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涉水

昨夜涉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蘋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愛與痛、甜與冷、光與黑暗  閃爍交織
打開知名不具的邀約,敬請進入蘋芬的詩之靜室
  
  《昨夜涉水》曾入選楊牧詩獎與周夢蝶詩獎決審。集結三年來精選的四十首詩作,詩集以時間與物質為題,指齣一種往昔的、已過去的銘刻。
 
  夜的記憶浸染著昨日的情境,以「涉」的方式試圖抵達、碰觸,進而重新廓清詩的疆域。「涉」是交涉,與蒼莽世間與紛雜人群交涉,「涉」也是涉險,未知在不遠的前方,溺於其中同時,觀看著那不斷掙紮的自己。「涉」是牽涉,我們無不牽涉著他物、他人而傍於某個自身闢齣的角落。然而,「涉」也是徒步渡水,撩起衣襬,肉身實踐。水不歇的流動與嚮下滲透,它有其命定卻也開展齣自由的新局,它充盈著孕生與湮滅的每一個瞬間。
 
  輯一以「鏡子」為主標,也是詩人迷戀的意象之一。人世間種種關係如同兩麵相對而立的鏡子,在彼此身上無盡的投映齣鏡像;輯二「緻不具名者」,以詩創造對話、溝通,拓寬思考的餘地;輯三「木質與雲堆」記錄著置身異地的陌生化經驗,從高度發展的都市到靜僻的村鎮,共同架構齣旅人之體所感應的他界視野,延續與深化。此部分的詩作寫於詩人為期一個月的日本旅途,以日常身體感的變化為問題核心,探索人在移動與停留兩種狀態間,如何實踐「平常」生活與「美學」經驗,勾勒齣「旅行」背後的遷移、安頓命題。
 
  李蘋芬曾錶示文學對她來說,是生命中唯一讓其有活力的事情。她錶示,寫詩的過程就是不斷「問問題」,但「詩」卻無法立即提供答案。而讀詩也像是在尋找解答,詩人告訴我們,解答除瞭在詩中,其實也就是『好好生活』。」如詩人栩栩讚曰:「藉著詩,蘋芬翻開身體與日常風景的內麵,從細微夾縫處一再遞來無數物象與抒情,嚮我們報信。」
 
好評推薦
 
  王姿雯、林達陽、馬翊航、吳緯婷、栩栩、楊佳嫻 詩心滿溢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曾琮琇 專序導讀
  
  王姿雯:「在愛與痛的不斷陷落中,讓沙漏靜置,讓落下的意識漸成珍珠,那輕盈珠玉般的痛感,將碰觸所有進入這一靜室的讀者。」
 
  曾琮琇:「陳義芝形容蘋芬詩有聰敏的純真,唐捐指她化日常為神話;《昨夜涉水》保有這些美好的質素……我感覺像蘋芬這樣,有強烈身體意識的詩人,『涉水』象徵著詩人以最原始的身體動作觸探『語言最遠可以走到哪裡』的決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蘋芬  
  
  一九九一年晚春生,著有詩集《初醒如飛行》。曾獲臺北文學獎、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詩的蓓蕾獎,入選《臺灣詩選》、《九歌109年散文選》,現為政大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圖書目錄

【序】詩寫在水上   ◎曾琮琇

輯⼀ 鏡⼦
熱天小事
舊物
蠅想
那樣的人
浮生
自己的情書 
貓書I
生刺
預感

輯⼆ 緻不具名者
世界最後的五分鐘
水中倒影是兩隻動物相戀
往返
貓書II
一道影子與我孿生
命歌
消失的正午
奶茶沙丘
懷疑 
對話

輯三 木質與雲堆
東京街邊浮事
不動
風來自新百閤之丘
在大廈的中間
雨雪霏霏
野物與靜電
半途
它是我此行遠遠不能描述的 
尋鷹
各自寂寞
安靜的背麵
東京女人
虎的模仿
異動
夏之逗留
都市以東:幻想地
在三都半島
暴雨魂魄
失眠者信仰
散步
自身的殼蛻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詩寫在水上──讀《昨夜涉水》
曾琮琇
 
  現代詩課堂花瞭一些時間,與同學討論詩為何物。我們讀楊牧〈論詩詩〉,思考詩行裡,具象與抽象,形式與意義,情感與技藝的自我辯證。也讀蘋芬〈最睏難的事——論詩〉:「開始最難的/是將自己無縫摺疊/是好好的活,並當作安全/開始最悲傷的是/我滿手詞語的偶線/⋯⋯/句號是呼吸,善妒。妨害安寧/分號花稍,口語擁擠」。這首詩延續論詩詩關於詩歌本質的探問,迴應錶現與情感,隱藏與顯露等詩學問題;同時,這首詩也透露,薔薇與棘刺共生的生存情境,詩人為何獨孤於此,從事這睏難的手藝?
 
  距離上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不到四年。這段時間,蘋芬鑽研上個世紀二〇年代至四〇年代現代詩學。〈摩登詩形與戀愛論建構──徐遲上海時期的文藝實踐(1933-1937年)〉獲亞太華文文學評論獎。也因執行詩人流浪計畫,移地日本。不同時間與空間的穿行浸潤,化成《昨夜涉水》的重要資源。集名《昨夜涉水》拈自〈半途〉一詩。該詩開頭寫旅行中途,紀念物件抉擇與捨棄:「那麼,就半途放棄某些東西/我質疑還有什麼是攸關生命的物品」。擇捨當是旅行者之美德,然詩人筆鋒陡轉:
 
  盛夏,昨夜涉水而來的路
  灑滿街燈孤寂
  我低頭看錶,不明何時蟬已噤聲
  迫使被天地遺棄的人,走上封閉碼頭
 
  傘下隻有素手一雙
  彷彿有雨飄盪
  因念念而反響
  浮棧橋傾側
  水漲於黃昏
  大風搖落
  一屋子做壞瞭的夢
 
  從棄毀之物(紀念物、木棧橋碼頭)喻寫人的被遺棄;那無事輕盈,而顯生命有它不能承受的重量。如此看來,《昨夜涉水》至少包涵瞭兩層意義,一是詩人在不同時空環境行旅中,內在漂泊,彳亍與疲睏的衍繹。另一層意義,則意味著肉身流連於人生旅程所覺知的冰涼與空寂。
 
  「涉水」之為詩集的核心詞語,不僅僅作為意象,更構成蘋芬獨特的姿態與方法。第一輯名為「鏡子」,乃從物象的倒影,摺射詩人在流離人世的張望與不安。刻畫詞與物,編織結構與聲響,這是詩人的纔具。比方說,「某人踏水而來/不畏浸濕,不寒冷/隻為遞給我一麵鏡子」(〈自己的情書〉),以對鏡攪動心與物,靜與動,虛與實的絕對關係。「你嚮往孤獨/就有一小塊金屬/緊貼著皮膚」(〈舊物〉),用異質(皮膚—金屬)的接觸形容孤獨,是孤獨的視覺化,又與顫慄的觸覺感受接閤起來;音樂性參差變化(句型短長互濟,加以用反覆齣現「ㄨ」的韻腳收束),賦予孤獨多層次的錶情節奏。詩人不僅擅抒情,也精於仿擬;〈蠅想〉一詩引用「而世界乃一奇異的垃圾堆/我亦具有蒼蠅之一切癖性的--」(路易士(紀弦)〈人類與蒼蠅〉),映現現世騷亂的,是蒼蠅的複眼,又何嘗不是詩眼?這一視角轉移,解消抒情自我可能耽溺的危險。
 
  艾略特談詩的聲音有三種,一是詩人對著自己或不對任何人講話,二是詩人對一個或一群聽眾發言,三是詩人創造一戲劇角色,按照虛構齣來的角色對另一虛構齣來的角色說齣詩人能說的話。《昨夜涉水》以前兩種聲音見長。輯一偏嚮第一種,我們偷聽詩人獨白,感覺情感的起伏跌宕。輯二「緻不具名者」,似有實指的對象,事件或記憶,第二種成分居多。〈貓書II〉寫給遠行的貓。「你走之後,咖啡喝不完瞭」,短短一句,既是時間順序,也是因果:因為貓(你)的離世,那(我)喝一杯咖啡的時間等於對貓的念想,無盡無止。楊牧寫過詩句「光陰很長/很溫柔,像貓貓的鬍子」、「貓貓跑進/院子淋雨,麻雀驚飛上屋頂」(〈貓住在開滿荼蘼花的巷子裡〉),「貓貓」的稱呼,親暱滑稽。〈貓書II〉則有「我看見你胖胖的,蹲踞窗前/啁啾的雀在那裡」、「如常你胖胖的,跳往高處午睡」。你沒看錯,詩人形容貓「胖胖的」,重複兩次,像花毛衣起瞭毛球;卻也使詩人卸下精巧的詩藝裝備,超可愛的。〈往返〉堪為此輯壓捲,敘事鏡頭的調度自然巧妙,已獲許多佳評。「我遺失瞭一颱光碟機,佳佳唱片指著樓下/或許在這支站牌,那座電梯/獅子林的深處,我們探險/任由鼕與夏,默默往返此地」。這裡,獅子林既是空間符碼,亦是象徵:時間如巨獅之林,一去不返;吞噬的豈止是一颱光碟機而已?
  
  「涉」意味渡涉、經歷、捲入。屈原的〈涉江〉,本事是屈原因襄王聽信讒言,失望之餘離開楚國。蘋芬涉水,沒有那麼崇高的情操,但還是存在某種偉大意義。輯三的「木質與雲堆」,最能彰顯這本詩集「涉」的肢體移動連接「水」的物質成分生產齣的詩意成分。我感覺像蘋芬這樣,有強烈身體意識的詩人,「涉水」象徵著詩人以最原始的身體動作觸探「語言最遠可以走到哪裏」的決心。不憚讓自己從熟習的日常齣走,投入未知的時空,果敢於其文化慣習(與格格不入)。好比:「其實,她也十分願意讓渡一朵茉莉/齣於層層裹覆的純真和敵意/你身帶整座原野的荒涼/在賽路璐盒子裡」(〈東京女人〉),反思一個局外人在她與我、內與外、敞開與封閉之間的進退兩難。「光天化日,我摺疊自己的來歷/入夜,巷內的洗衣機在說話/我攤開它。嚮他們解釋過/它是我此行/遠遠不能描述的」(〈它是我此行遠遠不能描述的〉)。當身體抵達那個想像的邊界,陌生事物磕磕絆絆,隻剩下維繫著尋常的洗衣機可以親近。但是再親近的物事也有它的隱晦和疏離。
 
  陳義芝形容蘋芬詩有聰敏的純真,唐捐指她化日常為神話;《昨夜涉水》保有這些美好的質素,〈往返〉如此,開篇〈熱天小事〉亦是如此。我讀《昨夜涉水》,特別感覺到詩人有自覺地經營「水性」。水氣滿盈,應是這本詩集的亮點。作為物件情境,像是水中倒影、泳池、奶茶沙丘、碼頭、颱風、洗衣機;作為情態,例如淡漠、潮濕、深淵、雨霧、冰封;作為知覺意識,是止住眼淚、浸溼、渴、打濕、夜涼、混淆、漂浪等。它們或終將化為雲煙,而詩人涉水,以字銘刻。一如「潮濕的記憶/汩汩的,在有人下墜之前//從低窪處開始聚」(〈懷疑〉),煙消雲散的,都有來歷,也有它們各自的歸處。
 
  (曾琮琇,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 著有詩集《陌生地》、詩論《颱灣當代遊戲詩論》、博士論文《漢語十四行詩研究》。)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