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生的世界地理【上冊】:美國最會說故事的校長爺爺,帶你用旅行者的眼光發現世界【全美中小學生指定讀物】(全彩插圖.三版)

給中小學生的世界地理【上冊】:美國最會說故事的校長爺爺,帶你用旅行者的眼光發現世界【全美中小學生指定讀物】(全彩插圖.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維吉爾.希利爾
图书标签:
  • 世界地理
  • 中小学
  • 美国
  • 旅行
  • 全彩
  • 科普
  • 儿童
  • 教育
  • 地理知识
  • 校長爺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最會說故事的校長爺爺
以孩子的視角、旅行者的眼光講述世界地理, 
抽象的知識瞬間變成可愛有趣的故事了!
 
\全美中小學生指定讀物,西方家庭必備經典書/
50位教育人士、讀者一致推薦,
國中小學生必讀「跨領域」、「知識性」讀物
 
  ★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獲選書籍
  ★香港誠品童書類排行榜TOP10
  ★美國外交部鼎力推薦,美國中小學生的最佳讀物
  ★入選「影響中國孩子一生的十大圖書」
  ★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教育部推薦「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
 
  ◎全球超過10,000,000人讀過的世界地理,遍及美國、韓國、日本、中國
  ◎獲選美國中小學最佳讀物
  ◎1924年首印後,不斷再版,至今仍然是美國卡爾維特學校的明星課程
 
  世界這麼大,地球上有好多個國家,要記住這麼多知識,是不是覺得很難呢?
 
  Q1:只要伸出左手,就可以輕鬆理解墨西哥灣旁邊的地理概念?
  Q2:只要把歐洲地圖轉半圈,就會看見一個愛踢足球的老奶奶?
  Q3:冰島雖然叫「冰」島,上面卻有許多火山與溫泉?
  Q4:「阿根廷」是銀子之都的意思,但當地的銀礦資源卻很少?
 
  跟著校長爺爺一起旅行五大洲、七大洋,
  學習地理就像旅行,輕鬆、愉快、豐富、完整!
 
  【閱讀關鍵與特色】
  ✏適讀年齡:無注音,適合9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
  ✏學習領域:語文、社會、綜合活動。
  ✏核心素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教育界人士強力推薦
 
  李裕光(昶心蒙特梭利學校校長)
  李家同(清華大學教授)
  鄭婉琪(之道學習創辦人)
  周鄭州(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林光義(慧燈中學創辦人)
  李崇建(暢銷書《沒有圍牆的學校》作者)
  彭菊仙(親子教養書作家)
  劉旭欽(全國教師會)
  謝國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前理事長)
  李秀貞(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
  張榮輝(中小學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
  呂理政(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葉建良(台南圖書館館長)
  花梅真(明德國小老師)
  連瑞琦(河堤國小老師)
  黃學仁(彭福國小老師)
  顏如禎(日新國小老師)
  何素琴(信義國小老師)
探索世界的奇妙旅程:一本適合所有人的地理入門指南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地理學無疑是引人入勝的一塊大陸。它不僅關乎地圖上的線條和國家的邊界,更是一部關於地球如何形成、生命如何演化、以及人類文明如何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紮根、遷徙和發展的宏大敘事。這本深入淺出的地理讀物,旨在為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開啟一扇通往多元文化與壯麗地貌的大門。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概念出發,層層遞進,帶領讀者理解地球的物理結構、氣候的奧秘,以及人類活動如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地球的骨骼與脈絡——認識我們的家園 旅程始於對我們腳下這顆星球的基礎認識。我們將探討地球的起源,從太陽系的形成講述到板塊構造學說如何解釋地震與火山的秘密。讀者將會了解到,地球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球體,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不斷變化的系統。 地質學的基礎: 解讀岩石的語言。從火成岩、沉積岩到變質岩,每一塊石頭都是地球數十億年歷史的見證者。我們將剖析板塊如何漂移、碰撞與分離,這些宏大的地質事件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山脈、深邃的海溝和廣闊的平原。 山脈的崛起與河流的雕刻: 深入研究主要的地理特徵。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板塊擠壓的結果,而亞馬遜河的漫長旅程則是水力侵蝕的最佳範例。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地形圖和等高線來「閱讀」地表的高低起伏,掌握分析地理空間的基本技能。 大氣的織錦: 氣候是決定一個地區生活方式的關鍵因素。本章將詳細闡述大氣的組成、太陽輻射的機制,以及氣壓帶和風系的形成。從信風到西風帶,理解這些全球性的風型如何影響天氣的日常變化和長期的氣候分佈。 水圈的循環: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將追蹤水循環的每一個環節,從蒸發、凝結到降水和徑流。海洋不僅是巨大的水庫,更是調節全球氣候的巨大散熱器。瞭解洋流如何從熱帶將溫暖帶向高緯度地區,同時將冷水帶回,從而決定了沿海地區的宜居性。 第二部分:生命與環境的交響曲——生物地理學的視角 地理學不僅僅是無生命的自然要素,它更是生命棲息的舞台。本部分著重於探討生物群落的形成、分佈規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平衡。 生態系統的結構: 從熱帶雨林的高聳樹冠到苔原的低矮植被,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孕育了獨特的生態系統。我們將介紹主要的生物群落類型,理解物種如何適應特定的環境壓力,形成複雜的食物網和能量流動模式。 土壤的奧秘: 土壤是農業的基礎,也是生態系統的基石。本章將分解土壤的層次結構、質地和化學組成,解釋不同類型的土壤(如黑土、紅土)如何影響作物的生長,以及土壤侵蝕的威脅。 生物多樣性的地理分佈: 為什麼某些地區擁有極高的物種豐富度,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對貧瘠?我們將探索緯度效應、海拔梯度和隔離對物種演化的影響,並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人類的足跡——文化、經濟與聚落地理 當人類進入歷史舞臺,他們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地球表面。本部分聚焦於社會科學的視角,分析人類活動的空間組織規律。 人口的遷徙與分佈: 人口是理解任何地理現象的起點。我們將分析全球人口的密度分佈圖,探討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模式如何影響區域發展。從鄉村到城市的轉變——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力及其帶來的挑戰。 文化的地理學: 語言、宗教和習俗是如何在全球擴散並與當地環境融合的?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將被引入,展示人類如何通過建築、耕作方式和生活習慣,在地球上留下獨特的印記。 經濟活動的空間佈局: 從農業的區位理論到工業的集聚效應,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務業分佈,我們將理解不同經濟部門是如何在空間上尋找最佳的區位。探討資源的開採、貿易路線的建立,以及科技進步如何改變了地理上的距離概念。 政治地理的博弈: 國界是如何劃定的?國家主權、區域衝突與國際合作在地理空間上如何體現?我們將簡要概述地緣政治學的基本概念,理解領土、邊界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跨越地圖的邊界——全球性議題的地理透視 當前,人類面臨許多超越國界限制的全球性挑戰。地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和理解這些複雜問題的框架。 資源的挑戰與永續發展: 水資源短缺、能源危機和糧食安全,這些都是地理學密切關注的議題。我們將從供應地與需求地的角度,分析資源的空間不平衡性,並探討永續發展的地理學意義。 氣候變遷的地理後果: 全球暖化對不同地區的影響是極度不均的。海平面上升對低窪島嶼的威脅、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增加,以及生態移民的興起,都要求我們用地理的視角來評估風險和制定調適策略。 地理資訊系統(GIS)的力量: 現代地理學不再僅依賴紙本地圖。本章將簡介 GIS 和遙感技術,這些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更精確地收集、分析和視覺化地球上的複雜數據,從而為城市規劃、災害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透過這趟全方位的地理探索之旅,讀者將不僅獲得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像地理學家一樣思考——以一種系統性、空間化的眼光,去觀察、理解和評價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這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超越日常的視野,用更開闊的胸襟,擁抱這顆充滿驚奇與挑戰的星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吉爾.希利爾(Virgil Mores Hillyer)
 
  美國傑出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小學教育,酷愛歷史和藝術,喜歡旅行。出生於麻州韋茅斯鎮。哈佛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在紐約的白朗寧學校教了兩年書,隨後遷往巴爾地摩,擔任卡爾維特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希利爾創建的小學函授教育系統,即「卡爾維特學校體系」,惠及世界各地的政府雇員、領事、軍官和傳教士的子女。  
 
  當希利爾校長於1899年到美國卡爾維特學校走馬上任時,他還是年僅24歲的年輕人。然而,他有天生的教學異能,了解孩子需要什麼,知道如何講孩子才能明白,以及孩子成長的規律。
 
  希利爾校長認為,孩子們寫作、閱讀和數學的基礎必須扎實。在此基礎上,他認為學生應當接受歷史、藝術、地理和科學的系統教育,意在培育熟悉周遭世界的全方位學生。希利爾深感傳統教科書的枯燥無味,立志為孩子編寫一套讀起來興味盎然的歷史、地理和藝術讀物,這便是這套書的由來。

图书目录

【前言】用旅行者的眼光,發現世界的故事

PART1 地球:認識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
1. 望遠鏡中的世界
2. 地球就像一顆圓圓胖胖的雞蛋
3. 我們的地底下到底是什麼模樣呢?
4. 全世界的人排成一列,就會出現一條無止境的隊伍

PART2 北美洲
1. 美國:一條有著密密麻麻補丁的被子
2. 加拿大:美國最大的鄰居
3. 墨西哥:讓拇指與食指呈現G的形狀,就可以看見這塊戰神的國度
4. 巴拿馬:近在咫尺,遠在天涯的大西洋與太平洋
5. 西印度群島:海盜出沒的海洋

PART3 南美洲
1. 南美洲北部:最凶殘的印地安人居住地
2. 巴西:橡膠之都,咖啡之國
3. 阿根廷與智利:銀子之都與狹長之國

PART4 西歐
1. 大西洋:從美洲旅行到歐洲
2. 英國(1):盎格魯人居住的島國
3. 英國(2):偉大作家的故鄉
4. 威爾斯、愛爾蘭與蘇格蘭:英格蘭的鄰居
5. 法國(1):全世界最漂亮的城市
6. 法國(2):愛美的法國人
7. 比利時與荷蘭:低於海平面的國家

PART5 南歐
1. 西班牙(1):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
2. 西班牙(2):隨心所欲的西班牙人
3. 義大利(1):「靴子」之國
4. 義大利(2):佛羅倫斯的天堂之門與天堂之頂
5. 義大利(3):逝去的城市古羅馬
6. 義大利(4):堆得高高的灰燼──維蘇威火山
7. 希臘:諸神的國度

PART6 中歐
1. 瑞士:歐洲最高的國度
2. 德國:戰爭與童話並存的國家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04006
  • 叢書系列:A系列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用旅行者的眼光,發現世界的故事
 
  這套書是為了這麼想的人而寫的:「以為天堂只在天上,地獄只在地下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倫敦或巴黎的人;會把 『丹麥人』誤以為是一種狗的人(因為丹麥人的英文Dane 看起來像狗的名字)。」
 
  這套書將用旅行者的眼光去發現世界,而不是用商業眼光看待;
  告訴孩子:地平線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發生哪些事情;
  告訴讀者:世界上不是只有七大奇蹟,還有更多更多的奇蹟。
 
  當我還小的時候,住在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那個時候,每到感恩節,都可以看到六種餡的甜餅:蘋果、桃、蔓越莓、奶油凍、碎肉和南瓜,但是我只能選兩種吃,而我從來都沒辦法做出滿意的選擇。當我在本書中要選擇地點或主題來講述時,我遇到了同樣的難題。世界上有太多太多「非常重要」的地方得在第一部分提到,因此,下面這種情形很難避免:有些讀者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某個國家、某個地方被省略了,尤其是讀者就住在那裡時。
 
  當我還小時,地理是一個與氣候、貿易、工業、製造業、各種各樣的特產聯繫在一起的討厭名字。世界上每個地方的主要特產,不是玉米、小麥、大麥、黑麥,就是黑麥、大麥、小麥、玉米,或者大麥、玉米、黑麥和小麥。在我的地理概念中,希臘是個特例,因為我以為那裡不產小麥、玉米、大麥和黑麥。地理成了以食物為概念的地理(因為只和吃有關),我把地理的重要性搞錯了。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給孩子的環遊世界旅遊書
 
  我喜歡地理書上的圖片和地圖,但討厭上面的文字。除了偶爾的一小段文字還有點可讀性之外,其餘的都枯燥無味;到處都是令人暈頭轉向的大標題、次標題、小標題:什麼家庭作業、註釋、學習地圖、給老師的建議、幫助、指導、問題、評論、疑問、練習、背誦、課程、圖片等等。
 
  我在上學時,世界對我而言如同一個柳丁。學過的所有知識中,我只記得三件事:荷蘭兒童穿著木靴、愛斯基摩人住在冰塊蓋的房子裡、中國人用筷子吃飯。
 
  就像背九九乘法表的口訣,地理課上也有一些問答題,老師捧著書本照著唸。老師問:「美國人的生活狀態怎樣啊?」一個口齒伶俐的十三歲男孩回答:「他們貧窮野蠻,住在破舊的小木屋裡。」對於這個令人震驚的回答,老師不動聲色地說:「不,這是接下來,愛斯基摩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輪到我來教九歲小孩地理時,我發現手邊的書不是太商業化、世俗化,不然就是走到另一個極端:過於刻板或幼稚。統計和抽象概念大大超出了九歲兒童的理解力,而隨意地講述其他國家小孩的故事,對學習地理沒有幫助。
 
  我是經驗老到的旅行者,到過世界很多國家,走過的距離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五圈,我應該寫本自己的地理書。
 
  事實證明,我真的是太自負啦!當我對全班的學生講述旅行見聞的時候,完全是信手拈來,學生興致很高,聽得津津有味。於是我找了個速記員,逐字逐句將我的講課內容全都記了下來。但是當我在另一個班上看著這些紀錄照本宣科時,卻發現單純的講述內容還是太缺乏條理,不具備一本書應有的脈絡。因此,我必須不斷地去嘗試,因為孩子的反應是無法預測的。沒有人能輕而易舉地準確說出孩子的所思所想,也沒有人能一次就讓他們理解。事先假定他們應該知道或不知道某個名詞,都是徒勞的;聳人聽聞或恐怖的字詞,他們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是一些更容易的單詞卻常常會產生誤解。
 
  我在課堂上讀過一本寫給孩子看的出色旅行書,作者這樣寫道:「我們到了,又累又餓,找了家旅店安頓(英文是:find quarters)了下來。」孩子們還以為是旅行者在旅店裡撿了好多二十五美分的銅板!(在英文中,「find quarters」是安頓的意思,但是孩子把「quarter」理解成美元二十五分銅板。)
 
  然後我向他們講述威尼斯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並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過橋時的情形。隨後我問,有誰能告訴我它為什麼叫嘆息橋。一個男孩說道:「因為它的尺寸(size)很大。」一個小女孩對這個回答很不以為然,說道:「因為它有很多個側面(sides)。」一個來自義大利的男孩牽強附會地說:「可能是因為他們使用大鐮刀(scythes)。」第四個小孩說:「因為這座橋屬於一個名叫賽的(Cy’s)男人。」(尺寸的英文size、側面的英文sides、大鐮刀的英文scythes 以及英文名字「賽」的所有格Cy’s 都與sighs 發音相同或相近,孩子才會有這麼多五花八門、令人啼笑皆非的解答。)
 
  地理,其實就是對全世界的探索
 
  研究地圖幾乎對所有小孩來說都是件有趣的事。一張地圖就如同一個迷宮,而碰上陌生的新地名,對孩子來說甚至比迷宮還複雜。不過,若是沒有名字和地點,地理根本就不是地理了,它只存在於童話中。因而研究地圖和地名非常重要,上地理時,牆上如果能掛張大地圖是最理想的。
 
  對孩子來說,地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探索。按照國家做出分門別類的剪貼簿,很容易就可以貼滿整整一大本。畢竟圖片、時事新聞、期刊和禮拜天報紙的剪報,以及旅遊局的宣傳頁,剪貼簿的可選材料太豐富了!很多圖片都是出版物上常見到的:印度的神廟、中國的寶塔、非洲的野獸、巴黎的公園。把這些圖片收集在一起,孩子都可以自己編地理雜誌了。除此以外,蒐集郵票也是充滿樂趣的事,對於到了一定年齡的男孩子來說,蒐集某種物品特別有趣,有些男孩甚至到長大後,還有這種嗜好。
 
  讀過這本書,讓孩子往後的旅途,更加深刻
 
  當然,學習地理的最佳方式是旅行,不過可不能學那些行色匆匆的商務人士。因為他們停留在一個城市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小時,可能前腳剛到羅馬,後腳就得離開了。他們總是急急忙忙地登上一輛計程車,一邊看著手上的小紙條,一邊指揮司機說:「這裡只有兩個地方是我想看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圓形大劇場。請用最快的速度載我到那兩個地方,然後把我送回車站。」接下來,司機將他們載到了聖彼得大教堂,然後我們的商務人士把腦袋伸出車外,迷惘地問司機說:「請問,這是大教堂還是大劇場?」
 
  在我出生的那個小鎮上,有一個老頭兒相當出名,知道為什麼嗎?這個老人有名的主要原因居然是:他說自己一生中從未去過離家十六公里以外的地方。如今,旅行變得如此簡單,每個人孩提時就可能懷有將來出門旅遊的願望。這套書就是為所有心懷渴望的人準備的。希望能藉由簡略的提示,讓孩子了解世界上有哪些值得參觀的地方,這樣等到日後夢想成真的時候,就不至於讓旅行變得毫無意義。就好比某些愚蠢的航海員,他們的足跡遍布全世界,但是在最後回航的時刻,身上除了一隻鸚鵡和一串玻璃珠子外,竟然一無所有。
 
  環遊世界的列車即將開啟,請各位乘客上車!
 
  在我小的時候,保母曾經帶我去車站看火車。我看到一個戴藍帽子、穿著有銅扣子藍襯衫的男人拿著喇叭喊:「所有往巴爾的摩、費城、紐約方向的乘客,請上車!」然後,他會揮舞手臂,示意火車可以開動了。保母告訴我說,這個男人是車掌先生。
 
  所以每次一從車站回到家,我就會戴上帽子,然後學車掌先生那樣喊:「所有往巴爾地摩、費城、紐約方向的乘客,請上車!」一遍又一遍,翻來覆去,樂此不疲。到了最後,家人忍無可忍地對我說:「拜託,不要說了!」
 
  然而,我還是悄悄地在心底祈禱:等我長大了,我要當一個車掌,頭戴藍帽子、身穿有銅扣子的藍襯衫。現在,雖然我已經長大了,我仍然要為大家當一回「車掌」,透過這本書帶大家去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帶大家繞整個地球走一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旅行者眼光”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地理书只会关注自然地理要素,但这本书显然加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学的维度。它没有将世界看作是静止的地图,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不同文化景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尊重与赞叹。文字中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是现代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对于正在建立世界观的孩子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健康、积极的视角——即世界是丰富多彩且值得探索的宝库。这种引导,远比死记硬背经纬度和首都名称来得更有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地理的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视觉呈现,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旅行家一起,穿梭于不同的国家和大陆。书中的插图色彩饱满,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壮阔,还是城市建筑的精致,都跃然纸上。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我特别欣赏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充满好奇心的视角来引导读者探索这个世界。对于初次接触地理概念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无疑是最好的启蒙。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探究欲望,让我开始思考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让复杂的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仿佛在对读者说:“看,世界是多么奇妙!”这种激发学习内驱力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我感觉它不仅仅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世界地图册”和“故事集”。它构建的不仅仅是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以及更广阔世界的敬畏之心和好奇心。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和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地理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入门之作。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套书在视觉设计上的用心良苦。作为“全彩插图”版本,它的印刷质量和图片选择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每一个跨页的设计都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艺术品,色彩的搭配既符合地理的真实性,又充满了吸引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即便是对文字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也会被这些精美的图画吸引,从而主动去阅读旁边的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并茂”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图片不是文字的附属品,而是知识的延伸和深化。三版的设计也显示出它持续更新和打磨的诚意,细节处的优化,让阅读体验更加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滞涩感。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本所谓的“中小学生读物”可能会在深度上有所欠缺,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对于地理概念的阐释却十分到位和精确。那种将宏大叙事融入微小观察的笔法,让人印象深刻。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特定区域的气候成因分析,绝非简单的温度和降水数据罗列,而是结合了当地的历史传说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阐述,显得非常立体。这种多维度的讲解,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留存率。我感觉,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地球结构到微观的区域特色,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完整且顺畅。它不是简单地告知“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育读物所应具备的特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