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限量簽名版)

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限量簽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八旗文化
图书标签:
  • 矢板明夫
  • 台日比较
  • 文化观察
  • 社会观察
  • 台湾
  • 日本
  • 旅行
  • 生活
  • 两岸关系
  • 签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一次,我想聽矢板先生聊台灣和日本!」
因為認同台灣,所以才會在台灣「說三道四」!
因為希望台灣變得更好,所以忍不住進行「台日大比較」!
結合台日經驗的獨家「矢板視角」──
「台灣+日本÷2,說不定更好!」
 
  台灣人熱愛日本、超過熱愛自己。他們喜歡去日本旅行,閱聽日本的影劇、文學和漫畫,談到對於日本的了解程度,中文世界裡幾乎沒有人可以超越台灣人。但台灣人真的理解日本嗎?
 
  身為真心熱愛台灣的日本媒體人,《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知命之年,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新角色:
 
  「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2020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從事國際報導的矢板明夫,其點評時政與國際社會議題的犀利與幽默,廣受讀者好評。因應台灣讀者對於日本的好奇,他常常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結合日本和台灣的生活經驗,陸續介紹日本的政治、文化與風俗,一定程度上可說是起到了推動台日文化交流的作用。
 
  本書收錄了七十五篇矢板的台日比較,一方面幫助台灣讀者理解日本的政治運作與社會文化,一方面也藉由日本人的視角反思台灣社會並提出獨特見解:
 
  ➤➤➤矢板看台日政黨➤➤➤
  「我發現台灣和日本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台灣的政黨黨首之間沒有對話機制,基本上很少聽到黨首們辯論政策。日本每年在國會上都有一兩次黨首討論,讓大眾能夠更瞭解各黨的主張、各項政策的利弊。如果台灣的黨首們也能就台灣國防、外交等重要議題各抒己見,一定可以對民眾理解政治產生積極的效果。」
 
  ➤➤➤矢板看台日政壇與黑道➤➤➤
  「我長期觀察台灣,一直覺得台灣在處理黑道和政治的問題上表現得太寬鬆,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我曾經不止一次在媒體上,看到藍綠兩黨的知名政治人物,出席黑道老大的葬禮。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日本,這些人的政治生命絕對會立刻被宣告結束。」
 
  ➤➤➤矢板看日本「橘色惡魔」➤➤➤
  「京都橘高校吹奏部的同學們和北一女樂儀隊、台中曉明女中管樂隊舉行的表演交流,聚集了數千名觀眾。三組樂團雖然風格不同,但同樣煥發著青春與活力。在漫長的疫情之後,他們這次訪台,日台雙方的民間情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年輕一代之間,也有望生成強韌的紐帶。」
 
  ➤➤➤矢板看安倍晉三➤➤➤
  「安倍首相遇刺之後,菅義偉首相在第一時間就趕到了醫院。他對媒體說,安倍是一個非常怕寂寞的人,所以他要第一時間趕過去陪他。也許,正因為安倍首相是一個非常怕寂寞的人,所以他深深知道,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台灣,以及台灣人的心情。不能讓台灣覺得寂寞、孤單。」
 
  對台灣人而言,日本與中國這兩個相鄰的國家,都是可以攬鏡自照的鏡子,然而在當下的台灣,或許有更多人愈發想從日本之鏡裡折射、看到自己的某種期盼。本書的宗旨便在於「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幫助日本人更了解台灣」,這也是未來十年每一個台灣人的必修課。
 
  對矢板而言,只有秉持願意「說三道四」的勇氣,才能提供對台灣人真正受用的觀點。從比較安倍晉三和李登輝、兩國議會政治,到介紹能量景點、伴手禮文化,躍然於紙上的,不僅僅是以「台灣變得更好」為出發點的日本洞察,更是熱血、睿智、親切的鄰家大叔的魅力身影。本書散發著濃濃的「矢板明夫體」的風格和味道,更保留了部分讀者「加料調味」、參與人氣話題的精采留言。
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限量簽名版)—— 內容摘錄與主題探討 書籍核心:跨越海峽的深度對話與文化解構 《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這本書籍,透過資深駐日特派員矢板明夫敏銳且深厚的觀察視角,對台灣與日本兩地的社會結構、政治生態、文化價值觀、民眾心態乃至於日常生活細節進行了一場細緻入微的「對照組」分析。本書的結構並非簡單的優缺點羅列,而是建立在一種尋求「中間地帶」的哲學基礎上——即探討兩者相加後除以二的那個「中間值」,是否真能孕育出更優、更穩定的社會模式。 全書的內容涵蓋了數十個關鍵維度,每一章節都像是從一個特定的切面,去剖析台灣與日本在面對現代化、國際化以及歷史遺緒時所展現出的不同反應與解決路徑。 --- 第一部:政治光譜與民主的成熟度 在政治層面上,本書深入探討了兩地在民主轉型後的不同路徑依賴。矢板明夫憑藉其常年穿梭於台北與東京的經驗,對比了兩地的「政治溫度計」。 1. 媒體生態與言論自由的「厚度」: 本書詳細分析了台灣蓬勃發展卻也時常陷入「喧囂」的媒體環境,與日本相對克制、重視資訊篩選和「周刊誌」文化(內幕報導)的體系之間的差異。作者探究了在高度競爭的媒體環境下,新聞的「深度」與「速度」如何相互拉扯,並對比日本媒體在處理敏感議題時所展現出的「空氣感」(察言觀色的壓力)。 2. 政黨政治的運作邏輯: 針對兩地的政黨輪替與政治穩定性,作者從選舉制度、選民結構乃至於政治人物的養成路徑進行了比較。重點在於剖析台灣的「草根動員能力」與日本的「垂直體系鞏固力」各自的優勢與限制。例如,在處理重大的國家安全或經濟轉型議題時,兩種體系展現出的決策效率與社會共識的凝聚方式,成為重要的比較標的。 3. 歷史詮釋與國家認同的差異: 本書的其中一個核心討論點,是兩地對於歷史(特別是二戰後)的集體記憶如何形塑了當代政治光譜。作者分析了台灣社會在「身份認同」議題上的複雜性,以及日本社會在處理「戰爭責任」與「右傾化」趨勢時,內部社會輿論的微妙平衡。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敘事中,找到能讓社會前進的共同基礎。 --- 第二部:社會結構與生活哲學的對照 這一部分將視野從宏觀政治轉向微觀的社會生活,探討根植於文化深處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日常決策。 1. 職場文化與職業倫理: 書籍仔細描繪了台灣職場中「彈性」、「人情味」與「過勞」的矛盾共存,與日本職場中嚴謹的「職人精神」、「終身僱用制瓦解後的陣痛」以及無所不在的「職場階序」進行對比。作者特別關注台灣年輕世代面對的「低薪高房價」困境,與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下,年輕人普遍採取的「內卷化」或「低慾望化」生活模式之間的微妙呼應與區隔。 2. 服務業的極致與人際邊界: 矢板明夫對日本「待客之道」(おもてなし)的精緻化給予高度評價,但同時也探討了這種極致服務背後可能帶來的「人際疏離感」或「標準化壓力」。反觀台灣,本書分析了台灣服務業中更具人情味、更為「接地氣」的互動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在邁向國際化服務標準時所面臨的挑戰。重點探討了「界線感」在兩地人際交往中的不同體現。 3. 價值觀的代際差異: 書中利用具體案例,比較了兩地老年人口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年輕世代對於家庭、婚姻和個人實現的看法。作者觀察到,雖然兩地都面臨少子化問題,但台灣社會在家庭結構的變動上,似乎比相對保守的日本社會展現出更快的適應與多元化趨勢。 --- 第三部:流行文化、民生經濟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觀察點放在軟實力與生活經濟層面,展望兩地在亞太地區的角色定位。 1. 軟實力與文化輸出: 作者分析了台灣的「文創能量」與日本成熟的動漫、影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特別是探討台灣如何利用網路社群和特定議題(如性別平權、飲食文化)在國際上建立起獨特的「親切標籤」,以及日本如何維護其全球領先的「精緻美學」品牌。 2. 食與住的經濟學: 從夜市小吃到精緻料亭,再到房產結構,本書探討了物價水準背後的深層經濟結構。台灣相對高昂的進口依賴與日本在國內產業保護下形成的物價壁壘,是如何影響民眾的日常消費決策。同時,也對比了兩地在都市規劃與居住空間分配上的根本差異。 3. 「除以二」的意義: 全書的最終思辨,回歸到書名提出的核心命題:台灣的「活力、開放、草根性」與日本的「秩序、韌性、專業性」,兩者結合,是否能創造出一個在亞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競爭中,更具持續競爭力的社會模型?作者並未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理解差異的基礎上,去思索如何汲取彼此之長,避免重蹈覆轍。 --- 本書特色總結: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描述「台灣是什麼」或「日本是什麼」,而是藉由並置與對話,揭示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社會運行邏輯。矢板明夫的敘事風格,兼具新聞人的銳利與學者的細膩,文字流暢,論點清晰,是理解當代東亞社會脈動的不可多得的深度分析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輯一 以台灣為參照,更了解日本政局
1. 我最喜歡的偶像能夠成為日本參議員嗎?
2. 在「長州正論懇話會上」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多小時
3. 把責任落在個人頭上的文化
4. 岸田新內閣弱化了安倍派的色彩
5. 政治人物從「陣笠」熬到「部會長」,像柯文哲這樣突然崛起的幾乎沒有
6. 安倍事務所的關閉象徵著政治的殘酷
7. 在日本政界,兒子給老爸當秘書是慣例
8. 誰是安倍的接班人?
9. 「安倍派」未來的接班人會是他嗎?
10. 一人的倒閣運動是怎麼回事?
11. 在日本,議長幾乎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名譽職
12. 日本的黨首辯論火花四射,台灣呢?
13. 國家認同並不清晰的政治人物,出現在國會殿堂是一個隱患
14. 「中共在日本的代言人」──談我的老朋友鈴木英司先生
15. 很多日本知名的左派人士,都是北京當局的座上賓
16. 日本的在野黨為什麼會這麼積極地「配合」習近平呢?

輯二 日本社會的這些現象,僅供台灣參考
17. 日本沒有兵役制度,完全是志願兵
18. 日本自衛隊為什麼不讓人吃飽?
19. 日本人改名字竟然要法院判決
20. 日本女性曾在運動場上留下「東洋魔女」的稱號
21. 岸田首相雖然不能說是學渣,也絕不是會讀書的菁英
22. 在日本出席黑道老大的葬禮,這人的政治生命絕對立刻結束
23. 政治人物和統一教會來往並沒什麼問題
24. 學霸才能從政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25. 不知俄烏戰爭的爆發,對宮崎駿的價值觀有沒有一些影響?
26. 心靈雞湯般的「反戰小故事」,讓大家看不到現實世界的殘酷
27. 一旦出了事情,當事人要負起責任,是日本的傳統
28. 普發現金的好事為何變成壞事?
29. 「政治人物的評價要交給歷史,我不會在乎同時代人的閒言碎語」
30. 這篇文章不是平戶市觀光局的業配
31. 「青春、友情、汗水、淚水」,橘色惡魔來了

輯三 全世界最喜歡安倍前首相的,是台灣人
32. 台灣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
33. 日本歷史上最有名的第一夫人
34. 「我原本是希望安倍來為我致追悼詞的」
35. 他其實是一個怕寂寞的人
36. 向死而生的安倍哲學
37. 安倍外交的真髓
38. 為何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談《安倍大戰略》
39. 對敵人心存感激,正是安倍的強大之處
40. 會換位思考的可敬對手
41. 李安妮:父親口中說最多的名字是安倍晉三
42. 「安倍回憶錄」中的李登輝
43. 台灣社會像懷念自己家人一樣沉痛悼念
44. 花正在開:日本盲人歌手來台灣義演
45. 希望懷念他的歌聲,讓安倍不再感到寂寞
46. 這座安倍銅像是日台友好的象徵
47. 安倍國葬上的台灣人身影

輯四 社會文化介於中日之間的台灣,好像越來越日本化了
48. 性騷擾的定義又變得更廣泛了嗎?
49. 糖尿病、尼特族、暴走族,改名可以避免歧視問題嗎?
50. 塗成烏克蘭國旗顏色的「達摩」,在日本非常暢銷
51. 「不服老」的三浦,已經成為日本足球界的傳說
52. 差一點把日本推入深淵的兩個豬隊友?
53. 前AV女優的作品入圍芥川獎,令人期待摘得桂冠
54. 日本和台灣是「朋」,也是「友」
55. 稻盛和夫的理念是「努力、簡單、利他」
56. 送什麼伴手禮,是件十分讓人費心的事情
57. 台北房子太舊,政府有一定的責任
58. 您喜歡京都人的說話方式嗎?
59. 以九十度的鞠躬向對手致敬
60. 「我聽說新幹線的時間比鐘錶還要準」
61. 您的拉麵要不要加蒜?
62. 尋找能量景點似乎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文化
63. 在家裡詛咒上司來緩解壓力並不犯法
64. 在面臨人生重大時刻前,有什麼一定要吃的食物嗎?
65. 今天,把七福神的祝福送給大家
66. 名古屋的飲食文化對台灣似乎影響蠻深的
67. 「交通不安全」是日本人對台灣的主要印象之一
68. 政府想少發一個月薪水,所以不過春節了
69. 日本人為何對刺青者敬而遠之?
70. 日本相撲是外國力士活躍的舞台
71. 我不太敢承認自己是阪神的球迷
72. 客串了一天娛樂記者的心得
73. 社會文化介於中日之間的台灣小孩,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呢?
74. 當記者,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查證過的
75. 約會時,理所當然地讓男性付帳的女性非常丟臉?

图书序言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我的「天命」多了一個
 
  二〇二二年十月,我滿五十歲。小時候過生日,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可以吃到蛋糕,還會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更重要的是,自己離成為「大人」又近了一步,越來越獨立,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最近這幾年,過生日的喜悅越來越少了。按照《論語》的說法,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是說,該知道自己生而為人,被上天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是什麼了。
 
  想起二十幾年前,我還在松下政經塾學習的時候,塾長和塾頭(教務長)經常耳提面命,敦促我們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當時的塾頭岡田邦彥先生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要洞察時代的潮流、設法找到自己的天命,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這也正是我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時間,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過去當記者,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拿到獨家新聞、如何能寫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文章。原本以為,做好記者的本分,實實在在寫報導,還有基於自身的特殊成長背景,把中國的真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就是我的「天命」。
 
  二〇二〇年春天被派來台灣,雖然還是當記者,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天命」好像多了一個──那就是,幫助台灣人更了解日本、日本人更了解台灣。
 
  日台的民間交流看似非常頻繁熱絡,但其實雙方民眾還是有很多互相不了解、好奇,甚至於也有「誤解」的地方。我有幸從小熱愛閱讀文學、歷史,大學時代主修日本古典文學,後來又進修政治、外交哲學等,接著當了二十多年的記者,所以有很多話題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時候我在臉書上介紹一些日本的話題,尤其是政治、文化、民俗方面的內容,讀者朋友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而且,不論是如何小眾的話題,都有熱心的朋友留言給予正面回應,也經常出現專家做出一些非常有趣或深刻的評論,讓我感到很驚喜。我的臉書粉絲頁平台,似乎已經一點一點在起到推動日台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〇二二年發生了一件讓日台兩國無數民眾感到非常心痛的事情。那就是七月八日安倍晉三前首相遇刺身亡。在過去幾個月,我寫了很多介紹他生平事蹟的文章。每當回顧安倍前首相生前的言行、聽到大家對他懷念的話語,常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我為自己能和他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受惠於他的執政,感到幸運。
 
  安倍前首相一生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所以一向不遺餘力地支持台灣。他常說:「不能讓台灣感到寂寞、感到孤單。」在他去世一個多月以後,由幾位台灣朋友和我共同發起的「安倍晉三慈善追思音樂會」,得到了很多台灣朋友和在台日本朋友的熱烈支持和響應,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八月二十日順利地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包括從日本特地前來參加的盲人歌手大山桂司在內的數百名志願演出者,和現場數千名觀眾,一起用歌聲,懷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安倍家私交甚篤、還受邀前往東京參加告別式的賴清德副總統,致詞完以後也留下來全程參加。現場播放的安倍先生彈鋼琴的影像,以及岸信夫先生、高市早苗女士等人錄影傳來的感謝致意,都獲得了很多朋友的回響。
 
  另外,在安倍前首相生前最後幾個月,由台灣朋友們發起的「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由我透過安倍先生信賴的友人,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本來都已經定好了要在八月份迎接安倍先生親自前來參加成立大會。令人悲痛的消息傳來後,台灣的朋友們為感念安倍前首相對台灣的深厚情誼,決定還是要把安倍之友會辦下去、繼承安倍晉三先生的遺志,為台日交流、友情的深化繼續努力。
 
  十月十一日,「台灣安倍晉三之友會」在台北圓山飯店正式成立,包括日本駐台的泉裕泰大使、台日關係協會蘇嘉全會長、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董事長等人都特地前來參加,和二百多位熱心參與的朋友共襄盛舉。
 
  在陳唐山會長的支持和帶領下,安倍之友會把從台灣各界悼念安倍前首相、在日本《產經新聞》上刊登悼念廣告募集到的款項餘款,用於「安倍獎學金」,資助並鼓勵更多日本年輕人來台灣留學,希望培養出更多新一代日本的「知台派」,守護日本和台灣。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第一屆今年度的獎學生,陸續來到台灣的大學學習。
 
  去年年底,產經新聞社旗下的月刊《正論》在東京鐵塔舉辦了「不屈的政治家──安倍晉三寫真展」,展出了產經新聞歷代十九名攝影記者,在安倍前首相身邊,歷經前後將近三十年,拍下的安倍先生的身影。還有安倍昭惠夫人提供的珍貴生活照等,總計近二百張。包括岸田文雄首相、菅義偉前首相等人都前往參觀,寫真展獲得了社會巨大的迴響,很多人看了以後都說非常感動。於是,我向公司建議,把寫真展搬到台灣來。經過數月的奔走、找場地籌備,「安倍晉三紀念影像展」終於在很多朋友的協助之下,定於今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日,在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回顧過去三年,雖然在疫情之中,但工作和生活還是蠻充實的。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照,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上天給我機會在這個時候來到台灣。今後希望能盡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日台關係的工作。
 
  記得多年前曾到費城參觀賓州大學,該校的創建者、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旁,寫著他的一句名言:「要嘛寫點值得讀的東西,要嘛做點值得寫的事情。」(Either write something worth reading or do something worth writing.)這是我個人努力的方向,記下來與大家共勉。
 
矢板明夫
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设计和整体的阅读体验感是超乎预期的,尤其是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翻阅和思考的文本来说,手感和纸张的质感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沉浸度。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流畅,字体大小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在如今很多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更不用说那种限量签名的附加值带来的收藏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带着作者温度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那种对内容质量的尊重,以及对读者体验的重视,这种用心程度,是能透过纸页直接传递过来的,让人在阅读时心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控得极佳,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严肃的“对决”类书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智慧火花的思想交锋。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痛点或笑点,然后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其抛出来。我发现,读完好几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事情的固有看法是不是过于片面了。那种被挑战后又被说服的过程,非常过瘾。它不是简单地说“A比B好”或者“B比A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对比案例,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第三个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启发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点非常赞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深度探讨的同时,完全没有落入学院派的枯燥泥潭。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他总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江湖气”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解释得通俗易懂。读的时候完全没有“门槛”感,即便是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这就像是看了一场顶级的脱口秀,笑点和知识点完美融合,看完之后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脑子里塞满了新鲜的观点。这种把“硬核内容”用“软性包装”呈现出来的能力,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值得所有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大众接受的作者学习和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简直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台湾和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双面镜”。读起来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老朋友聊天的语气,带着一种对两种文化都深刻理解的洞察力,把两地在生活细节、思维模式、甚至幽默感上的微妙差异,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于某些职场文化差异的对比,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真实经历,简直是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那种夹杂着幽默感的笔调,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社会学分析,变得生动有趣,像是有人在你耳边悄悄告诉你“嘿,你看,这里很有意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比较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文化探索之旅,让人在哈哈大笑中,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冲着作者的名气来的,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作者光环”。它所呈现的分析框架极其稳固,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丝合缝。作者没有依赖空泛的口号,而是用大量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挑选的素材来支撑观点,这种扎实的功底让人印象深刻。感觉他不仅对两个地方的文化有深入的观察,更有超前的宏观视野去解读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阅读过程就像跟着一位高明的棋手对弈,每一步的落子都充满深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绝对是提升认知水平的一剂良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