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圖解非洲史

手繪圖解非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平歷史編輯部
图书标签:
  • 非洲史
  • 历史
  • 手绘
  • 图解
  • 文化
  • 非洲
  • 科普
  • 绘画
  • 入门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非洲有舉世矚目的金礦與鑽石礦,
但除了饑荒和戰亂、獅子和犀牛,你對它還有什麼印象?
文明早早就在這裡萌芽,
卻為什麼沒能讓它在20、21世紀跟上世界的腳步?

  翻開15到18世紀的非洲史,「悲慘」二字恐怕都還不足形容。

  短短三百年間,有超過一千萬非洲人被賣到美洲與西亞為奴。販奴獲利之豐,讓它與黃金、象牙並列這塊大陸的三大「出口商品」;深入內陸綁架青壯年黑人的,不是歐洲人也不是阿拉伯人,而是非洲人自己。

  為什麼這麼多人被擄卻不反抗?

  進入20、21世紀後,縱使發現這裡有大量礦藏:黃金、石油、鑽石及各種稀有金屬,
  但貧困與饑荒仍舊緊緊糾纏著這片大地,
  甚至因為有這些礦產,再度引來世界各國不懷好意的覬覦眼光。

  在這種情況下,非洲要怎麼翻身?

  茉莉花革命曾經吹遍北非,推翻了許多獨裁政權,這之後還有後續嗎?
  曾因種族屠殺重創國家經濟的盧安達,近年來已透過觀光產業成功翻身,它的經驗又能不能給東非周邊各國帶來啟示呢?

  這塊遼闊的土地,還有很多很多迷人的未知深藏在叢林裡,
  本書透過90個故事,逐一細數自舊石器以來,曾在這裡發生過的各式各樣傳說與歷史,
  帶你領略鮮為人知的非洲史。
史诗的边缘:重塑失落的文明图景——一部聚焦前哥伦布时期美洲、大洋洲与古埃及新王国的历史考察 引言:时间洪流中的沉默与回响 人类文明的叙事往往聚焦于那些留下清晰文字记录和宏伟遗迹的中心地带,而广阔的时空尺度上,无数精彩的文明图景却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本书《史诗的边缘:重塑失落的文明图景》正是试图拨开这些迷雾,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传统史学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或误读的古代社会。我们不探讨尼罗河畔的法老权杖,不追溯古希腊城邦的民主之光,更不涉及您提到的那部关于非洲大陆宏大历史的画册。本书的旨趣在于,通过考古学、人类学和比较史学的严谨方法,深入挖掘并重建三个地理上、文化上看似迥异,却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惊人复杂性和独特适应性的古代社会系统: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萨波特克文明、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扩张网络,以及古埃及中王朝时期在努比亚的治理模式。 第一部:云端之上的城邦——蒂奥蒂瓦坎与萨波特克文明的社会结构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焦点锁定在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700 年间的墨西哥中部高原和瓦哈卡山谷。我们暂且搁置阿兹特克的后世辉煌,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奠定中美洲文明基石的早期城市国家。 1. 太阳金字塔下的社会契约:蒂奥蒂瓦坎的权力分散与神权整合 蒂奥蒂瓦坎,这座曾经是西半球最大的城市,其权力结构至今仍是谜团。本书将通过对“羽蛇神庙”和“月亮广场”周边居住区出土陶器的风格分析,结合对城市规划中对水利和农业区域的精确控制模型,论证蒂奥蒂瓦坎的统治并非完全依赖于单一的、神化的王权(如后来的玛雅或阿兹特克)。相反,我们提出了一种“多中心精英协商”的假说。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不同区域精英阶层(如祭司阶层、手工业行会和军事贵族)在城邦治理中的相对权重。例如,对特定时期出土的壁画中,不同族群符号的共存与交叠现象的细致解读,表明城市可能是一个由多个影响力相当的家族或氏族共同维护的复杂联盟体。我们还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历法、天文学和农业灌溉技术的垄断,巧妙地将世俗权力转化为不可质疑的神圣权威。 2. 瓦哈卡的石刻与文字的边界:萨波特克文明的早期书写系统研究 与蒂奥蒂瓦坎的宏大规划相比,瓦哈卡山谷的萨波特克文明展现出更强的地方性韧性。本书将重点考察萨波特克人在“发现者之墓”(Tomb of the Discoverer)等遗址中留下的早期铭文。这些铭文,特别是那些记录了日期和可能与战争或继位相关的符号,揭示了一种与玛雅文字系统截然不同的信息编码方式。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解读”本身,更是“使用”:这些铭文被刻在公共纪念碑上,其目的似乎在于构建一个超越氏族冲突的“瓦哈卡身份”。本书将尝试将这些早期符号与出土的陶瓷动物造型(特别是美洲豹和鹰)进行对应分析,推测其在萨波特克神话谱系中扮演的角色,并以此构建该文明早期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第二部:海洋的牧歌者——波利尼西亚人的生态适应与社会网络构建 我们的目光转向太平洋,探究那些驾驭双体帆船,在广袤的蓝色荒漠中建立起星罗棋布文明的波利尼西亚人。本书避开对著名航海成就的浪漫化叙述,转而关注他们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生态资源下,维持复杂社会结构和长距离的文化交流。 1. 远洋“生态瓶颈”下的资源管理:社会分层与人口调控 波利尼西亚的岛屿生态环境极端脆弱,食物来源高度依赖海洋捕捞和有限的火山土壤。本书将引入人类世生态学的概念,分析不同岛屿(如夏威夷、复活节岛和新西兰)在遭遇资源压力时,其社会结构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 例如,在复活节岛(拉帕努伊),对巨石像(Moai)建造的狂热投入,我们不将其简单视为宗教狂热,而是视为一种精英阶层通过动员集体劳动力来维持其社会控制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通过对岛上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程度的重建,我们将探讨这种投资如何最终因生态崩溃而失衡。 2. 知识的载体:口述传统与星图导航的非文字信息传递 波利尼西亚文明的伟大在于其无文字的知识传承系统。本书将详细介绍“航海星图”——那些由结绳记事和特定贝壳排列构成的三维模型——如何精确地记录了洋流、风向和恒星的运动规律。 我们对比了不同岛群在口述史诗中对“创世英雄”的描述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神话演变,而是反映了不同航线、不同接触历史的社会记忆的“地理编码”。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考察,揭示了海洋文明在没有书写体系的情况下,如何维持长达数千年的社会连贯性与技术精确性。 第三部:尼罗河的南方阴影——古埃及中王朝时期在努比亚的“软控制” 最后,本书将聚焦于古埃及中王朝(约公元前 2055 年 – 公元前 1650 年)在埃及南部边疆——努比亚(今苏丹北部)的治理模式。与新王国时期那种依靠军事占领和直接派驻总督的“硬控制”不同,中王朝的策略更为微妙和务实。 1. 边疆的渗透与文化的“埃及化”:塞姆纳河段的堡垒群 我们将重点分析在第二瀑布周围建立的一系列防御性堡垒(如塞姆纳和布恩纳)。这些堡垒并非单纯的军事前哨,而是集成了行政、贸易和农业示范的综合体。本书将详细考察堡垒内部出土的埃及文书与当地努比亚文书(如陶器上的标记)的混合情况。 研究显示,埃及人通过对优质小麦、葡萄种植技术的引入,以及对地方酋长(特别是被埃及册封的“埃及化”努比亚领袖)的联姻和授予埃及头衔,实现了对当地社会结构的深度嵌入。这种“软控制”策略旨在让努比亚精英阶层发现“成为埃及的一部分”比“抵抗埃及”更有利于其本地权力的巩固。 2. 象牙、黄金与“他者”的构建:跨文化贸易的权力关系 努比亚是古埃及获取黄金、象牙、黑奴和异域珍宝的关键门户。本书将分析中王朝时期埃及官方文献中对“库施人”(Kushites)的描绘如何随着贸易路线的稳定而发生微妙变化。 早期,努比亚人被描绘为原始、野蛮的“他者”,其价值在于被征服和掠夺。但随着贸易的成熟,特别是在阿门内姆哈特三世时期,文献开始更多地关注“贸易伙伴”的角色。我们通过分析出土于埃及宫廷遗址中的努比亚手工艺品(如精美的黑陶和黄金饰品),反向推导出埃及对努比亚工匠技艺的推崇,这表明在经济利益面前,种族上的刻板印象是如何被灵活调整的。 结论:超越中心论的史学视野 本书通过对这三个相距遥远、时代略有交叠的文明的深入剖析,旨在挑战传统史学中“中心决定边缘”的叙事模式。萨波特克人如何构想出复杂的城市治理,波利尼西亚人如何绘制出精确的蓝色地图,以及中王朝埃及如何以智慧而非武力维系帝国边缘——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而多元的人类适应史。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深度,往往存在于那些不被主流光芒所照耀的角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言】
1. 人類起源:史前史

【文明:上古(7世紀前)】
北非
2. 文明的起源:尼羅河
3. 象形文字與金字塔
4. 埃及古王國與中王國
5. 埃及新王國的帝國風範
6. 古埃及的句點:從波斯到羅馬
7.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日
8. 商人無祖國:腓尼基
9. 布匿克戰爭與漢尼拔
10. 迦太基遺書
東非
11. 努比亞文化:庫施王國
12. 示巴女王
13. 衣索比亞的基督教化

【傳說:中古(7世紀至14世紀)】
北非
14. 阿拉伯人進入北非
15. 埃及的阿拉伯化
16. 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
17. 薩拉丁傳奇與馬木留克王朝
西非
18. 伊斯蘭教傳入的西非
19. 【薩赫勒】古迦納
20. 【薩赫勒‧西蘇丹大草原】黃金帝國:馬利
21. 【薩赫勒‧西蘇丹大草原】曼薩‧穆沙的黃金傳說
22. 【西蘇丹大草原】桑海王國
23. 【薩赫勒‧西蘇丹大草原】豪薩與加奈姆‧博爾努王國
東非
24. 所羅門王朝在非洲
中非
25. 班圖人大遷徒
南非
26. 石頭城大辛巴威

【特輯】奴隸貿易:黑象牙
【奴隸:近世(15世紀至18世紀)】

北非
27. 摩洛哥的王朝更迭
28. 西方勢力的出現:拿破崙入侵埃及
西非
29. 【薩赫勒】喬洛夫王國
30. 【上幾內亞熱帶雨林區】伊菲與貝寧
31. 【上幾內亞熱帶雨林區】奧約與達荷美
32. 歐洲列強抵達西非
33. 三角貿易
東非
34. 大湖地區的部落割據
35. 伊斯蘭教與葡萄牙人
中非
36. 馬尼剛果與恩東戈
南非
37. 「發現」好望角
38. 科伊科伊人與桑人
39. 波耳人的誕生:荷蘭的南非事業

【特輯】白人的負擔

【殖民:19世紀至1945年】
北非
40. 埃及阿里王朝:蘇伊士運河
41. 法國占領北非
42. 法紹達事件
43. 兩次摩洛哥危機
44. 英國殖民下的埃及
45. 義大利的北非夢
西非
46. 尼日河流域的伊斯蘭聖戰
47. 深入尼日河流域的英國探險家
48. 自由城獅子山
49. 自由國賴比瑞亞
50. 黃金海岸阿散蒂
51. 法國在西非
52. 受英國「保護」的奈及利亞
東非
53. 揭開東非神祕面紗的探險家
54. 李文斯頓的探索非洲
55. 衣索比亞帝國的統一與分裂
56. 衣索比亞帝國的現代化
57. 非洲榮光:阿杜瓦戰役
58. 瘋狂毛拉與索馬利亞
59. 墨索里尼入侵衣索比亞
中非
60. 尋找李文斯頓
61. 柏林會議:大獵非洲
62. 李奧波德與他的「剛果」
南非
63. 波耳人大遷徙
64. 偉大的恰卡:祖魯王國
65. 波耳戰爭
66. 鑽石與黃金的國度:羅德西亞

【特輯】非洲意識的覺醒
【特輯】獨立的風

【獨立:1945年之後】
北非
67. 埃及的兩次獨立
68. 蘇伊士運河危機
69. 摩洛哥與突尼西亞獨立
70. 殖民者的歸屬感:黑腳仔與阿爾及利亞
71. 沙漠之獅與狂人格達費
72. 阿拉伯之春
73. 西撒哈拉問題
西非
74. 獨立的第一槍:迦納
東非
75. 肯亞的獨立道路:茅茅起義
76. 在東非的「中非聯邦」
77. 烏賈馬:坦尚尼亞社會化改革
78. 非洲北韓:厄利垂亞
79. 盧安達種族滅絕
80. 沙漠來的惡徒:索馬利亞海盜
81. 「一個索國」原則下的索馬利蘭
82. 倉皇獨立的南蘇丹

【特輯】獨裁、內戰與政變

中非
83. 剛果民主與薩伊共和國
南非
84. 南非洲的「高級專員領土」
85. 阿非利卡的種族隔離政策
86. 南非黑人的覺醒與抗爭
87. 彩虹的誕生:戴克拉克與曼德拉
88. 「大辛巴威」重返非洲
89. 暴力至上:辛巴威通貨膨脹
外海
90. 那些島國

【特輯】挑戰與新局

【附錄】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14200
  • 叢書系列:Knowledg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拜读的《手绘图解非洲史》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以往看非洲历史,总觉得资料分散,年代久远,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王国的兴衰更替和复杂的部族关系。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和密集的文字,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遥远而宏大的历史脉络,通过生动、细致的手绘插图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古代玛雅文明与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在文化交流上的探讨,那些原本以为毫不相干的文明,在作者的笔触下,仿佛通过神秘的丝绸之路和跨洋航线产生了若有若无的联系。插图中对不同地区建筑风格、服饰细节的描摹,精准得令人赞叹,仿佛带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尤其是描绘跨撒哈拉黄金贸易路线那几页,骆驼商队在无垠沙漠中行进的景象,配上简洁明了的路线图和关键历史节点的标注,让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立体而鲜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漫游,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构建起对非洲大陆数千年文明变迁的清晰认知框架,这对于想入门非洲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新颖,它完全跳脱了传统史书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主题式切入,这对于理解复杂多变的非洲历史脉络非常有帮助。比如,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非洲的“铁器时代”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与融合”,而不是把它们简单地嵌入到某个朝代的兴衰中。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抓住了非洲历史发展中那些更具生命力和持续性的文化动力。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与宗教之间互动关系的解读。例如,在介绍中非班图人的艺术表现时,书中通过对木雕面具的细致描绘,清晰地阐明了这些艺术品在宗教仪式和社会教化中的核心作用,而非仅仅被视为异域奇珍。这种深入到文化内核的挖掘,使得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功过簿,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方式的演变。即便对于一个略有基础的读者而言,这种梳理也能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让人领悟到非洲文明的内在逻辑和韧性。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惊喜连连”。我原本以为这种“图解”类的书籍,难免会在史学严谨性上有所妥协,但《手绘图解非洲史》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史料引证虽然没有在正文中过多展示,但从插图中对特定器物、建筑残骸的精确还原程度,就能看出背后扎实的研究功底。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近代科学技术在非洲本土的早期发展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其他通史读物中鲜有提及。作者用图示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早期非洲学者在天文学、数学以及医学领域的成就,比如对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灌溉系统的精妙设计,配上精确的剖面图,令人叹服。这种将硬核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可懂的视觉语言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历史,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单一叙事,让人在欣赏精美画作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知识体系的升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西方中心史观”与“非洲本土视角”之间的桥梁。很多描述非洲历史的著作,往往不自觉地将欧洲视角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导致很多非洲自身的辉煌成就被弱化或误读。但在这本书中,叙述的出发点明显是“立足本土”。例如,在描述古埃及文明时,作者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地中海文明的一个分支,而是详细阐述了其在尼罗河生态系统下的独特发展路径和对下游撒哈拉以南地区产生的辐射影响。最打动我的是其对“口述历史”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处理方式。通过复原一些古代部族的口头传说场景,并与最新的考古挖掘成果进行对照,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历史是如何被“建构”和“发现”的。这种开放性的探讨,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如何理解我们共同祖先的辩论之中。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佳作。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吸引的,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其内容的深度绝非“花架子”。它对殖民时期划分的探讨尤为犀利且富有洞察力。不同于一些只关注政治冲突的论述,作者着重分析了欧洲列强在地图上粗暴地划分界限,对非洲本土社会结构、族群认同造成的长远、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影响。书中用一系列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传统部落领地与现代国家边界的错位,这种视觉化的冲击力远胜于干巴巴的数据罗列。我尤其被书中对“非传统”历史人物的刻画所打动,例如那些在抵抗殖民侵略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女性领袖,她们的故事往往在主流史学中被边缘化,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详尽的图解说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细微的表情刻画和场景布置,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上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它不是在写“非洲”,而是在讲述“非洲人”的故事,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芒,读完后让人对当代非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