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花令:那些奼紫嫣紅的古典詩詞(二版)

四時花令:那些奼紫嫣紅的古典詩詞(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繼航
图书标签:
  • 古典诗词
  • 唐诗宋词
  • 宋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四时花令
  • 情感
  • 意境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花能解語,對月可寄情
梨花淚、丁香愁,桂花飄香、海棠春睡……
來尋萬首佳句,博百花春風一笑

  四時流轉,看見奼紫嫣紅的花朵綻放,若能了解花的典故趣聞、更能吟詩誦詞,不亦快哉?

  「夢裡落花知多少?我俯首拾起古人留下的舊紙,依然尋得到那殘留的幽遠馨香。」
  作者以十二月的花令為花園,旁徵博引三百餘首古典詩詞,與讀者一同走進古典文學的二十四種花草世界。

  看見桃花,除了耳熟能詳的「人面桃花相映紅」,我們還可以說出「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唐伯虎,自詡為「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而黛玉葬花,葬的乃是桃花,「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若是看見杏花與桂花,則可以勉勵學子金榜題名:「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因為舊時科舉考試初級選拔的鄉試是在八月,正是桂花飄香時節。而更高一級的禮部會試卻在二月,則是杏花開時。

  以下這些小典故,也能平添不少生活情趣:
  海棠│張愛玲雖恨「海棠無香」,但海棠之動人,卻可形容楊貴妃如「海棠春睡」。
  梨花│蘇軾曾經故意惹惱女人,只為看她哭泣的樣子,「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菊花│可以是隱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寂寞淒涼,「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可以肅殺,「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蘭花│杜甫「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從此蘭花得到「空谷佳人」的稱號。
  牡丹│在唐代最受喜愛,劉禹錫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白居易說「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蓮花│懷才不遇的李白別號青蓮居士,這首詩可看其心境「秀色空絕世,馨香竟誰傳。」
  茶花│《天龍八部》中的王夫人因思念段正淳,在蘇州家園中種滿了茶花,並把自己所居的山莊命名為「曼陀山莊」。現實中亦有蘇州拙政園內的「十八曼陀羅花館」,曾為陳圓圓寫過長詩的吳梅村,也寫過一首長詩〈詠拙政園山茶花〉。

本書特色

  雙面印刷華麗書衣,一次收錄二十四種手繪絕美花朵兒
 
锦绣中华: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引言:诗意栖居,在文字中呼吸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学作品的汇编,而是一次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肌理,探寻其精神脉络的深度考察。我们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让那些沉睡在卷册中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触摸到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情趣。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为经,以精微的文化切片为纬,勾勒出一幅锦绣中华的文化画卷。 第一部分:文脉流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因密码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与核心精神,探究其如何形成独特的“基因密码”,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心理与艺术表达。 第一章:上古的洪荒与诗歌的曙光 追溯至《诗经》与《楚辞》的源头。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深入探讨《诗经》中“风、雅、颂”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从田园牧歌到宫廷颂歌,再到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重点分析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如何打破了早期诗歌的写实传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磅礴的想象力维度。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早期文学中蕴含的原始生命力与朴素哲学观。 第二章:汉赋的恢弘与魏晋的风骨 汉代辞赋的铺陈与夸饰,体现了帝国初创时期的自信与对秩序的推崇。本章细致剖析了赋体文学的结构美学,及其在构建国家叙事中的作用。随后,笔锋转向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深入探讨“竹林七贤”及其所代表的玄学思潮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曹植的悲歌、嵇康的洒脱,成为后世文人反抗僵化礼教的模板。我们将探讨“风骨”二字的内涵是如何在乱世中被锻造出来的。 第三章:唐诗的盛世气象与宋词的婉约低回 唐诗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其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本章不采取流派式的简单罗列,而是从“盛唐的开阔视野”与“中晚唐的内向转折”两条主线展开。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息息相关。 宋词的兴起则标志着审美趣味的转向。从北宋的豪放(苏轼)到南宋的清丽(李清照),词的曲牌体裁如何更贴合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我们细致分析了宋词中“意象的密度”与“情感的留白”,探讨宋人如何通过有限的词句,表达无限的惆怅与哲思。 第四章:元曲的通俗化与明清小说的世俗人情 元曲的出现,使得文学真正走入了市井,其语言的生动与情节的戏剧性,是古典文学走向大众化的重要一步。本章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如何将民间艺术融入严肃叙事。 明清小说则将传统推向了世俗人情的极致。从《三国演义》的史诗性解读,到《红楼梦》对个体命运和家族衰亡的百科全书式描摹,我们探究小说体裁如何承载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终极关怀,以及其对现代社会心理结构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意象万千——中国古典美学的符号系统 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高度凝练的意象系统。这些意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与哲学内涵的文化符号。 第五章:山水之间的人格投射 “山”与“水”是中国美学中永恒的主题。本章系统梳理了山水意象的演变:从道家视角的“寄情山水”,到山水田园诗派的“避世隐逸”,再到山水画论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描摹,来完成对自身道德操守的坚守与自我救赎。 第六章:时间、光影与季节的哲思 古典诗词对时间的敏感度极高。本章集中探讨了“月”、“日出日落”、“霜雪”等意象所代表的时间哲学。例如,“月”的圆缺如何关联到人生的聚散离合;“秋”的萧瑟如何成为表达苍凉、伤逝情绪的最佳载体。分析这些光影变化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循环论与线性论的交织)相互印证。 第七章:植物的隐喻:松、竹、梅与柳 特定植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松的坚韧、竹的虚心、梅的傲骨,共同构成了“岁寒三友”的道德标准。而“柳”则往往与离别、思念相连。本章通过大量实例,解析了这些植物符号如何在不同诗人和不同朝代中,被赋予细微的语境差异和多层次的道德解读。 第三部分:风雅之外——文学与生活的互动场域 古典文学并非悬浮于世俗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礼仪制度、艺术实践紧密交织。 第八章:宴饮、送别与士人的社交场 古代的诗歌、词曲很多是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下被创作和传唱的。本章重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交生活:从曲水流觞的雅集,到江湖路远的依依惜别。分析了“送别诗”这一特殊体裁的母题与格式,如何成为维系士人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仪式。 第九章:诗词与音律的合奏 古典诗词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本章探讨了“诗为情,声为助”的原理。词的“曲牌”结构如何限制和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从燕乐到雅乐,音乐如何塑造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我们试图还原那种“吟诵”的韵味,而非仅仅是“阅读”的静态体验。 第十章:文学中的民间信仰与世俗智慧 古典文学的视野并非只关注庙堂之高,亦关注民间之远。本章审视了诗词歌赋中对地方神祇、风俗习惯、民间谚语的引用与渗透。探讨了文学如何吸收民间叙事,反过来又提升了这些世俗智慧的文化地位,展现了古典文学包容性极强的一面。 结语:重塑我们的文化记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跳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将古典文学置于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中去理解。它们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档案、审美情趣的源泉,以及处理世事变迁的智慧结晶。阅读这些文字,就是重新激活我们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记忆,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亦能浸润在诗意的光泽之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繼航


  筆名江湖夜雨。詩詞鑑賞類暢銷書作者,電視節目《中華好詩詞》第三季冠軍。
  著有《長安月下紅袖香》《唐朝官場生存指南》(以上兩本由啟動文化出版)《印象盛唐:唐才子評傳》《宋朝的腔調》等數十本書。
 

图书目录

代序│花能解語,月可寄情

正月花令
一、映水蘭花雨發香
二、迎得春來非自足

二月花令
三、桃花依舊笑春風
四、一枝紅杏出牆來
五、梨花滿地不開門

三月花令
六、溶溶春水楊花夢
七、睡雨海棠猶倚醉
八、丁香空結雨中愁

四月花令
九、唯有牡丹真國色
十、有情芍藥含春淚
十一、淚血染成紅杜鵑
十二、嘉名誰贈作玫瑰
十三、薔薇風細一簾香
十四、開到荼蘼花事了

五月花令
十五、五月榴花照眼明

六月花令
十六、茉莉天姿如麗人
十七、映日荷花別樣紅

七月花令
十八、月鉤初上紫薇花

八月花令
十九、冷露無聲濕桂花

九月花令
二十、菊花須插滿頭歸

十月花令
二十一、天下風流月季花

十一月花令
二十二、山茶相對阿誰栽

十二月花令
二十三、夜涼彈醒水仙花
二十四、一生知己是梅花

附錄│重評十二花神
後記│紅塵輾轉,我待花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931347
  • 叢書系列:On Value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代序

花能解語,月可寄情


  又將面臨幾個月的北方冬日,灰雲如絮,霧靄沉沉。

  這樣的日子,心情很容易像郊原裡的黃土一般冰冷枯寂。然而,葉子黃時,我們應該想到綠。古人為破解冬日孤悶,有《九九消寒圖》一說,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曾提到:「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

  意思是說畫梅花一枝,共八十一瓣,自冬至日起,每天染紅一瓣,這樣全染完後就過了整整八十一日,不知不覺已是冬盡春來、花開草萌之時了。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冬天日曆。梅可自己畫,不會畫也不打緊,當時就有刻印好梅瓣圖來售賣的,一如現下流行的十字繡。

  受此啟發,我決定也蜷縮進自己的小屋,在昏黃的燈光下翻一翻故紙堆,找一找古典詩詞中的妖嬈百花。書中自有花如錦,隨心拾掇,如觀「萬美人盡臨妝鏡」,寂寥索寞,一時或忘。

  百花有七情:所謂「淡雲薄日,夕陽佳月,花之曉也。狂風連雨,烈焰濃寒,花之夕也。檀唇烘目,媚體藏風,花之喜也。暈酣神斂,煙色迷離,花之愁也。欹枝困檻,如不勝風,花之夢也」。

  百花有百態:牡丹雍容,富貴之態;蓮花高潔,君子之態;菊花淡雅,隱士之態;梅花凌寒,節烈之態;桃花明豔,麗人之態;海棠嫵媚,貴妃之態……又有山茶鮮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水仙清絕……更有梨花瘦、玉簪寒、丁香愁、杏花嬌……

  東坡仙曾感慨道:「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賞花無詩,亦不免讓人遺憾。「琴棋書畫詩酒花」,歷來稱為風雅之事,宋人汪元量曾寫道:「花似錦,酒成池。對花對酒兩相宜。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對花對酒,雖為賞心樂事,但有道是「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苦夫內酒越茶及一切庸穢凡俗之語,此花神之深惡痛斥者,寧閉口枯坐勿遭花惱可也」。所以,「酒」和「花」挨在一起,恐怕沒有「詩」和「花」靠在一起更令花神快意。「主人好事能詩」,乃是袁宏道《瓶史》的「花快意」凡十四條之一。

  對花可解語,對月可寄情。萬點落花俱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踏不盡的是桃蹊李徑,絕不了的是惜花心性。又聞枕上鳥聲,喚起半窗紅日,來尋萬首佳句,博百花春風一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古典诗词里那些关于花卉的描写,常常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和美感,读起来总让人心旷神怡。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把自然界的生动景象与人类情感巧妙融合的笔触。比如,读到描写初春新绿的句子,总能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让人心情豁然开朗。而到了深秋,那些描绘落叶、残荷的诗句,虽然带着一丝伤感,却又有一种沉静、内敛的美,让人在品味中获得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这本书的选篇非常独到,既有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作者的导读部分也写得极其精彩,不堆砌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诗词的背景、典故娓娓道来,让这些看似遥远的古人意象,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本行走在四季花海中的导览图,让人在阅读中仿佛也踏入了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挖掘诗词背后文化意蕴上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这是描写某种花”的表层,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位置。比如,菊花的清高、兰花的幽雅、松柏的坚韧,这些意象是如何在文人墨客的心中扎根,并代代相传的,书里都有精彩的论述。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作者的解读角度十分新颖,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让我对原本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构建出如此宏大且精致的精神世界的。这本诗集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典审美哲学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是一种文化溯源,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视角非常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我发现,现代人越来越渴望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份需求。它不像有些古典诗词选本那样,过于侧重于考据或晦涩的典故,而是非常注重诗句的“可感性”和“共鸣点”。很多篇章读下来,你会觉得,即便是千年前的诗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与我们当下并无二致。尤其是那些描写日常场景中花开花落的片段,瞬间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了得,那些解说性的文字,流畅自然,绝无半点生硬或学院派的腔调,读起来如同与一位博学又健谈的朋友在交流心得,令人倍感亲切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时间去静静地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与凋零。这本诗集则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驻足。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短暂的“数字排毒”,让感官重新聚焦于那些最基本、却又最美好的事物——光影、色彩、香气和季节的更迭。我尤其喜欢它在季节过渡时期的选篇,那些关于“柳暗花明”或“霜染层林”的描写,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时空转换感。它引导着读者去体察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时间流逝的痕迹,从而在喧嚣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这本书,我不会急着读完,而是打算在未来的每一个季节,都重新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排版印象极其深刻,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糊弄出来的诗歌选本。首先,纸张的质感就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印刷的清晰度也让人非常满意,即便是那些细小的宋体字,也清晰可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处理非常巧妙,每一首诗词的留白恰到好处,既能突出文本本身的美感,又不显得空洞。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版式上似乎也暗合了“时令”的韵律感,比如写夏日繁花的篇章,可能在字体和行距上就给人一种热烈、舒展的感觉;而写冬日梅花的章节,则显得更为紧凑和清雅。这种潜移默化的设计语言,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这类书籍,体验感非常重要,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拿来送给爱诗词的朋友,也绝对拿得出手,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