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在傢裡追古裝劇,對上古文化感到無比好奇嗎?
想要一窺先民活動足跡,可不是隻能透過文獻記載!
今天就讓18位考古隊長帶著你,走訪中國四大流域,
穿越迴五韆年前的史前遺跡,「挖掘」華夏文明的精髓!
想要一窺先民活動足跡,可不是隻能透過文獻記載!
今天就讓18位考古隊長帶著你,走訪中國四大流域,
穿越迴五韆年前的史前遺跡,「挖掘」華夏文明的精髓!
▎陶寺遺址——華夏主脈,最初中國
當我們今天暢遊北京故宮,體會明清兩代皇宮的宏大與莊嚴的時候,誰會想到,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就已經有瞭它的雛形。
2012年10月19日,考古隊老技師張官獅在遺址的一個沖溝內,突然發現前方的溝崖斷麵上有一層層非常明顯的夯土。這一現象瞬間觸碰到瞭他的職業敏感神經。他馬上喊來領隊高江濤。兩人沿溝尋查,發現在斷崖上有50多公尺長的夯土層。高江濤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此長度或寬度的夯土遺跡存在於宮殿區,代錶的可不僅僅是大型建築基址,還有可能是城牆一類的遺存。
在隨後的鑽探中,一座封閉的長方形城址展露齣來,圍閤的麵積近13萬平方公尺,恰恰是以前被稱為宮殿區的區域,極有可能就是宮城之所在。經過長達5年的發掘,2018年,考古專傢們最終確認這裡就是陶寺古城的宮城。
它的發現意義重大:
◎陶寺宮城保存較為完整,自成體係,規模宏大,形製十分規整,並具有突齣的防禦性質,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大的宮城。
◎宮城歷經的時間較長,始建於陶寺文化早期;陶寺文化中期繼續使用,並因陶寺大城的修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宮城;陶寺文化晚期有重建的現象,在其偏晚階段被徹底廢棄。
◎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遺址既有大城(郭城),又有宮城,形成雙城的「城郭之製」。陶寺很可能是中國古代都城製度的源頭或最初形態。
◎陶寺宮城南東門遺址形製特殊,結構複雜,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十分罕見,對後世宮城城門的修建影響深遠。陶寺宮城開創瞭中國古代宮室製度的先河。
▎龍虯莊遺址——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莊鎮龍虯莊村的龍虯莊遺址,是目前江淮東部地區考古發現的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包括生活區、墓葬區和生產加工區。
◎龍虯莊的人們吃什麼?
考古工作者在龍虯莊遺址T3830的第4、6、7、8文化層中共發現瞭5,038顆炭化稻米。將炭化稻粒和T1526第4至9地層採集的土壤樣品送往研究機構進行科學分析,發現龍虯莊遺址的炭化稻均為人工種植的粳稻。
根據對各文化層齣土炭化稻米以及土壤中所含水稻植矽體的檢測與分析,龍虯莊在遺址形成之初已有水稻的栽培,第 8 層至第 6 層為野生稻嚮栽培稻的過渡。不同時期的地層齣土的炭化稻,反映齣人類逐漸有意識地加強人工育種,選擇顆粒較大的稻米進行育秧,達成瞭對水稻的馴化。
◎龍虯莊的住房有哪些特色?
龍虯莊遺址共發現4處居住遺跡,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乾欄式木構建築,一種是地麵建築。遺址中的房址均遭到瞭嚴重破壞,但還保存著柱洞、牆基、居住麵、紅燒土塊等遺跡。
紅燒土塊是坍塌的燒土牆塊。土塊一麵抹平,一麵留有縱嚮成排的植物莖稈痕跡。很顯然,龍虯莊先民有在房屋外牆焚燒莖稈的習慣。居住麵鋪墊著一層黃色粉砂土,上麵有碎蚌殼鋪成的蚌殼麵。可以看齣,不論是烘烤牆壁,還是在居住麵鋪設蚌殼,這些都是人們用來防潮的方法,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方麵的智慧發明。
◎陶器與思想間的關聯
豬形壺也是龍虯莊陶器的亮點。壺身整體為豬形,身體渾圓,中空。豬背嚮上為壺口,直口或者直口微侈。臉部塑有口、眼、鼻,錶情生動,有雙目細瞇憨笑狀,有雙眉緊蹙愁苦狀,還有雙目圓瞪發怒狀。多為四足,個別為三足和圈足。龍虯莊遺址齣土的豬形器進一步佐證瞭先秦文獻記載中的「天極」觀念在史前淮河流域已廣泛流行。
◎關於墓葬的驚人發現
考古學者對 402 座墓葬齣土的497 具人骨進行瞭性別鑑定,發現男女比例為 1.48:1。由於人類自然的生理機製,正常的社會組織中,男女比例應該是平衡的。龍虯莊遺址齣現男性人口約是女性人口 1.5 倍的局麵,有可能和當時有意控製女性人口有關。換句話說,當時可能存在溺死女嬰現象。
本書特色
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本書編選十八處與中華文明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和都邑遺址,由負責挖掘它們的考古隊長親自撰寫,範圍涵蓋黃河、淮河、長江及遼河流域。內文詳細介紹瞭遺址的挖掘歷程和重大發現,並探討許多待解謎團,透過大量的圖片與嚴謹的數據,從多方麵還原古代人民生活,盼能傳遞讀者更多客觀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