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供應鏈管理(3版)

圖解供應鏈管理(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福榮
图书标签:
  • 供應鏈管理
  • 物流管理
  • 運營管理
  • 圖解
  • 管理學
  • 商業
  • 經濟
  • 效率提升
  • 庫存管理
  • 採購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ㄧ單元一概念,迅速掌握供應鏈管理的重點。
  ※涵蓋供應鍵管理必備知識,理論與實務並重。
  ※個案研討,加速瞭解實質作業內容。
  ※圖文並茂.容易理解.快速吸收

  供應鏈管理此項管理技術,係在1990 年代末期開始受到企業界的重視,但它並不是突然之間出現的技術;供應鏈管理之概念及做法,早已存在企業界上下游之間的運作。

  過去台灣的經濟能快速成長,其中一項重要原因便是台灣的產業群聚效應,使得產業上下游之間能緊密合作。其實這便是供應鏈管理的作業模式,只是過去因資訊、通訊與網路技術不夠發達,以致必須依賴太多人力來建構供應鏈之關係;然而,隨著上述三項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化的協助之下,能充分發揮更大的效率及效益。
 
深入洞察企业运营的基石:现代企业物流与采购战略蓝图 导读: 在日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商业浪潮中,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不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优劣,而是对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即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本书旨在为致力于精进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及有志于此领域的学子,提供一套系统、前瞻且实战性极强的现代物流与采购战略框架。我们摒弃了纯理论的堆砌,转而聚焦于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管理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战术,助力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构筑坚韧的竞争壁垒。 --- 第一篇章:现代采购与寻源的战略转型 本篇章深入剖析了从传统的“购买事务”向“战略价值创造”转变的采购职能。我们认为,采购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的驱动力。 第一章:采购战略的基石与价值重塑 采购职能的演进: 追溯采购职能从交易型到战略伙伴型的历史演变,明确在新经济环境下,采购对企业财务健康和市场响应速度的关键影响。 战略寻源(Strategic Sourcing)框架: 详细介绍“五步法”战略寻源流程,包括市场分析、需求定义、供应商评估、谈判策略制定与合同管理。特别强调如何在需求识别阶段,通过“TCO(总拥有成本)”模型取代单纯的“采购价格”作为衡量标准。 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的深化应用: 如何根据物料的复杂性和市场竞争程度,划分采购品类,并为不同品类制定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如:杠杆型、瓶颈型、战略型、常态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价值采购品类。 第二章:全球化寻源与风险规避 全球寻源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利用全球资源进行采购时,如何平衡低成本获取与地缘政治、汇率波动、运输延误等风险。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高阶实践: SRM不再是简单的维护关系,而是基于绩效的深度协同。本章探讨如何建立多层级的供应商合作模型,从基础的合同执行到高级的联合创新伙伴关系(Joint Innovation Partnership)。重点解析供应商绩效管理(SPM)的量化指标体系。 供应链韧性与双源/多源策略: 探讨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弹性采购网络。引入“地域分散化”和“关键技术冗余”的概念,确保在单一来源中断时,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 第二篇章:精益物流与仓储运营优化 本篇章聚焦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物流活动,旨在通过精益原则指导下的技术应用,实现库存最小化与交付速度最大化。 第三章:现代仓储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仓库布局与流程设计: 详细讲解如何运用模拟工具对仓库布局(包括高密度存储、自动化立体仓库AS/RS的应用场景)进行优化,以缩短拣货路径(Path Optimization)。 库存策略的精细化管理: 区别传统的ABC分类法,引入更具动态性的XYZ和FNSD分析法,用于指导安全库存和再订货点的设定。深入探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CPFR(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在降低牛鞭效应中的应用。 自动化与数据集成: 介绍WMS(仓库管理系统)在实时库存可见性、波次拣选(Wave Picking)和循环盘点(Cycle Counting)中的作用。探讨RFID、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如何提升仓库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四章:运输管理与最后一公里交付的挑战 运输模式的选择与优化(TMS): 分析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成本结构、时效性与环境影响。详细阐述TMS(运输管理系统)如何通过路径优化算法(如旅行商问题求解)和承运商选择矩阵,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价值挖掘: 逆向物流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环保合规与客户服务的重要环节。本章教授如何设计高效的退货处理流程、产品翻新与再销售策略,以回收残余价值。 可持续性在物流中的体现: 探讨绿色物流的概念,包括低排放运输工具的应用、包装材料的优化减量(Right-Sizing)、以及碳足迹的量化追踪与报告机制。 --- 第三篇章:计划、协同与绩效衡量体系 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强大的计划能力和清晰的绩效衡量标准作为支撑。本篇章关注如何整合跨职能信息流,实现端到端的可见性。 第五章:集成化的业务计划(IBP/S&OP) 从需求计划到销售与运营计划(S&OP): 详细阐述S&OP月度滚动流程的五大关键会议(产品、需求、供应、前瞻性、管理层回顾),强调跨部门信息对齐的重要性,以消除功能“孤岛”。 需求预测的先进方法: 除了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本章引入了机器学习在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如时间序列分解、季节性修正和外部因子(如天气、宏观经济指标)的纳入,以提升预测准确率(MAPE)。 敏捷性与韧性: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计划体系必须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介绍如何通过“计划缓冲”和“快速反应团队”来应对突发需求激增或供应中断。 第六章:供应链绩效衡量与控制塔建设 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构建: 建立一套平衡的供应链KPIs仪表盘,涵盖成本(如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占比)、速度(如订单履行周期OFC、交货准时率OTIF)和质量(如订单准确率、缺陷率)。 供应链控制塔(Control Tower)的架构: 介绍构建实时数据集成平台(控制塔)的必要性。该平台如何汇集来自ERP、WMS、TMS和外部合作伙伴的数据,实现预警、诊断和决策支持的“闭环”管理。 绩效改进的持续循环: 运用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方法论,指导团队如何利用绩效数据识别瓶颈,驱动持续改进项目(Kaizen)。 --- 总结与展望: 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管理工具和模型,更是一套构建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维模式。通过对采购、物流、计划三大支柱的系统性深化学习,读者将能够跳出日常事务的泥淖,从全局视角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价值网络,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成本的持续优化和客户价值的指数级提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福榮


  現職:正修科技大學講師
  經歷:工研院電子所產品企劃工程師、經濟部加工處副組長

  著作:《圖解金融行銷》
  《圖解物流管理》
  《行銷個案研究》
  《行銷管理》
  《金融行銷》
  《物流業經營管理》
  《B2B行銷》
  《國際行銷管理-全球本土化觀點》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
  《自由區規劃》
  《自由區經營管理》
  另有100餘篇研究報告或專論
 

图书目录

第1章 供應鍵管理之基本概念
Unit 1-1 個案:鴻海的全球供應鏈
Unit 1-2 產業趨勢─全球化(1)
Unit 1-3 產業趨勢─全球化(2)
Unit 1-4 產業趨勢─全球化(3)
Unit 1-5 產業趨勢─網路化001
Unit 1-6 供應鏈之概念(1)
Unit 1-7 供應鏈之概念(2)
Unit 1-8 長鞭效應
Unit 1-9 供應鏈設計─影響因素及設計原則(1)
Unit 1-10 供應鏈設計─影響因素及設計原則(2)
Unit 1-11 供應鏈設計─設計步驟
Unit 1-12 良好供應鏈管理應有之做法(1)
Unit 1-13 良好供應鏈管理應有之做法(2)
Unit 1-14 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Unit 1-15 供應鏈管理之產業探討
Unit 1-16 推動供應鏈管理之風險(1)
Unit 1-17 推動供應鏈管理之風險(2)
Unit 1-18 電子化SCM 之導入─規劃(1)
Unit 1-19 電子化SCM 之導入─規劃(2)
Unit 1-20 電子化供應鏈之導入─執行、評估與改善(1)
Unit 1-21 電子化供應鏈之導入─執行、評估與改善(2)
Unit 1-22 電子化SCM 導入時應注意事項001
Unit 1-23 電子化SCM 導入時之資訊技術001
Unit 1-24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商業元件(1)
Unit 1-25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商業元件(2)
Unit 1-26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科技元件
Unit 1-27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科技標準
Unit 1-28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化策略(1)
Unit 1-29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化策略(2)
Unit 1-30 SCM 電子化之工作項目與內部運作(1)
Unit 1-31 SCM 電子化之工作項目與內部運作(2)
Unit 1-32 SCM 電子化架構(1)
Unit 1-33 SCM 電子化架構(2)
Unit 1-34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應用系統模式
Unit 1-35 SCM 推動之基石─企業流程再造
Unit 1-36 SCM 推動之基石─供應鏈績效評估
Unit 1-37 個案:阿里巴巴給中國大陸物流帶來的可能發展方向
Unit 1-38 個案:美國物流發展狀況
Unit 1-39 個案:從華為談中國大陸企業供應鏈管理面臨的問題
Unit 1-40 個案:3D 列印對供應鏈的影響
Unit 1-41 個案:星巴克供應鏈管理

第2章 供應鏈之管理與技術
Unit 2-1 個案:UNIQLO 提高衣服銷售量的方法
Unit 2-2 訂單處理
Unit 2-3 存貨管理
Unit 2-4 倉儲管理─倉庫型態與設計
Unit 2-5 倉儲管理─自動倉儲系統
Unit 2-6 運輸管理
Unit 2-7 採購管理─供應商選擇
Unit 2-8 採購管理─採購實務
Unit 2-9 企業資源規劃(ERP)─基本概念
Unit 2-10 企業資源規劃─內容
Unit 2-11 企業資源規劃─實施應注意的事項
Unit 2-12 企業資源規劃─考量因素與推動步驟
Unit 2-13 企業資源規劃─法律問題
Unit 2-14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簡介
Unit 2-15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功能模組的基本模式
Unit 2-16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功能與規劃技術
Unit 2-17 EDI 與VAN
Unit 2-18 XML
Unit 2-19 電子商務平台技術─開發方法與功能
Unit 2-20 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應用系統開發架構
Unit 2-21 網路通訊相關技術
Unit 2-22 線上資金流通技術
Unit 2-23 資訊安全技術
Unit 2-24 RFID
Unit 2-25 個案:矽統公司ERP 之導入
Unit 2-26 個案:RFID 晶片是供應鏈管理科技之利器

第3章 供應鏈管理之協同作業篇
Unit 3-1 個案:美國物流資訊化
Unit 3-2 供應規劃與供應管理評估
Unit 3-3 電子供應商之選擇
Unit 3-4 供應商之發展
Unit 3-5 供應商關係管理
Unit 3-6 供應商庫存管理
Unit 3-7 需求管理─需求規劃
Unit 3-8 需求管理─需求履行
Unit 3-9 電子化客戶關係管理─基本概念及做法
Unit 3-10 電子化客戶關係管理─方法與步驟
Unit 3-11 自動化協同作業
Unit 3-12 物流中心─種類及策略
Unit 3-13 物流中心─規劃工作
Unit 3-14 物流共同化─型態
Unit 3-15 物流共同化─困難與推動
Unit 3-16 委外物流─影響因素
Unit 3-17 委外物流─前置作業
Unit 3-18 委外物流─合約管理
Unit 3-19 第三方物流
Unit 3-20 第四方物流─特性與類型
Unit 3-21 第四方物流─企業應有之考量

第4章 供應鏈管理之應用與延伸
Unit 4-1 個案:台積電綠色供應鏈
Unit 4-2 全球運籌管理─形成原因
Unit 4-3 全球運籌管理─管理模式
Unit 4-4 企業國際化之資訊架構
Unit 4-5 全球運籌管理─問題與做法
Unit 4-6 全球運籌管理─營運體系與關鍵因素
Unit 4-7 全球運籌管理─法律問題
Unit 4-8 快速回應系統─定義與實施原因
Unit 4-9 快速回應系統─實施條件與重點
Unit 4-10 快速回應系統─品類管理
Unit 4-11 快速回應系統─步驟與評估001
Unit 4-12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由來與特性001
Unit 4-13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推動步驟001
Unit 4-14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主要原則與合作關係
Unit 4-15 電子採購─基本概念
Unit 4-16 電子採購─平台
Unit 4-17 電子採購─系統建置原則
Unit 4-18 電子交易市集─基本模式與成員
Unit 4-19 電子交易市集─模式與類型
Unit 4-20 電子交易市集─成功關鍵因素
Unit 4-21 服務供應鏈
Unit 4-22 綠色供應鏈管理
Unit 4-23 物聯網─基本概念
Unit 4-24 物聯網─物流應用
Unit 4-25 O2O 基本概念
Unit 4-26 與供應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8491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供應鏈管理此項管理技術,係在1990 年代末期開始受到企業界的重視,但它並不是突然之間出現的技術;供應鏈管理之概念及做法,早已存在企業界上下游之間的運作。過去台灣的經濟能快速成長,其中一項重要原因便是台灣的產業群聚效應,使得產業上下游之間能緊密合作。其實這便是供應鏈管理的作業模式,只是過去因資訊、通訊與網路技術不夠發達,以致必須依賴太多人力來建構供應鏈之關係;然而,隨著上述三項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化的協助之下,能充分發揮更大的效率及效益。

  本書的撰寫方式係採整合性的做法,將供應鏈管理可能涉及的相關管理技術及電子化技術,以較淺顯的方式,儘可能給予讀者有較廣泛的接觸。本書不僅討論供應鏈管理之理論部分,更著重實務面的作業內容,也就是儘可能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方式撰寫,同時提供許多個案供研討,如此對於初接觸供應鏈管理的讀者而言,較易快速瞭解其內涵與實質作業內容。同時,本書以文字與圖形對照方式撰寫,不僅透過圖形簡單扼要呈現供應鏈管理的內容,且運用文字淺顯的說明與補充,使讀者較易認識供應鏈。

張福榮 敬上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采购和供应商关系管理(SRM)领域工作的人,我对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合作伙伴协同的章节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发现,这本书对于识别和量化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工具介绍相对全面,涵盖了从政治风险到自然灾害的外部冲击预测。然而,在探讨如何构建真正具有弹性和信任的长期供应商关系方面,我感觉笔墨略显不足。构建强健的供应链不仅仅是签订合同和制定KPI,更关乎文化契合和信息共享的深度。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软技能”——例如,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与关键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如何在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内推动知识转移和能力共建的成功故事或框架。这本书在技术和流程优化上表现出色,但在人性化、关系驱动型的供应链协同策略上,或许可以再添一笔亮色,让读者感受到管理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驱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

评分

这本《圖解供應鏈管理(3版)》我真是抱著极大的期待入手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供应链管理的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讲解复杂概念的却凤毛麟角。我希望它能帮我理清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让我头疼的瓶颈——比如如何精准地预测需求波动,以及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优化库存策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风险。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应用的前瞻性描述,毕竟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早已不是传统模式,而是高度依赖数据分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能链条”。如果它能用清晰的流程图和案例分析,将这些前沿技术如何落地到实际的采购、生产、物流环节,并且解释清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整个链条的韧性和响应速度,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跨国供应链管理的实操经验,毕竟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不同国家法规、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供应链管理者绕不开的课题。总而言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前沿的管理思路和可操作性的工具,而不是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堆砌上。

评分

坦白说,初翻这本书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它的叙述节奏,它似乎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直接抛出解决具体问题的“速效药方”。比如,在讲解“牛鞭效应”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信息不对称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成本和风险的,虽然逻辑严密,但对于一个急需快速掌握应对策略的实战派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深度分析背后的 actionable insights。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直接给出“如果遇到A情况,可以尝试B和C两种模型优化”的实用指南。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是毋庸置疑的,它能让你对供应链的各个模块(从S&OP到最后一公里配送)有非常扎实的认识,但有时候我觉得它在“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之间,更侧重于后者。如果它能在后续的章节中,多加入一些不同行业(比如快消品和重工业)的对比案例,可能会让读者在知识吸收后,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自身的业务场景进行有效对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非常吸引眼球,色彩运用得当,图表的清晰度也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图示的作用似乎更多是装饰性而非功能性。例如,在介绍复杂的网络优化模型时,我期待看到的是步骤分解清晰的逻辑流程图,用以指导我如何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实际的决策树。然而,呈现出来的图表有时候信息密度过高,或者说,它更多地展示了模型的最终结构,却未能充分揭示推导出这个结构背后的核心假设和简化条件。这使得我必须不断在文字和图表之间来回跳转,反而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对于涉及优化算法和精益思想的章节,如果能够增加更多动态的、逐步展开的视觉解释,哪怕是简单的示意动画效果(如果以电子版形式阅读),相信会大大提升读者对复杂计算过程的直观理解,避免陷入纯粹的符号理解困境。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准备一个行业认证考试,因此,我对知识的系统性和覆盖全面性有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圖解供應鏈管理(3版)》无疑是一本扎实的参考书目。它几乎涵盖了SCOR模型中的所有关键活动域,并且对最新版本的调整也进行了及时的跟进。但是,考试导向的学习往往要求对特定术语和标准定义有精确的记忆。我注意到,对于某些新兴的、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术语(比如某些新兴的可持续性指标),书中可能没有提供像对传统术语那样明确的、可供背诵的“官方”定义。我建议未来的版本可以增设一个高频术语速查表,或者在关键定义旁使用醒目的边栏标注,以方便像我这样的应试型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和巩固核心知识点,确保在面对多选题或简答题时,能够准确无误地引用教材中的标准表述,从而提高备考效率和通过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