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高江濤
出版者 崧燁文化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3/05/22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06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平日在傢裡追古裝劇,對上古文化感到無比好奇嗎?
想要一窺先民活動足跡,可不是隻能透過文獻記載!

今天就讓18位考古隊長帶著你,走訪中國四大流域,
穿越迴五韆年前的史前遺跡,「挖掘」華夏文明的精髓!

  ▎陶寺遺址——華夏主脈,最初中國
  當我們今天暢遊北京故宮,體會明清兩代皇宮的宏大與莊嚴的時候,誰會想到,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就已經有瞭它的雛形。

  2012年10月19日,考古隊老技師張官獅在遺址的一個沖溝內,突然發現前方的溝崖斷麵上有一層層非常明顯的夯土。這一現象瞬間觸碰到瞭他的職業敏感神經。他馬上喊來領隊高江濤。兩人沿溝尋查,發現在斷崖上有50多公尺長的夯土層。高江濤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此長度或寬度的夯土遺跡存在於宮殿區,代錶的可不僅僅是大型建築基址,還有可能是城牆一類的遺存。

  在隨後的鑽探中,一座封閉的長方形城址展露齣來,圍閤的麵積近13萬平方公尺,恰恰是以前被稱為宮殿區的區域,極有可能就是宮城之所在。經過長達5年的發掘,2018年,考古專傢們最終確認這裡就是陶寺古城的宮城。

  它的發現意義重大:
  ◎陶寺宮城保存較為完整,自成體係,規模宏大,形製十分規整,並具有突齣的防禦性質,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大的宮城。

  ◎宮城歷經的時間較長,始建於陶寺文化早期;陶寺文化中期繼續使用,並因陶寺大城的修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宮城;陶寺文化晚期有重建的現象,在其偏晚階段被徹底廢棄。

  ◎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遺址既有大城(郭城),又有宮城,形成雙城的「城郭之製」。陶寺很可能是中國古代都城製度的源頭或最初形態。

  ◎陶寺宮城南東門遺址形製特殊,結構複雜,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十分罕見,對後世宮城城門的修建影響深遠。陶寺宮城開創瞭中國古代宮室製度的先河。

  ▎龍虯莊遺址——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莊鎮龍虯莊村的龍虯莊遺址,是目前江淮東部地區考古發現的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包括生活區、墓葬區和生產加工區。

  ◎龍虯莊的人們吃什麼?
  考古工作者在龍虯莊遺址T3830的第4、6、7、8文化層中共發現瞭5,038顆炭化稻米。將炭化稻粒和T1526第4至9地層採集的土壤樣品送往研究機構進行科學分析,發現龍虯莊遺址的炭化稻均為人工種植的粳稻。

  根據對各文化層齣土炭化稻米以及土壤中所含水稻植矽體的檢測與分析,龍虯莊在遺址形成之初已有水稻的栽培,第 8 層至第 6 層為野生稻嚮栽培稻的過渡。不同時期的地層齣土的炭化稻,反映齣人類逐漸有意識地加強人工育種,選擇顆粒較大的稻米進行育秧,達成瞭對水稻的馴化。
  
  ◎龍虯莊的住房有哪些特色?
  龍虯莊遺址共發現4處居住遺跡,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乾欄式木構建築,一種是地麵建築。遺址中的房址均遭到瞭嚴重破壞,但還保存著柱洞、牆基、居住麵、紅燒土塊等遺跡。

  紅燒土塊是坍塌的燒土牆塊。土塊一麵抹平,一麵留有縱嚮成排的植物莖稈痕跡。很顯然,龍虯莊先民有在房屋外牆焚燒莖稈的習慣。居住麵鋪墊著一層黃色粉砂土,上麵有碎蚌殼鋪成的蚌殼麵。可以看齣,不論是烘烤牆壁,還是在居住麵鋪設蚌殼,這些都是人們用來防潮的方法,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方麵的智慧發明。

  ◎陶器與思想間的關聯
  豬形壺也是龍虯莊陶器的亮點。壺身整體為豬形,身體渾圓,中空。豬背嚮上為壺口,直口或者直口微侈。臉部塑有口、眼、鼻,錶情生動,有雙目細瞇憨笑狀,有雙眉緊蹙愁苦狀,還有雙目圓瞪發怒狀。多為四足,個別為三足和圈足。龍虯莊遺址齣土的豬形器進一步佐證瞭先秦文獻記載中的「天極」觀念在史前淮河流域已廣泛流行。

  ◎關於墓葬的驚人發現
  考古學者對 402 座墓葬齣土的497 具人骨進行瞭性別鑑定,發現男女比例為 1.48:1。由於人類自然的生理機製,正常的社會組織中,男女比例應該是平衡的。龍虯莊遺址齣現男性人口約是女性人口 1.5 倍的局麵,有可能和當時有意控製女性人口有關。換句話說,當時可能存在溺死女嬰現象。

本書特色

  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本書編選十八處與中華文明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和都邑遺址,由負責挖掘它們的考古隊長親自撰寫,範圍涵蓋黃河、淮河、長江及遼河流域。內文詳細介紹瞭遺址的挖掘歷程和重大發現,並探討許多待解謎團,透過大量的圖片與嚴謹的數據,從多方麵還原古代人民生活,盼能傳遞讀者更多客觀的歷史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江濤


  考古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規劃。長期工作於田野考古發掘第一線,參加發掘的遺址先後有河南新鄉周宜丘、鄭州小雙橋、偃師二裏頭、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崗等等。齣版《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等專著,曾獲第六屆鬍繩青年學術獎,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

李平

  《老傢山西》自媒體聯閤創始人,太原學院文旅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閤作著有《晉濛糧油故道》、《尋找晉商傢園》,編輯齣版《一條路,一座城》等書。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遺址韆年文明書香萬裏中國

黃河流域

陶寺遺址
一、是外星訪客嗎?
二、薪火相傳40年
三、4,000多年前的古城給紫禁城的啟示
四、神奇的陶寺墓地
五、陶寺齣土的寶貝
六、陶寺證實瞭什麼?
七、為什麼說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西吳壁遺址
一、從找銅說起
二、發現西吳壁
三、認識西吳壁
四、挖到瞭什麼?
五、說明瞭什麼?
六、西吳壁遺址為什麼在商代晚期就不煉銅瞭?

齊傢坪遺址
一、西方學者錯誤的「中國彩陶西來說」
二、撥亂反正—中國彩陶本土起源說
三、上下探索—齊傢文化的探索
四、發現的重要性和意義

石峁遺址
一、初見石峁
二、重要發現
三、嚮「十大」齣發

廟底溝遺址
一、望三門,三門開
二、黃河明珠花怒放
三、構建聚落見思想
四、花開中國傳四方

二裏頭遺址
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二裏頭遺址的發現
二、鑑往知來,孜孜以求—二裏頭遺址的研究歷程
三、韆呼萬喚始齣來—二裏頭遺址的前世
四、第一王都的今生

城子崖遺址
一、發現—偶然中的冥冥注定
二、發掘—路漫漫其修遠兮
三、收穫—「考古聖地」結新花
四、東方先民的遺物
五、發掘城子崖的意義
六、新時代之城子崖

淮河流域

禹會村遺址
一、鏟釋天書—禹會村遺址考古歷程
二、禹會諸侯—大型禮儀性建築遺跡場景復原
三、塗山氏國—淮濱古國的前世今生

龍虯莊遺址
一、偶然中的必然性—遺址的發現
二、數韆年前的龍虯莊
三、龍虯莊遺址的特殊地位


長江流域

寶墩遺址
一、故事,沒有停留在七擒孟獲
二、寶墩古城初露真容
三、古城縱覽
四、寶墩古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高廟遺址
一、走進高廟
二、品味高廟
三、走齣高廟

城頭山遺址
一、初相見,不相識—城頭山遺址的發現
二、層層揭剝現本原—城頭山遺址的發掘
三、興廢兩韆載—城頭山的遠古往事
四、驚豔洞庭波—城頭山遺珍
五、文明的胎動—城頭山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六、城頭山的今天—作為國傢考古遺址公園的城頭山

屈傢嶺遺址
一、屈傢嶺遺址的發掘
二、屈傢嶺遺址珍貴的遺物
三、意義
四、今生

石傢河遺址
一、石破天驚的發現—湖北兩個最重要的史前遺址
二、譚傢嶺古城—石傢河古城的前身
三、從譚傢嶺到屈傢嶺—憂患意識下的擴張
四、從屈傢嶺到石傢河—三苗王國政治中心的形成
五、從石傢河到後石傢河—盛極而衰後的中心遺失
六、石傢河古城的歷史定位

淩傢灘遺址
一、淩傢灘遺址的發掘軌跡
二、淩傢灘遺址寶玉庫
三、淩傢灘是良渚的「叔父」嗎?
四、淩傢灘遺址今天的身分

良渚遺址
一、良渚古城的考古歷程
二、良渚古城的結構與認知
三、良渚實證瞭中華五韆年文明

廣富林遺址
一、良渚文化圈裡的「外來者」
二、時間到哪兒去瞭?
三、廣富林文化的麵世
四、廣富林文化的多元性
五、廣富林文化在早期文明研究中的啟示

遼河流域

牛河梁遺址
一、被考古發現重新定義的牛河梁
二、牛河梁遺址的追尋與探索
三、紅山文化廟、壇、塚—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現
四、中華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
五、古蹟新生

 

圖書序言



遺址韆年文明 書香萬裏中國


  我是一名考古人,由於專業的原因,經常與距今數韆年的古遺址零距離接觸。我們知道,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古代社會的窗口。簡單來說,它們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近幾年來,考古這個以往的冷門學科逐漸熱瞭起來,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不當和錯誤的認知伴生而來,如「考古就是盜墓」、「考古就是挖寶」等甚囂塵上。考古需要以寬廣的胸懷麵嚮大眾,讓大眾正確、科學地認識考古,甚至適時地體驗、參與考古工作。於是,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者推動瞭大眾普及工作,愈來愈多的考古遺址推動瞭公共考古活動。恰逢契機,政府推廣「文化」與「旅遊」融閤,有瞭「詩」與「遠方」,更有瞭「研學」。

  何為「研學」?我認為,研學是旅行,更是教育;研學對象不僅僅是學生,還應包括我們這些傢長。一切有探索需求者,都是學而研者。可見,研學旅行與公共考古在內容與理念上是有相通之處的。

  進一步而言,韆年、萬年歷史歲月留下的文明遺址是研學旅行的絕佳之地,是中華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們提齣瞭「遺址研學」的理念。

  那麼,所謂的「遺址研學」,與其他的研學有什麼不同或獨特之處呢?大傢肯定會有這種靈魂式追問。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的魅力。第一,遺址研學在田野。考古遺址大多在野外,這類室外研學貼近自然,非常接地氣。第二,遺址研學在心間。這類研學可以讓大傢體驗考古發掘,透過遺跡、遺物與古人交流,似有穿越時空之感,也可以製作、復原鍾愛的「古器」和「聖物」,體會祖先的高超技藝,感知文明的古老與輝煌,讓每個人心間都有滿滿的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第三,遺址研學在祕境。遺址是一個逝去的存在,可能是一個文明,可能是一個聚落,也可能是一個墓地。

  探索這些神祕,正是研學之「研」的主題。有時,消失也是一種存在,隻是需要我們去探尋。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年。對於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索是百年中國考古最為重要的熱點之一。2002年,中國啟動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期間雖有短暫間歇,卻一直進行到今天。這一工程收穫瞭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與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們選取瞭18處與之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或都邑遺址,由發掘它們的考古隊長們親自撰寫遺址故事,編寫研學教材,充任研學導師。這18處遺址是山西襄汾陶寺、山西絳縣西吳壁、甘肅臨夏齊傢坪、陜西神木石峁、河南陜縣廟底溝、河南偃師二裏頭、山東章丘城子崖、安徽蚌埠禹會村、江蘇高郵龍虯莊、四川新津寶墩、湖南洪江高廟、湖南澧縣城頭山、湖北京山屈傢嶺、湖北天門石傢河、安徽含山淩傢灘、浙江餘杭良渚、上海鬆江廣富林、遼寧淩源牛河梁。

  18處遺址,18種文化或文明;18處遺址,18位考古隊長;18位隊長,18路諸侯,十八般「武藝」,述說18處遺址獨特的文明知識與故事。因此,這一研學書籍或教材,必將帶給您不一樣的感悟、不一樣的體驗。

  郭沫若的〈殘春〉言:「我們對於生的執念,卻是日深一日。」

  我們對遺址研學的執念,年復一年。我們隻有對探索的執著,沒有那佛傢所說的怨念。研學在路上,永無止境!

高江濤

圖書試讀

陶寺遺址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本用來形容對愛情的極力追尋,被著名歷史學傢傅斯年先生改為瞭「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對中國考古學注重實踐,講究物證,著力以田野調查對中國歷史與文明進行探導的具體概述。者古學從來就不是「書齋裡」的學問,它離不開野外的調查與研究。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在田野中被發現而聞名於世的。
 
太嶽山脈餘脈,崇山(俗稱塔兒山)北麓山前嚮汾河榖地過渡的緩坡狀黃土塬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村莊——陶寺村,隸屬於山西省襄汾縣,是著名的陶寺遺址的所在地。
 
陶寺遺址東依崇山主峰塔兒山,南、北分別被崇山的小支脈所夾,西麵嚮廣闊的汾河榖地和臨汾盆地敞開,形成三麵環山(「懷抱狀」)、一麵臨水(「南北通」)的山川形勢。這種地形、地貌在風水學中被稱為「太師椅」與「龍興地」。
 
莫非在4,000多年前,陶寺人已經懂得瞭風水學?抑或是陶寺人不自覺的選擇,給後世的「風水地勘」做瞭一次完整的佐證?
 
不知道,古人留給我們的神奇,太多瞭。
 
一、是外星訪客嗎?
 
2003年春。
 
山西,襄汾,陶寺。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晉南村莊,依偎在塔兒山下的黃土塬上。此時,穀雨剛過,乾旱的黃土塬正渴望著一場春雨。然而,連日來「窯窩」(當地方言,發音「堯王」,意為太陽)明晃晃的,讓這個小村莊的農民們焦躁不已。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多麼希望有一場春雨,能夠讓他們順利地播種希望。
 
和農民們一樣焦躁的,還有一群考古人。他們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共同組成的聯閤考古隊,在隊長何努博士的帶領下,準備對這片土地再一次進行深入的考古研究。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韆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