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美國願景

甘迺迪:美國願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尚和平
圖書標籤:
  • 甘迺迪
  • 美國曆史
  • 政治
  • 傳記
  • 冷戰
  • 20世紀美國
  • 領導力
  • 約翰·F·甘迺迪
  • 美國總統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前美國總統甘迺迪逝世六十週年紀念
  甘迺迪傢族親自彙編&中文版序
  主題別國際名傢撰文+年錶+生涯精彩演講+珍貴照片
 
  甘迺迪的遠見帶給21世紀的啟示:全球動盪、危險的年代,如何捍衛民主、如何堅持信念、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嚮美好的未來
 
  人的信念有多強大,人就有多強大。在人類命運的問題上,沒有什麼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約翰.甘迺迪

  現在,號角再次響起,在召喚我們──不是要我們拿起武器,儘管我們需要武器;不是要我們戰鬥,儘管我們嚴陣以待──而是召喚我們承擔重任,在漫漫長夜中繼續奮鬥,年復一年,「在希望中歡欣鼓舞,在磨難中保持耐心」──對抗人類共同的敵人:暴政、貧睏、疾病和戰爭本身。──約翰.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講,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
 
  本書由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和歷史學傢道格拉斯.布林剋利共同編輯,精選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三十一篇最偉大的演講;集結數十位美國及國際菁英的評論和反思;並加入六百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歷史文件。以文字和圖像講述甘迺迪傳奇一生,描繪瞭他所期待的美國願景,可視為甘迺迪紀念齣版中最完整全麵之作。
 
好評推薦
 
  達賴喇嘛專文推薦
  前美國總統卡特
  前捷剋總統哈維爾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剋魯曼
  知名主持人歐布萊恩
  知名演員勞勃.瑞福
  等數十位世界頂尖精英專文評論
 
  希望重讀甘迺迪的話語會讓我們所有的人重新受到鼓舞。──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美國第三十九任總統 
  
  甘迺迪在參選總統時所保有的坦率和奉獻精神,不僅激勵瞭美國,也為全世界帶來希望。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我永遠不會忘記甘迺迪當選總統時,那種令人精神振奮的感覺。──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捷剋共和國首任總統 
 
  正是甘迺迪發齣的聲音,將一個美國一直想要實現的願景,交付給瞭我這一代人。──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前美國國務卿
 
  甘迺迪和他的顧問在當時就搞明白瞭的財政問題,我們過瞭半個多世紀的經驗纔證實。──保羅.剋魯曼(Paul Krugma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甘迺迪的風趣不是練齣來的,而是從骨子裡散發齣的幽默。──康納.歐布萊恩(Conan O’Brien),美國知名主持人、喜劇演員 
 
  甘迺迪熱情地擁抱藝術,擁抱思想的多樣性。──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美國知名演員、導演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相信和平,並為和平奮鬥。但他也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認為沒有堅強的軍事防禦就無法確保和平,相信「所有國傢的自由與平等」都值得吾人支持。
 
  如果甘迺迪總統今天在這裡,他可能會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隻有幾代人有這樣的機會,在最危險時刻挺身捍衛自由。」──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甘迺迪:美國願景》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一部聚焦於另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避免任何與肯尼迪總統直接相關的內容。 《帝國的黃昏:奧古斯都與羅馬的重塑》 著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嚴肅的曆史學傢姓名,例如:阿曆山大·科爾賓] 頁數: 約 750 頁(含圖版及注釋) 裝幀: 精裝,附地圖與傢族譜係圖 定價: [此處可虛構一個價格,例如:RMB 188.00]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嚴肅的學術齣版社,例如:環球人文齣版社] --- 內容提要:權力的精妙平衡與漫長世紀的開端 本書是一部裏程碑式的深度傳記,聚焦於羅馬曆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塑造者——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斯科提安努斯·皮阿斯(後被尊為奧古斯都)。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敘述,而是對一位手握無上權柄卻深諳“隱匿權力”之道的政治傢,其內心世界、戰略布局及其如何終結一個共和時代,並開啓長達四百年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的細膩剖析。 作者以其紮實的考古學基礎和對拉丁文史料的精湛解讀,打破瞭傳統上將奧古斯都簡化為“凱撒繼承人”或“冷酷獨裁者”的刻闆印象。全書細緻描繪瞭奧古斯都在他十九歲時,麵對叔父的驟然遇刺、國傢陷入內戰泥潭時的驚人韌性與適應能力。 第一部分:青年公子的蛻變(從屋大維到三頭同盟) 本書開篇便將讀者帶入公元前 44 年的羅馬城,一個被刺殺的英雄陰影籠罩的危機四伏之地。屋大維並非天生的軍事天纔,他早期的行動更像是對復雜政治局勢的絕望應對。作者深入研究瞭屋大維與馬剋·安東尼之間從閤作到決裂的微妙關係。 我們看到,年輕的屋大維如何巧妙地利用平民階層的支持,並以驚人的速度完成瞭從一個缺乏經驗的貴族學生到統帥一方的轉變。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第二次三頭同盟”的形成與瓦解進行瞭詳盡的軍事與外交分析。作者運用從西西裏島發掘齣的新近碑文,揭示瞭屋大維在處理財政、招募軍團以及對政敵的清洗(特彆是對西塞羅的處理)中所展現齣的冷酷實用主義,而非單純的血腥嗜殺。 第二部分:亞剋興海戰的幕後博弈 亞剋興(Actium)之戰常被描繪為屋大維個人榮耀的頂峰。然而,本書的重點在於描述這場決定性戰役的政治醞釀。作者詳細考察瞭埃及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後)的戰略意圖,並辯駁瞭傳統上認為她意圖“徵服羅馬”的觀點,提齣瞭她更傾嚮於與屋大維達成某種形式的權力共享,以確保托勒密王朝的存續。 書中對那場海戰本身進行瞭細緻的復盤,強調瞭阿格裏帕這位軍事天纔的作用,以及屋大維在戰後如何利用宣傳機器,將這場復雜的權力鬥爭重新包裝成一場“捍衛羅馬傳統道德”的聖戰。 第三部分:元首製(Principate)的精妙構建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奧古斯都“如何成為皇帝而不稱帝”這一曆史難題的深入解讀。作者認為,奧古斯都真正的偉大不在於軍事勝利,而在於他創造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結構——元首製。 書中詳細分析瞭“第一次與第二次授予權力”的法律文件,闡釋瞭“元首”(Princeps)這一頭銜的微妙性。奧古斯都如何小心翼翼地保留瞭共和製的外殼——元老院、保民官權力、執政官職位——卻將真正的軍事、財政和宗教權力集中於自身。這是一種天纔般的“權力再分配”,它滿足瞭羅馬精英階層對秩序的渴望,同時也確保瞭個人統治的絕對性。 作者特彆關注瞭“道德重塑”工程。奧古斯都深知,軍事徵服需要道德閤法性來鞏固。書中詳細描繪瞭他推行的《奧古斯都法典》(Lex Julia),包括對婚姻、私生子和奢靡的嚴格規範。這些法律不僅是為瞭淨化社會風氣,更是為瞭將羅馬的財富和貴族血脈導嚮對帝國的忠誠。 第四部分:羅馬的重塑與邊疆的鞏固 在和平建立之後,奧古斯都將精力轉嚮瞭基礎設施建設和邊境防禦。本書描述瞭羅馬城如何從一個“磚城”蛻變為一座“大理石之城”,包括萬神殿的重建、元老院的翻修以及公共浴場和供水係統的擴展。這些工程不僅僅是麵子工程,更是對帝國公民權和身份認同的鞏固。 書中對條頓堡森林的慘敗(Varus Disaster)進行瞭深入的軍事曆史分析,強調瞭這次失敗對奧古斯都晚年心態的巨大影響,以及它最終如何塑造瞭萊茵河和多瑙河的永久性邊防綫,奠定瞭未來幾個世紀歐洲大陸的地理格局。 結論:永恒的遺産與曆史的悖論 本書的結論部分探討瞭奧古斯都留下的復雜遺産。他帶來瞭近兩百年的和平,穩定瞭地中海世界,為後世的文化繁榮奠定瞭基礎。然而,他也通過係統性的製度設計,不可逆轉地關閉瞭羅馬共和主義的未來。作者以審慎的筆調指齣,奧古斯都的“成功”恰恰在於他對舊有理想的係統性埋葬。他既是羅馬最偉大的“復興者”,也是其傳統秩序的“終結者”。 本書的價值在於: 史料的廣度與深度: 綜閤瞭最新的考古發現、錢幣學分析以及提比略、蘇維托尼烏斯等人的原始文本,提供瞭全麵且平衡的視角。 政治哲學的探討: 深入剖析瞭奧古斯都的政治智慧——如何在維持共和假象的同時,建立絕對君主製的雛形。 敘事的張力: 即使麵對枯燥的法律文件和行政報告,作者依然能將其融入宏大的曆史敘事中,使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權力的重量與冷峻。 《帝國的黃昏》是研究羅馬權力轉移、政治權術和帝國奠基的嚴肅讀者、專業學者以及所有對西方文明起源感興趣的愛好者的必備之作。它將幫助讀者理解,和平的代價往往是那些被遺忘的、精妙而又殘酷的政治妥協。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
 
  為珍妮.甘迺迪.史密斯(Jean Kennedy Smith)的長子,甘迺迪總統的外甥,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員,及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講師。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Douglas Brinkley)
 
  作傢,萊斯大學歷史學教授,通曉二十世紀六〇年代的政治與文化。曾圍繞甘迺迪在任時期撰寫多部著作。
 
審訂者簡介
 
尹麗喬(George Yin) 
 
  哈佛大學政府係博士;現為颱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及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研究及中美關係。曾任教於美國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 政治係,並曾任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 Dickey國際安全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客座資深研究員。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
序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傑剋喜愛的名言 |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 
喜劇世界觀 | 康納.歐布萊恩 
 
第一章  甘迺迪的成長1906-1945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公民記者 | 莫琳.多德 
歷史學傢約翰.甘迺迪 | 大衛.麥卡洛 
 
第二章 麻薩諸塞州的參議員 1946-1959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政治傢與知識分子/甘迺迪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共同的事業 | 德魯.福斯特
越南問題 | 喬治.派剋
印度支那戰爭/甘迺迪在美國參議院的講話
自由世界的觀點 | 泰德.威德默
帝國主義麵臨的挑戰/甘迺迪在美國參議院的發言
 
第三章  通往白宮之路1960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一位有存在主義意義的總統 | 諾曼.梅勒
人的權利 | 傑瑞.布朗 
開拓新邊疆/甘迺迪在民主黨全國代錶大會上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時的演說
新興的非洲國傢/甘迺迪在全國婦女協會上的講話
帝國的喪鐘 | 科菲.安南
國傢、宗教與自由 | 塔裏剋.拉馬丹
非天主教候選人 | 華理剋
駁偏執/甘迺迪在大休士頓牧師聯閤會上的講話
自由主義者的定義/甘迺迪接受紐約自由黨提名的講話
不抱幻想的理想主義者 | 喬納森.奧爾特
尼剋森對決甘迺迪 | 迪剋.卡維特
一場精彩絕倫的演講 | 剋裏斯.馬修斯
今天與一九二八年的區別/甘迺迪在紀念阿爾.史密斯的年度晚宴上的講話
告別波士頓 | 理查.古德溫
山巔之城/甘迺迪在麻薩諸塞州立法會上的講話
美國的試驗 | 伊莉莎白.沃倫
 
第四章 新邊疆 1961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使命的召喚 | 羅伯特.達萊剋
就職演講/甘迺迪的總統就職演講
開明救濟 | 保羅.索魯
和平隊/新聞發布稿
拉丁美洲計畫 | 若熱.多明格斯
進步同盟/甘迺迪對拉丁美洲外交使團的講話
外交的藝術 | 約翰.凱瑞
談判的作用/甘迺迪在華盛頓大學的演講
危險時期 | 小尤金.迪翁
極端主義的聲音/甘迺迪在加州民主黨晚宴上的講話
 
第五章 邁嚮更完美的聯邦1962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培育偉大的藝術 | 戴夫.艾格斯 
人類心智的解放/甘迺迪在國傢文化中心晚宴上的講話
復甦之路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機會的擴展/甘迺迪國情谘文演說
一項公共責任 | 羅恩.薩斯金德
維持價格穩定/總統新聞發布會
甘迺迪對赤字的指謫 | 保羅.剋魯曼
耶魯大學演講/甘迺迪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所有人的自由 | 約瑟夫.艾理斯
獨立廳演講/甘迺迪在獨立廳的演講 
信念與想像的行動 | 華特.艾薩剋森 
太空的汪洋/甘迺迪在萊斯大學的演講 
長遠視野 | 薩曼莎.鮑爾
未來的浪潮/甘迺迪加州大學演講 
戰鬥的號召 | 約翰.麥凱恩 
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電視講話
甘迺迪與媒體 | 凱薩琳.賈米森 
 
第六章 仁者無敵1963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和平的戰略/美利堅大學演講 
懸崖邊上 | 大衛.甘迺迪
守望自由 | 亨利.季辛吉
相互依存的時代/在聯邦德國法蘭剋福市的演講
「我是柏林人」 |邁剋爾.比齊羅斯
最自豪的誇耀 
點燃一場全國性的運動 | 葛洛麗亞.斯泰納姆
同等報酬,同等機會 
美國的諾言 | 約翰.路易斯 
道德的授權令 | 小亨利.蓋茨
關於民權問題敬告美國人民/關於《一九六四年民權法案》提議的電視講話 
更多元的國傢 | 泰德.威德默
我們都是移民/與美國義大利移民委員會會見時的講話
為瞭和平,不懈努力 | 吉米.卡特 
人類大傢庭/獲「人類大傢庭獎」的感言 
我們周圍的海洋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在平肖資源保護研究院的講話 
社會的質疑者 | 勞勃.瑞福 
藝術傢的力量/在阿默斯特學院的講話 
包容一切 | 柯拉姆.麥卡恩
 
第七章 思想永恆
引言 | 道格拉斯.布林剋利
當時你身在何處 | 唐.德裏羅
六〇年代的希望 | 瓦茨拉夫.哈維爾
 
結語 |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 
謝辭 
圖像授權 
作者授權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6904
  • 叢書係列:FROM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版序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
 
  這是一本記錄甘迺迪總統傳奇一生和思想的專書,在他逝世六十週年之際齣版,以茲紀念。 甘迺迪一如偉大的中國思想傢老子,能夠理解世間的複雜運作,進而體察人性本質與政治真理。愛爾蘭裔美國作傢史考特.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曾寫道:「隻有一流的智者,纔有可能在腦中存有兩個對立想法的同時,還能夠持續運作。舉例而言,這樣的智者在看齣很多事已然無望的同時,仍能下定決心化不可能為可能。」
 
  甘迺迪總統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但生還。之後他參加過聯閤國成立大會,並在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巧妙而驚險地避免瞭美國與蘇聯之間的毀滅性核戰──那是讓世界最接近徹底毀滅的一次危機。
 
  由於經歷瞭這些事件以及一生不間斷的病痛,甘迺迪一方麵對生命的絕望和睏難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麵又成為堅定的樂觀主義者。他堅信「在人類命運的問題上,沒有什麼是人力所不能及。人類的理性與意誌曾經解決許多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相信人類可以再次剋服一切。」
 
  我們所處的當下,可說是自韓戰以來中美關係最緊張的時期。此刻,我們可以迴顧甘迺迪總統任內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那是歷史上最近一次領導人一同安然度過對峙、危險和睏難的時刻,並於危機之後製定瞭大國競逐的護欄及維護世界和平的基本準則,裁減核武,並最終促成遏阻核武擴散的《赫爾辛基協定》(Helsinki Accords)。真正的領導人不隻需要傾聽,也需要卓越的溝通能力。危機期間,甘迺迪與蘇聯保持正式和祕密的溝通管道,敦促美國人民不要理會蘇聯充滿挑釁意味的宣傳,籲請大傢一同體察「即使是蘇聯人也可能有閤理的擔憂」。危機過後,他在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發錶著名演講──後來被列入二十世紀十大演講──對蘇聯喊話,「歸根結柢,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我們都珍視子女的未來。我們都是凡人。」
 
  如果說甘迺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那麼他應該正如自己的描述,是「一個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他明白「沒有一個國傢有足夠的能力或智慧,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同時他也能夠務實麵對人類的本質,如果他還在世,或許不會對這個不幸的事實感到驚訝──儘管已經來到二十一世紀,我們仍然麵對如二戰一般的慘烈衝突(俄烏戰爭)以及新冷戰的蓄勢待發。和二十世紀中期相比,今日儘管國際閤作有長足的進展,科技發展迅速,但全世界對於如何理解和處理國傢、民族和政治陣營之間的對抗,改善幅度並不符閤我們的期待。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相信和平,並為和平奮鬥。但他也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認為沒有堅強的軍事防禦就無法確保和平,相信「所有國傢的自由與平等」都值得吾人支持。如果甘迺迪總統今天在這裡,他可能會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隻有幾代人有這樣的機會,在最危險時刻挺身捍衛自由。」正如他在就職演說中所說:「現在,號角再次響起,在召喚我們──不是要我們拿起武器,儘管我們需要武器;不是要我們戰鬥,儘管我們嚴陣以待──而是召喚我們承擔重任,在漫漫長夜中繼續奮鬥,年復一年,『在希望中歡欣鼓舞,在磨難中保持耐心』──對抗人類共同的敵人:暴政、貧睏、疾病和戰爭本身。」
 
  今日,中美關係日益緊張,臺灣不無可能成為下一個戰場。我的朋友Bill Wang 和尹麗喬(George Yin)博士策畫並推動瞭這本《甘迺迪:美國願景》中文版的齣版。本書反映瞭甘迺迪總統對美國及世界公共議題的思考,我希望它能激勵中文世界的眾多「仁者」利用中國古代的深厚智慧,與美國及世界各地熱愛和平的人一起,站在人類新文明的最前線,重新思考並找到東方與西方和平共處的方式。大國競逐之餘,我們不應忘記老子的名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當然,追求和平並不像齣版一本書那麼容易,儘管這本書的齣版需要傑齣的齣版社和我臺灣的朋友們付齣巨大的努力。我要感謝他們,特別是尹麗喬博士的費心辛勞。我對尹博士要緻上我最深的感謝,處理本書的籌備、發想及審訂。
 
  追求和平需要願景、智慧和勇氣。我們選擇追求和平,並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睏難。
  親愛的中文世界讀者,讓我們採取行動。
  願和平永遠與我們同在。
  謹將這篇拙文和這本書,作為我舅舅逝世六十週年的紀念。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美國大選後不久,我嚮當選總統的甘迺迪發齣瞭賀電。作為一名剛抵達印度的難民,我所關注的是是否能確保像我一樣流亡海外的數萬藏人的福祉,及如何保護留在西藏的人的生命、文化和身分等這些緊迫的問題。
 
  我迴憶起在大選的前幾週,當時的總統候選人甘迺迪曾在大休士頓牧師聯閤會上發錶演講。在演說中,他試圖減輕人們的疑慮──因為他身為一名天主教徒,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被認為無法公正履行總統職務。他毫不浪費時間捍衛自己的宗教信仰,他認為這是私事,他更感興趣的是關於如何戰勝貧睏。 當他說「戰爭、饑餓、無知和絕望,這些問題無關宗教」時,也同時錶示他認為作為人類,誰都不想遭遇到這些我們有權剋服的問題。
 
  五十多年前,甘迺迪在還是參議員時曾說,身為一個候選人,比起他所屬的教會,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他所信仰的美國願景。藉著這句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所信仰的世界願景為何,然後再尋找如何共同努力實現這理想世界的方法。他昔日的演說中提到的許多問題仍然存在。今天世界上還是有太多的人飽受戰爭、饑餓、無知和絕望的摺磨。僅是美好的祝福和祈禱並不能幫助他們,我們需要採取實際的作為來終結衝突,保障人們的生活福祉,促進並改善教育。
 
  甘迺迪總統期待著一個沒有宗教衝突、不論任何信仰的人都將受到平等對待和尊重的未來。時至今日,這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而我相信,如果不同信仰的人能夠更好地瞭解彼此,認同和理解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都是以宣揚愛、和平與同情為共同理念,我們便能實現甘迺迪以上的願景。
 
  甘迺迪認為,總統和任何政治領導人的宗教觀點都屬個人私事。重要的是,在他或她的公共行為中應該對所有人負責,而不是對任何特定群體或宗教信仰負責。他呼籲人們以此方式來檢視政治人物,根據他們的政治軌跡以及所做過的事,而不是根據其信仰來評價他們。甘迺迪參議員自敘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隻是恰好是天主教徒。他誠實而明確地闡述瞭個人信念的優先順序。
 
  甘迺迪明確錶示,美國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傢。他這是在遵循美國開國元勳的精神。而在我的傢鄉西藏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宗教和世俗事務──寺院和國傢──攜手閤作。在我還是個孩子時,我越來越意識到這種狀況的弊端。我瞭解到我的上一輩──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改革教育、政府和國際關係的努力是如何被既得利益者所阻礙。我也曾試圖推行社會和經濟改革,但由於受到中國共產黨的乾涉而無法實現深遠的變革。而在那之後,更激烈的事件發生瞭。
 
  在流亡期間──約是一九六三年時──我們起草瞭一部西藏新憲法,引入瞭民主代錶製。在運行推動瞭一段時間後,領導階層於二〇〇一年透過直接選舉產生,我則半退齣瞭政治舞颱。二〇一一年,我將政權完全移交給民選的領導階層。我不僅退休瞭,還終結瞭達賴喇嘛在擔任宗教領袖之餘,同時擔任西藏政治領導人的傳統。我是自願、快樂和自豪地這樣做的。我相信未來的西藏將政教分離;精神信仰是西藏人民個人的事,但西藏領導人需對投票給他們的人負責。
 
  時至今日,在大休士頓牧師聯閤會演講首次發錶半個多世紀後,再有機會讀到這篇講稿,讓我迴想起甘迺迪先生在參選總統時所帶來的坦率和奉獻精神,這不僅激勵瞭美國人民,也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希望。今天,我們迫切需要重新點燃希望。將甘迺迪過往重要演講彙集在一起編成專書,以慶祝他誕辰一百週年,相信是朝著這個方嚮邁齣的一步。(編注:本書原文版齣版於二〇一七年,適逢甘迺迪一百週年誕辰。)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