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的覺察力量:透過練習,循序漸進幫你掙脫怨恨的束縛

感激的覺察力量:透過練習,循序漸進幫你掙脫怨恨的束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莉.豪爾斯
图书标签:
  • 感恩
  • 觉察
  • 情绪管理
  • 怨恨
  • 心理疗愈
  • 自我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绪释放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何要感激?
怨恨將我們困在無力感的迴圈裡,
感激幫助我們覺察到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怨恨存在方式。

練習感激,是為了自由地放下怨恨,拿回人生主導權;
練習感激,是為了找到自覺與勇氣。

  生活中我們經歷著各種的日常怨恨:

  父母特別偏愛某個兄弟姊妹;主管不斷刁難自己;鄰居大聲喧鬧經常吵得你無法入睡;最好的朋友或伴侶背叛你;同事比你先升職;另一半不願分擔家事或照顧孩子……

  這類怨恨名單不勝枚舉、不曾停止,而人們慣常將自己的怨恨當作道德立場,甚至默認關係中的怨恨方式:我才不要主動,反正他也不會改;我才是受到委屈的人;我才是應該得到道歉的人;在他低頭前我不打算原諒;只要遠離他們就好……

  日常的怨恨一直在醞釀,它剝奪我們的快樂,破壞健康與人際關係,讓人陷入自我困境,無論多麼努力做個「成熟的大人」,試圖放下怨恨讓它過去,但怨恨不會從這個世界消失,面對傷害過我們的人,更是很難心存感激。於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根植於心裡的怨恨讓我們受苦、焦慮,進而主宰著人生的許多決定。

  感激專家豪爾斯在書中揭露臨床研究的證明:感激對身心靈、情感和社會都有正面的好處。透過感激的轉變力量修復陰鬱的關係,認清怨恨的糾結,讓人生擁有更多安適感。但是,當感到怨恨時,要如何做到感激?!

  感激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行動。
  不管再怎麼推開別人來保護自己,只要關係中的問題沒有解決,
  怨恨就會在潛意識深處侵蝕著我們,並且和其他關係中的怨恨相互交纏。

  本書從怨恨的角度切入,探討如何透過練習感激所建立的內在態度,循序漸進地解開心結,以此增強身心復原力:

  ◆發現感激的重要性,看清怨恨的樣貌,處理造成怨恨的深層原因。

  ◆當遇到會引發怨恨的情境——背叛、失望、霸凌、手足之爭、完美主義、工作場所的衝突等,如何透過感激讓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善用感激和怨恨之間的相互作用?

  ◆練習面對「自我怨恨」以及「對他人的怨恨」,運用技巧處理生活中困難的關係。

  ◆理解跨文化差異如何影響怨恨與感激。

  練習感激不是要嘗試以正面思考取代負面思考。感激不該用來消除怨恨,也不該拿來製造正面的假象,讓我們忽視迫切需要注意的負面情況。它是要幫我們掙脫怨恨帶來的束縛,找回生活的喜悅,減少關係的摩擦。

  這是第一本從感激的對立面——怨恨,來探討感激的書。作者提出實用的策略、練習和見解,告訴你如何從怨恨情緒中開始逐步修復破裂的關係。 無論你是領導者、家長、教師、健康專家,還是想要提升心靈和自我感知的人,本書都能幫助你識別出怨恨,正確地走上改變的道路。

得獎紀錄

  ★2022年鸚鵡螺(Nautilus Book Awards)「溝通與關係類」圖書獎銀牌★
  ★2022年國際圖書奬(International Book Awards)「自助:人際關係類」獲獎者★

推薦好評

  在正常的經驗中,怨懟是感激的對立面。作者告訴我們:矛盾的是,我們能從感激的光芒中找到並理解自己在怨恨中那頑固的自我禁錮。這是一本睿智且實用的書,是數十年來深思熟慮的研究和經驗的結晶。沒有多少人能果斷決定不閱讀它。 ——瑪格麗特.維瑟(Margaret Visser),作家、評論家,《餐桌禮儀》作者

  讀這本書真是太令人高興了。這是一本創新的作品,它將感激帶出不同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它如何與怨懟交織在一起。這有許多治療意義。豪爾斯的書細緻入微、令人振奮,是當前充滿挑戰的時代急需的資源。——塔亞布.拉西德(Tayyab Rashid),執業心理師,《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作者

  我發現這本書非常發人深省,在怨懟的背景下表達感激的框架,確實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這是一本精彩的讀物,我會推薦給運動員、商業領袖、教師和家長。——凱絲.畢曉普(Catherine Bishop),英國奧運划船選手、外交人員,《長勝心態》作者

  「找回生活的喜悅」與「減少關係摩擦」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它為我的個人與家庭生活帶來許多正面的改變,也幫助我改善了工作場所的職場文化。身為物理治療師,我發現怨懟對許多患者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我相信本書所探討的怨懟與感激概念,能為許多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帶來一種全新的面向。」——羅伊. 丹尼爾(Roy Daniell),MACP,疼痛與肌肉骨骼物理治療師

  本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必要之作。根據我身為心理治療師的經驗,怨懟無所不在,但矛盾的是它往往受到低估或忽視。凱莉.豪爾斯透過她豐富的經驗與研究讓我們徹底意識到這個問題,同時她也廣泛探討了怨懟之毒害滲透我們生活的各種方式。——彼得.歐康納博士(Peter O’Conner)、心理治療師,《面對人生的五十歲:從否認到反思》作者
觉察的智慧:活在当下的力量 一本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锚定自我、寻获内在平静的实践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被各种外界的噪音和内在的焦虑所裹挟,仿佛失去了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感。我们追逐着“更好”的生活,却忘了停下来感受“此刻”的存在。本书并非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一本深入浅出、注重实操的指南,旨在引导读者掌握“觉察”(Mindfulness)的核心技术,将这种古老而强大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第一部分:唤醒沉睡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于一种“自动驾驶”模式中。我们在工作、吃饭、交谈时,思绪往往飘向未发生的担忧或已发生的回忆。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是许多情绪困扰的根源。 1. 告别“半梦半醒”的人生 本书首先会解析“自动驾驶”模式的工作机制,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消耗我们的心力。我们会探讨潜意识的习惯性反应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体验的。我们邀请读者进行一系列简单的日常观察练习,例如:专注地洗一次碗、认真地品尝一杯茶,以此来初步建立对“当下”的敏感度。 2. 觉察的基石:呼吸的锚点 呼吸,是我们与当下最直接、最恒定的连接点。然而,我们很少真正地“注意”到它。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腹式呼吸、观呼吸等技术,将注意力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身体。这些练习,即使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能起到稳定心神、降低生理应激反应的效果。我们将探讨呼吸如何成为我们情绪风暴中的稳定船锚。 3. 身体的智慧:倾听肢体的低语 我们的身体是情绪的记录仪。愤怒、压力、疲惫,往往会以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方式提前发出信号。本书将指导读者进行系统的“身体扫描”练习,学会识别并接纳这些身体感觉,而不是立即试图压制或逃避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倾听者”。 第二部分:心智的地图绘制 一旦我们掌握了基础的觉察技巧,下一步就是开始绘制我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地图。心智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它充满了各种思维流、情绪团块和信念系统。 4. 思绪的本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许多人认为“我”就是“我的想法”。本书将区分“观察者”(你的核心意识)与“被观察的思绪”。我们将通过“给想法贴标签”的练习,帮助读者认识到想法只是一种心智活动,它们来来去去,并不等同于事实,更不代表你的全部价值。学会不带评判地观察思维的起伏,是获得内心自由的关键一步。 5. 情绪的炼金术:接纳而非对抗 负面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试图根除它们往往适得其反。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接纳的勇气”。我们将探讨如何“邀请”那些不舒服的情绪进入我们的意识空间,温柔地探究它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我们将介绍“RAIN”模型(Recognize, Allow, Investigate, Nurture)——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工具,用于处理突如其来的情绪浪潮,将情绪能量转化为自我理解的养分。 6. 应对内在的批评家 内在的批评家,那个总是在耳边低语“你不够好”、“你搞砸了”的声音,是自我设限的主要来源。本书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来识别这位批评家的声音,并用更具同情心和现实性的叙事来取代它。这并非要否认自己的不足,而是要学会用一种支持性的内部对话来替代破坏性的自我攻击。 第三部分:觉察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觉察力并非仅仅用于自我修行,它在构建健康、深刻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7. 倾听的深度:从听到理解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忙于组织自己的回应,而错失了对方的真实信息。本书指导读者如何练习“全神贯注的倾听”——放下评判、放下预设,全然地关注说话者的语言、语调和肢体信号。真正的倾听,是给予对方完整的临在感,从而建立深厚的信任与联结。 8. 边界的艺术:清晰与同理心的平衡 觉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限制,从而能够更清晰、更平和地划定健康的个人边界。书中将探讨如何在表达“不”时,既能坚守自我,又不伤害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以同理心理解对方的需求,同时坚定地维护自身的空间。 9. 冲突中的智慧:暂停与回应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觉察力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当冲突发生时,我们的杏仁核往往会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本书将训练读者在强烈的冲突情绪中,能否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创造一个空隙,利用这个空隙,选择基于价值观而非本能反应的行动。 第四部分:将觉察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真正的成长不是在静坐垫上,而是在生活的喧嚣中实现。 10. 慢下来:重塑时间感 我们无法增加时间的绝对长度,但可以改变对时间的感知。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微型觉察练习”——如在等红灯时练习专注、在走廊里行走时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将这些零碎的时间片段转化为滋养心智的时刻。 11. 科技与临在:数字时代的平衡术 在智能手机主宰我们注意力的时代,如何保持觉察?我们将探讨如何设置有意识的“数字边界”,如何正念地使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奴役。这包括有意识地选择信息摄入,以及定期进行“数字排毒”的实践。 12. 持续的旅程:自我慈悲与弹性 觉察的道路并非一条直线。会有反复、会有遗忘、会有灰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重点在于培养“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认识到不完美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并学会以对待一位亲密朋友的温柔来对待自己,是确保这场觉察之旅能够长久持续的核心动力。 总结: 《觉察的智慧》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从被动的生活中醒来,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积极参与者和智慧的塑造者。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练习,你将发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征服或掌控,而是来自于对当下片刻的全然接纳与清晰洞察。这本书旨在帮助你建立持久的内心稳定,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都能活出更清晰、更有意义、也更平静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莉.豪爾斯(Kerry Howells)


  是獲獎肯定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教學與實踐感激方面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她以「感激」為主題發表過許多演說,聽眾來自各行各業,遍及全世界,包括位於紐約的聯合國,以及奧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與教練。

  她發表過許多論文,研究感激對教學、職前教育、幼兒教育、運動員的重要作用。熱衷於使用感激的力量幫助人們帶來良好人際關係、創造相互尊重的職場文化。現居於塔斯馬尼亞的荷伯特。

譯者簡介

彭臨桂


  臺師大翻譯所畢。喜愛閱讀、音樂、攝影。

图书目录

前言、感激的力量
第一章、為什麼要感激?
第二章、認清怨懟的本質
第三章、破滅的期望
第四章、自卑感
第五章、選擇感激的內在態度
第六章、從「自我怨懟」到「自我感激」
第七章、處理他人對我們的怨懟
第八章、如何說出我們的不滿?
第九章、「感激」的跨文化差異
第十章、小改變,大影響
改變,大影響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1378
  • 叢書系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感激的力量


  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質是得到感謝。──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我生長於一九六○年代,是家中五個孩子的老大。父親經常不在家,母親則飽受憂慮和心魔所苦;她總是為了維持家計努力工作,因此幾乎沒什麼心力養育我們。每當我見到朋友跟他們的母親關係親近,都會想像在那種親密下成長是什麼感覺,因為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只有拒絕與忽視,母親對我付出的精力或時間非常少。母親和我經常吵架。我一直覺得她不了解我,而我也不了解她。我學會了怨懟,也很熟悉這種情緒;對我而言,怨懟就像遭受不公平對待時所感到的極度憤慨。它彷彿是有毒的血液在我體內流動,最後讓我完全放棄了和解的希望。而我們就維持那樣的狀態,雖然住在一起卻感到孤獨,關係幾乎徹底破裂,虛度了一年又一年。

  我明白也非常肯定有問題存在,但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我的驕傲與倔強讓關係毫無進展:我才不要主動拿起電話,先邁出第一步;我才是受到委屈的人、我才是應該得到道歉的人。在母親試圖彌補之前,我不打算原諒她。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總是懷著這種陰鬱的感受,這使得我所有的關係都蒙上了陰影,最後影響了我養育自己女兒的方式。這種感覺根植於我的心靈深處,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從中解脫。

  說來奇怪,我之所以會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感受,來自於我剛成為大學教師時開一門必修哲學課的體悟。來修這門課的學生多半是被迫強而來,而要上不感興趣的必修課這件事讓他們心懷怨懟。最後,挫折到極點的我問他們為何不肯把握機會學點新東西。而他們的回答改變了我的教學方法、我的職涯和我的人生。

  他們說自己想要認真投入,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我的答覆是:他們雖然無法選擇要不要修這門課,但他們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它。於是,我們開始探討他們所感受到的怨懟,以及這些感受如何透過抱怨和不滿表現出來。我請他們轉念,將感受化為感激。沒想到,他們竟然會想要深入了解,令當時的我十分意外。

  我問學生們最感激什麼,大家的回答幾乎都是「我的父母」。這個回答,讓我內心深處很痛苦,因為我對我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感覺。許多學生討論感激時都顯得自在又熱情,而我對母親卻毫無一絲感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於是,我開始思考這種情況是否已經嚴重到影響了我對生活中其他方面心存感激的能力。

  這個念頭糾纏了我一陣子,後來我決定實際做一項我曾經建議學生做的練習:寫一封感謝信。我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找了棵樹靠著坐了整整半小時才能開始動筆。令我羞愧的是,我發現自己回想不起來上次感謝母親是什麼時候了。「我該從哪裡說起呢?」當我寫下第一行字──我很抱歉沒認真感謝過她賜予我生命時,淚水就開始湧出了。我一邊啜泣一邊繼續寫下,因為她給了我生命,所以我現在才能成為我女兒的母親。接著水閘打開了,流洩出我在生命中所感謝的其他事物──我的朋友、我的研究、我的學生、我對於在海上游泳的熱愛──一切都是因為她。

  寄出信件後過了一個星期左右,我前去探訪母親,她就抱著我哭了起來,然後感謝我說了那些話。她跟我說自己很久沒有這麼棒的感覺了,我告訴她我也一樣。我們坐下來吃晚餐時,我覺得我們兩個人的心都更柔和了。從那一刻起,我們的關係就逐漸緊密,也變得更為和諧,直到六個月後她突然離世。

  此時我才開始真正心懷感恩,感受到我所謂的「深切感激」(deep gratitude)──不只是對我母親,也包含了我生命中許多其他事物。為了消除內心的負面情緒,我嘗試過諮詢、冥想以及不少的自我發展課程,然而這段經歷讓我發現,只有感激才能帶來光明,它幫助我們兩人放下了怨懟。

  為何寫這本書?

  初次發現感激的力量後,我投入了二十五年的時間研究感激在教育和其他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舉辦了研討會與課程。參與的對象十分廣泛,有:高中和大學生、各級教育的教師,包括師培生、菁英運動員跟教練,以及醫事人員。

  前十年,在探究感激之於教育的重要性時,同事都覺得我瘋了,或者認為我是某種怪人。幸好,我們從那時起就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不同領域的數百項研究都顯示,感激對我們在身體、情緒與社交方面的安適感相當有益。然而,討論感激時卻極少有人會提起與其相反的概念:怨懟。在我看來,強調感激的好處卻不提及它的難處,等於是以過度簡化的單一面向來看待感激,而這會讓我們貶低自己身為人類的價值。我們必須經歷無法心存感激的不安,才能打開通往成長與轉變的路;我們可以從歡樂中學習,但同樣也能從「負面」的心態中學習。感激在我們生活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照亮我們的對立情緒:通常只有感激才能突顯怨懟,進而使我們面對它、處理它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你對某個人懷有潛藏的怨懟,就不可能誠懇地向對方表示感激。

  在嘗試真心練習感激的過程中,就會知道自己能毫不費力感謝哪些人,也會明白哪些人似乎不可能讓你覺得感恩──以我而言就是我的母親。在寫感謝信給她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怨懟使我完全看不出她的優點,也無法承認她身為母親所為我做的一切。

  將感激視為怨懟的對照,可以讓感激變得更為具體,也更容易實現。因此,無論環境為何,我最常聽到的問題都是:「滿懷怨懟的我要如何心存感激?」和「我該怎麼放下怨懟來練習感激?」而我之所以想撰寫這本書,就是想嘗試為這類問題提供一些答案。我明白如果有人讓我們感到委屈,那麼,要踏出第一步想必非常困難。然而在我看來,能夠這樣捫心自問,就代表了我們決定改變、想要修復關係,也願意採取行動,而不是空等著對方改變或道歉。

  在之後的章節裡中會發現,儘管這些問題很直覺,卻可以翻轉其順序:要練習感激才能自由地放下怨懟,而不是為了放下怨懟才練習感激。換言之,「我該怎麼放下怨懟以練習感激?」這個問題,也可以表達成「我該怎麼練習感激以放下怨懟?」

  雖然感激通常起始於欣喜、讚賞、敬畏或驚訝的感覺,但「深切感激」並非只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行動。以我為例,只對我的母親「覺得」感激其實並不夠,因為我對她的怨懟更為強烈,影響力也更大。真正讓我開始流露感激的,是「為了她」而寫信表示感激的行動。在感受到怨懟的關係之中,我們要認知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感激,接著採取行動,這時感激才確實具有轉變的力量。

  感激不是一昧掩飾負面思考

  本書在探討感激與怨懟的相互作用時,會著重於較輕微的「日常怨懟」,這種怨懟並非來自個人或集體創傷、暴力、嚴重不公、歧視、侮辱或虐待,也不是群體在經歷過數十年種族屠殺、歷史不正義或大規模暴力後所產生的集體怨懟。雖然我們在此探究的策略可能會跟這種怨懟有關聯,但那還牽涉到不同的情境與考量,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疇。    你在生活中一定經歷過這種日常的怨懟:父母似乎特別偏愛你的某個兄弟或姊妹;伴侶因為另一個人而離開你;鄰居不肯處理他們亂吠的狗,吵得你好幾個小時都睡不著;最好的朋友背叛你,把你的祕密告訴別人;同事比你先升職(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是最適合那個職位的人);總是扯你後腿的上司;不願分擔家事或照顧孩子的伴侶……,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這類「日常」的怨懟會一直醞釀潛伏,除了剝奪我們的快樂,也會破壞我們的健康、關係經營與工作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們會隨著時間持續累積,導致更痛苦、更嚴重的怨恨。

  怨懟也會主宰我們的許多決定。我們可能不會去爭取某份很棒的工作──因為我們怨懟那裡的某位主管;我們可能放棄了絕佳的度假機會──因為我們對某個也要去的人心懷怨懟,對方還曾經是我們的朋友。我在跟母親的關係中,經常因為怨懟而不參與家庭聚會,尤其是在我成年之後,而我也因此錯過機會,無法跟兄弟姊妹加深感情或強化對家庭的歸屬感。

  本書提供了實用的策略,能讓你開始循序漸進地解開心結,並將怨懟的心態轉化為感激。你將:

  ․發現感激的重要性,明白感激能幫助你看清怨懟的樣貌,同時讓你知道如何處理造成怨懟的深層原因。

  ․探究在經常會引發怨懟的情況中,感激如何能幫助你為自己選擇做出的反應負責。

  ․發掘感激和怨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作用會如何在日常的困境中展現;這類情境包括了處理背叛、失望、霸凌、手足之爭、完美主義、工作場所的衝突。

  ․學習有效策略來處理「自我怨懟」以及「對他人的怨懟」。

  ․獲得更多技巧與自信來處理生活中某些困難的關係。

  ․逐漸理解跨文化差異會如何影響怨懟與感激之間的態勢。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練習感激並不是要嘗試以正面思考取代負面思考;感激永遠不應用於消除怨懟,也不該拿來製造出正面的假象,以致讓我們忽視了迫切需要注意的負面情況。我跟母親的那段旅程花了很多時間,對她產生前所未見的感激之情後,我獲得了克服怨懟的自覺與勇氣,而比起內心的不滿,我也更能重視與她之間的關係。但這並非權宜之計,因為我的怨懟相當深刻,需要隨著時間慢慢解開。不妨將怨懟想像成一團糾結的毛線球:某些地方會比較難解開,因為此處根深蒂固的怨懟經常會與你在其他關係中的怨懟相互交纏;其他的地方則可能只要稍微一拉,毛線球就會開始輕易解開。

  如果你想知道該從什麼做起,我強烈建議你先從這些比較簡單的情況著手,逐漸增進技巧,之後你就可以處理較難解開的心結。假如光是審視一段困難的關係就讓你充滿了痛苦或焦慮,那麼很明顯你應該暫時先維持現狀。或者,你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某些關係可能讓你陷入長期的痛苦,甚至持續了數十年,而接下來的內容就是要幫助你改變這種情況。我希望各位能按照章節順序閱讀,因為你的知識與策略會隨著進度慢慢累積起來。

  我誠摯希望你透過本書學到的策略來練習感激時,能發現這對「你和他人」以及「你和自己」的關係有莫大助益。其實,我認為感激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幫助我們長久且持續地與健康、和睦與和平共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亲切自然了,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就像是和一个很有智慧的朋友在聊天。它不像有些心灵成长的书,动不动就给你灌输一堆大道理,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普通人的挣扎,他/她把那些复杂的情感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过去的某些不快困住,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日常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它们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模型,而是真正能触动人心底的声音。比如,当提到“原谅”这个主题时,作者并没有强迫你去立刻放下一切,而是先让你看到,那些不放下的重量究竟是如何压垮我们自己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是在为自己的内心松绑,而不是在给自己增加新的任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教育”了,而是“被理解”了,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力量。书里提供的练习,设计得也十分巧妙,它们不是那种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插入到日常碎片时间里的微小行动,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复原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像是一部由内心探索驱动的慢电影,没有突兀的转折,只有层层递进的发现。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非常尊重读者的个体差异性。在介绍某些技巧时,书中会反复提醒:“如果这个方法不适合你,请灵活调整,找到属于你的频率。”这种去中心化的写作态度,让读者感到自己是主角,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学生。比如,在处理“对自身弱点的怨恨”这一章节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提供一个“自我接纳”的清单,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这种“怨恨自己”的模式,最初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什么伤害?这种追溯源头、而非仅仅处理表象的深度挖掘,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密的“心灵手术”,作者既是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又是最耐心的助手,他/她确保你不会因为疼痛而中途放弃。文字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找到喘息和沉淀的空间,不至于被信息的洪流淹没。

评分

说实话,我读过不少关于“积极心态”的书籍,很多读完后感觉就像是吃了速效兴奋剂,短期内可能有点提振精神,但一旦回归现实的柴米油盐和人际摩擦,那些“正能量”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走的是一条更深层、更坚固的“结构重塑”之路。作者没有鼓吹盲目的乐观,而是鼓励一种更接近现实主义的“清醒的感恩”。这种感恩,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说“谢谢”,而是对“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及“我依然拥有的能力”表示确认。这种转变是内在的、根本性的。我发现,当我对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能用一种更中立的、甚至带着一丝理解的眼光去看待时,我感到的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那是掌握了自己情绪主导权的力量。书中的练习部分,特别强调了“重复”和“一致性”,它清楚地告诉你,这不是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的、需要耐心的雕琢过程。对于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的人来说,这种脚踏实地的路线图,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珍贵。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效果,最显著的感受是“轻盈”。长期积累的怨怼,就像是沉重的背包,每一步路都走得异常费力。这本书没有承诺帮你把背包扔掉,但它教会了我如何解开那些死结,重新整理里面的物品,最终让背包的重量变得可以承受,甚至能让我带着它跑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间维度”的讨论。怨恨往往是把我们困在了过去的某个特定瞬间,让我们不断地重播那个场景。作者提供的方法,有效地拉长了我们与那个“过去瞬间”的距离,让我们能够从现在的视角,而非当时的情绪漩涡中去审视它。这种拉远焦距的能力,极大地削弱了过去的事件对当下决策的影响力。它不是教你如何忘记,而是教你如何“升级”你的记忆,让它从一个痛苦的绊脚石,变成一个提供智慧的里程碑。阅读体验是宁静而富有建设性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自我灵魂的深度对话,让人愈发清晰地看到,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身内在运作机制的透彻理解和温柔接纳。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摆脱怨恨”这件事持有一种深深的怀疑态度。在我过去的经验里,那些关于“放下”的说辞,听起来总像是一种对受害者精神的二次伤害,仿佛在暗示是我的错,我不够坚强。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核心理念似乎是:“觉察”才是通往自由的第一步,而不是“假装原谅”。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怨恨是如何像藤蔓一样,悄无声息地缠绕住我们的认知和选择。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探讨了不同类型怨恨的“形态”——有的是对外部事件的愤怒,有的是更深层次的、对自己选择的失望。这种细致的分类,让我第一次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被困在哪个“角落”。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快速地“忘记痛苦”,而是在教你如何“带着记忆,但不再被记忆奴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标签化”的讨论,它提供了一个工具箱,让我们可以给那些翻腾的情绪命名,一旦命名,它们的力量就会自然减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每一步的过渡都像是在爬一座精心设计的台阶,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让人充满信心去攀登下一个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