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2023年全新修訂版)

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2023年全新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唯色
图书标签:
  • 西藏
  • 文革
  • 历史
  • 纪实
  • 摄影
  • 记忆
  • 禁区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過一句名言:

「關於文明的記錄同時都是關於野蠻的記錄。」
但我要修改為:關於所謂文明的記錄,實質上是關於野蠻的記錄。

西藏文革最直接而真實的紀錄
無論過去多少年,歷史只是更加鮮明,從未褪色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開始燎原,作家唯色出生於西藏軍區總醫院。當時她的父親是中國駐藏解放軍的一名軍官,也是一位熱心的攝影愛好者。透過鏡頭,這位軍官記錄了迄今為止關於西藏文革最全面的一批影像。「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

  「我像什麼呢?是不是,我像一個隱秘的、並不專業的考古愛好者,也像一個著了魔的廢墟收藏者,更像是這個被佔領的老城裡的流亡者之一,心懷許多個前世的記憶流亡著?逐漸地,在重新拍攝與記錄中,我像是從對西藏文革的倦怠裡恢復過來,重又繼續研究父親生前拍攝的照片,包括記錄了兒女成長的家庭照片。並將從拉薩家裡帶往北京的底片掃描,於是電腦變成了讓昨日再現的場域。」――補記《殺劫》之後    

  這期間,唯色嘗試使用她父親在文革當年拍照片的蔡司伊康相機,站在她父親當年同一角度,拍攝今日拉薩圖景,兩個時代照片的對比,顯示出歷史的無常。如今文革超過五十年,世界依舊未對西藏文革多置一詞,消極犬儒,和諧漠視這道傷痕。書中,作者提及「凡是革命者,都善於製造標語口號,製造革命術語和政治運動,製造沒完沒了的集會和狂歡」。今日再看,感慨更甚。中國培養出一批高舉愛國心的新世紀紅衛兵:小粉紅。於是西藏成為不可干涉的「國家內政」,文革已是過去式。他們有強大玫瑰色濾鏡,死守黑歷史不現形。但是影像紀錄不可抹滅。當前世界處於和平崩毀的邊緣,不聽不看並無法使危機消失。因此我們必須閱讀《殺劫》,必須見證歷史、才能記取歷史,並且不讓記憶遭到竄改、抹滅。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最重要、觀點最真誠的藏族作家
  西方學者認為她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運用現代傳媒表達觀點的第一位藏人」。
  中文版內容全新修訂,增加多幅前版遭刪減照片

  唯色作品集
  名為西藏的詩(2006)
  西藏記憶(2006)
  看不見的西藏(2007)
  聽說西藏(與王力雄合著,2009)
  西藏火鳳凰(2015)
  絳紅廢墟(2017)
  疫年記西藏(2021)

  《殺劫》2006年出版,「關於文革在西藏最全面的一批民間圖片記錄」「文革研究的西藏部分因此不再空白」。

  2016年,發行文革五十週年紀念版。

  2023年,在英文版於2020年出版後,作者為新版再做內容修訂,增加數幀珍貴照片與補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 --- 图书名称:《暗流涌动的边陲:二十世纪中叶的社会变迁与民族叙事》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 字数:约40万字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一个特定边陲地带(虚构的“青松地区”)所经历的深刻社会结构性转变、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重塑过程。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民族志,而是通过对地方档案、私人信件、口述历史的细致爬梳,力图还原一个多层次、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格局的孕育 (1940s-1950s)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青松地区在战乱后社会生态的微妙变化。在新的政治力量介入之前,青松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族群共存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既有地域性的传统治理模式,也受到外部商业和宗教势力的深刻影响。作者首先聚焦于地权制度的演变,详细描绘了土地改革运动对地方精英阶层,尤其是传统贵族和地方豪绅的冲击。 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叙事,本部分着重于“承受者”的视角。通过对地方税务记录和司法文书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新政权推行过程中,基层行政体系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宗族势力进行博弈。书中特别探讨了在这一转型期,宗教机构(如当地著名的‘白塔寺’)如何巧妙地调整其在社会动员和资源分配中的角色,以期在新的权力框架中找到生存空间。 此外,作者对当时兴起的教育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同于主流历史对扫盲工作的赞美,本书揭示了在早期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新式教育与传统蒙学教育之间产生的代际断裂,以及这种断裂如何影响了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和对未来社区角色的认知。 第二部分:工业化浪潮与文化张力的激化 (1960s-1970s) 随着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推进,青松地区被纳入了长远的资源开发规划。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移到“边陲工业化”对当地社会肌理的改造上。作者详尽考察了大型水利工程和矿产开发的引入,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生计模式。 书中对“移民与定居”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新迁入的建设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摩擦,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张力。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内部会议记录和当时的报刊评论,揭示了在“民族团结”的口号下,实际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公、文化隔阂以及由此引发的局部性冲突。 本部分的关键在于对“现代性”定义的批判性审视。青松地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其传统手工业、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怎样的侵蚀和重构?作者通过对比新旧生活方式的案例研究,展现了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 第三部分:身份重塑与记忆的碎片化 (1980s至今)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再次冲击了青松地区。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后改革时代背景下,地方身份认同的复杂演变。随着对过去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作者将重点放在了“记忆的政治”上。在新的开放环境下,地方媒体、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如何重新诠释和书写本地历史?书中分析了近年来兴起的关于“传统建筑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运动,指出这些运动背后隐藏的对政治正统性的微妙挑战和对地方自治权的渴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部分探讨了“口述历史”的局限性与重要性。在官方记录与民间记忆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排斥的情况下,研究者如何通过跨代际的访谈,重建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日常抵抗”与“个体能动性”。作者通过对几位代表性人物——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一位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和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的深度追踪,勾勒出青松地区在后现代语境下多重身份交织的现实图景。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作者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单一维度解释的局限性。全书大量引用的一手资料,包括数十份地方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未公开发表的行政报告以及超过六十位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录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多声部且极具现场感的边陲社会变迁史。本书旨在为理解复杂社会转型中的权力、文化与个体命运提供一个深度案例分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唯色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圖伯特(藏)人。出生於文革中的拉薩。在圖伯特東部康地及中國漢地生活、學習多年。1988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漢語文系,就職甘孜報社。1990年回到拉薩,至2004年擔任《西藏文學》雜誌社編輯。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筆記》被中國當局認為有「嚴重的政治錯誤」而遭查禁,因拒絕承認錯誤,被解除體制內職務,從此成為獨立作家、詩人,居住北京、拉薩兩地,無法獲得護照旅行,自況中國境內的流亡藏人。

  迄今出版詩集、散文集、故事集、評論集及歷史調查、口述訪談二十一本,譯為藏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加泰羅尼亞文、捷克文、波蘭文、韓文等譯著二十本,包括與王力雄的中文、藏文、英文合集四本。其中《殺劫》《西藏記憶》《名為西藏的詩》《看不見的西藏》《聽說西藏》《西藏火鳳凰》《絳紅廢墟》《疫年記西藏》皆為大塊文化出版。

  曾獲寫作與人權多個國際獎項。

  寫作理念:寫作即流亡;寫作即祈禱;寫作即見證。
 

图书目录

序(王力雄)
關於照片
 
I 砸爛舊西藏
革命即將來臨
砸大昭寺
鬥「牛鬼蛇神」
換新名
 
II 造反者的內戰
兩大造反派
 
III 龍在雪域
軍事管制
全民皆兵
 
IV 毛的新西藏
革命委員會
人民公社
造新神
 
V 尾聲

神界輪迴
 
VI 《殺劫》之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7037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8.6 x 24.9 x 1.6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一九九九年底,我收到唯色寄來的郵件,裡面有數百張底片。那時我們還沒見過面。她在信中告訴我,底片是她一九九一年逝世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西藏所拍。她知道這些底片很珍貴,卻不知道該怎麼用。她雖然和我從未謀面,但是看過我寫的關於西藏的書,相信我會很好地使用這些底片,因此決定把底片送給我。

  我戴上手套,對著燈光看這些底片。很快我就斷定,我不能接受這份饋贈,因為它實在太過珍貴了。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為獨特的事件,它除了是一段空前絕後的奇異歷史,還關係到對人類走向的探索,因此一直受到眾多研究者關注。幸運的是,因為文革波及廣泛,距離時間又不太遠,留下的資料可以用浩如煙海形容,世界各國的重要大學和圖書館都有收集。即使在文革研究遭到官方禁止的中國,文革資料在民間也多有流傳。

  然而,無論是在文革研究方面,還是在文革資料收集方面,一直存在一個空白——西藏。目前對文革資料收集最全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二○○二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中,收入了上萬篇文件、講話和其他文獻,其中關於西藏的文獻只有八篇;美國華盛頓的中國資料研究中心出版的《新編紅衛兵資料》,收入三一○○種紅衛兵小報,其中西藏的小報只有四種。正如文革研究專家和文革資料編纂者宋永毅在給我的信中感慨:「西藏材料可以說是奇缺……我們對西藏文革實在瞭解得太少了!」

  即使在官方的西藏自治區文件案館,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也是一個斷層。六年時間留下的材料僅有三份。文革初期最熱鬧的兩年竟然一份材料也沒有。

  當然,西藏文革的資料肯定存在,至少在文革中掌握西藏重權的西藏軍區就保存得相當多。但那是一個深埋的黑箱,衛兵把守,絕不外露。跟所有被中國官方掌握的文革資料一樣,被當作不可見天日的「絕密」。文革不僅是會使中共痛楚的舊疤,而且挖掘下去,會觸及中共制度的根本,所以儘管已過四十年,文革在中國仍被列為不可觸碰的禁區。

  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中共統戰部一九九九年編輯的《圖說百年西藏》畫冊,數百幅照片中竟然沒有一張文革期間的照片,似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時間在西藏歷史上不曾存在!

  面對這樣的有意抹煞,「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愈發顯得千真萬確。如果上百萬平方公里的西藏是文革研究的空白,文革研究就是無法完整的。由此而言,唯色父親拍攝的西藏文革照片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

  與其他資料相比,照片的客觀性相對最強。文字、口述、採訪等免不了與當事者的主觀性——立場、目標、記憶和解釋等——有關,靈活多意,容易遭受懷疑和否定。照片則是歷史瞬間的凝固,當時光影所投射的每個象素都具有不可否定的性質,屬於「鐵證」。以往西藏文革的文字材料奇缺,西藏文革的照片更是少到不能再少。多年來,正式發表的西藏文革照片只見過一張(臺灣《攝影家》雜誌第三十九期);用google做中、英文搜索,全部網際網路找到的西藏文革照片也只有一張!唯色父親的數百張西藏文革底片,價值由此可想而知。

  我回信告訴唯色,我可以幫助她,但是讓這些照片見證歷史不是我這個外族人的職責,而是應該由她自己承擔。

  從那時到今天,六年過去了。唯色圍繞這些照片所做的漫長調查和寫作終於完成,她父親的照片得以在四十年後重見天日,文革研究的西藏部分也因此不再空白。

  願她父親往生的靈魂安息。

  順便說一句,唯色今天已是我的妻子。

  感謝這些照片。

王力雄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
(又及:我父親在三十七年前的這天死於文革迫害)

用户评价

评分

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它促使我去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道德的边界又在哪里。更深层次地,它引发了我对“记忆”与“遗忘”的哲学思考。那些被刻意压制或自然消逝的“禁区”记忆,究竟是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深远且持久的,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审视那些被时间厚厚覆盖的真实。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在描述宏大事件时,语言显得庄重而富有力量,如同历史的洪钟大吕;而在描绘个体的情感纠葛和日常琐事时,文字又变得含蓄而富有诗意,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种张弛有度的语言驾驭能力,着实令人赞叹。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题材写成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文学性的表达,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身影,得以重新焕发出光彩,他们的喜怒哀乐,清晰可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和交叉叙事的手法,使得历史的立体感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有时候,一段话可能只是对某个场景的侧面描写,但正是这些侧面的光影交错,才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线索时所花费的心思,这种精心编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故事的主线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引入新的视角或事件,不断拓宽我的认知边界,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也随之深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斑驳历史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敬畏于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又对个体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拿到书的瞬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重量,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是承载了无数未曾言说的故事和情感的重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驾驭如此敏感和沉重的主题,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精准捕捉那些被时间磨损的微小细节。从排版到装帧,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没有过度的渲染,只是平静地陈述,但正是这种克制,更让人心生敬畏。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去探索那些被尘封的记忆碎片,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初读几页,我立刻被那种近乎纪实的手法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是一个隐形的观察者,穿梭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用最冷静、最客观的视角去记录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暗流涌动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那种距离感,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那些鲜活的场景、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到历史现场的见证者。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气味,听到那些遥远的喧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