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太空人的大象

想當太空人的大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弗利
图书标签:
  • 太空
  • 大象
  • 梦想
  • 儿童文学
  • 绘本
  • 励志
  • 动物
  • 冒险
  • 科普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榮獲年度最佳圖畫書獎等9項大獎!/

  夢想的路上不怕跌倒,只怕放棄!
  英雄有各種形狀、體型和種類……
  象黛拉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只有一個問題:她是一隻大象!
  每當象黛拉懷著熱情去太空中心遞出申請單,他們都會想出一個她不能加入的新理由。
  太空衣太小、太空梭載不動、沒有適合她的訓練中心,她沒有自己的太空團隊……
  不過,有志者事竟成,史黛拉下定決心要靠自己努力。
  當她做好一切準備時,真的能如願登陸外太空嗎?

本書特色

  *獲得九項國際大獎肯定,橫掃各大童書暢銷榜!
  *收錄歷史上真實登陸外太空的動物名單,可延伸學習、增廣見聞!
  *附太空主題拉頁,值得珍藏!
  *給孩子正向價值觀:肯定自己、就算不被看好也要相信自己、堅持不懈!

  六大領域分類:認知、社會、情緒
  六大核心素養分類: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想像創造

得獎紀錄

  ★澳洲兒童圖書委員會年度最佳圖書獎(2022)
  ★影子選擇獎年度圖書(2022)
  ★歐萊雅最佳童書獎(2021)
  ★西澳洲青少年書獎(2023)
  ★德國白烏鴉獎入選(2022)
  ★Better Reading 50大最佳兒童讀物(2022)
  ★水晶風箏獎入選(2022)
  ★西澳洲總理圖書獎入選(2021)
  ★澳洲語言病理學協會年度童書獎入選(2022)

國際盛讚

  ★精彩幽默細節和真正鼓舞人心的女主角,《想當太空人的大象》是必讀的!—《兒童閱讀指南》
  ★將有趣的文字和令人愉快的藝術作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鼓舞人心的成功故事。—《寫西澳》
  ★一部精采、適合朗讀的作品,有太空旅行理念的豐富介紹,以及促進包容性的意涵。象黛拉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她以積極的態度為讀者打氣。—《閱讀加》
  ★真是一頭好大象!真是一位好女士!—《好讀雜誌》
  ★總的來說,我會給《想當太空人的大象》打十分之十,因為它鼓舞人心、有趣並且可以實現夢想!—Rory,9 歲, 字母湯
  ★一本聰明迷人的圖畫書。—《西方》
  ★弗利的插圖為故事帶來了多層意義和幽默。—《流行語雜誌》
  ★弗利生動的插圖與非凡的故事敘述功力相結合,創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更好的閱讀》
  ★弗利的文字和插圖將「象黛拉」推向故事高峰,並給人一種復古的情懷。—《兒童書評》
  ★弗利的插圖富有表現力、大膽且細節豐富。—《故事鏈接》
  ★憑藉其精采的故事、富有同理心的女主角,以及詳細、引人入勝的插圖,這本繪本會贏得那些擁有遠大夢想和積極進取態度的孩子們的心。—《EDC出版》
  ★正是這種自信和自我價值,讓這個故事如此溫暖人心,並為小讀者灌輸寶貴的經驗。—《地下作家》

各界好評

  專文推薦
  ★永遠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做不到,永遠要與質疑站在對立面。這隻大象他不單只是想被送上外太空而已,他要成為真真正正的太空人。如果連他都可以,還有誰不行呢?——繪本帶我去旅行(閱讀推廣人)

  ★懷著想當太空人夢想的象黛拉,在往夢想前進的路上遇到不同的挑戰卻不灰心,每一次都讓自己往夢想更靠近一點點,堅持不懈的態度,最終到達夢想的終點站。作者透過生動有趣的筆法,細膩地描繪出象黛拉努力的過程,讓讀者讀完此書後有種不畏懼挑戰的心,勇往直前。—SNOW(美國正向教養家長/學校雙證講師/正向教養大人與孩子的秘密花園版主)

專文導讀

  劉清彥    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齊聲讚嘆

  SNOW美國正向教養家長/學校雙證講師
  繪本帶我去旅行 閱讀推廣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主持人
  嚴淑女 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台灣分會會長(SCBWI-Taiwan)

  *適讀年齡:4~8歲親子共讀,8歲以上自己讀
  *附注音。
星际漫游者的日记:一趟关于勇气、孤独与宇宙真理的非虚构探索 作者: 艾米莉亚·凡尔纳(化名) 出版社: 苍穹之眼出版公司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星图折页 --- 导言:远方的呼唤与尘世的重量 《星际漫游者的日记》并非一本面向大众的太空科普读物,它是一部深邃的个人史诗,是记录一位在地球边缘徘徊的孤独探险家,如何用肉体和精神去丈量宇宙尺度的心灵实录。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为期十年的私人太空探索计划中,从地面筹备、亚轨道试飞到最终执行的数次高风险任务中所撰写的、未经删改的飞行日志、观测笔记、以及在狭小密闭舱室内对自我与存在的深度反思。 这不是关于火箭推力或轨道力学的枯燥数据堆砌,而是关于人类在面对绝对虚无时,如何与自身的脆弱和渴望共处的故事。它揭示了那些在新闻发布会上被光鲜亮丽的口号所掩盖的,真实的、汗湿的、充满哲学困惑的太空体验。 第一部分:地面的预演与灵魂的锻造(第1章 - 第12章) 这一部分详述了作者如何从一个富有但对现有航天体系心存芥蒂的理想主义者,蜕变为一个能够独立承担极端风险的“私人宇航员”的过程。 关于训练的隐秘细节: 读者将深入了解那些远超官方宇航员标准的残酷训练。书中细致描绘了作者如何克服了对高G力的生理排斥,如何在无重力模拟水槽中进行长达数周的隔离训练,以及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在模拟生命支持系统故障的环境下,如何与内心深处的恐慌进行殊死搏斗。作者坦诚,最难的不是物理的极限,而是如何说服大脑,接受“死亡可能只是一次细微的失误”这一事实。 理论与哲学的交织: 在技术准备的同时,作者沉浸于对宇宙论、量子纠缠以及古代航海家精神的研究。她认为,要真正抵达太空,必须先在思想上摆脱地球的引力。这部分穿插了大量作者对手稿、古籍的引用,探讨了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尼采的“永恒轮回”等概念,如何指导她面对未来未知的黑暗。 人际关系的退场: 艾米莉亚描述了她如何一步步疏远了试图劝阻她的家人、赞助人乃至唯一的几位密友。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的牺牲”,而是关于一个目标过于宏大而无法被常人理解时,孤独是如何成为唯一的必需品。她记录了最后一次与她母亲的通话,对话的平淡与内心的波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心酸。 第二部分:飞升的代价与轨道上的寂静(第13章 - 第30章) 这是本书的核心,记录了作者数次往返于卡门线之上与地球同步轨道之间的经历。 升空:无法言喻的暴力美学: 作者对火箭点火瞬间的描写,摒弃了常见的“光芒万丈”的描述,转而聚焦于身体感受到的“被撕裂的错觉”和“耳膜的震颤”。她将升空描述为一场“被允许的暴力入侵”,人类用最原始的火药和金属,试图强行进入一个原本不属于我们的领域。 窗外的“非存在”: 在描述地球景象时,作者展现了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她避开了对蓝白相间的标准赞美,转而关注地表气候系统和人为干预的痕迹——那些人类文明留下的、在宇宙尺度下显得微不足道的、却又如此坚韧的印记。然而,更具震撼力的是对“黑暗”的描写。在遮蔽了太阳光的瞬间,所见的宇宙并非闪烁的钻石,而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绝对的、仿佛能吞噬思想的“墨水黑”。 生命支持系统下的心理剧: 在失重环境中,作者的日记变得更加私密和抽象。长时间的孤独和微小的系统噪音(如空气循环泵的规律嗡鸣)开始扭曲时间感。她详细记录了如何与自己的倒影对话、如何依靠精确到秒的日程表来抵抗精神的瓦解。一个令人不安的章节是关于“漂浮的物体恐惧症”——任何失控的工具或食物残渣,在微重力下都可能成为潜意识中失控的象征。 第三部分:数据的背后与真理的低语(第31章 - 尾声) 在完成既定的技术目标后,作者开始将焦点从“如何飞”转移到“为何存在于此”。 “地球病”的逆转: 许多宇航员经历“总览效应”,即从太空俯瞰地球时产生的深刻的统一感。艾米莉亚的体验更为复杂。她感受到的不是统一,而是对自身存在的质疑——在广袤的宇宙背景下,所有人类的成就、冲突和爱恨,是否都只是一场短暂的、色彩斑斓的化学反应?她将这种感受命名为“微粒的谦卑”。 遭遇意外的寂静: 书中有一段高潮,作者在一次例行舱外活动(EVA)中,短暂地失去了与地面控制中心的无线电联系。在接下来的三分钟里,她完全脱离了人类的声音和指令,成为一个纯粹的、悬浮在真空中的观察者。她描述了那三分钟内,她所体验到的超越语言的“理解”,关于时间如何流逝、物质如何构成,以及她与宇宙的边界是如何瞬间消失的。当通讯恢复时,地面的惊呼声在她听来,反而是不和谐的噪音。 归来:无法被翻译的语言: 最后的章节探讨了“落地”的困难。重返地球引力场,对身体是巨大的冲击,但对精神的冲击更为剧烈。她发现,曾经熟悉的一切——人类的争吵、商业的喧嚣、琐碎的烦恼——都变得像一场低劣的戏剧。她无法用地球的语言,向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那种绝对寂静的人,解释她所看见的“真理的边缘”。 结语:未竟的航程 《星际漫游者的日记》最终没有提供任何太空旅行的“秘诀”,也没有预言人类的未来。它提供的是一份珍贵的、未经修饰的个人记录,供那些同样在心中感受到“远方”召唤的人们阅读。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探索的定义——真正的探索,也许不是抵达新的坐标,而是到达我们灵魂中最深邃、最无人敢涉足的角落。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孤独共舞,以及如何在浩瀚无垠的黑暗中,为自己点亮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的杰作。它会让你重新审视头顶的星空,以及脚下的土地。 --- 读者群体推荐: 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渴望深入了解极端环境下个体心路历程的非虚构文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在喧嚣生活中寻求片刻宁静与深刻反思的人。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詹姆斯‧弗利James Foley


  為孩子們創作圖畫書、橋梁書和漫畫。他的最新著作《想當太空人的大象》已在全球發行,並在 2022 年被澳洲兒童圖書委員會(CBCA)評為年度圖畫書。他早期的作品《在獅子上》(2012)、《最後的維京人》(2011)和《最後的維京人歸來》(2014)都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兒童選擇獎、澳大利亞兒童圖書委員會年度最佳圖書獎,以及入選國際青年圖書館的白烏鴉名單。詹姆斯是超級漫威電影迷,也是個排隊愛好者。

譯者簡介

蔡心語


  喜歡文學、奇幻、旅行、音樂與神祕事物,譯有《善惡魔法學校》系列、《天啟四騎士》系列、《南方吸血鬼》系列、《愛是一種病》系列、《天空的守護者》系列等數十種,以及童書《海盜船的藏寶圖》《聖誕老人的祕密基地》、「認識身體健康小學堂」(四冊)、《永不放棄的~聽障音樂家》、《糟糕…我走丟了!哪個屁股才是媽媽的?》、《驚奇女巫日記》系列(皆小宇宙出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8274
  • 叢書系列:Fancy (魔法繪本)
  • 規格:精裝 / 40頁 / 23.5 x 29.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專文導讀

專注於夢想,終究有抵達的一天   
劉清彥 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一旦有了夢想,就要緊抓著不放,永遠不鬆手。」——卡蘿爾.伯內特(Carol Burnett,美國知名演員)

  1949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次將一隻恆河猴亞伯特二世送上太空,可惜牠在太空船離地63公里時,便因為窒息而死亡了。1957年,向來和美國在太空戰場較勁的蘇聯,也將一隻名為萊卡的狗送上太空,牠雖然成為第一隻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卻在飛行了7個小時後,因為壓力和過熱,也沒能安返地球。

  直到1961年,美國太空總署再次將一隻名為哈姆的黑猩猩送上太空,這一次,牠不僅穿越了大氣層,還在太空遨遊了17分鐘,然後隨著太空船返回地球,落在大西洋上。當太空中心的研究員打開太空艙的門時,哈姆還欣然接過他們遞上的蘋果,開心的大口吃了起來。而哈姆也為後來人類進入太空探索,鋪了一條可行的路。

  儘管1968年後,人類大都能順利登上太空,伴隨一起上太空進行各種研究的動物也不勝其數,卻偏偏沒有……大象!

  好吧,就客觀的科學角度來說,把大象送上太空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只是耗費的成本和風險太高,對研究人員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不過我想也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的創作者詹姆斯.弗利才會以大象來做文章。

  龐大的大象要上太空,無須多言,光是把大象擺出來,便把各種無形的困難和挑戰,以非常具象的方式放大了。從可見的太空衣和太空船,到不可見的專業知識裝備,都成了比大象更龐大的難關。但這也正好凸顯了這個故事的主題和作者要傳遞的訊息——夢想與實踐力。

  面對太空中心的各種刁難,大象不但非常務實的逐一克服,將自己需要的有形無形專業完整的裝備起來,更充分展現了追求夢想的熱情與堅持,這使他在歷經各種考驗後,成為具有獨立、成熟又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個體,除了成就了自己的想望,更能造就幫助其他有心一起追求夢想的夥伴。
 
  實現夢想之路,有時看似長路漫漫,困難重重,但其實只要專注於夢想,緊緊抓不不放,然後腳踏實地一步步往前行,終究有抵達的一天。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們能不能都像這隻《想當太空人的大象》一樣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