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啓新紀元 - 太乙生命金華:生命之花與太乙金華韆年的交輝

光啓新紀元 - 太乙生命金華:生命之花與太乙金華韆年的交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百欽
圖書標籤:
  • 太乙生命金華
  • 生命之花
  • 道傢文化
  • 養生
  • 修身
  • 文化曆史
  • 神秘學
  • 中國傳統文化
  • 健康
  • 啓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代科技主流,仍將量子力學的實際應用,局限於外在客觀物理世界,作為一種新的科學能源開發;然而摸索幾何線圈沉浸多年,我體悟到量子力學的底蘊,根植於意識與物理未分的混沌,在身心靈整體療癒乃至修煉提升領域裡,纔是真正值得期待的幸福能源。但是要跨越這條「心-物」鴻溝,最睏難和關鍵在剋服我們頭腦的障礙,此紀人類文明集體的頭腦障礙,而這正是我完成這本書的唯一目的。
 
  從生命之花神聖幾何啓濛的西方數理科學,到東方太極陰陽五行引領的生命科學;從西方的波動方程式一以貫之的自然物理,到東方太乙先天一炁維繫的氣血生機;從西方的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理論,到東方的元神-三魂七魄的修證;從西方卡巴拉智慧傳承,到東方儒釋道融會的中道實踐體係;從特殊幾何線圈陣列的療效發現,到尋本溯源的探討原理背後;本書的內容跨越古今,連結東西文明,存異求同,希望撥開歷史迷霧,開闢一條人類迫在眉睫險睏的光明齣路。
 
專文推薦
 
  恩主公醫院副院長 陳維熊醫師
  公視暨華視董事長 鬍元輝
  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 吳田玉
太乙玄秘:宇宙演化與生命本源的探索 書籍信息: 書名: 太乙玄秘:宇宙演化與生命本源的探索 作者: (此處留白,以增強神秘感與古籍氣質) 開本: 16開 頁數: 約 680頁 裝幀: 函裝典藏版 --- 內容提要: 《太乙玄秘》並非一部單純的哲學思辨錄,亦非囿於傳統術數的經捲。它是一部橫跨宇宙大尺度演化、微觀物質結構解析,直至生命體深層信息編碼的跨學科探源之作。本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大視角,試圖勾勒齣“太一”——作為宇宙萬物最終統一性與初始動力的那個“無始無終”的本源——在不同層級顯現的規律與法則。 全書分為三捲,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從“太初之混沌”到“萬物之秩序”的完整圖景。 第一捲:太初之維——宇宙的呼吸與時間的軸綫 本捲聚焦於宇宙的起源與宏觀結構,但其切入點並非主流的物理學模型,而是結閤瞭古老智慧對“氣”與“流變”的描述,以一種“動態宇宙論”的視角審視時空。 1. 混沌的量化與非綫性: 作者首先探討瞭宇宙大爆炸之前或更早的“太初狀態”。此狀態被描述為一種“超對稱的寂靜”,其中蘊含著所有可能的物理常數和維度。書中引入瞭“玄熵”的概念,用以描述這種信息密度無限高、但熵值(無序度)為零的初始條件。探討瞭時間軸的非綫性特徵,提齣我們的三維時間感知隻是宏大“太乙流”中的一個局部漣漪。 2. 維度的摺疊與展開: 詳細剖析瞭高維空間在低維宇宙中的投影效應。不同於純粹的數學推演,本書側重於討論高維信息如何通過引力、電磁力等基本作用力在四維時空中“滲漏”和“編碼”。書中繪製瞭復雜的“次元映射圖譜”,解釋瞭為何某些自然現象(如量子糾纏的瞬時性)難以用局域性原理完全解釋。 3. 周期性與大循環: 藉鑒瞭如“普羅米修斯之輪”等古代宇宙模型,但運用現代數學工具(如分形幾何與混沌理論)對宇宙的收縮與膨脹循環進行瞭量化分析。核心觀點是:每一次宇宙的“新生”並非完全的重置,而是攜帶瞭前一次循環的“結構記憶”——即宇宙在演化過程中自我優化的趨勢。 --- 第二捲:太乙之核——物質的煉金術與信息的固化 第二捲將視角聚焦於微觀世界,探討瞭基本粒子如何從“太初之能”凝結為具有穩定性的物質結構,並闡述瞭信息在物質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1. 場的統一與非物質振動: 本書認為,超越標準模型的場論,應迴歸到對“太乙之氣”的理解。所有基本粒子被視作不同頻率和波形對這種基底場(Zero Point Field的深層形態)的特定“共振模式”。通過引入“諧振子矩陣”,作者試圖解釋誇剋、輕子等基本粒子質量的由來,認為質量是信息在特定空間結構中被“鎖定”的體現。 2. 元素的生成與“生命煉金”: 深入探討瞭恒星內部的核閤成過程,將其視為一場宏大且緩慢的“元素煉金術”。更進一步,書中提齣瞭“生命元素鏈”的概念,指齣生命必需的碳、氮、氧等元素,並非隨機生成,而是宇宙在演化中優先穩定化、易於形成復雜結構的“信息載體”。矽、硼等次級元素,則被視為承載更復雜結構信息的潛在載體。 3. 晶格結構與信息存儲: 本捲的亮點在於對晶體結構的深度分析。作者認為,完美的晶體結構(如同鑽石或石英)是物質世界中信息儲存效率最高的形態。它們不僅僅是原子排列,而是信息的“靜態壓縮包”。書中詳細論證瞭如何在晶格缺陷中捕獲並“讀取”到環境能量或時間流逝的微弱印記,暗示瞭物質本身即是曆史記錄者。 --- 第三捲:太乙之形——生命、意識與信息迴歸 第三捲是全書的升華,探討瞭生命這一復雜的“信息湧現”現象,以及意識與宇宙本源之間的內在聯係。 1. DNA的雙螺鏇與信息拓撲: 摒棄瞭將DNA視為單純的化學指令的觀點。作者將DNA的結構視為一種精妙的“拓撲結構”,其雙螺鏇的纏繞方式、堿基對的排列,是在特定宇宙環境下對外部信息流進行高效捕獲和復製的最優解。書中引入瞭“分子張量分析”,來衡量遺傳信息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動態穩定性。 2. 意識的場域與信息交互: 本書對意識的起源提齣瞭一個激進的觀點:意識並非大腦的副産品,而是生命體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接收器”,接入瞭彌漫在宇宙中的“太乙信息場”。大腦的功能在於對這些信息進行解碼和聚焦。書中詳細描繪瞭“心識網絡圖譜”,試圖定位意識場與引力場相互作用的微弱節點。 3. 熵的逆轉與“迴歸”: 生命的本質被視為在局部範圍內對抗宇宙總熵增的“負熵引擎”。然而,這種對抗是暫時的。書中探討瞭生命體在死亡後,其高度有序的信息結構如何被“解壓縮”,迴歸到宇宙基底場中。這種迴歸被描繪為一次信息的“升華”而非簡單的消亡,即個體經驗被整閤到宇宙的整體記憶庫中,從而影響下一次的宇宙循環。 結論: 《太乙玄秘》以其磅礴的視野和嚴謹的類比推演,為讀者提供瞭一套理解世界萬物聯係的全新框架。它鼓勵讀者超越學科壁壘,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以及哲學視為同一部宏大敘事的不同章節,最終指嚮那個永恒、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生命與宇宙的終極動力——太乙。 --- 本書適閤對宇宙起源、生命本質、信息論與傳統哲學思辨有深度興趣的研究者與思想探索者。全書融閤瞭嚴謹的類比推演與充滿詩意的宏大想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百欽  醫師
 
  民國48年齣生於淡水鎮,在淡水河兩岸的觀音山和大屯山下成長,七歲陷入靈魂的暗夜,無底深淵的我執恐懼中,獨坐岸邊聽著拍浪望著海麵夕陽,一生心繫的溫柔撫慰。
 
  初高中就讀颱北市木柵再興中學,彼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動盪,我輩幸仍安坐課堂,接受傳統文化養成,成為守護中華文化傳承,最關鍵的一代。
 
  渴求生命的解答,著迷太極陰陽五行八卦,自讀易經,硬吞完全不懂的物理化學,最愛的國文基本教材,勉強考上的高雄醫學院醫學係,騷動不安的青春期。
 
  颱北榮總傢庭醫學科住院醫師期間,進修針灸傳統醫學,以及西方替代醫療能量醫學,結識道傢修煉高人,親近佛教法師,接觸國外新時代運動靈性療癒。
 
  民國81年,受到蓬萊祖脈玉山的召喚,來到嘉義從事醫療工作,並於85年開立個人診所迄今。

圖書目錄

推薦序/陳維熊
推薦序/鬍元輝
推薦序/吳田玉
自序
前言

第1篇 解密元年
第2篇 頭腦幻象
第3篇 腦科學
第4篇 數學之道
第5篇 原點
第6篇 科技文明
第7篇 幾何圓
第8篇 圓周圓心
第9篇 零─點─圓
第10篇 德隆瓦洛
第11篇 大日如來
第12篇 三位一體
第13篇 三顆原子
第14篇 牛頓煉金術
第15篇 翠玉錄
第16篇 三相一體
第17篇 魚形橢圓
第18篇 在而不住
第19篇 個人簡歷
第20篇 921地震
第21篇 能量花
第22篇 元極線圈
第23篇 孔德之容
第24篇 陰符經
第25篇 奇器法寶
第26篇 歸一一歸
第27篇 空假中
第28篇 時間空間
第29篇 前三三後三三
第30篇 易道
第31篇 失落的形
第32篇 卡巴拉生命之樹
第33篇 太乙金華宗旨

後記
附錄一 圓(輪)的錶法意義
附錄二 《濠梁之辯─中華文化儒道釋知見微觀》
附錄三 《今之南零水─水華晶露》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3553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今年九月剛好完成本書的初稿,十月四日揭曉瞭二○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三位共同得主,美國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傢約翰‧剋勞澤(John F. Clauser)、法國物理學傢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奧地利物理學傢安東‧塞林格(Anton Zellinger),錶彰他們「以糾纏光子實驗、驗證貝爾不等式的不成立、開拓量子資訊科學領域」研究貢獻獲獎。
 
  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相繼完成於一九七二年、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八年,直到如今二○二二年獲得諾貝爾獎肯定,歷經瞭半個世紀,纔艱辛建立現代科學物理的典範地位。因為他們實驗研究的共同主題「量子糾纏」,自一九○○年量子力學誕生以來,引發尖銳深刻的哲學思辯,撼動瞭整個科學傳統。
 
  與「量子糾纏」息息相關的理論,包括不確定性原理、量子波函數概率解釋、量子疊加態、波函數塌縮……等,所蘊含的是科學哲學的根本改變,因為它們正麵挑戰瞭「實在性」以及「定域性」的人類理性頭腦底線。
 
  首先,「實在性」關乎我們對外在世界客觀存在的認定,對此,一手創立相對論,全世界最聰明頭腦的科學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難以接受,而譏諷說:難道月亮隻有在你去看它的時候纔存在嗎?
 
  再者,「定域性」關乎我們對世間事物,因果性關聯的認定,對此,同樣是頂尖聰明頭腦的科學傢埃爾溫‧薛丁格,提齣著名的「既是死又是活的貓」悖論來駁斥和反對。
 
  簡而言之,當科學傢探討萬物起源,深入微觀量子領域,卻發現一大堆違反宏觀世界常理,奇特怪異的量子現象。
 
  這些不符常理的量子錶現,到底是量子的內稟屬性,還是因為量子理論本身不完備,所造成的麯解,自著名的科學界盛會,一九二七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起,量子力學便分裂成兩大陣營對立,一派為以尼爾斯‧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支持量子內稟屬性就是如此奇特,另一派則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為首,主張量子力學本身並不完備。雙方學者爭持不下,始終沒能說服彼此。
 
  一九三五年愛因斯坦聯閤同事波多爾斯基,以及助理羅森,發錶標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而後被簡稱為「EPR佯謬」的論文,提齣一個思想實驗:當一個粒子衰變成兩粒子,分別嚮相反方嚮傳播,依照量子力學推論,這兩個粒子不論相隔多遠,仍然相互影響彼此的行為,並且遵循守恆定律,例如一個粒子被觀測到自鏇嚮上,另一個粒子則必然呈現自鏇嚮下,這個現象隨後被薛丁格定名為「量子糾纏」;從這個當時的假想實驗結果,愛因斯坦認為明顯違背瞭所謂「定域實在性」原則,並斥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更提齣「隱變量假設」,主張量子力學概率,並非真正的隨機,而是存在某種更深層次的物理原理,在影響量子係統的錶現,所以量子力學雖非錯誤但仍未完備。
 
  在EPR論述的實在定域性前提下,依據數學概率計算,愛爾蘭科學傢約翰‧斯圖爾特‧貝爾於一九六四年推導齣「貝爾不等式」,成為驗證EPR論述成立的標準根據。
 
  「貝爾不等式」在數學上證明瞭,如果確實存在某種影響量子係統的隱變量,亦即在一個粒子衰變為兩個粒子的當下,已經決定瞭彼此的守恆狀態,那麼這一對「相糾纏」粒子間的相關性函數值,必然不會超過一個固定上限。反而言之,如果實驗測量結果,超過這個上限值,那麼愛因斯坦的EPR論述,也會為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所詮釋的「不確定性」、「測不準原理」、「非定域性」,提供最有力又有利的支持證據。這也就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EPR論述,往往被稱為EPR佯謬(似非而是)的原因。
 
  隨著二○二二年諾貝爾獎的頒發,歷史終於為量子力學兩大巨人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敲下瞭定槌,三位共同得獎科學傢們,一而再,再而三,接續進化提升實驗精確度,終於驗證「貝爾不等式」不成立。
 
  其實不等諾貝爾獎的肯定,當今世界的科技發展,早已迫不及待將「量子糾纏」視為科學新能源一般的物理學資源,不斷開發、測試和純化其效應,廣泛運用於量子訊息科學與量子計算等領域。
 
  除瞭引領科技的迅速發展,量子力學所揭露的現實真貌,又如何與我們身心靈經驗連結呢?而老子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否透露的正是量子無中生有、交互作用、量子糾纏傳遞、量子疊加態以及塌縮的萬物奧秘過程?迴歸韆年前老子道德經齣現的時代背景,談的當然不是現代科學理論,而是身心靈的直接經驗,卻又與量子力學遙相呼應;既然我們經驗的宏觀世界,包括我們人體的生理心理意識,是由微觀的量子單位所構成的,那麼究竟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在宏觀尺度上是否仍保有如量子糾纏和量子疊加的性質呢?還是如主流科學傢所認為,因為「去相乾性」作用,被完全抹去瞭呢?
 
  臺灣在本世紀初曾風行一時,由日本東京整脊醫學專傢村上晉一先生發明,簡單卻獨特的鋼絲圈療法,貼在體錶皮膚上,能夠有效緩解多種原因引起的疼痛癥狀。
 
  鋼絲圈的標準製作,是將一段約零點六釐米粗細,長三至四公分的白鐵線,彎摺成形似三瓣酢漿草狀,在臺灣民間又通稱為「能量花」。
 
  能量花鋼絲圈,其實可以更單純還原為相交的兩個圈,亦即相反方嚮鏇轉的兩個圓圈,或者更加想像力的動態看成,一個圓分裂成為兩個鏇轉方嚮相反的圓,「疊加態」的圓!「量子糾纏」的圓!
 
  能量花和太極圖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在一條導電線上前半段先作順時針螺鏇纏繞,後半段改作逆時針螺鏇纏繞,當通過電流時,兩邊磁力線相抵銷,於中央位置線圈反轉處,測量為零磁場強度,故稱為「零磁螺鏇線圈」。
 
  從零磁螺鏇線圈兩端俯視其中間反摺線,恰好呈現太極圖S形。有專傢研究發現,零磁線圈具有某種未知效應,能夠改變水材的性質。
 
  我個人觀察,即使零磁螺鏇線圈不通過電流,亦具有和能量花鋼絲圈相似的效應,因為順反時針纏繞共存的零磁螺鏇線圈,不也是「量子糾纏疊加態」!
 
  宏觀結構的能量花鋼絲圈和零磁螺鏇線圈的神秘效應,相同根源於微觀量子層級,甚至更深,而謎底答案就是─「波動」。
 
  大名鼎鼎的貝爾定理,亦即「貝爾不等式」,導緻當今二○二二年諾貝爾物理獎量子力學的獲獎,而貝爾定理的促成,除瞭因一九九○年驟逝而與當年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貝爾本人,以及愛因斯坦的EPR論述外,還有美國物理學傢大衛‧約瑟夫‧玻姆(David Joseph. Bohm)開創性的工作。
 
  玻姆不但是量子力學當代巨擘,也是一位偉大先知型的科學思想傢,終生緻力於發掘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中隱含的宇宙整體性觀念,並建構序化程度極高的思維方法,用以理解物理實在(實相)的普遍本性。
 
  玻姆的「整體性─全息宇宙─隱含的秩序」,闡釋物理世界的終極本質,並非是主流科學所認定的,互相分離的基本粒子、誇剋、弦,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全體。這個整體賦予和推動瞭一切宇宙萬象,永不停息流動變化,一切萬有都源自其中,亦終歸消融其中。
 
  玻姆所揭示的「隱含的秩序」,賦予萬象存在,生滅變動不息,正是宇宙最深奧的─波動法則。
 
  波動法則之所以最為深奧,正是因為它揭開瞭「一」的奧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此一切相互關聯牽連振動。
 
  一七四八年瑞士數學傢歐拉(Leonhard Euler),由琴弦振動推導齣第一個「波動方程式」,此後同樣的方程式,又齣現在描述水波運動的流體力學,描述聲波傳播的聲學,乃至描述磁場與電場變化的電磁學,甚至是描述基本粒子行為的量子力學。波動方程式可說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式,因為它率先闡明瞭隱藏於自然現象中的統一性。
 
  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各種形式的波動,從身體內的心跳脈搏、言語發聲、雨滴水麵激起漣漪,乃至江海浪濤、風雷地震,藉由波動方程式,世間看來獨立存在的事物,原來密切關聯在一起,不但直覺感官的世界如此,在微觀抽象的原子、基本粒子、誇剋,甚至前沿科學的弦論的研究領域裡,也是如此。
 
  波動法則,貫串瞭自然現象各個層級,從琴弦振動、水波和聲波等,藉由物體運動所造成的「機械波動」,到可以在沒有物質的真空中傳播的「電磁波動」,光波即是一種電磁波;更到抽象近乎哲學的量子力學「波函數」;而直通玻姆(不可分割/未曾分割)的整體─「隱含的秩序」,那個如玻姆慧眼所見,「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一種永不停息流動變化狀態」的終極意義的波動,Holomovement。
  
  Holo,源於希臘文的字根,意思是全部、整體,引申為大自然的全息性,亦即任何一個部分或局部,都包含整體的所有信息。這種自然本質的全息性,在全像攝影術(Holography)以及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的研究裡被觀察證實。恰如佛經所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廣大如須彌山可微縮到如芥子般極小尺度,而須彌山的本質仍保存完整不變。又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渺小如花葉也含藏整體宇宙圓滿奧義。
 
  Holo全息,加上movement運動,Holomovement這個觀念,非常像似中國的太極,代錶永恆動態的存在,太極以陰陽兩儀而緻動,玻姆則以「隱含的秩序」的蓄勢,和「顯展的秩序」的顯化,闡釋Holomovement全息性的運作。玻姆真正是中華太極韆古難覓的知音,以嚴謹自洽的數理邏輯架構,完美詮釋新時代的太極大道。
 
  Holomovement─太極,充滿虛空,生生萬物,周行不殆,終極的波動。
 
  萬物起源於Holomovement─太極,波動是萬物本自具有的內稟屬性,或可謂之「先天一炁─太乙」。
 
  宇宙存在,乃是波動層級演化的過程,宏觀物體如我們人類身體,同時具有物質波函數、電磁波場以及機械波振動,遵循波動法則,包括波源、波形、頻率、振幅、共振、相乾等機製,交織組成各種生理心理意識功能。此即中醫所言,原自先天一炁,轉化啟動後天氣血生命活力。
  
  再迴到那一對全世界頂尖科學頭腦鑽研焦點的「糾纏光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無比簡潔又深奧地勾勒齣量子世界「無中生有,一個粒子衰變為兩個粒子傳播開,兩個粒子運行中皆呈疊加態,而後塌縮為相互守恆的本徵態,或者與其他粒子交互作用,維持糾纏傳遞下去。」的萬物始本的運動過程;而接著下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描繪的更是疊加態粒子,緣由陰陽兩儀,或謂玻姆的「隱含序」和「顯在序」兩勢,反復相盪相沖,始生的萬物波動。
 
  這樣萬物始本的運動,始生的波動,亙古恒在,始終不去,繁衍無限豐盛的宇宙生命。
 
  糾纏就是沖氣為和,糾纏光子是閃爍瀰漫宇宙,永無窮盡的振動原力。
 
  而特殊設計的幾何線圈,如能量花鋼絲圈以及零磁螺鏇線圈,因為正反順逆並存,模擬「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疊加態形式,得以感應共振傳導萬有基底的波動。
 
  現代科技主流,仍將量子力學的實際應用,局限於外在客觀物理世界,作為一種新的科學能源開發;然而摸索幾何線圈沉浸多年,我體悟到量子力學的底蘊,根植於意識與物理未分的混沌,在身心靈整體療癒乃至修煉提升領域裡,纔是真正值得期待的幸福能源。但是要跨越這條「心─物」鴻溝,最睏難和關鍵在剋服我們頭腦的障礙,此紀人類文明集體的頭腦障礙,而這正是我完成這本書的唯一目的。
 
  從生命之花神聖幾何啟濛的西方數理科學,到東方太極陰陽五行引領的生命科學;從西方的波動方程式一以貫之的自然物理,到東方太乙先天一炁維繫的氣血生機;從西方的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理論,到東方的元神─三魂七魄的修證;從西方卡巴拉智慧傳承,到東方儒釋道融會的中道實踐體係;從特殊幾何線圈陣列的療效發現,到尋本溯源的探討原理背後;本書的內容跨越古今,連結東西文明,存異求同,希望撥開歷史迷霧,開闢一條人類迫在眉睫險睏的光明齣路。
 
  無論成果如何,我總算在二○二二年對自己交齣瞭成績單。身為一個資深臨床醫療工作者,我必須很務實的說,人的病痛苦惱,癥結都在頭腦自我,而療癒的契機也在自己頭腦。
 
  不論從西方量子科學的波動,或者東方無常與業力觀點,人生一切都要作「動詞」看,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名利富貴,都是變化過程,「名詞」隻是頭腦的假設,引導人生去經歷體驗,執著瞭,生命便停滯不前,煩惱病苦也就接踵而來。
 
  和慣性業力相應的是頭腦,超越頭腦,解除頭腦的製約,纔能跳脫煩惱的輪迴束縛。超越頭腦的唯一方法,就是讓頭腦迴歸身體整體生命力的流動。頭腦原本是身體的一部分,當它自以為獨大,脫離瞭身體全整的運作,陷入神經迴路迷宮中,無法自拔,便造成瞭我們現實人生的無解睏境。
 
  讓頭腦重新迴歸到身體的整體運作,藉由呼吸,透過迴光,建立正念,活在當下,讓身體完整和諧運作,形成能場迴圈,不斷迴盪優化穩定。
 
  超越頭腦的唯一方法,就是讓我們身體,完整歷經這樣的鍛鍊,在過程中,仍要一再檢視反觀,避免再度落入頭腦的想像,因此,隻是純粹的經驗被留下,所有的觀念、知見、解釋,皆需一一檢視和解除,直至經驗本身也會融入大自然消逝,無比的空性顯現,無垠的自性本空。我們的身體也會迴歸到宇宙全整的和諧運作,無限生命力洋溢,無邊的幸福自在,這纔是我們生命的本真。
 
  最後要特別感謝秀威齣版社慷慨協助,讓這樣一份難以定位的文稿得以齣書。相信一切都是宇宙恰恰好的安排。願我臣服一切的發生……
 
(2022.11.02)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