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的第一本哺育照護全書:從乳房養護、泌乳期照護,到離乳期安排與規劃的最佳指南

新手媽媽的第一本哺育照護全書:從乳房養護、泌乳期照護,到離乳期安排與規劃的最佳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心潔
图书标签:
  • 母乳喂养
  • 育儿指南
  • 新手妈妈
  • 哺乳期
  • 乳房护理
  • 离乳期
  • 婴儿照护
  • 产后护理
  • 喂养
  • 育儿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母乳界巧虎毛心潔 X 乳外科聖手洪進昇
強強聯手解決哺乳媽媽的疑難雜症
從生理到心裡,從觀念到實作
從乳房結構和母乳分泌進程,弄懂哺餵母乳和養護乳房的正確方法
讓媽媽保有自己的ME TIME,也能擁有健康快樂的寶寶!

  泌乳顧問就像駕訓班的教練,
  雖然無法幫你開車,但有他們的指導與陪伴,
  你能避開許多誤區、減少迷思的干擾、獲得信心與技巧,
  更能讓新手父母快速熟練上路,享受這段珍貴的旅程。

  奶量不是越多越好,供需平衡才是重點
  Follow your baby & body
  Baby想吃就餵,舒服姿勢
  Body感受身體,擠到舒服

  備孕期間不可不知的泌乳知識,幫助媽媽輕鬆哺育
  妳知道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跟著變化嗎?
  乳房的大小與泌乳量有關嗎?
  泌乳期必須做乳房檢查怎麼辦?
  哺乳期感冒了可以吃藥嗎?
  寶寶為何拒絕含乳?
  如何安全離乳呢?

  釐清哺乳媽媽常有的四大迷思,讓媽媽睡得飽也餵得好
  每隔四小時擠一次奶,半夜設鬧鐘起來擠?
  每次擠奶間隔要固定,錯過就會阻塞?
  每次擠奶都要三十分鐘,或擠到固定的奶量才能停止,不然容易阻塞?
  為何買了最高檔的吸乳器,卻還是吸不出奶水?

好評推薦

  齊聲推薦(依回函順序):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特約兒童神經科醫師暨新生兒科醫師 陳昭惠
  博仁綜合醫院院長 王建哲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黃瑽寧
  高雄阮綜合醫院 劉宗瑀(小劉醫師)
  兒科醫師 陳木榮
  禾馨醫療醫師 蘇怡寧

各大媒體推薦

  作者毛心潔醫師本身是兒童腸胃專科醫師,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除了醫療及營養專業外,更有實際協助哺乳家庭的豐富經驗。洪進昇醫師則是乳房外科專科醫師,除了乳癌專業之外,也經常協助處理哺乳媽媽的乳房問題。兩人攜手合作的這本書,不僅提供給新手家長相關的資訊,也適合從事協助哺乳的專業人員閱讀。──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特約兒童神經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 陳昭惠

  在「即時諮詢」的章節中,本書描述出許多親餵媽媽的困境與心理糾葛,期望能帶給在哺乳路上感到挫折的妳我,不再感到孤單。靠著家人協助所能帶來的情緒力量,可以讓哺乳成為一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而不是一個艱苦的挑戰。──馬偕兒童醫院 黃瑽寧醫師

  沒有任何新手媽媽,可以初次餵母奶就上手,有些媽媽幸運地接受長輩的指導,有些媽媽為了餵母奶的挫折而哭泣。請參考一下《新手媽媽的第一本哺育照護全書》,哺育母乳的各種大小知識,都可以在這本書裡面找到。──兒科醫師 陳木榮

  拒絕哺乳期的情緒勒索,不要道聽途說,就必須從培養正確的知識開始,這本書是個很好的開始。──禾馨醫療蘇怡寧醫師


 
新手爸爸的育兒聖經:從新手到超人的實戰手冊 獻給所有初為人父的你,一場從手足無措到從容應對的育兒進化之旅。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新手爸爸們面對接踵而來的育兒挑戰,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從醫院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走出大門的那一刻起,一場關於責任、愛與學習的馬拉松就此展開。本書不是一本冰冷的育兒理論大全,而是一本真正站在父親角度,著眼於實用性、操作性與情感連結的「戰地指南」。我們深知,育兒不僅是媽媽的責任,更是爸爸們展現力量、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時刻。 第一部:準備就緒——從零開始的基礎建構 懷孕期間,爸爸們的角色常被低估。本書將引導你如何從心理和物質層面做好萬全準備。 一、心理建設與角色認知: 預防「局外人症候群」: 如何積極參與孕期檢查、了解胎兒發展的里程碑,避免在育兒過程中成為旁觀者。 建立家庭溝通模式: 學習與伴侶有效溝通育兒觀念的差異,共同制定應對壓力的策略。 面對睡眠剝奪與焦慮: 實用的時間管理技巧,確保爸爸在夜間也能獲得必要的休息,並學習識別和緩解伴侶的產後情緒波動。 二、新手爸爸的採購清單與空間佈局: 實用主義的採購哲學: 區分「必備品」與「裝飾品」。嬰兒床、汽車安全座椅、尿布選擇的實戰比較,避免盲目跟風。 安全優先的環境佈置: 從嬰兒房到客廳,如何進行基礎的安全防護(防撞、防夾、插座封閉),確保寶寶活動空間的零風險。 第二部:生存技能速成——抱、換、餵、安撫的黃金法則 新生兒的到來充滿驚喜,但也伴隨著手忙腳亂。本章專注於最基礎、卻最考驗技巧的日常照護。 一、專業抱姿與轉移技巧: 模擬實戰訓練: 學習正確的支撐點,避免在抱起或放下寶寶時造成拉傷或驚嚇反射。特別針對體型較大的爸爸,如何運用重心穩定抱姿。 夜間轉移的靜音操作: 如何在不完全喚醒熟睡嬰兒的情況下,將他們從懷抱安全地轉移至嬰兒床。 二、高效換尿布與穿衣的藝術: 「五秒換尿布法」: 針對哭鬧寶寶和在移動中的寶寶,提供快速、衛生、保暖的更換流程。 四季穿衣的黃金法則: 掌握「洋蔥式穿法」的精髓,如何判斷寶寶是冷還是熱,避免過度保暖導致的熱疹或著涼。 三、餵養支持與輔助角色: 理解奶量與頻率的科學: 即使主要由媽媽餵養,爸爸也需要掌握基礎的奶量計算與記錄方式,以便在媽媽休息時準確接手。 拍嗝的進階技巧: 針對不同月齡寶寶的拍嗝姿勢(坐姿、趴腿式、直立式),如何有效排出腸胃積氣,緩解脹氣不適。 第三部:情緒管理與深度連結——建立不可替代的父愛連結 爸爸的聲音、擁抱和陪伴,對寶寶的認知發展至關重要。本書強調爸爸在情感養育中的獨特價值。 一、安撫的科學與直覺: 「五感安撫法」的應用: 如何利用穩定的節奏、低沉的聲音(爸爸的優勢頻率)和堅定的擁抱,快速鎮靜哭鬧的嬰兒。 應對「崩潰時刻」: 寶寶持續哭泣時,爸爸的冷靜是關鍵。提供應對高需求寶寶(HSP)或腸絞痛時的實用轉移注意力策略。 二、遊戲與早期發展: 爸爸專屬的「粗大動作引導」: 著重於體能互動,如飛高高、騎木馬等遊戲如何促進寶寶的平衡感和肌肉發展。 語言啟蒙的「低語鏡像」: 鼓勵爸爸多用低沉、清晰的語音與寶寶對話,進行模仿和重複,為語言發展打下基礎。 第四部:健康守護與緊急應對——爸爸的危機處理手冊 面對突發狀況,爸爸需要快速且準確的判斷力。本書提供清晰的急救和健康監測流程。 一、基礎健康監測與量測: 體溫判讀的訣竅: 如何準確測量肛溫、腋溫,以及判斷寶寶的活動力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 常見疾病的早期識別: 發燒、嘔吐、腹瀉時,爸爸需要記錄的關鍵數據(頻率、性狀、精神狀態)以及何時必須立即就醫。 二、安全急救入門: 嬰幼兒嗆咳的哈姆立克急救法(Choking Rescue): 詳細圖解步驟,確保爸爸能在關鍵時刻果斷施救。 小外傷處理: 輕微擦傷、撞傷的清潔與包紮基本知識。 第五部:重返軌道——爸爸的自我調適與家庭平衡 育兒是一場馬拉松,爸爸的持續狀態決定了家庭的穩定性。 一、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時間管理: 設立「爸爸專屬時間」: 規劃出每天至少30分鐘的專屬育兒時光,不受干擾地與寶寶相處,提升效率與質量。 有效分工,而非分擔: 如何主動承擔家務、夜間輪班的具體操作方案,減輕伴侶的負擔,讓夫妻關係保持健康。 二、走出舒適圈,尋求支持: 建立你的「新手爸爸支持網絡」: 識別可以信賴的長輩、朋友或專業人士,知道何時該開口尋求幫助,避免獨自承擔壓力。 本書旨在賦予每一位新手爸爸信心與實用工具,讓你不再是育兒路上的「幫手」,而是與伴侶並肩作戰、共同成長的「堅實後盾」。從容應對,享受為人父的每一個珍貴瞬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毛心潔


  現為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華人泌乳顧問協會理事長、喬依哺乳育兒支持中心執行長,曾任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2008年成為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與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2015年於博仁綜合醫院開始提供哺乳諮詢的服務,協助超過萬個哺乳家庭度過困境,得以持續哺乳。積極舉辦產前哺乳課程,希望以預防代替治療,讓想哺乳的家庭從產前做好準備,也持續帶領哺乳支持團體,讓哺乳家長們有交流分享的空間,達到同儕互相支持的效果。

  Facebook: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社團:享受哺乳開心育兒

洪進昇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乳房外科專科醫師。同時也是乳房醫學會理事、臺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

  2011年引進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提供乳癌患者微創手術並立即重建的治療,兼顧身體及心理的需求,讓乳癌患者不再因為外觀上的變化而拒絕治療,後續持續引進多樣的微創手術選擇,希望能達到全方面的病患照顧。2011年於日本千葉縣龜田病院乳腺外科進修內視鏡乳房手術、乳房重建及幹細胞移植重建。同年於東京國立癌症病院進修乳癌手術、癌症照護,以及癌症輔助性治療。目前研究領域為腫瘤轉移及癌症藥物治療。

  Facebook: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團隊(洪進昇醫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將哺乳融入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哺乳 陳昭惠醫師
推薦序 給在哺乳路上感到挫折的妳我,不再感到孤單 黃瑽寧醫師
作者序 享受哺乳、開心育兒  毛心潔
作者序 一起照護哺乳媽媽與下一代 洪進昇

Chapter 1從乳房結構瞭解泌乳的原理和形成
從哺乳建立親密的橋樑:淺談乳房的構造與發育
認識乳房的解剖構造
乳房的外部構造
關於乳房的發育
乳房發育異常的情況

為寶寶的到來做好準備:奶水的分泌與多寡
奶水分泌的不同階段
「泌乳素」與「催產素」如何影響奶水分泌

Chapter 2順利展開哺乳之路的行前準備與考量
產前準備 母乳的成分與好處
母乳是動態變化的萬能食物
無可取代的母乳
母乳與配方奶的差異

產前準備 瞭解新生兒的天性與需求
新生兒的特性
新生兒的本能
如何判斷寶寶餓或寶

產前準備 哺乳計畫的準備與須知
提早與家人溝通
建立正確觀念並做好準備
必須先思考清楚的問題
擬訂計畫的三大重點

產後支持 選擇支持哺乳的生產環境事半功倍
順利踏上哺乳之路
認識母嬰親善十措施

即時詢問 讓泌乳顧問成為好幫手
每位媽媽都需要個別的哺乳建議
認識「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認識華人認證泌乳照服員、泌乳指導與泌乳顧問

即時詢問 找到適合自己的哺乳姿勢
舒服的哺乳姿勢與技巧
常見的哺乳姿勢

即時詢問 職場哺乳的準備與常見困境
從懷孕開始為日後的哺乳做準備
  哺乳模式與回歸職場的銜接
取得家人的支持

即時詢問 找出適合自己的擠奶模式
兼顧睡眠品質與擠乳
保持彈性的擠乳模式
擠出的奶量與技巧有關
吸乳器的使用時機與方法

即時詢問 打造屬於自己的超級應援團
預防「人言可畏式的奶水不足」
當了父母,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Chapter 3 不同階段的哺乳狀況與處理
產後第一週:母嬰狀況的觀察與評估
適應不一樣的每一天
寶寶需要補充奶水的情況
乳房腫脹的排解方式
認識哺乳初期的乳頭疼痛
心情上的不適應

產後第二至四週:月子媽媽如何兼顧哺乳
選擇適合自己的坐月子方式
母奶寶寶的觀察及照顧重點
寶寶的特性與互動建議

寶寶一至六個月大:哺乳育兒生活的建立與成形
適合自己的最好
在家以外的地方也能自在哺乳

寶寶六個月至兩歲大:慢慢脫離單純哺乳的階段
寶寶的第一口副食品
寶寶咬乳頭,媽媽好困擾
認識寶寶霸奶

寶寶的首場畢業典禮: 自然離乳的方法與時機
自然離乳的時間與考量
  安全又開心地離乳原則與方法
緊急離乳的情況
寶寶離乳後,媽媽的身心變化

哺乳媽媽的生理狀況與需求
月經週期會影響泌乳量嗎?
哺乳期的避孕方法與性行為
人工生殖助孕可以哺乳嗎?
孕期哺乳的常見考量
如何接力哺乳?

Chapter 4媽媽寶寶的挑戰
回歸日常的飲食與保養
哺乳媽媽的飲食
哺乳期的衣著
舒適自在的哺乳與育兒動線
育兒的好幫手
ME TIME:我的專屬時間

特殊狀況的哺乳協助
再度泌乳與誘導泌乳
乳頭太大或凹陷的哺乳選擇
哺乳的不愉快反應

建立寶寶的生活作息與睡眠型態
新生寶寶的睡眠特點
引導寶寶適應成人的生活作息
利於哺乳的睡眠環境

寶寶的體重與口腔保健
寶寶真的「體重」增加不良?
認識舌繫帶過緊
嬰幼兒蛀牙與哺乳的關係

協助寶寶找回吸吮乳房的本能
寶寶拒絕含乳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親餵與瓶餵之間的轉換
早產兒的哺餵轉換與建立方式
多胞胎的哺乳方式

哺乳媽媽的乳房病症與養護
乳腺阻塞不慌張
乳腺炎的症狀
令人害怕的乳腺膿瘍

哺乳媽媽的身心關照要項
周產期憂鬱症與哺乳
醫療狀況或用藥考量
哺乳期間的麻醉與手術
不建議哺乳的身體狀況

關心妳的乳房
乳房檢查與追蹤
哺乳期間的手術與腫瘤

給讀者的一封信:泌乳家庭需要尊重與高品質的泌乳支持服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849
  • 叢書系列:Ciel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將哺乳融入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哺乳


  隨著醫學及營養學的進步,我們越來越清楚哺乳對於婦女以及嬰幼兒健康的必要性,以及對成人健康的長期正面影響。哺乳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情,大部分的婦女都希望有奶就餵,但是如何讓自己有奶,在現今的社會以及生活型態下,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更需要周圍所有人、醫療院所、社區、職場,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等一起支持及協助。

  很榮幸在出版之前就有機會拜讀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手媽媽的第一本哺育照護全書:從乳房養護、泌乳期照護到離乳期安排與規劃的最佳指南》,內容十分充實。作者毛心潔醫師本身是兒童腸胃專科醫師,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除了醫療及營養專業外,更有實際協助哺乳家庭的豐富經驗。洪進昇醫師則是乳房外科專科醫師,除了乳癌專業之外,也經常協助處理哺乳媽媽的乳房問題。兩人攜手合作的這本書,不僅提供給新手家長相關的資訊,也適合從事協助哺乳的專業人員閱讀。

  每個章節都有重點、圖示及表格,讓讀者容易抓到重點。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的家長以及專業人員,尤其是在第一章有關乳房解剖與泌乳生理部分,都有詳盡的說明。

  書中詳細說明如何經由產前準備、產後支持,以及即時諮詢來順利哺乳,同時也有實例的分享,更提供了面臨問題時的可能求助管道。除了書中所提的泌乳顧問之外,目前國民健康署也有訓練醫療院所中的母乳哺育種子講師,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不少講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可以實際協助哺乳的家庭,然而由於人力與時間的限制,不是每個講師都能像自費的泌乳顧問那樣提供足夠的陪伴。

  對於準備要哺乳或者正在哺乳的家長,或許可以先看第三章<每個階段大不同>,瞭解正常的嬰兒在不同階段可能有的行為,媽媽身生理及心理可能會有的變化,還有新生寶寶回家後的睡眠型態。讓家有新生兒的家庭對生活的變化先有正確的期待及準備,可以比較容易渡過這段磨合期。正在哺乳的媽媽也可從不同的小章節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非常同意書中所提及盡可能地學會親餵的觀念,因為親餵是最省時且放鬆的育兒方式。而實際生活中,則可以保有彈性、多元的哺乳型態。幫媽媽身心都更放鬆的情況下,有時便能促進奶水的分泌。

哺乳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需要周圍人的支持。希望經由這一本書,能讓更多家庭成員支持媽媽「將哺乳融入生活,而不是生活只有哺乳」,讓媽媽與寶寶更能享受這段在一起的親密關係。
 
───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特約兒童神經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 陳昭惠

給在哺乳路上感到挫折的妳我,不再感到孤單

  很榮幸能夠替本書撰寫推薦序,這是一本為新手媽媽量身打造的哺乳指南,不僅提供全面的知識和技巧,還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解,讓讀者能夠輕鬆掌握。

  本書的作者毛心潔醫師是我多年的好友,也是我主持的「愛+好醫生」節目深受信賴的專家來賓,每次只要有和母乳相關的主題,她是製作單位邀請的不二人選。毛醫師對哺乳醫學的熱情,數十年來不僅幫助成千上萬的媽媽,也讓更多兒科醫師因為她的榜樣與感召,取得國際泌乳顧問認證,一起陪伴臺灣的新手父母。

  作為一位兒科醫師,我深知哺乳對於寶寶和媽媽的重要性。然而,哺乳不僅是一個生理的過程,更是一個心理和情感的連結。從母乳分泌的生理機制到母嬰情感的互動,本書全方位地介紹哺乳的知識和技巧,幫助新手媽媽克服哺乳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在毛醫師的神隊友——乳房外科洪進昇醫師的合作下,本書更詳細介紹了乳房的結構和母乳分泌進程,為讀者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哺乳知識。無論是對於哺乳前的預備工作,還是哺乳中的大小問題,這本書都能提供專業的解答和建議。

  除了提供實用的技巧和建議,毛醫師也在本書詳細解釋了母乳哺育對於母嬰健康的益處。一般人比較常聽到母乳哺育的好處,包括提供寶寶最佳的營養,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降低寶寶生病的風險等,但同時母乳哺育對於媽媽的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餵母奶的媽媽,可以減少患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能夠減少產後出血和子宮收縮不良的情況。

  當然,母乳哺育或許不適合所有的媽媽和寶寶,這在過去為了扭轉配方奶廣告歪風,大力推廣母乳的年代,這個話題時常被專家們所忽視。事實上,有些媽媽可能因為身體各種原因,無法產生足夠的乳汁,有些寶寶則可能因為早產或其他身體原因,無法順利哺乳。在這種情況下,母乳哺育仍然可以成為一個輔助的目標,但需要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和支持,提供其他餵養的選項,在沒有壓力的溝通情境下,替父母做最好的規劃與安排。

  在「即時諮詢」的章節中,本書描述出許多親餵媽媽的困境與心理糾葛,期望能帶給在哺乳路上感到挫折的妳我,不再感到孤單。靠著家人協助所能帶來的情緒力量,可以讓哺乳成為一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而不是一個艱苦的挑戰。

  毛心潔醫師用她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為新手媽媽提供詳細攻略,讓親餵寶寶的同時,還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 ME TIME。我誠摯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準媽媽和新手媽媽,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哺乳的好幫手,在育兒的旅程中更加自信和堅強!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黃瑽寧

作者序

享受哺乳開心育兒


  不敢相信!我們真的把書寫出來了!

  我在第四年兒科住院醫師(R4)時生了第一胎,姊姊給我的震撼教育至今難忘,原來哺乳不如想像中簡單,原來安撫寶寶需要好多耐心,需要好多人輪流幫忙抱抱,還好我的支持系統很強大,公公、婆婆與爸爸、媽媽都很尊重也支持我們,讓我能安心度過訓練階段,也能持續陪伴孩子。

  離開臺大醫院後,我到博仁綜合醫院擔任小兒科主治醫師,這時我迎來第二胎,由於已經有哺乳經驗,也不太需要夜間值班,這胎的哺乳過程順利許多。我終於學會躺著餵奶,不需要在寒冷的冬夜離開溫暖的被窩,真是太棒了。更開心的可能是洪醫師,有一天早上起床他問我:「妹妹怎麼晚上沒有起床?」殊不知我翻身餵了兩、三次奶,他都不知道呢!他自此成為哺乳的擁護者,鼓勵所有學弟的老婆親餵,還強調要躺著餵奶。

  這兩個孩子現在已經長成貼心的大學生與高中生,哺乳的日子早已結束,但當初的心情與回憶卻一直留在心中,我們的親子關係也一直親密而美好。這也是我最想跟家長說的,將來我們不會記得自己擠了多少奶量,也不會記得自己餵了幾分鐘,只有那些開心或失落的回憶永留心中,所以讓自己享受目前餵奶、擠奶的生活,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開心地度過這段辛苦又甜蜜的育兒時光,才是最實際又最值得的。

  自2008年成為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以來,我一直很努力的從各方面協助支持泌乳家庭,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與不熟練,到現在能靈活運用各種泌乳與諮詢能力,真的非常感謝各位家長的信任,願意讓我支持陪伴你們達成自己的哺乳目標,也讓我持續在實踐中學習與精進。這本書是我目前執業心得與經驗的總和,希望透過分享讓泌乳家長對自己更有信心,遇上困境的家長可以找出解決之道,也讓對泌乳知識技巧有興趣的各界人士知道家長們的需求,以及泌乳專業的進展。

  泌乳支持是個新興的專業,也是個需要跨領域及跨團隊合作的專業,懷孕、生產、哺乳與育兒的家長以及孩子,都需要跨專業的合作,也需要醫療與社區的共同支持,讓孩子生命的頭一千天打好健康基礎,親子建立起穩定良好的依附關係。哺乳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泌乳顧問也是孕產哺育團隊中不可或缺的專業角色,也許過去大家對這個專業並不熟悉,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認識泌乳顧問,也願意接受泌乳顧問的專業協助,打造屬於自己的哺育生活。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人生伴侶,也是共同作者洪進昇醫師:「我們居然生出第三個寶貝了!」我的兩個孩子們是我的哺乳啟蒙老師,現在也是我的最佳軍師,教我如何使用IG並設計好看的圖片!謝謝我的爸爸毛明宇先生及媽媽余英女士,他們對我的包容與支持,成就了如此斜槓的我!謝謝我的公公洪樹旺先生及婆婆游梨花女士,他們的絕對尊重與全面支持,讓我們能放心依照自己的方式經營家庭!感謝臺大小兒科各位師長與學長姊的指導,至今仍是超級重要的合作夥伴!感謝博仁綜合醫院的長官與同事們,讓我自由發展且充分支持,創造了泌乳家庭的安心基地。更感謝在泌乳支持專業一直互相支持的師長與夥伴,希望我們能繼續合作,一起讓臺灣的泌乳環境越來越友善,也讓全球華人都能享受高品質的泌乳專業服務,享受哺乳,開心育兒!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毛心潔

一起照護哺乳媽媽與下一代

  踏入乳房醫學的領域可以說是許多的巧合,當年住院醫師時期,乳房醫學並不是熱門的學科,不知道是因為所有人不分男女從小都接觸過乳房而不足為奇,還是因為禮俗教化的關係,反而讓乳房醫學在醫學領域裡面一直不受重視,或也有可能是被刻意忽略。

  總之,在當年乳房外科並不算熱門科系的情形下,沒有太多人認定將來想走乳房外科,而我在因緣際會的情形下,覺得某些熱門領域,自己未來不見得能有所發展,但是乳房醫學,尤其是乳房外科,這些乳房的手術方式都已經進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卻沒有進展,或許更值得好好研究。

  這幾年來情勢轉變,乳房外科的進展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在2011年開始首先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乳癌切除後,各式各樣的乳房微創手術也隨之發展或引進,並且加上乳癌發生率增加,乳癌治療的新藥陸續開發,這些因素讓乳房外科在外科系領域裡頗受青睞。

  講前面這段經歷的原因,其實也是要講母乳哺育以及泌乳照護。同樣的情形,在過去的年代,乳房的泌乳或是哺餵母乳,甚至是乳腺炎,對乳房外科醫師來說,並不算是主要學習的目標。所以處理方式都很傳統,甚至接近原始,或是可以用殘忍來形容。
  舉例來說,以往遇到媽媽塞奶,就是打退奶針、停餵母奶。如果是乳腺炎,那就是清創手術,把化膿部位盡量劃開,讓膿流出,接下來就是清除發炎組織,控制發炎,當然,也是盡快退奶。所以,我在外科訓練時期,被教導或是學習到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

  一直到我升上主治醫師之後,我太太(毛心潔醫師)開始做母乳哺育之後,有天她問我,「你們乳腺炎都是怎麼處理的?」我才驚覺,乳房外科在泌乳這方面的瞭解實在太少了。隨著我對泌乳照護瞭解得越來越多,知道造成哺育母乳的障礙不是只有單一原因,所以處理方式就不是只有一種,停餵母乳或是切開引流都只是其中一種治療方式,治療應該隨著媽媽的需求,更細緻以及個人化。

  近幾年,乳房醫學有了許多進步,但是也可以發現主要仍著重在乳癌的治療,泌乳、哺乳這些幾乎關係到所有女性以及小孩的方面,研究或是投入的資源相對來說是很少的,畢竟母乳哺育是天生的能力,是每個母乳媽媽天生具備的,講得更清楚一點,母乳哺育幾乎無利可圖,所以不會有太多人對這方面的研究感興趣。

  另一個我們在推廣泌乳照護之後遇到的現象是,一招半式闖江湖的人增加,很多母乳媽媽遇到塞奶,上網求助,就是接收到尋求通乳師或是去做乳房按摩的訊息,但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母乳的障礙可能並不是單一原因,也不會是一種解法可以通用,要用對治療的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更多人瞭解,能夠自我成長,共同一起照護所有的女性、所有的哺乳媽媽,也一併照護我們的下一代。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乳房外科專科醫師 洪進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些育兒論壇,發現許多媽媽在進入「配方奶銜接」或「混合餵養」階段時,常常會陷入巨大的自我懷疑和決策困境。畢竟社會上對於母乳餵養的推崇,有時會讓選擇其他方式的媽媽感到有壓力。我希望有一本指南能夠客觀且全面地分析各種哺育模式的優缺點,並且著重於如何「優化」當前的狀況,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某一種方式的絕對優越性。特別是關於泌乳期的維持與調整,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根據寶寶的生長速度和媽媽的身體狀態不斷進行微調。我需要的不只是基礎知識,而是進階的「動態調整策略」,比如如何應對夜間餵食量突然增加或減少的情況。那種能夠讓我感覺到,即使我沒有選擇最傳統的道路,我依然可以為我的寶寶提供最科學、最優質的照護。我渴望的是一本能賦予我選擇的勇氣和實施的智慧,而不是一本只教我如何「完美」餵養的書,因為「完美」本身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標準。

评分

說實話,光是市面上的嬰兒照護書籍,內容就已經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我最怕的就是買到一本內容空泛、重點模糊不清的「大雜燴」。我對那種只用非常簡略的篇幅帶過重要環節的書籍簡直是深惡痛絕。對於哺育這件事,它涉及到媽媽的生理健康、寶寶的營養吸收、甚至是後續的作息調整,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全家人的神經。我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在「乳房保健」這塊下足功夫的內容,畢竟這是產出與維持的源頭。如果源頭出了問題,後面的餵食過程都會變成一場災難。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乳腺炎的預防、脹奶期的物理處理、以及如何識別那些微妙的早期信號,這些都需要詳盡的圖解和步驟說明。這不是那種「知道就好」的知識,而是需要身體力行的操作指南。我對那些含糊不清的描述感到非常不耐煩,我需要的是那種拿起來就能馬上對照實施,並且能有效解決當下難題的權威性指導,否則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形同虛設。

评分

懷孕後期開始,我就一直在為「退役」的那一天做心理建設,雖然寶寶還沒出生,但「離乳」這個詞已經在我腦海裡盤旋。這聽起來很遙遠,但我總覺得,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這一切就會變得倉促而令人遺憾。我深怕自己會因為一時的衝動或疲憊,而錯過了給寶寶最好的過渡期。網路上關於離乳的文章很多,但大多集中在「何時結束」這個點上,很少有關於「如何優雅地結束」的細節說明。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循序漸進地減少餵食次數,如何用副食品的引入來自然地取代母乳,以及如何處理寶寶可能會出現的抗拒情緒,畢竟那對寶寶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時間軸,讓我們能夠按部就班地進行,而不是等到筋疲力盡時才草率收場。這種對未來的預先規劃感,對於我這種需要掌控一切的新手媽媽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需要的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能夠讓親密關係平穩過渡的心理建設和步驟設計。

评分

說真的,對於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媽媽來說,光是想像「哺乳」這兩個字,心裡就充滿了問號和焦慮。我不是擔心愛不愛我的寶寶,而是擔心我這個身體機能能不能順利配合。網路上那些部落客分享的經驗,有時候光是看他們描述那種「自然而然」的親密感,我就覺得壓力山大,好像我天生就該會一樣。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的身體沒有那麼「聽話」怎麼辦?比如,我聽說初期的乳腺阻塞有多麼痛苦,那種硬塊像石頭一樣杵在那裡,光想就覺得後背發涼。我需要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關於如何用正確的手法按摩、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吸吮到位,甚至是如何處理那些突發狀況,比如寶寶突然拒絕喝奶或者我必須短暫離開寶寶時的奶量維持策略。我需要的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清晰步驟,搭配上實際案例分析,讓我能夠預先在腦袋裡建構好應對流程。我對那種只會說「放輕鬆」的建議實在是感到無力,我需要的是具體的行動指南,一步一步引導我走出迷霧,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和寶寶的需求,能夠有更科學、更實務的掌握感。

评分

天哪,我最近真是被育兒的各種資訊轟炸得焦頭爛額,特別是剛開始面對寶寶需要喝奶這檔事,簡直是讓我這個新手媽媽手足無措。我記得那時候,光是想著怎麼讓寶寶好好吸吮這件事,就夠我緊張到晚上睡不著。網路上那些零零散散的資訊,看起來都各有道理,但就是拼湊不起來一個完整的系統。我急需一本能夠從頭到尾,把我會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涵蓋進去的實用手冊,而不是那種只講理論、美化過程的「勵志」書籍。我希望看到的是,當我的乳房開始脹痛、當寶寶的吸吮姿勢不對、當我對自己分泌的奶量產生懷疑時,誰能給我最直接、最接地氣的解決方案。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急切地想找到一盞明燈,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走,讓我能更有信心地度過這個看似簡單卻充滿挑戰的初期階段。我渴望的是那種能讓我安心,並且充滿實戰經驗的指引,畢竟理論上的完美跟現實中的手忙腳亂,那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點。我真的希望有本工具書,可以讓我隨手翻閱,馬上就能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要花費大把時間去搜尋那些真假難辨的網路傳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