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玫瑰: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口述史

浴火玫瑰: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瑞月
图书标签:
  • 台湾现代舞
  • 蔡瑞月
  • 口述史
  • 舞蹈史
  • 女性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传记
  • 台湾文化
  • 表演艺术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把來自土地的動作,澆灌為台灣現代舞的花朵
  在白色恐怖的烈焰灼燒中,為生命、為舞蹈全身躍動……

  以身體呼喚台灣現代舞的降生
  以生命銘刻台灣白色恐怖的傷痕
  威權燒灼後的歲月,從餘燼中重生的歷史
  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口述史,重新面世

  蔡瑞月,中了舞鞋魔咒的女子
  兒時,她的身體總是不自覺律動著。她十六歲赴日本,拜入日本現代舞先驅石井漠、石井綠門下。年方二十四,已在日本、新加坡、東南亞等地巡演逾一千場。

  蔡瑞月,為台灣執迷不悔的女子
  為了故鄉,她捨棄在日本發展舞蹈事業的大好前程,回到被譏為舞蹈荒漠的台灣,播撒舞蹈藝術種子。她曾在台灣各地開闢過七個舞蹈社,全盛時期,舞蹈社片刻不得閒。

  蔡瑞月,何其天真的女子
  為了一張明信片,國民政府強行驅逐她的夫婿雷石榆。她在岸邊相送,仍想先在台灣完成個人舞展後,再攜子赴港與夫婿相聚。怎知一別就是四十年!更沒想到黑牢一坐就是三年!

  蔡瑞月,惡火無法焚燬的舞蹈魂
  儘管心愛如「女兒」的舞蹈社遭遇火劫,她仍強忍悲痛,堅持做該做的事,在焦黑廢墟中重建二十支舞蹈作品。她像一朵浴火玫瑰,她為舞蹈而生,為「舞蹈、土地與愛」奉獻一生,為台灣典藏不朽傳奇!

本書特色

  1.台灣現代舞重要奠基者蔡瑞月口述史,為台灣戰後舞蹈發展之重要史料。本書於1998年出版後遭遇舞蹈社大火,睽違25年重新修訂,浴火出版。

  2.揭露初版當年囿於時空之舞蹈社改名祕辛,與蔡瑞月、雷石榆重逢團聚始末。

  3.收錄多張蔡瑞月不同生命階段的珍貴歷史與舞蹈活動照,完整呈現一位台灣女性、舞蹈家、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艱困奮鬥。

  4.追記附錄與年表,詳實呈現蔡瑞月舞蹈社登錄古蹟、搶救保存運動之珍貴過程。

名家力薦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專序引讀
  收錄國際級舞蹈大師伊莉莎白.陶曼、石井綠深情專文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光影的迷宫: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变迁与电影叙事研究》 作者: 李维中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581-7890-2 --- 内容简介 《光影的迷宫:19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变迁与电影叙事研究》 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时期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1920年代——这个被誉为“摩登”与“变革”的十年——上海这座兼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超级都市,探讨了电影艺术如何作为时代变迁的镜像、文化冲突的载体,以及新型社会关系构建的媒介,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本书跳脱出传统仅关注电影制作技术或明星八卦的视角,而是将电影置于宏大的都市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考察。1920年代的上海,是全球资本、政治势力、移民浪潮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城市景观的急速更新,更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娱乐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不同阶层的生活肌理之中,成为理解“上海”如何“成为上海”的关键线索。 第一部分:都市的诞生与银幕的投影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力于重构1920年代上海的物质与文化空间。作者详细梳理了从租界到华人商埠的城市地理划分,并考察了电影院作为新型公共空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影院不仅仅是放映影片的场所,它们是社会身份的展示台、消费主义文化的孵化器,也是不同性别、阶层观众首次共享大规模、同步体验的“在场”空间。通过对早期影院建筑风格、票价策略以及观众群体的细致考据,作者揭示了电影如何加速了城市公共生活的重塑。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摩登”概念在上海语境下的复杂性进行了辩证分析。上海的摩登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化,而是本土精英、华侨资本与外国文化元素交织、竞争、再创造的过程。电影叙事中对“新女性”、“都市白领”、“冒险家”等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一复杂性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部分:叙事模式的碰撞与本土化 本书的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1920年代中国电影叙事的演变。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工业正处于从默片到有声片过渡的关键阶段,叙事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一方面,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如侦探片、家庭伦理剧)被引进并迅速被模仿;另一方面,本土的戏剧传统、侠义小说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又为这些舶来品注入了独特的中国底色。 作者通过分析如《盘丝洞》、《歌女之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系统性地剖析了叙事节奏、人物弧光和道德判断体系是如何在东西方叙事逻辑的拉锯中被重塑的。例如,书中重点讨论了“义”与“情”、“传统义务”与“个人欲望”在银幕上的张力,这正是当时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内心挣扎的艺术投射。 此外,本书还详尽考察了地方戏曲和连环画等传统媒介对电影叙事节奏、场面调度和人物造型的影响,强调了中国电影并非简单地“学习西方”,而是在吸收外来形式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本土的编码与解码”。 第三部分:媒介的权力与身份的构建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研究视角从银幕内容转向媒介对社会身份构建的能动作用。电影不仅反映了社会,更积极地参与了新身份的“排练”。 作者细致考察了“电影明星”这一角色的出现及其对社会风尚的颠覆性影响。明星的海报、剪报、以及围绕其私生活的流言蜚语,构成了城市中一种新的“拟像”景观。他们为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套模仿和反叛的模板。通过对早期影评、读者来信以及社会风俗笔记的交叉阅读,本书揭示了电影如何挑战传统的父权结构、重塑两性关系,并推动了青年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崛起。 本书特别关注了电影审查制度的早期形态,分析了地方当局和文化精英如何试图通过审查来规训电影的“不良”影响,以及这种规训与电影作为反叛媒介的内在张力。 结语:未竟的现代 《光影的迷宫》的结论指出,1920年代的上海电影叙事,是以一种充满焦虑、活力和不确定性的姿态,提前预演了中国现代性的许多核心议题。这些叙事结构和文化实践,虽然在随后的政治动荡中经历了中断和重塑,但其留下的回声,至今仍清晰地影响着我们对都市生活和媒介伦理的理解。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电影研究、都市社会学、文化史和媒介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 2. 详实的史料支撑: 充分利用了上海档案馆、早期报刊、广告和舞台剧本等一手资料,论证扎实。 3. 叙事与空间联动: 首次将电影叙事中的“空间想象”与上海的物理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性关联。 4. 对“摩登”的批判性重估: 避免了对上海的浪漫化描述,深入挖掘了其光鲜表象下的阶级固化与文化杂糅的复杂性。 适合读者: 电影史研究者、中国近代史爱好者、都市文化研究人员、对民国时期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瑞月(1921-2005)


  出生於台南。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即前往東京,先後跟隨日本現代舞大師石井漠、石井綠習舞,並隨石井綠至東南亞各地巡演,足跡遍及泰、緬、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歷經千百場演出。

  蔡瑞月在白色恐怖時期,與夫婿雷石榆先後被捕入獄、坐過三年黑牢。出獄後,於1953年在台北市中山北路開設「蔡瑞月舞蹈研究所」;曾先後在台灣各城市共開創七所舞蹈學校,為台灣舞蹈界扎下根基。她並為台灣舞蹈史開闢了五百多支舞作。1998年,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頒贈博士學位給蔡瑞月,並推崇她為「台灣舞蹈先驅」。台北市政府古蹟審議委員會也尊她為「台灣戰後推廣現代舞之母」。

  為傳承蔡瑞月的舞蹈教育及台灣精神,「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於2000年2月9日正式成立,並受台北市政府委託,營運市定古蹟「蔡瑞月舞蹈社」。基金會秉持蔡瑞月「舞蹈、土地與愛」的核心價值,營造古蹟空間,並從蔡瑞月舞作《牢獄與玫瑰》中「玫瑰」象徵的「愛」,激盪出「玫瑰古蹟」的空間意象,以社內典藏的六位國際舞蹈大師的經典作品為根基,藉「蔡瑞月國際舞蹈節」,連結日本、美國、澳洲與台灣。
 

图书目录

序一|身體與自由――凝視台灣文化史中的蔡瑞月/吳叡人
序二|與蔡瑞月相遇/伊莉莎白.陶曼
序三|初版序/石井綠
序四|編者的話
 
第一章 魔鞋的咒語
第二章 生命的偶然與必然
第三章 牢獄與玫瑰
第四章 風風火火舞蹈社
第五章 近悅遠來.國際交流
第六章 美的追尋.建構舞蹈風格
 
後 記 焚而不毀.藝術永存
附 錄 蔡瑞月生平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965
  • 叢書系列:台灣文史叢書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身體與自由──凝視台灣文化史中的蔡瑞月


  「我們與垂死者一同死亡:看,他們離去,而我們追隨。我們與逝者一起降生:看,他們回返,攜我們同行。」—T.S. Eliot, Four Quatets

  如何追念逝者?使逝者雖死猶生。使逝者的時間無限延伸。使逝者的夢想浸染擴散。如何追念逝者?細緻雕刻她的容顏,讓我們不斷驚豔。深刻閱讀她的記憶,讓我們重新啟蒙。如何追念逝者?與她同行,走向世界,走向家園,使身軀繼續舞動,使玫瑰永遠綻放。

  自由地舞動,不由自主地綻放。

  為了不斷驚艷,為了重新啟蒙,為了永遠綻放,我們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永恆的時間之流中辨識蔡瑞月的舞姿和它的意義。我們標示玫瑰降生的方向,將世界的蔡瑞月召喚回故鄉。在台灣,在台灣的時間之流,在台灣時間之流的不同瞬間,我們仔細觀察玫瑰色澤的層次,月光浮動的波長。我們將這條玫瑰綻放、月光湧動的時間之流,叫做「台灣文化史」。我們願作台灣文化史的舟子,巡梭於台灣時間的上中下游,凝視、紀錄、思考、詮釋「蔡瑞月」這個美麗而憂鬱的符號。

  我們看到什麼?我們可能看到什麼?

  國家的規訓權力與靈魂之間的裂縫:馴服而又不馴服的身體,以傀儡的姿態書寫一種荒謬的自由,在流刑地……然而什麼是台灣人的身體美學……

  女性如何記憶,如何書寫女性⋯⋯

  舞蹈渴望表現詩歌與音樂,如同詩歌與音樂渴望表現舞蹈……那舞動的身體,作為一種「永恆的現在」的印象空間⋯⋯書寫的文學史,如何理解某種混血的「台灣舞蹈」的可能……

  最後,讓我們想像,「台灣文化」的誕生……

  為了不斷驚艷,為了重新啟蒙,為了永遠綻放──

  為了自由。是的,為了自由,我們凝視蔡瑞月那美麗而憂鬱的身體。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者的話

  我們一直認為天真和熱情是成為一個藝術家必備的要件。蔡瑞月女士,身處那個政治和社會上都充滿禁忌的時代,為了舞蹈,離鄉背井、赴日學舞、編舞授徒、公開演出男女雙人芭蕾舞、和多國外籍舞者交流舞技⋯⋯任何一項,在當時都是驚世駭俗的。然而,憑著她的天真和熱情,終於把舞蹈的種籽散佈出去,深植人心,日後在這片大地上開花結果。

  開拓的歷程真是艱辛。撇開政治的種種干預不談,當時民風保守,致使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直被劃限於一般人所不能涉及的領域中。民眾還沒有建立觀看現代舞的習慣與環境,不會主動送小孩子去學舞,拋頭露面是一種忌諱,甚至演出也要使用藝名。難怪蔡老師感嘆:在那個時代,舞蹈藝術實受限於主客觀條件。

  另外,台灣的身體語彙像一堆碎玻璃,「一個動作或姿勢的發現,都是那麼寶貴的事」。要捏成一朵花,要成就多元的台灣舞蹈藝術,簡直是「無」中生「有」。每當灰心喪氣、瀕於放棄的時候,日本人嘲笑「台灣是舞蹈荒漠」的那句話就在耳際響起,一次又一次更堅定了蔡老師獻身台灣舞蹈的決心,累積了傲人的輝煌演出紀錄,和創作了數量豐沛、內容精緻的舞碼──在那樣艱困的環境下。

  如果說坎坷的命運,是為了成就一個藝術家,讓他的藝術延伸深度與廣度,我們也無話可說。然而藝術家本身的感受又如何呢?從本書中,可以探索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蔡老師真是熱愛舞蹈,從記事以來,就投注無比的熱情於跳舞、學舞、編舞、演出。晚年移民澳洲,除偶爾指導舞團外,閒居以畫油畫、做陶消遣,完成的作品又無一不是舞蹈。蔡老師一生策劃、參加的舞蹈演出無數,其中幾次簡直是「不可能的演出」,然而蔡老師還是辦到了。

  其一是1949年,雷石榆教授遭拘留後被判驅逐出境,這一對恩愛夫妻在基隆港邊難捨難分,蔡老師因當天未帶愛子大鵬同行,兩人於是約定:雷教授先去,等她回家攜了愛子,回台南看了老父,並舉行臨別演出後就趕往香港團聚,雷教授也滿口說好。等蔡老師興高采烈拜別老父,成功演出了個人舞展後,想攜子離境時,才曉得所謂罪人家屬是被限制出境的,如遭晴天霹靂,從此夫妻相隔天涯。我們當真懷疑,換了個人,怎會在那當口舉行個人舞展呢?

  其二是在內湖監獄,先是被告知要排舞慶祝中秋晚會,等打開家裡送來的化妝箱,竟得到親愛老父已身故的訊息,一時心如刀割。她無心自扮嫦娥,仍把個人表演節目排得有聲有色,並自飾較悲苦的角色,真情演出,淚灑舞台。雖是人在獄中,身不由己,除了蔡老師,還有誰有此能耐?

  其三是1961年的中山堂「售票事件」。今日看來,整件事像個做好的圈套,只為了不忍愛好舞蹈的熱情觀眾向隅,流血演出,承受四十九萬九千五百元的罰款,讓舞蹈社陷入絕境。豈不匪夷所思?也正是這一份天真和熱情,披荊斬棘,為台灣舞蹈殺出一條血路來。

  參與口述歷史整理記錄工作,我們的態度是嚴肅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們是在見證一位傑出藝術家及她所處的時代的一段辛酸歷史,希望令人心痛的事永不再發生。特別要說明的,是蔡老師的口述辭彙非常豐富。1997至98年進行口述歷史時,當時已七十多歲的蔡老師,永遠給人年輕的感受。口述歷史進行中,他有時會興起小跳一段舞蹈,或是唱起兒時的歌謠;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我們都好想記錄下來。只是底片、錄音帶、錄影帶有限,常常感嘆:蔡老師精采的舞蹈生涯,我們能記錄的,的確太有限了。讀者只能窺得概貌。《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終得以在1998年出版。
  
  附語:
  造化弄人。1998年底,馬英九勝選台北市長,推翻前任市府的規劃,擬拆除蔡瑞月舞蹈社,並在原基地上興建一棟多功能大樓。蔡老師在前國大代表許陽明等人協助下,展開申請舞蹈社指定為古蹟的搶救保存行動。1999年10月,蔡瑞月二度返台進行舞作重建時,喜獲舞蹈社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消息;但開心不到三天,舞蹈社即在1999年10月30日凌晨遭惡火焚毀。堆置在舞蹈社的《蔡瑞月口述歷史》,也隨著大量遭燒毀的文資史料付之一炬。

  多年來,每逢有人探詢蔡老師的口述史書籍,我們只能以極克難的方式,提供學術界及友人參考。為此,我們在前衛出版社協助下,決定重新出版《蔡瑞月口述歷史》。這本書除了闡明原版囿於當年的政治時空等因素,不便言說的祕辛,另以後記形式將舞蹈社古蹟遭惡意縱火直到重建,乃至蔡老師重建舞作、基金會成立……回溯蔡瑞月晚年攀登至人生最後高峰,那段蜿蜒曲折的路徑。

  其一,蔡瑞月口述史原於九○年代出版,囿於當年的政治環境,不便明說蔡瑞月舞蹈社改名「中華」舞蹈社的真正原因,如今揭露,其實是憂心蔡老師身列黑名單而不得不改名。其次,補述蔡老師偕兒子、兒媳及兩位孫子在1990年赴中國,與分離四十多年的夫婿雷石榆在中國河北省保定團聚的始末。還原這對恩愛夫妻如何在那個動亂的大時代因「一張明信片」遭人構陷,終致一家人不得不分隔數十載的過程。雷石榆回憶起在台灣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遭放逐;回到中國後,又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批鬥、亂棒毆打、流放牛棚……說到激動時,他瞪大眼睛說:「生為中國人,兩邊不是人。」讓人感觸良多。年邁的蔡老師在舞蹈社燒毀後,雖曾感慨地說:「我好像失去了一個女兒一樣!」但從未失志、放棄,她堅持「該做的事還是要做下去」!在廢墟的焦土上,她重建了二十支舞作,成為台灣藝文界在千禧年的一大盛事。接著,藝文界發起創作募款,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誕生。踏著前輩的足跡,我們持守蔡瑞月精神,積極進行文化復權,每一步都走得艱辛、沉著。再一次向蔡瑞月老師致敬。
 
編輯小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承载的“时间感”。叙述者在回顾往昔时,那种跨越数十年的目光,赋予了文字一种厚重的历史滤镜。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对文化传承的强烈责任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叙述者在描述困境时,没有沉溺于抱怨,而是展现出一种近乎坚韧的乐观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浴火”的意象,贯穿始终,它象征着艺术在逆境中反而能提炼出更纯粹的本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激励,它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传记范畴,成为了一种关于如何在动荡时代中坚守核心价值的教科书。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任何精致的编排都无法比拟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信息获取。叙述者的坦诚与坦率,使得读者能够直接触碰到艺术家的内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理想的幻灭与重塑的片段,处理得极其细腻,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它让我反思,伟大的艺术成就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与取舍。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见人见事见精神”的统一,它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群像,同时又聚焦于一个核心灵魂的觉醒与升华。读完之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不仅丰富了我对台湾舞蹈史的认知,更启发了我去思考个体生命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锚定自己的方向并发出独特的光芒。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力量的珍贵文献。

评分

初读这本关于台湾现代舞先驱的口述史,我的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那种感觉,仿佛是亲身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目睹一位女性如何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雕刻出属于她那个时代的精神肖像。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叙事束缚在冰冷的年代记录上,而是将叙事者的生命力,通过细腻的文字,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磨砺,更是精神世界的淬炼。从早期的探索与挣扎,到后来确立自己独特的舞蹈哲学,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既有规范的挑战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背景,理解艺术表达如何成为一种抵抗、一种疗愈,甚至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社会批判。这种口述史的形式,使得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体温和呼吸的个人体验,真实得令人动容,也深刻地引发了我对“艺术与时代共振”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其巧妙,它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零散的记忆片段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口述材料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尊重,既保留了受访者原始的情感爆发力,又通过精准的提问与梳理,构建起清晰的逻辑脉络。读下去,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舞蹈家的自传,更是一部侧写了台湾社会变迁的侧影集。那些关于艺术团体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创作理念上的激烈碰撞,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压力与坚持,都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在眼前。文字的张力非常到位,有时是激昂澎湃的理想主义,有时则是对个人命运无常的坦然接受。这种情感的起伏,让读者在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时,也完成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奉献”与“自我实现”的重新审视。

评分

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这是一部口述史,它对舞蹈本体的探讨却达到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对于非舞蹈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关于身体感知、空间调度以及节奏哲学的论述,非但没有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反而因为是源自一位实践者的亲身体会,显得格外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它并非空泛地谈论艺术的崇高,而是深入到排练室的汗水、舞台灯光下的瞬间,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肢体语言的全过程。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早已定格的舞步,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能量。这种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美学思辨融为一体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舞的理解边界,不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观赏,而是触及到了其内在的哲学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