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美:古籍的插圖版畫

古籍之美:古籍的插圖版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圍東
图书标签:
  • 古籍
  • 插图
  • 版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
  • 历史
  • 文化遗产
  • 古籍修复
  • 绘画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插圖版畫的歷史,從現存最早的遺跡說起,已經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中國古代的插圖版畫不但可以增加美觀,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還可以藉生動的畫面來表現文字的意義,給人更深刻的印象。本書介紹古代插圖版畫發展的歷程,並輔之多幅具代表性的版畫,加以介紹。
 
  另闢一章專述年畫的源起與發展,以文釋圖,以圖證史,以使讀者對中國古代插圖版畫及其版畫史有所瞭解。它並不單單作為書籍的插圖或名畫的複製品而存在,它有其獨立性,是中國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部門。   
 
本書特色
 
  古籍版畫集繪、刻、印三種藝術於一身,
  以生動的畫面來表現文字的意義,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它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幫助讀者對文義的理解,
  優美的插圖更提高了書籍的視覺美感。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著作的简介: 《丹青映千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流变与鉴赏》 内容简介 《丹青映千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流变与鉴赏》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悠久绘画历史、梳理其艺术脉络、并提供专业鉴赏视角的学术性著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史前岩画的萌芽,直至清末民初的转型期,系统性地勾勒出中国绘画艺术自发生、发展、成熟到演变的完整图景。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断代史罗列,而是着重于“艺术精神”与“时代风貌”的交互印证。它致力于揭示,中国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特定时代哲学思想、社会结构、文人情怀的视觉载体。 第一部分:源流初探——史前至魏晋的图腾与意境 本书开篇追溯至远古时代,探讨岩画、陶器纹饰所蕴含的原始生命力与图腾崇拜。随后,重点聚焦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蕴含的生死观与社会风俗的再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玄学与佛教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与精神内核。重点分析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洛神赋图》等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阐明了“气韵生动”的审美范畴是如何从模糊的哲学思辨走向成熟的艺术原则。讨论了山水画的早期萌芽,即对自然现象的初步观察与描摹,奠定了后世“卧游山水”的审美基础。 第二部分:双峰并峙——唐宋的盛世气象与学院体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也呈现出雍容华贵、气象万千的特点。本书将唐代绘画分为两大主流进行详尽论述:一是吴道子等所代表的“吴带当风”的雄浑气魄,着重分析了其如何将宗教叙事与世俗情感相融合;二是盛唐人物画中对服饰、仪态的精细描摹,体现了高度的写实能力与宫廷审美。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本书将宋代绘画研究分为“院体画”与“文人画”两大板块,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院体画的精微与规范: 重点分析徽宗时期“写生主义”的巅峰成就,如花鸟画中对自然物象的科学观察与高度提炼。讨论了院体画在构图、设色、用笔上所建立的严格规范,及其对工笔画体系的贡献。 文人画的觉醒与独立: 详细考察了苏轼、米芾等人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之见”的观点,及其对水墨技法和意境追求的推动作用。探讨了水墨的“有无相生”理念,如何使绘画超越单纯的视觉再现,上升到哲思层面。 第三部分:笔墨乾坤——元明清的水墨革命与流派纷呈 元代是文人画彻底确立主导地位的时期。本书重点阐述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艺术成就,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笔墨语言的极致探索,将“写意”精神发挥到极致,将个人情怀寄寓于山水之中,实现了山水画的“主体化”。 明清两代,绘画呈现出多元化和世俗化的趋势。 明代画派: 详细梳理了以“浙派”的雄健与“吴门画派”的秀雅为代表的风格分野。特别关注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探讨其对后世绘画史观构建的影响与局限。对晚明市民文化兴起背景下,仇英、唐寅等人的作品中世俗生活气息的再现进行了分析。 清代流变: 探讨了“四王”对前代经典的整理与集大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摹古”思潮。同时,本书也着重介绍了对院派正统的突破者,如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的“新文人画”精神。分析了他们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创新、对个性和内在精神的强烈表达,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深远启示。 第四部分:技术、媒介与审美范畴的转换 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对绘画媒介和技术的历史考察。通过对绢、纸、墨、矿物颜料的演变,分析了材料特性如何制约和启发了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同时,探讨了“图”与“画”的理论辨析,以及绘画在卷轴、册页、立轴、屏风等不同形制上的适应与发展。 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国绘画审美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气韵生动、写意精神、笔墨语言的独立性,以及“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观,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效框架。 适用读者 本书面向对中国艺术史、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以及艺术院校的师生。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尽的案例分析,有助于读者建立起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系统认知,提升其跨越时空欣赏古人智慧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圍東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助理編輯、編輯
  國家圖書館編輯、編審
 
  [教職]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專著
  《山中樵傳》
  《宋代類書之研究》
  《走進日治臺灣時代-- 總督府圖書館》
  《宋代「四大書」編纂出版與流傳》
  《古籍之美--  古籍的演變與發展》
  《古籍之美--  古籍文獻典藏與管理》
  《古籍之美—古籍的版刻》
 
  期刊論文
  〈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之研究〉等六十餘篇論文。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古籍插圖版畫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古籍插圖版畫的類型
一、裝飾型
二、說明型
三、欣賞型
第三節 古籍插圖版畫的功能
一、補充文字的功能
二、傳播功能
三、學術研究功能
四、認知功能
五、美學功能
六、教化功能

第二章 版畫成長時期—— 隋、唐、五代
第一節 隋、唐、五代版畫概況
第二節 現存最早的唐代版畫

第三章 承先啟後的宋、元插圖版畫
第一節 宋代版畫概況
第二節 畫譜
第三節 遼、金、西夏插圖版畫概況
一、遼的版畫
二、金的版畫
三、西夏的版畫
第四節 元代的版畫概況
一、《孝經直解》插圖
二、《事林廣記》插圖
三、《飲膳正要》插圖
四、佛教與道教版畫
五、套色印刷
第五節 宋元版畫,奠下規範
一、題材廣闊、數量繁多
二、技巧純熟、刀法老練
三、插圖格式、奠下遺規

第四章 璀璨奪目的明代版畫
第一節 明代版畫發展概況
一、洪武至隆慶時期
二、萬曆至崇禎時期
第二節 明代版畫興盛與特色
一、明代版畫興盛的原因
二、明代版畫的特色
第三節 明代的戲曲小說插圖版畫
第四節 胡正言與《十竹齋書畫譜》
一、勾描
二、刻板
三、印刷
第五節 陳洪綬的版畫創作

第五章 由盛轉衰的清代插圖版畫
第一節 清期版畫概述
一、清前期的宗教版畫
二、清前期山水人物版畫
第二節 清內府刊本,獨具成績
第三節 彩色木版畫專書——《芥子園畫傳》
一、作者與內容
二、藝術成就
三、影響及其他
第四節 蕭雲從及其版畫藝術
一、《離騷圖》
二、《太平山水圖》
第五節 任熊及其版畫藝術
一、《列仙酒牌》
二、《於越先賢傳》
三、《劍俠傳》
四、《高士傳》

第六章 年畫
第一節 年畫的起源
第二節 年畫的發展
一、神像圖案
二、吉祥圖畫
三、各種教化勸戒的歷史故事或戲曲圖像
第三節 年畫的地方特色
一、天津楊柳青年畫
二、蘇州年畫
三、山東濰縣年畫
四、河南朱仙鎮年畫
五、四川綿竹年畫
第四節 年畫的題材
一、驅邪納福門神
二、竈神與土地公
三、利市聚寶財神
四、吉祥仕女娃娃
五、其他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14155
  • 叢書系列:悅讀文史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最有貢獻的里程碑。它不但加速了人類知識的累積和傳播,而且版畫與插圖的圖像紀錄複製技術相較於文字敘述所傳遞的訊息具有直觀、豐富和易於被理解的優勢。晉代大文學家陶淵明,在其《讀山海經》詩中曾寫出「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幾句詩文,來表達他讀異書,以及瀏覽書中精美插圖的快意感受。如果再翻閱幾本較古老的目錄書,像《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更可發現古代附圖的書籍非常豐富。中國古代的插圖版畫不但可以增加美觀,引發讀者讀書的興趣,而且可以藉生動的畫面來表現文字的意義,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以前,書的流傳都依賴手抄,書中的插圖,也都是手繪的,一本書經過傳抄,書中的圖畫也要輾轉臨摹。可是寫字容易,繪事難工。而書中的精神所在,主要又在文字的內容。於是許多讀書人在抄書時,往往只迻錄文字,而捨棄插圖。就這樣的書籍漸漸只保存文字部分,而將插圖散亡了。這是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古書,只有文字而沒有附圖的主要原因。
 
  中國插圖版畫的歷史,從現存的最早遺跡說起,已經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它不是平平淡淡的,而是波瀾起伏,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唐代以佛經經卷的扉頁畫為高峰,到了宋元,書籍插圖的版刻興盛起來了,還刻有一些專門的畫譜,成為這一時期版畫興盛的高峰。到了明代,由於各種因素的促成,版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插圖版畫體面的歷史,也集中在這個時期被反映出來。各地版刻諸種流派形成,一種史無前例的新穎浮水印木刻,也在這個時代出現了。這個高峰在歷史上為舉世所矚目。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除以文字為主要對象外,也有以繪畫上版,雕鐫後再施印於紙張上,做為書中插圖或其他各種特殊用途,如年畫、裝飾畫等,這種手工木刻印刷的圖繪成品,前人有繪刻、繪圖、繡相、出相等不同名稱,近人則統稱之為版畫。自唐迄今,我國版畫已有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唐及五代是版畫的萌芽與成長時期,兩宋步履其後,繼續發展,為版畫的興盛時期,亦為版畫奠下良好的基礎。元、明時代,由於通俗文學的興起,附圖書刊大行其道,版畫呈現一片好景,不僅繪畫名家參與製作,提升了繪畫的品質,同時版畫也從單色印刷,進入到套色、餖版、拱花等彩色印刷技巧的使用,作品琳瑯滿目又色彩繽紛,明代可稱為版畫史上的黃金時期,清季以後,版畫製作雖未曾止息,但無論是繪、刻、印等方面,均不見突破明代既有的成就。綜觀古代版畫作品,量豐質高,既為國人藝術創作能力留下了有力的實物見證,也為古代歷史文獻及先民生活情況,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在中國插圖版畫史上,流傳於民間的木版年畫可謂是版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瑰寶。自明代末年起至到清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中國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家家戶戶逢年必掛必貼年畫,成為一種民間習俗。這種除舊迎新、接福納喜的習俗,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現出萬物祥和升息的狀態。
 
  本書介紹了古代插圖版畫發展的歷程,並輔之多幅有代表性的版畫,加以介紹,另闢一章專述年畫的源起與發展,以文釋圖,以圖證史,以使讀者對中國古代插圖版畫及其版畫史有所瞭解。書中如有錯誤或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