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忠年鑑2012-2022(POD)

極忠年鑑2012-2022(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
图书标签:
  • 極忠年鑑
  • 年鑑
  • 2012-2022
  • POD
  • 紀錄片
  • 香港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影像
  • 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年鑑以極忠文教基金會民國101年(2012)1月至民國111年(2022)12月歷屆董事會與秘書處的會議記錄為本,輔以兩岸大事彙編而成。本年鑑分「記事年表」、「規章辦法」、「專題報導」、「董事會」四大部分。
 
本書特色
 
  將十年來秉持宗旨,於國際及兩岸學術藝文交流、服務社會國家的實績留下記錄,一方面檢視有沒有完成涵靜老人、智忠夫人的理想與期望,一方面對參與「極忠」二十年活動的兩岸朋友致上深深的敬意!期許大家:為了中華子孫和平統一,有尊嚴的屹立於歷史洪流,與傳承中華文化繼續努力!
时代的回响:一窥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脉络 一部跨越十余载的宏大叙事,以史为鉴,映照时代底色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个案研究,而是一部旨在勾勒出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段关键历史时期内,全球及特定区域社会、文化、科技与经济图景的综合性编年体著作。它以严谨的考据和宏观的视野,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重大事件、思潮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演进,编织成一张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时间网络。 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交响与震荡(约1995-2005年) 本卷首先将读者带回二十世纪末,一个充满矛盾与期待的“世纪末”氛围。这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序曲,互联网的雏形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铺展,深刻地重塑着信息的传播结构。我们详细考察了“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加速了资本、商品与人才的跨国流动。 文化层面,我们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主流文化中的渗透与消解,流行音乐、电影艺术如何反映出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与个体体验的强调。同时,我们也未回避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波,以及“9·11”事件所带来的全球安全观的根本性转变,被置于详细的叙述框架内。这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如何重塑了地缘政治格局,并对公众的集体心理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全面渗透与社会结构重塑(约2006-2013年) 进入新千年第二个十年,科技进步的速度陡然加快,标志性地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上。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算法”开始介入日常生活决策的早期阶段,以及这种技术变革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互动模式——从线下的社群到线上的“虚拟公共领域”。 经济领域,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成因、扩散机制及其深远影响被作为核心议题进行解析。本书审视了危机暴露出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贫富差距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反思。在社会思潮上,我们观察到公众对“效率至上”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公平、公民参与权力的重新呼唤,诸如“占领华尔街”运动等,都是这种时代情绪的集中体现。 文化艺术领域,数字化生产工具的普及使得内容的创作门槛空前降低,这既是“去中心化”的胜利,也带来了关于知识产权、信息质量和审美标准的全新挑战。我们对比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与新兴数字平台的崛起,描绘出文化生态的剧烈变迁。 第三部分:碎片化、身份政治与技术伦理的挑战(约2014-2022年) 这最后阶段的叙述聚焦于“后真相时代”的复杂性。随着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不同群体之间认知差异的固化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张力。本书详尽梳理了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涨,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根源、社会动因及其对公共话语空间的影响。 在科技伦理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监控以及“科技巨头”的权力扩张,成为了绕不开的议题。我们审视了围绕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科技垄断的全球性监管讨论,这些讨论直接关乎未来社会的基本治理框架。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开始从边缘议题走向主流的政策核心,相关的社会运动和跨国合作(及不合作)的态势也在此阶段被详细记录。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式的编年结构。它不是对单一事件的深度挖掘,而是通过时间轴的梳理,揭示出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技术如何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经济不平等如何加剧社会思潮的分化,以及文化表达如何对现实困境做出回应。它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历史地图,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从一个充满技术乐观主义的世纪末,走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性与社会深刻分歧的当下。 本书面向所有对近现代社会演变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希望在海量信息碎片中建立起一个连贯历史框架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普通公民。通过回顾这二十余载的起伏跌宕,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辨识出哪些是历史的惯性,哪些又是足以改变航向的断裂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極忠文教基金會
 
  宗  旨: 研究天帝宇宙大道,發揚中華學術文化暨提倡孫逸仙思想,促進早日實現以和平統一中國,為人類謀求永遠和平幸福,達成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之長期奮鬥目標。
 
  設立時間:教育部民國81年(1992)4月28日台(81)社字第二一五七三號函准設立。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民國81年7月15設立登記。
  法人登記證書:登記簿第66冊第55頁第一六六二號。
 
  設立地點:中華民國台灣省台北縣新店市(現為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2段159號
 
  業務範圍:一、獎助或辦理符合本基金會宗旨有關之各種學術性出版工作。
  二、獎助或辦理符合本基金會宗旨有關之各種學術研究工作。
  三、獎助或辦理符合本基金會宗旨有關之各種學術性交流活動。
  四、獎助研究發展天帝宇宙大道、中華學術文化、孫逸仙思想之優秀人才。
  五、獎助傳習天帝教學術研究暨符合本基金會宗旨之清寒子弟。
  六、其他符合本基金會宗旨,且經董事會通過之教育、文化、公益事項。

图书目录

壹、敘-涵靜老人與極忠文教基金會
貳、編輯體例
參、極忠文教基金會簡介
肆、記事年表
伍、規章辦法
陸、專題報導
一、華山尋根朝聖與「天地正氣」碑
二、關於極忠文教基金會於第九屆之青年活動
三、「2017華山幹訓」紀實與省思
四、2017華山幹訓心得
五、 歸根復命,繼往開來-2018極忠文教基金會上海-蘇州尋根幹訓
六、關於臺灣文化探索營
七、 李子達董事對於極忠第九屆青年活動之身教言教
八、 極忠核心工作:獎學金培育人才與兩岸民間學術藝文交流
九、 極忠文教基金會財務報表:民國101-111年(2012-2022)
柒、董事會
編輯後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909380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9 x 26 x 1.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壹、敘-涵靜老人與極忠文教基金會
 
  一、
  極忠文教基金會創立於1992年5月23日,時年92歲的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1901-1994   學名鼎年 字玉階)是基金會創建者,以其與德配過純華女士的道名「極」初與「智」忠,為文教基金會命名。
 
  涵靜老人手訂基金會宗旨:「本會以研究天帝宇宙大道,發揚中華學術文化,暨提倡孫逸仙先生思想,促進早日實現以三民主義和平統一中國,為人類謀求永遠和平幸福,進而達成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之長期奮鬥目標為宗旨。」涵靜老人一貫地肯定中華文化是世界和平,人類和諧的主流精神,廿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
 
  二、
  涵靜老人於極忠文教基金會創建前後,分別於1991年元月15日與1992年6月5日,兩度致函給鄧小平先生。擷錄其部分:
 
  「我於公元1901年生於江蘇省吳縣(蘇州),就學於吳淞中國公學,參與1919年(民國8年)中國最早青年運動『五四學運』,是上海學聯的總務部長」
 
  「我是一個歷經憂患,自始窮究天人之學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我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真諦,我希望中國富強、和平、統一。我更祈禱中國人能生活在自由、民主、繁榮、無虞匱乏、無須恐懼的國家,並有尊嚴屹立於國際社會中,不為時代潮流所淹滅。」
 
  「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宗教徒和『有神論』者,但我關懷世界、關懷社會、關懷時代、關懷同胞。我認為當前人類最大的苦難根源,是出自于『恨』而沒有『愛』。我所服膺的中心思想就是中華文化的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呼籲世人急起從根自救,擴大人類生存合作之思想領域,祛除侵略鬥爭之兇暴心理,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
 
  「觀照今天世界人類共同面臨著生活與生存的危機,其解救之道惟有揚棄暴力與私見,共同打開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大門,邁向和平、繁榮、積極建設的康莊大道。因此,宗教徒與共產黨人固是道不同,但面對人類進化的共同期望卻是一致的,就當前急務而言。那就是中止人類流血戰爭的『破』,積極進行增進人類福祉的『立』。」
 
  涵靜老人在致鄧小平先生兩封信中指出:1990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第七中全會宣示: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民生主義,其實都是市場社會主義。」「三民主義應屬適合中國人的溫和的社會主義。」
 
  涵靜老人希望在小平先生指導下「保障私有財產,才能發展私有經濟,建立起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混合體制,才能使大陸同胞生活,由溫飽而逐漸小康富裕,尤其世界冷戰結束之後,世界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若干區域性經濟組合,勢將積極興起,若無大陸與臺灣之合力發展,勢必遠落人後,將無法立足於太平洋之濱,非但無法與世界潮流配合,且將使全球中國人淪為世界之負債,而非資產。」
 
  三、
  涵靜老人一貫地肯定中華文化是世界和平,人類和諧的主流精神,廿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
  三十年來,董事會依據宗旨,落實的核心工作為:
  (一)贊助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增進雙方瞭解,以發生影響力。
  (二)辦理獎學金培育人才。
 
  基金會自1992年贊助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兩岸會議, 邀請大陸六所工業大學來臺訪問,即以贊助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主辦或協辦以中華文化、天人實學、孫逸仙思想為主題的研討會為重點工作。
 
  李子弋前董事長(1926-2016),道名維生,涵靜老人長子、追隨涵靜老人近七十載, 引《論語》:「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指出「天下歸仁」是孔聖的願望,也是涵靜老人生前未竟的心願。期許涵靜老人的弟子門人及後輩,共同把涵靜老人的天人實學與弘化全球的心願,一步一步來達成。
 
  於2012年贊助華東師範大學涵靜書院成立,10月23日揭牌儀式,李董事長與該校楊世駿黨委書記共同主持,以開展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及傳承中華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責大任。再於基金會之下成立涵靜書院,親自講授中華文化及天人實學講座。
 
  李子弋前董事長明白指出:涵靜老人認為廿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就是老子說的「道蒞天下」的世紀,成立涵靜書院的意義,就是要將「道蒞天下」的宏願散發出來。
 
  四、
  涵靜老人成立極忠文教基金會:「希望以民間力量,在會務活動上,要多做學術交流活動,使兩岸能在學術、文化上多增加接觸,發生影響力,為國家、民族多做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
 
  三十年來,基金會李光燾、李子弋、陳文華、劉緒倫四位前任董事長,及現任李顯光董事長,與歷屆董事與秘書處同仁協力繼志述事,為承負涵靜老人的願力而奮鬥。
 
  三十年來,極忠贊助兩岸學術藝文交流總經費新臺幣24,703,210元整,兩岸交流互訪總計1,095人次,大陸及國外人士來臺參加學術藝文活動,合計438人次。大陸17所學術單位學者來臺參與研討會,共發表12篇研究涵靜老人的論文,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五位教授的8篇論文及獲深造獎學金的4篇碩士論文。
 
  三十年來,極忠核發獎學金434人次,總計新臺幣10,443,875元整。獎助鼓勵家境清寒、優秀子弟進修學業、服務社會。另設研究獎學金、深造獎學金獎助臺灣地區學子深造、從事專案研究、或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並獎助大陸研究生(如: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來臺從事專案研究。
 
  涵靜老人手訂立會宗旨精神,就有一條:「發揚中華文化暨闡明孫逸仙先生思想,以促進實踐中國和平統一,為人類謀求永遠和平幸福!」李子弋前董事長深刻體認兩岸和平對話,最好的共同語言就是「孫文思想」。
 
  2006年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辦第一屆孫文論壇於北京香山、以「孫中山思想與兩岸民生問題」為主題,兩岸共發表43篇論文。2009年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央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第二屆孫文論壇於臺北國父紀念館,以「民生主義之理論與實踐」為主題,兩岸共發表25篇論文。
 
  2011年與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陝西省歷史學會共同主辦第三屆孫文論壇於陝西師範大學雁塔校區,以「紀念辛亥革命陝西光復及孫中山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為主題。
 
  2013年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辦第四屆孫文論壇,以「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與實踐」為主題,兩岸共發表15篇論文,5場專題演講。
 
  2016年促成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辦孫文論壇的李子弋董事長、步平前所長先後回歸自然,基金會以一封唁電致近代史研究所,雙方再續合作,並決定以後每年合辦孫文論壇。
 
  2017年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孫中山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協辦第五屆孫文論壇於廣東中山市,以「時代變遷與孫中山思想的發展與闡釋」為主題。
 
  2018年第六屆孫文論壇,由極忠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辦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論壇主題:民族復興與文明對話。子題有五:民族主義專題、民族平等與民族國家建設、民族主義與文化反思、民生安和樂利與中華文化振興、濟弱扶傾與世界和平。兩天議程,兩岸44位學者與會,包括2場專題演講、16 篇論文發表及與談。
 
  第六屆孫文論壇的籌備,完全由秘書處承擔,我們期許本屆孫文論壇如大陸學者的說法:「傳、幫、帶」,傳,承傳與延續;幫,幫助提攜後進;帶,指引帶路,讓年輕學者與會務工作人員能接上前人的研究積澱與實務經驗。
 
  涵靜老人說:「我們要培養正氣,慢慢地在無形中在轉化氣運,但是不能急,急也急不起來啊!每個人都有天命,要懂得『藏器待時』,等時間啊!『器』就是天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
 
  時代在變,兩岸社會日趨多元,國家民族觀念被挑戰、孫學研究出現邊緣化現象,需要提攜年輕人參與相關的學術活動、兩岸交流,以因應時代。
 
  2014年3月第八屆第五次董事會議,李子弋董事長於臨時動議時提議成立青年部,對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予以關懷支持,請李顯光董事規劃組織。
 
  基金會於2017、2018年舉辦在臺陸生「臺灣文化探索」營隊,2017年起的青年幹訓, 即著眼未來,以期延續中華子孫之情感。
 
  自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至今,兩岸交流陷於停滯,然,基金會努力摸索以開創新局面。
 
  2021年11月《臺閩社會與文化融合》一書出版,由「極忠」贊助,「涵靜孫學和平論壇」主編,以「孫中山的文化融合及社會融合的理論」為本,以大陸人民在臺灣、臺灣人民在福建各五篇案例,及香港人民在臺灣的身分認同與社會適應之研究,對兩岸最終是否能融合,提供了嚴謹可供參考的版本,既紀念涵靜老人,也闡示了本基金會的宗旨。
 
  同月,第三屆兩岸孫學研究學術論壇視訊會議,由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中華民國兩岸關係發展協會、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主辦,「極忠」協辦。
 
  敬謹概述財團法人極忠文教基金會三十年來努力,以示永續涵靜老人與智忠夫人創會精神之行動見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宿命感。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冰冷的日期和事件,忽然间都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流水账记录,而是一种对“时间”本身的哲学探讨。每当我读完一个章节,都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着那些逝去的十年,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面貌。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于作者对因果链条的精准捕捉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日常,如何从微末处窥见时代的洪流。对于那些热衷于思考时代精神和历史走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和深入探讨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心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和装订的厚实感,都透露出一种匠心。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没想到很快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艺术品。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对人物命运的描摹,都处理得极其细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种深度和广度,在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客观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既有历史的严谨,又不失对个体生命的温度。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资深的向导,穿越了十年的时光隧道,感受着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深度阅读有追求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评分

作为一本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汇编,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展现出的惊人一致性和内在逻辑性。我原本担心跨越十年的记录会不会出现风格的断裂或者重点的偏移,但事实证明,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叙事框架。每一个年份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整体上却像是一部精心铺陈的长篇史诗,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它让人感受到一种扎实的力量,仿佛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是经过数次打磨和淬炼的。更让我佩服的是,即便涉及到复杂的社会议题,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既能让专业人士满意,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这种平衡的艺术,实在令人叹服,也让这本书具备了很高的重读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它作为一部“年鉴”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社会情绪温度计”。通过对那十年间发生的具体事件和人们的反应的捕捉,我得以清晰地“触摸”到社会思潮的微妙变化。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新闻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情绪张力、集体无意识以及文化潜流。阅读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略显模糊的集体记忆,都被这本书重新点亮,并且被赋予了清晰的轮廓。这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语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坐标。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精神的忠实“翻译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当代社会脉络的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行文流畅而不失力度,那种老派的、讲究推敲的文字风格,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段落的措辞,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建构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侧写,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折射出那个时期特有的光芒。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的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依靠大量图表堆砌的年鉴所无法比拟的。它用文字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对于文字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