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告別「隱形創傷」,點亮覺察之光
陳歷傑(親密關係諮商師)
卡爾.榮格(Carl Jung)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時,那它就是你的命運。
在做親密關係諮商師之前,我對這句話理解得並不深刻。那時我隻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似乎很想逃離「原生傢庭」這道枷鎖,也隱隱感到某種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做諮商師後,我似乎對潛意識與命運之間的關係有瞭直觀的體驗。我的很多來訪者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活成瞭自己討厭的人的樣子。比如,很多遭遇齣軌的伴侶會驚奇地發現,明明自己遭受過父母齣軌帶來的傷害,並因此朝著與父母特質相反的方嚮尋找伴侶,但找著找著,自己的另一半就變成瞭當初傷害自己的人的樣子!
而齣軌一方的故事也大同小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小時候也遭受過父母齣軌或者離異的創傷,曾經信誓旦旦自己不做那樣的負心人,可是,活著活著就活成瞭自己討厭的樣子。
其實,榮格早已告訴我們原因,當潛意識掌控我們的生活時,當我們內心還存在很多「隱形創傷」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對悲劇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隻有我們真正敢於正視深埋在心靈深處的「隱形創傷」,願意用覺察之光去照亮潛意識,命運纔有可能齣現轉機。
我也是因為原生傢庭的「隱形創傷」走上瞭心理諮商師的道路。
母親在我九歲時病逝瞭,我因此很早就有瞭對於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創傷,當然,更有至親離開的「被拋棄的創傷」。
我的父親很快再婚瞭,我開始經歷組閤傢庭的複雜。其實母親在世時,她和我的父親也因為性格和成長環境的迥異而爭吵不斷。我性格中一直存在的「刺蝟」的一麵,估計也是來自童年的「隱形創傷」。
禍不單行。我的父親又遭遇瞭失業危機,傢裡經濟狀況一落韆丈,再加上組閤傢庭的矛盾以及周圍人的白眼,我小小年紀就飽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滋味……
因此,我對人性的複雜與內心的探索產生瞭興趣,早早開啟瞭記錄自己「情緒與想法」的日記之旅。在個人電腦時代來臨之前,我發現自己已經寫滿瞭十幾本厚厚的日記本。儘管再去翻閱青春期的記錄時,我發現其中更多的是情緒的宣洩和對命運不公的感嘆,但是這份堅持記錄的習慣讓我有瞭一個情緒的齣口,讓我的「隱形創傷」有瞭被覺察的可能,而不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形成內傷……
後來的我成功逃離瞭原生傢庭,學習自己喜歡的法律專業,做瞭法官,後又去海外高校讀瞭管理學,但最後我還是「鬼使神差」地闖進瞭「心理諮商」這個領域,並且找到瞭傢庭創傷療癒這個使命。療癒他人也是療癒自己,我們遇到的每一位來訪者也都是諮商師自己的一個側麵。在他人的故事裡,我們深深地照見彼此,看見便是療癒的開始。
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瞭。這也是我推薦王嘉悅老師《隱形創傷》這本書的原因所在。
王嘉悅老師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諮商碩士、資深心理諮商師。她用豐富的案例和嚴謹的理論分析,嚮大傢呈現她對「隱形創傷」的點滴細節的總結。
對我這個跨界諮商師來說,這些有益的總結與提煉具有很強的啟發和藉鑑意義。這些總結既有法律人的細緻嚴謹,又有管理學人的工具化思維,更有資深心理學人的悲天憫人情懷,這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讓我一氣嗬成讀完本書。這也是我很願意寫這篇「拋磚引玉」的序言的原因。
我很喜歡嘉悅老師的這段話:
「艾瑞剋森(Erik Erikson)所堅持的,就是真誠地麵對自己,並持續探索自我。在這種麵對和探索的過程中,時間會給你最寶貴的財富:自省和自愛。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會像艾瑞剋森一樣感到睏惑、迷茫、痛苦,但沒關係,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請記得,不要放棄探索和接納自己內心的童年自我。」
心理學療癒經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Face to Face with Fear: Transforming Fear Into Love)的作者剋裏希那南達(Krishnananda Trobe)提醒我們:
「我們童年都有過身體或情緒上被遺棄的經驗,那份傷痛是如此的難以抗拒,以緻我們將它深埋在無意識中。我們的生命能量試圖從這樣的傷痛經驗中復原,但是在我們重新意識到這些兒時的經驗之前,療癒是不會發生的。」
所以,創傷療癒是一條漫長的路,當我們能夠真正正視這些「隱形創傷」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那些負麵情緒都是幫助我們走進內心探索之門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好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在創傷、同理對方,最終讓我們能夠彼此袒露脆弱、彼此看見,真正實現深度親密。
讓我們一起跟隨這本《隱形創傷》勇敢地走上探索與療癒之路吧!
推薦序二
為什麼人會有突然崩潰的時刻
溪子(資深心理諮商師)
在電影《靈魂急轉彎》(Soul)中,男主角終於如願以償登颱錶演爵士樂之後,卻感到悵然若失,帶他登颱演齣的前輩和他說瞭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一條小魚遇到瞭一條大魚。大魚說:「你好呀,小魚,你要去哪裡呀?」小魚說:「我要去尋找大海!」大魚笑瞭,說:「你就在海裡呀。」小魚說:「什麼? 這纔不是海! 這隻是水!」
人的生活和關係裡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有人希望追求值得信任的關係,但遍尋不得,從此覺得所有關係都是不安全的;或者有人想要透過努力學習、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價值,卻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其實,人們追求的很多關係體驗,比如被愛、被尊重、被理解等,都像小魚追求的「海」一樣,如果不能透過修正內在體驗而感受到它們,就會始終覺得那些都隻是「水」。
嘉悅在這本《隱形創傷》中展開剖析瞭人在各種不同人際情景裡的各種情感反應、對關係的理解等,生動地闡釋瞭人到底為什麼受傷,又如何療癒恢復。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各種「隱形創傷」是廣泛存在的:從各種不閤理的期待或要求到過度的競爭與比較,再到各種無法避免的人際衝突和侵犯。隻是社會語境教育我們,隻有理性、平靜地麵對各種批判和傷害,纔能不造成更大的損失。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的傷害已經發生,並且往往被忽略瞭。
過去受到的傷害可以被掩藏,就像瓷器上隱蔽的裂痕,也許平日看起來並不明顯,但是,當瓷器受到強大的外力或是極速的熱脹冷縮時,就會突然裂開──就像書中描繪的那些人突然崩潰的時刻。所以,看到這些隱蔽的裂痕至關重要。
隻有看到瞭,纔能開始細細修復,開始自己的療癒之旅。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作「強迫性重複」,也就是說我們曾經遭受的創傷,後來在人生中以其他形式不斷重複。比如,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可能成人後就會因愛上「不可能獲得的人」而一次次陷入痛苦的親密關係。比如,小時候沒有很好地建立自尊,在長大後的人生競爭中常常深感「我不配」而不敢爭取。我們之所以常常忽略這些隱形創傷,是因為錶麵上看起來它們並沒有影響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它們在我們的自我認知、溝通過程、我們的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中,都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很多人都在講「術」,也就是我們怎麼做、說什麼話、運用什麼技巧就能變「好」。這相當於我們隻修剪一棵大樹錶麵的樹葉,這很難引發真正的改變。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告訴你那些影響和限製你的「根」在哪裡—在隱形創傷裡。我們隻有追根溯源,纔有可能真正改變。
嘉悅是目前少數既有西方心理學教育背景,又有中西方近十年臨床經驗的專業諮商師。她對這些豐富的經歷進行瞭凝練,對隱蔽卻又重要的人際創傷進行瞭深刻的心理解讀,也在如何修復和療癒這些創傷方麵具有獨到的見解。本書案例生動有趣,專業理論豐富,讀起來酣暢淋灕又深入淺齣。
在當下社會,隱形創傷是一個普遍存在但又一直被忽視的話題。每個個體的成長、自我的實現、睏境的掙紮往往都與創傷、重建有關。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金繕一樣,創傷經歷不僅是負麵的經歷,更是一個人成長、讓自己的人格更豐富甚至產生和他人更多連結的機會。這也是本書中最安慰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