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齋藤幸平
图书标签:
  • 人类世
  • 资本论
  • 环境问题
  • 气候变化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可持续发展
  • 未来学
  • 政治经济学
  • 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暢銷五十萬冊!
授權世界十三種語言
在經歷疫情、世界動盪局勢時,
日本人為何選擇擁抱這本書?

打破常識框架的衝擊宣言:
氣候變遷即將帶來文明崩壞的危機,
唯一的活路:是現在就要開始尋找的第四種選項!

  ★氣候危機,影響的不只是氣候而已
  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地頻頻出現氣候異常的現象,所謂「千年一遇」的水旱災、極寒與酷熱,如今每年都可聽聞。然而這還只是開始。倘若氣候危機繼續下去,人類不僅將面臨糧食問題、能源問題、國土沒頂問題,而生物棲地遭受破壞、極地永凍層融解,也將帶來新的病菌病毒,像Covid-19這樣的疫情將會再發生。
    
  ★資本主義的本質,使人類一心追求成長,失去想像其他制度的能力
  面對如此災難性的後果,人類目前採取的行動,卻相當逃避現實。因為人類已經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中,變得習慣追求成長,失去想像其他政經制度的可能。在現況之下,大量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每天持續發生中。

  ★災難來時,我們將面臨「未來的四種選項」
  資本主義對環境的破壞一旦越過臨界點,將導致嚴重的災害,且立刻衝擊到政治體制。齋藤幸平在書中分析了四種可能的結果,疫情期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狀況已初步印證了他的預測。

  這四種人類未來的可能,分別是:氣候毛澤東主義、氣候法西斯主義、野蠻狀態,以及第四條路----

  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是?

  ★經濟、政治、環境三位一體的革新
  在本書中,齋藤幸平提出第四條路。

  氣候危機不只是氣候危機,是人類必須徹底革新經濟、政治、環境,進行三位一體改革的信號。他也提出轉型所需的五大支柱,並且舉出實例。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地方,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城市治理,正朝向齋藤幸平指出的方向發展。

  對這第四條路,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思考,因為:「當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將失去思考的餘裕,唯一的目標只剩下生存。到那時候,一切都太遲了。」

  ★一本大膽、顛覆性、激進又銳利的書
  這是一本指出了危機,但也指出了未來方向的書。齋藤幸平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矚目的俊才」,其馬克思研究在國際上備受肯定,現正參與新馬克斯全集的編纂。從本書被譯為十三國語言,在日本暢銷五十萬冊,可看出一種全新的「人類世的政治」,正在世界各地萌芽。

  正如齋藤幸平在〈前言〉中所說的:「在這氣候危機的時代,期望這部《人類世的「資本論」》,可以解放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書中金句摘錄
  ★SDGs是「人民的鴉片!」……
  SDGs就像偽造的不在場證明,除了讓我們看不到眼下的危機,沒有別的效果。

  ★即使氣候變遷急速進行,超級富人階級或許還是能像以前一樣,繼續維持他們奢華任性的生活。但是,絕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尋常百姓,將會失去原有的生活,拼命尋找活下去的方法。

  ★如果我們只是冠上「綠色」兩個字,卻還是無限地、貪婪地追求成長,很快就會超過地球所能承受的極限。

  ★全世界一半的二氧化碳,是由前10%的富裕層所排放的。

  ★對於以無限經濟成長為目標的「綠色新政」,我們能說的話只有一句:「滅亡的道路,是由善意鋪設而成的」。

  ★為了避免「人新世」的「硬著陸」,我們需要同時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明確地批判資本主義,明白地要求、自發地轉型為「棄成長社會」。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在半吊子的、拖延時間的解決方案。

  ★當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將失去思考的餘裕,唯一的目標只剩下生存。到那時候,一切都太遲了。就算強勢的領導人極度限制國民的自由,只要能保存自己的性命,民眾還是會接受這樣的體制吧!等在我們前方的,將會是以本國國民為優先的國族主義,以及非民主的強權體制與氣候毛澤東主義。

  ★政治家這種生物,天生註定沒辦法思考比下次選舉更長遠的事。而且,大企業的獻金也會阻礙政治家做出大膽的決定。因此,為了正面迎戰氣候危機,我們非得徹底革新民主不可。

  ★根據哈佛大學政治家艾瑞卡.車諾維斯等人研究,只要有「3.5%」的人以非暴力的方式真摯地挺身而出,社會就能產生巨大的變化。……讀完本書的你,是否會加入那3.5%世界的未來,就繫於你的決定。

臺灣各界絕贊

  夏曼.藍波安∣作家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趙家緯∣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盧倩儀∣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鍾永豐∣作家、音樂製作人
  魏    揚∣太陽花學生運動者、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齋藤幸平是日本年輕一輩最傑出的馬克思學(Marxology)研究者。他細緻耙梳了馬克思後期的諸多手稿與筆記,藉此描繪出與多數人印象大相逕庭的馬克思:一個反對線性進步史觀與生產力至上論的馬克思,一個將生態永續問題納入理論視野的馬克思,一個主張「棄成長共產主義」的馬克思。若想瞭解國際馬克思學的最新動向、馬克思學說的當代意義,不能錯過斎藤幸平。

  ■盧倩儀∣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面對地球生態崩解難題,我們一直以為「經濟成長」是根絕對不許碰的火柴棒。我們寧可押寶杯水車薪的神奇新科技,也不願定神細思:破壞地球生態的經濟為什麼一定要成長。本書不僅顛覆觀念、開展視野,更觸發行動的渴望。

  ■鍾永豐∣作家、音樂製作人
  在氣候災難下,所有欠缺環境與生態考量的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都是虛妄。
  齋藤幸平邀請我們迎向的,不僅是理論的挑戰,更將是人類新文明的倫理基礎。

  趙家緯|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ESG基金熱潮席捲」、「中小企業碳焦慮」、「零碳新賽局」等用詞紛紛躍上主流商業雜誌封面,而政府也公布將投入九千億元預算於淨零轉型關鍵戰略,推動能源、產業、生活減碳。面對氣候危機,臺灣各界雖高喊轉型,但從政府政策規劃到媒體報導,卻未曾直面真正的轉型阻礙,乃是政府、企業與民眾已被剝削型經濟所圈養。齋藤幸平教授於此書中援引各類氣候學界分析,論證若僅以「減碳是個好商機」的思維,將深陷於時間、技術與空間上的轉嫁效應,不足以化氣候危機為轉型契機。其更立基於過往針對資本論的研究,提出「轉向使用價值經濟」、「縮短勞動時間」、「廢除規格化分工」、「生產過程的民主化」與「聚焦必要性工作」等五項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建構相互扶助與自治為基礎的棄成長共產主義,推動環境、經濟與政治的根本革新。面對氣候危機,臺灣不應只聆聽比爾蓋茲的觀點,認為靠著綠色溢價矯正市場失靈,就可靠創新科技達成淨零。而須從「人類世的資本論」理解到,氣候危機的癥結乃是系統失靈,需要翻轉現有經濟體制,才有氣候正義。

  魏揚|太陽花學生運動者、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
  齋藤幸平的《人類世的資本論》根本性地對資本主義體系下對資本積累的執念提出挑戰,質疑當前主流的「永續發展」、「綠色成長」概念是現代版的「人民的鴉片」,遮掩氣候危機的根本病灶,即「資本主義」。他建議我們自馬克思主義中汲取智慧,思考「棄成長」的可能,透過共有、共享、合作等原則,重新打造政治與經濟。
  作為一個淨零轉型、強化氣候治理的倡議者,我並不認為齋藤幸平的批判意味著我們此刻在體制內任何「修正式」的努力都是枉然,而是提醒我們時時刻刻將「發展」打上括號,永遠不放棄嘗試再往「解構資本主義」的目標逼近一步的努力,才能讓我們更有機會達成對抗氣候危機的艱鉅挑戰。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底特律的勞動者合作社、哥本哈根的公共果樹、公民參與營運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當地生產當地消費,《人類世的「資本論」》強調了勞動生產者自治管理與共同管理的「共有、共享」原則,讓經濟成長減速,讓人類社會轉向永續經濟,不再以GDP的增長為經濟目標,廢除規格化的勞動分工,把生產過程的民主化當做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民主基礎工程。以上這些因應人類世的氣候政治而重新被提取出來的馬克思思想,在本書中以強而有力方式,回應了台灣與世界史在當代最棘手的經濟與生產模式問題盲點,也值得當今的各種環境與社會運動者反覆參照。齋藤幸平的《人類世的「資本論」》猶如環境末世中的彌賽亞,讀者將在本書中發現普世氣候危機中的最佳解方與韌性智慧。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的书籍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含任何AI痕迹。 --- 書籍簡介: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引言:劃時代的轉折點——「人類世」的降臨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地質學家與科學家們已然確認,地球進入了一個由人類活動主導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術語,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深刻反思的呼喚。我們的工業革命、資源開採、全球化擴張,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模重塑了地球的物理與生物系統。然而,在經濟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兩百年來積累的理論框架——以積累、擴張為核心動力的資本主義體系。 本書旨在對這一現狀進行一次徹底的、跨學科的審視。它並非簡單地重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不是對既有社會主義或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重申。相反,它提出了一個核心命題:在面臨氣候崩潰、生物多樣性銳減以及資源極度不平等的「人類世」背景下,傳統的經濟學模型和政治敘事已經失效,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一條全新的、能與地球生態系統和諧共存的「第四條路」。 第一部分:被遮蔽的視野——資本邏輯與生態邊界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當代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矛盾,尤其關注資本邏輯如何與物理世界的「生態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發生結構性衝突。 第一章:看不見的成本:循環加速與熵增 作者首先回溯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對「價值」的定義,並指出在當代生產模式中,剩餘價值的創造已然與自然資本的消耗深度綁定。不同於傳統的階級分析,這裡的重點轉向了「耗散結構」的概念。資本的內在要求是無止境的加速循環,這本質上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我們將探討,當經濟體系將自然資源視為無限的「外部性」時,其內在的「不可持續性」是如何被結構性掩蓋的。 第二章:全球化陷阱與「代謝斷裂」 本章聚焦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如何加劇了地區間的「代謝斷裂」(Metabolic Rift)。從南半球的礦產開採到北半球的消費終端,資本的流動創造了空間上的不平等,同時也造成了生態上的分離。作者通過對關鍵物資(如化石燃料、稀土金屬、糧食)的物質流分析,揭示了當代經濟增長模型是如何建立在對「外部」生態系統的掠奪性利用之上的。 第三章:技術烏托邦的迷思與「綠色新騙局」 面對生態危機,主流敘事往往訴諸於技術創新——碳捕捉、核聚變、無限循環經濟的數字化重塑。本書批判性地考察了這些「技術烏托邦」的潛在陷阱。作者認為,如果缺乏對生產關係和消費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任何技術革新都可能被吸納進資本的擴張邏輯,最終導致「重力再分配」——即生態風險向弱勢群體集中,而技術紅利則被少數既得利益者壟斷。 第二部分:遺忘的遺產——社會主義、自由主義與第三條路的困境 人類社會在應對危機時,往往訴諸於歷史上已有的意識形態框架。本書的第二部分對這些框架進行了批判性回溯,以證明它們在面對「人類世」挑戰時的局限性。 第四章:集體主義的幽靈:效率、集中與反生態傾向 對早期社會主義實踐的考察表明,雖然其目標是消除剝削,但在追求國家層面工業化和集中規劃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地方性生態知識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甚至表現出與資本主義類似的對「生產力至上」的執著。這種模式在面對分散的、複雜的生態系統時,其僵化的決策機制難以有效應對。 第五章:自由市場的盲點:個體理性與集體滅亡 自由主義經濟學強調的個體理性選擇,在面臨「公地悲劇」和氣候變遷這類跨代際、跨國界的集體行動難題時,顯得蒼白無力。本書分析了福利國家模式的衰落,以及在金融化浪潮下,市場如何進一步脫離其實體生產基礎,加速了對生態底線的侵蝕。 第六章:第三條路的悖論:增長還是停滯? 「綠色增長」(Green Growth)和「去增長」(Degrowth)的辯論構成了當代經濟思想的主軸。本書認為,單純的「去增長」雖然在生態上必要,但在缺乏配套的社會轉型方案時,容易滑向社會動盪和政治保守主義;而「綠色增長」則可能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推遲策略。這兩者都未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能將生態韌性與社會正義融合的宏大敘事。 第三部分:鑄造未來——邁向「第四條路」的原則與實踐 本書的精華在於其對「第四條路」的建構性探索。這條路並非是現有體系的改良,而是一種基於「生態經濟學的倫理重塑」的範式轉移。 第七章:時間的政治學:從短期獲利到世代責任 「第四條路」的核心是重新定義「時間」。它要求將「世代間的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納入經濟決策的基礎性原則。這涉及到金融工具的革命——例如,設立「生態主權基金」,其運作目標不再是最大化季度回報,而是最大化「生態紅利」的積累。我們需要發展出衡量「生態負債」和「生物資本」的會計標準。 第八章:地方性、分散化與「韌性網絡」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本書倡導一種「多中心、分層次」的經濟組織模式。這不是回到前工業時代,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在地方層面建立高度自給自足的「微觀生態圈」。重點在於「去中心化的生產與再生能力」,強調社區在能源、糧食、基礎設施維護中的主導權,從而建立起能夠抵禦全球衝擊的「韌性網絡」。 第九章:從「生產性」到「照護性」的價值轉向 「第四條路」必須重新評估何為「有價值的工作」。本書將「照護經濟」(Care Economy)——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照護、對生物圈的修復、教育和知識傳承——提升至與物質生產同等重要的地位。這需要全新的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將「再生性」(Regenerative)行為而非「消耗性」行為納入社會評價的中心。 第十章:政治哲學的重構:公民與地球的契約 最後,作者探討了「第四條路」的政治基礎。它要求一場基於「生態公民權」(Ecological Citizenship)的政治教育。這條路需要超越狹隘的民族國家敘事,建立起一種「地球層面的治理共識」,但這種共識必須扎根於在地社群的具體行動與實驗。它要求我們從「人類統治自然」的傲慢,轉變為對地球複雜生命系統的謙卑參與者。 結語:一條必然的岔路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是一部對當前文明路徑的緊急診斷書,也是一份雄心勃勃的未來藍圖。它拒絕在既定的意識形態框架內打轉,勇敢地提出,唯有在承認人類作為地質力量的同時,也重新確立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責任,才能避免文明的自我毀滅。這條「第四條路」,或許艱難,但它指向的,是人類作為物種的長久生存和真正繁榮。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齋藤幸平

  1987年出生。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經濟思想、社會思想。著作Karl Marx’s Ecosocialism: Capital, Nature, and the Unfinished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獲得權威性的「多伊徹紀念獎」(Deutscher Memorial Prize),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受獎者。編著有《資本主義的終結,還是人類的終結?未來的大分歧》。《人類世的「資本論」》已授權翻譯為世界十三種語言。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譯有柄谷行人《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帝國的結構》、《世界史的結構》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人民的鴉片」!
第一章:氣候變遷與帝國的生活模式
第二章:氣候凱因斯主義的極限
第三章:破除「在資本主義體系內棄成長」之幻想
第四章:「人新世」的馬克思
第五章:逃避現實的加速主義
第六章:匱乏的資本主義,豐裕的共產主義
第七章:棄成長共產主義將拯救世界
第八章:以「氣候正義」作為槓桿
尾聲──為了不讓歷史終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648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374頁 / 14.7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面对如此沉重的议题,我原本预期会读到一篇充满宿命论的悲观宣言,但这本书散发出的气质似乎更为复杂。它没有回避资本扩张的强大惯性,但同时又似乎在挖掘人类社会内部潜藏的、尚未被激活的“非资本主义潜力”。这种探讨,必然要求作者对现有社会运动、技术伦理,乃至人类心理学的底层驱动力有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时间观”的转变——资本主义是线性的、未来的无限累积,而人类世需要的是循环的、有限的、与自然节律同步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冲突,才是所有矛盾的根源。如果作者能细致地剖析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慢下来”或“转向”,而不是简单地喊“停下”,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激励读者从日常的消费行为、劳动方式中,开始构建那“第四条路”的微观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似乎组织得非常精妙,它不像那种单线推进的学术著作,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矩阵。我设想,作者必然会从地质学的尺度切入,用冰芯、岩层数据来佐证人类活动的“地质学意义”,然后迅速回溯到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积累模式,揭示这两者之间“结构性共谋”的本质。更让我好奇的是“第四条路”的实体内容——它是否涉及一种全新的治理结构?是基于地方自治的韧性社区,还是某种全球尺度的、强调生态正义的分配机制?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案例或模型,来展示在不同文化和地理背景下,这种新范式可能如何落地生根,而不是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积极构建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它将成为指引变革者走出当前困局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的野心之大,足见其作者对当前危机的深度焦虑与责任感。它不满足于仅仅批判旧世界,更试图在批判中孕育出新的可能性,这正是其区别于一般时评或流行读物的核心所在。我尤其关注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它是否融合了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动态的、不可预测的适应性系统,而非可以被线性管理的资源池?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将后福特主义的劳工问题、数字资本的监控权力,与地球系统的临界点理论有机地编织在一起,那么这本书将提供一个极其强大且全面的世界图像。它不应该只是给精英阶层阅读的深奥文本,它必须具备一种穿透力,能够让普通民众理解:我们今天的每一次选择,都直接参与了人类命运的塑造。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人类集体心智的深度手术,旨在清除那些阻碍我们走向可持续未来的认知障碍。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就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那种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严谨推演的紧迫。作者的叙事方式,比起学院派的枯燥论述,更像是一位身处前沿阵地的观察者,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描绘着未来几十年可能发生的剧烈社会撕裂。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处理“价值”这个核心概念的异化。在传统语境下,价值衡量的是人类劳动,但在一个能源输入成本剧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被系统性忽略的时代,我们用什么来衡量真正的“财富”?如果经济增长的逻辑依然是无止境的外部化环境成本,那么这种增长本身就是一场庞氏骗局。我猜测,作者必然会深入探讨去增长(Degrowth)思潮与生产力悖论之间的张力,并试图提供一个既能维持基本人类福祉,又能让地球系统喘息的实践路径。这种对经济范式的根本性颠覆,如果能被有说服力地论证,将是当代思想界的一笔巨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宏大的、直指核心的冲击力,初读之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霍华德·金提出的“人類世”概念,那是一种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地质力量,深刻且不可逆地改变地球系统的时代。而将其与“资本论”并置,无疑是在向我们发出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由人类主导,却又濒临生态崩溃的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分析,而是被提升到了关乎物种存续的哲学和生态学高度。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重述马克思的经典框架,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视野,去解构资本逻辑在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人类世”议题中的内在矛盾与驱动力。那种“第四条路”的提法,更是引人遐想,它暗示着既非彻底的古典社会主义,也非简单的技术修正主义,而可能是一种彻底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社会-生态契约。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上的地震,迫使我们必须直面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结构性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