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啓新紀元 - 太乙生命金華:生命之花與太乙金華千年的交輝

光啓新紀元 - 太乙生命金華:生命之花與太乙金華千年的交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百欽
图书标签:
  • 太乙生命金華
  • 生命之花
  • 道家文化
  • 养生
  • 修身
  • 文化历史
  • 神秘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健康
  • 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現代科技主流,仍將量子力學的實際應用,局限於外在客觀物理世界,作為一種新的科學能源開發;然而摸索幾何線圈沉浸多年,我體悟到量子力學的底蘊,根植於意識與物理未分的混沌,在身心靈整體療癒乃至修煉提升領域裡,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幸福能源。但是要跨越這條「心-物」鴻溝,最困難和關鍵在克服我們頭腦的障礙,此紀人類文明集體的頭腦障礙,而這正是我完成這本書的唯一目的。
 
  從生命之花神聖幾何啓蒙的西方數理科學,到東方太極陰陽五行引領的生命科學;從西方的波動方程式一以貫之的自然物理,到東方太乙先天一炁維繫的氣血生機;從西方的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理論,到東方的元神-三魂七魄的修證;從西方卡巴拉智慧傳承,到東方儒釋道融會的中道實踐體系;從特殊幾何線圈陣列的療效發現,到尋本溯源的探討原理背後;本書的內容跨越古今,連結東西文明,存異求同,希望撥開歷史迷霧,開闢一條人類迫在眉睫險困的光明出路。
 
專文推薦
 
  恩主公醫院副院長 陳維熊醫師
  公視暨華視董事長 胡元輝
  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 吳田玉
太乙玄秘:宇宙演化与生命本源的探索 书籍信息: 书名: 太乙玄秘:宇宙演化与生命本源的探索 作者: (此处留白,以增强神秘感与古籍气质)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680页 装帧: 函装典藏版 --- 内容提要: 《太乙玄秘》并非一部单纯的哲学思辨录,亦非囿于传统术数的经卷。它是一部横跨宇宙大尺度演化、微观物质结构解析,直至生命体深层信息编码的跨学科探源之作。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试图勾勒出“太一”——作为宇宙万物最终统一性与初始动力的那个“无始无终”的本源——在不同层级显现的规律与法则。 全书分为三卷,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从“太初之混沌”到“万物之秩序”的完整图景。 第一卷:太初之维——宇宙的呼吸与时间的轴线 本卷聚焦于宇宙的起源与宏观结构,但其切入点并非主流的物理学模型,而是结合了古老智慧对“气”与“流变”的描述,以一种“动态宇宙论”的视角审视时空。 1. 混沌的量化与非线性: 作者首先探讨了宇宙大爆炸之前或更早的“太初状态”。此状态被描述为一种“超对称的寂静”,其中蕴含着所有可能的物理常数和维度。书中引入了“玄熵”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种信息密度无限高、但熵值(无序度)为零的初始条件。探讨了时间轴的非线性特征,提出我们的三维时间感知只是宏大“太乙流”中的一个局部涟漪。 2. 维度的折叠与展开: 详细剖析了高维空间在低维宇宙中的投影效应。不同于纯粹的数学推演,本书侧重于讨论高维信息如何通过引力、电磁力等基本作用力在四维时空中“渗漏”和“编码”。书中绘制了复杂的“次元映射图谱”,解释了为何某些自然现象(如量子纠缠的瞬时性)难以用局域性原理完全解释。 3. 周期性与大循环: 借鉴了如“普罗米修斯之轮”等古代宇宙模型,但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如分形几何与混沌理论)对宇宙的收缩与膨胀循环进行了量化分析。核心观点是:每一次宇宙的“新生”并非完全的重置,而是携带了前一次循环的“结构记忆”——即宇宙在演化过程中自我优化的趋势。 --- 第二卷:太乙之核——物质的炼金术与信息的固化 第二卷将视角聚焦于微观世界,探讨了基本粒子如何从“太初之能”凝结为具有稳定性的物质结构,并阐述了信息在物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1. 场的统一与非物质振动: 本书认为,超越标准模型的场论,应回归到对“太乙之气”的理解。所有基本粒子被视作不同频率和波形对这种基底场(Zero Point Field的深层形态)的特定“共振模式”。通过引入“谐振子矩阵”,作者试图解释夸克、轻子等基本粒子质量的由来,认为质量是信息在特定空间结构中被“锁定”的体现。 2. 元素的生成与“生命炼金”: 深入探讨了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将其视为一场宏大且缓慢的“元素炼金术”。更进一步,书中提出了“生命元素链”的概念,指出生命必需的碳、氮、氧等元素,并非随机生成,而是宇宙在演化中优先稳定化、易于形成复杂结构的“信息载体”。硅、硼等次级元素,则被视为承载更复杂结构信息的潜在载体。 3. 晶格结构与信息存储: 本卷的亮点在于对晶体结构的深度分析。作者认为,完美的晶体结构(如同钻石或石英)是物质世界中信息储存效率最高的形态。它们不仅仅是原子排列,而是信息的“静态压缩包”。书中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晶格缺陷中捕获并“读取”到环境能量或时间流逝的微弱印记,暗示了物质本身即是历史记录者。 --- 第三卷:太乙之形——生命、意识与信息回归 第三卷是全书的升华,探讨了生命这一复杂的“信息涌现”现象,以及意识与宇宙本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1. DNA的双螺旋与信息拓扑: 摒弃了将DNA视为单纯的化学指令的观点。作者将DNA的结构视为一种精妙的“拓扑结构”,其双螺旋的缠绕方式、碱基对的排列,是在特定宇宙环境下对外部信息流进行高效捕获和复制的最优解。书中引入了“分子张量分析”,来衡量遗传信息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动态稳定性。 2. 意识的场域与信息交互: 本书对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意识并非大脑的副产品,而是生命体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接收器”,接入了弥漫在宇宙中的“太乙信息场”。大脑的功能在于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和聚焦。书中详细描绘了“心识网络图谱”,试图定位意识场与引力场相互作用的微弱节点。 3. 熵的逆转与“回归”: 生命的本质被视为在局部范围内对抗宇宙总熵增的“负熵引擎”。然而,这种对抗是暂时的。书中探讨了生命体在死亡后,其高度有序的信息结构如何被“解压缩”,回归到宇宙基底场中。这种回归被描绘为一次信息的“升华”而非简单的消亡,即个体经验被整合到宇宙的整体记忆库中,从而影响下一次的宇宙循环。 结论: 《太乙玄秘》以其磅礴的视野和严谨的类比推演,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万物联系的全新框架。它鼓励读者超越学科壁垒,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哲学视为同一部宏大叙事的不同章节,最终指向那个永恒、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生命与宇宙的终极动力——太乙。 --- 本书适合对宇宙起源、生命本质、信息论与传统哲学思辨有深度兴趣的研究者与思想探索者。全书融合了严谨的类比推演与充满诗意的宏大想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百欽  醫師
 
  民國48年出生於淡水鎮,在淡水河兩岸的觀音山和大屯山下成長,七歲陷入靈魂的暗夜,無底深淵的我執恐懼中,獨坐岸邊聽著拍浪望著海面夕陽,一生心繫的溫柔撫慰。
 
  初高中就讀台北市木柵再興中學,彼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動盪,我輩幸仍安坐課堂,接受傳統文化養成,成為守護中華文化傳承,最關鍵的一代。
 
  渴求生命的解答,著迷太極陰陽五行八卦,自讀易經,硬吞完全不懂的物理化學,最愛的國文基本教材,勉強考上的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騷動不安的青春期。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期間,進修針灸傳統醫學,以及西方替代醫療能量醫學,結識道家修煉高人,親近佛教法師,接觸國外新時代運動靈性療癒。
 
  民國81年,受到蓬萊祖脈玉山的召喚,來到嘉義從事醫療工作,並於85年開立個人診所迄今。

图书目录

推薦序/陳維熊
推薦序/胡元輝
推薦序/吳田玉
自序
前言

第1篇 解密元年
第2篇 頭腦幻象
第3篇 腦科學
第4篇 數學之道
第5篇 原點
第6篇 科技文明
第7篇 幾何圓
第8篇 圓周圓心
第9篇 零─點─圓
第10篇 德隆瓦洛
第11篇 大日如來
第12篇 三位一體
第13篇 三顆原子
第14篇 牛頓煉金術
第15篇 翠玉錄
第16篇 三相一體
第17篇 魚形橢圓
第18篇 在而不住
第19篇 個人簡歷
第20篇 921地震
第21篇 能量花
第22篇 元極線圈
第23篇 孔德之容
第24篇 陰符經
第25篇 奇器法寶
第26篇 歸一一歸
第27篇 空假中
第28篇 時間空間
第29篇 前三三後三三
第30篇 易道
第31篇 失落的形
第32篇 卡巴拉生命之樹
第33篇 太乙金華宗旨

後記
附錄一 圓(輪)的表法意義
附錄二 《濠梁之辯─中華文化儒道釋知見微觀》
附錄三 《今之南零水─水華晶露》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553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今年九月剛好完成本書的初稿,十月四日揭曉了二○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位共同得主,美國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塞林格(Anton Zellinger),表彰他們「以糾纏光子實驗、驗證貝爾不等式的不成立、開拓量子資訊科學領域」研究貢獻獲獎。
 
  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相繼完成於一九七二年、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八年,直到如今二○二二年獲得諾貝爾獎肯定,歷經了半個世紀,才艱辛建立現代科學物理的典範地位。因為他們實驗研究的共同主題「量子糾纏」,自一九○○年量子力學誕生以來,引發尖銳深刻的哲學思辯,撼動了整個科學傳統。
 
  與「量子糾纏」息息相關的理論,包括不確定性原理、量子波函數概率解釋、量子疊加態、波函數塌縮……等,所蘊含的是科學哲學的根本改變,因為它們正面挑戰了「實在性」以及「定域性」的人類理性頭腦底線。
 
  首先,「實在性」關乎我們對外在世界客觀存在的認定,對此,一手創立相對論,全世界最聰明頭腦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難以接受,而譏諷說:難道月亮只有在你去看它的時候才存在嗎?
 
  再者,「定域性」關乎我們對世間事物,因果性關聯的認定,對此,同樣是頂尖聰明頭腦的科學家埃爾溫‧薛丁格,提出著名的「既是死又是活的貓」悖論來駁斥和反對。
 
  簡而言之,當科學家探討萬物起源,深入微觀量子領域,卻發現一大堆違反宏觀世界常理,奇特怪異的量子現象。
 
  這些不符常理的量子表現,到底是量子的內稟屬性,還是因為量子理論本身不完備,所造成的曲解,自著名的科學界盛會,一九二七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起,量子力學便分裂成兩大陣營對立,一派為以尼爾斯‧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支持量子內稟屬性就是如此奇特,另一派則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為首,主張量子力學本身並不完備。雙方學者爭持不下,始終沒能說服彼此。
 
  一九三五年愛因斯坦聯合同事波多爾斯基,以及助理羅森,發表標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而後被簡稱為「EPR佯謬」的論文,提出一個思想實驗:當一個粒子衰變成兩粒子,分別向相反方向傳播,依照量子力學推論,這兩個粒子不論相隔多遠,仍然相互影響彼此的行為,並且遵循守恆定律,例如一個粒子被觀測到自旋向上,另一個粒子則必然呈現自旋向下,這個現象隨後被薛丁格定名為「量子糾纏」;從這個當時的假想實驗結果,愛因斯坦認為明顯違背了所謂「定域實在性」原則,並斥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更提出「隱變量假設」,主張量子力學概率,並非真正的隨機,而是存在某種更深層次的物理原理,在影響量子系統的表現,所以量子力學雖非錯誤但仍未完備。
 
  在EPR論述的實在定域性前提下,依據數學概率計算,愛爾蘭科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於一九六四年推導出「貝爾不等式」,成為驗證EPR論述成立的標準根據。
 
  「貝爾不等式」在數學上證明了,如果確實存在某種影響量子系統的隱變量,亦即在一個粒子衰變為兩個粒子的當下,已經決定了彼此的守恆狀態,那麼這一對「相糾纏」粒子間的相關性函數值,必然不會超過一個固定上限。反而言之,如果實驗測量結果,超過這個上限值,那麼愛因斯坦的EPR論述,也會為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所詮釋的「不確定性」、「測不準原理」、「非定域性」,提供最有力又有利的支持證據。這也就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EPR論述,往往被稱為EPR佯謬(似非而是)的原因。
 
  隨著二○二二年諾貝爾獎的頒發,歷史終於為量子力學兩大巨人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敲下了定槌,三位共同得獎科學家們,一而再,再而三,接續進化提升實驗精確度,終於驗證「貝爾不等式」不成立。
 
  其實不等諾貝爾獎的肯定,當今世界的科技發展,早已迫不及待將「量子糾纏」視為科學新能源一般的物理學資源,不斷開發、測試和純化其效應,廣泛運用於量子訊息科學與量子計算等領域。
 
  除了引領科技的迅速發展,量子力學所揭露的現實真貌,又如何與我們身心靈經驗連結呢?而老子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否透露的正是量子無中生有、交互作用、量子糾纏傳遞、量子疊加態以及塌縮的萬物奧秘過程?回歸千年前老子道德經出現的時代背景,談的當然不是現代科學理論,而是身心靈的直接經驗,卻又與量子力學遙相呼應;既然我們經驗的宏觀世界,包括我們人體的生理心理意識,是由微觀的量子單位所構成的,那麼究竟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在宏觀尺度上是否仍保有如量子糾纏和量子疊加的性質呢?還是如主流科學家所認為,因為「去相干性」作用,被完全抹去了呢?
 
  臺灣在本世紀初曾風行一時,由日本東京整脊醫學專家村上晉一先生發明,簡單卻獨特的鋼絲圈療法,貼在體表皮膚上,能夠有效緩解多種原因引起的疼痛症狀。
 
  鋼絲圈的標準製作,是將一段約零點六釐米粗細,長三至四公分的白鐵線,彎折成形似三瓣酢漿草狀,在臺灣民間又通稱為「能量花」。
 
  能量花鋼絲圈,其實可以更單純還原為相交的兩個圈,亦即相反方向旋轉的兩個圓圈,或者更加想像力的動態看成,一個圓分裂成為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圓,「疊加態」的圓!「量子糾纏」的圓!
 
  能量花和太極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一條導電線上前半段先作順時針螺旋纏繞,後半段改作逆時針螺旋纏繞,當通過電流時,兩邊磁力線相抵銷,於中央位置線圈反轉處,測量為零磁場強度,故稱為「零磁螺旋線圈」。
 
  從零磁螺旋線圈兩端俯視其中間反折線,恰好呈現太極圖S形。有專家研究發現,零磁線圈具有某種未知效應,能夠改變水材的性質。
 
  我個人觀察,即使零磁螺旋線圈不通過電流,亦具有和能量花鋼絲圈相似的效應,因為順反時針纏繞共存的零磁螺旋線圈,不也是「量子糾纏疊加態」!
 
  宏觀結構的能量花鋼絲圈和零磁螺旋線圈的神秘效應,相同根源於微觀量子層級,甚至更深,而謎底答案就是─「波動」。
 
  大名鼎鼎的貝爾定理,亦即「貝爾不等式」,導致當今二○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量子力學的獲獎,而貝爾定理的促成,除了因一九九○年驟逝而與當年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貝爾本人,以及愛因斯坦的EPR論述外,還有美國物理學家大衛‧約瑟夫‧玻姆(David Joseph. Bohm)開創性的工作。
 
  玻姆不但是量子力學當代巨擘,也是一位偉大先知型的科學思想家,終生致力於發掘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隱含的宇宙整體性觀念,並建構序化程度極高的思維方法,用以理解物理實在(實相)的普遍本性。
 
  玻姆的「整體性─全息宇宙─隱含的秩序」,闡釋物理世界的終極本質,並非是主流科學所認定的,互相分離的基本粒子、夸克、弦,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全體。這個整體賦予和推動了一切宇宙萬象,永不停息流動變化,一切萬有都源自其中,亦終歸消融其中。
 
  玻姆所揭示的「隱含的秩序」,賦予萬象存在,生滅變動不息,正是宇宙最深奧的─波動法則。
 
  波動法則之所以最為深奧,正是因為它揭開了「一」的奧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一切相互關聯牽連振動。
 
  一七四八年瑞士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由琴弦振動推導出第一個「波動方程式」,此後同樣的方程式,又出現在描述水波運動的流體力學,描述聲波傳播的聲學,乃至描述磁場與電場變化的電磁學,甚至是描述基本粒子行為的量子力學。波動方程式可說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式,因為它率先闡明了隱藏於自然現象中的統一性。
 
  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各種形式的波動,從身體內的心跳脈搏、言語發聲、雨滴水面激起漣漪,乃至江海浪濤、風雷地震,藉由波動方程式,世間看來獨立存在的事物,原來密切關聯在一起,不但直覺感官的世界如此,在微觀抽象的原子、基本粒子、夸克,甚至前沿科學的弦論的研究領域裡,也是如此。
 
  波動法則,貫串了自然現象各個層級,從琴弦振動、水波和聲波等,藉由物體運動所造成的「機械波動」,到可以在沒有物質的真空中傳播的「電磁波動」,光波即是一種電磁波;更到抽象近乎哲學的量子力學「波函數」;而直通玻姆(不可分割/未曾分割)的整體─「隱含的秩序」,那個如玻姆慧眼所見,「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一種永不停息流動變化狀態」的終極意義的波動,Holomovement。
  
  Holo,源於希臘文的字根,意思是全部、整體,引申為大自然的全息性,亦即任何一個部分或局部,都包含整體的所有信息。這種自然本質的全息性,在全像攝影術(Holography)以及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的研究裡被觀察證實。恰如佛經所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廣大如須彌山可微縮到如芥子般極小尺度,而須彌山的本質仍保存完整不變。又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渺小如花葉也含藏整體宇宙圓滿奧義。
 
  Holo全息,加上movement運動,Holomovement這個觀念,非常像似中國的太極,代表永恆動態的存在,太極以陰陽兩儀而致動,玻姆則以「隱含的秩序」的蓄勢,和「顯展的秩序」的顯化,闡釋Holomovement全息性的運作。玻姆真正是中華太極千古難覓的知音,以嚴謹自洽的數理邏輯架構,完美詮釋新時代的太極大道。
 
  Holomovement─太極,充滿虛空,生生萬物,周行不殆,終極的波動。
 
  萬物起源於Holomovement─太極,波動是萬物本自具有的內稟屬性,或可謂之「先天一炁─太乙」。
 
  宇宙存在,乃是波動層級演化的過程,宏觀物體如我們人類身體,同時具有物質波函數、電磁波場以及機械波振動,遵循波動法則,包括波源、波形、頻率、振幅、共振、相干等機制,交織組成各種生理心理意識功能。此即中醫所言,原自先天一炁,轉化啟動後天氣血生命活力。
  
  再回到那一對全世界頂尖科學頭腦鑽研焦點的「糾纏光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無比簡潔又深奧地勾勒出量子世界「無中生有,一個粒子衰變為兩個粒子傳播開,兩個粒子運行中皆呈疊加態,而後塌縮為相互守恆的本徵態,或者與其他粒子交互作用,維持糾纏傳遞下去。」的萬物始本的運動過程;而接著下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描繪的更是疊加態粒子,緣由陰陽兩儀,或謂玻姆的「隱含序」和「顯在序」兩勢,反復相盪相沖,始生的萬物波動。
 
  這樣萬物始本的運動,始生的波動,亙古恒在,始終不去,繁衍無限豐盛的宇宙生命。
 
  糾纏就是沖氣為和,糾纏光子是閃爍瀰漫宇宙,永無窮盡的振動原力。
 
  而特殊設計的幾何線圈,如能量花鋼絲圈以及零磁螺旋線圈,因為正反順逆並存,模擬「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疊加態形式,得以感應共振傳導萬有基底的波動。
 
  現代科技主流,仍將量子力學的實際應用,局限於外在客觀物理世界,作為一種新的科學能源開發;然而摸索幾何線圈沉浸多年,我體悟到量子力學的底蘊,根植於意識與物理未分的混沌,在身心靈整體療癒乃至修煉提升領域裡,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幸福能源。但是要跨越這條「心─物」鴻溝,最困難和關鍵在克服我們頭腦的障礙,此紀人類文明集體的頭腦障礙,而這正是我完成這本書的唯一目的。
 
  從生命之花神聖幾何啟蒙的西方數理科學,到東方太極陰陽五行引領的生命科學;從西方的波動方程式一以貫之的自然物理,到東方太乙先天一炁維繫的氣血生機;從西方的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理論,到東方的元神─三魂七魄的修證;從西方卡巴拉智慧傳承,到東方儒釋道融會的中道實踐體系;從特殊幾何線圈陣列的療效發現,到尋本溯源的探討原理背後;本書的內容跨越古今,連結東西文明,存異求同,希望撥開歷史迷霧,開闢一條人類迫在眉睫險困的光明出路。
 
  無論成果如何,我總算在二○二二年對自己交出了成績單。身為一個資深臨床醫療工作者,我必須很務實的說,人的病痛苦惱,癥結都在頭腦自我,而療癒的契機也在自己頭腦。
 
  不論從西方量子科學的波動,或者東方無常與業力觀點,人生一切都要作「動詞」看,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名利富貴,都是變化過程,「名詞」只是頭腦的假設,引導人生去經歷體驗,執著了,生命便停滯不前,煩惱病苦也就接踵而來。
 
  和慣性業力相應的是頭腦,超越頭腦,解除頭腦的制約,才能跳脫煩惱的輪迴束縛。超越頭腦的唯一方法,就是讓頭腦回歸身體整體生命力的流動。頭腦原本是身體的一部分,當它自以為獨大,脫離了身體全整的運作,陷入神經迴路迷宮中,無法自拔,便造成了我們現實人生的無解困境。
 
  讓頭腦重新回歸到身體的整體運作,藉由呼吸,透過回光,建立正念,活在當下,讓身體完整和諧運作,形成能場迴圈,不斷迴盪優化穩定。
 
  超越頭腦的唯一方法,就是讓我們身體,完整歷經這樣的鍛鍊,在過程中,仍要一再檢視反觀,避免再度落入頭腦的想像,因此,只是純粹的經驗被留下,所有的觀念、知見、解釋,皆需一一檢視和解除,直至經驗本身也會融入大自然消逝,無比的空性顯現,無垠的自性本空。我們的身體也會回歸到宇宙全整的和諧運作,無限生命力洋溢,無邊的幸福自在,這才是我們生命的本真。
 
  最後要特別感謝秀威出版社慷慨協助,讓這樣一份難以定位的文稿得以出書。相信一切都是宇宙恰恰好的安排。願我臣服一切的發生……
 
(2022.11.02)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知识还原”的冲击感。我们现代人太多地被外部信息的洪流裹挟,往往忽略了内在最原始的、最核心的生命动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剥开那些层层叠叠的现代焦虑,直达生命的本源机制。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但绝非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饱含着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深情。读到关于“循环与转化”的那几章时,我甚至有些激动,因为它解释了许多我个人在冥想或深度放松时体验到却无法言说的状态。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一个可以被系统性探索的内在宇宙。我喜欢它没有刻意去贬低现代医学或科学,而是将这些视为探索整体生命观的侧面工具。这种包容性和整合性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份量远超一本单纯的养生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存在”的哲学宣言。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嘈杂环境中阅读,但很快就发现这是对内容的不尊重,也无法真正捕捉到作者构建的那些精微层次。这本书更适合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像对待一位智者面对面交谈那样去细细品味。我发现自己需要反复回看某些段落,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理解了之后,还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全新的认知结构。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古老的韵味,但又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避免了晦涩难懂,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长寿”或“健康”,本质上是对生命能量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考验的“能量管理手册”。它带来的不是一时的兴奋,而是持久的、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笃定感。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其行文的跳跃性和内敛的张力。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讲究节奏的把握,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地铺陈,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精气神转化的微妙过程;时而又像是一记重锤,猛地敲击在读者对物质世界的固有认知之上,迫使我们停下来深思。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时间维度的方式,它巧妙地将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现代人对身心健康的困惑进行了无缝对接。这使得阅读不再是枯燥地学习旧知识,而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阅读一部古老的典籍,但作者却用你最熟悉的语言,为你解答当下最困扰你的难题。书中的某些比喻极其形象,比如对于“金华”的描述,既有形而上的高度,又不失具体的感官体验,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意象。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的呼吸和微小的动作中寻找那些被作者强调的“关键点”,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与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见效的“秘籍”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远的启发性和对思维模式的重塑。它引导我去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我的关注点从外部的“得到”转向了内在的“保持”和“转化”。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仿佛他能看穿生命运行的底层代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但这种顿悟并非轻飘飘的,而是伴随着对自身生命实践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生命本源疏离的程度,并温柔而坚定地指引我们回归。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个被精心编码的生命蓝图,需要读者自己去解锁和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和无尽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引人入胜的魅力,那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时空的古老智慧。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我并没有立刻被那些深奥的理论所淹没,反而是在那些细腻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洞察。它像是一张地图,引导着我们去探索身体内部那个尚未被完全理解的“能量场”。书中对于某些传统概念的重新诠释,让我这个习惯于现代科学思维的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强迫你接受某种单一的信仰体系,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你去质疑、去感受自己与自然界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内在的朝圣之旅,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放下书本,静静地体会片刻,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身体内部的某个开关被轻轻拨动,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清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提供了许多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指引,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生命之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内在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