后,知识分子群体在新的体制下所经历的身份重塑与思想改造。重点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从“精英的代言人”转变为“人民的工程师”,以及随之而来的学术范式的统一与知识自由空间的压缩。此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历史的远景,说明前二十年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如何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政治框架下被定性与收编。 核心论点: 结构性的权力变迁彻底改变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生态,知识分子的个体思想探索最终汇入了国家整体的意识形态建设。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是思想史的研究,更融合了社会史、政治史的视角。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细读与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对关键的学术文本、知识分子间的书信往来和私人日记进行了深入的文献挖掘。它拒绝将知识分子视为政治工具或单纯的文化精英,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去理解其思想的生成逻辑和内在矛盾。 本书旨在填补以往研究中,将不同思想流派割裂看待的不足,力求描绘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版图上,所有重要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张力,展现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天崩地裂”的时代背景下,为探索中国现代命运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承受的深重悲剧。它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精神困境与文化担当的深度编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敬邦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宗教及神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及新亞研究所佛學中心副研究員。著有Thomé H. Fang, Tang Junyi and Huayan Thought: A Confucian Appropriation of Buddhist Ideas in Response to Scient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16)、《激盪即無礙:佛教與儒道思想的互動》(2020)和《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2023),學術興趣主要為儒家與佛教之間的對話。
 

图书目录

序 劉楚華
自序
導言

第一章:一場在港的文化運動
一、與港結緣
二、人文主義的倡議
香港的性格
三、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新亞的特色
四、新亞與中大的糾紛
分歧的出現
哲學的理解
關係的破裂
五、對香港的啟示

第二章:哲人的香港足跡
桂林街歲月
太平山經歷
大嶼山遊覽
中上環購書
沙田的意義
農圃道樓梯
香港的影響

第三章:留給香港的遺產
一、印章及簽名
二、眉批
三、家庭
四、他人贈書
趙冰
吳俊升
王道
韓裕文
謝幼偉
胡蘭成
其他

附錄:唐君毅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749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劉楚華


    過去幾年,敬邦每逢學期結束之前,總會熱心地領一班新亞書院的學生,訪農圃道新亞書院舊址,為他們介紹書院歷史並參觀圖書館。圖書館內設唐君毅先生紀念室,存放 1987 年唐師母謝方回女史捐贈的唐先生全部遺書幾千冊。多年來這批書籍一直珍藏那裡,久之,認真閱讀利用的讀者已為數不多了。

  2020 年大疫以來,敬邦每週到此查閱唐先生藏書,分類表列,用心地鉤出書中唐先生的眉批筆記簽署等痕跡,目的在編一張較詳盡的唐先生讀書目錄,藉此讓學者深入了解唐先生學問各階段的發展歷程,這是研究唐先生哲學的中外學者所期待的訊息,很有意義的一項工作。意外的是,今天收到的書目,已擴充成一本完整的小書冊,真是可喜。

  翻開書稿,首章開篇,作者引錄勞思光教授多年前的話,說他見證了唐先生在新亞書院的文化運動由盛而衰的過程……。作為哲人的後輩、從上世紀走過來的老新亞人,在不同階段或經歷其境,或有所聽聞,讀之不免怵然,為之慚愧,為之感慨。定過神來一想,即就由唐先生由創立新亞到退出中文大學的這段歷史來看,三十年間由盛而衰,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然而,我們能就此判定唐先生所推行的教育理想,他投入中國文化精神建設工作都完全落空了?中國文化花果飄零之後,果然如唐先生的善願: 靈根自植了嗎?又何從自植……?印象中過去文教界,甚至近年對港台新儒家的批判聲中,曾出現過不少同類的疑問。

  這本小書帶我們回顧這場發生在殖民時代香港,由民間學者自覺推動的中華文化建設運動。它廣泛蒐羅資料,依據史實,客觀陳述,呈現了唐先生篳路藍縷的艱辛與當時社會環境的關係。分析先生的教育理念,篇幅不多,而體察入微,深中肯綮。作者生動地描繪了唐先生的生活狀態,終其一生,學問追求與事業奮鬥,時刻呼喚中華文化的靈魂,念茲在茲,又隨時回應現實社會的問題。

  據我推測,以敬邦的年紀,應不曾見過唐先生,當算是唐先生的再傳學生吧。在他嚴肅而滿懷敬意的書寫中,我讀到一顆青年學者的心,似乎要透過唐先生的奮鬥經歷尋求啟示。世道人心萬般複雜,不論喜歡與否,客觀現實中不確定的危機變化,總要面對。現代化、全球化、能源、貧窮、戰爭、病疫、自然災難……不同的困難,新一代當如何自處,問題如何解決?對於中華文化的前景,還可以懷抱怎樣的希望?

  所存者神,所過者化。惟有能獨立思考,持續反省,上下求索,文化的靈根生機長在。農圃道校園,錢公手植的柳樹枯死了,其他眾花草木生意盎然。那幾株經歷風雨的鳳凰老木,每到夏日,壓不住的艷紅似火,年年復年年。

自序

    本書的撰作,源於筆者一段替新亞研究所整理唐君毅先生藏書的機緣;這批藏書為何保存在新亞研究所,則喚起筆者對唐先生與香港關係的反思。因此,一切也得從筆者參與整理唐先生藏書一事說起。

  跟唐先生「結緣」,源於就讀預科的時候。其時香港預科課程設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唐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是指定課文之一。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觀點,筆者找來收錄文章的《青年與學問》查閱。惟和絕大部分預科生一樣,筆者當時對唐先生的觀點只是似懂非懂,且由於唐先生的文風頗為奇特,暗地裡已決定考試過後將不再閱讀他的其他作品。直至預科即將畢業,某天在學校走廊巧遇向來尊重的郭志偉老師,隨便向他查詢有什麼書籍可供暑期閱讀,郭老師即拿出白紙寫上「《人生之體驗續編》 唐君毅」數字。筆者當時只感奇怪,心想唐君毅的著作是否真的如此值得閱讀?之前感到其文其書難以理解,是否只是筆者程度未夠所致?是以,遂利用暑假仔細閱讀唐先生這一著作,終發現唐先生的觀點實極具啟發性。自此即嘗試閱讀他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書籍,筆者亦從此開始喜歡唐先生其學。

  至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本科,由於當時筆者對西方哲學頗為好奇,遂副修哲學以求有更多機會接觸西哲思想。惜相關課程的上課時間與主修科相撞,為了符合學分的要求,只好無奈選修有關儒學的課程,授課老師則為劉國強先生。由於對中國哲學本沒太大興趣,故對劉老師的學術背景亦不以為意。記得在第一課時,劉老師叫同學在紙上寫下對儒學的印象,筆者即寫上「迂腐」二字。當時劉老師不以為忤,只言希望課程可改變一些同學對儒學的負面印象。課堂上,劉老師談得最多的是唐君毅先生的觀點;課堂後,他則跟同學分享唐先生的軼事。筆者其時才知劉老師原來是唐先生的學生,而透過劉老師的一些分享,「唐君毅」乃不再純然是一過去了的人,而是藉著如吾人對他的懷念等方式而得以繼續存在。由於新亞書院是香港中文大學其中一所書院,而唐先生則是新亞書院其中一位創辦人,故筆者曾向劉老師查詢唐先生在中大的足跡。劉老師才言唐先生的足跡主要不在中大,而是在新亞研究所,並帶同筆者在內的數位同學到研究所參觀。在參觀活動中,見到新亞研究所的圖書館內有一「唐君毅先生紀念室」,內藏唐先生遺留下來的一批書籍,惜多年來未有人對之加以整理,只能一直存放在紀念室中。筆者當時即有幫助整理該批藏書的衝動,但礙於能力及學歷,自問未有資格承擔這一重要工作,故只好期待該批藏書能終有為人翻閱的一天。但從劉老師的分享和親臨新亞研究所等經歷,已使筆者更能認識唐先生的性情和品格,並愈益敬佩唐先生其人。

  距離是次參觀逾十年,筆者亦憑研究唐先生對佛教華嚴思想的闡釋為題而從研究院畢業。適值新亞研究所計劃成立佛學中心,筆者在因緣際會下得以敬陪末座參與其事。殊不知開會當天,研究所所長劉楚華教授突然詢問筆者會否有意整理唐先生的藏書。作為唐先生著作的長期讀者和主力研究他思想的學人,能有機會整理唐先生的藏書固然機會難逢;放在心中多年而未有和人分享的期盼竟突然有實現的可能,更是讓筆者感到不可思議。的確,有意整理唐先生藏書的人士甚多,惟這一機會和責任竟落在筆者身上,現在想來還是令人難以置信。在整理藏書的過程中,筆者得對唐先生的種種更作認識,從中亦開始注意到唐先生與香港的關係實遠比學界設想的複雜。經過近三年的整理,工作終大致完成,由此乃催生這一本有關唐先生與香港的小書。

  事實上,唐先生的學問和事業與香港有密切關係,惜他在港的歲月卻頗為寂寞。誠如其在《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中自言,他只期待自己的著作能有人閱讀和了解,除此以外未有太大奢望。也許,唐先生這一卑微的願望反映了他晚年的唏噓。本書的撰作,首先是希望唐先生的在港經歷能讓更多人認識,藉以增進讀者對他思想的同情和理解;其次,則是希望透過唐先生的經歷反思香港在文化事業上扮演的角色,從而加強對香港的認同和信心。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新亞研究所劉楚華所長的信任,讓筆者可以接觸唐先生該批珍貴的藏書。筆者並感謝劉所長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並容許本書使用有關藏書的照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主任潘秀英博士為筆者在圖書館的工作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她對圖書館的承擔和書籍的熱愛尤使筆者感動。潘博士早前雖驟然離世,但筆者相信其在天之靈必定樂見本書終能順利出版;謝浩然先生毅然幫忙為唐先生的大量藏書進行拍攝,使筆者最終能夠順利解決有關相片的難題。除特別注明外,本書所用照片即由謝先生提供;香港中文大學的關子尹老師就出版事宜所提供的協助;張燦輝老師慷慨借出唐先生手稿及其他相關文件的電子檔案,以及林健枝老師就拍攝時需要留意的地方所作建議等,均是本書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助力,筆者對各位師友的幫助衷心感謝。最後,多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體諒,使筆者能繼續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導言(節錄)

    唐君毅先生(1909-1978)是近代中國其中一位重要哲人,他的地位不但為華人學界所認同,名聲亦遠傳至國際。有評論形容唐君毅的人格和學問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我們若認識他的經歷和細味其著作,當發現以上形容可謂不無道理。由於唐君毅的一生非常豐富,故不同人可循不同角度對之作出分析,並從而對他作出不同評價:有論者強調唐君毅對儒家的忠誠,認為他是當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有論者認為他深受西方哲學影響,可謂黑格爾主義者;亦有論者把焦點放在其性情和人格,以為這些特質才是唐君毅最具魅力的地方。此外尚有其他角度,不一而足。誠然,各種闡釋均加深我們對唐君毅的了解,惟有一重要角度卻偏偏為人忽視:唐君毅是在香港建立事業和發展學問。換言之,「香港」是吾人在討論其事業和學問時必須正視的元素。

  的確,唐君毅的事業和學問增加了香港的文化氣息,其多少改變此地純然是一商業社會的狀況;香港的環境則影響唐君毅對各種事情的理解,其對於此人如何發展他的哲學有著極大的影響。由於唐君毅與香港的關係如此密切,故吾人若忽視香港這一地方,則必然對唐君毅的了解有所不足;我們如忽視唐君毅這位人物,則對香港在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亦會缺乏正解。本書即對唐君毅與香港這一重要關係作出分析,冀能一方面更助讀者了解唐君毅其人,另一方面亦更助讀者了解香港其地。

  本書共有三章。第一章討論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運動。近年學界喜用「南來文人」形容一班在上世紀中葉由中國大陸逃難香港的文化人,藉以強調大陸和香港在文化上的淵源。這一論調當然反映了事實的某一面向,惟卻容易輕視了這些「南來文人」之所以來港的原因。誠如唐君毅言,他所以離開中國大陸是因為未能服膺於當時在該地盛行的唯物思想,故他在香港的工作正是要提倡人文主義,從而對治時弊。唐君毅這一文化運動在近代思想史上可謂饒有意義,因其不但加強我們對傳統中國哲學特性的理解,亦幫忙塑造現代香港高等教育的面貌。本章即對這一在港的人文主義運動所涵意義作出反省。第二章介紹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跡。唐君毅在香港生活接近三十年,其不但在此地留下了不少足印,香港的不少地方亦反過來影響唐君毅的視野。如果「南來文人」一詞意含中國大陸為香港帶來傳統文化,則香港對這些人士的影響便是為中國文化帶來了現代啟示。換言之,中國大陸和香港在文化上的關係當不僅是「南來文人」為香港帶來文化的一面,亦有著香港元素啟發中國文化的一面;彼此實是雙向的互動,而非單向的施受。本章即討論這一互動關係,以嘗試補足學界的一些既有看法。第三章評論唐君毅留在香港的一批藏書。蓋在唐君毅逝世後約十年,其夫人謝廷光女士(又名謝方回,1916-2000)把乃夫的藏書捐增香港的新亞研究所圖書館。這批藏書一直保存在圖書館內,至近月才整理完成。當中部分藏品不但有助說明唐君毅哲學的特色,亦有助重整他在香港的故事,間接增加我們對香港的了解。本章即評論這批藏書的特色和價值。

  以下,即讓我們重新翻閱唐君毅與香港的故事,以察看其對今人當有著什麼啟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主题的著作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其过于学术化而流于晦涩。然而,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节奏,将深奥的哲学思辨化解为一系列可感的画面和场景。它的语言处理极为精妙,既有学术探讨的严谨逻辑,又保持着文学作品的韵律和美感,两者之间取得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作者的文字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事实,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片段和对话,引导读者主动建构起对特定知识群体精神图景的理解。这种“不言之教”的智慧,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从中获得丰厚的滋养,体会到思想交锋的快感。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试图一言蔽之的宏大叙事抱持审慎态度,而这部书恰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采取了一种碎片化、多棱镜式的观察角度,来重构一个特定文化场域的生态。它更像是一部精妙的田野考察报告,但其采集的“标本”却是观念的流动与思想的张力。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梳理能力,能够将看似分散的文化事件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揭示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更妙的是,作者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供读者自行填充和反思。这种开放性的叙事策略,使得文本具有了惊人的“回声效应”,每当我们面对当代文化困境时,书中的某些论断和场景便会重新浮现,引发新的共鸣。它不是在告知我们“应该怎么想”,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更深刻地去观察和感受”。

评分

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漫游,它不落窠臼,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现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肖像。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担当,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流于肤浅的叙事,而是深入到人物内心最幽微之处,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思想激烈碰撞时,个体如何安放其灵魂的根本问题。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叙事节奏的处理,张弛有度,如同高明的棋手布局,步步为营,却又在不经意间抛出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具辨识度,既有古典学者的严谨与克制,又饱含着对生命与历史的深沉关怀,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读完之后,合上书页,脑海中盘旋的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时代氛围和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气质,那种在风雨飘摇中坚守文化核心价值的韧性与孤寂,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部作品带来的最大震撼,源于它对“边缘”与“中心”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某些文化现象标签化或边缘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边缘”地带是如何孕育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性的知识体系的。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文化认同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层层外壳,直抵其核心的焦虑与渴望。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微妙的张力、互相的借鉴与排斥,描写得鞭辟入里,展现出一种超越了简单赞扬或批判的成熟视角。读罢全书,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更敏锐的眼睛,去审视当下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继承和转化那些历经风雨的精神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叙事者内敛却坚定的“在场感”。作者仿佛是一位与时间保持着微妙距离的观察者,他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冷静的审视者。在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地方性知识”的珍视,对那些被主流史观所忽略的微观文化现象的细致捕捉。尤其是在描绘社群内部的互动与张力时,笔触细腻而充满温度,让人仿佛能闻到那种特定年代特有的气味,听到那些沙哑而坚定的讨论声。它成功地将个体命运的微小波动,嵌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对文化传承与断裂的深切忧思所触动,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何以为家”的精神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