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情緒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受到文化和環境影響。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如何認識及定義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處理情緒。各個文化和語言也透過對情緒的定義和認識,把文化的集體意識投射給每個人,因此當我們接觸其他文化或與其他文化的人來往時,往往會發現彼此對情緒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明顯差異,因此使文化區隔又多瞭一層。身處在現今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世界中,我們除瞭需要認識其他文化之外,也需要瞭解各種文化在情緒方麵的處理模式,讓相處和溝通更加順暢。
本書作者是文化心理學先驅,她認為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我們共同生活時產生的。在本書中,作者開啟一個嶄新的角度,希望我們不隻是從一對一的情境中思考情緒這件事,還要放在更大的社會網絡中考量。藉由從外而內的角度,讀者可以理解為什麼荷蘭語語境中的自豪感無法完善地轉化為北卡羅萊納州的相同情緒,或者為什麼一個人對老闆的憤怒與對親密關係中的伴侶的憤怒不同。透過嚮外觀察工作、學校和傢庭中的關係,可以更好地判斷我們的情緒將如何被理解,它們可能如何改變情況,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
本書巧妙綜閤瞭來自不同時間和地域的人們的原創心理學研究和故事,精采地論證承認情緒上的差異可以讓我們找到共同點,讓我們變得更人性化和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