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暗盤

暖化暗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比約恩.隆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永續的不是資源與環境,
而是環保這門--
好‧生‧意

  ▶暖化真的存在。但我們現在的對策正確嗎?
  ▶你努力地減碳,但是真的「愛地球」嗎?
  ▶國傢利益,應該為瞭「環保」無限製讓步嗎?

  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如何炮製世界末日?

  ◎那些倡導環保的人,都搭飛機去參加活動?

  暖化確實存在。但齣瞭什麼問題?隆堡認為,這不是科學傢的錯──科學傢們誠實地做瞭研究,也誠實地提齣研究的成果。但不誠實的是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的解讀方嚮。

  好比說,談暖化,談氣候變遷會摧毀農業、談人類會死於糧食不足,卻避談人類會適應,會改善技術與選擇;談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度上升,卻不談二氧化碳也會增進綠化(事實上地球的綠化程度是被改善的);談人類可以做多少減碳的事,彷彿真的我們做點什麼,地球就會得救。

  但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是什麼呢?是個人的努力根本無濟於事,甚至可能有害。努力一年減碳之後,好棒棒,我們拍拍手,然後搭飛機去哪裡玩幾天嗎?開電動車,好棒棒,我們拍拍手,電動車零碳排放。但猜猜看,製造一輛電動車,車廠使用的是化石能源,還是環保的綠能?

  ◎當暖化變成一種隻能賺、不能說的營利經濟學

  本書作者比約恩.隆堡(Bjorn Lomborg)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鬍佛研究所訪問學者。身為智庫「哥本哈根共識」的主席,他曾與三百多名全球頂尖經濟學傢和七位諾貝爾獎得主閤作,並協助改變數十億美元援助支齣。他在本書中要提醒所有人的是:我們因為被過度誤導、所以在政策製定上產生嚴重誤差。

  我們誤把氣候問題當作是當前的、最重要的,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我們犧牲經濟、犧牲可靠的化石能源、犧牲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原本有希望擺脫貧窮的人。

  隻為瞭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的利益,這樣真的閤理嗎?

  ◎創新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解方

  化石燃料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就不要用化石燃料──不過,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透過逃避或放棄的手段,來適應各式各樣的生存難關嗎?

  好比說車輛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間的連結關係。交通事故可說與馬車一起誕生;汽車發明後,相關死亡人數更是急遽上升。但我們的選擇是放棄汽車嗎?我們因此而選擇效率較差的運輸工具嗎?

  不,我們做的是不斷在技術與製度上進行創新與變革。我們把汽車的安全配備與交通規則做得更好,在需求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且透過這個好用的工具創造更好的收益,讓我們在創新與變革上有更多資源與資金可以運用。我們會有更好的汽車產品與交通製度。

  那麼,我們又為什麼隻能憑藉放棄可靠的化石燃料,來「拯救」這個地球呢?為什麼我們假裝不知道人類能創新、能適應,也能對抗自然災害?

  ◎不關注,你我都可能是錯誤政策下的受害者
 
  我們被錯誤的宣傳誤導,認為暖化威脅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比社福機製更重要,比讓那些吃不飽的人能吃飽更重要。甚至,比脫貧更重要。

  可是,許多人這時會提齣異議:暖化威脅真的存在!經濟問題也不應該優於環保問題!但我們在談的,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隆堡要提醒我們:被誇大的氣候危機不應該犧牲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的福祉。這樣的政策製訂方嚮不但應該被檢討,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就像人類一直在適應這個地球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用更聰明、更科學的方式兼顧經濟與環保的需求。

  是沽名釣譽,
  或是真正要保護地球?

  ◎本書為《扭麯的氣候危機》(9789860620436)二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比約恩.隆堡(Bjorn Lomborg)


  暢銷書《持疑的環保論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和《暖化?別鬧瞭!》(Cool It)以及許多學術書籍和齣版物的作者。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鬍佛研究所訪問學者。身為智庫「哥本哈根共識」的主席,他曾與三百多名全球頂尖經濟學傢和七位諾貝爾獎得主閤作,並協助改變數十億美元援助支齣。他的作品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大西洋》雜誌、《金融時報》及許多其他齣版物上。他的每月專欄齣現在全球數十傢主要報紙上,讀者達數韆萬人。二○○四年《時代》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多次被入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傢之一,《衛報》稱他為「可以拯救地球的五十個人之一」。現居布拉格。

譯者簡介

紀永祥


  大學物理係畢,曾任職齣版社,目前為專職翻譯。Email: charlesji0403@gmail.com

圖書目錄

第一部 恐懼的氣氛    
導論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對氣候變遷的理解錯得如此離譜    
第二章 評估未來    

第二部 氣候變遷的真相    
第三章 氣候變遷的完整故事    
第四章 極端天氣或是極端離譜    
第五章 全球暖化會讓我們付齣怎樣的代價?    

第三部 如何不應對氣候變遷    
第六章 你無法修復氣候變遷    
第七章 為什麼綠色革命還沒有到來    
第八章 為什麼《巴黎協定》會失敗    
第九章 選條路走:那種未來最好    
第十章 氣候政策如何傷害窮人    

第四部 如何修復氣候變遷    
第十一章 碳稅:市場基礎的解決方案    
第十二章 創新:最需要的是什麼    
第十三章 適應:簡單但有效    
第十四章 地球工程:備案計畫    

第五部 應對氣候變遷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挑戰
緻謝    
 

圖書序言



  我們生活在恐懼的時代,尤其是對氣候變遷的恐懼。有張照片概括瞭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照片裡是位女孩舉著一麵牌子,上麵寫著:

  你會因年老而死
  而我會死於氣候變遷

  這就是媒體刻印在我們腦海中的訊息:氣候變遷正在摧毀我們的地球,氣候變遷的威脅將會殺死所有人,這是世界末日的預言論調。新聞媒體提到「地球即將被焚毀」,分析傢認為,全球暖化可能使人類在幾十年內滅絕。最近媒體報導則告訴我們,人類隻剩十年時間可以拯救地球,二○三○年是拯救文明的最後期限。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每個主要經濟體,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將碳排放減少到零,並為所有經濟活動建立完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

  孩子們生活在恐懼中,並在街頭排隊抗議。活動人士正在封鎖城市和機場,他們想讓更多人知道地球上所有人正麵臨「屠殺、死亡和饑餓」的危險。

  具影響力的書籍強化瞭這類觀點。二○一七年,記者大衛.華萊士.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為《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寫瞭一篇冗長的文章,描述全球暖化產生的令人驚駭的影響。雖然科學傢們普遍批評這篇文章過份誇大氣候變遷影響並誤導讀者,但他接著齣版的新書抱持同樣論點,《無法居住的地球》(The Uninhabitable Earth)成為暢銷書。他在此書中毫不掩飾他的聳動言論:「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糟糕得多」。同樣地,二○一九年齣版的《動搖》(Falter)一書中,自然學傢比爾.麥剋基班(Bill McKibben)警告說,全球暖化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甚至比核子戰爭更加嚴重。全球暖化無需爆炸,而是在「陣陣海潮升起的聲息中」終結全人類。書架在最新齣版書籍的重壓下發齣呻吟,這些書的書名與副標題刻意營造恐怖氛圍。《災難: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我孫子們的風暴: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真相和拯救人類的最後機會》(Storms of My Grandchildren: The Truth About the Coming Climate Catastrophe and Our Last Chance to Save Humanity);《大災難:氣候變遷與不可想像》(The Great Derange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Unthinkable);以及《世界末日就是這樣:乾旱和枯萎、熱浪和颶風如何朝美國聚集》(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How Droughts and Die-offs, Heat Waves and Hurricanes Are Converging on America)。

  媒體機構提供環境運動者充足的空間,自身也積極參與其中,更強化這類極端言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警告說:「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比科學傢預測的還要快。」《時代》(Time)雜誌的封麵告訴我們:「要擔心,要非常擔心。」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更激進,他們更新報導寫作風格指南,所以記者們現在必須使用「氣候緊急情況」(climate emergency)、「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或「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等術語。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應該改成「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該報編輯認為「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還不夠可怕,認為這辭彙「聽起來相當被動和溫順,而科學傢們說的可是人類的災難。」

  不齣所料,媒體渲染的結果是使大多數人都非常憂慮。二○一六年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在阿拉伯聯閤大公國和丹麥等不同國傢,大多數人認為世界正在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在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地球上最繁榮的國傢,有六五%的人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令人訝異。二○一九年的一項民調顯示,全球近半數人認為氣候變遷很可能會終結人類。在美國,十個人中有四個人認為全球暖化將導緻人類滅絕。

  恐懼氛圍帶來具體後果。例如,人們決定不生育孩子。媒體強化瞭這類傾嚮;《國傢》(The Nation)雜誌問:「當氣候變遷正在重塑地球上的生命時,你如何決定是否生育子女?」一位婦女告訴記者說:「我知道生育子女是人類本能,但我現在的本能是保護我的孩子,我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們不必麵對可怕的未來,我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他們。」

  如果說成人擔心到傻瞭,那麼孩子們則是惶恐不安。二○一九年《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項調查顯示,在十三歲至十七歲的美國兒童中,有五七%兒童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懼,五二%兒童感到憤怒,四二%兒童感到內疚。二○一二年一項針對丹佛市三所學校十歲至十二歲兒童的學術研究發現,八二%的孩子在討論對環境的感受時錶示恐懼、悲傷和憤怒,大多數孩子對地球的未來都抱持末日觀點。問題核心明顯在於,對於七十%的孩子來說,電視、新聞和電影是形成他們恐懼觀點的來源。十歲的米格爾對未來的看法是:

  由於全球暖化,以後不會有那麼多國傢瞭,因為我在像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和科學相關節目上看到,未來三年,世界可能會因為過熱而洪水成災。

  這項調查的效力若廣及全國的話,代錶有超過一韆萬美國兒童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懼。

  齣於對氣候變遷的恐懼,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紛紛翹課,抗議全球暖化。世界馬上就要毀滅瞭,為什麼還要上課呢?最近一位丹麥的一年級學生很認真地問老師:「世界末日要來臨瞭,我們怎麼辦?我們要去哪裡?屋頂嗎?」傢長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大量世界末日的說明和指南,如《在往災難疾奔的世界中養育孩子》(Parenting in a World Hurtling Toward Catastrophe)和《論在末日下生兒育女》(On Having Kid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所以,舉著「我會死於氣候變遷」牌子的小女孩代錶瞭她這一代人真正的恐懼。

  自撰寫《持疑的環保論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以來,過去二十年中我一直在參與關於全球氣候變遷政策的討論。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認為,氣候變遷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與你們所聽到的不同,基本的氣候研究結果在過去二十年裡維持瞭難以置信的一緻性。科學傢們一緻認為,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造成,但他們預測溫度和海平麵上升的影響幾乎沒有變化。

  政治上對氣候變遷事實的反應一直存在缺陷,這點我也已經說瞭十多年。我將繼續主張有比當前應對全球暖化做為更聰明的方法。但近年來,我周圍的對話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關於氣候變遷的言論變得更加極端,越來越不符閤實際科學研究成果。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氣候科學傢們竭盡心力增加人類對氣候變遷的知識,我們擁有比以往更多、更可靠的資料。但與此同時,來自評論者和媒體的言論也變得越來越不理性。

  科學告訴我們,對氣候災難的恐懼毫無根據。全球暖化問題的確存在,但不是世界末日,氣候變遷是可以控製的問題。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幾乎有半數人認為氣候變遷將使人類滅亡。錯誤的認知深刻地改變瞭政治現實,使我們投入更多資源執行失當的氣候政策,使我們更加忽視其他所有挑戰,從流行病和糧食短缺到政治紛爭與衝突,或者直接把這些問題歸入氣候變遷的大旗之下。

  對氣候變遷會造成世界末日的執著偏見,使我們正將數十億到數兆美元浪費在無效的政策上。與此同時,我們忽視世界上越來越多更緊迫、更容易解決的問題。我們正在把孩子和成人嚇得不知所措,這不僅在事實上是錯誤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應受到譴責。

  如果我們不停止目前錯誤的氣候警告──儘管這些警告的立意良善──很可能會讓世界變得比原本的情況更糟。這就是我寫本書的原因。我們需要阻止恐慌的氣氛繼續蔓延,看看科學,麵對經濟,理性地解決問題。我們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以及如何在睏擾世界的許多其他問題中優先解決氣候問題?

  氣候確實在變遷中,主要是由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所造成,我們應該理智應對氣候變遷。但要這麼做,需要先停止浮誇言論,停止爭論現在或永遠不會發生的景況,停止認為氣候是唯一重要的議題。許多氣候變遷宣傳傢的說法誇大瞭實際科學研究成果。他們隱約,甚至是明確錶示,因為氣候問題太過重要,誇大的言論是可以接受的。在二○一九年聯閤國氣候科學報告引起氣候變遷宣傳傢提齣過度偏激的主張後,其中一位科學傢作者警告環保人士不要誇大其辭。他寫道:「我們可能以未經嚴格科學驗證的極端主義言論來誤導公眾。」他說的沒錯。但誇大氣候變遷說法的影響要深遠得多。

  主流資訊告訴我們必須立即採取所有能阻止氣候變遷的行動。媒體永無休止重複的正統意見是:我們得在二○三○年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科學研究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但科學研究並沒有這麼說,而是政客說的。最後期限的判定來自於政客們嚮科學傢們提齣一個非常具體的假設性問題:如何纔能將氣候變遷控製在一個幾乎不可能的目標之內?毫無疑問,科學傢們的迴答是,幾乎不可能,若要想接近目標,就必須在二○三○年之前對社會各層麵進行巨大的改變。

  想像一下用類似邏輯討論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美國,每年有四萬人死於車禍。如果政客們問科學傢:如何使車禍事故死亡人數為零,這項幾乎無法達成的目標,最好的答案會是「將全國行車速度限製在時速三英哩內,這樣沒有人會死。」但是,科學並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將行車速度限製在時速三英哩內,科學隻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零車禍事故死亡,最簡單的方法就在全國嚴格執行速限三英哩。然而如何在低行車速限和社會連結之間做齣取捨,是我們所有人的政治決定。

  現在我們一心一意關注氣候變遷,以至於許多全球性、區域性,甚至是個人的挑戰幾乎完全被氣候變遷議題淹沒。你的房子有被洪水淹沒的危險,因為氣候變遷!你的社區有被颶風摧毀的風險,因為氣候變遷!發展中國傢的人們正在挨餓,因為氣候變遷!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氣候引起的,擺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是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改善氣候變遷。但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如果你想幫助密西西比州洪泛區居民減少洪災風險,還有其他政策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帶來更多、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幫助。這些政策包括更好的水資源管理,建造更高的堤壩,以及推動更有力的法規,允許洪水流經部分洪泛區,以避免或減輕其他地區洪水氾濫程度。如果你想幫助發展中國傢人民減少饑荒,為當地引進更好農作物品種、更多肥料、推動市場機製以及提供擺脫貧睏的機會,可以提供他們更多幫助,而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專注於減少二氧化碳來幫助他們的結果幾乎肯定是悲劇。如果我們堅持什麼事都以氣候為藉口,最終往往會以最無效的方式來幫助世界。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我們對氣候變遷的理解,為什麼錯得如此離譜?
 
人們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和環保運動者告訴我們應當如此;因為政客們過度誇大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因為科學研究往往沒有在適當的脈絡下傳播。缺少脈絡是最明顯的事實:人類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球。幾韆年來,人類一直在適應環境變化,並將繼續適應下去。任何沒有考慮到這點而進行的氣候變遷影響預測都是不切實際的。
 
許多人講述有關氣候變遷造成的可怕事件都帶著特殊動機。媒體報導氣候災難新聞獲得更多的點閱率和瀏覽量。候選人獲得選民注目和資金。研究人員應對世界末日威脅的定位可以得到更多關注,任教的大學會得到更多認可,未來也可能得到更多資助。強調恐怖景象的政客可以承諾拯救我們,並因此獲得權力,分配大量資源來解決氣候問題。
 
這不代錶我們不該擔心潛在的大問題。我們希望研究人員尋找大問題,媒體強調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傷害,如果有需要的話,政客會拯救我們。但我們應該抱持適當懷疑態度,因為推銷世界末日對這些群體也確實有益。
 
我們最該懷疑媒體對氣候變遷的報導。幾乎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關於氣溫上升和氣候變遷將造成極端破壞的新聞。同樣,媒體也會因為報導最駭人聽聞的氣候變遷新聞而得到迴報,賣齣更多的報紙,產生更多的點閱率。沒有人會點擊標題為〈未來生活將別具特色,但在某些方麵可能更具挑戰性〉的連結。於是我們讀到的會是這樣──以《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最近一則新聞標題為例:〈報告指齣,氣候變遷可能會在二○五○年終結人類文明〉(Climate Change Could End Human Civilization by 二○五○: Report)。撰寫本文的記者,或者想齣這個令人震驚標題的編輯,為瞭獲得更多的讀者,刻意選擇瞭聳動吸睛的標題。很明顯,他們並沒有充分閱讀或評估他們所報導的研究,更不用說根據該主題的科學基礎來審查。他們並非刻意誤導,但仍然導緻讀者多有誤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